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声现象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认识声现象-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认识声现象-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认识声现象-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声是什么,声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声的传播方式;
3.理解声的强度和频率的定义及关系;
4.知道声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1.能够说明声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2.能够解释声的强度和频率的定义及关系。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2.理解声的强度和频率的定义及关系。

四、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
通过卡拉OK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声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声是如何产生的。

2. 学习内容
(1)声的产生和传播
1.通过实验展示震动物体(如弦、鸣膜等)可以产生声音;
2.通过实验展示空气分子的震动可以传播声音。

(2)声的强度和频率
1.呈现声音强度定义及计算公式;
2.呈现声波频率定义及计算公式。

3. 课堂练习
根据实验数据,学生进行声强度和频率的计算。

4. 小结
回顾学生所学的内容,强调声的产生、传播和应用以及强度和频率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课堂演示,让学生体验声的本质和重要性,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机制,掌握声的强度和频率的定义及关系。

在实践中,学生表现出了较好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课堂氛围积极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但在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未来开展更为深入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3.1认识声现象—2020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3.1认识声现象—2020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3.1认识声现象—2020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在活动中认识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我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魅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其科学素养。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的理解。

2. 重点:实验操作和现象观察。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气球、塑料尺、玻璃杯、水、毛巾。

2. 学具:记录本、画笔。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实验一:振动产生声音。

让学生分别用扬声器和气球进行实验,观察振动产生的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3. 实验二:传播需要介质。

让学生用水、毛巾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4. 实验三:声音的强弱。

让学生用塑料尺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6. 实践环节: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声音的例子,并用记录本和画笔记录下来。

五、活动重难点1. 重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的理解。

2. 难点解决: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活动中,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直观的认识,但在解释生活现象时,仍有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生活实例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科学知识。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调查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噪声控制、声音传播技术等,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孩子们不仅能了解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更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声是一种机械振动的传播,可以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

•了解声波的特性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如声源、介质、声速等。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声波的特性。

三、教学难点•理解声波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声音的产生机制。

四、教学准备•教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课件、实验器材。

•学生:课本、笔记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介绍声现象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声音的思考,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你能列举几种常见的声音现象?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导入新概念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教师提到声源、介质和传播速度等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在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从声源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3. 实验探究根据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内容可以是让学生观察泡泡袋实验,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特点。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实验现象和观察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4. 概念总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概念总结。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和归纳实验结果,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特点,以及声波的传播方式。

5. 深化学习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声音的产生机制、传播方式和应用场景。

学生需要理解声波与介质的相互作用过程,如何通过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等。

6. 小结与作业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和回顾,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练习题或实验报告撰写等,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问题回答等。

•学生完成的作业和实验报告。

•学生对于声音产生和传播过程的理解程度。

•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_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_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以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

2.掌握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不同。

3.理解声的传播方式有机械波和电磁波两种形式。

二、教学重点1.声的产生、传播和听觉感受的基本过程。

2.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弹性系数有关。

2.理解声是一种机械波。

四、教学准备1.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本。

2.录音机、麦克风、音响等设备。

3.适当数量的实验器材:钟摆、扳手、线束等。

4.教学展示工具: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引人入胜的音乐,引起学生对声的兴趣。

然后,引入声现象的概念,和学生一起回顾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并引发学生对声现象的思考。

5.2 声的产生和传播5.2.1 声的产生让学生自己尝试用手拍桌子发出声音,并观察手的运动。

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并解释声的产生过程。

5.2.2 声的传播1.实验1:用一根长的绳子或橡皮筋,两人同时拉紧并用力振动。

观察振动是否传播到另一端,并让学生总结传播的特点。

2.实验2:在一空房间内,播放一段录音或音乐,并用手捂住耳朵,观察声音是否还能听到。

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3.实验3:在同一房间内,打开录音机并发出声音,然后将录音机放入一个封闭的塑料袋中,再次发出声音。

观察声音是否有变化,并引导学生总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差别。

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且可以通过介质传播。

5.3 声的传播速度5.3.1 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声在空气中传播快慢的原因,并引入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比较。

