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二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A.0 ℃B.10 ℃C.40 ℃D.100 ℃2.下列物体属于晶体的是()A.钢铁B.玻璃C.蜡块D.沥青3.诗人陆游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河水结冰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凝固B.液化C.凝华D.熔化4.如图是新宁崀山八角寨美景:峰峦浓雾缭绕,若隐若现,令人心旷神怡.其中雾的形成是()A.汽化现象B.液化现象C.凝华现象D.凝固现象5.“霜降”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霜的形成属于()A.凝固B.液化C.凝华D.升华6.下列现象所对应的物态变化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A.冰雪消融B.壶口冒“白气”C.深秋霜降D.露珠的形成7.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图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来降温的是()8.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室外气温一般在-20 ℃以下,把在室外冻得冰冷的一个冻梨拿到温暖的屋子里,一会儿冻梨上全是水珠,则出现的现象可能是() A.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冻梨液化成了小水珠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冻梨凝固成了小水珠C.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冻梨熔化成了小水珠D.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冻梨升华成了小水珠9.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冬天司机往水箱里加点酒精是为了提高液体的凝固点B.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因为酒精蒸发时放热C.冻豆腐里面的小孔是由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形成的D.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外壁出现的小水滴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10.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的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B.造雪机喷射出的水雾遇到冷空气凝固成“人工雪”C.夏末夜晚湖边的薄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液滴D.炎热的夏天,水中比岸上凉爽,是由于水汽化放热温度降低11.小雨同学“五一节”期间借助厨房的简易器材完成了一项实践性作业:自制霜.她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放在一铺有湿抹布的桌面上,过一段时间后小雨发现在易拉罐的下端有白色的霜出现,拿起易拉罐时发现湿抹布和易拉罐的底部粘在一起了.小雨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其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易拉罐中的冰加入盐后极易熔化,熔化过程吸收热量B.湿抹布和易拉罐的底部粘在一起是因为水遇冷凝固形成冰C.易拉罐下端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过程要吸收热量D.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冻肉放置在空气中,一会儿表面上结了一层霜,这层霜和实验中易拉罐下端形成的霜成因相同12.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A.同时沸腾B.稍后也沸腾了C.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D.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3.如图所示,是体温计和寒暑表的一部分,其中图______是寒暑表,在图甲、图乙中分度值较小(精确度较高)的是图________,图甲的示数是________℃,图乙的示数是________℃.14.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中,将装有碎冰的试管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不但使试管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________(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在第8分钟末,试管里的冰处于____________(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______.15.某同学自制了一个空调电扇,先将空可乐瓶的瓶盖旋紧,去掉瓶底,开口朝上,倒入适量的冰水混合物,再将其固定在电扇的后而,打开电扇就能感受到凉风,感到凉风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瓶里的冰熔化________,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其中之二是空气流动加快,瓶里的水蒸发________(填“加快”或“减慢”),使空气温度降低得更多.16.端午节时很多人家会煮粽子.煮粽子的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__;打开锅盖取粽子时要注意防烫伤,因为水蒸气液化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剩下的粽子放入冰箱冷冻后再取出时,粽子表面有一层白霜,这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17.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在常温下迅速_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为气体,________热量,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从而达到降雨的条件.三、解答题(18题12分,19题12分,20题13分,21题12分,共49分)18.在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小明采用了水浴法加热.(1)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明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图中存在一处明显的不足,请你指出不足之处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小明纠正了不足,重新调整了装置,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作出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第10 min时,该物质所处的状态是__________(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19.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液体酒精水银凝固点-117℃-39℃沸点78℃357℃(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温度是________℃.(2)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中的a图线.由a图线可知,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________.