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治疗进展(全文)

合集下载

巨大肩袖撕裂的机制与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

巨大肩袖撕裂的机制与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

·综述·巨大肩袖撕裂的机制与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 巨大肩袖撕裂因其损伤机制复杂,目前仍是骨科难题。

对于其最佳治疗方法及术后效果,各学者报道也不尽相同。

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肩关节清理及肩峰成形术、肱二头肌长头键切断或固定术、撕裂肌腱修复术、肌腱转位术及比较热门的上关节囊重建及反肩关节置换术。

本文着重对巨大肩袖撕裂的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巨大肩袖撕裂; 损伤机制; 上关节囊重建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8.03.012作者单位:030001 太原,山西医科大学;030001 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通信作者:杨自权,Email :yzqonline@张耀辉1 郝雅丽1 冯江峰1 康志伟1 杨自权2Massive rotator cuff tears: mechanisms and repair methods Zhang Yaohui 1, Hao Yali 1, Feng Jiangfeng 1, Kang Zhiwei 1, Yang Ziquan 2. 1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2the Second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1, Shanxi Province,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Yang Ziquan, Email: yzqonline@【Abstract 】 Massive rotator cuff tears are still an orthopedic problem due to complicated damage mechanisms. Currently, there is still controversy over the optimal treatment and postoperative effect. The main treatments include conservative therapy, arthroscopic acromioplasty, tenotomy, and fixation of the long head of the biceps, repair or reconstruction of tears, tendon transfer, superior capsule reconstruction, and reverse shoulder arthroplasty.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overview of massive rotator cuff tear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ians.【Key words 】 Massive rotator cuff tear; Mechanism; Superior capsule reconstruction肩袖对于维持肩关节各个方向的运动及稳定性极为重要。

反置式全肩关节置换术治疗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损伤研究进展

反置式全肩关节置换术治疗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损伤研究进展
肩胛 盂 切 迹 形 成 是 RTSA 术 后 最 常 见 的 并 发 症。近 期 的 一 项 大 规 模 研 究 (476 例 )结 果 显 示, RTSA 术后肩胛 盂 切 迹 发 生 率 约 为 10.1% 。 [20] 出 现肩胛盂切迹的患 者 术 后 临 床 效 果 较 差,其 术 后 各 项评分均明显低于 无 肩 胛 盂 切 迹 的 患 者,且 外 展 活 动 度 明 显 降 低 ,关 节 整 体 强 度 明 显 减 弱 ,术 后 并 发 症 发生率也 高 于 无 肩 胛 盂 切 迹 的 患 者 。 [21] 肩 胛 盂 切 迹形成的主要原因为肩关节内收时假体的聚乙烯杯 或骨质与肩胛颈发 生 撞 击,长 期 碰 撞 可 以 引 发 无 菌 性炎症[19]。此外,因巨大IRCT 而行 RTSA 的 患 者 由于以前肱骨头上 移 时 的 肩 峰 撞 击,术 前 已 存 在 不 同程度的肩峰磨损,当 术 后 力 臂 延 长 及 三 角 肌 张 力 提 高 等 因 素 存 在 时 ,肩 峰 承 受 的 负 荷 进 一 步 增 加 ,最 终导致肩峰 疲 劳 性 骨 折 。 [22] 对 RTSA 术 后 肩 峰 骨 折的处理,不 同 学 者 的 观 点 不 同,一 般 主 张 行 保 守 治疗。 2.2.5 其 他 并 发 症
2.2.3 肱 骨 相 关 问 题 RTSA 术后因肩胛盂基座松动而进行翻修的比
例极低(2.l%),但关节盂侧应 力减少 意味 着肱骨 侧 应力增加,这使肱 骨 侧 假 体 柄 松 动 率 增 高。 在 运 动 旋转过程中,肱骨远 端 及 植 入 假 体 将 受 到 相 当 大 的 旋 转 应 力 ,再 加 以 肱 骨 端 假 体 柄 圆 柱 形 的 设 计 ,极 易 导致肱骨松动或植入物旋转松动。这些力学因素可 能加剧聚丙烯植入物及金属植入物所形成的肉芽组 织对周围骨质的溶解作用 。 [19] 2.2.4 肩 胛 盂 相 关 问 题

