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月夜》原文欣赏及作者简介
9年纪下册语文月夜笔记

9年纪下册语文月夜笔记
一、主题思想
《月夜》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二、阅读理解
《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三、创作背景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四、写作手法
白描手法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五、文学常识
作者: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及注释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注释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云鬟:指高耸的环形发髻。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赏析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联之中。
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
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之《月夜》赏析

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之《月夜》赏析月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选自:《新青年》4卷1号)【赏析】在早期的白话诗人中,沈尹默的诗才受人瞩目,周作人曾说:“只有两个人具有诗人的天分,一个是尹默,一个就是半农。
”(周作人《〈扬鞭集〉序》,北新书局)《月夜》是沈尹默的代表作,这首诗与胡适的《鸽子》以及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等同时发表在《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为最早发表的新诗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首散文诗而具有新诗美德”。
(北社编选:《新诗年选(1919)》,亚东图书馆,1922)诗题是《月夜》,但它并非一首抒情的小夜曲,诗人仅是选择“月夜”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意境。
这首诗的意象集中于“秋风”、“寒霜”、“月光”、“树木”,这些景致在古典诗词中都很常见,难得的是诗人能将这些“旧景”点染出新境界,并从中挖掘出新的时代精神。
全诗共四句,第一句以风吹写动,第二句以月照言静,前两句在动静交融中烘托出萧瑟苍凉的氛围。
诗人写“风”而仅用“霜”字加以形容,既点明了晚秋时节的时间背景,又传达出“吹着”的“风”寒意逼人的触觉感受。
第三句由写物过渡到写人,抒情主人公“我”被赫然推到读者面前,由此开拓出全诗的新气象。
在古典诗词中,“我”很少直接入诗,抒情主人公“我”,往往被隐藏于“物”或者消融在诗歌的意境里,难以凸显出来。
而《月夜》中“我”却带着昂扬之气立于“月夜”的“霜风”之中,“我”作为主体意象出现在诗行里,充分表现了新诗作者与旧诗作者截然不同的精神追求,“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一句,是对“我”的描写更是“我”发出的“独立宣言”,诗人用“并排”形象地写明“我”如何“立着”,其中含有“我”与“树”齐头并进之义,借写“顶高的树”突出“我”的高大。
《月夜》里,“我”的发现、“我”的觉醒、“我”的张扬正是“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表现。
而最后一句“并没有靠着”与第三句“并排立着”相呼应,进一步彰显了在寒冷寂寞的环境中“我”的独立与自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得到了更为明晰的表现,诗歌的精神主旨也上升到新的层次。
月夜沈尹默诗歌鉴赏作文

月夜沈尹默诗歌鉴赏作文
《月夜》诗歌鉴赏——一场特别的冬夜之行
嘿,今天咱来说说沈尹默的《月夜》这首诗哈。
记得有个冬天的夜晚,我呀,出去溜达。
哎呦喂,那晚上可真冷啊,感觉自己都快被冻成冰雕啦。
我走在小路上,四周安安静静的,只有我自己的脚步声。
突然,我一抬头,哇塞,看到了那一轮明亮的月亮。
那月亮啊,就那么静静地挂在天上,像个大大的银盘,洒下柔和的光。
这时候我就想起了沈尹默的《月夜》,诗里说“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可不就是我眼前看到的这样嘛!霜风使劲地吹着我,好像要把我吹跑似的,可那月光却又是那么明亮,照亮了我眼前的路。
我站在那,看着月亮,感觉自己好像也进入了诗中的那个世界,周围一切都那么安静,只有我和月亮。
我就这么傻乎乎地盯着月亮看了好久,都忘记冷啦。
就在那一刻,我好像有点懂了这首诗的那种感觉,那种在寂静的月夜中,一种独特的宁静和力量。
等我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的脸都被冻得通红啦。
哎呀呀,这就是我关于月夜的一次特别体验,和沈尹默的诗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啦。
每次想到那个夜晚,我就会想起这首诗,想起那特别的感受。
嘿嘿,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呀!。
月夜沈尹默古诗赏析