(3)另一位同学使用相同装置,仅将水的质量减少,其他条件不变,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________.A.a图像B.b图像C.c图像D.d图像(4)结合图表,分析本实验中应选用________温度计.20.请参与以下实验探究过程:【探究名称】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通过观察图甲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猜想.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__________的高低、液体______________的大小和液体表面________________有关.猜想二: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____________有关.【设计与进行实验】小明同学对其中的一个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乙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酒精,通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快慢与____________________是否有关.此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________和其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相同.【交流与评估】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请你举一个应用蒸发吸热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1.请你认真阅读下列几份资料,并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海拔高度h/km 0 1 3 6 9 …水的沸点t/℃100 97 91 80 70 …资料1:“大气压”是描述大气对地面物体压力的物理量,离地面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那里的大气压越小;离地面越深的地方(如比地面低得多的矿井),大气压越大.资料2:科学家在研究水的沸点和海拔高度之间关系时,通过实验测出不同高度处的水的沸点大约值(如表所示).资料3:在制糖工业中,要用沸腾的办法除去糖中的水分.为了使糖在沸腾的时候不变质,沸腾的温度要低于100 ℃.资料4:如图所示,为青山、海湾、东京三个城市的等高地形图.【问题】(1)根据你对上述资料的分析思考,你认为在海拔8.848 km的珠穆朗玛峰顶上,水的沸点大约是________℃.(2)资料2给出了水在不同高度处的沸点,决定水沸点高低的因素是“大气压”.请你将水的沸点和大气压之间的关系用文字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假如你是制糖集团的老总,准备在青山、海湾、东京三个城市之中选择某个城市办“制糖”分厂,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你会将厂办在________(填城市名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案一、1.A2.A3.A 4.B5.C6.A7.A 8.A9.C10.D 11.C12.C二、13.乙;甲;38.5;-714.慢;固液共存态;保持不变15.吸热;加快16.不变;放热;凝华17.凝华;升华;吸收三、18.(1)使物质受热均匀(2)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底,温度计的读数不是被测物质的温度(3)60;固液共存19.(1)89(2)保持不变(3)B(4)水银20.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种类;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温度;夏天在地上洒水来降温(合理即可)21.(1)70.5(2)液体的沸点随着大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大气压减小而降低(3)青山;因为青山所在的海拔高,大气压低,水的沸点也低,这样就能让水在低于100 ℃时沸腾。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物态变化 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二章综合测试一、选择题1.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等,如果温度计中用“水”做测温物质,当被测物体的温度由0℃上升到10℃时,温度计的示数()A.上升B.下降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上升2.如图所示,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分别为a、b,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A a、b两块玻璃外侧均有小水珠B.a、b两块玻璃内侧均有小水珠C.a块玻璃内侧,b块玻璃外侧有小水珠D.a块玻璃外侧,b块玻璃内侧有小水珠3.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B.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C.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液体读数D.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为32℃4.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时,如图所示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B.C.D.5.妈妈在蒸馒头时,沸腾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的让馒头变热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C.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妈妈的做法不科学D.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6.下列现象,属于汽化的是()A.烧水时,壶嘴冒出“白气”B.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C.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D.冰箱冷冻室内壁结霜7.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B.图甲是水沸腾前的现象C.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所以水的沸腾有时候不需要吸收热量8.夏天开着空调的汽车和寒冷冬天的汽车车窗上都会出现水珠,水珠是在车窗的:A.夏天在内表面,,冬天在外表面B.夏天在外表面,冬天在内表面C.都在内表面D.都在外表面9.物态变化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盛夏,雾的出现是液化现象B.初春,冰雪消融是汽化现象C.深秋,霜的出现是凝固现象D.严冬,冰雕变小是熔化现象10.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情况是()A.先汽化,后液化B.先液化,后汽化C.只有液化D.只有汽化11.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1 . 查阅有关资料,下列说明江苏省水资源状况中正确的是()A.属于全国水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之一B.刚好处于严重缺水的边缘,但还能符合起码生存的要求C.属于水资源短缺的省份,离起码生存需求相差甚远D.以上说法中,没有一个是与实际相符的2 . 如图是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该晶体的熔点是A.0℃B.50℃C.80℃D.100℃3 . 下列是小雨在生活中总结的物理知识,其中错误的是()A.春天来临河面上的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B.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C.秋天的早晨在树叶上出现的小露珠是液化现象D.