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地资源的文献综述
土地资源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土地资源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合理管理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相关文献,探讨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土地资源管理概述1.1 土地资源的概念与特点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具有固定性、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
土地资源的管理涉及土地的获取、配置、使用和保护等方面,对于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1.2 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与原则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其管理原则包括公平合理、科学规划、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等。
二、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分析2.1 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包括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等方面。
然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土地承包流转制度不完善、土地利用效率偏低、土地环境污染等。
2.2 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1)土地承包流转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土地承包流转制度仍存在审批手续繁琐、产权不明晰等问题,限制了土地资源的流转和集约利用。
(2)土地利用效率偏低。
部分地区存在大规模的土地荒芜和各类建设用地过多,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利用效率低下。
(3)土地环境污染问题。
非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开发活动可能导致土壤污染、水质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威胁。
三、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3.1 土地资源管理的科技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管理借助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程度。
3.2 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与保护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利用能力,应加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包括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等。
土地利用规划文献综述

用。
脱节 。就其原 因,既有规划方法和 技术的 问题 ,也有 主观 意识 的 问题 。主 要 表 现 在 : 1 规划层 级少 ,科 目繁杂 ,管理不明确 . 唐灵 军 ( 0 6 2 0 )认 为 ,根据 我 国 《 土地 管理 法 》,我 国 的土 地规划除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之外 ,还存 在城市总体规划 、 村 庄和 集镇 规划 , 以及江 河 、湖 泊 综合 治理和 开 发利用 规划 等 。 目前,我 国编制和 实施 的最高级别 的土 地利 用规划是土地 利用 总体规划 ,整个规划 只有总体规划和专 项规 划两个层级 , 不如 国民经济 发展规划和城 镇体系规划完整 ( 雪华、赵小敏 周 2 0 )。我 国的5 土地利用 总体规 划职 能分 工不 明确 , 国家 08 级 级、省级、市级格 式一致 、内容雷 同,特别是宏观上过细 ; 县级 和乡级差别 不大,尤其是微观上 过粗 ( 汤江龙 ,赵 小敏,夏敏
E o o c Ta eU d t Mi- un l S m NO 1 1 e t e 0 0 c n mi & r d p ae d o r as u . . S p e . 1 j 8 mb 2
文献综述

土地集约利用文献综述一前言(一)概念土地集约利用实质上是土地投入产出的关系,即以在土地上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产出,其内涵扩展包括以下3层含义:1、土地地块集约利用,它是指区域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块集约化利用。
2、土地类型集约利用,它是指区域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土地集约化利用。
3、区域土地集约利用,主要是根据有限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土地经济、生态、适用性)和社会属性(市场供求关系、城市发展需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
总之,土地集约利用就是通过降低建设用地消耗,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
集约用地主要是针对人类主动的社会经济活动而言的,是指不断增加土地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或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措施,降低建设用地消耗,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
(二)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各项建设用地扩展迅速,占用耕地多,集约利用程度低,浪费土地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注重城市建设用地的内部挖潜、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度是缓解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占用耕地这对矛盾的重要措施。
促进城市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已经成为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共识,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研究为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提供了思路,土地利用集约度大小是土地利用水平的评价标准之一,为政府对土地的管理提供参考,从而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当前,各地都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纷纷对土地集约利用开展评价。
本人参加了鄂州市花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方向区的划定以及集约利用评价工作。
特别是参与了集约利用评价从资料搜集,资料整理,评价,潜力测算以及最后的编写报告工作的全过程。
为了加深对评价内容的理解和写好每一个报告,我近段时间集中阅读关于集约利用评价的文献,希望通过亲身实践以及阅读文献使自己在这方面都能有所提高。
(三)必要性(1)是当前面临的严重土地问题的必然选择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建设用地扩展迅速,占用过多耕地。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环境问题愈发凸显出来。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解决和管理资源与环境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域,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治理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以及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相关文献表明,通过研究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问题,可以为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案和思路。
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研究方法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中,涉及到多种方法和手段。
文献资料显示,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学模型以及统计分析是常用的研究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和分析大量的地理数据,揭示资源环境问题的内在规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三、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相关研究领域1. 自然地理与气候变化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问题。
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重大影响,还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通过研究气候变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2. 自然地理与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另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献指出,通过研究土地的类型、利用方式以及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自然地理与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对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
