论1941年盐城反“扫荡”后新四军战略指导思想的一次重大转变
100分—盐城与新四军答案

∙ 1.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
重建后的新四军军部,在开展军事斗争的同时还开展了政权建设、恢复经济、温暖民生和创新文化工作,其中()工作是盐城革命工作的特点。
(单选题4分)o A.文化建设和统一战线o B.政权建设o C.恢复经济o D.温暖民生∙ 2.盐城的四色文化中新四军是盐城()色革命的标志。
(单选题4分)o A.白o B.绿o C.蓝o D.红∙ 3.(),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自此盐城成为华中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单选题4分)o A.1940年1月o B.1941年1月o C.1942年1月o D.1943年1月∙ 4.铁军精神是以()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单选题4分)o A.爱国主义o B.民族主义o C.牺牲精神o D.奉献精神∙ 5.新四军的臂章图案()。
(单选题4分)o A.4No B.N4Ao C.X4Jo D.J4X∙ 6.刘少奇来到华中后,选择了苏北作为整个华中的战略突击方向,以盐阜区和淮海区为中心,建立了()的概念,为我军在敌后斗争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单选题4分)o A.“大苏北”o B.“大盐城”o C.“新华中”o D.“新华东”∙7.新四军陈毅所部与八路军黄克诚所部在()会师。
这两支队伍的胜利会师,为开辟苏北和盐阜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确立了以苏北根据地为中心的华中革命根据地雏形。
(单选题4分)o A.大丰白驹o B.阜宁停翅港o C.海安o D.黄桥∙8.在新四军重建军部前,刘少奇同志的曾用()作为化名。
(单选题4分)o A.李德胜o B.胡服o C.伍豪o D.胡必成∙9.陈毅诗“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
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中,“又见同侪并马归”指与()重见。
(单选题4分)o A.刘少奇o B.黄克诚o C.粟裕o D.张云逸∙10.新四军的全称是()。
组合战术书写传奇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走访记

组合战术书写传奇——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走访记2015-08-2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文化抗战游击抗战全民抗战“新四军是拿枪的老百姓,老百姓是不穿军装的新四军。
”在江苏盐城,至今还传唱着这句民谣。
盐城,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时军部所在地。
而位于盐城市中心的新四军纪念馆,则是全面、系统反映新四军抗战史的纪念馆。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华中地区的重要抗日力量,新四军积极贯彻文化抗战、游击抗战与全民抗战方针,调动了3400万人民的抗日激情,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立下不世之功。
”曾任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馆长的孙国栋介绍说,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陈列着大量的文物、史料、照片,见证着新四军这支人民军队的不朽功勋。
文化抗战:一场漂亮的文化反侵略“冬季天寒地冻,农民大都闲在家里。
水网地区河水结冰后,交通很不方便,敌人进行‘扫荡’也比较困难。
根据地军民即利用这一时机,开展冬学运动。
”盐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叶茂楼告诉记者,冬学是新四军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普及文化知识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广大群众的抗日民主意识。
在冬学运动中,苏中地区84%的乡开办了识字班、识字站,进冬学班的学生达120935人,民兵和青年占80%以上。
“除了开办补习班以外,新四军还通过办报等方式,进行大面积的抗日宣传教育。
”叶茂楼说,例如《江潮报》,它创刊于1942年,报社同志既当记者、编辑,又是抗日战士,他们背着电台、蜡纸和钢板,用筷子和缝衣针做成刻蜡纸的笔,用小学生的尺子代替油印的滚筒,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出报。
“不少人就是看了革命的报纸才参加了军队。
