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第六单元20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的技巧。
3.感受先贤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初步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
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略思想就受到过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去看看历史上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文本进行勾连,让学生快速并且饶有兴趣地进入文本学习。
二、了解作品和写作背景【设计意图】通过介绍作品和写作背景,学生了解了本文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
1.了解作品。
课件出示:《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它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实。
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写作背景:春秋时期,周室不振,内有诸侯争霸,外有蛮夷交侵,战乱迭起,生灵涂炭。
据统计,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两百多年间,爆发的大小战争居然达四百多次,也即平均每年发生两场战役,其次数之频、规模之大、延续之久在中外历史上都少见。
其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齐鲁长勺之战,历来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长勺之战发生于鲁庄公十年春天。
当时,齐为大国,鲁为小国,鲁国一向受齐侵侮。
齐襄公时,政令无常,其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j ǔ)国和鲁国避难。
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是为齐桓公。
优秀教师备课分享:小学语文《月夜》教案设计

优秀教师备课分享:小学语文《月夜》教案设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备课是我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备课不仅要做到内容充实、目标明确,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在备课过程中我深感,教案设计是成功教学的关键。
今天,我将分享一下针对小学语文《月夜》的一堂优秀教学案例,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核心词汇(月光、踮起、瞧、花丛、草丛、闪耀、银色)的含义及运用。
(2)学会借助画面想象当中的情节,表达出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3)掌握叙事文的结构特点:时空转换。
2、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1)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象的狂热热爱,并能够自己发现、感受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乐趣和美好。
(2)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乐于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的表达(2)如何有效运用画面想象来表达感受和情感(3)如何快速且准确地理解文中核心单词的同时,领悟到其意义及运用方法三、教学过程1、热身 - 我们的月亮让学生开口一起描述现场月亮的样子,并根据学生的描述画出月亮的样子。
在图画完成后教师可让学生欣赏自己完成的作品,并介绍常见形态和月相。
2、教学正文 - 故事表达(1)初始化1)让学生在课前看文本,并根据阅读内容思考故事的情节、时空转换等,用自己的表述方法讲述出来,并向同桌分享。
2)教师主导讲解,重点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为接下来学习语言结构打下实际基础。
3)让学生阅读故事,从故事情节中寻找主旨思想。
(2)语言结构1)帮助学生阅读并理解文本语言,给他们时间进行反复阅读。
2)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中的时间轴,以便于他们更好地领悟故事情节。
(3)情感表达1)让学生思考月光、草丛、花丛的场景,讲述出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自己运用短语、形容词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3)让学生欣赏他人的表现。
3、教学风味 - “情感表达”小游戏为了拓宽学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我设计了一道“情感表达”小游戏。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月是故乡明》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3課《月是故鄉明》課文原文每個人都有個故鄉,每個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
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兒孤單。
因此,在中國古代詩文中,月亮總有什麼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麼“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
我的故鄉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
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為何物。
我曾想像,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
以後到了濟南,才見到山,恍然大悟:山原來是這個樣子啊!因此,我在故鄉裏望月,從來不同山聯繫。
像蘇東坡說的“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完全是我無法想像的。
至於水,我故鄉的小村子卻到處都是。
幾個大葦坑占了村子面積的一多半。
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兒煙波浩渺之勢。
到了夏天,黃昏以後,我躺在坑邊場院的地上,數天上的星星。
有時候在古柳下麵點起篝火,然後上樹一搖,成群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裏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
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麼叫詩興,可覺得心中油然有什麼東西在萌動。
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才回家睡覺。
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
我在故鄉只呆了六年,以後就離鄉背井,漂泊天涯。
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呆了一年,然後在歐洲住了近十一年,又回到北京,到現在已經四十多年了。
在這期間,我曾到過將近三十個國家,看到過許許多多的月亮。
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蒙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
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非常喜歡。
但是,看到它們,我立刻就會想到故鄉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
對比之下,我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無論如何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月夜》一.多角度阅1.小组讨论啥体裁?【示例】现代诗2.小组讨论写了啥?【示例】全诗只有四行,却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的场景:霜风,月光,高树,“我”,共同构筑了“月夜”的存在。
3.小组讨论为啥写?【示例】作者为了寄托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4.小组讨论怎样写?【示例】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二.多角度赏1.小组赏题目:【示例】简练醒目2.小组赏立意:【示例】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3.小组赏选材:【示例】此诗写的是一个冬夜,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冷气袭人。
环境是萧森的,人物孤独的4.小组赏结构:【示例】紧凑而明快。
5.小组赏写法:【示例】诗人借景抒情、托物咏志,简练的白描手法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了在寒风中卓然独立的意象,传神写意,颇有韵致。
6.小组赏情感:【示例】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里先进青年的奋斗目标。
7.小组赏语言:【示例】简约古朴,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三.多角度探1.小组探重点:【示例】对月夜“美”的“形象”的多角度,多层面把握——第一句:风吹写动第二句:月照言静第三句:昂然挺立第四句:独立宣言2.小组探难点:【示例】(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精品课件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
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
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 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 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 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
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
未经过过滤的酒,浑 浊、质量不好的酒。
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 然,山名。勒,刻石记功。
yān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
mèi
比喻夜深寒重。 征人夜深不能入 睡。寐,睡。 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出征的士兵。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
上阕:描写梦中之景,即在秋季的某一天,
沙场上点兵的盛大场面,展现抗金部队壮盛的
军容。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表现了什么内容?
