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颗粒的最佳级配

合集下载

水泥颗粒级配在什么范围比较好

水泥颗粒级配在什么范围比较好

水泥细度是表示水泥被磨细的程度或水泥分散度的指标。

通常,水泥是由诸多级配的水泥颗粒组成的。

水泥颗粒级配的结构对水泥的水化硬化速度、需水量、和易性、放热速度,特别是对强度有很大的影响。

在一般条件下,水泥颗粒在0~10滋m 时,水化最快;在3~30滋m 时,水泥的活性最大;大于60滋m 时,活性较小,水化缓慢;大于90滋m 时,只能进行表面水化,只起到微集料的作用。

所以,在一般条件下,为了较好地发挥水泥的胶凝性能,提高水泥的早期强度,就必须提高水泥细度,增加3~30滋m 的颗粒级配比例。

但必须注意,水泥细度过细,比表面积过大,小于3滋m 的颗粒过多,水泥的需水量就偏大,将使硬化水泥浆体因水分过多引起孔隙率增加从而降低了强度。

同时,水泥细度过细,也会影响水泥的其他性能,如储存期水泥活性下降较快、水泥的需水性增大、水泥制品的收缩增大、抗冻性降低等。

另外,水泥细度过细将显著影响水泥磨的性能发挥,使产量降低,电耗增加。

所以,水泥企业在生产中必须合理控制水泥细度,使水泥具有合理的颗粒级配。

不同粉磨系统所生产的水泥的颗粒级配相差较大。

开路粉磨系统的颗粒总体分布范围比较宽,颗粒总体粒径偏小,细粉含量高;而闭路磨颗粒分布范围窄,颗粒总体粒径偏大,细粉含量偏少,粗粉含量多。

水泥中混合材的种类和掺量也会影响水泥的颗粒级配,掺石灰石、火山灰类易磨性好的混合材的水泥中细颗粒含量会增加;掺矿渣、磷渣等易磨性差的混合材的水泥中细颗粒含量较少。

对使用不同混合材和不同掺量的水泥,所要求的颗粒级配也不相同。

由于提高粉磨细度可以显著提高水泥强度,再加上矿渣水泥易磨性差,因此,对于矿渣水泥通常要求磨细些,要尽量提高其微粉含量。

而掺火山灰质混合材和石灰石的水泥则很容易产生微粉,从而使水泥的比表面积提高,水泥需水量增加,但对水泥强度的提高并不多,所以应尽量减少其微粉含量。

总之,水泥颗粒级配到底应控制在什么范围比较好,并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应根据水泥企业的工艺情况和水泥性能的要求来决定。

颗粒级配

颗粒级配

什么是颗粒级配?。

水泥是一种粉体产品,它由各种大小的颗粒组成。

颗粒级配是指各种大小颗粒占总量的百分比。

颗粒级配在其他粉体行业通常称作粒度分布。

它可以用列表、图形或函数来表示。

水泥行业常见的RRSB分布是一种典型的粒度分布函数,它的表达简洁、参数的物理意义明确且易于测定,但是它是水泥粒度分布的一种近似表达,水泥实际的粒度分布与RRSB分布有一定差别。

水泥的实测粒度分布与RRSB分部的对比颗粒级配与水泥性能有什么关系?。

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在相同的熟料和混合材配比下,水泥的性能由颗粒级配决定,例如:。

(a)28天强度由1---32微米颗粒的百分含量决定;。

(b)3天强度则由1微米以上颗粒的比表面积决定;。

(c)1微米以下颗粒对强度没有贡献,但会大幅度增加需水量,降低浇筑性能;。

(d)3微米以下颗粒是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同时也是需水量的主要贡献者;。

(e)48微米以上颗粒含量决定水泥的泌水性等等。

因此,如果你想改善水泥性能,就得优化水泥级配。

为什么有时比表面积大了,细度小了,水泥性能反而变差了?。

就1个单位重量而言,粉体的表面积与颗粒直径成反比。

因此,颗粒越小,对比表面积的贡献越大,例如,1个单位1微米的颗粒,其比表面积是相同重量60微米颗粒的60倍。

因此有人说,比表面积主要由细颗粒决定。

比表面积增大,有时可能是1微米以下颗粒增加引起的,这时3天和28 天强度都不会增加,而浇筑性能却会急剧下降,水泥性能变差。

细度小只表明80微米以下含量高了,但是水泥的3天和28天强度分别由1微米以上颗粒的比表面积和1--32微米颗粒含量决定,因此细度与水泥性能的相关性并不水泥各粒度组份的含义好,细度小,水泥强度并不一定会提高。

