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合集下载

“比较法”在高中历史德育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高中历史德育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高中历史德育教学中的运用高中历史德育教学中,“比较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通过比较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并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本文将探讨“比较法”在高中历史德育教学中的运用,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同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1. 比较历史事件与人物在历史德育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历史事件与人物,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比较中西方文明的发展、比较中国古代君主与外国君主的执政方式、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等。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发展,不断拓展自己的历史视野,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2. 比较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在德育教学中,比较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习俗和文化特点,进而培养自己的包容心和尊重他人的能力。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背景,同时接受和尊重其他文化的存在。

3. 比较历史的启示比较法还可以帮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启示,指导他们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

通过比较历史上的战争和和平,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可怕后果,进而倡导和平与和谐。

通过比较历史上的正义与邪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辨是非,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比较法在高中历史德育教学中的优势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德育教学往往需要学生记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比较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主动地去了解历史,从而更深入地学习历史知识。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通过比较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研究能力。

3. 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通过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可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和国家,培养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历史教师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历史教师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历史教师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一、制定德育教育计划
根据历史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历史德育渗透教育计划,明确德育教育目标和内容。

二、注重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价值观念。

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他们在历史学习中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中的成功和失败,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认识。

五、注重历史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关心学生的成长,关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

六、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通过德育渗透,营造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感受到团结、友爱和互助的力量。

历史教学德育实施方案

历史教学德育实施方案

历史教学德育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历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在当前社会风气多元、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情况下,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历史教学德育实施方案,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设定。

1.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使其具备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其具备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辨别历史事件中的是非曲直,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

三、实施方案。

1. 制定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制定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形象的历史人物和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培养其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 强化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通过教学案例、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

四、实施步骤。

1. 制定教学计划。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历史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落实教学方案。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备课,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确保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3. 进行教学实施。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实施,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培养其历史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4. 效果评估。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估和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案,提高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五、总结。

历史教学德育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历史教学德育实施方案,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点和道德观念,提高其历史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历史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历史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具有丰富的德育素材。

以下是一个历史学科德育渗透的案例,以供参考:
主题:爱国主义教育
背景:在讲授中国近代史时,涉及到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的时期。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决定在授课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实施过程:
1. 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了相关的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中国的苦难和民族危机。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探讨中国为何会遭受列强侵略,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实力与民族尊严的关联。

3. 教师通过介绍一些爱国志士的事迹,如林则徐、孙中山等,让学生了解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当代青少年如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5. 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播放国歌,让学生齐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结:通过这个案例,教师成功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历史学科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民族尊严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性。

这种德育渗透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只是一则示例,并不是要求必须按照这个案例进行德育教育。

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具体的历史知识和自身的教学风格,设计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德育渗透方式。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一、引导学生审视历史事件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其中既有光辉灿烂的成就,也有让人深思的教训。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审视历史事件,从中思考人类的行为和选择,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太平天国领导人洪秀全为何会发动太平天国运动?这个运动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何影响?学生可以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认识到领袖的责任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开展道德情感教育活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道德情感教育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历史的道德教育。

在教学《抗日战争》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抗日英雄事迹的研究和讲述。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抗日英雄,通过研究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品质,了解他们的爱国情怀、英勇顽强和牺牲奉献,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到纪念馆参观,或者参与一些社会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痛苦和民族的苦难,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三、案例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思考和价值判断。

在讲述中国古代的贤良文化时,可以通过贤良杨妃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她的高贵品德和深沉的爱国情怀,从而引导学生向她学习,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

在教学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也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逻辑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启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道德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四、情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去感知历史事件的情境和场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人文素养。

在教学《五四运动》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活动来感受当时的历史情境和社会氛围。

学生可以扮演五四青年的角色,演绎当时的情境和故事,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历史事件所承载的意义和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情感。

历史的德育计划

历史的德育计划

历史的德育计划
一、引言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科目,在德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德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和师资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德育计划。

二、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德育内容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近现代史:引导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世界史:了解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文明成果,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四、德育方法
课堂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所蕴含的德育价值;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沟通能力;主题活动:举办相关主题活动,如讲座、展览、社会实践等,丰富学生的德育体验。

五、德育评价
考试评价: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考察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
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能力等;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六、德育师资
教师素质:历史教师需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学能力: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能够有效地将德育融入历史教学中;培训与交流:加强教师之间的培训与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是指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

德育渗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观念、道德品质、民主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下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德育渗透策略的简要介绍。

1. 教师言传身教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要在言传身教上起到示范作用。

在教学中注重自身的德育修养,言行举止要符合道德要求,坚持正直、宽容、慈爱的原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建立爱国主义氛围通过讲述革命先辈的事迹,组织参观革命遗址或者纪念馆,举办爱国主义主题班会等方式,营造爱国主义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 引导学生思考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分析。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能力。

