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思修题目第五章习题
思修-5、6章练习题

一、单选1.“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着我国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精华。
其中,敬业奉献要求( )A.公民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助友爱,与人为善B.公民应该勤奋工作,俭朴节约,积极进取,发奋图强C.公民应该恪忠职守,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服务社会D.公民应该有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护法2.乘车登机坐船应主动购票,自觉排队;出行应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在图书馆、影剧院等公共场所,不喧哗吵闹;游览、购物、提款应按先后顺序,不插队。
这是社会公德中( )A.保护环境的要求B.文明礼貌的要求C.助人为乐的要求D.爱护公物的要求3.有观点认为,那种只是出于异性吸引的感情冲动不是爱情,那种朝秦暮楚、见异思迁的行为和“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的感情,不是真正的爱情。
这强调了爱情的( )A.强烈持久性B.专一排他性C.平等互爱性D.自然生物性4.下列选项中,属于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的是( )A.勇敢进取B.办事公道C.尊老爱幼D.服务群众5.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包含多种心理成分的相应发展。
其中,人们遵循道德原则规范所表现出的外在活动,称为( )A.道德行为B.道德意志C.道德信念D.道德认识6.通过反复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中的不良念头和行为上的不良习惯,并将其坚决克服和整治掉。
这是完善个人道德品质中( )A.陶冶情操的修养方法B.省察克治的修养方法C.学思明理的修养方法D.慎独自律的修养方法7.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这体现了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是( )A.人治B.法制C.以德治国D.依法治国8.法律思维是按照法的原理、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思想取向。
大学思修分章练习及参考答案

福建农林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习题参考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问答题:1、为什么说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2、结合个人实际,谈谈大学新生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3、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4、大学生为什么要及时确立新的目标?怎样才能确立和实现新的目标?5、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意义?6、谈谈你进入大学以来遇到过哪些人际交往问题,又是如何处理的?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成才有何重要意义?8、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9、大学四年如何塑造自己?10、大学生活的特点是什么?与中学生活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11、新的学习理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我们应如何树立新的学习理念?1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是什么?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一、单项选择题1、理想与空想的区别在于( C )。
A、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B、是否是自然形成的C、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性D、是否是创新思维的结果2、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 D )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体现。
A、实现必然性B、不可实现性C、超越客观性D、实现可能性3、人的理想确立于( D )。
A、中年B、童年C、老年D、青年4、追求崇高的理想需要(B)信念。
A、基本的B、坚定的C、彻底的D、一贯的5、科学信念是以对事物发展规律的( A ) 为基础,在实践中不断受到检验、完善,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的一种观念和态度。
A、正确认识B、错误认识C、根本认识D、系统了解二、多项选择题1、从内容看,理想包括(B、D )。
A、个人理想B、生活理想C、集体理想D、道德理想E、人类理想2、立志高远的正确含义是(ABC )。
A、立志当高远B、立志要谨慎C、立志做大事D、立志应变化E、立志须躬行3、对于理想的错误认识有(ACDE )。
思修第五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思修第5xx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公共生活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xx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到新兴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网络技术使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
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介入社会公共生活。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往往是在“熟人社会”中活动,交往圈子很小;当今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则更像一个“陌生人社会”。
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并不仅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人们更多地在陌生的公共环境中与陌生人打交道。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公园休闲、图书馆学习、体育馆健身、互联网冲浪等,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及年龄、兴趣、职业、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和变换参与公共生活的具体方式。
思修第五章第三节

遵守公民道德准则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1.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原因是: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践行的根本宗旨。
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遵循的道德要求。
第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整个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权利和义务不再属于两个对立的阶级,而是统一于人民自己身上。
每个人都是服务对象,又都为他人服务,全体人民通过社会分工和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利益。
第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市场经济不仅不排斥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而且需要通过服务甚至是优质服务。
才能实现市场主体的自己利益。
这说明为人民服务与市场经济并不是对立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要求是为人民服务。
第三,为人民服务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2.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
集体主义是调节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正确认识处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