荐读:巨大肩袖撕裂7种手术治疗方案

荐读:巨大肩袖撕裂7种手术治疗方案

荐读:巨大肩袖撕裂7种手术治疗方案上篇关节清理术和肱二头肌肌腱切断术关节清理术常被认为是“补救措施”或“目的局限的手术”。

对于那些撕裂已无可挽回、非手术治疗无效、为了缓解疼痛的老年患者,或那些仍有望恢复些许功能的患者,可给予关节清理和肱二头肌肌腱切断。

手术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疼痛和改善活动度。

术后肩部力量很可能保持不变或有所下降。

理想条件下,病人应该拥有一块强壮的三角肌和完整的喙肩弓,既无假性麻痹也无重度肩袖撕裂关节病。

临床疗效:Rockwood等学者报道了50例已有6.5年巨大无可挽回性撕裂的患者,开放性关节清创术和肩峰下减压术后有83%的满意率。

有趣的是,患者平均主动前屈幅度从术前的105°提升到术后的140°。

学者Gartsman亦得出一致性结论,他纳入的患者中有79%的满意率,疼痛显著下降,且活动度及日常事务生活能力明显提高,但术后提重物能力显著下降。

肱二头肌肌腱长头是引发肩部疼痛的重要结构,巨大肩袖撕裂的患者往往伴随有肱二头肌损害。

Walch等学者报导,仅接受肱二头肌肌腱切断术的307名患者满意率达87%,但随访发现平均4.5年后仍发展为肩袖撕裂关节病。

Boileau等学者证实,关节镜下肱二头肌肌腱切断术和固定术均有效减轻疼痛,伴有肱二头肌损害的肩袖撕裂所导致的功能障碍亦有所减缓。

接受肌腱切断术或固定术的患者治疗效果并无差异。

若存在小圆肌萎缩、术前假性瘫痪或重度肩袖撕裂关节病,临床疗效则较差。

值得一提的是,对比仅进行关节镜下清理术和清理术加肱二头肌肌腱长头切断术,术后2.5年临床预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而两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肩袖修复术外科技能、技巧、技术和器械的改进使关节镜下行巨大肩袖撕裂修复成为可能。

理想的肩袖修复术应恢复肩袖的生物力学、减少疼痛、改善功能,并形成加速并改善康复的牢靠性固定。

应当实现完全解剖修复。

然而,巨大肩袖撕裂行肩袖修复术后疗效更不可预测,与较小肩袖撕裂相比,术后随访发现有较高的撕裂再发率。

肩袖补片在巨大肩袖撕裂中的应用现状和展望

肩袖补片在巨大肩袖撕裂中的应用现状和展望

肩袖补片在巨大肩袖撕裂中的应用现状和展望来源: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作者:姜双鹏,艾笛,张腾,司庆华,彭立彬,姚琦肩袖损伤是最常见的肌腱损伤之一,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

据统计,在60~69岁人群中,肩袖损伤发病率可达31%,而在80岁以上人群中预计高达65%。

肩袖撕裂是严重的肩袖损伤,巨大肩袖撕裂是指撕裂范围>5cm或者累及≥2条肌腱的撕裂。

修复肩袖的解剖结构是恢复盂肱关节正常生物力学的基础。

肩袖撕裂的治疗经历了开放式手术修补、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和全关节镜下修补几个历史阶段。

目前对于小、中型肩袖撕裂通常可以在肩关节镜下直接缝合,但巨大撕裂的肩袖往往伴有脂肪浸润和肌腱回缩,勉强缝合时张力较大,可导致肩袖不愈合和再撕裂。

Guevara等的研究显示,肩袖撕裂修复后再撕裂率为20%~30%,巨大肩袖撕裂的这一概率可达40%~50%。

虽然手术术式、医疗器械和术后康复策略在不断进步,但巨大肩袖撕裂手术的失败率仍然较高,这成为肩袖损伤的治疗瓶颈。

肩袖补片被认为是进行无张力或微张力肩袖缝合的理想选择。

众多医生致力于开发自体、同种异体或者异种生物材料补片用以修复巨大肩袖撕裂。

与此同时,得益于医工结合的发展,人工合成材料补片和组织工程补片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就肩袖补片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作一综述。

