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植物的激素调节 教案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三必修3生物教案

植物的激素调节考点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及运输1.植物的向光性:(1)原因分析:2.明辨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1)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是一种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ATP,与细胞呼吸强度有关。
(2)横向运输发生在根尖、茎尖等生长素产生部位。
这些部位在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单侧光、重力和离心力等)时会发生横向运输。
(3)失重状态下水平放置的植物的根、芽中生长素分布是均匀的,植物会水平生长。
3.不同情况下胚芽鞘的生长方向:实验胚芽鞘的生长方向暗盒开孔类云母片插入类切割移植类①直立生长;②向左弯曲生长;③④:a=b+c,b>c(a、b、c为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⑤向右弯曲生长锡箔纸遮盖类匀速旋转类幼苗横置类生长素浓度:a<b,c<d幼苗移到太空后,其向光性仍保留,但失去了根的向重力性和茎的负向重失重类力性【高考警示】有关生长素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
(2)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面一段。
(3)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
(4)单侧光的作用——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5)弯曲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生长不均匀。
(6)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生长,促进细胞伸长。
(7)生长素的产生是否需要光——不需要。
(8)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典例】(2019·江苏高考)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背光侧,IAA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D.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解析】选C。
单侧光可以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含量多,引起弯曲生长。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生长快,为背光侧,IAA含量高于向光侧与对照组,A项错误;对照组燕麦胚芽鞘有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正常生长,但没有单侧光照射,所以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B项错误;产生生长素和感光部位都在尖端,所以去除尖端,胚芽鞘不生长,C项正确;生长素先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D项错误。
专题8-5植物的激素调节(教学案)-2018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资料Word版含解析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Ⅱ)。
2.其他植物激素(Ⅱ)。
3.植物激素的应用(Ⅱ)。
4.实验: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一、生长素的发现与作用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以下是四位科学家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所做的实验:(1)甲、乙、丙、丁四个实验中达尔文所做的实验是丙,证明了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2)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的是实验甲。
(3)能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是实验乙。
(4)能证明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的是实验丁,该实验是由温特完成的,他将该化学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合成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运输: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横向运输、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下列图中,甲图中的a 表示的是横向运输,b 表示的是极性运输,c 表示的是非极性运输;乙图中A →A ′和B →B ′的运输方式是横向运输,A →C 、A ′→C ′、B →D 、B ′→D ′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
(3)分布部位: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3.分析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并作出总结总结⎩⎪⎨⎪⎧①外因:单侧光照射②内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作用特点: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
(2)实例剖析①顶端优势a .概念: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b .原因:顶芽――→产生生长素――→极性运输侧芽⎩⎨⎧⎭⎬⎫顶芽—少—促进生长侧芽—多—抑制生长――→表现顶端优势 c .解除方法:摘除顶芽。
d.应用:可适时摘除棉花的顶芽,解除顶端优势,以促进侧芽的发育,从而使它多开花、多结果。
②根的向地性重力→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不均(根的向地侧生长慢,背地侧生长快)→根向地生长。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学设计

“植物的激素调节”——生长素第一课时高三一轮复习课教案本节内容教材分析——考向预测本章在个体水平上来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控制,对植物激素调节融合了较深的内容,并在进行拓宽的同时更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在近年高考试题中多结合生产实践或与相关章节的联系出题。
所以纵观近几年来的试题情况,本章内容较多。
试题中以联系生产、生活为主的中档题居多,设计实验题是一个重要的考试方向。
考查的热点有:生长素的有关实验及提供材料的实验设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在生产实际中的运用。
有关实验内容是我第二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 体会实验思想,运用实验思想解决实验设计问题。
3.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教学重点: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学情分析:复习课本身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是学生学过的,因此学生缺乏新鲜感;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不相同,从而造成复习课上的起点大不相同。
为了上好这堂复习课,我做PPT课件,一方面设计简单的问题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要让他们找回自信,在课前要设计好学案,以指导学生看书,以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有格大致的了解。
