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天理,灭人欲”——被误解千年的儒家名句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理和欲,讲的是伦理道德和物质欲望的关系。
朱熹总结先秦以降诸家“理”、“欲”之争的得失,融会贯通儒家的“理”、“欲”观,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天理”不是天的道理,而是指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所规定的共同遵守的道德伦理。
“人欲”也不等同于人的欲望,而是指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和愿望。
自宋明以降直至清末,随着“程朱理学”上升为官方哲学,这一观念也被制度化、法制化,上升为道德纲领,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思想武器。
“五四”运动打倒了“孔家店”,新中国成立推翻了旧道德,“程朱理学”从圣殿的宝座走向被批判与否定,“存天理灭人欲”被作为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朱熹被作为罪魁祸首,长期受在封建礼教形成的过程中,人文礼教也在积淀过程中形成。
人文礼教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和认同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和规范的行为。
子产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礼包含了对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全部内容。
人文礼教反映的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共性、人的共性、民族的共性,是千百年来民族精英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经验总结。
孔子讲仁、义、礼、智、信,讲“为政以德”;老子讲“无为”,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孟子讲仁政,讲“浩然之气”,讲“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周易》讲“自强不息”,讲“厚德载物”等,都不属于封建礼教的内容,而是人文礼教的内容。
笼统地把中国古代礼教称为封建礼教,并予以全面否定和抛弃,这将混同礼教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抹杀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的质的区别。
封建礼教,是封建制度、封建意识在礼教中的反映,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特殊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封建礼教理所应当受到批判,但不能因此而殃及人文礼教。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说,应当放在人文礼教中加以认识和评价。
二、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说是对先儒要论的总结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说,是总结前代儒家重要典籍的核心理论命题而归纳出来的。
“存天理,灭人欲”的真实含义

宋代“新儒学”,程朱理学,有⼀句名⾔:“存天理,灭⼈欲。
”很为今⼈诟病,斥为扼杀⼈性。
⼈欲之⼤者,莫过⾷与⾊,如儒家经典《礼记》所说:“饮⾷男⼥,⼈之⼤欲存焉。
”⼈若不吃不喝,就得饥渴⽽死;⼈若没两性⽣活,就得憋出精神病,更严重的是,⼈种都得灭绝。
这“天理”能存放在哪⾥? 程朱,程颐和朱熹,“新儒学”⼤师,当然没这么弱智。
他们知道,⼈⽣⽽有欲,如饮⾷男⼥之欲,名利之欲,出⼈头地之欲,等等。
欲⽽不得则争,尔虞我诈,勾⼼⽃⾓,铤⽽⾛险,⽆所不⽤其极。
结果,⼈被欲望折苦,折磨⾃⼰,也折磨别⼈。
古代有各种宗教提供解脱之道,如佛教提倡禁欲,出家,不结婚,不吃⾁,不饮酒。
⼜如道教提倡清⼼寡欲,出世,修仙炼道,长⽣久视,神游⼋荒,等等。
但⼤多数中国⼈既不可能出家,也不可能出世,程朱理学就试图在儒家传统中寻找⾃我超越之道,终于找到了这个“天理”,就是⼈性。
如儒家经典《中庸》所说:“天命之谓性。
”天赋予的⼈性,就是⼈之所以为⼈之理。
程颐说:“性即理。
”⼈性就是“天理”。
不仅⼈,宇宙万物,都各有其⽣成之理。
例如,太阳有太阳之理,⾈车有⾈车之理。
这个“理”,既⾮神授,也⾮⼈为,⽽是⾃然存在,⽽且⾄⾼⽆上,故谓之“天理”。
显然,这是程朱构想出的⼀种范型。
⽤程颐的话说,“天理”是“⾃家体贴出来的”,⽤现代哲学家冯友兰的话说,是“理世界”,形⽽上的观念世界,类似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
程朱理学关于⼈的范型,“天理”,天赋⼈性:仁义礼智。
即孟⼦所说的⼈皆有之的“恻隐之⼼”、“羞恶之⼼”,“恭敬之⼼”,“是⾮之⼼”,即⼈性本善。
关键问题是,这只是理想的范型,现实⽣活中的⼈,不可能这样纯粹完美。
荀⼦甚⾄说“⼈性恶”,扬雄说“善恶混”,韩愈则将⼈性分为上中下三品。
程朱理学认同孟⼦的“⼈性善”,但⼜认为孟⼦只说对了⼀半,⽆法解释善恶为什么集于⼈之⼀⾝,于是引⼊“⽓”的概念。
这个“⽓”,不是空⽓,⽽是构成⼈的具体质料。
⼈性虽同,⽓禀各异。
存天理,灭人欲

被误解的朱子——谈“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作为“亚圣”朱熹的原创经典而广泛流传。
后世人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等。
其实,在那个古老而又教条的时代,一句名言的误解带来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程朱理学”一下子就被扣上了“禁欲”的大帽子,多少后世的人饱受这句话的压迫,尤其是有关他的那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更是为广大妇女同胞所不齿,成为后世封建礼教对妇女“禁欲”迫害的典范。