相关文献表明,环境污染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导致了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中,环境污染的治理与防控是一个重要课题。
四、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案例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
关于土地利用的文献综述

关于土地利用的文献综述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其包括农田耕作、城市建设、生态保护以及工业和交通发展等方面。
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对于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土地利用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农业、环境、经济、地理等多个学科领域。
首先,农业是土地利用的重要方面。
农业的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农田的高产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农田布局和农作物的选择,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潜力,确保粮食安全。
其次,城市建设是土地利用的重点领域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用地的需求不断增长。
因此,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用地成为了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科学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城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另外,生态保护也是土地利用的重要内容。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合理规划和保护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工业和交通发展也是土地利用的重要方面。
工业生产和交通发展需要大量土地资源,但也对土地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应合理规划和控制工业和交通用地的规模和布局,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既要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保护生态环境和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和监测,是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给后代留下更好的生活环境。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文献综述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文献综述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旨在实现土地资源
的公有化和农村社会主义化。
本文将综述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相关文献。
文献1:《中国土地改革与农民革命——中国农民战争史》,作者:孙志英,出版时间:1986年。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革命时期的农村土地改革运动。
通过搜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调
查研究,作者揭示了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民革命的重要作用,以及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
主义改造的推动作用。
该文献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对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实施
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
该书对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进行了系统研究。
作者通过对乡镇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对
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土地改革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详细解读了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经济社
会发展的影响。
该文献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实证研究,对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效果和问题
进行了科学分析。
文献4:《中国土地改革研究新成果》,作者:黎天才,出版时间:2005年。
通过对以上四篇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实施过
程和成效,以及对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些文献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数据,为
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研究文献综述[5篇范文]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研究文献综述[5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6bb072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b0.png)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研究文献综述[5篇范文]第一篇: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研究文献综述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研究文献综述【摘要】:阐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研究的意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迈向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发达地区的土地流转方式主要以转让、出租、转包为主而欠发达地区的流转方式主要以转包为主。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支持土地流转的法律和制度不健全、农民自身思想意识守旧、社会保障不完善、土地流转环境不成熟、金融支持不到位和政府职能的缺位或越位等。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大多数学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完善土地流转相关的法律、制定积极的土地流转政策、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对农民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以及对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金融;农村;规模经营【Abstract】:Describes the rural land contract management rights transfer research significance: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nd contract and management rights are agricultur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period of the product is the only way towards a modern agriculture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Analysis of the rural land contract management rights transfer forms: land transfer methods developed regions mainly transfer, lease, subcontract and main circulation mode underdeveloped areas dominated mainly subcontract.The main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 are: support for the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land transfer is not perfect, the farmers themselves conservative ideology, social security is imperfect, immature land transfer environment, the financial support is not in place and thegovernment functions, such as the absence or offside.Through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most scholars believe it is necessar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o improve land transfer laws, develop proactive land transfer policies, improve the land transfer market, for farmers and for the extensiv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s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Key words】:Land contract management rights transfer;Policy;scale;finance;rural 0 前言自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完整地提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以来, 土地流转则成为认真落实“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任务, 同时, 也是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积极表现。