颗粒级配测试在磨机调整(改造),特种水泥研制及混合材添加中能起什么作用?。

对绝大部分水泥企业而言,改造或调整磨机主要是为了提高台时产量,降低水泥的粉磨电耗。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与节能将耗密切相关,但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作用是:提高水泥的性能,包括提高强度,改善浇筑性能等。

水泥细度知识及粒度、粒度分布测试方法

水泥细度知识及粒度、粒度分布测试方法

水泥细度(-转自于启蒙水泥论坛)描述水泥的细度,现在用的是细度状态一词.细度状态应包括:磨细程度(俗称筛余量、比表面积)、颗粒分布、颗粒形貌和堆积密度四个方面内容。

在水泥的配料组份已定的前提下,水泥的性能就取决于其细度状态。

因此,正确认识并控制好细度状态非常重要.以下分述之.由于颗粒分布和紧密堆积密切相关,这两方面合并讨论.我国水泥标准规定水泥产品的细度小于10%,这个细度是指0 . 08mm筛余量%。

这个方法简单易行,在一定的粉磨工艺条件下,细度与水泥强度存在一定关系。

理论分析和生产实践均发现,传统的细度和比表面积与水泥性能相关性并不理想.80微米筛余只反映80微米以上颗粒的百分含量.虽然该组分含量低,表明有效颗粒含量高.水泥强度变高,但是对总量90%以上、粒径小于80微米、对水泥性能有直接影响的颗粒来说,具体的粒度分布情况并不清楚,因此也就无法完全确定水泥性能(如3天强度、浇筑性能等).用这种方法进行水泥质量控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当水泥磨很细的情况下,如小于1%,控制意义就不大了。

国外水泥普遍磨得很细,所以在国外水泥标准中几乎都取消了这个指标。

文献[1]介绍:某工厂以32um筛余作为粉磨过程例行控制的依据.在32um筛余处于控制目标范围时, 80um筛余为0.2-0.4%,几乎没有波动.如果以80um 筛余作为粉磨过程例行控制的依据,那么几乎无法对粉磨设备作出任何调整.由于设备故障原因,32um筛余曾经偶然发生很大的波动,由原来的控制目标值16%变为20%.单独对该部分水泥进行检验,28天抗压强度比细度正常时下降约4MPa,此时水泥80um筛余仅由0.3%变为0.8%.这一事实表明,在水泥细度较细时, 80um筛余很难反应水泥的粉磨情况,不宜作为粉磨过程的控制指标.第二,当粉磨工艺发生变化时,细度值也发生变化,如开路磨细度值偏大,闭路磨细度值偏小,有时很难根据细度控制水泥强度变化。

第三,细度值是指0. 08mm筛筛余量(%),即水泥中80μm颗粒含量(%),众所周知,>64μm颗粒水化活性已很低了,所以用大于80μm含量多少进行水泥质量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水泥真实活性。

砼粗骨料的级配与粒径控制措施

砼粗骨料的级配与粒径控制措施

砼粗骨料的级配与粒径控制措施粗骨料级配骨料的级配是指各级粒径颗粒的分布情况,通常用筛分曲线来表示。

颗粒级配是骨料的重要性能指标,良好级配的骨料具有各个粒级含量合理,既不过不多也不过少,具有较低的空隙率,在混凝土工作性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降低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

对于级配良好的骨料应具有以下特征:1.较低的空隙在混凝土体系中,粗骨料的空隙需要砂浆来填充,粗骨料的空隙率越小,需要填充粗骨料间空隙的砂浆也相对较少,起润滑作用的砂浆体积也越多,混凝土流动性(或坍落度)也相对较大。

当混凝土工作性相同时,具有良好级配的骨料往往具有较低的空隙率,可以降低浆体用量,使用较低胶凝材料,成本较低。

2.骨料具有适当小的比表面积混凝土拌合物中,浆体除了填充骨料间的空隙外,尚需将骨料包裹起来。

在骨料达到最大密实度的条件下,要力求减小其比表面积,改善混凝土工作性。

骨料比表面积越小,同样的浆体包裹在其表面厚度越大,摩擦力越小,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也越好。

