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海洋文化的研究综述

海洋文化的研究综述
4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
海洋文化研究的另一个领域就是以海洋旅游为研究对象(陈智勇,2009:陈展之,20009), 重点研究如何挖掘滨海旅游资源的海洋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海洋旅游的独特性和品牌效应, 最终实现海洋旅游的发展。胡卫伟和王湖滨(2006)对舟山海洋文化旅游与开发策略进行了研 究,高怡和袁书琪(2008)借鉴《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海洋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曲金良 (1999b)对当前海洋旅游面临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包括重“旅游经济”轻“旅游文化”,甚至 以“旅游经济”的理念替代“旅游文化”;二、在海洋历史文化遗迹作为人文旅游景点、景区的 开发上,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小金矿”、“小煤窑”式滥开发现象;三、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研 究,尚乏相关多学科的交叉综合与协同作战。他还呼吁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曲金良,2004; 2005)。剧秋麟和尹卫平(2008)更加明确的提出积极推进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措 施。
曲金良(2008)主编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针对东北亚海上交流的历史、港口与航路、 文化传承、遗产遗迹及其开发与保进行研究论述。《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张伟,2008) 期刊开展了浙江浙江海外经济文化交流、浙江海洋文化与区域社会变迁等相关领域渔文化、海洋民俗文化和海洋文学等八个方 面,论述了舟山群岛的海洋文化发展及特质等。徐晓望(1999)对海洋文化理论的定位做了一 些归纳介绍,并重点对闽台区域海洋文化、海洋经济、航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等内容进行了 探讨。张开城(2009)分析了广东省海洋文化资源状况、广东省海洋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 问题,把广东海洋文化产业与浙江海洋文化产业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广 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建议和对策。张开城(2008)对海洋文化产业相关内容进行了论述,并以舟 山、青岛等地为研究案例,研究了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具体策略。钟晓毅(2008)等著海洋文 化精神品格在广东改革开放30年经济繁荣、制度变革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和作用。2007年12 月,国家海洋局组织召开了首届建设弘扬海洋文化研讨会,并编辑出版了《中国海洋文化论 文选编》一书,书中共收集相关论文80多篇,论述类容涉及到海洋文化的诸多方面。

构建蓝色海洋意识的“海洋文化”教育课堂研究

构建蓝色海洋意识的“海洋文化”教育课堂研究

化专业 内涵 的海洋 科技人 才 , 为涉海类 高校海 洋 文化教育事业开辟 一条更 加开放 、 有 效 的探 索与 实践之路过程 中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高等教育 的现状 , 提 出海洋高等教育发展 、 海洋人 才培养 的建 议 J 。认 为海 洋 文 化所 承 载 的有 效 课 堂本质特 点是容 纳开放 、 质疑 探究 、 自主合 作 , 海洋文化所 承载的有效课 堂基 本特征应 围绕 学生 学习、 教师教 学 、 学科 ( 课程) 性 质三 个 维度 来 把握 。认 为提倡 和发展海洋 文化教育的关键 在于 海洋类 高 校学 生 的文 化 教育 ] 。培育 海 洋类 高 校学生 的海洋文 化 素养有 助于形 成办 学特 色 , 也
第1 6卷第 1 期 2 0 1 4年 2月
河北 农业 大学 学报 ( 农林 教 育版 )
J o u r n a l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l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H e b e i ( A g r i c u l t r u e&F o r e s t r y E d u c a t i o n )
D O I 号: 1 0 . 1 3 3 2 0 / j . c n k i . j a u h e . 2 0 1 4 . 0 0 1 6
构 建 蓝 色 海 洋 意 识 的“ 海 洋 文化 " 教 育课 堂研 究
李 明秋
( 大 连海 洋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辽宁 大 连 1 1 6 0 2 3 )

我 国海洋文化教 育现状
海洋教育是增 进人 的海洋文 化知识 , 增 强人 的海洋意识 , 影响人的海洋道德 , 改 良人的海 洋行 为 的活动 。2 0 1 1 年, 国家海 洋局等部委 联合发 布 了《 国家“ 十二五 ” 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蓝色 海洋 意识 的“ 海洋 文 化” 教 育课 堂 的必要 性