01肩袖补片的治疗机制冈上肌肌腱是肩袖最易损伤的部分,巨大撕裂也往往发生于此。

正常情况下,冈上肌和三角肌既是力偶又是一对协同肌,共同完成肩关节外展活动。

当肩关节长期、反复做外展、前屈等动作时,肩袖反复撞击肩峰和喙肩韧带,造成肩袖慢性损伤甚至撕裂。

除此之外,瞬间的强大暴力也可造成肩袖撕裂。

撕裂后的肌腱会回缩、退变,肩袖补片的意义即是“增强”或者“替代”肩袖肌腱。

相对应的补片应用技术是增强(覆盖)技术和插入(中间)技术。

增强技术适用于撕裂的肌腱有脂肪浸润等退行性病变,但尚能在无张力或微张力条件下实现解剖学修复,补片被用来覆盖并加强退变的肩袖肌腱。

肩袖撕裂的诊断与治疗论文

肩袖撕裂的诊断与治疗论文

肩袖撕裂的诊断与治疗【中图分类号】r6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317-01肩袖撕裂是造成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

肩袖病变的程度从单纯的滑膜炎和撞击综合征到完全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

据文献报道,在肩部病变中,肩袖病变约占60%。

60岁以下人群中,肩袖全层撕裂的发生率低于6%,60岁以上人群中达到30%。

【解剖】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组成。

肩胛下肌起始于肩胛骨前方,止于肱骨近端的小结节上。

冈上肌起于刚上窝,冈下肌起于刚下窝,小圆肌起于肩胛骨下缘的背侧面,三者共同止于大结节。

其止点面积分别是1.55cm2、1.76cm2、和2.22cm2,总面积为6.24cm2。

肩胛下肌在肱骨小结节的面积为2.41cm2。

冈上肌止点(footprint)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平均为22.5mm(±3.1mm),内外方向上的平均长度为12.3mm(±0.4mm)。

肱骨头软骨缘至腱止点距离小于1mm。

冈上肌足印向后止于正常的裸区开始处,这是重要的解剖标志。

刚下和小圆肌止点构成裸区的外侧边界(1-2)。

肩袖对于肩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有重要作用。

冈上肌可以压抑、稳定股骨头,协助三角肌外展肩关节;冈下肌和小圆肌主要功能是外旋肩关节,防止肱骨头上移及后移;肩胛下肌主要功能是内旋肩关节,同时对肩关节前方的稳定起重要作用。

肩关节外展力量中,肩袖占1/3到1/2,在外旋力量中肩袖占80%。

生物力学研究证实,肩袖对于保持肩关节周围肌力平衡非常重要,inman提出冠状面肌力平衡学说,bu rkhart提出水平面平衡论。

【病因及损伤机制】肩袖撕裂的原因包括严重创伤、反复微小创伤、外撞击、内撞击和肩袖组织退变等。

1、肩峰下撞击学说 neer认为肩关节前屈外展时,肱骨大结节与肩峰前1/3和喙肩韧带发生撞击,导致肩峰下滑囊炎症甚至肩袖撕裂。

他认为95%的肩袖撕裂都是肩峰下撞击引起的。

早读巨大肩袖损伤的诊治进展,你想了解的知识点都有!

早读巨大肩袖损伤的诊治进展,你想了解的知识点都有!

早读巨大肩袖损伤的诊治进展,你想了解的知识点都有!随着MRI诊断及关节镜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肩袖损伤的诊治水平已取得了很大的提高。

对于普通的部分及全层肩袖撕裂,通过开放微创小切口技术或者全镜下肩袖缝合技术,文献报道均能取得满意疗效。

然而针对巨大肩袖损伤的诊治,存在很多的争论,巨大肩袖撕裂由于肩袖的缺失、断端回缩及肌腱、肌肉、脂肪浸润等原因很难直接行肌腱-骨修复,即便勉强修复再撕裂可能性大。

因此诞生了诸多技术,如镜下单纯清创术、间隙滑移松解止点内移技术、补片修复及上关节囊重建等。

尽管如此,巨大肩袖损伤修复术后仍有较高的不愈合率或再撕裂率等并发症。

本文将对巨大肩袖损伤相关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一)巨大肩袖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肩袖主要由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圆肌组成。