4. 推崇历史文化通过组织参观历史文化景点,阅读优秀历史文学作品,进行历史文化知识的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5. 开展团队合作活动通过开展团队合作活动,如小组讨论、合作实验等,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学会互助、支持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6. 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研究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如史料的查找、分析和整理等。

通过锻炼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思维。

7. 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历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通过讲述人物的善恶行为,引导学生对正直、宽容、友善等美德进行感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8.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9.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让学生进行历史研究、设计历史展览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历史的德育计划

历史的德育计划

历史的德育计划一、引言历史的德育计划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历史意识而设计的一项教育计划。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的过去,从中吸收智慧和经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详细介绍历史的德育计划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

二、目标1.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从而培养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2.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历史中的伟人和英雄事迹,学生可以了解朴重、勇敢、宽容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增强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心。

三、内容1. 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学生将学习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可以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2. 探讨历史背景和价值观。

学生将学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通过探讨历史背景和价值观,学生可以培养宽容、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

3. 分析历史决策和后果。

学生将学习历史上的重大决策和其后果,了解决策的过程和影响。

通过分析历史决策和后果,学生可以培养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4. 探索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学生将学习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了解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探索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生可以培养批评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实施方法1. 多媒体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实地考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遗址的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魅力和感受历史的厚重。

3. 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角色扮演。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增强对历史的理解和认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摘要: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紧扣课本,把握历史信息进行教育、课外活动中的培养等多种形式,将德育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渗透方法策略
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学是对学生德育的主要渠道。

因此,历史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责无傍贷的。

近几年来,我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作了一些探索,主要的做法是:
一、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教材内容的不同,构成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的不同。

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诸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感染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如教材对林祥谦英勇就义的描写,“敌人用刀砍他,让他下令复工,他视死如归。

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工是不能复的”。

林祥谦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

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

2、教学方法的再现不同类型的素材,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解
决。

直观教学,即通过教具的使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阔历史场面再现出来,因而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

我们说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把地动仪、水排、筒车、长城、秦俑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多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呀?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的暴行,如果拿出实证,将圆明园烧毁前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会受到多么深刻的教育。

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会油然而起么!所以使用直观教具可以演示历史最壮观场面,可以表现英雄人物的业绩,可以表现优良传统。

所以教具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教材。

一件教具的使用,往往就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3、教师情感的熏陶情感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等。

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

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文中的黄海海战时,教师感情充沛地说: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中鱼雷,全舰250多人壮烈牺牲。

就在即将沉没的当儿,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救他,可是他因全舰俱没,义不独生,摇手拒绝。

这时他所养的名叫“太阳犬”的爱犬到面前,叨住他的臂膊,不使下沉。

邓世昌毅然用手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
祖国的黄海波涛之中。

就这样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了深受感动,不禁泪下。

师生同仇敌忾,共同声讨日帝的侵略,进而产生振兴中华,富强国家的决心。

二、紧扣课本,把握历史信息进行教育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史信息源源不绝,尤其是在近百年历史中更为突出。

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最有效的历史信息,对学生进行德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

如讲述鸦片战争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学信息就是林则徐禁烟;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下令向日本吉野号撞击,中鱼雷沉没,全体官兵壮烈殉国;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孙中山为救国奔波于海内外,奋斗终身,等等。

我们在这些最有效的历史信息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把握三个环节:①教师在堂上分析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作用;②教师分析后让学生发表意见,补充与这些历史事件有关的资料;③让学生在课后写小论文,评述这些事件中主要历史人物的爱国之举。

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对学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通过电化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最乐于接受,教学效果也较好。

在讲述中国近代后期文化史的时候,我们把解放前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取得优异成绩,解放后拒绝英国优厚待遇的挽留立志回国作出重大贡献的华罗庚的事迹,整理录音后结合讲课播放给学
生听,学生听后非常感到,甚至热泪夺眶,纷纷表示要向华罗庚学习,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决心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勤奋攻读。

三、课外活动中的培养
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更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

我们曾进行如下活动:1、开展“学史一得”演讲比赛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形式。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革命热情,产生对家乡、对祖国、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心情,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2、开展历史教具小制作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描绘和制作一些简单的历史教具,不仅可以丰富学习生活,增强学习历史兴趣,培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特别是由于学生参与了教具的制作活动,必然对所制教具产生的年代、背景、作用、意义等做深入的了解,从而增进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

德育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每时每刻都在实实际际的现实中具体地反映出来,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

因此,我们必须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之古为今用。

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我们便把当年林则徐禁烟和今天的禁毒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不同时代的爱国之举,其宗旨都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青少年绝不能上当受骗吸毒。

讲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的历史,我们便把它和今天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为了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我们青少年应该拥护党和政府这一
正确的方针,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河北省安国市庞各庄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