中国海洋文化宣传意义

中国海洋文化宣传意义

中国海洋文化宣传意义
中国海洋文化宣传的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
1. 促进海洋保护意识:通过海洋文化宣传,可以使人们更加关注海洋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增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从而推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增进国民认同感:中国是一个拥有辽阔海洋资源、悠久海洋历史的国家,通过海洋文化的宣传,可以增强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培养海洋文化自豪感,提高国民的凝聚力和爱国情怀。

3. 促进经济发展:海洋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海洋文化宣传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入海洋领域,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开拓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繁荣。

4. 丰富文化内涵:海洋文化是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体系之一,宣传海洋文化可以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5. 传承历史传统:中国海洋文化源远流长,世世代代有渔民和海军的传统,通过宣传海洋文化,可以传承海洋的历史传统,弘扬优秀的海洋文化精神,提高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和了解。

总而言之,中国海洋文化宣传的意义在于促进海洋保护意识、增进国民认同感、推动经济发展、丰富文化内涵和传承历史传统。

发展海洋文化的关键在于海洋意识教育

发展海洋文化的关键在于海洋意识教育
航 海 教 育研 究 2 1 . 0 04
发 展 海 洋 文 化 硇 关 键 在 孑海 洋 识 胄 意 教
陈 艳 红
( 海 海 洋大 学 社 会 科 学 部 , 海 上 上 210) 0 3 6

要 : 对 海 洋意 识在 海 洋文 化 发 展 中所起 的灵 魂作 用 , 针 分析 影 响 海 洋 文化 发 展 的 海 洋 意 识 问题 , 加 强政 策 导 向 、 从
扩 大舆 论 宣传 、 实教 育 举措 、 重公 民 自我 实践 等 几方 面 , 出发展 海 洋 文化 的 海 洋 意识 教 育 的措 施 。 落 注 提 关 键 词 : 洋 文化 ; 洋意 识 ; 育 海 海 教 中 图分 类 号 : 7 . U66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6 74 2 1 )4— 02—0 1 0 —8 2 (0 0 0 0 1 4
2 世纪 是 海 洋世 纪 , 1 利用 高 科 技 开 发 和利 用
海洋成 为世界共识 , 海洋战 略亦成 为世界临 海各 国 重大 战略。我 国发 展史上 既有 向海 而兴 的辉煌 , 也
族 复兴 的伟 大 根基 。海 内外 文化 的交流 碰撞 与 吸
收融合使 中华 民族 文化更加璀 璨夺 目, 也给 中华 民 族 复兴带来 了创 新 动力 。海洋 文 化 的本 质在 于人 类 与海洋 的互 动关 系及 其成 果 。先进 的 海洋 文化 对 中华 民族 的发 展具 有 以下 推 动作用 : 先 , 首 海洋
洋文化 中 的变革 图强思 想 、 索 冒险精 神 、 面开 探 全
独 特的海洋文 化是 保 证我 国政 治稳定 、 经济 发达 、 文 化先进 和社 会 繁荣 的必 经 之路 。海 洋 意识 是海

试论海洋文化的哲学内涵

试论海洋文化的哲学内涵

2006年11月 理论学刊 Nov.2006第11期 总第153期 Theory Journa l No.11Ser.No.153试论海洋文化的哲学内涵3刘福芳(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山东青岛266003)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6)11-0110-02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占地球总面积约71%资源无比丰富的海洋。

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时代的呼声。

要发展海洋经济首先应研究海洋文化,本文试图从哲学角度来探讨一下海洋文化的内涵,以求教于同仁。

一、树立先进的海洋意识。

海洋意识即海洋观,指人们对海洋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反映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包括对海洋和人类的关系如何?如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认识。

第一,树立全球海洋文化发展意识。

全球化进程将是未来世界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全球性海洋文化发展要求,未来世界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并在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采取一致行动,以保证海洋文化的持续、协调发展。

