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开发规划指南
高放废物模拟地质处置研究平台建立、运行及初期成果

高放废物模拟地质处置研究平台建立、运行及初期成果杨林月;张振涛;华小辉;王雷【摘要】高放废物的妥善处置是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国际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地质处置是普遍接受的方案.高放废物模拟地质处置研究平台由25套模拟多重屏障系统及其共用的低氧环境构成,可以模拟多种不同处置条件下的核素浸出情况.完成部分系统的装填运行.结果表明,多种元素的浸出受到了多重屏障的抑制,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浸出浓度趋于稳定;不同的处置温度、玻璃体类型、围岩类型、膨润土含素玻璃粉均对重要核素的浸出有显著影响;多种包装材料的耐蚀性能差异显著.下一步实验中,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对玻璃体、膨润土、包装材料等的装填进行优化,对取样系统进行改进,完善总体的实验方案,研究多种处置条件对元素的浸出影响.【期刊名称】《世界核地质科学》【年(卷),期】2017(034)001【总页数】9页(P54-62)【关键词】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平台;浸出浓度【作者】杨林月;张振涛;华小辉;王雷【作者单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 102413;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102413;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 102413;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1024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L942高水平放射性废物(简称高放废物)主要产生于核燃料的后处理过程,尽管其体积占全部放射性废物的比例仅有3%,但其放射性活度超过总放射性活度的95%以上[1]。
高放废物放射性强,毒性高,释热率大,其妥善处理与处置对于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环境安全至关重要,亦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对于高放废物的最终处置,曾经提出“太空处置”、“深海沟处置”、“冰盖处置”、“岩石熔融处置”等方案。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普遍接受的可行方案是(深)地质处置,我国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明确规定“高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实行集中的深地质处置”。
地质处置是将高放废物埋在地表以下深约500~1 000 m的稳定地质体中,使之在长时间内(10 000 a以上)与生物圈隔离。
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安全问题探析

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安全问题探析魏方欣,刘新华,徐春艳,王春丽【摘要】摘要:建造地下实验室是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发的必经阶段。
作为场址特性和多重屏障长期性能研究、选址与长期性能评价,以及工程技术研发的平台,地下实验室为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设施设计和建造提供基础科学信息和实践经验,也为安全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根据国家相关规划,2020年完成地下实验室建造的安全评审,但目前尚缺少相应的安全监管方法和审查要求。
本文从地下实验室的功能和作用出发,基于我国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的功能定位,结合瑞典、芬兰、美国和法国等国家对地下实验室建设的相关要求和实践,阐述了地下实验室安全审查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名称】中国核电【年(卷),期】2019(012)003【总页数】5【关键词】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安全CLC number:TL942Article character:AArticle ID:1674-1617(2019)03-0259-05地下实验室(Underground Experimental Facility)又称地下研究实验室(Underground Research Laboratory,URL),是为研究在与深部处置库相似地质条件下处置高水平放射性废物的可行性,而在某种预定岩石深处建造的地下模拟处置研究设施,地下实验室是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可行性论证及实施中的关键步骤。
2006年,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和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下发《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开发规划指南》,提出2020年前后,初步选出处置库场址,完成地下实验室建造的安全审评。
国务院批复的《核安全与放射性废物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及2025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
然而,地下实验室作为位于地下500 m 深度的地下科研设施,与其他类型地下工程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其环境影响和安全影响以及建设投资都较大。
高水平放射性废物深地质处置法规标准探讨

高水平放射性废物深地质处置法规标准探讨■ 刘立坡 李筱珍 吴 潜 靳立强 刘富贵(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摘 要:基于我国高水平放射性废物深地质处置处于概念设计、选址和场址评价、安全评价、地下实验室建设阶段,需要相关的法规标准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本文阐述了我国高水平放射性废物深地质处置法规标准的现状,对高水平放射性废物深地质处置法规标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重点提出了我国高水平放射性废物深地质处置法规标准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法规,标准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1.18.010Discussion on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for Deep Geological Disposal ofHigh-Level Radioactive WasteLIU Li-po LI Xiao-zhen WU Qian JIN Li-qiang LIU Fu-gui(Institute for Standardization of Nuclear