”游击抗战:一柄深插在敌后的利斧侵华日军士兵中村义夫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昨天花了一日修好的桥,凌晨3时又有40名新四军游击队员把它破坏了,这桥是我掉进溪里才修好的,可是一点也没有作用。
”这段文字,显露出游击战的威力,它像一柄利斧,砍凿着日本帝国主义的生命。
“灵活的战术打法是游击战的精髓。
”盐城市党委党史办副调研员刘小清说,除了耳熟能详的地道战、地雷战以外,新四军还善用梅花桩阵、麻雀战等战术袭扰、消耗敌人。
1941年新四军在苏北最大的一次攻坚战

E 置却 十分重要 。它位
敌据 点后 .敌人 以两挺 机枪 封锁 门 口, 无人 敢入 。当时 两个 党员 即 自告 奋勇 , 全身 以棉 絮缚 住 , 带手 榴 弹 冲
其 附 近 的伍 佑 、 刘庄 、 大 中集 、 裕 华 等地作 为屏 障。敌军 占领盐城后 , 对
盐阜 区进行 大 “ 扫荡” 。王必 成指 挥
敌 人虽 然 占领 了盐城 。但 并没 有 达到 消灭 新 四军军部 及 我 主力部 队的 目的 。而敌后 方却 在 我第 一师
力部 队歼灭 。 新 四军 在 盐 城 重建 军 部后 , 黄
八 路军 在江 苏大 丰 白驹狮 子 口胜 利 会师 , 苏中、 苏北 的广 大地 区成 为 抗 日根 据地 。 1 9 4 1 年 1 月 皖南事变后 ,
第 二 旅 部 队 临 时 划 属 军 部 直 接 指
步 向盐城逼 近 。他们先后 占领东 台 、
射 阳、 宝应 、 兴化等地 , 离 盐 城 均 只
有 1 0 0多里路 。为保卫军 部 、 保卫盐 城, 广大 人 民群众立 即行动 起来 , 他
挥 。军 部给第二 旅的任务 是 : 在通榆
盐 城进攻 .并 派飞 机对 盐城 进 行狂
军 军部及 机关 在 敌军进 入盐 城 之前 撤离 。敌军于 7月 2 1日占领 盐城及
流传 。粟 裕在 1 9 4 3年纪念 抗 E t 战争 6周 年 的文 章里 曾回忆 : “ 民 国三 十 年( 1 9 4 1 ) 8月间 , 裕 华战 斗 , 当我 攻人
成 为华 中 的党 政 军领 导 中心 .抗 日 民主根据 地 随之 创立 .各 项抗 日事
要落在该 师身上 。为牵 制敌人 , 减轻
盐城新四军

只要不死,不打败鬼子不回家“今天新四军军部的恢复,是直接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前途……一定有把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一定有把握打倒亲日派、反共顽固派……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时任新四军代理军长陈毅1941年1月25日盐城在新四军重建军部大会上的讲话盐城城东,蟒蛇河畔,泰山庙。
正在修葺的庙宇铁门紧闭,庙门前的石狮昂首无言。
正殿前方的一座石碑上,“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盐城陷落后,中国军民对日寇的抗争从未停止。
“1940年10月,由南北上的新四军陈毅部和由北南下的八路军黄克诚部,就在盐城以南的狮子口会师了。
”新四军老战士宋强回忆说,会师后,陈毅乘船到盐城慰问八路军,他即兴赋诗一首:“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
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八路军、新四军的到来,让众多对鬼子满怀仇恨的盐阜男儿加入了保卫家国的队伍。
已经90多岁的崇恩才老人回忆道,1940年秋,听说上冈来了八路军,我和两个同伴偷偷跑去报了名。
负责报名的人问,你为什么要参军?我说:“打鬼子!”那人说当兵就要打仗,假如你回不来了呢?回忆到这里,老人提高了嗓音:“死了就算了,只要不死,不打败鬼子不回家!”“1941年初,…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番号被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撤销‟,为坚持抗日,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宣布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
”盐城军分区政委宋修明介绍道,重建的新四军军部成了日伪军心腹大患,一轮轮“扫荡”“清乡”使盐城的抗战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
“鬼子不好打啊!”已经86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李小龙的身上,至今仍残留着战斗中留下的弹片。
1942年的8月,刚刚参军的李小龙,在新四军某部21团7连当战士。
部队发给他一支“汉阳造”,3颗子弹,4颗手榴弹。
其中,4颗手榴弹只能用3颗,最后一颗留在危难时期与敌人同归于尽。
1943年腊月,新四军派了一个团攻打秦南。
交火后不久,伪军全线溃败,但一个排的鬼子不简单,他们龟缩在碉堡里,从机枪口向外射击。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革命故事介绍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革命故事介绍
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中,陈列着新四军战士用过的武器,有刺刀、手枪、大刀、梭镖、手榴弹等。