且不论朱老先生是否有过不尊重女性的言语,光就“存天理,灭人性”这句话而言,敝人觉得朱老先生似乎蒙受了不白之冤,根据自己的所学所感,有了一下的理解。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存天理,灭人性”本不是由朱熹提出来的,据《礼记·乐记》记载,其中有一段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这里所谓的“灭天理而穷人欲”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
到了宋代,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子所论,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统治者,去掉骄奢淫逸的世俗欲望,依照天道,治理国家,所谓“天子有善,让德于天”是也。
毫无疑问,朱子对“存天理,灭人欲”是持肯定态度的,他觉得这是儒家的精华所在。
但是与后人所知道的不同,朱子所指的“人欲”仅仅是“私欲”,与个人的正常欲望无关。
比如,“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在朱熹看来,人对衣食住行的一般性的物质要求是“天理”,是正当的欲望,也就是说,朱熹并不否认人们对维持生存的物质欲望的追求。
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重新理解

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重新理解长期以来,大众对“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命题的理解存在普遍的误读,因此对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持续的批评和抵制。
文章通过分析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背景,发现这一命题实际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由于其时代局限性,“存天理、灭人欲”带有浓重的保守和封建色彩;另一方面,朱熹提出这一命题的目的是在当时社会濒临失序的情况下重建社会秩序,具有超越其时代性的意义。
标签:理学;朱熹;天理;人欲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对儒家的基本命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重构,留下了庞大而系统的著作。
在朱熹众多的著作和命题中,“存天理、灭人欲” 最为人熟知,同时也为朱熹招致了最广泛的批评。
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存天理、灭人欲”被解释为一种泯灭人性的政治主张,进而被当作旧文化的代表而饱受抨击。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在特定历史情境下提出的命题,如果脱离其时代背景抽象地解释这一命题,必然无法呈现朱熹的本意,更无法客观地评价“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被误解最深的儒家名句,其中蕴含的积极因素被严重忽视了。
事实上,“存天理、灭人欲”代表了朱熹对他所处的时代的深刻思考,在充分批判了其封建思想之后,这一命题具有超越其时代的现实意义。
一、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命题时代背景自秦代以后,我国古代社会一直面临重建礼乐生活的问题。
西周统治以礼乐为核心,以礼导民、治教合一,在统治制度上与思想教化上形成了以礼乐为导向的统一。
此后,经过春秋战国,制度层面与思想文化层面的礼乐已然全面崩坏。
秦汉时期为完善统治,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
新的郡县制建立后,相应的思想教化未深入民间,导致治教分离。
官府以簿书、狱讼、兵食为治,礼乐沦为形式化的虚名,失去化民成俗的实质功能,由此导致了种种社会问题。
唐末五代,本就脆弱的社会意识形态也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为了彰显政权合法性及文化合理性,重建礼乐成为宋代最为紧迫的现实需要。
对“存天理 灭人欲”的理解

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
一想起朱熹老头所说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话,就觉得存天理灭人欲”也是有违人性,且透透一股浓浓的封建余孽的气息。
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次读到这句话后,突然间多了一些感悟和理解。
事实上,“存天理灭人欲”最先出现在《礼记·乐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这里“存天理灭人欲”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
后来二程所说的“人心私欲,故危殆。
道心天理,故精微。
灭私欲则天理明”。
这里的天理应指自然规律,而人欲则指内心不那么阳光的东西。
至于朱熹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则是希望当时的天子要去掉骄奢淫逸的世俗欲望,即人欲,依照天道,即客观规律来治理国家。
(来自百度)在此之前,我和很多人一样,一直以为天理是封建伦理纲常,人欲等同于人们的生活欲望和物质利益。
现在看来,还是书读得少了,只是一味着跟风批判,却不知道自己在批判什么,需要学习什么。
朱熹解释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正常的欲望和要求即是天理,只要超出正常需要的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才称为人欲。
然而朱熹同时代的人没有理解他,后人也没有正确地理解他。
说到“存天理灭人欲”不得不提到王阳明先生。
他曾经说过,”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之外事,心之外理乎?“王先生的人欲则是指内心任何不善的动机或只为自己考虑,人欲是万恶的源头,强调了内心高度的自律。
