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观哲学存在方式.docx

合集下载

哲学思想与物质观、实践观

哲学思想与物质观、实践观

02 03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探索和研究;实践给人们提供 新的认识工具,不断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 识能力,不断产生新的经验和理论。
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把主观的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实现主客观相 统一。
不同哲学流派的实践观
哲学思想的历史与发展
中世纪哲学
以基督教哲学为代表,关注信仰 与理性的关系,以及上帝的存在 和属性等问题。
现代哲学
以分析哲学、存在主义、后现代 主义等为代表,对传统哲学观念 进行批判和反思,探讨语言、意 义、存在和价值等问题。
01
古代哲学
以古希腊和古罗马哲学为代表, 探讨宇宙、自然、知识和道德等 基本问题。
实用主义
以杜威、詹姆斯等为代表,强调实践在认识世界 中的作用,认为真理是相对于实践的结果而言的。
02
物质观
物质观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物质观是对物质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它探讨了物质的存在、本质和特性。
特点
物质观具有客观性、实在性和独立性,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并且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证实。
不同哲学流派的物质观
现代哲学思想对传统物质观的挑战与反思
01
传统物质观认为物质是客观存 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 立存在。
02
现代哲学思想对传统物质观的 挑战主要表现在对物质实在性 的质疑,以及对物质与意识关 系的重新审视。
03
例如,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哲 学流派强调意识的首要性,认 为意识在塑造我们对物质世界 的理解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现代哲学思想对传统实践观的挑战与反思
01
传统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通过行动改变世界的活动,实践 的目的是实现人类的需要和目标。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马克思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哲学观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核心,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社会历史的发展。

下面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对马克思哲学观进行一番诠释。

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马克思哲学观中,实践被认为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基本方式。

实践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不断与客观世界接触、改造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认识形式。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性,从而对世界进行更深入的认识。

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理论的真理性不仅仅在于其是否能够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更重要的是是否能够指导实践,解决现实问题。

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验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实践唯物主义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人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同时也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通过不断积累的实践经验逐步深化的,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

人的主体地位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是承认人是历史实践的主体,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

实践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相联系的。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客观规律,是由矛盾的斗争和性质的转化推动的。

通过实践的过程,人们不断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时也通过实践不断改造自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发展,都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实践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对外部自然的一种否定性关系。

人是实践自觉解放自我的主体。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区别于自然界也区别于动物而独有的活动。

实践指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是单单决定于人类这一特殊物种的活动,由人自觉产生动机并付诸于实际行为的一种活动。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所谓存在方式,就是事物的本质的表现和现实化。

人也有着自己的存在方式,即人的现实生活的表现样式,是人表现和实现现实生活的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形式。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

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

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

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总之,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

马克思不仅首先指出了人的存在就是他的实际生活过程,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人的生存的实践特质并据此透析了人的生存的内在矛盾和辩证运动,批判地说明了人的生存异化及其扬弃的社会历史条件。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以人的生存实践为起点,以人的生存辩证法为核心,以人的自觉自由的生存为宗旨而建构起来的。

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

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

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反映,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它强调实践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在实践观指导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一、实践观的内涵与重要性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认为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有机地结合于认识的全过程中,并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包括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类经验和认识的来源,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实践观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践是认识真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规律。

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再次,实践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现实和实现理想。

最后,实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在实践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1. 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整体,矛盾和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规律。

因此,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全面、深入地分析事物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把握事物的统一和差异。

2.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表现。

因此,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应该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3. 实证研究的原则:实证研究是指基于实际事实和现象进行的科学研究,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客观、真实的数据和信息。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马克思哲学是一种旨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改造社会的哲学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它对世界的起源、发展和终结有着自己的见解,是一种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体系。

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解释马克思哲学观,可以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要义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原则,它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认识是由实践产生、在实践中发展的。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可以解释马克思哲学观的几个重要方面。

马克思哲学观强调社会实践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

在这种认识下,哲学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理论学科,而是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实践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揭示出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为改造社会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哲学观强调历史的发展性和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它是因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化而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理解是以整体的发展观来解释的,它认为历史是一个演变的过程,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

这种历史观对于我们认识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为我们分析历史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工具。

马克思哲学观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矛盾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变革的源泉。

只有通过分析社会内部的矛盾,我们才能找到变革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这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和解决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哲学观强调实践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革命性,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革命的过程,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重要动力。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够突破旧的体制和观念,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对于我们认识革命的本质和意义,为我们理解和探讨革命问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思维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思维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它强调实践对于认识、改造和发展事物的重要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的重要区别之一。

实践观的哲学思维深刻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并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接触并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实践既包括物质生产、社会实践等物质层面的活动,也包括思维、感情、意志等精神层面的活动。

通过实践,人们从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思维和理论体系。

二、实践是决定认识的主体性实践观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主体性作用。

认识的主体是人,只有人们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是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与客体相互作用,获得真理的过程。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已有的认识,超越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念,达到客观认识的目标。

