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
【2018-2019】北航实验研究报告word版本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北航实验研究报告篇一:北航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北航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专题: 拉伸法测钢丝弹性模型扭摆法测定转动惯量第一作者:唐秋雨学号:第二作者:张文学号:第三作者:卢浩文学号:班级:目录···································· 2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实验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研究性报告--钠光双线波长差的测定

北航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专题:钠光双线波长差的测量第一作者:学号:班级:120111第二作者:学号:班级:目录一、摘要: (1)二、关键词 (1)三、实验原理 (1)㈠测定钠光双线波长差 (1)㈡F-P干涉 (2)四、实验仪器 (3)五、实验步骤 (3)㈠迈克逊干涉测波长差 (3)㈡F-P干涉 (4)六、数据处理 (4)㈠原始数据记录表格 (4)⑴迈克尔逊干涉 (4)⑵法布里-玻罗干涉 (5)㈡数据处理 (5)七、结果误差分析 (10)㈠迈克尔逊测钠光双线波长差: (10)㈡法布里—玻罗干涉仪测钠光双线波长差: (10)八、实验改进建议: (10)㈠迈克尔逊测钠光双线波长差: (10)㈡法布里—玻罗干涉仪测钠光双线波长差: (11)九、实验经验总结 (11)㈠迈克尔逊测钠光双线波长差: (11)㈡法布里—玻罗干涉仪测钠光双线波长差: (12)十、感想与体会 (12)十一、参考文献 (12)十二、图片记录(及原始数据记录) (12)一、摘要:钠光光源不是理想的单色光,由两条靠的很近的双线λ1和λ2组成。
本实验根据视见度原理和多光束干涉原理,分别用迈克尔逊干涉仪和法布里-玻罗干涉仪,对钠光双线的波长差进行测定,并与理论值比较,进行误差分析,判断两种方法的精确度。
二、关键词:钠光波长差迈克尔逊干涉仪F-P干涉仪三、实验原理㈠测定钠光双线波长差当M1与M2‘互相平行时,得到明暗相见的圆形干涉条纹。
如果光源是绝对单色的,则当M1镜缓慢的移动时,虽然视场中条纹不断涌出或陷入,但条纹的视见度应当不变。
设亮条纹光强为I1,相邻暗条纹光强为I2,则视见度V可表示为:视见度描述的是条纹清晰的程度。
如果光源中包含有波长λ1和λ2相近的两种光波,而每一列光波均不是绝对单色光,钠光是由中心波长λ1=589.0nm和λ2=589.6nm 的双线组成,波长差为0.6nm。
每一条谱线又有一定的宽度。
由于双线波长差△λ与中心波长相比甚小,故称之为准单色光。
北航物理实验—弗兰克赫兹研究性实验报告

基础物理研究性实验报告弗兰克赫兹实验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所在院系:目录摘要: (3)Abstract (3)一、实验目的 (4)二、实验原理 (4)1)激发电位 (4)2)夫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 (5)三、实验仪器 (7)四、实验内容 (7)1)准备工作 (7)2)氩元素的第一激发电位手动测量 (7)3)氩元素的第一激发电位自动测量 (8)五、数据处理(手动测量) (8)1)灯丝电压3.0V,第一栅极电压1.5V,拒斥电压9.0V (8)2)灯丝电压3.2V,第一栅极电压1.5V,拒斥电压9.0V (10)3)灯丝电压3.0V,第一栅极电压1.0V,拒斥电压9.0V (11)4)灯丝电压3.0V,第一栅极电压1.5V,拒斥电压8.0V (12)六、实验结果探究 (13)1)实验结果分析探究 (13)2)误差来源分析探究 (13)七、实验感想 (14)参考文献: (14)附: (15)摘要:本研究性报告以“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为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简单介绍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基本原理以及操作步骤等,重点进行改变某个实验步骤后实验的误差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实验步骤的正确性对实验结果的重要性,对今后误差分析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弗兰克赫兹实验步骤误差AbstractThis research report "Frank Hertz experiment" experimentsin-depth study of the them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Frank Hertz experiment and procedure, focusing steps to change an experiment experimental error analysis, and learn more about the experimental procedure strict control of the correctness of the experimental procedur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error analysis for the future have a certain role.Keywords: Frank Hertz experiment step error一、实验目的1、了解弗兰克--赫兹试验的原理和方法;2、学习测定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的方法;3、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加强对能级概念的理解。