明白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真正含义,感觉真是误会了朱熹他老人家了。
要知道朱熹出身儒学世家,为官”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
他不求在仕途上的进步,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
后在”党禁“中受到迫害,被斥为”伪学魁首“。
71岁逝世。
另外所谓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也并不是仅仅针对女子的节操。
此话最早出自程颐,是针对当时社会风气混乱、道德贞操价值观念被摒弃淡忘有感而发的,但是当时在宋朝并未产生多大影响,整个社会阶层对女子都是宽容的,女子再嫁非常普遍。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作乱之事。
”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熹在“存理灭欲”理论上的作为,更多的在于阐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
在朱熹那里,“人欲”,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念。
比如,“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可见,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因此,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他说:“如‘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圣人与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
然圣人之情不溺于此,所以与常人异耳。
”朱熹反对的是沉溺于人的欲望之中。
他甚至还说:“人欲也未便是不好。
谓之危者,危险,欲堕未堕之间,若无道心以御之,则一向入于邪恶,又不止于危也。
”认为人欲只要有“道心以御之”,就“未便是不好”。
同时,朱熹也不是盲目地抵御外物的诱惑。
他反对司马光“?御外物”的思想,说:“夫外物之诱人,莫甚于饮食男女之欲,然推其本,则固亦莫非人之所当有而不能无者也。
但于其间自有天理人欲之辨,而不可以毫厘差耳。
……今不即物以穷其原,而徒恶物之诱乎己,乃欲一切?而去之,则是必闭口枵腹,然后可以得饮食之正,绝灭种类,然后可以全夫妇之别也。
”显然,朱熹并不是一味地“?御外物”,而是要求通过“即物以穷其原”,正确区分天理与人欲。
至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
朱熹说:“天理人欲,其间甚微。
于其发处,仔细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
知其为天理,便知其为人欲。
既知其为人欲,则人欲便不行。
”“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无不各有个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
王阳明经典语录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经典语录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学说以心学为主要内容。
心学强调要存天理,灭人欲,通过修身养性,找寻内心的真实和道德的正确。
下面是王阳明的一些经典语录,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智慧和哲学思考。
1. 存天理: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天理,它是人性的本源,是内心的真理。
要实现自我的最高境界,就是要与这种天理保持一致,把它存储在心中。
只有通过存天理,我们才能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
2. 灭人欲:人欲是指人们的私心、私欲、功利心等世俗欲望。
王阳明认为,人欲是导致人们迷失自我的主要原因,只有通过灭除人欲,才能使自己摆脱束缚,追求更高尚的精神和道德境界。
3. 心即理: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心与理是一致的,人只要了解并触及自己内心的真理,就能直接获得理的智慧。
即使没有通过书本学习,只要心灵纯洁,就能直接获得道德的指导和正确的判断。
4. 行胜于言:王阳明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人们应该依据内心的理念去行动,而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只有将心中的真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 心知肚明:这是王阳明对于良知的理解,他认为人的内心是清楚明白的,对于道德和善恶应当有自己的判断。
只要心灵纯净,就能清楚自己的内心指引,明白应该怎样做才能符合道义。
6. 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这是王阳明对于人性善恶的看法,他认为人们在做决定时只需一念之间。
善与恶不在外在的环境或者他人,而在于每个人自己的内心。
只要能够正确认识并把握内心的天理,就能做到善良和积极主动。
王阳明的经典语录充满了对于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他试图通过心学的理念,引导每个人去追求自我的真实和价值。
他强调了内心的天理和道德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警惕世俗的欲望对于内心的侵蚀。
只有通过存天理灭人欲,人们才能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升华。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借鉴王阳明的思想。
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纷繁的利益诱惑时,我们可以通过反思内心的真实需求,与内心的天理保持一致,坚守道德底线。