这一句叙写现实生活,刻画了一位落魄英
雄的典型形象。两物——“灯”与“剑”,两
个动作——“挑”与“看”,而总冠以“醉里” 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深入到主人公
的内心世界。
试分析“沙场秋点兵”一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重笔点化,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 征的将军形象,如电影镜头中的一个突然定格,
思念家乡 壮志未酬
《渔家傲·秋思》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色
的生动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
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 的艰苦。
词牌名
江 城 子 密 州 出 猎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认识短诗。
2.知晓短诗创作方法。
3.创写短诗。
【教学程序】一、导入诗歌是文学中的贵族,再没有一种文学形式比诗歌更典雅含蓄、音韵和谐、字简意丰的。
现代诗歌依诗行长短,可以分为长诗和短诗。
今天我们走进九下第三课,一起学习《短诗五首》。
二、教学过程第一环节:仿写旁批,认识短诗这是一篇自读课,自读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中有旁批,大家能够看到五首诗中共有四处旁批,有引发思考的提问式旁批,有帮助理解内容的点拨式旁批。
比如,《萧红墓畔口占》的旁批:是自言自语,又是寂寞地倾诉。
诗句简短却意味深长。
这个旁批有两句组成,第一句指向理解,第二句指向赏析,第一句采用“是……,又是……”的句式。
请结合时代背景,以第二首诗歌的旁批为例,为其他四首诗仿写旁批。
背景展示1.《月夜》写于1917年。
当时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首诗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首散文诗”。
五四前后,沈尹默在北大任教,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2.《萧红墓畔口占》写于1944年11月。
萧红1942年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
1941年戴望舒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
1944年作者获释后,前去探访萧红的墓地,写下这首诗。
3.《风雨吟》写于1941年11月。
一场暴风雨强势袭来,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与风雨如晦的局势何其相似,诗人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情怀”,写下了这首短诗。
预设:《月夜》:是独立的个体,也是不屈的代表。
诗句意象丰富,有画面感。
《断章》:是在看,也是在被看。
诗句视角多元,蕴含哲理。
《风雨吟》:是自然的风雨,也是社会的风雨。
诗句情感饱满,富有力量。
《统一》:是万物多样的“一”,也是九九归一的“统”。
诗句闪烁着思辨的光芒。
这是给单个诗歌写旁批,我们还可以给诗歌分群,试着给一类诗歌写旁批。
如果我们给这五首诗建群,大家想一想可以依据什么标准来分群。
1.依国籍分类写旁批。
四首中国诗:是告别旧体诗,也是迎来现代诗。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同步练习题

短诗五首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月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2)如何理解“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句诗的深刻含意?【答案】答案(1)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明亮的月亮洒下光辉,我与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并排站立在旷野上接受寒风的洗礼,我却没有靠在大树身上,让它为我遮蔽风寒。
(2)一个“却”字,既没有贬低树的高大,又凸显出“我”的傲然自立。
身处艰难困境,诗人“并排立着”“没有靠着”大树,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描述诗句内容。
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
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
注意把“刺骨的寒风”“明亮的月亮”“我与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并排站立”的景象描述出来。
(2)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
可据此做答。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首句强调“走六小时”“长途”表明了什么?(2)谈谈你对“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一句含意的理解。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宿建德江》是⼀⾸抒发旅途愁思的诗。
《六⽉⼆⼗七⽇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西湖夏天⾬前⾬后的变化情景。
《西江⽉•夜⾏黄沙道中》是宋代词⼈⾟弃疾的⼀⾸吟咏⽥园风光的词。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第3课《古诗词三⾸》课⽂原⽂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泊烟渚, ⽇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近⼈。
六⽉⼆⼗七⽇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云翻墨未遮⼭, ⽩⾬跳珠乱⼊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如天。
西江⽉.夜⾏黄沙道中 [宋]⾟弃疾 明⽉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说丰年, 听取蛙声⼀⽚。
七⼋个星天外, 两三点⾬⼭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第3课《古诗词三⾸》教案1 教学⽬标 1.会写3个⽣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丽景⾊;默写《西江⽉•夜⾏黄沙道中》。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4.赏析诗词语⾔,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想象三⾸诗词所描述的画⾯,并⽤⾃⼰的语⾔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课时 《宿建德江》《六⽉⼆⼗七⽇望湖楼醉书》 教学⽬标 1.会写“德”这个⽣字。
2.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六⽉⼆⼗七⽇望湖楼醉书》,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两⾸古诗的⼤意,⽤⾃⼰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体会诗⼈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美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丰富的想象⼒和语⾔表达能⼒;体会诗歌的意境,激发学⽣对⼤⾃然的热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1.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美。
3.体会诗人坚强不倚的独立性格和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体会“我”这一形象及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小组交流合作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的写作资料。
学生:诵读诗歌,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营造情景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张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ppt播放图片)(月亮、夜晚等)由此,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可能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绘月夜晚景的诗歌,它并不是古诗,而是一首由白话文写的新诗。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沈尹默的《月夜》。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出示学习目标,齐读,明确重点。