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未来的人类发展必然是融社会、经济、科学和文化等各种因素于一体的综合发展,不但发展的目标与过程是综合的,而且在发展过程中诸多因素是相互作用的。

这要求我们必须开放视野,确立人类共同进步的整体性思维,认识到现时代一个国家的发展决不只是其自身内部的经济起飞与文化进步,而是对世界海洋文化的一种现代化的认同。

第二,树立敬畏生命、崇尚海洋的理念。

海洋作为地球的一部分也是人类赖以栖息的故乡,也是海洋文化赖以回归的家园。

海洋里的一切生命都是整体生命循环系统的有机环节,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因此着眼于人与海洋的统一,人类必须深刻反省我们对海洋的文化态度,认同海洋,回归海洋,与海洋和解,从而给人与海洋的关系提供一种多重的海洋文化生长空间。

面对新世纪,我们除了满怀信心和豪情之外,还应多一些自省和冷静。

关于大学生海洋意识调研报告-中山大学海洋学院

关于大学生海洋意识调研报告-中山大学海洋学院

没有主动了 解,无所谓
和我无关,不关心 主动全面 了解
没有主动了 解但比较关 心
主动了解 部分
图五
3.2.3 主动参与性不高
2015 年 1 月,珠海市夜光藻爆发,但是只有 1.2%的同学查阅相关资料、详细的了解爆 发的原因,绝大多数同学只是知道有这件事的存在,更有 33.73%的同学根本不知道这件事 (图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大家的参与程度就不高,由此可见一斑。
确对待我国政府与邻国在产生海洋纠纷时的外交政策和处理方法。
知道
不知道
不关心
图三
了解 了解一些 不了解 不关心 图四
3.2.2 高度关注国家海洋争端问题
随着 1982 年《海洋法公约》的制定,国家管辖范围内的海域明显扩大,南沙的周围邻 国纷纷觊觎南沙群岛,悍然侵占南海海域。虽然中国政府已经向有关各方提出了“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的积极主张,但公理和公正从来不会自己送上门,仍需要我们努力争取。
图六图七资料文件管理关联具体征收安置项目实现从征收项目立项调查摸底征收补偿风险评估等全过程各个阶段资料的汇总管理包含立项批准文件征收范围图城乡规划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土地预审意见调查摸底结果征收补偿方案各户评估结果社会风险评估论证意见等材料对于阶段内缺失的材料系统会自动提醒
关于大学生海洋意识
调研报告
——以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学生为调研对象
3.2 调研结果分析
图一 问卷调查结果汇总
3.2.1 大学生海洋意识薄弱
从本次调研结果第 14 题结果显示,63.4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海洋意识不太强,32.69% 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根本没有海洋意识,仅仅 3.85%的人认为自己有很强的海洋意识(图二)。 因而,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海洋意识普遍薄弱,处于中下水平,因此增强大学生海洋意识教 育非常有必要。

国内海洋意识的研究与相关思考

国内海洋意识的研究与相关思考
4 3
主要体现在对海洋意识内涵与外延的进一步讨论。
2 . 关于中国海洋意识历史反映的专门讨论
相关 内容 主要 分为 三种类 型 。
中国当前海洋意识 的认知水平与地区、 人 群、 性别 、 职业等等方面的认知差异 ,有利于我们积极而有针 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提升海洋意识和教育水平。 4 . 倡议对策类文章 主要有周海鸥的 《 从提升海洋意识走 向全面开
1 . 关于海洋意识属性与内涵的讨论 此类成果主要有 : 赵宗金的《 人海关系与现代海洋
作用 、 本质与属性 、 演进 与特点等多个方面 内容 。 以
期推动国内海洋意识和研究的发展。


海洋 意识 研 究的 主要成 果
海洋意识研究始于 2 0 世纪 9 0 年代 。随着 1 9 8 2
文化 增强海洋意识》 [ 3 4 J , 罗茜等 的《 维护 国家海洋
国内海洋事业 、国际局势发展及对海洋意识地位的
认可 , 则进一步地引发 国内海洋意识研究的兴趣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 0 8
【 作者 简介】 张磊( 1 9 8 2 一) , 男, 河 南安 阳人 , 博士 , 主要从 事 中国海疆 史研究工作 。
第一种类型 :对历史上 中国海洋意识 的演进与
形 态 的讨 论 。主要 包括 : 孙 江 的《 东亚 局势 与海 洋 意

