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纪下册语文月夜笔记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之《月夜》赏析

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之《月夜》赏析

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之《月夜》赏析月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选自:《新青年》4卷1号)【赏析】在早期的白话诗人中,沈尹默的诗才受人瞩目,周作人曾说:“只有两个人具有诗人的天分,一个是尹默,一个就是半农。

”(周作人《〈扬鞭集〉序》,北新书局)《月夜》是沈尹默的代表作,这首诗与胡适的《鸽子》以及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等同时发表在《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为最早发表的新诗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首散文诗而具有新诗美德”。

(北社编选:《新诗年选(1919)》,亚东图书馆,1922)诗题是《月夜》,但它并非一首抒情的小夜曲,诗人仅是选择“月夜”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意境。

这首诗的意象集中于“秋风”、“寒霜”、“月光”、“树木”,这些景致在古典诗词中都很常见,难得的是诗人能将这些“旧景”点染出新境界,并从中挖掘出新的时代精神。

全诗共四句,第一句以风吹写动,第二句以月照言静,前两句在动静交融中烘托出萧瑟苍凉的氛围。

诗人写“风”而仅用“霜”字加以形容,既点明了晚秋时节的时间背景,又传达出“吹着”的“风”寒意逼人的触觉感受。

第三句由写物过渡到写人,抒情主人公“我”被赫然推到读者面前,由此开拓出全诗的新气象。

在古典诗词中,“我”很少直接入诗,抒情主人公“我”,往往被隐藏于“物”或者消融在诗歌的意境里,难以凸显出来。

而《月夜》中“我”却带着昂扬之气立于“月夜”的“霜风”之中,“我”作为主体意象出现在诗行里,充分表现了新诗作者与旧诗作者截然不同的精神追求,“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一句,是对“我”的描写更是“我”发出的“独立宣言”,诗人用“并排”形象地写明“我”如何“立着”,其中含有“我”与“树”齐头并进之义,借写“顶高的树”突出“我”的高大。

《月夜》里,“我”的发现、“我”的觉醒、“我”的张扬正是“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表现。

而最后一句“并没有靠着”与第三句“并排立着”相呼应,进一步彰显了在寒冷寂寞的环境中“我”的独立与自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得到了更为明晰的表现,诗歌的精神主旨也上升到新的层次。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课件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课件

妙语绘诗:
•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而你在鄜 州却只能一人独看。 • 我遥想那些可爱幼小的儿女们,还不理解 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的心情! • 夜深露重,你乌云般的头发湿了,月光如 水,你如玉的臂膀可曾受寒? •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 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 看”而泪痕不干,意在言外。
月 夜
联想妻子的愿望,亦即自己的 愿望。 “照”字应“月”字,“双” 字应“独”字,“双照”与 “独看”对举成文,由虚入实, 回忆过去的欢乐,感伤现在的 孤独,将团聚寄托于将来。
诗眼:
“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 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 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 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 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 “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 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独看——双照 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 杜甫,襄阳(湖北襄樊)人,曾祖时迁居河 南巩县。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祖父杜审言 为初唐著名诗人。他有着立登要路,致君尧 舜的崇高理想,但命运多舛(chuǎn),一生 坎坷。 • 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 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反映;而且提供了战 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画面,故称“诗史”。 • 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 妙,艺术成就尤为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 其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 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染徐瘐之流丽,尽 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元 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 序》),为诗中集大成者。
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 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 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

九下语文《短诗五首》重要知识笔记

九下语文《短诗五首》重要知识笔记

九下语文寒假预习《短诗五首》重要知识笔记《月夜》【文学常识】一、作者资料沈尹默,原名君默,诗人,书法家。

他是新诗运动的先驱,用自己的写作实践,倡导和支持新诗。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

二、写作背景1918年1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发表了浓尹默的三首诗,即《鸽子》《人力车夫》《月夜》。

康白情说:“第一首散文诗,而备具新诗的美德的沈尹默的《月夜》”,并认为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足见此诗一发表,就引起了诗界的注意。

三、解题《月夜》既点明时间,也点明所描写的对象。

【重点字词】一、字音字形。

(1个)1、尹(yǐn)。

二、词语释义1、尹:治理;古代官名。

2、霜风:刺骨寒风。

【文章主旨】诗人以霜风、月光、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了“五四运动”前夕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追求人格独立的意识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写作特色】1、画面感强诗中的“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月光”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诗歌语言近似白描,用虚词“着”收束四种状态,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2、富于韵律之美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辍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韵律之美。

【重点难点】1、从哪里能看出这个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

⑴《月夜》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光”“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⑵从形式上看,诗歌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⑶从风格上看,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

2、赏析诗句“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景物描写。

用“呼呼的”修饰“霜风”,让人感到一种生机;用“明明的”修饰“月光”,为夜晚的环境增添了一抹亮色。

3、赏析诗句“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并无孤独之感,而是表达出一种自强自立的意味,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青年知识分子个性的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的意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月-夜》课件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月-夜》课件PPT

文体 知识
概念
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 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又称为白话 诗、自由诗、现代诗。
形式 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散文诗。
特点
① 形式新:与旧体诗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 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还是 遵循一定的韵律。
② 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 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
结构 梳理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交代 月光——明明的照着 环境
“我” 顶高的树
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人格独立 思想自由
主旨 归纳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通过“我” 与高树并立但并不倚靠的形象,展现出“五四 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 格独立、思想自由的意识。
从后两句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后两句诗写“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 靠着”,并无孤独之感,表达出一种自强自立的意味。一个个性 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的“我”的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这也是“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典型特征。
深入探究
③ 观念新:追求个性和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 和见解。
字词清单
多音字
( zhe )吹着
( zhuó )着落
着 ( zháo )着急
下棋时下出的高明 的着数;泛指好办
( zhāo )高着儿 法、好主意。
串句记忆法:你这着(zhāo)儿真绝,让他干着(zháo) 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圈画《月夜》中出现的意象,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赏析