北航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对劳埃镜的白光干涉实验的误差分析和试验方法的改进

3、
1.依次将衍射光栅、会聚透镜和光阑放在平行光透镜后面,仔细调整光阑与会聚透镜之间的距离和位置关系;
2.依据实验原理,显然的选择靠近实验者一侧的1级衍射光作为产生白光干涉的干涉源,试验中可在光阑上看见一对对不同颜色的光,调整光阑使得1级衍射光透过滤波孔。
4、
1.将劳埃镜放到导轨上,用眼睛直接观察对镜面进行粗调,应使劳埃镜尽量与导轨平行。
2.用眼睛从目镜方向直接观察并调整双光源。首先左右微移白炽灯使实光源达到最亮,其次调整劳埃镜使双光源等亮等色,尔后调整狭缝的垂直度使得双光源间距合适且平行(此乃关键)
3.放上测微目镜,一边观察镜内视野,一边慢慢左右移测微目镜,从暗区到明暗交界处再到彩色亮区,找到蓝色区域,找出黑白条纹,然后再调整狭缝宽度使得干涉条纹更明显(调好后不可再动导轨上元件)。
2黄光
理论黄光波长
黄光双光源间距:
计算不确定度:
=0.01006mm
所以,黄光双光源间距最终表示为
黄光波长
所以,黄光波长最终表示为
相对误差
3绿光
理论绿光波长
绿光双光源间距:
计算不确定度:
=0.00536mm
所以,绿光双光源间距最终表示为
北航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
对劳埃镜的白光干涉实验的误差分析和实验方法改进
目录
摘要3
一、实验原理3
1.劳埃镜干涉原理:3
二、实验仪器4
三、实验内容5
1、光学元件的等高共轴5
2、平行光部分的调整5
3、干涉光源的调整5
4、白光干涉条纹的调整6
北航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 多光束干涉和F-P干涉仪数据处理方法与多光束规律的推导

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多光束干涉和法布里—珀罗干涉仪Multi-beam interference and Fabry-Perot interferometer目录摘要 (3)Abstract (3)一、实验目的 (4)二、实验原理 (4)2.1多光束干涉原理 (4)2.2多光束干涉条纹的光强分布 (5)2.3 F-P干涉仪的主要参数 (6)三、实验仪器 (7)四、实验主要步骤 (8)4.1操作内容 (8)4.2操作提示 (8)4.3操作注意事项 (10)五、数据处理 (10)5.1钠光波长差的测定 (10)5.1.1原始数据 (10)5.1.2数据处理 (10)5.2验证,测定P1、P2的间距d (11)5.2.1原始数据 (11)5.2.2 验证分析 (12)六、误差分析 (12)七、实验技巧的总结 (13)7.1钠光波长差的测定 (13)7.2验证,测定P1、P2的间距d (13)八、实验探究 (14)8.1对数据处理方法的改进 (14)8.1.1波长的计算公式 (14)8.1.2光波波长不确定度 (15)8.2多光束的干涉规律的推导与讨论 (16)8.2.1多光束的干涉规律的推导 (16)8.2.2结果与讨论 (18)九、实验思考题 (19)十、实验感想与总结 (22)10.1动手能力的提高 (22)10.2自学能力以及预习能力的提高 (22)10.3对物理理论知识认识的升华 (23)参考文献: (23)摘要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简称F-P干涉仪,是利用多光束干涉原理设计的一种干涉仪,本文以“多光束干涉”为内容,先介绍了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与过程,仪器构造和使用方法,而后进行了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提出了一种新的处理数据的方法,并且对多光束干涉规律进行了推导与讨论。
关键词:F-P干涉仪;多光束干涉;基本原理;干涉规律;AbstractFabry–Pérot interferometer is short for F-P interferometer. It is designed with the theory of Multi-beam interferenc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Multi-beam interference , and introduces the basis theory, methods , process, and the configuration and the usage of the apparatus. Then, it gives one method on data handling. Based on the data in the experiment, it also analyzes the origin of some errors and offers some proposals and comes up with a new method of data handling.At last ,it talks about the theory of Multi-beam interference.Key words:F-P interferometer. Multi-beam interference.basis theory. Law of interference.一、实验目的1.1 了解F-P干涉仪的特点和调节;1.2 F-P干涉仪观察多光束等倾干涉并测定钠双线的波长差和膜厚;1.3巩固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础物理实验 研究性试验报告