中国人的亚洲 自画像》 ㈣, 张德华 、 冯梁 、 颜家坤
发海洋》 [ 2 3 】 ,童德准的 《 弘扬 民族精神 强化海洋意 识》 [ 2 9 j , 顾 锋的《 浅析我国海洋意识教育 中存在 的问 题及对策》 【 如 ] ,郁志荣 的 《 注重海洋意识与海洋理 论》 l 3 l _ , 孙志辉 的《 提高海洋意识 繁荣海洋文化 》 [ 3 2 】 , 《 如何培养我们的海洋意识》 [ 3 3 】 ' 赵建东的《 发展海洋

发展海洋文化与培养国民海洋意识问题研究_韩兴勇

发展海洋文化与培养国民海洋意识问题研究_韩兴勇

DOI:10.14015/ki.1004-8049.2007.06.012海洋经济与安全发展海洋文化与培养国民海洋意识问题研究韩兴勇 郭 飞【内容提要】在发展海洋经济的时代,让国民重视海洋,认识到发展海洋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而为培养国民的海洋意识,提倡和发展海洋文化及教育是重要的举措。

国民有了强烈的海洋意识,对国家发展海洋会有强大的推进作用,因此,努力提倡和发展海洋文化及教育是极为重要的。

本文通过对发展海洋文化的必要性、中外关于海洋意识的比较、我国的海洋文化和海洋教育的现状及如何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为提倡国民海洋意识和教育作了一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海洋文化 海洋意识 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经济首先需要明确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让国民重视海洋,认识海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海洋社会文化资源亟待开发,即使有一些研究,也是零星的,没有从整个海洋社会文化的传统、民俗、民族的特色去结合现代项目的开发。

很多地方在名义上开发了一些海洋经营和文化项目,但是因为没有特色,各地区十分雷同,缺乏内涵,因此缺少人气,没有能够形成海洋经济产业和海洋文化相结合的海洋社会基础,特别是海洋文化的提倡和教育,相比大陆文化为中心的提倡和教育更是薄弱。

因此,培养国民的海洋意识,提倡和发展海洋文化及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一、发展海洋文化的必要性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经济已越来越成为国际上关注的一个焦点。

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海洋经济问题正变得日趋重要。

海洋经济和利用海洋资源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发展重点。

历史表明,一个临海国家如果只限于陆地发展,而忽视海洋的优势,就必然发展缓慢甚至导致衰退;只有注重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陆地与海洋的一体化发展,才能繁荣和壮大国家经济。

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拓宽我国的生存空间。

海洋是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是生物资源、能源、水资源、金属资源的战略性开发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报社会科学版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关系研究倡赵宗金(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摘 要:海洋意识是公众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海关系观念的综合表现。

海洋文化是人类直接和间接地以海洋资源和环境为条件创造的文化。

这两个概念的背后,蕴含了当代的历史境况和时代精神的契合关系。

有效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既有助于推进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海洋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

海洋世纪的时代状况构成了两者的共同背景,为海洋文化研究及海洋意识普及提供了依据。

对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受概念理解多元化分歧的影响,也受当代海洋文化实践活动复杂性的影响。

总体上看,两者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作为人海关系认知的海洋意识够成了海洋文化的要素;基于民族文化传统构建的现代海洋意识是海洋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海洋价值观是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的共同核心。

关键词:海洋意识;海洋文化;海洋世纪中图分类号:C91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13)05‐0013‐05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意识一词在日常语言和学术文献中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多,海洋文化的研究也日益成为海洋社会学科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的研究存在诸多交叉,从事海洋文化研究的学者也大都论及海洋意识问题。

事实上,这两个概念的背后,蕴含了当代的历史境况和时代精神的契合关系。

有效地把握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推进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廓清海洋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对于自觉地进行现代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界定(一)关于海洋意识内涵的理解及其特征海洋意识是公众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海关系观念的综合表现。