1.第一,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利益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不能分割的。
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体现着个人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
每个人正当利益又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二、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现实生活中,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难免发生冲突时,坚持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原则以大局为重。
同时,集体利益要求个人为国家社会做出牺牲并不是随意的。
只有在不牺牲个人利益,就不能保全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情况下,才能要求个人为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做出牺牲。
《思修》第5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选择题习题

《思修》第5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选择题习题(附答案)1.大学时期是人生()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
A.道德品质B.道德意识C.道德境界D.道德素质2.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
A.社会主义道德精神B.马克思主义道德精髓C.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D.世界文化中的道德传统3.道德属于()范畴。
A.伦理范畴B.文化范畴C.经济范畴D.上层建筑的范畴4.道德是一种特殊的()。
A.社会意识形态B.文化形态C.经济形态D.伦理形态5.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来维系。
A.传统习俗B.生活习惯D.个人喜好6.道德是通过传统习俗.人们的内心信念和()来维系。
A.生活习惯B.法律制度C.社会舆论D.个人喜好7.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来维系。
A.生活习惯B.法律制度C.个人喜好D.人们的内心信念8.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A.社会现象B.文化现象C.经济现象D.制度现象9.()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A.伦理关系B.法律关系C.社会关系D.道德关系10.道德是()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A.伦理关系C.社会关系D.道德关系11.()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A.人类的自我意识B.人类的道德意识C.人类的互助意识D.人类的共生意识12.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A.生活实践B.生产关系C.生产实践D.社会实践13.()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A.劳动B.语言C.社会风俗D.传统习惯14.人类最初的道德是以()等形式表现出来A.社会舆论B.风俗习惯C.生活习惯D.制度规范15.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A.上层建筑B.经济基础C.统治者D.生产关系16.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A.功能B.性质C.原则D.产生17.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A.基本功能B.基本性质C.基本要素D.主要规范18.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道德的()和主要规范A.基本功能B.基本原则C.基本性质D.基本要素19.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的阶级特性决定了道德的()A.阶级属性B.经济属性C.文化取向D.社会性质20.道德对社会经济经济关系的反映是以()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时间活动。
思修第五章习题(含答案)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重要知识点1.道德的起源和本质2.道德的功能和作用3.社会主义道德是崭新类型的道德4.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5.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6.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7.公共社会中的道德规范8.网络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9.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10.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11.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12.锤炼个人品德13.道德修养重在践行练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自古以来,人们在探讨道德起源并提出了种种见解和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观是()。
A.天意神启论B.先天人神论C.情感欲望论D.生产方式论2.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是()。
A.实践B.自我意识C.社会关系D.劳动3.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A.社会关系B.自我意识C.生产方式D.生产力4.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A.人的自我意识B.人类语言C.思维能力D.判断能力5.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在本质上是()的特殊调节方式。
A.社会经济关系B.社会利益关系C.社会政治形态D.社会意识形态6.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是反映()的特殊意识形态。
A.社会政治关系B.社会经济关系C.社会文化关系D.社会舆论关系7.道德是一种以指导人的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的正确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在本质上是()。
A.知行合一的B.主客观一致的C.实践认识和谐的D.现实未来发展的8. 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之一。
在中华传统道德的诸多论辩中,其核心和本质的论辩是()。
A.义利之辨B.理欲之辨C.公私之辨D.生死之辩9.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态度问题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B.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C. 必须从整体上对中国传统道德予以否定D. 要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出发,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考研政治思修考点总结:第五章

考研政治思修考点总结:第五章一、核心理论·社会生活基本上可以分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对应产生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特征有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一正确使用网络工具、二健康进行网络交往、三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四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一指引作用、二预测作用、三评价作用、四强制作用、五教育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互联网及手机移动客户端发展迅猛,对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网络生活中广大考生也要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而现实生活中一些网络造谣、诽谤、传播不良信息等行为。
