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doc

文学概论doc
文学概论doc

文学理论基础

一、名词解释

1.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2.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话语包含了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文学:文学概念源于文学观念,文学观念指关于文学现象的认识和觉悟;文学概念是对文学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的词语形式。广义文学泛指一切口头或书面作品,包括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即情感的、虚构的或想象的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指介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作品,如诸子散文、史传文学、纪实文学。

4.巫术说:所谓巫术,就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也可以说是一套前文明的世界观。艺术起源于“巫术”的观点,是西方人类学家在研究原始习俗、原始艺术作品、原始宗教和巫术信仰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该观点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的思维和仪式活动之中。

5.游戏说:这是一种有较大影响的文学起源理论。此说源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把诗歌看成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德国剧作家、诗人席勒继承和发挥康德的“想象力的自由游戏”的观点,提出了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冲动”说。

6.直觉:所谓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和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7.陌生化:陌生化是指在艺术构思中,创作主体将人们习见的事物,用一种人们从未见过的形式,即陌生的形象显现出来,以获取最佳艺术效果的方法。

8.艺术真实:所谓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的艺术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的,既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的把握,又能体现作家的认知和感悟的真实。

9.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是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家依照自己的体验和认识,通过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的加工,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的方法。10.“诗意的裁判”:所谓“诗意的裁判”是指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家通过文学形象所体现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判断和评价。它是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把握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原则,也是文学创作活动的基本规律。

11.形式: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

12.叙事类文学:叙事类文学是以客观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事件、人物和环境景物为题材内容,以模仿、虚构为构思方式,以具体生动的叙述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反映和表现创作主体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把握的文学作品。

二、简答

1、文学活动与其他精神活动的区别和联系?

文学活动是精神生产的一部分,具有一般精神生产的共性。但是,文学生产又是不同于其他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文学生产不同于其他精神生产的特殊性表现在:

(1)文学活动是一种以文学语言为原料的话语活动

(2)文学活动与其他精神活动的区别还在于文学活动是一种话语活动

(3)文学活动是满足人审美需要的精神活动。

2、文学的双重性质是如何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

文学具有双重性质,即意识形态性质和审美性质。文学通过话语蕴藉表现其双重性质。

首先,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的性质。

其次,单个具体的“文本”具有话语蕴藉的性质。

3、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学说最伟大的贡献是对文艺产生的终极原因的揭示。为我们从总体和宏观上认识文艺发生的根本动因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1)物质生产劳动是文艺起源的终极根源

(2)原始文艺的产生离不开原始人物质生产所提供的客观条件

(3)劳动创造了文学艺术活动赖以产生的主体条件

(4)生存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从为生存而进行的劳动中产生了表达感情的需要

(5)劳动构成了文艺活动的主要内容

(6)最后,劳动还制约了早期文艺的形式。

4、如何理解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1)物质生产发展同文学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也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2)所以说,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从局部的情况,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存在,但从总体方面看,或者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5、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

(1)整体性

(2)具有审美价值

(3)是作家体验过的生活

6、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有什么特点?

灵感是作家在创作中忽然出现的顿悟,是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是作家思维活动极度兴奋时的一种高峰体验。

灵感的特点有:

(1)非预期性

(2)瞬间性

(3)激情性

(4)独特性

7、文学创作中的想象有哪些特点?

想象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想象是贯穿艺术创作过程始终的一种心理机制。创造新形象是想象的主要特点和功能。艺术想象具有情感性、主体性、形象性和内指性等特征。

8、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相比,艺术真实有哪些特点?

所谓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的艺术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的,既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的把握,又能体现作家的认知和感悟的真实。

(1)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不同,它是内蕴的真实和假定的真实

(2)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不同,它是主观的真实和诗艺性的真实

艺术真实是文学审美价值实现的基础,创造艺术真实就是文学创作活动中的基本规律。

9、诗与散文的区别:

诗是具有乐感的言语借助意向抒写情思的文学体裁。音乐性是诗与生俱来的特征。

散文是内容、结构、语言和表现方法最灵活、最自由、最少有拘束的一种文学体裁,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

散文有三个特点:结构自由灵活;题材广泛多样;抒写真实感受。

三、论述

1、文学创作的主体由哪些特点?

(1)文学创作中的作者

文学创作活动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创造活动。一般说来,文学创作活动的主体是作家、诗人。但是作家或诗人只有处在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中,才能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

“主体”这个概念是有特定含义的,只有出于文学创作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创作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作的主体。

作为文学创作的主体,他的主题性特征是历史的、具体的,从来就没有一个抽象的、一般的主体,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历史文化语境下,自由自觉创作的主体性特点有不同的表现。只要他能体现特定的社会时代中人类的自由自觉的历史水平,就会成为主体。

(2)审美者

文学创作的主体作为审美者的特点及中的表现为他是个“旁观者”和“移情者”。所谓“旁观者”,是指文学创作的主体具有超现实功利的特征,文学创作的主体是实际生活和现实利益的“旁观者”。所谓“移情者”,是指文学创作的主体在文学创作中把客体对象人格化和情感化的特征,文学创作的主体是“移情者”。

作为审美者,文学的创作主体就兼具有理论家和道德家的特点。

(3)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作的主体作为审美者,既是具体的个体,又是社会的个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首先,文学创作的主体都是具体的个体。

其次,作为具体的个体,文学创作的主体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人。

2、“诗意的裁判”有哪些特点?