《月夜》赏析《月夜》是新诗诞生后的首批成果之一,出现在《新青年》杂志四卷一号(1918年1月)上。

此诗作者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实,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日本,1913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后来转向旧体诗写作,以旧诗和书法名世。

沈尹默五四前后发表新诗共计17首,《月夜》为他的处女作。

这首诗在发表的当时即受到重视,以后的新诗选本多有收录,80年代以后的各种新诗史著均予以很高的评价。

1919年《新诗年选》(也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年度诗选集)有一则著名的“愚庵”(康白情)“评语”,认为《月夜》“在中国新诗史上,算是一首散文诗”,且“具新诗的美德”,“其妙处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30年代废名在北大讲授新诗,谈到《月夜》时延续了“新诗的第一首诗”的说法,也认为这首诗“确是新鲜而别致”;他就此评述此诗的作者说“沈尹默氏是旧诗词的作家,然而他的几首新诗反而有着新诗的气息,简直是新诗的一种朝气,因此他的新诗对于以后以迄于今日的新诗说,又可以说是新诗的一点儿古风”。

不过,“愚庵”对此诗的赞誉并未得到普遍认同,如朱自清在1935年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时就没有选《月夜》,而是选了沈尹默的另一首杰作《三弦》,这一点与胡适在《谈新诗》(1919年)一文中的看法是一致的,胡适也赞赏《三弦》,称它是“新诗中一首最完全的诗”。

朱自清说,“愚庵”关于此诗的妙处“我吟咏不出”,他理解“第三行也许说自己的渺小,第四行就不明白。

若说的是遗世独立之概,未免不充分——况且只有四行诗,要表现两个主要意思也难”。

早期较重要的新诗史论著《中国新诗坛的昨日今日和明日》(草川未雨著,1929年),对此诗也只字未提,原因不得而知。

但80年代以后的新诗研究者一致认同了《月夜》的诗学意义,并重新辨析了《月夜》的新诗史价值,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孙玉石。

在孙玉石主编的《中国现代诗导读》(1990年)里,他将《月夜》诠释为“觉醒了的一代人的声音”,并详细地分析了此诗所寄寓的“人格独立的情怀”;他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1999)一著中,更是将此诗推为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的先声,认为“它透露了萌芽形态的象征主义新诗诞生的信息”。

《月夜》杜甫

《月夜》杜甫

《月夜》杜甫《月夜》杜甫《月夜》杜甫1[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1】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2】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5】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6】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7】分散:一作“羁旅”。

【8】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9】长:一直,老是。

【10】不达:收不到。

达,一作“避”。

【11】况乃:何况是。

【12】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注解】: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简析】: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月夜(录音转文字版)

月夜(录音转文字版)

月夜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九年级下册一单元的诗歌月夜。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将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第一,能够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思想情感。

第二,能够从抒情方式,意向运用,语言表达等角度。

体会月夜中新诗与旧体诗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第一遍朗读诗歌,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大声读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从形式上看,全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为变化,但相对来讲整体形势依然较为整齐。

全师君以虚词折子结尾,形成了统一的诗歌结构韵律,构成反复通过,第三次据去世的长短变化带动诗歌的节奏,读来错落有致。

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遍是哥的朗读。

由此来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

同学们请按下暂停键填写表格,五分钟后继续后面内容的学习。

龙双风呼呼的可以看到双峰的猛烈寒冷,月光明明地感受到其明亮皎洁。

顶高的说明树很高大,而我与顶高的树并排立着,没有靠着写出我的独立不已。

虽有秋风瑟瑟寒光照人以昂然的姿态出场于顶天立以昂然的姿态出场,于顶天立地的高数并排站立,综合表达了一种自强自立的个人追求与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这首诗是中国新诗运动中一首具有重要意义的诗作。

1918年元月,新诗首次出现,发表于《新青年》四卷第一号上。

一同发表的共有九首诗,胡适死守沈尹默三首刘半农两首。

神一依然出来用自己的写作实践倡导和支持形式。

新生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d都有着种种的严格限制,由此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

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束缚。

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时期的新诗就往往具有心中有旧旧中有新的特点。

那我们可以结合月夜这首诗弹一弹对此的理解。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第三遍,大声的朗读诗歌,稍作思考,记录五分钟后继续后面内容的学习。

第一,从整体上看,这首诗仍然用的是传统诗歌,咏物抒怀的手法不同在于它有着新的利益和气魄。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杜甫《月夜》原文、翻译、赏析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杜甫《月夜》原文、翻译、赏析

杜甫《月夜》原文、翻译、赏析《月夜》作者: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解:1、鄜州:现陕西省富县。

2、云鬟:妇女的鬓发。

3、清辉:指月光。

4、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5、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韵译: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赏析一: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

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

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鄜(fu孚)州:地名,今陕西富县。

望月怀远。

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

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

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应该承认,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

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

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

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

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

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

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年纪下册语文月夜笔记
一、主题思想
《月夜》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二、阅读理解
《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三、创作背景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四、写作手法
白描手法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五、文学常识
作者: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