在这一件件物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四军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英雄传奇。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第一个战略相持阶段。
8月下旬,日军在占领上海后,又在其占领的浙江、江苏、安徽等省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扫荡”。
1940年秋,新四军东进苏北地区时,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悬殊。
为保存实力,新四军奉命向盐城方向转移。
在盐阜地区的抗日根据地人民的配合下,新四军浴血奋战七昼夜,成功地转移了部分主力部队。
1941年1月4日下午,国民党顽固派调集重兵向盐城地区发动进攻。
新四军第六师在师长兼政委邓子恢、副师长项英等领导下奋起反击。
在叶飞、袁国平等率领下,部队乘胜攻下盐阜区的海安、阜宁和射阳等地。
在此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在盐阜地区大肆破坏抗日根据地,制造了海安“特工队”事件和射阳“三·二九”惨案等一系列惨无人道的罪行。
—— 1 —1 —。
新四军铁军精神在盐城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历史作用

86档案与建设ARCHIVES & CONSTRUCTION 2023年 第5期新四军铁军精神在盐城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历史作用曹 宁 戴 锐(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盐城作为华中敌后战场和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成为以“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为主要内容的铁军精神的重要传承和发展之地。
文章梳理了铁军精神的形成历程,总结了铁军精神在盐城时期的主要特征和历史作用,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盐城;新四军;铁军精神铁军精神源起于叶挺独立团,孕育于三年游击战争,熔铸于抗日战争,伴随新四军经历战火洗礼,在抗日战场和解放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在查阅和参考相关书籍、回忆录、档案资料及走访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铁军精神的形成历程,总结了其在盐城时期的表现特征及发挥作用,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军队建设史做了重要补充。
一、 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形成历程被毛泽东誉为“华中人民的长城,华中人民血肉不可分离的一部分”[1]的铁军及铁军精神萌芽于北伐时期的第四军、红四军而形成于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1. 北伐战争时期:铁军精神的萌芽中国共产党自1924年同国民党正式建立合作关系,便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之中。
1926年5月,广东国民政府派遣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和第七军一部为北伐先遣队,从广东肇庆出发,挺进湖南,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
[2]在友军配合下,叶挺独立团首战渌田,长驱醴陵,力克平江,奇袭汀泗桥,大战贺胜桥,攻克武昌城,一路所向披靡。
1926年9月30日,《广州国民日报》发表的《第四军前方破敌志要》报道:“自克平江之后,即兼程追敌,奋不顾身,攻打汀泗桥与贺胜桥,独奏奇功,将吴贼精锐,全数扫灭。
铁军之号,遂洋溢于湘鄂间。
”[3]1927年1月为了颂扬第四军的功绩,当地粤侨绅商特别铸一铁盾,赉送第四军旌其功勋,盾牌正面正是两个红色隶书大字“铁军”[4],铁军称号由此而来。
建党90周年中国移动知识竞赛题库(中国移动用户答题可以参考)

1.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2. 1921年底,中国共产党上海地方委员会成立,统一领导上海、江苏、浙江地区党的工作。
3. 1922年初,中共陇海铁路徐州(铜山)站支部建立,这是江苏境内最早的中共组织。
4.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5. 1923年2月4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京汉铁路3万名工人举行大罢工。
6. 1924年至1927年,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运动席卷中国,人们通常把它称为“大革命”或“国民革命”。