“诗意的裁判”作为文学的情感把握方式,有两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1)“诗意的裁判”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主题性的评价和判断:“裁判”体现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诚挚性和高尚性

(2)“诗意的裁判”是一种艺术的呈现,它以审美的视角和艺术的方式,把情感评价寄寓于具体的形象上,并与“理”相交融

总而言之,“诗意的裁判”就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在对社会生活的把握,既是情感性的评价和判断,也是这种评价和判断的诗意化呈现,即既是“裁判”的,又是“诗意”的。它是文学创作活动中主体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律,也是文学作为审美价值创造活动的集中体现

3、戏剧文学的分类及艺术特点:

戏剧文学是供戏剧演出用的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分类:1、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分,有悲剧、喜剧和正剧。

2、按结构特点和容量大小分,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等。

3、按题材内容分,有现代剧、历史剧、童话剧、神话剧等。

戏剧文学的特征:1、形象的可视性、表演性

2、高度集中的故事情节

3、尖锐的戏剧冲突

4、多种功能的人物语言

(1)个性化和口语化

(2)动作化

(3)潜台词

4、如何理解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意识形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文学与经济基础

文学与经济基础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着文学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经济基础的变更引起文学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不仅为文学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必然会带来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发展。

文学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一种与经济基础性质和需要相适应的文学,对经济基础起着积极的维护和促进其发展壮大的作用;另一种与一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和需要不适应甚至是相悖的文学,则对经济基础起着消极的瓦解乃至破坏作用。

(2)文学与上层建筑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决定了它与上层建筑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上层建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治、法律制度,二是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艺术等。

文学与政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功能性关系。

文学与哲学:哲学影响文学;文学不是被动表现哲学的工具。

文学与宗教:宗教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宗教故事和传说为文学的发展提供广泛的创作题材,宗教思想对作家的世界观、文艺观有一定影响。宗教通过文学传播其观念和教义以扩大影响,文学也可以成为批判宗教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3)文学与话语

文学是生存于社会的人们相互沟通的话语行为,具有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文学活动总是或隐或现地隶属于一定阶级的利益,具有阶级话语的性质。

(4)文学与社会生活

首先,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即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反映,是对现实的反应的产物,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

其次,社会生活是文学发展的根源。

文学概论第二次形考作业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020007 课程名称文学概论 评阅教师 第二次任务 共三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江苏开放大学本科 《文学概论》形考书面作业之平时作业(2)

1、口语媒介就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其特点有:一就是简便快捷 ,二就是与身体语言与原始礼仪相伴随,三就是真切生动 ,四就是不易保存。口语媒介往往有两种形态:一就是歌谣 ,二就是流言。 2、单就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殊历程而言,文学媒介经历了五个阶段: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与网络媒介。 3、现存可识的汉字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大约 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 4、文学语言具有三种审美特征: 陌生化的形式追求、语境化的意义呈现、与蕴藉化的阅读效果。 5.汉语形象的互文性的主要类型有: 跨语体现象、古语今用现象、与秘响旁通现象。 6.文学媒介的特点表现为四个方面: 涉义性、物质性、与中介性、语境依托性。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大众媒介及其表现形态特点 答: 大众媒介通常指的就是中间插进的用以重复或传布信息符号的机器与有编辑人员的诸如报纸或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的传播渠道。简单点说就是向大量受众传递信息或娱乐节目的各种现代传播形式的统称,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影,录音带等。 2、简要说明语言在文学中的角色 答:

(一)语言就是文本的物质现实 从文学文本的实际存在来瞧,文学文本就是使用语言完成,并以语言的方式存在。因此,语言就是文学文本物质现实。 (二)语言就是意义的现实处所 意义何处有,只在语言中。从语言与意义的关系角度瞧,文学文本中的语言就是相互维系、不可分割的。语言成为意义所不可须臾与之分离的生长地。文学中的意义,即就是文学文本中所流露出的情感与思想等一切东西,离开了语言,意义将不存在;文学中的语言,即就是按照可以生成某种意义的方式组合起来的符号系统,离开了意义,语言将变得不可知。 (三) 语言再现自身 从语言的文本功能来瞧,任何写入文学文本的语言,都不就是“纯粹”的语言,而就是呈现为携带丰富的社会与文化意味的形态性语言。因此,文学语言不仅表达意义,而且本身就成了意义的组成部分。 (四)语言就是文本美的一种现实体现 从文学的审美特性瞧,语言的美就是文学文本美的组成部分。与语言本身构成文学文本的意义的一部分相应,语言也成了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 3、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异同 答:文学语言通过一定的比喻、拟人、拟物、对偶、通假、形容、主宾颠倒、语调语序(古代诗歌类的不同平仄)等文学手法,强调主题。 而普通语言对主题的刻画不明显。注意提醒一句的,文学语言并不就是指古代诗歌之类,文学语言之中也有现代诗歌、语言与外国作品。譬如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4、书面语与口语不同的审美功能