目前关于海洋意识的研究基本状况如下:第一,“海洋意识”出现的频率较高,研究内容较分散。

目前以“海洋意识”为题名的论文数量较多,但是大部分文章是以新闻形式发表;对“海洋意识”的概念表述多为描述性定义。

内容上主要涉及特定人群和地域、国家的海洋意识状况和古代中国的海洋观念。

第二,“海洋观(念)”的相关研究较多,主要涉及海洋观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海洋观的历史变迁、国际关系中的海洋观分析如印度的海洋观及其海洋战略。

第三,目前关于海洋意识的直接表述主要集中在海权与海洋国土观念问题上,主要与公众的海洋认知及海权问题联系在一起。

具体包括海权与国家的关系,古代及当代的海洋国土观念等。

总体上看,关于海洋意识的理解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

此外,当前海洋意识的结构、形成机制缺乏研究文献。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出台了海洋战略,都认识到了对公众的海洋意识进行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海洋意识的构成却缺乏应有的有效分析和表述。

关于意识的研究从19世纪末期就已经进入科学研究的阵营,迄今形成了内容心理学、结构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等诸多流派的研究结论,并在意识的构成和转化、意识的生理机制、意识状态的分析等多领域内都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倡收稿日期:2013‐04‐2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海洋意识及其建构研究”(11CSH034);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研究”(12&ZD113);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2BSHJ06)作者简介:赵宗金(1979‐ ),男,山东莒南人,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海洋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

是这些研究成果没有有效的被应用于海洋意识研究之中。

总体上看,目前关于海洋意识内涵的理解表现出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强调从人海关系角度考察海洋意识内涵。

海洋意识是人们对人海关系的自觉意识,是人在社会活动中涉海行为的自我反映。

赵成国(2002)认为,“所谓海洋意识,就是人们对海洋在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的总体认识和反映。

”[1](P2)具体而言,从人类活动的构成方式进行的人海关系分析,还可以区分为几个层次,[2]包括人的活动与海洋的关系、人类心理与海洋的关系和人类社会与海洋的关系等;人们对上述关系的认知就构成了海洋意识。

事实上,人海关系观念也是传统和现代海洋意识的核心,只不过人海关系在传统到现代的变迁过程中本身也发生了重大变迁。

第二,从海洋强国和国家海洋战略需求的角度分析现代公众的海洋认知。

研究者们认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增强全体公民的海洋意识,充分认识海洋价值。

[3](P15)新的世纪需要树立全新的海洋意识,需要向人民群众普及海洋权益和海洋环境意识,使人民群众树立海洋国土观、海洋科学观、海洋文化观及海洋法制观,让更多的人关心并且参与我国的海洋强国建设。

[1](P2‐3)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海洋意识的基本类型或基本内容也通常被概括为以下方面:海洋国土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权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等。

在这里,海洋意识就是海洋观,就是指与国家主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匹配的公众海洋认知。

(二)关于海洋文化内涵的理解及其特征关于海洋文化的界定,一般都是在文化的概念及类型分析基础之上进行的。

将海洋文化区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器物文化与制度文化等。

其中比较概括的和一般化的界定如杨国桢(2000)地观点,他认为海洋文化是海洋成为人类活动舞台,海洋自然力转化为人类生产力因素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

……海洋文化的前提是直接或间接的海洋活动,海洋文化在不同的海洋沿岸国家或岛国呈现不同的发展模式,本没有优劣之分,而水平之高低,速度之快慢,在于他们是否抓住发展的机遇,采取的文化策略是否得当。

[4]欧初(2003)也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基本形态,在一切有海洋的地区,一切靠海岸的民族中,其文化或多或少带有海洋文化的成分。

[5](P24)这些表述一方面分析了海洋领域人文化之的过程和结果,揭示了人类活动在海洋文化形成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提示处海洋文化差异的性质和表现。

对海洋文化作了更为具体的界定和类型划分则是由曲金良等研究者来完成的。

曲金良认为,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和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