冬天的早晨在学校操场上出现的白色的霜是凝华现象4 . 用一支示数为的体温计,没有甩就去测量一个的发烧病人的体温,当时的气温为,则体温计的示数是A.B.C.D.以上都有可能5 . 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描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加热过程中,水含有的热量增加B.沸腾过程中,水吸收热量,温度不变C.烧杯上方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D.水的沸点是99℃,此时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6 .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其物态变化相同的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 . 深秋时节,右江洞谷气温不是很低,但我国北方却是滴水成冰.对于滴水成冰这一过程,有关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凝固,放出热量B.汽化,吸收热量C.熔化,吸收热量D.液化,放出热量8 . 下面是关于电冰箱的一些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冰箱内的温度之所以比较低,是因为冰箱中制冷剂汽化吸热造成的B.冰箱内的温度之所以比较低,是因为冰箱中制冷剂升华吸热造成的C.夏天,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雾”是冰箱内食品蒸发产生的水蒸气D.夏天,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雾”是冰箱内食品凝华造成的9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炽灯泡用久了灯泡壁会变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汽化和升华B.固体在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C.被水蒸汽烫伤比被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D.加冰块的饮料变得凉爽是因为冰在汽化时吸热10 . 五一期间,杜一忠同学和家人来到网红城市重庆,品尝了特色美食酸辣粉。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章节测试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章节测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1 . 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A.内侧B.外侧C.内、外侧D.无法判断2 . 已知酒精、煤油、水银的熔点分别为﹣117℃、﹣30℃、﹣38.8℃,南极最低气温可达﹣89.2℃,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A.酒精温度计B.煤油温度计C.水银温度计D.三种温度计均可3 . 下列措施中能使水分蒸发减慢的是A.湿衣服在阳光下干的更快B.理发时用电吹风将湿头发吹干C.我国西部缺水地区利用暗渠输水进行农田灌溉D.晒粮食时要在晴天放在地面上摊开4 . 如上题选项中的A项和C项图像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段表示物质处于固态B.BC段表示物质在放热C.EF段表示物质在吸热D.GH段表示物质温度在上升5 . 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A.一支粉笔的质量约为200gB.一个初中学生的体重约为50NC.一头牛正常行走速度约为10m/sD.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6 . 下列物态变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的是A.初春,河里的冰雪消融B.夏天,室内洒的水很快变干C.深秋,草木上挂满白霜D.严冬,堆砌的雪人渐渐变小7 . 下列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A.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升华B.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凝固C.打开冰箱门时,门的附近出现“白气”——汽化D.饮料杯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液化8 . 为了便于运输氧气,应使氧气液化,一般采用的方法是()A.降低温度B.提高温度C.压缩体积D.增大体积9 .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固体在熔化成液体的过程中,温度一定升高B.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一定要选择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C.人耳也能听到火山爆发和地震时产生的次声波D.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10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水和0℃冰的冷热程度不同B.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C.用扇子扇一扇温度计的玻璃泡,温度计的示数一定会降低D.水沸腾时的温度一定是100℃二、填空题11 . 白居易的著名诗句“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中“霜”是_____现象;“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中“露”是_____现象(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2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简单答案)

八年级物理第2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下列各种自然现象中,水都是表现为固态的是( )A. 霜、雹B. 冰、雾C. 雪、露D. 雨、雹2、下图中,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3、如图所示,下列仪表不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是( )A. 寒暑表B. 体温计C. 数字式温度计D. 温度计4、某粗心的护士用体温计给一高烧病人量过体温,示数为39.5 ℃,消毒后没有甩就给另一病人量体温,结果示数为39.5 ℃.那么这名病人的体温( )A. 一定为39.5 ℃B. 可能高于39.5 ℃C. 一定低于39.5 ℃D. 低于或等于39.5 ℃5、为了节约用水,西宁市园艺工人利用滴灌的方法给道路两旁树木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壤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树木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 )A. 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B. 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C. 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D. 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6、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89 ℃时,小华开始计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然后,小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甲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此时的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B. 