(完整版)5003-比较文学概论a卷答案

试卷编号:5003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2006年春季学期开放教育本科期末考试《比较文学概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2006年7月 一、填空题(每个1分,共15分) 1.垮学科 2.比较文学评论 3.林纾 4.意象 5.原型 6.水平接受 7.新批评派 8. 双向诠释 9.希腊神话 10.抒情、动作 11.《摩罗诗力说》 12.文学理论 13.《拉奥孔──论绘画和诗歌的界限》 14.超媒体 二、判断题。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每个6分,共30分) 1. 比较文学是从世界的角度以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去追溯文学的发生和演进。(╳) 错误。从世界的角度以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去追溯文学的发生和演进是总体文学,不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同时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联系,跟总体文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正确。“和而不同”中首先是“不同”,没有不同就很难有发展,“和”的主要精神就是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这种承认差别,不断追求新的和谐的精神,正是比较文学的精神。比较文学就是一方面要在不同文化的文学里,从诸多差别中,寻求内在的一致,也就是“和”,另一方面,又要从已有的、已然呈现的和谐中,分解出其差别和不同。 3.如果说题旨更依赖于客观的素材,那么,主题则更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在一起。(∨) 正确。题旨是指题材所显示的信号和意义,而题材又是在对素材剪裁的的基础上写入作品的部分,因此题旨与素材的关系密切。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一方面是作家通过作品提炼出来的,并把作品内容的各个方面组成成一个整体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是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显然主题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得更密切。 4.中西文论都承认文学有模仿或反映世界,提高人们认识的功能。因此,中西诗学在这方面的认识,应该说取得了完全的一致。(╳) 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尽管中西文论中都承认文学有模仿或反映世界,提高人们认识的

2018“文学概论”答题

国家开放大学“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 1. ( )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C. 表现论 2.中国古典文论的“风教”或“教化”说带有“”倾向。B. 实用论 3.文学的原初含义是( ) 。C. 文章和博学 4.在魏晋时期,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C. 文学 5.十九世纪后期,德国哲学家狄尔泰从生命体验视角入手思考文学问题,体现了一条明晰的“”思路。 A. 体验论 6.文学的狭义阐释是( ) 。 A. 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7.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 ) 。 C. 文化论 8.文艺摹仿说以( )为突出代表,他认为艺术摹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 A. 亚里士多德 9.文学表现论与文学摹仿论不同,文学摹仿论坚持文学来自对世界的摹仿,文学表现论则( )。B. 强调文学重视作者情感在作品中的表现; E. 强调文学是作者情感表现的产物10.文学文化论十分关注文学的文化属性,它是一种( ) 的文论倾向。B. 注重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 D. 以语言论为基础 11.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里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他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宇宙、( ) 和观众。A. 作品 E. 艺术家 12.文学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体现出的含义主要有( ) 。A. 文学即一切语言性符号 B. 文学即文章 C. 文学即博学 D. 文学即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13.关于文学观念的诸多认识中,体验论的观点较之于摹仿论、实用论以及表现论而言有其独特性,这就是认识到( ) 。A. 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世界的摹仿; B. 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不是忠实地记录客观感受或主观情感; C. 读者阅读作品,主要是要理解作者赋予其中的体验; D. 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一般情感的表现 14. 文学文本通常包含着这样一些层面:形象层、衍意层、语言层、余意层、意蕴层,彼此之间的层级关系从第一层至第五层的排列顺序依次为( ) 。 B. 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余意层、衍意层 15.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是( )文本。A. 象征型 16.大众文化文本与高雅文化文本不同,它的主要特征有( ) 。A. 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B. 故事的类型化C. 文体的流行性D. 文体的模式化E. 观赏的日常性 17.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C. 蕴藉 18.高雅文化文本着力书写知识分子的( )趣味。B. 个性化 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是( ) 文本。B. 再现型 19.高雅文化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它往往具有如下特征( )。B. 语言形式创新 C. 社会关怀 E. 个性化趣味 20.语言层是文学文本的具体语言构造,主要包括语音、、辞格和语体等具体层面。 A. 文法 21.文学文本通常包含着这样一些层面:形象层、意蕴层、语言层、余意层、衍意层,其中( ) 应为第一层。A. 语言层 22.文学文本通常包含这样一些层面()。 A. 语言层B. 形象层C. 衍意层D. 意蕴层E. 余意层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 课程编号:011501-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后续课程:美学概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流派、文艺心理学、文艺学研究方法论、中国文学批评史 总学分:4 总学时:72学时(其中64课时为理论讲授,8学时为实践环节) 总体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发展、创作、风格、作品、语言、鉴赏、批评等基础理论。具体包括: 1、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研究与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 2、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3、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与成为中文专业的卓越人才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教学方法: (1)教师应按本教学大纲认真施教,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和准备教学内容,着重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同时注意追踪文学理论的前沿动态,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取以讲授为主,辅之于课堂讨论、情境模拟、互动交流、自学辅导、课题研究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应将文学概论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进行,努力扩大知识视野,“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2017年-电大-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

