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地域的永恒魅力(教案)
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 教学设计教案

一、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教学设计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探究和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我国主要的地域文化类型及其特点。
3. 地域文化与地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4. 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5. 如何在生活中弘扬地域文化。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域文化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地域文化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景模拟法:模拟实际场景,让学生体验地域文化,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地域文化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情景模拟展示:评价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包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地域文化资料,包括书籍、文章、图片、视频等。
2. 设计好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情景模拟的案例。
3. 准备好课后作业,以便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具有地域特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
3. 分析我国主要的地域文化类型及其特点,让学生对地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4. 讲解地域文化与地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地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
6. 选取几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让学生互相学习。
7. 讲解如何在生活中弘扬地域文化,引导学生将地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 教学设计教案

一、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教学设计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域的特色和魅力;2. 培养学生对我国地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特色和魅力;难点: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地的美景图片,引起学生对不同地域特色的兴趣;2. 讲授新课:分别介绍各地的风土人情、特色美食、旅游景点等,引导学生认识地域的永恒魅力;3. 案例分析:分析各地的文化传承与保护,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重要性;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5. 总结拓展: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总结课程要点。
六、作业布置: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课后搜集其他地区的特色和文化,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地域特色和文化知识,以及教学方法是否合适等。
八、评价方式:采用学生分享、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九、教学资源:1. 各地美景图片;2. 各地特色美食、旅游景点介绍;3. 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相关资料。
十、教学进度安排: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分享内容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重点在于学生对地域特色的理解和认识,以及他们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也应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能力。
七、教学拓展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可以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某个地区的特色和文化。
活动可以包括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等,也可以安排与当地居民互动的交流活动,如品尝地方特色美食、参与当地的传统节庆等。
地域的永恒魅力 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三单元美术与自然、环境《第二课地域的永恒魅力》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南北方民居的介绍、欣赏,使学生了解因地域差异而形成中国民居的多样性,感受中国民居丰富而精彩的人文背景。
过程与方法:能对民居的外形、功能和装饰做出自己的欣赏评述,理解建筑特色于地域的关系,提高客观的全面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起尊重人民、尊重历史的观念,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2学情分析1、对象:本校为县级学校,教学的对象主要来自于县城或者是乡镇、村。
他们身边就有大量民居,但稍远点的民居建筑特色他们又比较陌生,贴进他们的生活又远于他们的生活,这是吸引他们兴趣的一大亮点。
2、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能通过观察和比较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总结,养成了一定的创造想象和表达的能力及综合处理各种媒材的能力。
因此,本课学习,既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出发,也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3、本课内容主要通过教师讲授和师生讨论、总结归纳来完成,所以不需要学生课前预习。
3重点难点本课教材主要包括民居与环境共相映衬、寺庙建筑、国内地域与美术流派、国外地域与美术流派四个方面,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本人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对本课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度的调整.教学重点:1、初步掌握欣赏民居建筑的方法,了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基本特征。
2、分析地域性因素对民居建筑特征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直观的建筑实体,分析建筑的隐喻性特征。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师:大家暑假准备怎么安排啊?一份数据:每逢假期,安徽宏村的各大宾馆、旅店,都被来自各地的游客挤爆。
提问:是什么吸引这么多游客争相来旅游?(用学生身边的事让学生马上进入情境调动学习兴趣,为揭题奠定基础)揭题(分三次揭题、课件动作展示)⑴、地域魅力(回答上一问题)⑵、永恒(地域的魅力不是短暂的而是永恒的)⑶、小标题:中国民居(通过层层揭题来吸起学生的注意)活动2【讲授】新课展开1、乐中体验课件展示各地民居图片师朗读:纵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孕育五十六个古老民族,织就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中华民居展示着我国民居的源远流长和它的独特魅力。
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 教学设计教案

一、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理解地域文化的永恒魅力。
2. 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2. 地域文化的永恒魅力所在。
教学难点:1. 地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区别与联系。
2. 如何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1. 课件:地域文化的图片、视频等。
2. 教材或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域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地域文化案例,让学生理解地域文化的永恒魅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地域文化,并探讨其永恒魅力所在。
5.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地域文化的永恒魅力,并引导学生热爱和传承地域文化。
二、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域特色的形成原因,理解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地域特色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1. 地域特色的形成原因。
2. 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的相互作用。
2. 如何培养学生对地域特色的认识。
教学准备:1. 课件:地域特色的图片、视频等。
2. 教材或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域特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地域特色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域特色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地域特色案例,让学生理解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的相互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地域特色,并探讨其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5.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域文化的传承。
三、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传统建筑与地域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理解传统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高中美术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教案湘教版