水从89 ℃加热到刚开始沸腾所需时间为4 minC. 通过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D. 水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如图乙中b所示7、汽车开了空调后,前挡风玻璃表面有时会出现“水雾”,则( )A. 无论冬夏,水雾是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B. 无论冬夏,水雾是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C. 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D. 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8、关于水沸腾时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只在表面发生剧烈汽化B. 水只在内部发生剧烈汽化C. 持续加热,水温不断上升D. 持续加热,水温保持不变9、夏天,向盛有牛奶的杯内充入少量液态氮,可以快速制成一杯看似“热气腾腾”的冰激凌,贸然食用易冻伤食道.看似“热气腾腾”,其实是( )A. 液氮汽化后形成的氮气B. 液氮凝固后形成的固态氮C. 冰激凌中的水汽化后形成的水蒸气D.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小水滴10、如图,发现水烧开了可纸杯却没有烧着,对此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 纸的着火点高于火焰温度B. 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C. 水的沸点高于火焰温度D. 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11、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T随加热时间t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B. 甲物质的熔点为210 ℃C. 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D. 乙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热12、“地面的水________后,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会________成小水滴或________为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空中,这就形成了________.”对于这段文字空缺的内容,下列填充正确的是( )A. 汽化、液化、凝固、云B. 蒸发、液化、凝华、雨C. 蒸发、液化、凝华、云D. 蒸发、凝华、液化、雨二、填空题:13、实验桌上有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板,其上分别滴有等量的、表面积相同的水,小明加热其中一块玻璃板,如图所示,观察两玻璃板变干的快慢.小明探究的问题是:水蒸发的快慢与________是否有关.14、用蒸笼蒸馒头时,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运动,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________现象,________很多热量,使________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____________,使手不会被烫伤.15、小李同学观看表演“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 ℃,醋的沸点为60 ℃,当温度达到________℃时锅中的“油”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油”和放入其中的铁球的温度________(会/不会)升高,当____________后,继续加热,就不可能赤手从油锅中取铁球了.16、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这种“白气”其实是;而且在较浓。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7.8℃ ,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7.8℃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B .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C .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D .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2、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示数分别是()A .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等B .内径细的升得高,示数亦大C .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D .内径粗的升得低,示数也小3、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合理的是()A .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B .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C .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D .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温度约为 -5℃4、某地区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 -5℃ ”,读做()A .零下 5 度B .摄氏负 5 度C .零下 5 摄氏度D .摄氏零下 5 度5、 0 的水和 0 的冰,两者温度是()A . 0 的冰温度低一些B . 0 的水温度低一些C .两者温度相同D .两者状态不同,无法比较6、某种浴室内的防雾镜内部装了电热丝加热,使镜面的温度高于室温。
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水蒸气在镜面()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7、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中蕴含丰富的物理知识。
以下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华,需要吸热B.“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需要吸热C.“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液化,需要放热D.“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固,需要放热8、下列现象形成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A.晶莹的露珠 B.林立的冰川 C.变小的干冰 D.洁白的雾凇9、冬捕时,刚打捞上来的鱼,体表的水会迅速结冰。
冰的形成属于()A.汽化 B.液化 C.凝固 D.凝华10、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中,医务人员所戴的护目镜上经常起了一层水雾,影响视线。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2章 物态变化》2021年单元测试卷(附答案详解)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2章物态变化》2021年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1.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