二、高频考点1.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2. 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3.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4.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5.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三、历年题型对这一章的考察,在2011年、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单选题型,在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多选题型,在2010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材料分析题型。
2010年的材料分析题型考察的内容非常简单,第一问为什么文明出行既是道德的呼唤,也是法律的要求?阐述理由的时候可以先说文明出行的重要性及意义,再阐述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需要法律和道德的双重保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章)※公共生活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公共秩序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P145※题目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如何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到新网络技术使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人才市场兴的证券交易所、.虚拟世界。
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介入社会公共生活。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往往是在“熟人社会”中活动,交往圈子很小;当今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则更像一个“陌生人社会”。
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并不仅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人们更多地在陌生的公共环境中与陌生人打交道。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公园休闲、图书馆学习、体育馆健身、互联网冲浪等,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及年龄、兴趣、职业、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和变换参与公共生活的具体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一、单项选择题:1、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 B )。
A.职业道德B.社会公德C.家庭道德D.政治道德2、“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属于( C )。
A.民法规则B.生活习惯C.社会公德D.职业道德3、一行人在过路口时迎面遇到红灯,看到近处没有车辆便径直通过。
他这样做是(D )。
A.节省时间之举B.聪明灵活之举C.可供学习之举D.不遵守交通规则,违反社会公德之举4、在公共场所,人人都有可能遇到一些突发性灾祸,如车祸、火灾、溺水、急病等。
这就需要人们见义勇为,临危不惧,积极为他人排忧解难,甚至不怕牺牲生命。
这是社会生活中( A )。
A.社会公德的要求B.职业道德的要求C.家庭美德的要求D.环境道德的要求5、为调整和规范人类社会生活三大领域,分别形成了( D )。
A.生活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B.生活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C.社会公德、生活道德、职业道德D.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6、社会公德一般义务包括有( C )。
A.缴营业税B.缴学费C.不得损害公物D.履行合同7、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 B )。
A.公共生活B.行为规范C.高尚道德D.法律规定8、乘坐车船飞机的人应当做“文明乘客”,到影剧院看电影看演出的人应当做“文明观众”,在图书馆读书读报的人应当做“文明读者”。
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 D )。
A.行政法规B.职业道德C.家庭美德D.社会公德9、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须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 A )A.社会公德B.美学规范C.宗教规范D.法律规定10、社会公德就内容本身来说( C )。
A.有阶级性特征B.无全人类性特征C.无阶级性特征D.无全社会性特征11、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 C )。
A.局部行为准则B.最高行为准则C.基本行为准则D.法律规范12、社会公德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基本要求是( A )。
A.保护生态环境B.保护动植物----------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C.防止水土流失D.防止大气污染13、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是( B )。
A.狭义社会公德B.广义社会公德C.高尚道德D.法律规定14、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主要是( D )。
A.社会公德B.职业道德C.家庭道德D.个人品德15、影响公共生活、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最主要行为规范是( B )。
A.个人道德B.社会公德C.职业道德D.家庭道德16、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B )。
A.文化水平提高B.社会道德风尚C.生产进步程度D.国际交往扩大17、“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是( A )。
A.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B.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C.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D.共同合作的道德原则18、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
这是我国现代社会提倡的( A )A.社会公德的要求之一B.C.职业道德的要求之一D.19、下列有关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一致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B )。
A.二者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产物B.二者都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C.二者都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D.二者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体意志和利益的体现20、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爱护公共财物,如对公园里的花木草地、街道两旁的电话邮筒、影剧院里的座位音响、马路上的井盖路标等加以保护,不损坏、不滥用、不浪费、不私占。
这是属于( B )。
A.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B. 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C. 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D. 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21、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对待老人、儿童、残疾人员,特别予以尊重、照顾、爱护和帮助;尊师敬贤,对待师长和贤者,示以尊重和钦佩亲敬。
这是社会公德中( D )。