能满足工程施工要求的时,应尽可能地采用最较大粒径的骨料,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级配曲线的区间,降低骨料的空隙率,又可以降低小颗粒骨料的含量,降低比表面积。

3.有适当的细颗粒含量连续级配优良的骨料应具有适当的细颗粒含量,实践中采石场生产的骨料经过装料、运输和卸料,再加上生产混凝土时上料,会使骨料大小颗粒分离重新分布失去良好的级配。

由于骨料生产者的不重视,一些号称连续级配的骨料,实际上小于10mm 的颗粒极少,几乎没有。

针对此种情况,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前,首先应对已有的骨料级配进行复配优化,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骨料按不同比例、对不同粒径进行混合,分别测定其容重,选用空隙率最低容重最重时的比例作为配合比设计的依据。

4.ACI302.1R对骨料的筛余建议ACI302.1R对混凝土各级骨料的筛余提供了相应的建议:最大孔径的筛子上的筛余和0.15mm筛子上筛余的推荐范围分别为0%~4%和1.5%~5%;0.6mm和0.3mm筛子上的建议筛余为8%~15%;对于最大粒径大于25mm的骨料,余下各级筛子的筛余量应在的8%~18%范围内,对于最大粒不大于25mm的骨料,如25mm或20mm,余下各级筛子的筛余量应控制在的8%~22%范围内。

水泥粒度

水泥粒度

水泥粉磨系统优质高产、节能降耗的技术分析(一)水泥粉磨 2009-04-28 14:53 阅读31 评论0字号:大中小水泥颗粒是一种人工粒体,水泥的群体颗粒具有高比表面积(单位质量物质的二相界面面积)与多分散性(某一样品中每一颗粒都不尽相同)的两大特征。

水泥的粉体状态的一般表达:磨细程度(细度和比表面积)、颗粒分布和颗粒形貌。

1水泥细度水泥的粒度就是水泥的细度。

水泥细度直接影响着水泥的凝结、水化、硬化和强度等一系列物理性能。

我国水泥标准规定水泥产品的细度80μm方孔筛筛余不得超过10%。

控制细度的方法简单易行,在一定的粉磨工艺条件下,水泥强度与其细度有着一定关系。

水泥的筛余量越小表示水泥越细,强度越高。

但用这一方法进行水泥质量控制还存在较多问题:⑴当水泥磨得很细时,如80μm方孔筛筛余小于1%,控制意义就不大了。

国外水泥普遍磨得很细,所以在国外水泥标准中几乎全部取消了这一指标⑵当粉磨工艺发生变化时,细度值也随之变化。

如开流磨筛余值偏大,圈流磨筛余值偏小,有时很难根据细度来控制水泥强度。

⑶细度值是指0.08mm筛的筛余量,即水泥中≥80μm颗粒含量(%)。

众所周知,≥64μm的水泥颗粒的水化活性已很低了,所以用≥80μm颗粒含量多少进行水泥质量控制还不能全面反映水泥的真实活性。

2 水泥的平均粒度在水泥粉磨过程中,不是均匀的单颗粒,而是包含不同粒径的颗粒体—粒群,所以在评述水泥细度时若只用筛余这一简单的表示方法,差不多有90%多的水泥颗粒都通过筛孔成了筛下物,然而这些筛下物的颗粒大小并不清楚,故筛余量相同时比表面积也会出现很悬殊的现象。

平均粒度有几种表示法,如算术平均直径、几何平均直径、调和平均直径等。

=水泥颗粒的平均粒度是表征水泥颗粒体系的重要几何参数,但所能提供的粒度特性信息则非常有限,因为两个平均粒度相同的粒群,完全可能有不一样的粒度组成(颗粒级配)。

3 水泥比表面积国外水泥标准大多规定比表面积指标,一般都采用勃氏比表面积仪测定水泥比表面积,我国的硅酸盐水泥和熟料的国家标准规定已与国外标准一致。

水泥颗粒的最佳级配

水泥颗粒的最佳级配

水泥颗粒的最佳级配水泥细度是表示水泥被磨细的程度或水泥分散度的指标。

通常,水泥是由诸多级配的水泥颗粒组成的。

水泥颗粒级配的结构对水泥的水化硬化速度、需水量、和易性、放热速度、特别是对强度有很大的影响。

在一般条件下,水泥颗粒在0~10微米时,水化最快,在3~30微米时,水泥的活性最大,大于60微米时,活性较小,水化缓慢,大于90微米时,只能进行表面水化,只起到微集料的作用。