《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1、阅读一部论述清晰而又平易近人的文学理论著作,如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初步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兴趣。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书中阐述的理论问题,哪几点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请列出三种以上观点: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一书,是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作了深人探讨,揭示了大学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 在《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中,文学本质论的历史回顾、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方面对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谈到文学的本质,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一种艺术生产过程,在文学的外壳形式下展现着内在的作为主体的"人"的情趣和意志。我认为文学的本质如果泛化的讲是一切文明的本质,再细化精确那么就是人的力量的一种确认。 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对于规律而言是一切作品的共有的一个特性,对于文学我们通过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体裁样式,以及题材的选择构成了一类作品的本质,掌握这些本质的东西对于我们的感知、阅读是一种促进。对于我们的创作也是一种无形的提升。 论及文学的结构,在结构主义认为,结构就是自足,结构一旦独立存在就可以给我们造成一种内在的、不变的阅读效果。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文学的表层结构和文学的深层结构。对于表层结构我认为应该是我们平常视野(视角)的一种对于文章的结构安排发展,而对于深层结构我们应该看到它的内在因素的联系和导致这一个结构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2)书中涉及到的具体文学作品,你阅读过几部,以其中一部为例,说说你的大致印象 在书中涉及的众多文学作品当中,对于《巴黎圣母院》的印象最为深刻。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和美丑对比原则的美学主张得到极大发挥的代表之作。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在这部小说中给阅读者的视觉和感知上造成了一重陌生化的阅读期待。 (3)和同学或老师进行一次交流,谈谈你学习这门课程的想法,列出你认为学习这门课程的几个难题。 对于《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难点: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反映论、文学接受论和利用中外好的先进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现存的手头上能看到的作家、作品。最终达到理论和具体作品分析相得益彰的效果。 2、语言在文学中存在方式与普通语言中的存在方式是不一样的,请结合具体文学作品,用文学基本属性概念中,文学呈现为语言蕴籍的观点阐释文学语言的蕴藉性特点。 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文学是以语言为基本的符号形式的,可以说语言是文学的一种最基本的属性。语言在文学中的存在方式与在普通语言中不同。普通语言往

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的考研笔记 飞氘有话说:本笔记适用于所有以《比较文学概论(修订版)》(陈惇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为比较文学考试部分指定参考书的考试,根据我的猜测,师大今年考试明显涉及此部分的内容应该还是以名词解释为主吧,这个笔记应该能满足所有的名词解释吧。 内容可靠,可以放心使用,免费发放,吐血推荐,不求真情回报,但求看贴回复……(BK)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教堂山会议(06年名词解释):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 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 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论.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非理性主义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欧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刷新了西方文明的面貌,改变了人们对宇宙、世界和人的看法。现代科技与现代经济结合,形成了新的经济结构体,人的自由度降低,异化程序加深,西方人在精神上的惶恐,不安加剧。经济的发展另一个结果,使欧洲战乱不,终于在20世纪初爆发了一战,破坏了人们生存的稳定感,也加速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文化的毁灭。俄国的十月革命既给被压迫的劳动者带来希望,也给西方世界带来危机感,总之,欧美社会的现实矛盾使现代西方人动摇了传统的真善美的观念,动摇了宗教信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股非更改思潮在社会中流行,使得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异化,人物有尼采、弗洛伊德等。 2.象征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出法国,在欧美广泛流行,继而在20世纪20~40年代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坚持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同时跳出个人情感的小圈子,努力表现社会与时代的总体精神,在创作方法上,从简单象征发展到意象象征,从个别象征发展到普遍象征,以提示普遍的真理,从情感象征发展到情感与理智并举,具有思辨性与哲理性,代表人物有:保尔·瓦莱里《纯诗》,里尔克《杜伊诺哀歌》,艾略特《荒原》等。 3.解构主义 又称后结构主义。其主要理论主张:1.解构中心,否定传统的二元对立论理论,一切绝对的,恒定不定的关系是不存在的,应该是一种无中心的,开放的动态可变的,可以消解或解构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既彼此区分,又相互推延的对立或差异关系。2.解构结构,主张结构的开放性、多元性与任意性。3.解构文本:反对文本的确定价值评定和对终级意义的关怀。4.解构阅读,主张把阅读当作寻求快慰的游戏,强调发挥读者的主观创造性,寻找文本中的歧义点,嫁接上自己的理解以及所需要的内容,使文本内容扩并产生出新的意义。 4.佯谬 看上去是一个错误,但实际上不是,双生子佯谬是狭义相对论中的一个最其名的佯谬,因为按照狭义相对论,运动中的物体中的时间会变慢,当运动达到光速时,时间就停止了,双生子佯谬是晕样的:假设有一对孪生兄弟,其中一个以接近光速运动一段时间返回,他将会比那个没有运动的兄弟看起来年经一些,但实际上从完全相对的角度上说,这个人在运动的时候,他的兄弟也相对运动,那么究竟是那一个更老些呢?或是一样老? 5.阶梯诗: 为充分提示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的丰富性,法国未来主义代表人物何波里奈尔借鉴并发展了阶梯式诗歌格式,将同一句诗中的重点词语分行排列,留下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想像补充,加强了诗歌的力度,使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情感得以更鲜明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表现出“阶梯式”排列的形式美。 6.戈多 是法国其名剧作家内克特创作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的一个没有明确内涵的名词,是一个朦胧的幻影,一个梦魇中的海市蜃楼,戈多虽然没有露面,却是决定人物命运的首要人物,成为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戈多是不幸的人对于未来生活的呼唤和向往。 7.黑色幽默 是20世纪60、7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它形成的理论基础是现代主义反理性的种种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最大,它具有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是特殊的幽默风格;其次是“反英雄式”的人物,再次是“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最后是特殊的