高中美术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教案湘教版第一篇:高中美术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教案湘教版第十二课地域的永恒魅力教学目的:1、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绘画流派和建筑风格产生的重要影响。
2、了解在绘画、建筑等领域由于地域因素而产生的一些流派和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域性因素对美术流派、建筑风格的影响。
难点:地域性因素如何影响美术流派、建筑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出示图片:不同地方的民居,让学生做直观的比较。
提出问题: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前面这些建筑的不同风格?学生看书回答(不同的地域)(除教材的分析之外,教师也可以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提示:北方因为日照时间短,所以住宅需要较多的阳光;南方雨水多,所以注重防雨;福建的圆形土楼主要是客家人修建的,有防御外人侵扰的功能;云南傣族竹楼,既是因为那里竹子多,也是因为需要防潮。
)视频:特别介绍:高椅古村(中国少数民族民居)高椅村位于湖南省会同县,沅水上游雪峰山脉的南麓,近贵州省。
杜甫《咏怀古迹》中有一联:“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句中“五溪”之一的雄溪,即现在的巫水,就在高椅的东面。
高椅这个名字听起来蛮特殊的,一问才知这里原名渡轮田,显然古代是一个渡口。
后来,因村寨三面环山,一面依水,宛如一把太师椅,把村子拥抱,于是更名为高椅村。
村里85%以上的人都姓杨,据说是南宋诰封威远侯杨思远的后裔,都是侗族。
高椅居民群落以五通庙为中心,按梅花状向外辐射,大小纵横的巷道形成交通网络。
一色的的青砖封火高墙,两端成梯状的翘角马头高耸,夹峙着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巷,纵横交错,曲折幽深。
每家每户独自的小院各自“天人合一”,又与邻家户户相通,是典型的明代江南营造法式,同时又具有浓郁的沅湘特色兼侗专心爱心用心1 家风格。
走进大门,照壁上方尚留有色彩斑斓的绘画,或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或瓜果牛羊,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主人是武将还是文人或者农家。
第二课 地域的永恒魅力-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二课地域的永恒魅力-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一、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节美术鉴赏课,学生将会:1.了解湖南省的文化背景和艺术传承;2.认识湖南省地域特色,在美术创作中的体现;3.了解湖南民间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尤其是木雕艺术。
二、授课内容1.湖南美术的历史和发展概述;2.湖南美术中的地域特色;3.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中的木雕艺术。
三、授课重点和难点3.1 授课重点1.湖南美术的发展历史和地域特色;2.木雕艺术在湖南民间文化中的表现形式。
3.2 授课难点加深对湖南美术发展历程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和步骤4.1 教学方法1.讲授法:学生听讲并记笔记,教师介绍湖南美术发展历史和木雕艺术特殊表现形式;2.示范法:教师展示湖南民间文化艺术品,比如木雕文创产品;3.互动式学习法: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4.2 步骤第一步:介绍湖南美术的发展历史和地域特色(20分钟)1.简述湖南美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解释湖南美术的地域特色,探究影响湖南美术风格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因素。
第二步:木雕艺术在湖南民间文化中的表现形式(25分钟)1.介绍湖南民间木雕艺术的历史和经典代表作品;2.解释木雕艺术与湖南民间文化的关系,介绍木雕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第三步:学生互动交流(15分钟)与学生互动交流,学习和了解学生在听讲过程中的疑惑和疑问,并给出相关解答和说明。
第四步:教师实物展示(20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经典的湖南木雕艺术品,进行简单讲解;2.介绍如何科学地保护和维护木雕艺术品。
五、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5.1 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互动与思考。
5.2 评价方法结合课堂练习,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以及个人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六、教材及参考资料1.《湖湘美术史》;2.《民间艺术百科全书》。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湖南美术发展历史和木雕艺术在民间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加深了对湖南民间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在探究中体会美、感知美,同时对湖南文化和湖湘美术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地域的永恒魅力教案