经过课堂教师的引导,帮助全体学生搭建好知识网络体系并学会应用;另一方面;还要提出一些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学习较好的同学去思考和探索。
注意设计经典的练习让全体学生参与,助其巩固知识。
教学策略:高三一轮复习课,在讲授知识方面尽量的面面俱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不让每一个学生有知识上的漏洞,对学生来说就是“查漏补缺”,要强调学生注意书本上有关小字部分的知识以及书本上的小资料部分和相关插图,并设计相关的练习来加强对这些知识的掌握。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学意图一、导入二、回扣教材1、生长素发现--经典实验回顾回忆填充学案学生回顾、分析总结教师叙述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方式,导出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填充学案中的知识点生长素发现——经典实验回顾引导分析实验思想迅速切入本章主题构建知识结构渗透设计实验思想和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实验能力实验结果的表述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作用三、考点突破四、例题讲解、五、练习作业学生分析、回答学生识图、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做答学生观察、讨论、练习引导学生填充学案导出植物向光性(图片和概念)植物向光性原因分析导出植物顶端优势图片及其相关问题、结论导出植物向地性及其背地性图片及其相关问题、结论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讨论生长类似物的应用教师总结1、分析生长素发现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确定。
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轮复习)用讲课教案共95页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教 案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2018届 一轮复习人教版 植物的激素调节 学案.

第5讲植物的激素调节考点1生长素的发现与作用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____________。
(2)由________转变而来。
(3)分布部位: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________的部分。
(4)运输②极性运输:从形态学的________运输到形态学的________。
③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________进行。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方式及特点①作用方式:不直接参与________,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________的信息。
②作用:既能________生长,也能________生长;既能________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________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③作用特点:________(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2)影响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因素①浓度:一般情况下,在________时促进生长,________时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植物。
②器官: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
根、芽、茎敏感程度为:________。
③成熟程度:一般来说________敏感,________迟钝。
(3)实例——顶端优势①现象:顶芽优先生长,________受到抑制。
②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________运输,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高,发育受到抑制。
③解除方法:________________。
④应用:果树整形修剪;通过茶树摘心、棉花打顶等增加分枝,提高产量。
4.生长素类似物及其应用(1)概念⎩⎨⎧来源: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作用:与 生理效应相似 (2)应用⎩⎨⎧ 防止果实和叶片 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答案:1.胚芽鞘尖端 背光 向光 琼脂片 分布不均匀 生长素2.(1)发育中的种子 (2)色氨酸 (3)生长旺盛 (4)②上端 下端 ③韧皮部3.(1)①细胞代谢 调节代谢 ②促进 抑制 促进 防止 ③两重性 (2)①低浓度 浓度过高 ②根>芽>茎 ③幼嫩细胞 衰老细胞 (3)①侧芽 ②向下 ③去掉顶芽4.(1)生长素 (2)脱落 生根判断正误]1.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
《植物激素的调节》的教案

《植物激素的调节》的教案一、教材分析1、《植物激素的调节》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教材第一册《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属于高考的范畴,占有一定的地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本课题是在前面讲过的生物的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知识基础上,进一步讲述有关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问题。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植物激素进行调节的。
通过植物的向光性、生长素的发现等内容来说明植物激素对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3、植物的向性运动的内容与后面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内容有关。
生长素的内容与植物的个体发育以及细胞分裂等内容有关二、学情分析高二(10)班的学生是一个普通理科班:学生的基础不好;但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一定的观察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因此,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并不困难。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植物的向性运动并列举向性运动的实例知道生长素的发现并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通过观察植物的向性运动的动画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归纳能力;通过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以及分析现象、设计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了解植物的向光性、重力性、向水性和感性运动等现象,提高学生投身科学实验的参与精神,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生长素发现的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及不懈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确科学为人类服务的意识,感悟植物生命的顽强与和谐之美,培养人文精神教学重点:植物激素的调节 生长素的发现 落实方案: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演示动画、设问指导学生总结等环节落实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过程 突破策略:通过多媒体演示四个实验的动画过程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并自主实验设计 学法指导:预习提纲 一、植物的向性运动 二、生长素的发现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观察:体操运动员的优美动作雄羚羊为了雌羚羊而相互斗争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种子破土而出等的图片→观察植物的向光性、根向重力性→植物的向性运动→→→生长素的发现思考题2:下图示三盆燕麦幼苗。