月夜沈尹默古诗赏析《月夜沈尹默古诗赏析》沈尹默的《月夜》这首诗啊,那可真是很有味道呢。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就这么短短几句,但是能让人琢磨出好多东西来。
咱们先来说说这个“霜风呼呼的吹着”,哎呀,你能想象到那种冷飕飕的感觉不?就好像冬天的风像个调皮捣蛋的小鬼,直往你脖子里钻。
那风呼呼地吹,吹得树叶沙沙响,吹得你浑身打哆嗦。
这霜风呢,还带着那种冰冷冷的气息,也许它把整个世界都当成了它的游乐场,到处疯跑,到处搞破坏。
我觉得诗人在这儿写霜风呼呼吹,就是想给我们营造出一种特别的氛围,有点孤单,有点清冷,就像一个人走在漆黑的夜里,周围只有风在呼啸,是不是感觉有点害怕呀?再看看“月光明明的照着”,这月亮可就不一样啦。
月亮就像一个温柔的大姐姐,她把明亮的光洒下来,照亮了大地。
你看,在夜晚的时候,月亮的光虽然没有太阳那么强烈,但是却有一种很柔和的美。
她就那样静静地照着,也许她在看着大地上发生的一切呢。
这时候我就想到,有时候晚上我在院子里,看着月亮,就觉得月亮好像在跟我说话一样,这种感觉很奇妙吧?在这首诗里呢,这明亮的月光和呼呼的霜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风是那么的粗暴,而月亮是那么的温柔,就像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小伙伴。
然后就是“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可太有意思了。
我就想啊,诗人为什么要和树并排立着呢?这树啊,就像一个沉默的巨人,它站在那儿,一动不动的。
诗人和它并排,也许是在寻找一种陪伴,可是又没有靠着。
这就很奇怪啦,为啥不靠着呢?我猜啊,诗人可能是想表示自己的独立吧。
就像我们有时候在生活中,虽然身边有很多朋友或者家人,但是我们也想自己独立去做一些事情,不想总是依靠别人。
可是呢,又觉得有点孤单,就像诗人和树并排却不靠着一样。
我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小组活动,小组里的小伙伴都很厉害,我就有点想依靠他们把事情都做完。
可是后来我又想,我也得自己努力呀,不能老是靠着别人。
月夜沈尹默赏析

月夜沈尹默赏析
许多人都把《月夜沈尹默》归类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经典作品。
它的名称起源于古代诗人尹默的诗歌,并以月夜的景象作为背景,充
满着浪漫和伤感的情绪。
尹默的诗情通过婉约的叙事语言表达出来,
更加深化了此景象所蕴含的情感。
尹默写这首诗时,正值春日月夜,山川间芳草绿油油,水波添点
月光,可以说已到了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瞬间。
而这首诗正是在这样
的瞬间之中,记录了作者的情感,当月色映照在山谷里,溪水潺潺流淌,月光如水般洒落,作者隐约对着夜色寄寓了自己无数次宁静和泛
滥的思绪。
作者将月夜景色美化得淋漓尽致,把这星月之间流露出的无尽梦
想和隐喻,表达出来内心深处种种苦乐、冷暖与承受力,并带着期待
望洋兴叹。
也许尹默是在静默赞美自然生命的奇妙,他用充满未知的
旋律发出对平淡生活里不胜人弃的怨恨,但却又被月夜的柔情所抚慰,他的诗歌将这星月之间的深情与淡然再度唤起,这种淡然的境界使他
放任自我,接受生活,珍惜当下的情感,无论是快乐的欢笑,还是忧
伤的哀愁,都得到月夜的安抚。
于是,月夜之沈尹默,就这样被散发
出柔情,给予读者一种充满淡淡温馨的感受。
《月夜》课件

写作特色
1、运用白话,语言凝练含蓄。 这首诗只有四行,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语
言凝练而含蓄,具有新诗之美。 2、意境清新,含而不露。
这首诗的意境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行诗含义很广,诗中的主 观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造出浑然天成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月夜》
知识必备 作者简介
沈尹默 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
人,诗人、书法家。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主要作品有 《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知识必备 创作背景
《月夜》写于1917年,发表于1918年1月出版的 《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 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 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本诗的发表 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 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3、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拓展资料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也正是“五四运动”前夕。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 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 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 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的爱国运动。
“我”是一个“五四运动”前夕觉醒 的青年知识分子;“我”不畏惧当时的社 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我” 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文章主旨
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 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 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 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月夜》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月夜唐代: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注释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云鬟:指高耸的环形发髻。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赏析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尹默《月夜》原文欣赏及作者简介
月夜
作者: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沈尹默简介:
沈尹默,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浙江湖州人,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早年二度游学日本的沈老,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
陈独秀曾批评沈尹默”字则其俗在骨”,因此两人关系不佳。
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沈老与鲁迅、钱玄同等人联名发表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
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出任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
1932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
抗战开始,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委员,曾弹劾孔祥熙未遂,不满政府之腐败,胜利后即辞职,卜居上海,以鬻字为生,自甘清贫,足见沈先生高风亮节。
沈尹默先生是陈毅先生进城后第一位拜访的民主人士,是第一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是周恩来总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历届上海市人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1949年后,他先后参加了市政协、市博物馆、市文管会、中国画院、市文联、市文史馆的工作,亲自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为祖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尤其对中国书法艺术和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毛主席曾接见过他,对他的工作和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中南海收藏书画集》的第一页乃是沈老写给主席的书法。
总理家中和办公室都曾挂过沈老的字。
着有《二王法书管窥》、《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妻释义》等。
出版主要书法集、字帖有《沈尹默法书集》、《沈尹默手书词稿四种》、《沈尹默入蜀词墨迹》等,约二十种。
诗词著作有《秋明室杂诗》、《秋明室长短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