所以,在一般条件下,为了较好地发挥水泥的胶凝性能,提高水泥的早期强度,就必须提高水泥细度,增加3~30微米的级配比例。

但必须注意,水泥细度过细,比表面积过大,小于3微米的颗粒太多,水泥的需水量就偏大,将使硬化水泥浆体因水分过多引起孔隙率增加而降低强度。

同时,水泥细度过细,亦将影响水泥的其它性能,如储存期水泥活性下降较快,水泥的需水性较大,水泥制品的收缩增大,抗冻性降低等。

另外,水泥过细将显著影响水泥磨的性能发挥,使产量降低,电耗增高。

所以,生产中必须合理控制水泥细度,使水泥具有合理的颗粒级配。

水泥的最佳颗粒分布及其评价方法(2009-11-14 08:02:05)摘要:水泥的粉体状态一般表达为磨细程度(细度和比表面积)、颗粒分布和颗粒形貌。

水泥产品必须磨制到一定细度状态时,才具有胶凝性。

水泥细度直接影响着水泥的凝结、水化、硬化和强度等一系列物理性能。

细度状态可用以下方式表达:平均粒径法、筛析法、比表面积法、颗粒级配法。

如细度指标(80μm 和45μm 筛筛余),主要反映水泥中粗颗粒含量(%);再如比表面积指标(m2/kg ),主要反映水泥中细颗粒含量;而颗粒级配分析可以全面反映水泥中粗细颗粒分布状态,是当前水泥企业调整、控制水泥性能的先进手段。

在水泥粉磨过程中得到的水泥颗粒不是均匀的单颗粒,而是包含不同粒径的颗粒群体。

水泥颗粒的平均粒径是表现水泥颗粒体系的重要几何参数,但其所能提供的粒度特性信息则非常有限,因为两个平均粒径相同的粒群,完全可能有不一样的粒度组成(颗粒级配)。

水泥颗粒级配与水泥性能初探用

水泥颗粒级配与水泥性能初探用

主要原 料 的高楼 大厦 。水泥在 当今 建筑业 中扮 演着 一 个 不可 或缺 的重 要角 色。也 正 因为如此 ,提高 水泥 的 粘 结度 成 了保证 楼盘 质量 的一个 重要 因素 , 许 多科 学
家纷纷 研 究如何 提升水 泥 的质量 、水泥具 有什 么样 的 颗粒 级配才 是建筑 中最需要 的。
或0 . 0 8的筛余 表示 ,相 同细度 的水泥 是 由很 多不 同级
配 的 水 泥 颗 粒 组 成 的 。 水 泥 的水 化 、硬 化 速 度 ,以 及 需 水 量 、 和 易 性 、放 热 速 度 、 特 别 是 水 泥 的 强 度 这 些
都 受 到水泥颗 粒 级配 结构 的影 响。在一 般情 况下 ,水
浆 体会 因为 水分过 多而 出现很 多空 隙 ,从而 降低 了水 泥 的 强度 。同时 , 水 泥细度 如 果过细 , 水 泥 的其他性
能也会 受到 影响 ,比如说在 储存 期水泥 活性 的下 降速 度 变快 ,水泥 的需水 量 加大 , 水 泥 的抗冻性 降低 , 水 泥制 品的收缩性增大等等 。另外 ,水泥如果过细的话 , 对 水泥磨 的性 能发挥 也会 有着严 重 的影响 , 使 得水泥 的产量 降低 , 增加 电耗 。由此看来 , 水 泥不 能过于粗
水泥的强度 , 所以 , 应尽量减少微粉 的含量 。