1.实验:利用教学准备中的实验器材,进行测量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记录实验数据,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究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的关系。

5.3.2 介质对声传播速度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介质中声传播速度的差别,并进行讨论。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1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行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进行全班交流活动。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音调、响度和音色:解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4.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阐述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包括听觉范围、声音强度与听觉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难点: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以及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台、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气球等)。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实验报告册、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桌子产生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引入新课。

2. 理论知识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实验演示:进行声现象的实验,如扬声器播放音乐,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传播。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以及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5. 练习与解答:让学生通过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振动→ 声音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 声速3. 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频率)、响度(振幅)、音色(波形)4.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听觉范围、声音强度与听觉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巩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知识。

2.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3. 写一篇短文,阐述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听力。

认识声现象教案

认识声现象教案

认识声现象教案教案标题:认识声现象教案目标:1. 了解声音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的传播媒介和速度。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准备:1. 课本《科学》第三册第一单元《声音的传播》。

2. 实验器材:钟摆、铃铛、音叉、空心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如手机铃声、汽车喇叭声等。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提问:声音是什么?声音有哪些特征?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实验演示:教师使用钟摆或铃铛等器材,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产生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小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使用音叉等实验器材,通过敲击、摩擦等方式产生声音,并观察实验现象。

鼓励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三、声音的传播(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需要什么媒介传播?2. 实验演示:教师使用空心管等实验器材,让学生观察声音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声音的传播特点。

3. 小组实验:将学生继续分组,每组使用不同媒介(如空气、水、木质材料等)进行声音传播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鼓励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四、声音的速度(15分钟)1. 提问: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声音的传播速度受什么因素影响?2. 实验演示:教师使用钟表等工具,进行声音传播速度的简单测量,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 小组实验:将学生继续分组,每组使用不同方法(如测量时间、距离等)进行声音传播速度的测量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鼓励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五、总结与展示(5分钟)1. 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分享实验心得和观察到的现象。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速度等重点内容。

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他声音现象,如回声、共鸣等。

2.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设计,进一步探究声音的特性和影响因素。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

本节课主要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特征。

具体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征: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特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建立对声音现象的基本认识。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锣鼓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对声音现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产生,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声音的传播,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如何在空气中传播。

4. 知识讲解: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特征。

5. 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并进行讨论。

6. 练习巩固: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解释声音如何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3. 举例说明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4.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减少卧室内的噪音污染?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导入、实验演示和课堂互动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欲。

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要求学生让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演示实验1:敲击音叉使其发声,让学生观察音叉是否振动。

让学生思考怎么让音叉的振动更便于观察呢?乒乓球的作用是什么?
让学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介绍声源的定义。

2、声波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

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

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

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

演示实验3:将音箱放入水中,播放音乐,观察水面的变化。

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

演示实验4:会跳舞的烛焰。

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

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或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

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方案只要学生说出把声源放到真空中和不在真空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比较都是正确的,并对其进行鼓励。

实验视频2、真空能否传声。

提问:随着空气的不断抽取,所听到
的声音发生什么变化?当空气被放回时,所听到的声音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空气被完全抽出呢个?
实验2:将正在发声的音响按入水中,让学生看能否听到音乐声。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传播的条件
船上的人是怎么会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的?暖气管是怎么把敲击声传遍楼内各处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能听到声音所需要的条件。

观察教材上的图3-1-10、图3-1-11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领会到振动并不一定能感到声音,要感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介质和接收器
提问:在月球上,宇航员能用声音交流吗?为什么?应该用什么进行交流呢?
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

4、声速
提问:雷雨天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的概念。

但光比声传播的速度快得多。

因此远处的观测者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

估测声速时可忽略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

测出从看见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估测出的声速。

这种估测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

再让学生想出其他测声
速的方案。

只要学生说出要测出声速,必需测出声源到接收器的距离和声源振动到被接收器接收所需要的时间,利用v=s/t 就可。

声的传播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引导学生看声速表,幷对各种不同介质进行比较知道声速与温度和介质有关,在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认识到固体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