地域的永恒魅力教案一、背景和介绍地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的总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域之间的连接越来越紧密,各地的文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说,将地域文化作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普及,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利用地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了解地域文化,感受地域文化的美丽与魅力。
二、教学目标•了解地域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初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差异;•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心;•引导学生通过地域文化交流,增进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三、教学内容1.地域文化介绍在本部分教学中,教师将就不同的地域文化进行介绍,着重强调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以及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常见的地域文化介绍包括:•华北文化:介绍华北地区的古代文明、建筑、饮食等,带领学生了解华北地区的综合文化遗产。
•华南文化:介绍华南地区的海洋文化、工艺品、文学历史等,引导学生感受华南地区的多元文化呈现。
•西域文化:介绍新疆地区的古代历史、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异同。
•中部文化:介绍河南、湖北等地区的中原文化、文学和文化名人等,带领学生感受地域文化的深厚渊源。
2.地域文化比较在本部分教学中,教师将针对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比较,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地域文化。
具体比较案例如下:•东北黑龙江与南方广东的物产比较:介绍东北黑龙江的松花江、红松、竹鼠、香菇等,与南方广东的大兴安岭野生菌、牛蛙、鸭蛋等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对物产的影响。
•东部沿海城市与西部内陆城市的城市风貌比较:介绍东部沿海城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成果,与西部内陆城市的城市建设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比不同地区建设的不同背景和情况。
•中部陆地与南部海洋地区的文化特点比较:介绍中部地区的中原文化、地理条件、文化名人等,与南部的海洋文化、历史遗迹等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地域差异性可能会因自然环境因素的不同产生的影响。
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 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文化现象。
在我国,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我国各地域的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1.2 课程目标(1)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2)掌握各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代表元素。
(3)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4)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2.1 地域文化的内涵地域文化包括历史传承、民间习俗、传统艺术、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2.2 地域文化的特点(1)地域性:地域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
(2)多样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文化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多样性。
(3)历史性:地域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4)传承性:地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第三章:地域文化的代表元素3.1 物质文化代表元素(1)传统建筑:如北京的四合院、四川的川西民居等。
(2)传统工艺:如江苏的刺绣、广东的陶瓷等。
(3)地域特产:如山东的大葱、云南的普洱茶等。
3.2 精神文化代表元素(1)民间习俗:如春节的春联、端午节的粽子等。
(2)传统艺术:如京剧、地方的戏曲、民乐等。
(3)地域精神:如山东的大蒜精神、四川的麻辣精神等。
第四章: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4.1 地域文化的传承地域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途径进行。
4.2 地域文化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地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城市化、全球化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政府、社会和个人都应积极参与。
4.3 地域文化的创新在传承地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艺术等元素,创新地域文化,使其更具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
总课时编号:12
课时:2课时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不同的地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流派和风格。
2.地域性的材料对陶器制作的影响.3.不同地域的文化、地貌、风土人情对绘画流派的影响。
4.气候、地形、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对建筑的影响。
地域是影响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认识这个因素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美术作品很有帮助。
教材中从不同角度、不同美术门类入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气候、地形、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是如何影响美术创作的。
在原始社会的陶器生产方面,教材中主要分析了黑陶与山东境内的材料之间独特的对应关系。
而在绘画领域中,教材对于地域性因素如何影响美术风格和流派的形成分析得比较详细,它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不同地域的差异会导致不同流派的形成,比如五代时期所谓的“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②相近的地域由于政治与经济上的差别而产生不同的流派。
比如教材中谈到的“浙派"与“吴门画派”.③不同的地理名胜也会导致画派的产生,比如“新安派”。
④气候、交通、文化等因素也会对绘画流派的产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像“佛罗伦萨画派”以及“威尼斯画派”就是如此.
在建筑方面,教材中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在住宅建筑方面,教材主要分析了中国的实例。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不同的气候、地形和各民族传统的差异产生了各具特色的传统住宅建筑。
在这方面教材主要分析了北方住宅、南方住宅、闽、粤等地区的住宅形式并列举了大量的图片。
②在宗教建筑方面,教材分析了中国的寺庙、欧洲的教堂以及伊斯兰教建筑等的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绘画流派和建筑风格产生的重要影响。
2、使学生了解在绘画、建筑等领域由于地域因素而产生的一些流派和教有代表性
的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采用比较式鉴赏的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
2、请学生对自己生活地区的建筑以及其他的美术形式进行一个调查,了解或者分析它们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问题研究的开展,锻炼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与建筑形式之间的审美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研究和讨论来理解课本内容,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自觉品质。
教学重点:
1、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绘画流派和建筑风格产生的重要影响。
2、了解在绘画、建筑等领域由于地域因素而产生的一些流派和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教学难点:
地域性因素是如何影响美术流派、建筑风格的。
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电子图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教材、笔记本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比如中国古代生活在南方的画家是如何表现江南的景色的,而生活在北方的画家是如何表现北方的景色的。
教学内容不宜太过理论化,而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展开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