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戏曲简介

合集下载

出名戏曲介绍

出名戏曲介绍

出名戏曲介绍
中国戏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戏曲类型,其中一些成为了非常出名的戏曲。

以下是一些出名戏曲的简介:
1. 京剧: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之一,起源于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剧目。

京剧以唱为主,融合了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艺术形式,特点是唱腔婉转动听、表演矫健有力、装饰艳丽繁复。

2. 黄梅戏: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地区,是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

黄梅戏以歌唱为主,歌唱方式婉转柔美,剧情较为细腻,代表作有《黑旋风李逵》、《梁山泊》等。

3. 粤剧:粤剧是广东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粤语唱腔为特点。

粤剧演唱技巧独特,表演以歌唱、曲艺、舞蹈为主,擅长表现戏剧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

4. 川剧:川剧是四川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四川方言演唱。

川剧以脸谱和变脸为特色,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形象。

代表剧目有《二进宫》、《智取威虎山》等。

5. 评剧:评剧源于上海,以评书为基础,发展出了独特的表演形式。

评剧以全扮演为主,以评书、歌唱、说唱等形式演唱,剧情内容丰富多样。

以上只是其中几种著名的戏曲剧种,还有许多其他戏曲类型和
剧目,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些戏曲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也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视为国粹之一。

中国十大戏曲

中国十大戏曲

中国十大戏曲一、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北京大学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二、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唐山师范学院为评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三、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
欣赏 《花为媒——报花名》

豫剧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 种,因又名河南梆子。豫剧以唱腔铿锵 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 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 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 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欣赏 《谁说女子不如男》

京剧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 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 及全国。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中国戏曲 三鼎甲“榜首”及“国剧”之称。
欣赏 《贵妃醉酒》、《三家店》

越剧


越剧——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 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 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 流派纷呈。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 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江南地 区。 欣赏 《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
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 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汉族戏曲之一。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 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 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 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 欣赏 《天仙配》《女驸马》
评剧

Hale Waihona Puke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 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清末在河北滦 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 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 称“唐山落子”。
中国戏曲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 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 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 表演方式。
中国戏曲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 剧、豫剧。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 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 有: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 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 湖南花鼓、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京剧、 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秦腔等五十多个 剧种。

中国各大戏曲的知识

中国各大戏曲的知识

中国各大戏曲的知识意义:中国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文化不同,除了京剧以外,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昆曲、评剧、粤剧、湘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

分别从起源、特色、艺术、发展现状等多个方面对中国戏剧进行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有利于中国戏剧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内容(简介):一、国粹——京剧(一)京剧的起源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

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这“四大徽班“陆续进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二)国粹中的国粹——京剧脸谱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大的剧种,集合各剧之精华,脸谱完善,谱式繁多,蔚为“大观”。

京剧演员个行当都经过化妆,有固定的脸谱有效地表现出人物的品貌、身份、性格、特征。

脸谱使人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

脸谱以舞台为第一应用,它的产生源于生活,现于舞台。

在看戏的过程中首先一直觉给人深刻印象的正是这些鲜明各异的脸谱造型,如:蓝脸的多尔礅,红脸的关公,黄脸的典韦,黑脸的张飞,白脸的曹操等。

京剧脸谱不但我国广大人民熟悉喜爱,也逐渐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一提到脸谱就会让人想到京剧,想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

京剧脸谱已是我国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事业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旅游市场久打不衰的强项品牌。

(三)京剧独特地位国粹京剧艺术以其丰厚的内容、完善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它的突破时间空间界限的虚拟化表现方式,从化妆到表演的艺术夸张和写意手法,凝聚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积淀的美学品质和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其所形成的中国特有的东方戏剧艺术体系是完全可以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戏剧艺术体系相媲美的,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是中国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中国戏曲简介