巨大肩袖撕裂主要是指撕裂直径大于5 cm或撕裂的范围波及2根以上肩袖[1,2]。

除发生于投掷等过顶运动及身体对抗为主的运动员外,肩袖损伤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有文献[3]报道在年龄大于65岁的人群中发病率高达22%。

且随着年龄升高,发病率增加,而年龄≥80岁,肩袖损伤发生率可达到50%[4,5]。

同时巨大肩袖撕裂在肩袖撕裂患者中比例竟高达40%[6]。

对肩袖撕裂损伤的重视刻不容缓。

巨大肩袖损伤患者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肩关节无力及常见的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受限,颈肩部的夜间痛和'过顶位'活动疼痛,尤其患侧卧位,疼痛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及生活。

疼痛常为患者就诊的最主要原因,也是评价肩袖损伤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

肩袖损伤除了疼痛外,常常伴有主动活动范围的明显减小,然而并非所有的肩袖损伤都会存在明显的主动外展及上举活动受限,如果患者的冈下肌的下半部分和小圆肌完整,肩胛下肌没有损伤,肩袖整体结构的前后下完整,维持的横断面力偶仍然存在,由于三角肌的力量,患者的主动外展及上举功能可能正常,但是疼痛症状会很明显,Job试验无法完成。

关节镜下治疗巨大肩袖撕裂术后再撕裂的研究进展

关节镜下治疗巨大肩袖撕裂术后再撕裂的研究进展

关节镜下治疗巨大肩袖撕裂术后再撕裂的研究进展摘要:巨大肩袖撕裂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治疗方式多种多样,治疗后再撕裂率也较高。

本文通过整理、概括近年来各种关节镜下治疗巨大肩袖撕裂术后再撕裂情况,为巨大肩袖撕裂的关节镜下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节镜巨大肩袖撕裂再撕裂巨大肩袖撕裂定义为撕裂的直径>5 cm或至少2 根肌腱完全撕裂。

有研究表明,当患者年龄大于60 岁时,肩袖损伤的发生率约 54%,其中巨大肩袖损伤占 10%~40%[1]。

肩袖再撕裂主要发生在关节镜修复术后 6-26 周,6个月后基本不会出现再撕裂。

修复失败主要发生在腱-骨愈合的早期,且愈合时间比预期的慢[2]。

Henry等[3]对关节镜下修补巨大肩袖撕裂的18篇文献分析后发现术后有79%总再撕裂率。

Kim等[4]发现关节镜下修复前上巨大肩袖撕裂后,53%的患者出现再撕裂,虽然愈合组的功能优于再撕裂组,但两组患者的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

年龄及脂肪浸润对术后再撕裂的影响。

Park等[5]对4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为小于60岁(n=24,平均年龄为53.4±4.2岁)和大于60岁(n=24,平均年龄为67.4±4.5岁)的患者。

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和12个月行MRI检查。

结果显示,大于60岁患者术前脂肪浸润较小于60岁患者严重,脂肪浸润与术后修复完整性相关。

小于60岁患者术后再撕裂率为12.5%,大于60岁患者为33.3%。

关节镜下早期修复术。

Spross等[6]分析关节镜下早期修复术治疗的巨大肩袖撕裂21例。

排除Goutallier分级大于或等于3级,既往有肩关节问题或手术史的患者。

术前MRI显示7例肌腱断裂2条,13例肌腱断裂3条,1例肌腱全部断裂。

所有患者均有全被动活动范围,平均延迟至手术时间为33天,平均随访39个月,总再撕裂率20%.本研究表明,关节镜下早期修复外伤性巨大肩袖撕裂可获得成功。

即使在再撕裂的患者中,功能也有望完全恢复。

肩袖损伤的处理临床实践指南重点(全文)

肩袖损伤的处理临床实践指南重点(全文)

肩袖损伤的处理临床实践指南重点(全文)2019年3月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AAOS)颁布了《肩袖损伤的处理临床实践指南(2019年)》(简称2019年指南),公布在其官网上。

该指南结合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主要就肩袖损伤治疗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如肩袖损伤的诊断、部分与全层肩袖撕裂的保守和手术治疗、术后康复、糖皮质激素和透明质酸的应用等方面提出了26条推荐意见和7条专家共识,同时根据现有的证据支持强度对推荐意见进行了分级。