(完整版)文学概论综合1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2011-2012学年度第1学期《文学概论》形考书面作业(综合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关于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关系,下面那种说法是正确的() A、现实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对象,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文学活动的目的。 B、现实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础,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产物。 C、现实世界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客体,作品是文学活动的目的。 D、现实世界是文学活动的目的,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产物。 2、“诗言志”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用的基本认识,它出自于() A、两汉时期的《诗大序》 B、《尚书·尧典》 C、曹丕的《典论·论文》 D、钟嵘的《诗品》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是() A、曹丕的《典论·论文》 B、陆机的《文赋》 C、严羽的《沧浪诗话》 D、刘勰的《文心雕龙》 4、西方文学理论研究开先河之代表作品是()

A、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B、贺拉斯的《诗艺》 C、狄德罗的《论戏剧艺术》 D、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5、西方文学理论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贺拉斯 C、黑格尔 D、别林斯基 6、文学作品的倾向性最主要的是指作家表现在作品中的() A、思想认识 B、理想抱负 C、情绪情感 D、审美价值取向 7、历史上关于雅的表述方式是() A、寓庄于谐 B、阳春白雪 C、曲高和寡 D、文以载道 8、文学属于下列哪种艺术类型() A、视觉艺术 B、听觉艺术 C、语言艺术 D、空间艺术 9、抒情性文学文本最根本的美学特征是() A、抒情 B、叙事 C、写景 D、表现人物 10、文学的主题来自: A、作家的立言的本意 B、接受者发现和阐发的审美意义 C、蕴涵在文本形象中尚未揭示的审美意义 D、读者随意添加的意义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许多文学理论专家没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这说明文学理论不能指导文学创作。() 2、文学理论研究可以指导、影响文学创作活动,但文学创作对文学理论研究却不起什么作用。() 3、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所以文学创作对于社会生活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作家的创作只能是被动的,只能臣服于生活。() 4、幻想性文学作品的内容大都不是现实生活,所以不能说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 5、文学批评是一门科学活动。() 6、文学批评应该坚持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

西北大学现当代文学考研之《文学概论》教案

文学概论教案 补充辅导中的第九章、十一章,各章名词解释 绪论 一文学概论在文艺学中的位置:所谓“文艺学”就其最广泛的意义而言,是研究文学的学问,分为三个部分,即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文学史是对于某一个民族或某一个时期的文学活动的发展和演变轨迹的研究,是一种纵向的和局部的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是运用一定的理论对具体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文学理论是通过对文学活动现象的分析研究,以概念对其规律进行概括所形成的抽象表述。 二文学概论的性质与特点 性质 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直接面对文学实践、着重研究文学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理论,以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特点1.作为一种“理论”:它具有逻辑性严密的特点。它与文学创作与欣赏的实践不同,文学实践是情感和形象活动,而文学概论则是思想和概念的抽象活动,即一种理论。 特点2.作为一种寻求并发现文学实践的基本规律的“纯理论”,它具有概括度深广的特点。因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运用文学概论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分析一个作品、一个作家或者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概括的是文学在某一局部的特殊规律。而文学概论在文学创作和欣赏、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所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概括的则是所有作品、作家、民族和时代都适用的普遍规律。 特点3.作为一种立足并指导文学实践,即“直接面对”文学实践的纯理论,它具有现实感强烈的特点。所谓“直接面对”指的是从文学实践中取材,到文学实践中验证,在文学实践中发展和创新的一种直接性的理论研究。而西方文论、马列文论和古代文论则不同,它们面对的不是文学实践本身,而是别的理论家对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而成的理论本身,因此它是一种间接性的理论研究,是一种研究之研究,即一种再研究。 三文学概论的体系构成 也就是指文学概论是由哪些理论范畴和概念组合所构成,说的简单一些就是文学概论都包括哪些内容,要研究些什么问题。就目前国内的文学概论教材来看一般都包括这样几个部分:本体论、功用论、创作论、鉴赏论和发展论五个部分,有的还包括作品论,而我们的教材是将这部分包括在本体论之内予以介绍的。不过还应包括方法论、传播论等等。当然这要留待以后理论的发展再给以扩展了。就目前来看,它包括: 1﹒本体论:为了回答什么是文学、哪些属于文学的问题,也就是从社会生活被反映在文学之中,如何规定文学的本质和形态之一角度,即从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 2﹒功用论:为了回答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问题,也就是从社会生活需要文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即要阐明文学在社会生活中属于什么样的地位,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3﹒创作论:为了回答怎样创作文学作品的问题,从社会生活转化为文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要阐明社会生活的客观的审美特如何进入文学作品。 4﹒鉴赏论:从文学转化为社会生活的角度,即作品如何经过读者的审美感受而反作用于社会生活这样一种角度来阐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5﹒发展论:为了回答怎样推动和发展文学事业的问题,从社会生活作为外力如何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一步一步推动文学事业向前发展,即从文学社会生活的矛盾运动这一角度来阐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四学习文学概论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一)目的 从最终的目的而言就是为了提高文学接受者的审美鉴赏力,具体来看就是要通过文学概论的学习培养大家对文学作品内在的审美价值的感悟、分析、评价的能力。不但要感悟到作品的美,还得阐明其怎样美和因何而美来,也就是说既要能用一定的理论来分析,还要能由现象中总结出规律、并形成理论。 (二)意义 1﹒对欣赏而言:文学概论对作品的欣赏具有积极的意义,懂得一定文学理论的人无疑能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只有看得出门道的人才能看得出更大的热闹。 2﹒对创作而言:一个掌握了一定文学原理的人,他就会更好地、更自觉地创作,就会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如在塑造典型人物、安排情节、布置结构、运用语言等等方面,都会比不大懂得文学理论的人具有更大的自觉性,真正的大作家,在文学理论方面也必定有很高的修养,如雨果、福楼拜、托尔斯泰等。 3﹒对文艺工作的行政领导而言