中国戏曲简介

中国戏曲简介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它源于江苏昆山。

代表作《十五贯gu àn》《红霞》等。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以女演员为主。

代表作《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等。

豫y ù剧:又称“河南梆子”。

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

代表作《花木兰》《穆m ù桂英挂帅》等。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

代表作《宝莲灯》《关汉卿》等。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

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评剧: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代表作《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

晋j ìn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

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hu ī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

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f ù马》等。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

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

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

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z ān 记》《柳荫y īn 记》《活捉王魁ku í》等,新编戏《死水微澜l án》《变脸》《金子》等。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国戏曲介绍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国戏曲介绍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国戏曲介绍吕剧吕剧是由山东说唱琴书,也叫“坐腔”扬琴发展而成的。

据说最初常演《王小赶驴》而被戏称为"驴戏",后改为吕剧。

大约在本世纪初搬上舞台,流行于我国华东、华北、东北一带。

唱腔悠扬缠绵,表演朴实敦厚,甚有山东地方风韵。

柳子戏柳子戏又名弦子戏,山东古老剧种之一,是根据元、明以来“弦索”系统演变下来的。

曲调由民间俚曲小令与土字句的“柳子调”结合而成。

流行于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曾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称。

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由山歌小调和歌舞结合而成,并吸取了当地花鼓、花灯、车马灯、采茶灯等民间艺朮养料。

初时有一丑一旦,也称“对子花鼓”,也有再加一生的“三小戏”。

腔调粗犷明快,舞蹈简捷流畅,充分体现了地方风采,深得人们的喜爱。

汉剧汉剧是湖北省的主要剧种。

因主要声腔为西皮、二黄,故流行较广,遍及河南、陕西、湖南、广东等省,旧称“楚调”或“汉调”,约有三百年的历史,早期与徽剧互为影响,逐渐派生出京剧,但汉剧至今依然保留了它的地域特色。

汉剧唱腔中还有一些曲调优美活泼、节奏鲜明的杂曲小调,汉剧的伴奏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不同的唱腔使用不同的伴奏乐器,皮簧腔主要以胡琴伴奏为主。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知识大全】楚剧楚剧是湖北省的地方剧种,因流行于黄陂、孝感一带,又名“黄孝花鼓”、“西路花鼓”,约有一百年历史。

楚剧是由鄂东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的语言、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剧种。

其形成初期,只在农村元宵节玩灯时演唱,故又俗称“灯戏”。

演员大多是手工业者和农民,演出也多属业余自娱性质。

后来逐渐出现农闲时演出的麦黄班和常年演出的四季班。

演员也逐渐开始由业余走向半专业或专业化,由自娱自乐变为卖艺谋生。

黄孝花鼓戏由农村步入城市演出是其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

汉口为九省通衢,商业发达、人口密集、文化荟萃,剧种繁多。

为适应城市观众观赏要求,黄孝花鼓戏广泛吸收移植本地其他剧种的剧目来充实自己;从演单边戏、小戏、折戏,转为演出故事连贯、情节曲折、有头有尾的本戏和连台本戏,黄孝花鼓戏的艺人学习吸收了京剧、汉剧的表演艺术,演出水平不断提高;在布景、化妆、服装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连台本戏开始兴起。

中国戏曲主要种类介绍

中国戏曲主要种类介绍

中国戏曲主要种类介绍中国戏曲分为:京剧、越剧、黄梅戏、相声、小品、粤剧、豫剧、秦腔、楚剧、昆曲、评剧、曲剧、客家戏、沪剧、潮剧、评弹、二人转川剧、吕剧、云南花灯、采茶戏、歌仔戏、评书、样板戏等。

这些种类有按艺术表现形式分类的,有些剧是有明显的地域性。

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京剧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 年前后,盛行于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中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等,在化妆、服装个方面加以艺术的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

不同行当的演唱方法,表演技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把舞台上各种不同的角色划分成不同的行当,是戏曲艺术的一特殊表现方法。

京剧的生行与流派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

除去红生和勾脸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行内术语叫作俊扮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老生又称须生,正生,或胡子生。