该指南是根据9年来肩袖损伤诊治领域的新进展对AAOS 2010年发布的《肩袖损伤的临床指南(2010年)》(简称2010年指南)进行的更新和修订。

相比于2010年指南,2019年指南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更新,“高强度证据”意见2010年指南为0条,在2019年指南中增加到12条,是一部严谨客观、逻辑性较强的指南,同时也是一部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制定临床决策的高度重要性的指南。

由于目前国内尚缺乏专门针对肩袖损伤的相关指南。

因此,对这部指南进行了精读,并就其中的核心内容尤其是更新的热点部分进行了重点解读,目的是:(1)加强对肩袖损伤治疗的规范和深入理解;(2)使临床医师能够更好地结合推荐意见和证据运用于临床实践;(3)为制定基于我国现状的肩袖损伤治疗临床实践指南提供借鉴。

一、指南更新的背景肩袖损伤是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

以往的解剖学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50岁人群中肩袖撕裂的发病率为13%,60岁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0%,70岁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1%。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进展,肩袖疾病今后必将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健康问题。

同时,肩袖损伤疾病负担较重,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与其他骨科临床问题一样,在肩袖损伤的诊治中存在很多的争议,患者面临着多种治疗选择,骨科医生在这些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倾向性差异很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治疗进展(全文)摘要临床诊疗中将巨大肩袖撕裂分为可修复性和不可修复性撕裂。

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患者的症状更严重,对功能的影响更大。

目前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的治疗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康复锻炼、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等。

手术治疗方式较多,关节镜下清理术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切断术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肩袖部分修复术较单纯清理术对恢复肩关节功能更具优势,上关节囊重建术和肌腱转位术疗效显著,肩峰下假体植入术也是一种可行方案,但仍需研究证实其远期效果。

该文对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肩袖撕裂;肩关节;治疗。

巨大肩袖撕裂是运动医学专科医生面对的严峻挑战之一,其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

年轻患者急性创伤性肩袖撕裂首选手术治疗。

对于无法用标准方法修复的慢性退行性巨大肩袖撕裂,其治疗选择受到众多学者关注。

相对于小的肩袖撕裂,这些“无法修复”的巨大肩袖撕裂修复后再撕裂率更高。

有文献报道,巨大肩袖损伤治疗失败率高达40%。

本文对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一、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定义Cofield等将巨大肩袖撕裂描述为前后方向或内外方向大于5cm的撕裂。

也有学者认为,2个及以上的肩袖肌腱撕裂才能称为巨大肩袖撕裂。

同时,根据病程缓急巨大肩袖撕裂又可分为急性撕裂、慢性撕裂、慢性撕裂急性发作等。

巨大肩袖撕裂多数为慢性撕裂,且通常伴有肩袖回缩、肌肉萎缩和脂肪浸润等。

目前对于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的定义仍无统一标准,Woodmass 等认为其应具有以下特征:①Goutallier分级为3~4级;②Patte分级≥Ⅱ级;③肌腱长度<15mm;④切线征阳性;⑤曾行肩袖修复手术失败。

Kim等分析105例行关节镜手术的巨大肩袖撕裂患者术前6个月的MRI检查结果发现,肩袖的可修复性与患者冈上肌及冈下肌的脂肪浸润、切线征和Patte分级相关,而与肩胛下肌和小圆肌是否存在脂肪浸润无关,并认为单独以切线征或Patte分级预测巨大肩袖撕裂的可修复性,其准确性较低。

在单变量影响因素中,冈下肌脂肪浸润对肩袖可修复性的预测最有效,而组合因素中,Goutallier分级与Patte分级的组合预测效果最好。

二、巨大肩袖撕裂生物力学及病理改变2.1 肩袖力偶平衡机制正常肩关节活动时,盂肱关节的力学平衡由三角肌和肩袖肌群(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维持。

肩袖的力偶平衡主要分为两组:冠状面力偶平衡和水平面力偶平衡。

冠状面力偶平衡是三角肌与冈上肌之间的平衡,当肩关节在三角肌作用下外展时,冈上肌的作用是将肱骨头压向肩胛盂,防止肱骨头上移。

水平面力偶平衡由肩胛下肌和冈下肌控制,其在水平面将肱骨头压向肩胛盂,以维持肱骨头的正常位置。

2.2 巨大肩袖撕裂病理变化Goutallier根据CT图像发现,肩袖损伤通常伴随周围组织的脂肪浸润,根据脂肪浸润程度可分为5期:0期为正常肌肉(无脂肪);Ⅰ期为肌肉中有脂肪条纹;Ⅱ期为肌肉多于脂肪;Ⅲ期为肌肉与脂肪等量;Ⅳ期为肌肉少于脂肪。