《文学概论》作业

成绩: 文学概论 形成性考核册 专业:会计学 学号: 1413001250069 姓名:张玲凤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请按照顺序打印,并左侧装订)

作业一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之一。 2、是否运用(语言)来写作并最终形成语言作品,这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基本特征。 3、中国原初的“观物取象”说,代表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学(摹仿论)。 4、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后来影响久远的“寓教于乐”说。 5、文学是社会境遇中个体体验的(语言蕴藉)。 6、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文学)学科。 7、法国后结构主义者认为文学文本是指(文本关联性)。 8、(语言层)是文本的基本层面。 9、(民间文化)文本是体现普通民众的出于传统的自发的通俗趣味的文学文本。 10、(网络媒介)被视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古典文论的“风教”或“教化”说带有“ (B)”倾向。 A 摹仿论 B 实用论C体验论D 文化论 2、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集中表现为普遍适用性与(C)之间的矛盾。 A 大众性 B 排他性 C 零散性 D 无序性 3、美国(D)派认为文学文本是独立自主的语言系统。 A 结构主义 B 解构主义 C 存在主义 D 新批评 4、再现型文本是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它的特征有客观性、(B)、细节逼真性。 A 待解性 B 理智性 C 说理性 D 暗示性 5、(C)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个个体理性沉思和对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 A 大众文化 B 民间文化 C 高雅文化 D 电影文学 6、(D)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 A 印刷媒介 B 大众媒介 C 文字媒介 D 口语媒介 7、加拿大学者(A)提出“传播的偏斜”理论。 A 伊尼斯 B 麦克卢汉 C 麦罗维茨 D 麦克斯 8、文学语言是一种存在于文学文本中的、富有(A)的情感化的语言。 A 文采 B 陌生化 C 语境 D 蕴藉 9、文学意象的特征具有(A)、暗示性和朦胧性。 A 指意性 B 内涵性 C 象征性 D 形象性 10、诗的基本特征:语词凝练新奇、(B)、形象鲜明生动、情感浓郁强烈。 A 富有文采 B 结构跳跃简约 C 陌生化 D 新颖奇特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文学体验论:认为文学不是对世界的模仿或情感的表现,而是对于个体体验的传达;文学创作的任务不是忠实的记录客观感受或主观情感,而是对独特的人生体验加以阐释,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和可传达性;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所传达的体验本身的特异性或神秘性,而在于她的普遍性和可理解性;读者阅

文学概论答案(专科)