2.比较新诗和古诗的区别。
这就是沈尹默的《月夜》,同学们,第一眼看到这首新诗,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与古诗相比。
(语言通俗易懂、字数自由、没有讲究严格的押韵等)3.朗读诗歌(1)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
学生读的时候,师明确诗歌重音。
“我”“顶高”“立着”。
(3)播放录朗读视频,要求学生注意重音和感情。
(4)男女比拼读。
(5)配乐齐读。
三、再读诗歌,感受意象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诗中选取了哪几个意象来一起构成这幅月夜图?这些意象各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意象——霜风、月光、树、“我”。
霜风:刺骨的寒风。
听觉:突出风的大、猛烈。
月光:明明的。
视觉:突出月光的明亮,给人以希望,使黑夜变得温暖许多。
树:高大。
传统文化中有遮蔽、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固执。
“我”—不依靠。
四、精读诗歌,感悟主旨1.补充背景知识,探究意象的象征意义。
(多媒体播放视频)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向通过这首诗歌向读者传达出自己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们结合“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以4/6人为以一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明确:“树”在传统文化中有遮蔽、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固执。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2.诗文主旨在那个时候,具有这种追求思想自由,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不仅仅是沈尹默一人,还有很多比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等,都具有这样的思想。
所以说,《月夜》不仅作者沈尹默具有这种进步思想,也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五、拓展延伸,仿写诗歌1.仿照本诗,自选一种景或物,写一首优美且富有哲理的小诗。
2.分享一首小诗《自信的力量》六、布置作业搜集同时期的其他新诗,读一读,试比较它们的异同。
2.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篇二一、新课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
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二、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三、背景资料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
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四、细读感悟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3.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
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4.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篇三教学三维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写作背景,理解短诗的主旨和情感。
2.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主旨。
3.体会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或对友人的深切追思。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叙事、体味抒情。
难点: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
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他的感情吧。
二、初读课文1.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
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
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
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
2.背景链接《月夜》是现代诗人沈尹默于191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三、精读(一)诗歌朗读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交流点拨】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交流点拨】霜风月光高树,寥寥几笔就把三个意象勾勒出来,又使诗中的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自主赏析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1.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交流点拨】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
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2.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四、研读。
1.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的感悟.【交流点拨】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面对处境诗人表现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
2.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交流点拨】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3.本诗的主旨是什么?【交流点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课堂小结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
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意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有散文之美。
4.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篇四【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诗中形象,进入诗中的情境,体验情感,感悟诗意,提升人文素质。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3.熟读背诵。
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教材分析】《月夜》是现代诗人沈尹默于1926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适当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诗歌之间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
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
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
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
二、创作背景沈尹默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之一。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胡适4首,沈尹默3首,刘半农2首),是为中国新诗的滥殇。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并在《新青年》等杂志上发表了如《月夜》、《三弦》等的白话诗篇,是中国新诗的最早倡导者之一。
《月夜》赫然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