土地资源综述

2017/2/15
7
土地资源的功能
• 承载功能 • 养育功能 • 净化功能 • 美学功能
2017/2/15
8
第三节 土地资源的开发和整治
土地资源开发是人类通过一定的手段, 扩大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提高土地利 用深度,以满足对土地不断增加的需求。
2017/2/15
30
土地资源开发的原则
• 1.因地制宜的原则
2017/2/15
6
3. 土地资源的社会特性
政治和社会权力与地权相联系。我国农村推
行的土地承包、包产到户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
随着土地稀缺程度的加强,以及土地利 用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社会控制也就越来越 得到强化。社会对土地的控制从人口集中的都市到肥沃
的农田,进而到比较贫瘠的土地的开垦正随着社会经济的 发展而逐步加强。
3.土地资源开发的结构和布局
• 土地资源开发的结构取决于:
地区用地构成的要求;
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计划或企业的经营方针;
各类待开发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状况;
建立良性生态系统的要求;
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2017/2/15 36
• 土地资源开发的布局一般是分区提出各类 土地开发的比例,并根据可开发土地资源 的分布状况、生产力水平以及开发条件优 劣,合理地确定各处的土地开发量,同时 确定开发重点。
• •
2017/2/15
47
3.盐碱化土地的治理
• 盐化是指可溶盐类在土壤表层及土体中的 积累;碱化通常是指土城胶体表面吸附一 定数量的钠离子,随着钠离子水解而导致 土坡理化性质的恶化。 • 盐碱化土地包括盐土、盐化土、碱土、碱 化土4种类型。
2017/2/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土地资源的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通过翻阅一些资料和文献,深入了解了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一串串数据明显的显示出中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稀缺与存在冲突,不容乐观。
不可否认,土地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而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相比起牺牲土地所产生的种种“利润”,安居乐业的百姓和欣欣向荣的企业更为重要,值得深思。
关键词:土地资源稀缺冲突
早在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在其《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警告说:“2030年,中国的粮食缺口将达到3.69亿吨,不仅中国无法养活自己,世界市场也负担不起。
”尽管中国的研究者对布朗的预测方法和依据提出过许多质疑,但无不承认“中国的粮食缺口将会越来越大,粮食问题将会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此种情况下,我国政府不能不作出反应。
2006年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是未来5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2007年再次强调,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但是这仍是一场艰难的博弈,既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又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土地,这或许是冲突的根源。
根据查阅的资料、文献以及实际观察看,土地资源正处于警戒线边缘,有以下几方面重要原因:
一、土地沙漠化。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
二、土壤侵蚀。
土壤的水蚀和风蚀现象严重。
目前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力侵蚀面积为165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为191万平方千米。
我国每年表土流失量在50亿吨以上,居世界之首。
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水土流失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而且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
从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9.1万平方公里,中部地区51.15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296.65万平方公里。
三、土地污染。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开发强度越来越大,向土壤排放污染物也越来越多,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农村面源污染所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加深。
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情况可以用“四个增加”来概括:土壤污染的面积在增加,土壤污染物种类在增加,土壤污染的类型在增加,土壤污染物的含量在增加。
据调查,我国一些地区的土壤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据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已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主要污染如重金属污染、放射性污染、有机物污染、工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等。
四、盐碱化和潜育化。
我国北方耕地盐碱化面积约1亿亩,在干旱半干旱区较为严重,主要由于不合理灌溉造成,如超灌、漫灌等,东部沿海地区主要由于海水倒灌所致。
我国南方水田土壤潜育化面积约20%-40%。
五、耕地生产力下降。
我国耕地资源紧缺是不争的事实,不仅人均耕地面积少(仅1.43亩),而且由于人口多,许多不宜农用的土壤被开垦为农田,耕地土壤整体质量偏低,中低产耕地土壤占65%。
据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近年来在全国的田间定位实验与调查显示,我国各主要农区广泛存在的不合理耕作、过度种植、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和沟渠设施老化已经导致农田土壤普遍性的耕层变薄,养分非均衡化严重,土壤板结,土壤生物性状退化,土壤酸化、潜育化、盐渍化增加,防旱排涝能力差,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不断下降。
六、采矿迹地。
在我国,由于技术不足以及监管方面不得力等因素,在部分地区,停产的露天矿、荒弃的尾矿、巨大的矿坑、污染的水体和因停产而寂静的工业厂区随处可见,这些采矿迹地使得以前的沃土沦为荒地。
据估计,全国此类废弃土地已达2亿亩。
七、土地商业化。
在我国,区域中心城市垄断了绝大部分资源,财富、商业、消费、人口等资源都聚集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中心城市,它以一种虹吸效应,将周边拥有大片土地人口资源的乡村城镇进行吸附,使得人口与财富迅速向城市聚拢。
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将来还将有一批又一批乡村城镇居民,争先涌入中心城市这块资源有限的土地上,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这种城镇化进程将是推动房地产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而导致地块日渐稀缺。
很多城市的开发区也纷纷扩容“完善功能布局”,把环境最好的地块拿出来开发高档住宅、建设商业配套项目,这也是土地资源稀缺的重要因素。
解决土地资源的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也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我们应始终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在前;二是服从中央和理解地方,服从中央在前;三是节流和开源并举,节流在前。
四是政府完善各项职能,坚守耕地红线,是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职责。
【参考文献】
[1] .蔡运龙.自然科学原理[J].科学出版社.2007(8)
[2]. 刘南威. 自然地理学[J].科学出版社.2007(6)
[3]. 董伟.土地资源稀缺耕地与经济建设用地引发艰难博弈. 中国青年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