当脂肪浸润程度较高(即脂肪多于肌肉)时,可使肌肉功能丧失,其严重度与脂肪浸润程度相关。

此外,巨大肩袖损伤时肩袖的回缩、粘连、纤维化和萎缩也会导致肩袖功能丧失。

肩袖严重回缩还可牵拉损伤肩胛上神经,加重肩袖萎缩与脂肪浸润等,并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与肩袖中小撕裂相比,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不仅存在明显的肩袖肌肉萎缩和脂肪浸润,还可能伴有明显的肱骨头上移和肩-肱间隙变小,且撕裂肌腱回缩后,可形成更严重的粘连和瘢痕纤维化。

因此,对于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损伤,即使在广泛松解后进行修复,其难度也很大,且修复后仍存在修补张力高的问题,再撕裂率也增高。

三、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治疗对于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的治疗,目前仍缺乏统一意见。

通常先采用非手术治疗,当非手术治疗无效时,依据Goutallier分级、Patte 分级、肌腱长度、切线征进行评估,选择可修复性撕裂手术或不可修复性撕裂手术2种方案。

3.1 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康复锻炼、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及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或糖皮质激素治疗等。

Yoon等对108例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患者进行研究,根据肩胛下肌是否完整和小圆肌是否肥大将患者分组,经40个月随访发现,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患者约半数治疗失败,其中肩胛下肌腱完整和有小圆肌代偿性轻度肥大的患者,非手术治疗失败率和中转手术率均更低。

而Agout等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发现,采用非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无法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患者的功能,这种改善发生于治疗的前6个月,6个月后仍无改善或改善不足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选择非手术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年龄,肩袖撕裂程度,肩袖力偶平衡是否被破坏,术前是否有明显的肌肉萎缩、肌腱回缩和脂肪浸润,是否存在严重关节炎,以及对肩关节功能的要求。

如经过3~6个月及以上的非手术治疗,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且对肩关节功能有一定要求,则可进行手术治疗。

3.2 手术治疗根据患者是否存在疼痛症状,肩部的活动范围、肌腱力量和上举角度,是否存在假性麻痹,手术治疗可分为关节镜下清理术、肱二头肌腱固定术、肩胛上神经松解术、肩袖部分修复术、上关节囊重建术、背阔肌转位术、下斜方肌转位术、肩峰下假体植入术、反式肩关节置换术。

3.2.1 关节镜下清理术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切断或固定术关节镜下清理术是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的一种手术选择,医生可选择同时进行肩峰下囊切除术、肩峰成形术、肩峰下减压术、肱二头肌肌腱切断或固定术,通过切除肩峰下囊、肩峰成形、肩峰下减压、切断肱二头肌肌腱或固定来缓解疼痛。

有研究发现,尽管尚无证据表明关节镜下清理术优于其他治疗方法,但对以疼痛为主诉的患者,这种手术方案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Alidousti等的研究表明,在没有肩袖的情况下,肱二头肌肌腱可能起到下压肱骨头的作用。

因此,在大多数肩袖撕裂患者中,手术切断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可能导致肱骨头近端移位,并导致与巨大肩袖撕裂症状相关的疼痛。

对于切断还是固定肱二头肌肌腱,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有研究发现,对于巨大肩袖撕裂所致的肱二头肌长头肌肌腱病,切断或固定肌腱的效果相同,但切断肌腱手术时间更短,疼痛缓解更快。

3.2.2 肩胛上神经松解术肩袖撕裂可导致棘突切口处神经向内侧平移3.5cm,随后被卡住,从而易导致肩胛上神经病变。

Tsikouris等对肩袖撕裂的过顶类项目运动员进行关节镜下肩胛上神经松解术治疗,并与不行神经松解的治疗进行比较,发现肩胛上神经松解术效果更好,治疗后患者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改善更明显,运动恢复率更高。

