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第3课 古代印度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古代印度,教材主要围绕印度的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印度河流域文明、佛教、印度教、阿拉伯数字等,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等,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印度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学生熟悉的内容有所不同,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接受。
同时,学生对于宗教、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的知识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获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包括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2.印度宗教的起源和发展3.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印度历史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印度的历史文化。
4.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2.相关资料和案例3.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印度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印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城市遗址等。
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繁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的宗教起源和发展,如佛教、印度教的产生和传播。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对印度宗教的认识,了解不同宗教在印度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介绍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如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等。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主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佛教的创立和传播,以及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进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和操练环节,教师应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历史发展,掌握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了解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孔雀王朝、佛教的创立和传播、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佛教的教义和传播过程,古代印度科技文化成就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比较教学法:将古代印度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简要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引发学生的兴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3课 古代印度

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形成的影响;知道雅利安人对印度的入侵;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体会印度河对古代印度文明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材料,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代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一大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
体会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难点】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图片中的建筑是位于今印度的那烂陀寺遗址。
这是公元5世纪时,印度笈多王朝的鸠摩罗笈多王为了佛法的传承而在那烂陀创建的一所佛教大学。
那烂陀寺规模宏大、建筑壮丽、藏书丰富,是当时世界佛教学术思想的一大中心。
中国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时,就曾在那烂陀寺讲习修学15年,这里也是中印文明交往的见证。
那么,同学们知道佛教是如何产生的吗?佛教的诞生地古代印度又产生了怎样的文明?下面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讲解: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除了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巴比伦以外,还有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位于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印度河与恒河为其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使那里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它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西部是印度河,东部是恒河。
印度的名字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其为天竺。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10~11页,归纳古印度国家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学生回答:约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出现了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为代表的早期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定居,印度北部出现一些小国家→公元前4世纪—前2世纪,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印度基本实现统一→后来,印度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扰。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重点
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难点
佛教的传播。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利用西游记的故事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古印度的起源和发展,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及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2.通过史料充分认识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
3.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第3课古代印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印度的起源和发展,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及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古印度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阿拉伯数字”、佛像艺术等。古代印度的佛像艺术对中国影响巨大,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都深受印度佛像艺术的影响。
3.说说种姓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1)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2)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4.佛教为什么能够很快发展壮大,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由于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因此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文化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认识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和平、合作、发展的理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
2.难点: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2.资料:图片、视频、案例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展示古代印度的文明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概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3课,古代印度古代印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3课,古代印度古代印度教案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古代印度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并了解它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了解佛教的创立及传播;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地图《古代印度示意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赏古代印度人民的创造力。
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和发展。
种姓制度的影响教师多媒体展示《西游记》的相关图片。
师:在座的同学都知道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
全书主要讲述了美猴王孙悟空和八戒、沙僧如何护送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而其中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著名的高僧——玄奘。
公元627年,年仅25岁的玄奘踏上了西去佛国取经的道路,这一路没有后人所编撰的孙悟空、八戒和沙僧。
只有一人一马,长达17年的艰难跋涉。
而他前去的地方就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印度。
岁月荏苒,古印度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古印度深邃、神秘的面纱,走进这千年古国。
知识点1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印度半岛地形图师:其实古代印度与咱们现在的所说的印度国家并不是一个概念。
古代印度不是一个国家概念,而是一个地理概念,指的是今天的南亚次大陆,也就是图上的印度半岛。
教师多媒体展示:“次大陆”含义:面积比洲小,在地理上或政治上有某种程度独立性的陆地。
设问:为何这块区域被称为“南亚次大陆”呢?学生思考,回答。
(参考答案:因其位于亚洲南部,且北面有高耸的喜马拉雅山,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靠印度洋,三面环海,在地理上形成一个单独的区域,故称南亚次大陆。