三、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实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改造社会现实,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

实践观注重通过实践创造新的实践,通过实践革命和生产发展来推动社会变革。

实践观强调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寻求新的认识和新的实践,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四、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和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行动指南。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思维和方法,指导我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条件下进行实践和改革,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思维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观的哲学思维让我们认识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鼓励我们通过实践不断创新和进步。

哲学实践知识点总结

哲学实践知识点总结

哲学实践知识点总结一、哲学实践的基本概念1. 哲学实践的概念和内涵哲学实践是指人们通过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运用哲学理论和思想来审视、解决和改善生活中的问题,以提高个人和社会的智慧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的一种实践活动。

哲学实践包括个人生活、组织管理、教育教学、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2. 哲学实践的理论基础哲学实践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哲学思维方式和方法,哲学理论和思想,以及哲学实践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哲学思维方式和方法包括批判性思维、系统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

哲学理论和思想包括哲学经典、哲学前沿和具体问题领域的哲学理论和思想。

哲学实践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主要包括真理、理性、道德、自由、平等、公正和善等。

二、哲学实践的重要知识点1. 哲学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哲学实践具有提高个人和社会的智慧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通过哲学思维和方法,人们可以审视和思考人生、世界、社会和自己,为人们提供了解决问题、增进理解、推动变革和改善生活的有力工具。

哲学实践促进了人类的思想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

2. 哲学实践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哲学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哲学观念和思想、哲学问题和方法、哲学理论和实践、哲学思想和文化,以及哲学实践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哲学实践的主要形式包括哲学思考和讨论、哲学咨询和辅导、哲学解决问题和改善生活、哲学教育和培训,以及哲学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等。

3. 哲学实践的核心能力和素质哲学实践的核心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系统思维、创造性思维、辩证思维、思辨能力、理性能力、道德能力、精神能力、文化能力和社会能力等。

哲学实践的核心素质包括理性、批判、创造、激情、坚持、团队合作、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等。

4. 哲学实践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哲学实践的主要方法包括哲学思考和讨论、哲学解释和评价、哲学调查和研究、哲学设计和实践,以及哲学评论和批评等。

哲学实践的主要技术包括思维技术、沟通技术、表达技术、引导技术、咨询技术、辅导技术、创新技术、评价技术和治疗技术等。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马克思哲学观是一种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其核心概念是“实践决定认识”,即认识的源泉和依据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我们可以依次分析以下几个方面:实践的起点、实践的中心、实践的发展和变革。

实践的起点是人的物质生活。

马克思认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在自然界中对物质进行生产和利用。

通过实践,人类将自然界中的物质转变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产品和资料,满足人类的生活和发展需要。

实际生活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人类的思维活动和认识水平,人的认识是一个有条件的、历史的和社会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中心。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与客观物质世界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人在实践中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认识能力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活动使得人们可以与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相互作用,通过感知和思考的过程来认识外部世界,形成主观的认识。

人们在实践中也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来实现自身的目标和愿望,将认识转化为实践力量,进一步推动实践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和变革的推动力。

由于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因此实践也是人类认识的发展和变革的推动力。

在实践中,人们不断地接触和认识新的事物,积累新的认识和经验,通过反思和总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实践中也产生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的解决和推动过程,驱使着人们不断地深化和扩展自己的认识。

通过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哲学观。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它强调实践活动对于人类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通过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来满足人的生活和发展需要,同时也是人类认识不断发展和变革的源泉和动力。

在实践中,人们不断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实践的发展和进步。

这种实践活动和认识发展的互动关系,构成了马克思哲学观的核心内容。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观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认识的发展和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观哲学存在方式
西方哲学发源于以海洋、渔猎为基础的开放的商业文明,
因此西方哲学处处体现出征服自然、崇尚科学、追求更为激进的生活方式。

中国哲学发源于以农耕为基础、相对封闭的农业文明,处处体现出了人们改变现实的生活现状、生存方式的强烈要求,重实用的实践观是中国哲学的一贯特征。

在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以一贯之着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天道”和“人道”的概念。

“人道”包含王霸之道、圣人之道和平常人的生存之道,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概括和总结。

天道则是适应人道而探求的最高根据,是折射人道的一面镜子,它的实践观特征体现在对“人道”,即现实生活的适应性、实用性上。

“天道”的不断变化除了对自然、社会认识变化的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为适应“人道”变化而变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合理的伦理实践改变或维持人的社会存在方式。

一、中国哲学的实践观源头
一般都认为先秦诸子哲学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

就哲学的理论形态来讲,这样说是对的。

但任何思想都有一个缘起和传承的过程,哲学归根结底都是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从各种自然现象中为改变自己的存在方式寻求根据,以印正自己的生产实践和生存方式。