Industry)Abstract: The deep geological disposal of high-level radioactive waste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conceptual design, site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safety evaluation and underground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which needs the guidance and support of relevant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status quo of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for the deep geological disposal of high-level radioactive waste in China, analyzed existing problems, the and proposed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for the deep geological disposal of high-level radioactive waste in China.Keywords: high-level radioactive waste, disposal, regulations, standards学术研讨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国际组织针对高水平放射性废物(以下简称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的安全要求和监管提出并发布了一系列安全标准和技术文件。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进展和安全评价研究

累积了大量高放废物尚未得到地质处置ꎮ 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分析与探讨ꎬ深入研究论述了高放废物地质
处置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ꎬ综述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进展及其安全性能评价的特性ꎬ旨在为高放废物地质
处置安全评价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议与参考ꎮ
关键词 安全评价 高放废物 地质处置
Study on the Progress and Safety Assessment of the Geological Disposal of High
400 多座ꎬ每年预计将产生 1 万多吨的重金属乏燃
料ꎬ只有不足 1 / 3 的乏燃料接受了循环处理ꎬ其余的
则会放置在中间储存设施中
的乏燃料约有 20 万 tHMꎮ
[1-4]
ꎮ 目前全世界储存
我国是全球第三大核电生产国ꎬ核电在建规模
世界第一ꎮ 按照目前的发展情况ꎬ 预计到 2020 年
热率( 如90 Sr 和137 Cs) ꎮ 此外ꎬ高放废物会因自身的
包装容器、围岩扰动带、处置围岩、区域环境等多个
围岩内核素随地下水迁移这块ꎬ做出详细的安全评
价报告ꎮ
2. 2 安全评价基本步骤
子系统ꎬ同时各个系统之间还有耦合作用ꎮ 如果分
对于准备建造的处置库ꎬ其安全评价必不可少ꎬ
别对其中的子系统实施安全特性研究和场址建模
其内容主要涉及多种不同环境下的安全评价和危害
of the HLWs. In additionꎬ it was pointed out th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the urgency of safety evaluation in the next
step of the geological disposal of the HLWs in China.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发展规划指南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开发规划指南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科学技术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二ОО六年二月
目录
一、需求分析 (1)
二、国内外发展概况 (3)
2.1国外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概况……………………………3
2.2国内研究与开发现状 (7)
三、总体思路 (10)
四、发展目标 (13)
五、研究开发规划纲要 (14)
5.1试验室研究与场址选择阶段(2006-2020年)………14
5.2地下现场试验阶段(2021-2040) (19)
5.3原型处置库验证实验和处置库建设阶段(2040-本世
纪中叶) (21)
六、“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与研究内容………………………22
6.1“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 (22)
6.2“十一五”期间主要研究内容…………………………23
七、政策与措施 (29)
7.1 加强研发资源配置 (29)
7.2 加强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29。
国内外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介绍及国内进展

国内外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介绍及国内进展摘要:本文介绍了高放废物的类别、国内外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概念、及其主要技术问题的研究。
最后,简要介绍了国内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方面的规划、选址、进展情况。
关键词:高放废物;地质处置1引言核科学技术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能源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放射性废物,核废物的安全处理与最终处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核能产业的未来和生命力。
按照放射性水平的不同,核废物通常可分为高放废物(HLW)、中放废物(ILW)和低放废物(LLW),其中尤以高放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最为困难。
按照美国核管会(NRC)1981年的定义,核电站高放废物主要包括下列两类:核电站卸出的不经处理的乏燃料高放废液的固化体在这两类高放废物中,其主要核素有锶、铯、钚、镅、镎等超铀元素。
由于这些超铀元素的半衰期长、放射性毒性大、放射性水平高、发热量大,需要把它们同人类生存环境长期、可靠地隔离。
世界上十多个国家对高放废物处置曾提出过多种方案,如太空处置、海洋处置、冰层处置及地质处置等等,多年来,通过分析和对比,许多发达国家对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安全性和现实性达成共识,我国也于2003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对高放废物和α废物应当采用集中的深地质处置方法,这使得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成为开发时间最长,也是目前最有希望投入应用的处置方案[1]。