但有学者进行的回顾性研究发现,行联合与不联合肩胛上神经松解术治疗的肩袖撕裂患者术后UCL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主动屈曲角度、外旋角度、再撕裂率、冈上肌和冈下肌脂肪浸润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认为这可能由于肩胛上神经严重损伤而对神经松解无反应,或通过肩袖修复使肩胛上神经已获松解。

不过该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包括为非随机化回顾性分析研究、样本量较小、修复技术不规范等。

3.2.3 肩袖部分修复术随着对肩袖撕裂病理改变及愈合过程的进一步理解,多数学者认为关节镜下完全修复巨大肩袖撕裂使肩袖回到足印区是最佳方案。

但是,当存在撕裂肌腱收缩时,完全修复肩袖不适用,此时可进行部分修复,目的是通过恢复肩袖的力偶平衡将无功能的肩袖撕裂转变为有功能性。

有学者对肩关节镜下肩袖部分修复术治疗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的效果进行研究,发现其临床和功能主观评分以及肌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影像学评估显示部分修复的结构失败率为48.9%,再手术率为2.9%,认为对于不能完全修复的巨大肩袖撕裂,关节镜下部分修复是安全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但仍需开展高质量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Cavalier等对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结果进行研究,发现与单独的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切开或固定术以及关节镜背阔肌转位术相比,肩袖部分修复术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3.2.4 上关节囊重建术Mihata等采用关节镜下自体阔筋膜移植重建上关节囊治疗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结果显示术后患者上举及外展时肩关节疼痛、功能和活动范围均有明显改善。

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采用同种异体真皮移植进行上关节囊重建也被应用于治疗中。

上关节囊重建通过对肱骨头提供生物性约束,使其保持正常位置,同时移植物可以在早期愈合过程中充当生物支架,缩短上关节囊距离,降低修复时的张力。

Woodmass等对34例接受同种异体真皮移植重建上关节囊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由于持续性疼痛发生率高,功能差,导致65%的患者治疗失败;进一步分析发现,这可能与患者性别(女性)、冈下肌Goutallier分级增高及手术实施例数少有关。

Jordan等对9例采用上关节囊重建术治疗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的患者进行研究,其中5例采用自体阔筋膜移植,4例采用同种异体真皮移植,结果显示上关节囊重建术为有效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治疗后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平均肩峰肱骨距离均获保留甚至增加。

3.2.5 背阔肌转位术背阔肌的主要作用是使肱骨旋后及内收,其有33.9cm潜在偏移量,适合转移。

背阔肌转位术可用于关节间隙正常而由无法修复的后上肩袖缺损造成顽固性疼痛的患者。

肌腱转移的作用是恢复关节力偶和肩部正常运动,背阔肌转位可恢复冈下肌和小圆肌的后方力偶,转位的背阔肌还起到下压肱骨头的作用。

Galasso等对18例行背阔肌转位术的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患者与健康者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分析肩关节活动度、肩肱节律等发现,背阔肌转位术虽不能使患者肩关节运动正常化,但仍可获得与健侧相似的肩关节功能和活动度。

Moursy等对79例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患者行背阔肌转位术并随访10年,发现背阔肌转位术是可靠的治疗方案,患者中期临床效果良好。

肩胛下肌撕裂、小圆肌功能受损、二次手术等可能导致手术效果不佳,而肩峰肱骨距离、患者性别、撕裂原因、术前是否存在外旋滞后征、之前的手术方式等则不会影响总的临床效果,年龄对疗效的影响尚有争议。

Sidler-Maier等报道了经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移植强化的改良背阔肌转位术的治疗结果,认为对于既往肩袖修复失败及肩胛下肌腱缺损的患者,采用该术式是合理选择。

一项Meta分析研究表明,背阔肌转位术可能是年轻患者的最佳选择。

3.2.6 下斜方肌转位术下斜方肌转位术原为恢复瘫痪肩关节外旋功能的治疗方案,目前已成为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的治疗方法之一。

Stoll等研究发现,对于下斜方肌转位术,完整或可修复的肩胛下撕裂是治疗成功的首要条件,下斜方肌需同相转移以便于康复,识别下斜方肌下缘是切取的关键,认为迄今还没有研究表明背阔肌转位术与下斜方肌转位术何种方式为优,而下斜方肌转位术更有利于肩关节外旋受限的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