高中生物《植物的激素调节》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科目:生物班级:高三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植物的激素调节部分,是一个相对较为独立的单元。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可以发现,本单元知识点在高考中一直占有一定的比分,所考查的内容涵盖生长素的发现、产生、运输、分布、生理作用、应用、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应用等。2.教材的编写思路:通过植物的向光性生长引出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然后重点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最后介绍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和主要作用。
练习
巩固
提升
归纳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及主要作用
理解
记忆
针对性讲解
帮助
学生
理解
植物
的生
长发
育时
多种
激素
相互
思考
协调
练习
共同
作用
的结
果
巩固提升
思考
学生
系统性回顾植物的
激素
调节
知识网络构建
一,生长素的发现、产生和运输
1,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
2,温特实验
3,生长素的合成部位
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4,生长素的分布部位
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生长素的运输
(1)极性运输: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
(2)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运输。
3.教材处理: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对本单元所有内容进行梳理后,将教学内容分成生长素
的发现、产生和运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他植物激素的相关内容等几个部分进行教学。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兴趣:该单元的许多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生较感兴趣。
精选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正式

精选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正式《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向性运动、植物激素等概念。
2.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对照实验思想的理解和体会。
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分析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学会设计植物向性运动实验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通过展示与评价,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4.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生长素发现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操。
2.通过生长素实验的分析和体会,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实验观。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依据观察现象,科学设计分析实验过程,推导实验结论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受重力影响的玉米种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目的引课通过录像引出本节课题从学生感兴趣的录像入手,使注意力集中指向授课内容,能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观察设问(展示三副图)放在窗内的盆花,倾倒的植物,岸边的树设问 1.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2.这些现象分别是由什么刺激引起的 3.这些刺激在方向上有什么共同点?观察,分析,讨论:培养观察生命现象的能力,学会分析现象找规律评价鼓励学生发言,必要时加以点评,学生回答,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总结启发引导从身边现象入手,学会归纳科学概念,得出向性运动的概念应用寻找身边的向性运动结合生活实际,各抒己见,开启思维辨析示图片:含羞草受震动小叶会合拢,这是否属于植物的向性运动?发表观点,互相评判,生生互动,自己解决,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启发出示受重力影响的种子,问向性运动对植物有什么意义?思考,分析实例得出结论,学会对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辩证思维引起植物的向性运动的外因是外界刺激,内因与生长素有关对生命现象向深层次理解过渡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一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激发兴趣铺垫展示酶的高效性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加强对对比实验的理解了解对比实验的原则:对照原则和单因子变量探究如何利用所给材料设计实验验证玉米胚芽鞘具有向光性?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讨论并根据学案分组设计实验,展示从中选出几组不同设计展示,设计同学讲解设计思路学生在此过程中对不同设计进行思考比较讨论互评教师引导互相评价,寻找最佳思路,完善实验设计,逐步学会实验的设计,加深对对照实验思想的理解和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考纲
讲考点
考点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产生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运输:极性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方向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
(3)分布部位: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作用特点: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2)实例剖析
①顶端优势
a.概念: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b.原因:
c.解除方法:摘除顶芽。
d.应用:可适时摘除棉花的顶芽,解除顶端优势,以促进侧芽的发育,从而使它多开花、多结果。
②根的向地性