例如:太阳中有黑子,就有日中金鸟三足,日载金鸟的传说;月亮中有阴影,就有玉兔、蟾蜍和桂树的传说;有沧海桑田的变化就有精卫填海的传说。

这些传说其实都是人们对生活实践依据的追寻。

其朴素原型仍然是现实的生活和生产现象的折射,只是当时特
定生产力状况使得其中融合了朴素的崇拜、信仰与美好的愿望。

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有巢氏发明筑木为巢、伏羲氏发明渔猎技术、陶唐氏发明制陶技术、神农氏发现种植谷物技术、轩辕氏发明槽车技术以及后来治水平土的思想等等。

这每一
种传说故事都直接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践。

虽然上古时期的
生产力极端低下,实践活动具有狭隘性和有限性,先民们不得不借助于想象、信仰和图腾崇拜的眼光去看世界。

但是中国哲学最深刻根源和萌芽依然是原始农耕文明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是在对与农业文明紧密联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的不断总结、升华、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相比古希腊哲学的爱智慧,尚思辨、求知识、求真理的理性智慧而言,中国哲学的起源更具实践智慧的特点。

二、先秦两汉哲学的实践观态度
在儒家那里,“天道”是指一种冥冥中的必然性的安排,天命具有它的超越性与绝对性。

儒家认为“天生德于予”,就是说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为天的赋予。

于是“人道”从“天道”那儿找到了根据,“人道”与“天道”自然的联系起来。

这样,人间的伦理实践也就在天那儿找到了合理的根据。

由于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调整转型时期,这一时期被儒家认为是完善的上古之礼受到破坏而瓦解的时期,而上古之礼其实就是围绕着伦理秩序具体化而展开的道德实践,是维护奴隶制下稳定的农耕社会的一种社会存秩序和存在方式。

既然德受命于天,那么就要修德以配天,于是儒家要求人按照天意修身,修身的标准就是儒家所说的“仁”,从而达到内圣的目的来配天德。

而“仁”并不能自然而然恢复礼,
仍然要通过实践才能恢复以“礼”为核心的社会秩序。

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实现“死而后已”的存在价值。

儒家的人格理想志在以天道之礼为根据,以仁为主要的手段,以兼济天下,改变礼崩乐坏的现实存在方式为目的,建立一种儒家认为符合天道的、天人合一的社会存在方式的道德实践。

道家虽然表面倡导无为,实际仍然有自己的道德理想和所
追求的社会存在方式,只不过是想在另一种境界中、通过另一种途径来实现而已,即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在道家那里,天道就是自然。

以无为特点的天道自然是一种本真的状态,即是道。

道作为最高的原则是客观的,清楚的,但是要能说清楚就失去了道的本真。

因此道就是无为。

只有无为而为,才能做到天人合一。

实践中要遵循道的最高原则,就是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既然道的本真是无,那么道家就主张一种一切以“无”为依据和原则,以无而为、无为而治、没有任何礼约束的、属于人和自然一体的、本真的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即无的最终境界。

这种人和自然、社会和谐的存在方式才是道家所追求的。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道家的无为其实并不是不做不为,而是想通过一种顺其自然的社会实践方式,最终建立一种返璞归真的理想社会,建立一种道家认为天、地、人、道和社会和谐,天人合一的社会存在方式。

两汉时期为了适应大一统的要求,出现了董仲舒的天道思想。


董仲舒那里,天是最高的绝对范畴,是宇宙的最高权威。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他说“百神之君,王者之尊也”。

唯天子受命于天,而天下受命于天子。

这样,董仲舒就沟通了天道,君王与人之间的关系。

既然“天道”不变,“王道”就不变,“王道”不变“人道”也就不变。

要想做到天人合一,就要受命于天和天子。

在日常的伦理实践中,
“天道”的具体化就是人间三纲五常,按照封建的纲常行事,就是依“天道”行事,就具有最高的合法性。

通过这样的论说,董仲舒想建立一种适应大一统的,应天、忠君、合礼的社会生活存在方式。

三、魏晋玄学的实践观态度
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看起来是对哲学本体的怀疑与追问,其实是因为两汉以来人道的衰败,政权交替频繁,世事变化无常,个人生死难测,社会秩序崩溃瓦解,有识之士期望重新恢复合理的社会秩序进行的一种反思。

由于当时玄学家们稍有不慎就会身首异处,惹来杀身之祸,因此它们常感到人生无常、生命的脆弱,对纷乱无规则的社会生活方式无所适从,在对生存与死亡的困惑中,大多数的玄学家就选择了以“无”为本的潇洒境界。

他们在老子、庄子的思想典籍中找到了自认为合理的思想渊源,于是产生了对有无的追问和争辩以及“独化”之说。

这些都是玄学家们对人的存在方式和黑暗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其根本目的是要透过纷乱的世俗,试图重新建立明教与自然“天道”的关系,在实践中为“人道”的重构寻求必须遵循的最高根据,建立相对稳定、和谐的社会存生方式。

竹林玄学家们认为应越明教而任自然,主张回归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