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1 1、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一书,是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作了深人探讨,揭示了大学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 (1)在《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中,文学本质论的历史回顾、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方面对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一种艺术生产过程,在文学的外壳形式下展现着内在的作为主体的"人"的情趣和意志。我认为文学的本质如果泛化的讲是一切文明的本质,再细化精确那么就是人的力量的一种确认。 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对于规律而言是一切作品的共有的一个特性,对于文学我们通过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体裁样式,以及题材的选择构成了一类作品的本质,掌握这些本质的东西对于我们的感知、阅读是一种促进。对于我们的创作也是一种无形的提升。 论及文学的结构,在结构主义认为,结构就是自足,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文学的表层结构和文学的深层结构。对于表层结构我认为应该是我们平常视野(视角)的一种对于文章的结构安排发展,而对于深层结构我们应该看到它的内在因素的联系和导致这一个结构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2)在书中涉及的众多文学作品当中,对于《巴黎圣母院》的印象最为深刻。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和美丑对比原则的美学主张得到极大发挥的代表之作。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在这部小说中给阅读者的视觉和感知上造成了一重陌生化的阅读期待。 (3)对于《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难点: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反映论、文学接受论和利用中外好的先进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现存的手头上能看到的作家、作品。最终达到理论和具体作品分析相得益彰的效果。 2、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文学是以语言为基本的符号形式的,可以说语言是文学的一种最基本的属性。语言在文学中的存在方式与在普通语言中不同。普通语言往往简练实用、明白易懂;而在文学中,语言却总是有所蕴藉。"蕴藉"往往被用来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语言状况。比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读者要了解诗人诗里表达的意义--"我爱这土地",就必须专心阅读他写的全部诗句,如果离开了诗人精心设置的语言系统,是无法知晓他内心要说的东西的。无论是诗人写诗、小说家写小说,都必须通过媒介而阅读语言。正是通过语言系统并且在语言系统中,文学形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完整意义世界。文学语言的语言性是指文学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意义。所以,语言是文学的又一基本属性。文学的语言应当具有一定的"文采"。这里的"文采",约略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语言的形式美。这与西方的"美的艺术"中的"美"的含义是相通的。 文学的语言与普通的消息性语言或科学语言不同,不只是要传达消息或者表述概念,而是要充分地运用语言本身的特性而造成富于美感效果的组织。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并不是要泛指一切语言性符号,而是特定地指具有一定文采的语言性符号。《我爱这土地》的"文采",正突出体现在:它的语词和语句的独特选择和组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表达效果。诗人设想自己是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一词,表明它的喉咙并不圆润、清亮、婉转,而已遭受挫折,所以是受损伤的喉咙。那么,这受损伤的喉咙急切地要歌唱什么呢?紧跟着是三个"这......"式排比句:"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这里的排比句富有文采,而且成功地渲染了诗人对于"土地"的炽热的情感。 在文学中具有一种普通性。诗如此,小说、散文和剧本也是一样。这表明,文学具有一种语言蕴藉属性,它可以通过表层意义而呈现深层意义。语言蕴藉,表示文学作品语言的蕴藉深厚状况,是说一种具体的语言表达可以蕴藉着多重不同的意义。文学正具有这种语言蕴藉性。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1、文艺学(略) 2、文学理论(略) 3、文学批评(略) 4、文学史(略) 5、文学活动(略) 6、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略) 7、中国特色(略) 8、当代性(略) 9、生活活动(略) 10、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略) 11、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略) 12、文学本体论(略) 13、文学起源的劳动说(略) 14、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略) 15、广义文学(略) 16、狭义文学(略) 17、折中义文学(略) 1 8、一般意识形态性质(略) 19、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略) 20、话语(略) 21、话语蕴藉: 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22、文学: 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23、主导性与多样性(略) 24、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略) 2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略) 26、推陈出新(略) 27、人民性(略) 28、精神生产(略) 29、艺术生产(略) 30、文学创造的客体(略) 31、文学创造的主体(略) 32、材料: 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所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33、艺术发现: 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从所观察的事物中发掘出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34、创作动机: 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 35、艺术构思: 作家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意向及其序列的过程。 36、直觉: 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直接判断和认知。 37、灵感: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江开文学概论第一次形成性作业

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020007 课程名称文学概论 评阅教师 第一次任务 共三次任务 开放大学

开放大学本科 《文学概论》形考书面作业之平时作业(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文学在古代的原初含义是文章、博学,即文学是富于文采的语言作品和人的学识渊博。 2.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理论认为文学作品都包含宇宙、艺术、作品、观众四大要素。 3.我国文学理论遗产十分丰富,先的《尚书·尧典》里就有的说法。到晋时期出现了第一部文学理论论文,它是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则是勰的《文心雕龙》。 4.文本的基本特征有语言系统、表意、蕴藉、阅读期待和开放性。 5.文学文本的三种主要呈现类型,即再现型文本、表现型文本、象征性文本和多元化呈现形态。 6.高雅文化文本具有三个特征:语言形式创新、社会关怀、个性化趣味。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文学的特征 答:文学是一种语言性作品、文学的语言富有文采、文学要表情达意 2.文学文本的五个层面 答: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余意层、衍意层

3.大众文化文本的特征 答: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文体的流行和模式化、故事的类型化、观赏的日常性、效果的愉悦性。 4.学习文学理论的主要途径 答:体验作品、阅读理论、读解文化、思考问题。 5.文学的属性 答: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文学再现社会境遇。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历史上的文学观念有再现说、表现说和能动反映论等。请分别说明其特点、表现,并对这些观念进行评价。 答:再现说主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在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存在的模仿说,就是一种典型的再现说文艺观。在【格拉底】之前,希腊的思想家们认为文艺是模仿自然的,如【赫拉克利特】就提出过艺术是模仿自然的,是以自然的面貌出现的观点。从【格拉底】开始,文艺观念出现了人文主义转向,突出了社会人生这一文艺模仿的对象。亚里斯多德继承了【格拉底】的这一思想,并对模仿说做出了较为深入的论述。19世纪西方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潮,一方面是对古希腊模仿说观念的一种延续,另一方面又站在时代的高度从理论到实践两个方面完善了再现说的文学观。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相信生活是最美的,所以他认为文艺只要是原原本本地复现了生活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再现说在西方是一种源远流长并具有相对统治地位的思想传统。尽管在中国也有【《周易》】的“观物取象”的观念,并且这一观念在后来也得到了一定的深化,但中国的文艺观还是更倾向于表现说。 表现说主文学艺术是作家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在