探究测定冰的熔解热实验冰水质量比以及实验过程和数据处理的改进方法周晓城,巨建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北京 100191)摘要:本文通过计算得到混合量热法中的最佳冰水质量比并在实验中对此进行比较讨论,验证计算值,得出结论;验证牛顿冷却定律,同时得到实验参照值;并就本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实验操作以及数据处理方面的一些改进意见和建议;以及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发现的水量、温差与冷却常数和实验误差之间的大致关系。
关键词:冰水质量比;牛顿冷却定律;数据处理;改进意见;误差规律中图分类号: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实验背景测量冰的熔解热的实验方法有很多,在大学物理实验中使用最多的是混合量热法,而作为大学物理少数几个热学实验中的一员,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然而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很多同学反映实验不好操作,具体的问题有:1.依据《基础物理实验》[1],实验中需要保证加冰前与加冰后的稳定温度与室温的温差大约在10-15℃能较好地依据牛顿冷却定律绘制温度补偿修正曲线,而对于没有经验的实验者来说实验中的水量和冰量添加不好把握,加冰太少,可能造成冰块溶解后水温高于室温而无法温度修正,或者加冰太多,造成温度稳定后冰块无法溶解完全,在实验中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尝试才能取得较好的实验数据,费时费力费水;2.取冰时,所有同学都是徒手取冰的,而对于较低温度(-21℃)的冰块,手的温度较高(30℃左右),即使在取冰和透冰过程中接触的时间很短(亲测至少15s),参照实验过程中冰块溶解降温曲线,吸热也会很明显,从而使得实验结果偏低,而在没有同伴的情况下,为了协调记录时间、记录温度,同时还要投冰动作迅速而使水不外溅,观察到通常同学会找特殊时刻投冰,在这种情况下不是冰块在外界的时间过长甚至开始融化了,就是手忙脚乱实验数据很难记录,实验效果不是很好;3.同时,由于投冰之后冰融化的最初几分钟铂电阻温度计示数变化非常快,而且需记录的数据比较多,同时还要不断搅拌,使得这段数据点很容易记录不全或者记录偏差,而这段数据是数据处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直接影响到温度的修正,所以很容易造成实验误差;4.还有数据处理中绘制温度修正曲线时,要求室温线上方的温度修正线与室温线所围面积与下方的面积相等,使用的方法是在坐标纸中绘图,然后通过数格子找到使面积大概相等的时刻t=t0,由于坐标纸大小有限、比例有限,数格子非常麻烦而且这样做是十分不准确的,使得T2′,T3′有了误差,影响实验效果。
北航物理研究性实验报告——各向异性磁阻传感器(AMR)与地磁场测量

a.测量磁阻传感器的磁电转换特性 .......................................................... 5 b.测量磁阻传感器的各向异性特性.......................................................... 6 3、赫姆霍兹线圈的磁场分布测量.................................................................. 6 a. 赫姆霍兹线圈轴线上的磁场分布测量..................................................6 b.赫姆霍兹线圈空间磁场分布测量.......................................................... 7 4.地磁场测量.................................................................................................. 8 五、实验数据及数据处理 ................................................................................... 9 1.磁阻传感器特性测量..................................................................................... 9 a.测量磁阻传感器的磁电转换特性 ............................................................. 9 b.测量磁阻传感器的各向异性特性........................................................ 10 2.赫姆霍兹线圈的磁场分布测量................................................................ 