重力→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不均(根的向地侧生长慢,背地侧生长快)→根向地生长。
③除草剂
从图中可以看出,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
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来杀死单子叶农田里的双子叶杂草,同时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
【例1】(2017年江苏卷,13)研究小组探究了萘乙酸(NAA)对某果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如下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自变量是NAA,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
B.不同浓度的NAA 均提高了插条生根率
C.生产上应优选320 mg/ L NAA 处理插条
D.400 mg/ L NAA 具有增加生根数的效应
【答案】D
【跟踪训练1】图甲为横放在地面上的幼苗生长状况,图乙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影响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用B、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则生根效果不相同
B.若某植物幼苗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2f
C.图甲中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a>c、d>b
D.若图甲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与图乙中B点对应的浓度相同,则d点的生长素浓度在BD对应的浓度区间
D
【答案】
1.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
2.五种植物激素对应的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例2】(2017年新课标Ⅰ卷,3)通常,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可作为其衰老的检测指标。
为研究激素对叶片衰老的影响,将某植物离体叶片分组,并分别置于蒸馏水、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CTK+ABA溶液中,再将各组置于光下。
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分裂素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
B.本实验中CTK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ABA削弱
C.可推测ABA组叶绿体中NADPH合成速率大于CTK组
D.可推测施用ABA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
【答案】C
【跟踪训练2】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去掉顶芽能抑制侧芽部分生长素的合成,以解除顶端优势
B.喷施赤霉素溶液或赤霉菌培养基滤液都能促进水稻生长
C.釆用流水浸泡种子降低脱落酸的含量,有利于种子萌发
D.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答案】A
【解析】去掉顶芽,使得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侧芽,从而侧芽是生长素浓度降低,侧芽发育成侧枝,以解除顶端优势,A错误;赤霉菌产生赤霉素,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所以喷施赤霉素溶液或赤霉菌培养基滤液都能促进水稻生长,B正确;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用流动的水浸泡种子以降低脱落酸的含量,有利于种子的萌发,C正确;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D正确。
讲方法
1.胚芽鞘实验中的4个结论
(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产生不需要光;
(2)生长素的作用部位:胚芽鞘尖端下部伸长区;
(3)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
(4)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2.判断植物“长不长、弯不弯”的简单方法
(1)判断“长不长”:看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能否获得生长素。
①能获得生长素,则生长。
②不能获得生长素,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2)判断“弯不弯”:看胚芽鞘尖端以下部分生长素的分布是否均匀。
①若生长素分布均匀,则直立生长。
②若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则弯曲生长。
3.植物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相互促进方面
①促进植物生长: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③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根或芽: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④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乙烯。
⑤促进果实坐果和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2)相互拮抗方面
①顶端优势: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促进侧芽生长。
②防止器官脱落:生长素抑制花朵脱落,脱落酸促进叶、花、果实的脱落。
③种子发芽: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脱落酸抑制。
④叶子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脱落酸促进。
讲易错
1.辨析生长素两重性分析中的3个易错点
(1)误认为“抑制生长”就是“不生长”
点拨:抑制生长≠不生长,所谓“抑制”或“促进”均是相对于“对照组”(即自然生长或加蒸馏水处理的组别)而言的——凡生长状况差于对照组者可谓生长受抑制,生长状况好于对照组者可谓“促进生长”。
(2)不能准确界定生长素作用是否体现出“两重性”
点拨:确认能否体现两重性的关键在于“浓度与生长状况”。
①若生长较慢处的生长素浓度>生长较快处的生长素浓度则可体现两重性,如根背地生长、顶端优势等。
②若生长较慢处的生长素浓度<生长较快处的生长素浓度,则不能体现两重性,只能表明“低浓度促进生长”。
如茎的向光性和茎背地生长。
(3)误将高于最适浓度的浓度都当做“抑制浓度”
点拨: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的浓度,不是抑制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才是“抑制浓度”。
2.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注意事项
(1)为了保证实验设计的严谨性,还需要设置重复实验和一定的对照实验,预实验时需要设置清水的空白对照,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实验时可不设置空白对照。
另外,在配制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小,组别要多。
(2)选择插条时需带有一定的芽或叶,以提高扦插成活率。
对插条处理的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进行处理时要注意处理插条的形态学下端。
(3)实验的测量指标可以是枝条的生根数目,也可以是生根的长度。
(4)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促进生根的效果相同的情况,那么最适浓度应该在这两个浓度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