教育学知识:存天理,灭人欲——走进朱熹

教育学知识:存天理,灭人欲——走进朱熹在教育学发展史上,宋朝时四书五经是主要的教育内容,这时候四书五经为什么会成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呢?这背后的重要推手就是朱熹,朱熹写了《四书章句集注》集合了四书内容,使得四书超越五经开始成为正统的教育内容。
这个时候四书五经成为教材,也是科举选士的依据。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
关于程朱理学的其他人譬如程颢,程颐我们可能不太熟悉,但是程朱理学的两句话我们应该都听过,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存天理,灭人欲”。
最开始程朱理学提出这些话的时候是约束统治者的而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约束女性,到了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对程朱理学断章取义把这些话语用来约束百姓和女性。
程朱理学的“理”说的是什么?是封建伦理道德。
这是我们所说程朱理学。
关于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朱熹是南宋的教育家,儒学集大成者。
世称朱文公,朱子。
朱熹生于福建南平,在南平朱熹创建了闽北三舍,分别是:寒泉精舍、武夷精舍、沧州精舍。
寒泉精舍建立是因为朱熹的母亲去世时,他给自己的母亲选了墓地就在寒泉附近,后来朱熹就在这建立了书舍,也就是寒泉精舍。
武夷精舍的建立是朱熹在仕途受挫,回到武夷山这个地方,在这里建立的书院,就是武夷精舍,也就是这个时候理学成为主要流派。
最后就是沧州精舍,建立沧州精舍是因为朱熹的长子早逝,朱熹受到打击,于是去了沧州建立了书院,在这里同样的写书,收徒,讲学,建立沧州书舍的这一时期是朱熹思想的集大成时期。
《四书章句集注》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那为什么叫章句集注呢?说的就是《大学》和《中庸》,对《大学》和《中庸》的注释就是章句和集注。
在朱熹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对《论语》和《孟子》做了注释,朱熹做的就是前人的这些注释集中到一起,形成了《四书章句集注》。
除此之外朱熹还有一个著作就是《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朱熹和白鹿洞书院有什么关系呢?朱熹在为官期间修复和重建了白鹿洞书院,这本书本质上是教育的规章制度,就像现在的教育目的和校规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天理,灭人欲”——被误解千年的儒家名句
回想一下,你第一次看到“存天理,灭人欲”是什么感觉?
再回想一下,当书上或者老师将“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和万恶的封建社会君权、父权、夫权三座大山连在一起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
是不是对封建卫道士和他们“存天理,灭人欲”这套反感透了?
你是不是也这么理解:将人性、人的各种情感、物质需求都要禁掉,而要实现三纲五常的天理?
其实,你错了。
或者是你被误导了。
“存天理,灭人欲”,即使到今天看,还是非常有道理的修身、治世名言。
只是遗憾的是,它一千多年来,常常被断章取义地利用,被断章取义地批判。
不信?你看看宋儒是怎样区分天理和人欲的。
朱熹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
你是不是赞同呢?饮食男女,“食色性也”,这些朱熹都不反对,他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天理”。
他反对的是“淫欲”。
淫者,过度也。
过度的饮食,暴殄天物,挥霍浪费,过度的男女之事,三妻四妾,淫乱无度,这些才是宋儒反对的人欲。
这种人欲,即使是在今天,不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反对和谴责的。
如果你认为一个朱熹代表不了宋儒的群体,咱们再看看他的老师
程颐怎么说。
“天下之害,无不由未之胜也。
峻宇雕墙,本于宫室。
酒池肉林,本于饮食。
淫酷残忍,本于刑罚。
穷兵黩武,本于征讨。
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
其流之远,则为害矣。
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
后人流于未者,人欲也。
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而已。
”
程颐认为,房屋、饮食、刑罚讨伐征战,都是个人生活、国家治理应该做的,都是天理的范畴。
但如果不加以节制,过了一个度,就演变成危害甚大的人欲了。
比如,盖房子住变成了雕梁画栋,饮食变成了酒池肉林,刑罚变成了残忍酷刑,征战变成了穷兵黩武。
程颐认为的“存天理,灭人欲”,只不过是将已经过度了的东西,重新拉回合理的范围内而已。
我们误会程朱等诸位先贤,从我们自身来说,最大的原因是在反感一种事物前,我们其实没有真正尝试去了解那种事物,就接受了一种通行的观点。
人云亦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与“存天理,灭人欲”同样不受待见的,还有八股文。
前段时间,网络新闻炒作一个新闻,某市的语文教材要将几篇八股文选入,结果网上民意汹汹,质问当地教育部门到底想干什么。
我也来质问一句,那些骂得最凶的,你真的知道八股文是什么东西吗?你读过一篇八股文吗?
那些骂得最凶的人,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听到了一些结论而已。
比如,听说科举制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罪恶的制度,害得范进、孔乙己们如此之惨;听说八股文是“又臭又长”的懒婆娘的裹脚,
是束缚人思想的东西。
当下,其实也不仅仅是当下,怕的不是争论,怕的是信口开河的争论。
如果你在批评之前,没有看过批评的对象的内容,还是闭口的好。
如果你找几篇八股文看看,尤其是某市语文教材想选入的八股文,请回复“八股文”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