7. 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8. 1924年5月,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创办。
9. 1925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社会主义青年团”改称为“共产主义青年团”。
10. 1925年5月30日,五卅运动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11. 1925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共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改组为中共上海区(亦称江浙区)执行委员会。
12. 1927年6月,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成立。
13.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4.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15. 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随后,起义部队在三湾进行改编,从组织上确立党对军队的领导。
16. 1927年10月,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17. 1927年11月1日,宜兴暴动打响了江南秋收起义的第一枪,这是江苏省最早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农民暴动。
【历史勾沉】盐城为什么成为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

【历史勾沉】盐城为什么成为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
盐城为什么成为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
1941年1月初,皖南事变发生后,为打击反共派的嚣张气焰,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
但为什么要把盐城作为新四军重建军部的所在地呢?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历史条件形成的:
一、1940年10月10日,新四军与八路军在白驹胜利会师,开辟了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打通了华北和华中两地的战略联系;
二、1940年11月23日,刘少奇、陈毅率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和中原局机关迁盐城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盐阜抗日根据地,使当时的盐城成为大江南北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
三、盐城地势低平,河沟交错,海岸线平直,基本无港口。
从军事上讲,盐城特殊的地理环境不利于日伪机械化部队和大兵团的运动作战。
当时,虽是日军侵占地区,但仅为点线占领。
对于内陆,日军因兵力不足无力进行全面占领,只占据一些重镇控制沿海掠夺资源,故形成了敌后空隙。
同时,盐城同其他地区相比,国民党的势力较为薄弱,是新四军开展游击战争的理想地区;
四、盐阜区有广阔的回旋余地,加之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条件和群众基础,有利于新四军指挥机关的驻扎、转移,更有利于抗日力量的发展。
正是出于以上几点考虑,所以盐城才成了新四军重建军部的所在地。
(一新,刊登于2001年4月13日《盐阜大众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1941年盐城反“扫荡”后新四军战略指导思想的一次重大转变发布时间2014-01-10 浏览次数: 75 来源:字体大小:【大中小】论1941年盐城反“扫荡”后新四军战略指导思想的一次重大转变刘小清1941年夏,坚持在盐阜区的新四军三师在取得反“扫荡”斗争的胜利后,苏北的战争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日军在盐阜区实现了点线的占领,根据地整体被分割,苏北水网为敌控制,盐阜与苏中两战略根据地的交道联系被阻断。
面对这样的现实,华中局和军部在总结反“扫荡”斗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适时地转变了新四军的战略指导思想,由原来在苏北进行大规模的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以形成高度集中的指挥中心,转变为化整为零,形成分散的、灵活的军事机构和机关组织机构,以适应敌后游击战争的环境。