此现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 液化B. 汽化C. 升华D. 凝华2.关于“观察水蒸气液化”的实验,下列几个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烧瓶内水的减少主要是因为水的沸腾B. 金属盘中放冰块可使液化现象更明显C. 瓶口上方的“白气”是大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 根据金属盘温度升高这一现象不能得出气体液化会放热的结论3.冬天,没有太阳,冻成冰条的衣服也能晾干,下列现象产生的原理与之不同的是()A. 防虫樟脑消失B. 白炽灯的钨丝变细了C. 香水没用却变少了D. 干冰不见了4.水是生命之源,其存在的方式与状态随环境和气候经常发生变化,且循环往复。
以下关于水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解释正确的是()A. 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升华形成水蒸气B. 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形成云C. 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地面D. 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以雪花形式落回地面5.城市环保建设——洒水车给街道洒水是环保工人的必修内容,是净化空气的主要举措。
洒水过后,路人感觉凉快一些,是因为水蒸发了,属于()A. 液化现象放热B. 液化现象吸热C. 汽化现象放热D. 汽化现象吸热6.小林根据表中的数据,得出一些结论,其中说法正确的是()物质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11778.5铝6602327碘113.5184.4铜10832595水银−38.8357A. 100℃的碘不会升华B. 零下10℃的酒精也能汽化C. 水银温度计可测量−40℃的气温D. 用来熔化铜的容器可以用铝制成7.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大气对人类活动最为有利的组合是()A. 晾晒衣服B. 体育锻炼C. 播种小麦D. 高空作业8.对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 初冬的早晨,汽车玻璃上有一层白霜,这是水的凝固现象B. 夏天吃雪糕时,会看到雪糕周围冒“白气”,这是雪糕中的水蒸气液化的结果C. 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可乐瓶上有小液滴,是可乐瓶周围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 电风扇吹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电风扇降低了空气的温度9.装水的密闭小瓶放在大烧杯里的水中间,把烧杯放在电冰箱的冷冻室内,过一段时间取出烧杯,发现烧杯中有一半的水结成了冰,此时小瓶中的水()A. 只有表面的水结冰B. 有一半的水结成冰C. 都没结冰D. 都已结冰10.关于电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将水放入冷冻室,水会液化B. 打开冷冻室的门会看到“白气”,这是汽化现象C. 冷冻室侧壁有时会有霜,这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D. 食品在冷藏室里能保鲜,利用了制冷剂汽化吸热11.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如图所示。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物态变化 单元测试 (含答案)

第二章综合测试一、选择题1.冬天雨雪过后,停在户外的汽车的前窗玻璃上常会结有一层冰。
要想除去这些冰,下列做法中不可采用的是()A.喷洒盐溶液B.用硬的纸质物体直接清除C.启动车子,打开热风,吹车前窗玻D.将少量沸水洒在车前窗玻璃上-℃中一大盆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下列说法不2.将温度计从温暖的室内拿到室外,测量放置在环境温度为10正确的是()A.当温度计示数为3℃时,表示被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3℃B.冰水混合物中,冰的量会增加C.最终水会全部凝固成冰-℃D.温度计的示数最终可能会降到103.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队,在南极洲南部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
南极的-℃,在那里考察队用的液体温度计是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这是因为()最低气温88.3A.酒精容易制造,价格低B.酒精的凝固点比水银的凝固点更低C.酒精温度计比水银温度计测量准确D.酒精无毒,水银有毒4.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由表格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用铜锅熔化钢块B.铜球掉到铁水中不会熔化-℃时氢气是固态C.在265-℃的气温可用水银温度计测量D.405.在北方的冬天,汽车驾驶员常用水和酒精的混合液作为汽车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这是由于这种混合液具有()A.较低的沸点B.较低的凝固点C.较高的凝固点D.较好的冷却效果6.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正确的做法是()A.温度计放入液体内使水银泡与容器壁接触B.让温度计的水银泡在液面之上C.把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来再读温度数D.要把温度计的水银泡浸在液体中,不能与容器壁接触7.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B.飞机在蔚蓝的天空飞过,留下长长的“尾巴”C.樟脑丸越放越小D.冰箱冷藏室的内壁结出“白霜”8.下列各组物态变化中,都放出热的是()A.熔化液化凝华B.汽化凝华凝固C.熔化汽化升华D.液化凝固凝华9.小韩和小李都很喜欢吃冰棍,他们的对话中有明显的科学性错误的是()A.小韩: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上面挂有一层白花花的“粉”,这是凝华现象B.小李:刚拿出来的冰棍还会冒“白气”,应该是一个汽化现象C.小韩:我曾经吃冰棍的时候把舌头粘住了,因为舌头上的水遇冷凝固了D.小李:我们吃冰棍时感觉凉爽时因为冰棍熔化时要吸热10.在很冷的地区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其原因是()A.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高B.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低C.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高D.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低11.小华把0℃的碎冰块放在保温杯中,在冰中撒一些食盐,搅拌后用温度计插在碎冰块内测量其温度,发现所测得的温度降到0℃以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单元
测试卷
《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属于汽化的是()
A.烧水时,壶嘴冒出“白气”
B.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
.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
D.冰箱冷冻室内壁结霜
2.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3.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4.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B.图甲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所以水的沸腾有时候不需要吸收热量
5.下列现象,属于升华的是()
A.初春,冰冻的河面开始融化
B.盛夏,盛冷饮的杯外壁出现水珠
.深秋,屋顶和地面出现了霜
D.寒冬,晾在室外结冰的衣服变干
6. 下例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A.雪化成水
B.试衣服变干
.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了.