A. 遵纪守法的要求B. 保护环境的要求C. 诚实守信的要求D. 文明礼貌的要求22、《治安管理处罚法》于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自(B )起实施----------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A.2005年8月28日B.2006年3月1日C.2005年10月1日D.2006年1月1日23、治安管理处罚作为一项重要的( B)权力,是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管理社会治安的一种重要手段。
A.经济B.行政C.刑事D.民事24、行政拘留处罚合并执行的,最长不超过( B)日。
A.十五B.二十C.三十D.六十25、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A )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不再处罚。
A.六个月B.九个月C.一年D.二年26、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公安机关传唤后应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A )。
A.8小时B.16小时C.24小时D.48小时27、对决定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人,在处罚前已经采取强制措施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是否应当折抵(B )A.不予折抵B.限制人身自由一日折抵行政拘留一日C.限制人身自由二日折抵行政拘留一日D.限制人身自由一日折抵行政拘留二日28、检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 C)进行。
A.人民警察B.女侦察人员C.女性工作人员D.医生29、公安机关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的,应当制作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书。
决定书除应当载明法定内容外,还应当由( D)加盖印章。
A.案件调查人员B. 作出处罚决定的公安机关负责人C.办案部门负责人D. 作出处罚决定的公安机关30、治安管理处罚的适用对象是( C )。
A、违反治安管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单位B、违反治安管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自然人C、违反治安管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公民和单位D、违反治安管理并已够刑事处罚的自然人和单位31、下列哪种行为属于《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的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 D )A、乞丐甲以反复纠缠得方式在繁华商业街上乞讨B、球迷乙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强行进入体育场C、农民丙为防偷瓜地四周私自安装了电网D、一小区居民丁经常放任其饲养的两条狗在楼道内随地大小便,如有邻居劝阻,其还放狗进行恐吓。
、32、以下属于《集会游行示威法》适用范围的活动是( C )A.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管理的内部露天场所内聚会B.信教人员聚在一起颂经C.在公共道路上静坐D.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召开33、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符合以下的规定( B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A.必须有负责人,可以随时举行B.负责人必须在举行日期的5日前向主管机关递交书面申请C.公民有参加任何城市、地方的集会的权利和自由D. 向主管机关提出口头申请并获得许可34、《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于( A )起施行。
A、2004年5月1日B、2004年6月1日C、2004年7月1日D、2003年10月28日35、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应当遵循( C )的原则,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
A、严格执法,热情服务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C、依法管理、与民方便D、行人自觉注意36、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损失超出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部分,由( C )承担责任。
A、双方B、非机动车一方c、机动车一方D、有过失一方承担责任37、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 B)A.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B.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C.双方各承担部分责任D.主要由分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承担责任38、以下不应处行政哪拘留的行为是( C )A. 醉酒后驾驶机动车或营运机动车的;B.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C.遮挡汽车牌照D、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39、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 A )。
A、停车让行B、减速让行C、安全避让D、鸣号通行40、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 B )通过。
A、小心B、确认安全后C、快速D、鸣号41、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当事人应当( A )处理。
A、先撤离现场再进行协商B、等候交警C、通知保险公司D、协商之后撤离现场42、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 D )A、迅速报告交通警察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原地等候交警B、通知保险公司C、尽快撤离现场,恢复交通D、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为( ABCD )。
A.文明礼貌、助人为乐B.爱护公物----------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C.保护环境D.遵纪守法2、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表现为( ABCD )。
A.个体举止文明B.遵守公共秩序C.人际交往中自尊和尊重他人D.与他人的交往中诚实守信3、社会公德主要包括( ABD )等方面的内容。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的关系C.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D.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4、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是( ABC )。
A.遵守公共秩序B.维护社会公益C.团结协作D.维护公共安全5、人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领域,它们是( BCD )。
A.个人生活B.公共生活C.职业生活D.家庭生活6、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是( BCD )。
A.个人道德B.社会公德C.职业道德D.家庭美德7、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ABCD )。
A.继承性B.基础性C.广泛性D.简明性8、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是( ABCD )。
A.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必要条件B.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基本要求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工程D.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的关键步骤9、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ABCD )。
A.活动范围的广泛性B.交往对象的复杂性C.活动方式的多样性D.活动内容的单一性10、在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ABC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