本文将对这一转变的原因作些探索,同时论述这次转变的标志及其意义所在,就教于党史界同仁。
一、新四军战略指导思想转变的原因1940年11月,刘少奇、陈毅率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由海安抵达苏北的中心盐城,随即在盐城“安营扎寨”,建立根据地,仅半年时间,中共华中局、新四军新军部、中央军委华中分会,以及华中党校,抗大五分校、鲁艺华中分院、江淮人民银行、江淮日报社、华中记协、苏北文协,和盐城卫戍区、军工厂、后方医院并各种抗日群众团体相继在盐城建立,使盐城迅速成为整个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部以及汪伪的政权则视之为心腹大患,必欲去之而后快。
终于在1941年夏,调集重兵,在飞机大炮、装甲汽艇的掩护下,发动了对盐阜区的大“扫荡”。
驻守在盐阜区的新四军三师部队和盐阜区广大军民在军部的直接指挥下,为保卫根据地,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斗争。
经过一个多月的作战,在苏中一师部队的配合下,终于粉碎了日伪的“扫荡”阴谋。
然而,由于军部及一些机关机构过大,没有根据敌后斗争形势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因而不能灵活地游击作战,加之对敌情的判断不准确,以致在日军“扫荡”中遭受一定损失。
军事机关及部队共伤亡900余人。
鲁艺分院损失最为惨重,其中一个队在盐城西之秦庄与敌遭遇,原鲁艺分院教导主任邱东平、戏剧系主任许睛以及新安旅行团团长张平等20多人在战斗中牺牲,教授邵惟等60多人被俘。
这次教训,非常深刻,因此,解决机构庞大,以适应敌后游击斗争环境,成为1941年盐城反“扫荡”后,新四军在苏北根据地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反“扫荡”结束,苏北形势恶化,日军占领了盐城,并在盐城及周围集镇修筑了坚固的据点,构成对整个盐阜根据地的重大威胁。
更为严重的是,坚持在阜宁一带的军部和三师与坚持在苏中的一师交通联系被阻断,以致整体根据地被分割。
反“扫荡”结束后,苏北的三角斗争局面显得更加尖锐和突出。
一方面,苏北距华中日军大本营南京距离甚近,加之苏南、苏中、连云港、徐州一带均有日军占领,随时有可能联合“扫荡”苏北。
另外苏北根据地内日军亦实行点线的占领,直接威胁到根据地的生存。
同时,苏北伪军力量也不可低估,日伪直接、间接在苏北的势力,是反“扫荡”之后构成对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威胁的主要方面。
另一方面,苏北是国民党顽固势力韩德勤长期控制的势力范围,虽仅孤守兴化一隅,然而无时不在伺机卷土重来。
事实上,当日军“扫荡”盐阜区时韩德勤即令其保三旅王光夏部乘机进攻我涟水、淮阴、宝应、泗阳等地,又令霍守义部进逼我阜宁、盐城交界之东沟、益林,声言收复失地。
并且又以300名便衣深入我后方驻地破坏,“在阜宁西北刘家镇袭击我后方供给机关,劫走现款15万元,同时在陈家集袭击伤兵医院,惨杀重伤员百余名。
”(1941年8月6日《解放日报》)这种三角斗争局面在反“扫荡”期间显得尤为突出,在反“扫荡”后其尖锐程度依然未减,因此控制和分散了新四军在苏北的抗日力量。
盐阜区原来土匪势力非常猖獗,在我开辟根据地时虽然有所削弱,然而并未根绝,以至在日伪“扫荡”期间,伪军大批收编土匪,向我盐城地区滋扰。
反“扫荡”后,土匪同国民军顽固派韩德勤部勾结甚密,皆为当地人,熟悉地形,因此对根据地危害甚大。
军部不得不决定“目前我淮海区、盐阜区党政军均应以剿匪为中心任务,必须于最短时间,挫其凶焰,缴其枪械。
”(1941年8月8日陈毅、刘少奇、赖传珠致四师、独立旅、九旅电)盐阜区的土匪势力,已成为新四军坚持苏北抗战的又一障碍。
另外,苏北全属平原地形,没有山地,仅以纵横河沟的水网形成一种自然屏障,而在反“扫荡”中,这种屏障反而限制了我,便利了敌人。
因此,1941年9月9日,以陈毅、刘少奇、饶漱石、赖传珠联合署名给中央的电报中曾专门提到“在敌后根据地内,如无山地及经长期残酷斗争而有基础的根据地,则不可能进行大规模之军事建设。
”这是在总结了1941年反“扫荡”斗争的深刻教训以及根据反“扫荡”后苏北局面发生的变化,而得出的一个十分正确的结论。
二、新四军战略指导思想转变的标志盐城反“扫荡”结束后,新四军军部在9月9日给中央军委的报告中说“由于此次战争环境之改变,使我部队之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亦有改变。
”军部所强调的这种改变,也就是随即而实行的新四军战略指导思想的转变。
这种转变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改变过去根据地建设大而全的模式,工作重心由以城市为主的轰轰烈烈,转变为以农村为主的深入细致,党政军组织机构从大到小,从集中到分散。
为此,军部机构首先进行了调整,军部只留司令部、政治部、华中局及高级党训班,其余各部只留少数人员,总共缩小至300至400人,附一个警卫营,在1000人以下,准备能随时移动打游击。
同时将原军部部分直属单位分配至各师,决定抗大配备能独立进行教育工作的一个大队的干部,分配至三师创办学校,三师干部均编入该大队。
校部率一个大队到一师创办学校,凡一、二、七各师干部均编入该2大队。
华中党校采取突击教育一二个月的办法,然后全部分配到基层工作。