12 a.赫姆霍兹线圈轴线上的磁场分布测量 ................................................ 12 b.赫姆霍兹线圈空间磁场分布测量........................................................ 12 3.地磁场测量................................................................................................ 13 六、实验误差分析及注意事项: .....................................................................13 1.我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 13 a.携带的电子仪器对实验的干扰 ............................................................ 13 b.实验仪间磁场的相互干扰.................................................................... 13 c.复位(R/S)的使用 .............................................................................. 14 d.操作要细心............................................................................................ 14 2.其它注意事项............................................................................................ 15 七、思考题 .........................................................................................................15 八、磁阻传感器的应用 ..................................................................................... 15 1.磁阻传感器在车辆检测中的应用............................................................ 15 a.车辆的分类 ............................................................................................ 16 b.车辆的方向............................................................................................ 17 c.车辆的存在 ............................................................................................ 17 2.罗盘定向与导航........................................................................................ 18 九、实验感想 .....................................................................................................19 参考文献 .............................................................................................................2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研究性实验报告

S=
为电桥(绝对)灵敏度。电桥灵敏度的大小与工作电压有关,为使电桥灵敏度足 够,电源电压不能过低;当然也不能过高,否则可能损坏电桥。显然,若 RX 改 变,很大范围内尚不足引起检流计指针的反应,则此电桥系统的灵敏度很低,它 将对测量的精确度产生很大影响。电桥灵敏度与检流计的灵敏度、电源电压及桥 臂电阻配置等因素有关, 选用较高灵敏度的检流计,适当提高电源电压都可提高 电桥灵敏度。如果电阻 RX 不可改变,这时可使标准电阻改变△ RN ,其效果相当 于 RX 改变△ RX 。由 RX
;
B、判断内外接法: 采用试触法判断内外接法,若 则采用电流表内接法;否则采用 电流表外接法。 经测得: 内接: , 外接:, ,故采用电流表内接法。 C、测量中电阻:
电路图
测量原始数据
电流表选择 15mA 量程,电压表选择 1.5V 量程 1 U/V 2 3 4 5 6 7 8
0.925 0.951 0.986 1.005 1.037 1.065 1.102 1.139 9.80 10.09 10.29 10.65 10.95 11.28 11.53
Rg ug (799.3 0.6)
;
(2)电压表 7.5V 量程:
3000 0.1% 900 0.2% 90 0.5% 4 5% 0.02 4.12 ;
u 2.38 ; 3
Rg ug (3994 2)
;
(3)电流表 15mA 量程:
二、实验原理及主要步骤
方法 1 伏安法测电阻
伏安法是同时测量电阻两端电压及其流过电阻的电流,由欧姆定律 U
R I