本文将主要介绍国内外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理念和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开发进展,以及我国在这方面的规划、选址、进展情况。
2.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2.1、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基本概念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是一项将放射性核素包容、阻滞为核心内容,并设多重屏障为主要手段的复杂系统工程,它主要利用土壤、岩石等地质材料,采用地质手段及一整套设施将高放废物封闭在一个有限的地质空间内,在存贮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时间段里,与人类生存环境长期或永久的隔离,不再取回。
目前国内外最为广泛且易接受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概念是三重屏障系统[2],即高放废物存储容器、人工回填材料层[3]和天然屏障。
国防科工局关于印发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治理科研项目申报指南(2018-2020年)的通知

国防科工局关于印发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治理科研项目申报指南(2018-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公布日期】2018.02.22•【文号】科工二司〔2018〕232号•【施行日期】2018.02.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国防科技正文国防科工局关于印发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治理科研项目申报指南(2018-2020年)的通知科工二司〔2018〕232号各有关单位:现将《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治理科研项目申报指南(2018-2020年)》(以下简称指南)印发给你们,请根据《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项目管理办法》(科工二司〔2017〕1452号)和指南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认真组织项目的论证和申报工作。
(具体申报流程参考国防科工局网站“办事指南”专栏,“国防科技民用专项科研项目和军用技术推广专项审批”事项)。
联系电话:************附件: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治理科研项目申报指南(2018-2020年)国防科工局2018年2月22日附件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治理科研项目申报指南(2018-2020年)一、总体要求贯彻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治理“十三五”规划精神;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以核设施退役工程需求为牵引,践行核退役治理“科研先行”理念;以工程应用为目标,建立核退役治理技术体系;鼓励和支持全社会相关单位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集智创新,集中力量突破制约我国核退役治理工作的关键技术;立足自主创新,统筹近期适度兼顾长远;夯实核退役治理技术基础,提高我国核退役治理整体技术水平。
二、支持重点(一)退役技术领域。
1.反应堆退役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掌握反应堆破损乏燃料组件整备、堆芯封堵加固、拆除解体等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高燃耗破损乏燃料组件整备处理技术研究,处理后的乏燃料组件可满足GB11806-2004标准要求;管道系统封堵技术和材料研究;屏蔽混凝土解体拆除、核设施零部件切割、辐照环境下远程切割、高压水切割、等离子切割、水下激光切割,压力容器去污、金属熔炼等技术的工程应用研究。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学信息表述功能开发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学信息表述功能开发王鹏;黄树桃;赵永安;王洪斌【摘要】本文以高放废物处置地学信息库系统运行环境搭建预选区数据库建设数据应用表述功能开发为主线,在介绍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预选区地学信息库开发主要过程的基础上,利用C#与SQL语言完成了数据应用表述功能开发工作,实现了地学信息库数据的查询检索与调用展示,直接验证了前期数据库结构整体设计、系统运行环境建设和地学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可行性与适宜性,为后期地学信息平台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Following the principal line of system operation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database construc‐tion and data expression development for high level radiowaste disposal , this article realized the develop‐ment of data presentation of applications for geological information database of HLW d isposal. The pro‐gramming methods of SQL and C# were used based on detail and clear explaination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database of HLW disposal. Then query and retrieval of data was achieved ,invocation and display of data was fulfilled. This method not only verified the correction and suitability of database structure de‐sign , system operation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database construction , it also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platform.