完整版比较文学概论试题一

《比较文学概论》试题(一) 一、填空填(20分) 1、比较文学具有( 开放性)、( 多方位)、( 动态性) 的特点。 2、文化的发展,总是通过( 认同) 和( 离异)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3、过去常有人把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简化为( 影响)研究,把美国学派简化为 ( 平行)研究。 4、标志着比较文学正式成为一门有条理、有系统的学科,是( 戴克斯特)的学术活动。 5、被誉为法国比较文学喉舌的杂志是( 《比较文学评论》),创始人是(巴登斯贝格) 。 6、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1899年创立于( 哥伦比亚大学)大学。 7、德国古典语文学家( 霍普特)关于荷马史诗和尼伯龙根之歌的平行研究为德国比较文学开辟了道路。 8、东欧唯一译本自成体系的比较文学理论性著作是(久里申) 的《比较文学研究》。 9、文化外求的三个方向是( 外求于他种文化;外求于同一文化地区的边缘文化;外求于他种学科)。 10、中国比较文学的源头可以上朔到( 1897年) 年林纾翻译《茶花女》。 1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正式出现则是在( 20年代末30年代)(时间)。 12、三四十年代显示我国比较文学实绩的是( 朱光潜) 的《文艺心理学》、《诗论》和钱钟书的(《谈艺录》)。 二、名词解释(20分) 1、文学批评: 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与评价。文学批评在一定的文学历史中来进行,它必然是某种文学流派、文艺思潮的反映,因此又必然和文学史相联系。 2、文化转型: 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了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 3、文化离异: 表现为批判和扬弃,即在一定时期内,对主流文化怀疑,甚至否定、打乱既成规范和界限,对被排斥和曾经被驱逐到边缘的加以兼容,把被压抑的能量释放出来,因而形成对主流文化的批判,乃至颠覆。 4、题旨(母题): 题材所显示的信号和意义就是题旨,或称母题。题旨或母题是可以从题材中读出来的某种意义,它是一种可以在各种主题中多次出现的因素。 三、简答题(30分) 1、文学研究的两种不同层次划分是指什么?举例说明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文学研究的两个不同层次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和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这两个层次之间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例如文学理论不仅可以进行某一国的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可以进行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也可以对某一文艺理论问题,从世界的角度进行总体性的研究。无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都有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三方面的内容。 2、简述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一书的观点? 答:(1)比较文学是一种没有语言、种族和政治界限的文学研究;(2)对比较文学来说,比较历史上毫无关系的语言和风格方面的现象,同研究从阅读中可能发现的相互影响和平行现象一样有价值;(3)比较文学不能只用来研究文学史(渊源和影响),而且也要用来研究和评论和当代文学;(4)比较文学上从国际的角度来研究一切文学,它认为一切文学创作和经验都有统一的一面,

中国当代文学概论

1、闻一多的三美理论: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诗要有大致相同的音顿和押韵 建筑美:诗行排列方面,要做到“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绘画美:在词藻的选择和应用上,要体现中国象形文字状形绘声的特点,即:讲究词的形象性和色彩感 2、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1)品便细微,体物察真,显示了对人事、景致的独到观察 (2)描写细腻,注重创造自然和谐,诗画俱美的意境 (3)结构严谨而赋予变化 (4)语言洗练,挚朴清晰,具有清秀隽永的风格 3、矛盾小说中人物形象系列: (1)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 (2)时代知识女性形象系列 4、矛盾社会分析小说的特点:(必考简答或论述论述要结合《子夜》的内容)(1)有着明确的创作动机 (2)要注意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 (3)在结构上追求宏伟而严谨的结构布局 (4)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 5、海派小说: 受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会文学影响而形成于30年代的小说流派,用快节奏的笔触和五彩缤纷的色调,来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社会的病态文明,代表作家有穆时英、施蛰存、刘呐欧 6、创造社: 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内心的要求,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观,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7、第一个十年杂文创作丰收原因: 大致方面:(1)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关 (2)杂文体式短小,灵活多变,便于及时迅速的对社会现实做出反响 (3)深受鲁迅杂文的影响 8、巴金《家》的思想意义: (1)控诉了旧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 (2)批判了向旧制度妥协、屈服的思想 (3)揭示了旧制度、旧家庭没落崩溃的必然性 (4)歌颂了青年一代在新思潮影响下的反封建斗争 9、田汉早期剧作的浪漫主义特色: (1)强烈的主观抒情性(2)传奇色彩 (3)开放式的结构(4)诗化的语言

(完整版)文学概论整理

文学概论 【名词解释】 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直觉 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文学思潮 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一定哲学思想、美学观念、文学主张支配之下所形成的文学创作的潮流。 文学流派 文学流派,就是一批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表现出艺术特色和风格追求的一致性。 文学体裁 文学的不同类别或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称为体裁。 小说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期待视野 所谓“期待视野”,就是指读者的全部知识、经验和修养等所构成的欣赏背景,它对欣赏活动起着一种参照框架的作用,一旦缺少这一参照框架,欣赏活动编号变得毫无意义。 隐含读者 隐含读者,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共鸣 “共鸣”原是从物理学吸收而来的概念,它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所发生的声音的共振,在文学鉴赏中则是指读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情感意蕴达到一致,进而发生心灵的共振,它一是指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二是指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三是指读者与读者之间思想情感的共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