求得阻值 R。 亦可用作图法, 画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 从曲线上求出电阻的阻值。 图 2.1.1 为伏安法测电阻的两种原理电路,显然由于电表内阻( RV 、 RA ) 的影响,无论采用电流表内接或电流表外接,都不能严格满足欧姆定律: I、 II、 若采用内接法,则电压表所测电压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页本人声明我声明,本论文为本人独立完成的,在完成论文时所利用的一切资料均已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3903·2415高等工程学院李柏第1页晶体的电光效应的深入剖析第一作者:李柏(自主独立完成)摘要本文基于作者在认真做过实验并对内容的深刻理解,旨在对该实验从原理到操作流程以及实验数据处理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
在正文的第一部分,本文从一名大二本科生的角度对实验原理进行了系统地重新表述,查阅资料并补充了部分《大学物理·光学》的必要知识(例如1/4玻片、单轴晶体的定义)力求让下一届的学生们能彻底理解原理部分,部分素材也可适当补充进新版的《物理实验》课本中。
在第二部分,本文细致地描述了实验操作的各个流程,从等高共轴的调节方法开始,给出了有理有据的调节方法,可以作为今后教师指导学生的基本判据。
在第三部分,本文重新安排了数据处理,采用了更加翔实的原始数据,但必须指出本文的缺陷:依然未能定量地得出产生误差的原因。
在第四部分,包含作者对试验中一些现象的理论层面的深入剖析,以及实验感想、建议等等。
最后的最后,是完成本文参阅资料的声明。
关键词:晶体电光效应电光调制大学物理实验论文测量半波电压第2页第一章:实验原理的重新表述1.1电光效应与一次电光效应晶体在外电场作用下折射率会产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电光效应。
这种效应由于n 随电场变化而变化时间极短,甚至能跟得上1010Hz的电场变化频率,故可制成响应迅速的各种光电设备(例如斩波器、激光测距仪)。
仅仅在同一教室内的光纤陀螺寻北的陀螺仪中就有电光效应制成的元件,可见电光效应的广泛应用。
电场引起折射率变化可表示为n - n0 = aE0 + bE02+……由一次项aE0 引起的变化称为一次电光效应,也称泡耳克斯效应。
一次效应又区分纵横方向,以加载电场的取向决定。
本实验研究铌酸锂晶体的一次纵向电光效应。
光在晶体中传播时,在不平行于光轴方向上,由于e光和o光传播速度不同,而出现两个不同折射率的光的像,这种现象叫做双折射现象(图1-1)。
只有一个光轴的晶体就叫单轴晶体,铌酸锂原本是单轴晶体,但晶体外加电场后,将变成双轴晶体,导致与双折射类似的结果,出射光可能为椭圆偏振光。
图1-1 双折射原理示意图1.2电光调制在无线电通信中,为了传递信息,总是通过表征电磁波特性的正弦波性质受传递信号控制来实现,这种控制过程被称作调制。
接收时,逆过程则称为解调。
本实验采用强第 3 页度调制,即输出激光的辐射强度按照调制信号的规律变化。
试验中采用的LN 晶体横向电光调制器的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2 横向电光调制原理调制过程如图1-3所示,图1-3 横向电光调制过程当光经过起偏器P 后变成振动方向为OP 的线偏振光,进入晶体 (z = 0) 后被分解为沿x ′和y ′轴的两个分量,因为OP 与x ’轴、y ’轴的夹角都是45º,所以位相和振幅都相等。
即AO E O E y x =='')()( 于是入射光的强度为:222*2)()(A O E O E E E I y x =+=⋅∝''当光经过长为L 的LN 晶体后,x ′和y ′分量之间就产生位相差ϕ,即:第 4 页⎪⎩⎪⎨⎧==-ϕi y x Ae l E A l E )()(''从检偏器A (它只允许OA 方向上振动的光通过)出射的光为 )('l E x )('l E y在OA 轴上的投影之和()(/2)(1)i y o E A e ϕ-=-于是对应的输出光强为: 2*22()()()[(1)(1)]2sin /22i i o y oy o A I E E e e A ϕϕϕ-∝=--= 将输出光强与输入光强比较,得到:22sin sin ()22o i I V I V πϕπ==图1-4 透过率与电压的关系曲线i I I /0为透射率,它与外加电压V 之间的关系曲线就是光强调制特性曲线,见图1-4。
本实验就是通过测量透过光强随加在晶体上电压的变化得到半波电压V π。
由图1-3可知,透过率与V 的关系是非线性的,若不选择合适的工作点会使调制光强发生畸变,但在V = V π/2附近有一直线部分(即光强与电压成线性关系),这就是线第 5 页性调制部分。
在此有必要补充λ/4波片的基本常识,λ/4波片实为一定厚度的双折射单晶薄片,当光法向入射透过时, 寻常光(o 光)和非常光(e 光)之间的位相差等于 半波长 或其奇数倍。
当线偏振光垂直入射1/4波片,并且光的偏振和云母的轴面(垂直自然裂开面)成45度角,出射后成椭圆偏振光。
我们在调制光路中插入一个λ/4波片,其光轴与OP 成45º角,它可以使x ′和y ′两个分量间的位相有一个固定的π/2位相延迟,这时若外加电场是一个幅度变化不太大的周期变化电压,则输出光波的光强变化与调制信号成线性关系,即211sin [()][1sin()]222o i I V V I V V πππππ=+=+其中V 是外加电压,可以写成sin m m V V t ω=,但是如果V m太大,就会发生畸变,输出光强中将包含奇次高次谐波成份。
当1/<<πV V m 时第二章:实验内容及操作详细流程2.1 光路调节与锥光干涉的观察2.1.1 光源准直的细调在粗调等高共轴之前,先要确保激光源的准确出射方向是平行于导轨的,这是实验得以顺利进展的基础。