【期刊名称】《铀矿地质》【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6页(P477-482)【关键词】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系统运行环境建设;地学信息数据库建设;数据应用表述功能开发【作者】王鹏;黄树桃;赵永安;王洪斌【作者单位】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2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从最初的预选区筛选到现在的地下实验室前期科研[1-3],在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同时,积累了各种各样的数据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开发规划指南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二ОО六年二月目录一、需求分析 (1)二、国内外发展概况 (3)2.1国外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概况 (3)2.2国内研究与开发现状 (7)三、总体思路 (10)四、发展目标 (13)五、研究开发规划纲要 (14)5.1试验室研究与场址选择阶段(2006-2020年) (14)5.2地下现场试验阶段(2021-2040) (19)5.3原型处置库验证实验和处置库建设阶段(2040-本世纪中叶) (21)六、“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与研究内容 (22)6.1“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 (22)6.2“十一五”期间主要研究内容 (23)七、政策与措施 (29)7.1 加强研发资源配置 (29)7.2 加强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 (29)7.3 加强部门合作 (30)7.4 加强国际合作 (30)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开发规划指南为了在本世纪中叶妥善解决高放废物安全处置问题,保护人类和环境,为核工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需要启动国家级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开发规划,全面、系统、科学、协调地部署研究开发工作。
为此,特制定本指南,为动员全国各方面力量开展研究开发活动提供指导性意见。
指南仅限于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开发工作,不涉及其它技术路线的深入研究。
随着国内外研究开发工作的进展,以及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指南将适时更新。
一、需求分析核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核能的和平利用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但随着核能和核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上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开发利用核裂变能产生了大量高放固体废物[1]。
乏燃料后处理产生的高放废液固化体和核电站卸出的一次通过准备直接处置的乏燃料等都属于高放固体废物。
由于高放废物含有放射性强、发热量大、毒性大、半衰期长的核素,需要把它们与人类生存环境长期、可靠地隔离。
如何安全地处置高放废物已成为当前放射性废物管理的难点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世界各有核国家都将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看作是保证核工业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的一项战略任务。
世界先进国家核能发展的历程表明,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置问题,尤其是高放废物,已成为制约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1]高放固体废物是指含有半衰期大于5年、小于或等于30年的放射性核素、且其释热率大于2 KW/m3,或比活度大于4ⅹ1011Bq/Kg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及含有半衰期大于30年的放射性核素,且其释热率大于2 KW/m3,或比活度大于4ⅹ1010Bq/Kg的放射性固体废物。
之一。
因此,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是关系到国土环境、公众安全和核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核工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必须对高放废物的处置问题进行研究并加以妥善解决。
在众多处置方案中,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是开发时间最长,也是目前最有希望投入应用的处置方案。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是把高放废物处置在深部的地质处置库中,使它永久与人类的生存环境隔离,这种埋藏高放废物的地下工程一般称为高放废物处置库。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是一项以放射性核素的包容、阻滞为核心内容,以多重屏障(地质介质属于天然屏障,废物体、包装容器和缓冲回填材料等属于工程屏障)为主要手段,以及千年到万年以上公众健康和环境保护为安全目标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化学、环境安全等众多学科领域,集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工程学科为一体,属于综合学科群的攻关项目,集中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类集体智慧和能力的巨大挑战。
首先,废物体具有极强的放射性,含有几十种核素,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受“热-水-力-化学”( THMC)复杂的耦合作用、地下水的浸渍、地震或地质构造运动等多因素影响,大大增加了研究开发工作的难度;其次,面临许多未知或以前很少涉足的科学问题,如深部地质环境下的胶体化学,有机质、微生物、气体与放射性核素及其周围介质的反应,THMC 耦合效应,深部地质环境下数据和模式的不确定性,时间和空间外推的可信度,深部地质环境安全评价研究中确定论、概率论方法学的开发等;再次,由于高放废物中关键核素寿命长,对处置的长期安全性要求高,准确预测在这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地质、气候和人类生存环境中天然变化和诱发变化,及由此变化引发的放射性核素的迁移及环境影响,并且要满足一定的不确定性要求,这是对只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人类知识和能力的挑战。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高素质的研究队伍去探索和研究,这无疑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开发工作。
如美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计划从1955年开始,历时50多年,虽已取得重要进展,但至今尚未进入工程建造阶段。
由于高放废物的毒性大、寿命长,很少有哪个国家愿意把别国的高放废物存放或处置在自己的国土上,各核能大国都在研究开发自己的高放废物处置技术。
我国核能工业要持续发展,也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自己的国土上解决高放废物安全处置问题。