D.夏天从冰箱内取出的瓶装饮料,稍停片刻,瓶子外壁常附着一层小水珠
7.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
当固态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碘附着在试管内壁上,关于物质碘的物态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先放热升华后吸热凝华B.先吸热升华后放热凝华
.先放热熔化后吸热凝固D.先吸热熔化后放热凝固
8.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4in甲比乙吸热多 B.4~8in甲不吸热
.0~10in甲和乙内能不断增加 D.0~10in甲和乙温度不断升高
9.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水表面上方的“白气”是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
B.在冬天的北方,窗户上的冰花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0℃时,水凝固成冰,内能变为0
D.使用水壶烧水时,只要对水持续加热,水的温度就会一直升高
10.我叫小水滴,住在大海里,这天阳光晒暖了海洋,我和其他伙伴一起慢悠悠地升入高空,高空的低温使我们挤成一团,又变成了小水珠或小冰晶,联成了千姿百态的云,关于高空中变成了小水珠或小冰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冰晶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放热
B.小冰晶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放热
.小水珠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吸热
D.小水珠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吸热
二、填空题
11.小明在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时,设计了甲、乙两种方案(如图所示)。
实验应选用方案,其优点是,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变化情况是。
11.甲;使物质均匀受热;先升高,后不变,再升高。
12.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降低(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物体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
雪熔化时需要吸热,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有"雪后寒"的感觉。
12.民谚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请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霜前冷,雪后寒”现象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水不同状态的循环给自然界带了无限生机,雪花就是水循环过程中的产物之一,它是由水蒸气遇冷直接(填写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小冰晶。
14.将一瓶饮料在冰箱中冷藏一段时间后,取出放一会儿,表面会变湿,用毛中擦干后过一会几又会变湿,这是(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该现象需要(选填“吸热”
或”放热”)。
15.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第5in时处于(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16.海波在融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____ ( 选填“升高"或“不变”) ;说明海波属于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17..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
地面上江、河、湖、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成水蒸气,流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成小水滴或直接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
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熔化成水与原的小水滴一同下落,形成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海中。
18.如图。
是加热固体碘的实验。
在加热过程中,我们会看见杯内产生紫色的气体,这是因为固体碘吸热发生了(填物态变化)。
停止加热待冷却后,在干净的玻璃片上出现了黑色颗粒,这是因为气态碘又发生了(填物态变化)的原因,生活中(露、冰、霜)的形成与这一物态变化相同。
19.小付买了…盒“雪月饼”,为了保持低温,工作人员在月饼包装盒内装入了一定量的“干冰”。
回到家中,打开包装盒,发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雾”,这是因为干冰在_ 过程中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_成了小雨滴。
(两空均
填物态变化名称)
20.夏日炎炎,小东从开着空调的屋内刚走到室外时,眼镜的镜片变模糊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形成;他在游泳池游泳后走上岸感觉到有点冷是由于身上的水________吸热所致;他买了冰棒含嘴里过了一会感觉到凉快是由于冰棒____吸热所致.(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三、实验探究题
21.在探究固体的熔化实验中,把分别装有固体a与b 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
将温度计正确的插入两种固体中,实验转置如图甲所示,固体a的熔化图象如图乙所示,固体b的熔化图象如图丙所示,
(1)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内能(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此时a处于状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2)固体b熔化过程中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某时刻温度计的读数如图丁所示,温度计的读数为℃。
22.图甲是“探究萘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每隔五in记录一次温度值,并观察萘的状态,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in05101520253035
温度/℃508080808090100
(1)在5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读取数据填入表格中。
(2)根据实验数据,在如图丙所示的坐标纸上绘制出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3)在15in时,萘处于状态。
(4)30in后继续加热,萘的温度(选填“升高”、“不变”、“降低”)。
23.李悦和小组同学利用实验室开放日,合作“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时间/in0510152535455565
温度/℃1007155453528242222
(1)冰的熔化图象如图乙所示,可知冰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喜欢探究的李悦和同学们,接下撤去部分器材,装置稍加改动并倒掉一部分水,“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如图丙,他们发现在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需继续(选填“吸热”或“放热”)。
(3)同学们又进一步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如上表。
①请在图丁中坐标纸上用描点画出上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②根据图象,你发现的规律是:。
③如果要喝一杯奶茶,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
A、先将滚烫的热茶冷却5in,然后加一匙冷牛奶;
B、先将一匙冷牛奶加进滚烫的热茶中,然后冷却5in,结合本次探究,你认
为方案的冷却效果较好。
24. 小明在实验室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根据测量结果画出相关图像,如图甲所示: 甲乙
(1)要完成这两个实验,都需要的测量仪器是钟表和;
(2)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示数是_ 段所对应的温度值(选填"B"和"EF")
(3)如图甲所示,B段该物质的状态为__ ___。
答案:
1.B
2.A
3.
4.B
5.D
6.D
7.B
8.
9.B. 10.B.
13.凝华。
14.液化;放热。
15. 晶体;固液共存。
16.不变;晶体 17.汽化;液化;凝华
18.升华;凝华;霜。
19. 升华液化 20.液化汽化(或蒸发)熔化
21. 不变增加固液共存升高 18
22.解:(1)由图乙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其示数为70℃;
(2)用描点法画出水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下图:
(3)由图象知,萘在15in时,萘处于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4)由图象知,25in熔化完成,30in后继续加热,萘的温度会升高。
故答案为:(1)70;(2)见上图;(3)固液共存;(4)升高。
23.(1)晶体(2)不变吸热(3)随着时间增长,温度下降的越越慢(4)A
24. (1)温度计;(2)EF;(3)固液共存(冰水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