)教师多媒体展示:古代印度图、哈拉巴遗址图片、摩亨佐·达罗遗址图片师:如果说古印度文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他的光芒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被人们发现。
1856年,英国人修建西北印度铁路时,在哈拉巴村发现许多坚硬整齐的窑制砖块,这一发现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注意。
人教版九年级(上)历史精品教案(含反思)--第3课 古代印度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古代印度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RJ上册教案 第1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古代印度

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教学难点:种姓制度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古老的印度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古印度的一个城镇里,一个理发师的儿子,悄悄地爱上了一位刹帝利的姑娘,两人情投意合。
有一天,这个小伙子告诉他的父母,说他打算和这个姑娘成亲。
小伙子满以为父母会为此事而感到高兴,但想不到父母坚决反对。
他父亲劝告他说:“我的孩子,这件事根本办不到,因为这不符合我国的制度。
你是理发师的儿子,属低级种姓(首陀罗),而她的种姓是刹帝利,你们两个根本不相配,因而她是不能与你成亲的。
你死了这条心吧,我会给你找一个首陀罗的姑娘为妻。
”听了父亲的一番话,理发师的儿子怔住了。
他茶不思、饭不想,整日思恋着那个姑娘。
最后,理发师的儿子在绝望中忧郁而死。
为什么这两个年轻人不能结婚?从这个故事中你还能得出什么信息?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吧!二、探究新知(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页正文第一段和第11页《古代印度示意图》,找出古印度文明所在位置和流域。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那里的自然条件(气候、河流),说明印度河与古代印度文明的关系。
提示:地处南亚次大陆。
印度河定期泛滥,土壤肥沃,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古印度文明最早在这里诞生。
(教师讲解古印度文明地理位置时,与现在的印度进行对比)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11页“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内容,制作古代印度历史线索表,以便对古代印度的产生、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师生归纳: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页“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古印度科学文化成就。
(课前可让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教师讲解:①黄金之国。
传说,印度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是黄金,因而印度有“黄金之国”的美称。
②大象之国。
印度也是“大象之国”,象兵是古代印度的重要兵种。
传说,古代印度国王出游时,常动用上千头大象。
③数字之国。
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世界上广泛应用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后经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古代印度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并了解它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了解佛教的创立及传播;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地图《古代印度》,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赏古代印度人民的创造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河南洛阳白马寺
据史书记载,公元64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飞入殿中,大臣解释说是西天的佛。
明帝于是派人西行求佛。
使者遇到两位印度僧人,求得佛经、佛像,一同回到洛阳。
明帝下令修建寺庙,让僧人译经。
因当时用白马驮载经书和佛像,故该寺名为白马寺。
这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印度文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一)自然环境
1.教师提问: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古代印度》,找出古代印度文明的大致位置,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一说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提示:古代印度在地理位置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这里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终年气温偏高。
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河水一部分来自高山冰雪融水,一部分来自季风降雨,水量丰沛。
良好的农耕自然条件,保障了人们稳定的衣食之源,从而创造了古代印度文明。
2.活动与探究:阅读教材P14课后活动2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的地图,结合地图回答:
(1)按从左至右的顺序写出古代文明的名称,并写出它们产生的大致时间。
(2)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为什么?
提示:(1)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3世纪;中国文明,约公元前2070年。
(2)大河流域。
北纬20°~北纬40°。
原因:大河流域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有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文明历程
1.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目,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历史沿革。
提示:①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早期文明;②雅利安人建立的奴隶制小国;
③孔雀王朝和孔雀王朝之后的古印度。
2.教师提问:说说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代表是谁?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完成统一的王朝是哪个王朝?
提示: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代表是哈拉帕文明和摩亨佐·达罗文明。
孔雀王朝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完成基本统一的王朝,其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指导学生搜集摩亨佐·达罗遗址的资料,结合图片感受古代印度早期城市的繁华,在课堂上分享交流。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图片展示:
有关种姓制度的漫画
结合上述漫画,指导学生阅读“森严的种姓制度”一目,说说种姓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其内容是什么?
提示:雅利安人的入侵。
随着雅利安人内部的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等级的差别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逐渐形成了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把社会群体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等级是婆罗门;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第三等级是吠舍;第四等级是首陀罗,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
2.材料展示:
《婆罗门法典》中,印度人被分为四级:一曰祭司,即婆罗门;二曰武士,即刹帝利;三曰工人阶级,即吠舍,包括农民、工人及商人;四曰贱民阶级或奴隶阶级,即戍达罗(首陀罗)。
换言之,这四级的人,即祈祷者、打仗者、生产及买卖者、供他人驱使者是也。
婆罗门法典规定这四级人的本务及其相互之关系,约略如下:
婆罗门的任务为讲授吠陀,研究吠陀,为自己及为他人主持祭祀,发给施舍之物及接收施舍之物。
刹帝利的任务为保护人民,办理施舍,提供祭品,研究吠陀,并严防自己接近物欲。
吠舍的任务为照顾牛羊,办理施舍,提供祭品,研究吠陀,经营买卖,以款贷人,耕种土地。
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祭祀
第二等级: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
前三个等级服务
贱民在这四个等级之外,是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
种姓制度是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以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为特征。
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一直延续下来,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教师补充:种姓制度的影响:种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种姓成员内部提供了保护,有利于维护统治及社会安定。
但是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它制造种姓隔离,造成社会不平等,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过渡:正是因为森严的种姓制度,社会矛盾愈演愈烈,从而推动了佛教的产生。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学生自学:阅读教材“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一目,了解佛教创立的基本信息。
提示: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佛教基本教义: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2.问题思考:结合教材回答,佛教为什么宣扬“众生平等”?国王为什么大力扶持佛教?
提示: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3.问题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佛教外传的时间及两条传播路线。
提示:时间: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北传:中亚→中国(公元前1世纪,由中亚传入中国)→朝鲜→日本→越南(传至东亚地区)南传: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印度半岛除南端以外一度统一。
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
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通过对古代印度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古代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
佛教的教义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
根据特定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积极、
健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