先用激光束打在白屏上,前后移动白屏,观察光点在白屏上的位置,调整激光器方位,使白屏上的光点在摆平前后移动中位置不变:至此,光源的细调完成。
2.1.2 消光调节记录下白屏上光点的位置。
在光源与白屏之间放入起偏器与检偏器、扩束镜、LN 晶体,粗调等高共轴:每放入一个元件,尽量确保入射光点打在通光孔的中心,反射光1[1sin ]2o m m i I V t I V ππω=+第6页返回上一器件的孔径中心。
之后,进行消光调整:保留中间的起偏器,旋转使透光最强,再加上检偏器继续旋转,使得出射光最弱,此时白屏上光点消失,此状态称为消光。
2.1.3锥光干涉的观察在起偏器与检偏器之间添加紧贴晶体表面的扩束镜,适当细调,如果各元件真正达到等高共轴,光路准直,白屏上会得到均匀、清晰的四叶花瓣形状的锥光干涉图样,此时继续细致地调节晶体的两颗方位螺丝,尽量使花瓣的几何中心与白屏标记点吻合。
本人实验中拍摄真实图样如图2-1,可见几何中心与标记点(将手机现场拍摄图像反色处理后的白色划线交点)契合得很好。
图2-1 晶体的锥光干涉图样图2-2晶体双轴干涉图样此时若开启晶体电压,并加大激光器的驱动电压,则可以看到白屏上图样由一个中心“分裂”成两个(参见图2-2)这正是电光效应的完美诠释。
此外,该光路还具备课本未提及的以下特性:(1)两个偏振片正交时和平行时干涉图样是互补的(2)改变直流偏压的极性时,干涉图样旋转90°(3)只改变直流偏压的大小时,干涉图样不旋转,只是双曲线分开的距离发生变化.这一现象说明,外加电场只改变感应主轴方向的主折射率的大小,折射率椭球旋转的角度与电场大小无关第7页2.2 测量T-V工作曲线(极值法)用光电池取代白屏的位置,并将输出线连入测量功率的电子仪器中。
依然需要注意大致调整等高共轴,否则光点未进入光电池中,导致测量没有任何意义。
此时缓慢地调高激光器的直流驱动电压,记录对应的电压读数。
课本明确要求在理论极值(0,700V)附近每隔20 V做一次测量。
然而,实际操作中,为了验证100V以下的非线性失真,在0 ~ 150V以及650 V ~ 750 V之间,建议今后做实验的同学们一律每10V一测,以便得到更加真实的变化描述。
当驱动电压到达1000V左右时,即可结束测量。
在此,回答课本思考题,也是现实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的解决办法,即输出光功率随驱动电压的增大不甚明显时的操作。
本人认为,在功率计量程选取没有问题的前提下,首要任务是检查光路是否等高共轴,但不要破坏电路,简略目测反射光点是不是都回到了各个光具的几何中心,以及光点是不是完全进入了光电池;如果光路准值无虞,本人认为此时需要旋转晶体的偏振方向以增大透射光强。
2.3调制法测晶体的透过率曲线晶体上直流电压和交流信号同时加上,与直流电压调到输出光强出现极小值或极大值对应的电压值时,输出的交流信号出现倍频失真,出现相邻倍频失真对应的直流电压之差就是半波电压。
具体做法是:按下电源面板上“正弦”键,把电源前面板上的调制信号“输出”接到二踪示波器的CH2上,把光电管的调制信号接到示波器的CH1上,把CH1,CH2上的信号做比较,调节直流电压,当晶体上加的直流电压到某一值U1时,输出信号出现倍频失真,再调节直流电压,当晶体上加的直流电压到另一值U2时,输出信号又出现倍频失真,相继两次出现倍频失真时对应的直流电压之差(U2-U1)就是半波电压。
(参见图2-3、图2-4、图2-5)第8页图2-3 第一次倍频失真图2-4 线性调制图2-5 第二次倍频失真这种方法比极值法更精确,因为用极值法测半波电压时,很难准确的确定T~U曲线上的极大值或极小值,因而其误差也较大。
但是这种方法对调节的要求很高,很难调到最佳状态.如果观察不到两次倍频失真,则需要重新调节暗十字形干涉图样,调整好以后再做本内容。
2.4 旋转1/4波片观察输出特性在上述实验中,去掉晶体上所加的直流偏压,把1/4波片置入晶体和偏振片之间,绕光轴缓慢旋转时,可以看到输出信号随着发生变化.当波片的快慢轴平行于晶体的感应轴方向时,输出信号线性调制;当波片的快慢轴分别平行于晶体的x,y轴时,输出光失真,出现"倍频"失真.因此,把波片旋转一周时,出现四次线性调制和四次"倍频"失真.在此,可以总结出,不仅通过晶体上加直流偏压可以改变调制器的工作点,也可以用1/4波片选择工作点,其效果是一样的。
当然,这两种方法的机理是不同的。
2.5注意事项1.开机、关机前及更换LN晶体所加电压时,均应将电压调节旋纽逆时针旋到底,使读数指示为零,避免触电。
2.连接晶体的电缆线两夹头不允许短接,避免造成仪器短路。
3. 220V,50Hz电源应稳定,如果有较大的波动,需配置交流稳压器及房间内不能有强空气对流,否则会引起氦氖激光器输出功率的波动,对测量半波电压不利。
第9页第三章:数据的重新处理与深入思索3.1 极值法测量T – V 工作曲线在此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本人的实验中,从0到100V只有50V的测量间隔分度值,这一原始数据不足以支持各种深入的分析。
在本人的事先请求下,第九周做实验的某同学按照我的要求额外进行了测量,在此援引原始数据如下(表3-1)表3-1表格对应的总体曲线如下(图3-1)第10页图 3-1具体细化的局部曲线走势如下图3-2与图3-3 所示:图3-2第 11 页图 3-3观察图像,极小值大致出现在V 1 = 110 V ,极大值大致出现在V 2 = 800 V ,由此可得V π = V 2 -V 1 =690 V由核心公式:3022()2dV n l πλγ=可得:3.2 动态法求解半波电压与电光系数当V 1=135V 时,出现第一次倍频失真,当V 2=477V 时,信号波形失真最小,振幅最大,当V 3=822V 时,出现第二次倍频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