[6]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社会源于海洋的精神活动、制度行为和物质生活创造的总合。

[7](P4)更具体讲,海洋文化是人类直接和间接地以海洋资源和环境为条件创造的文化。

在上述界定基础上,苏勇军(2011)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认识、适应、利用和改造海洋而逐步创造和积累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财富的总合。

这一概念从广义的角度界定海洋文化,包括人类在认识、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成果,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

[3](P9)这个界定更为详细地分析了海洋文化的构成。

可见,目前关于海洋文化内涵的理解也表现一个基本特征,即强调从文化的概念衍生出海洋文化的概念;强调借助于文化学研究的一般结论来认识海洋文化现象。

从海洋文化学的学科建设角度而言,海洋文化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六个领域:[7](P5)以海洋文化综合研究和海洋文化地理为核心领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研究研究;海洋经济社会史的研究;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海洋学史、海洋科技史及文化史的研究;海洋交通史的研究;沿海各地海洋开发与区域海洋文化研究。

二、共同的时代背景:海洋世纪随着全球性“海洋世纪”观念的日益普及,人们对“海洋世纪”本身进行得的反思也日益深入。

如果说海洋世纪是在时间的维度对海洋空间价值的再认识,那么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则突出反映了这种认识的结果。

正是在海洋世纪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海洋文化”的学科意识和学术自觉才得以形成。

可以说,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海洋世纪”观念的流行,是对当前历史时代状况的一个基本反映。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提高全民海洋意识已经构成了人们的基本共识。

事实上,从“海洋世纪”的特征来看,海洋世纪与海洋文化及海洋意识的关系,已经得到了比较深入的剖析。

“海洋世纪”的特征也就是人类海洋价值认识、人类涉海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特征。

总体而言,当代海洋经济、技术、权利等领域的竞争日程成为各个海洋国家特别是海洋大国竞争的重要领域,海洋文化的提升、海洋意识与观念的强化也成为国家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并共同构成了“海洋世纪”的基本特征。

具体而言,海洋世纪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人类海洋观念更新,海洋意识增强,海洋教育迅速发展。

(2)海洋开发利用的广度扩展、深度增加以及方式多样化。

(3)海洋环境问题严峻,环境保护列入重要日程。

(4)海洋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重要。

[8](5)海洋公民行为[9]进入公众行动领域。

从问题领域的角度看,开展海洋世纪研究的意义非常重大。

海洋世纪的提出是对21世纪海洋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强调,对这种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海洋相关的各种重要问题开展研究上。

[8]对于开展海洋世纪研究的意义,不同的学者给出了各种解释:(1)海洋作为人类发展的第二空间,成为国际社会竞争的战略重点;[10](2)在陆地资源匮乏的同时,人类认识和开发利用海洋的技术能力大大提高了;[11](3)海洋开发是解决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最佳出路;[12](4)在历史上海洋就是国际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竞争的重要场域,在当代这个场域显得尤其重要。

(5)海洋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力”,是“海洋世纪”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7](P6)从海洋社会科学研究这个更为宽泛的角度看,对海洋世纪的反思可以有以下研究领域体现出来:(1)海洋人文历史研究,主要研究主题是涉海领域的文化社会历史变迁,围绕的核心是人海关系问题。

目前,在中国海洋史研究的范畴和内容上已经形成较深入的认识。

[13](2)海洋文化研究主要涉及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因海洋而成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具有海洋特性的思想道德、民族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体现蓝色文明的海洋型生活方式、衣食住行、习俗、社会经济、法规制度、教育科技和文化艺术等形态的相关研究。

(3)海洋经济研究,主要涉及到人类经济活动与海洋的关系,包括海洋产业总体发展与布局、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沿海城市及其经济研究等方面。

[14](4)海洋社会学研究。

海洋社会学作为一项应用社会学研究,它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概念、方法对人类海洋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特定社会领域———海洋社会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门应用社会学,海洋社会学既要对海洋社会的特征、结构、变迁等做出描述与分析,更要对现实的、具体的与人类海洋实践活动有关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政策等做出描述、分析、评价和提出对策或解决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