胡子在京剧里的专有名词叫髯口。

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绺的黑胡子,术语称黑三。

另外还有灰色的,即花白的三绺胡子,专业名词叫苍三。

白色的三绺胡子叫作白三。

还有就是整片。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中国有着悠久的戏曲文化,其中四大古典戏剧是指京剧、评剧、黄梅戏和越剧。

这些戏剧形式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代表了各自地区的戏曲艺术风格,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对这四大古典戏剧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京剧,被誉为“中国国粹”。

京剧起源于北京,始于清朝乾隆年间,经过不断发展演变至今,成为中国最为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之一。

京剧注重华美的服装、丰富的表情动作和高度技巧的唱腔,并强调角色的性格和情感的表现。

京剧角色分为四大行当,即生、旦、净、末,每个行当都有独特的表演特点。

京剧曲调多样,唱腔丰富多变,既有高亢激昂的快板,也有缠绵悱恻的慢板。

京剧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演技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喜爱。

其次是评剧,起源于北京周边地区。

评剧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评剧的特点是语言明快,旋律优美,行腔独特。

评剧演员主要扮演男性角色,装束朴素,注重角色的表演和唱腔的表现力。

评剧剧情多以历史故事为背景,通过角色的对话和唱腔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世界观。

评剧既有纯正的北方特色,又受到了华东地区戏曲的影响,因此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接下来是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

黄梅戏极富地方特色,在清朝后期经过各种流派的融合和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戏曲形式。

黄梅戏以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动人的表演方式而闻名。

其中,女性演员扮演男性角色的特点是黄梅戏的独特之处,这种表演方式给黄梅戏带来了无限的扩展性和想象力。

黄梅戏的剧目多以古代名著为蓝本,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历史故事,也有现实生活题材。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雅的表演艺术深受观众喜爱。

最后是越剧,起源于浙江绍兴地区。

越剧以其婉转抒情的美和对女性形象的表现而著名。

越剧的唱腔优雅流畅,音调柔和,以其独特的嗓音魅力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赞誉。

越剧注重演员的形神兼备和角色的精湛演技,尤其擅长表现女性的心理和情感。

越剧的剧目多以传统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为基础,内容丰富多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主要戏曲简介
中国主要戏曲简介
谈到戏剧,不能不谈到戏剧理论中重要的“三一律”。

“三一律”又称三整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意指一出戏只能表现单一的行动,情节只能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展开。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中国主要戏曲简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京剧。

京剧由清代中叶的微调、汉调相继传人北京合流)演变而成。

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形成于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水00年历史。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

唱、念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

做、打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京剧的主要角色名称有生、旦、净、丑。

京剧脸谱的分类有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

“四大名旦”为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2)越剧。

越剧起源于浙江,发展于杭州、上海等地。

越剧唱调优美动听,颇能反映江南地区民间丝竹音乐的特色。

(3)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

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唱腔优美动听,如行云流水,载歌载舞,表演朴实细腻。

(4)评剧。

评剧是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

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行于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在北方流传深远。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
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5)豫剧。

豫剧起源于河南省。

其节奏鲜明,音调高亢活泼,低回婉转,语言纯正,感情丰富,乡土气息浓郁。

(6)秦腔。

秦腔起源于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

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秦腔构成了我国六大戏曲剧种。

此外,颇具特色的中国地方戏曲还有川剧、晋剧、南戏、昆曲等。

(7)川剧。

川剧起源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了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序,真实细腻,幽默风趣,乡土气息浓厚,特别善于采用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特技来刻画人物性格。

(8)晋剧。

晋剧起源于山西。

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梆子腔的激越和粗犷,而且具有比较圆润和细腻的独特风格。

(9)南戏。

南戏是我国北宋末至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是我国戏剧成熟较早的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问亦称为传奇。

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0)昆曲。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一起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
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戏曲的主要特色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

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

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

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

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