撤销鲁艺华中分院,原工作人员一部分回上海,留下的同志一分为二,分别成立两个鲁艺工作团,一个受军部领导,称军鲁工团,一个划归三师领导,称三师鲁工团。
原来军工部所属印刷厂、手榴弹、迫击炮弹、翻造子弹等工厂亦均分给一师及三师办理,医院同时交给三师,以尽量缩小军部各机关。
同时,军部对军用物资的供应亦作了调整,不得不改变过去集中统筹管理的办法。
8月5日,刘少奇、陈毅在给各师的指示电中说“军部、华中局在以后只能负指挥与领导的责任,并尽可能在干部与财产方面调度,但不能供给各地干部及弹药,在财政上亦不能完全负责。
以后各师及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应自行独立解决,并自己训练干部,开办与整理手榴弹工厂,子弹亦须自行设法,不能依靠军部帮助。
军部在可能条件下,自应尽一切可能帮助各地,但在今后已经是靠不住了,望各地立即讨论并作一切准备。
”这样就避免了各战斗部队对军部的依赖性,便于灵活自主地在各独立战略单位坚持斗争。
为了避免军部机关过于集中,11月,陈毅与刘少奇分开,刘少奇同饶漱石、赖传珠一起,在盐阜区活动,主要负责华中局工作,陈毅至淮海区,主要负责军部工作。
这样的局面一直坚持到1942年的华中局扩大会议。
新四军除对军部机关进行调整外,对战斗部队也改变过去建设正规化兵团的目标,建立能在敌后机动作战的游击兵团,并且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
1941年9月19日,军部在给四师彭雪枫、邓子恢、张震的指示电中说:“同意你们以主力一部编入地方部队,但这不是为了补充主力,而是为了建立有力的地方部队。
以后你们建立有力的地方部队为武装工作之主要任务。
主力编入地方部队不再改为主力兵团,即逐渐提高地方部队之战斗力与政治水平,使之能担负坚持根据地之任务。
”10月8日,华中局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今后拟以发展地方部队为主,并已将一部编入地方武装,准备长期工作中使地方部队逐渐正规化。
”为此,华中地区逐步停止扩大主力军,而以发展地方武装为主。
至1941年底,华中地方武装达49000多人,另加不脱产的民兵自卫军共达30万以上。
地方武装的发展,对在敌后游击战争的环境中配合主力坚持原地斗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941年9月,为适应新的对敌斗争形势,盐阜区将原来的盐城、阜宁、淮安、涟东4个县,划分为盐城、盐东、建阳、阜宁、阜东、涟东、淮安7个县及涟灌阜边区办事处。
1942年,又以盐东、阜东的部分地区新建了射阳县,涟灌阜边区改称潮南县(后改为滨海县)。
这样,化整为零,改变了过去县级机构范围太大,工作难以深入的局面。
随后盐阜区工作重点即转向农村。
反“扫荡”实践证明,在游击战争的环境中,城市容易丢失,而广大农村才是生长抗日力量的基础。
正是由于在农村广泛地组织群众,进行扎实的建设根据地的工作,因此虽然敌“扫荡”盐阜区后占领了不少城镇,但新四军依然能够坚持盐阜区抗战。
新四军战略指导思想转变的第二个标志,体现在开始酝酿实行华中指挥中心的转移。
盐阜区反“扫荡”后,刘少奇、陈毅根据苏北实际情况,在8月上旬给中央的电报中指出“在敌后集中建立大规模的后方,实为困难”、“在苏北建立华中总的战略根据地之任务,现在无法达到”,因此已不适宜再成为华中敌后指挥中心的所在地。
为此,刘少奇、陈毅开始将目光移向他处。
1941年8月10日,刘少奇、陈毅在“关于华中情况及发展方向”给中央的电报中提出“我华中今后发展方向应转向西以皖东为基础,沿长江两岸逐渐向西发展与李先念联系,以便将来能向大别山与皖南、赣北、鄂南山地发展。
”8月17日中央复电华中局和军部,“领导机关在最困难时移至皖东是可以的、必要的,但不能大举向西发展”,中央分析大别山为桂系地盘,而“桂系李、白亦与何应钦有区别,故不宜大举向西。
”以后,因为形势稍有缓和,华中局和军部没有立刻转移。
但到1942年底,当日军将要对苏北实施第二次大“扫荡”时,军部和华中局立即撤离苏北、转移至淮南黄花塘,以后苏北作为整个华中抗战力量指挥中心的地位亦随之消失。
三、新四军战略指导思想转变的意义1941年盐城反“扫荡”后新四军战略指导思想的转变,对新四军的生存、发展,对苏北根据地以致整个华中根据地的巩固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942年底,日军又积极酝酿实施第二次大“扫荡”,日军为了消灭新四军华中抗日力量,除在军事上以大兵团配合以飞机、军舰连续“扫荡”外,同时对根据地由点线的占领扩大到面的占领,并且实行蚕食和伪化政策,紧缩与分割新四军活动地区,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
在这种形势下,中央指出我敌后抗战的总方针仍然是长期游击战争。
1942年1月,华中局就发出了关于坚持敌后艰苦斗争的指示。
新四军的这次战略指导思想转变,使军部机构以至全军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改过去庞大臃肿,而代之以精悍干练、机动灵活的战斗作风。
极大地增强了新四军在特殊时期的应变能力,有力地保证了新四军独立自主地坚持长期抗战。
1942年底,日伪军再次对华中根据地实施战略大“扫荡”,首先“扫荡”淮海区和淮北区,继之又对盐阜区军部和华中局所在地实施“扫荡”,兵力之多、规模之大远远超过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