自1985年以来,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选择了地质处置作为我国高放废物处置的主攻方向,开展了大量前期研究开发工作,但还有许多研究尚未开始,场址选择也只作了很初步的工作。
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明确了我国高放废物和α废物[2]实施集中的深地质处置这一基本政策,为高放废物处置指明了方向。
继续深入开展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工作,为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当前,我国核电进入了一个新的积极发展阶段。
随着核电的发展,我国高放废物和α废物将会大量增加。
为了能在本世纪中叶妥善解决高放废物安全处置问题,保护人类和环境,为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启动国家级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发展规划,全面、系统和科学地部署研究开发工作。
[2]α废物指放射性固体废物中半衰期大于30年的α发射体核素的放射性比活度大于4ⅹ106Bq/Kg的放射性固体废物。
二、国内外发展概况2.1 国外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概况自美国科学家1950年提出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设想至今已有55年的历史。
55年来,“地质处置”已从原来的概念设想、基础研究、地下实验研究,进入到处置库场址预选,少数国家已确定场址(芬兰于2001年确定奥尔基洛托场址、美国于2002年确定尤卡山场址)的阶段。
尤其在过去10年,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机构(OECD/NEA)于 1999年出版的“国际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十年进展”一书综述了各国在法规、选址、场址评价、工程屏障、地下实验室、概念设计、性能评价、处置库建造、公众接受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2.1.1 法规标准的制定法规和标准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如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支持下,《乏燃料管理安全与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联合公约》已于2001年6月18日生效,至2005年8月已有34个国家成为缔约国;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出版了《固体放射性废物处置的辐射防护原则》(ICRP-64),《放射性废物处置的放射防护政策》(ICRP-77)和《适用于长寿命固体放射性废物处置的辐射防护原则》(ICRP-81);国际原子能机构也颁布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安全要求》(WS-R-4)等一系列国际认同的非强制性放射性废物安全标准(RAWASS)。
许多国家开展了高放废物处置战略、策略和多方案比较研究,有十多个国家提出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构想或规划,大部分规划正在实施中。
2.1.2 技术研究开发进展在处置地质方面:前期研究开发工作主要集中在选址和场址评价研究。
目前处置库的选址和场址评价工作进展较快的是美国和芬兰。
美国已选定内华达州的尤卡山场址,并已完成场址评价工作。
芬兰于2001年确定处置库场址,目前正在开展详细的场址评价工作。
瑞典正在2处场址上开展场址评价工作。
德国的选址工作早在60年代就已开始,场址评价施工了许多钻孔,还建造了深度为840m的地下实验室以评价场址的适宜性。
法国选址工作始于1987年,至目前为止已研究了三处场址,并动工建造布儒(Bure)粘土地下实验室。
在处置化学方面:美国、德国等国家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研究工作,其目标是掌握规律,尽可能减少关键核素向生物圈的迁移。
已在以下五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1)核素形态:主要是处置环境下的水溶液化学,即核素的溶解、浸出,水解、络合、价态、氧化还原、核素形态等;(2)核素与介质的作用:包括地质及工程介质与核素的物理、化学反应;(3)特殊作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中有许多特殊作用,如热-水-力-化学耦合作用,辐射分解作用,胶体、微生物、有机质、气体的作用、低浓界面化学等;(4)介质的化学行为:如围岩、包装材料、固化体的高温稳定性及长期抗腐蚀能力等;(5)核素迁移研究。
在工程技术方面:涉及设计技术、工程屏障技术、建造与运行技术等方面。
表现在:(1)地下实验室的设计技术、建造技术日臻成熟,美国、加拿大、比利时、瑞典等国已建成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并进行了大量处置工程技术研究。
在加拿大、瑞典、德国、瑞士、比利时等国花岗岩、岩盐或粘土岩中建造的地下实验室及其成功运行,提供了设计和建造技术的良好范例。
(2)美国开发的在岩盐和凝灰岩中开挖和建造处置库的技术,在废物隔离示范设施(WIPP,主要用于处置国防超铀废物)的建造、运行和尤卡山高放废物处置库的研究开发中进行了验证。
(3)工程屏障技术方面,正在开发的废物容器材料、容器结构设计、封装工艺、容器长期稳定性、高放玻璃固化体及乏燃料的抗浸出性能和长期稳定性研究、缓冲/回填材料筛选、配方及性能研究等,展现了丰富多样的阶段成果,如开展研究的废物容器材料有铜、钛、碳钢、球墨铸铁、镍基合金Alloy22等,各国将根据自己的国情和需求进一步开发合理、适用的工程屏障技术。
普遍的趋势是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工程屏障的作用。
(4)法国、美国、荷兰等国家制定法律要求考虑高放废物处置的可回取性或可逆转性,瑞典、瑞士、加拿大和英国的实施者为可回取性做了许多工作,正在开发过程中,目前尚未见到已公布的成熟技术。
处置库运行、封闭、监管技术尚处于概念设计阶段。
在安全评价方面:为保证地质处置的安全,必须了解处置库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关闭和关闭后监护等各个阶段是否满足处置安全要求,同时还必须证明整个废物处置系统的长期安全性。
其进展可以概括为:(1)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提出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基本安全要求;(2)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其它一些国际组织,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机构,建立了处置安全国际标准和安全评价方法学;(3)许多国家建立了国家标准并开展安全评价实践活动。
这三个方面既是相互衔接的,又是互动的。
从技术层面上看,国际上对处置库性能评价近十几年来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包括:(1)对处置库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性能及其各自作用的认识;(2)不确定性的处理;(3)评价成果的表达;(4)对选址、特性评价与处置库设计的信息反馈等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