3 7 —
技术探讨
水 泥助 磨 剂 c e me n t g r i n d i n g a i d
2 0 l 3 耳 NO. 0 4
到底应该将水泥颗粒级配控制在什么范 围内最好 ,
期 却要 小很 多。这是 因为在 硬化 初期 时 ,水泥 中与 水 反应 的水 泥颗粒 的比表 面积 直接 影响着 水化产 物数 量 的多少 。包 围在 水泥颗 粒周 围 的水化产物 结 构随着 水 化 过程 的进 行 ,也会 变得 越来越 紧密 ,从而 阻碍 了搅 拌水 的渗入 , 从 而 导致水 化反应 速度 的下 降。 由此 我 们得 出 ,水泥颗 粒 的增大 可 以在 很大程 度 上影 响水泥 早期的强度 ,而对水泥后期 的强度影响 比较小 。 混凝 土产生 裂变 的一个 重要原 因就是 由于水 泥 的

水泥稳定碎石的配合比

水泥稳定碎石的配合比

水泥稳定碎石的配合比
水泥稳定碎石的配合比是根据不同的工程要求和原材料特性而定的,一般来说,水泥稳定碎石的配合比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确定水泥用量:水泥用量应根据碎石的颗粒级配、含水率、固结性能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来说,水泥用量为碎石质量的5%~10%。

2. 确定碎石用量:碎石用量应根据工程要求和场地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碎石用量为水泥用量的5~10倍。

3. 确定水灰比:水灰比应根据水泥品种、含水率、碎石颗粒级配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来说,水灰比为0.3~0.5。

4. 确定配合比:根据以上三个因素确定配合比,一般来说,水泥、碎石、水的配合比为1:5~10:0.3~0.5。

需要注意的是,水泥稳定碎石的配合比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工程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泥颗粒的最佳级配
水泥细度是表示水泥被磨细的程度或水泥分散度的指标。

通常,水泥是由诸多级配的水泥颗粒组成的。

水泥颗粒级配的结构对水泥的水化硬化速度、需水量、和易性、放热速度、特别是对强度有很大的影响。

在一般条件下,水泥颗粒在0~10微米时,水化最快,在3~30微米时,水泥的活性最大,大于60微米时,活性较小,水化缓慢,大于90微米时,只能进行表面水化,只起到微集料的作用。

所以,在一般条件下,为了较好地发挥水泥的胶凝性能,提高水泥的早期强度,就必须提高水泥细度,增加3~30微米的级配比例。

但必须注意,水泥细度过细,比表面积过大,小于3微米的颗粒太多,水泥的需水量就偏大,将使硬化水泥浆体因水分过多引起孔隙率增加而降低强度。

同时,水泥细度过细,亦将影响水泥的其它性能,如储存期水泥活性下降较快,水泥的需水性较大,水泥制品的收缩增大,抗冻性降低等。

另外,水泥过细将显著影响水泥磨的性能发挥,使产量降低,电耗增高。

所以,生产中必须合理控制水泥细度,使水泥具有合理的颗粒级配。

水泥的最佳颗粒分布及其评价方法
(2009-11-14 08:02:05)
摘要:水泥的粉体状态一般表达为磨细程度(细度和比表面积)、颗粒分布和颗粒形貌。

水泥产品必须磨制到一定细度状态时,才具有胶凝性。

水泥细度直接影响着水泥的凝结、水化、硬化和强度等一系列物理性能。

细度状态可用以下方式表达:平均粒径法、筛析法、比表面积法、颗粒级配法。

如细度指标(80μm 和45μm 筛筛余),主要反映水泥中粗颗粒含量(%);再如比表面积指标(m2/kg ),主要反映水泥中细颗粒含量;而颗粒级配分析可以全面反映水泥中粗细颗粒分布状态,是当前水泥企业调整、控制水泥性能的先进手段。

在水泥粉磨过程中得到的水泥颗粒不是均匀的单颗粒,而是包含不同粒径的颗粒群体。

水泥颗粒的平均粒径是表现水泥颗粒体系的重要几何参数,但其所能提供的粒度特性信息则非常有限,因为两个平均粒径相同的粒群,完全可能有不一样的粒度组成(颗粒级配)。

我国水泥标准规定,水泥产品的细度0.08mm 方孔筛筛余不得超过10%。

控制细度的方法简单易行,在一定的粉磨
工艺条件下,水泥强度与其细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细度值是指0.08mm 筛的筛余量,即水泥中≥80μm 的颗粒含量(%)。

众所周知,≥64μm 的水泥颗粒的水化活性已经很低了,所以用≥80μm 颗粒含量多少进行水泥质量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水泥的真实活性。

现在,水泥普遍磨得很细,所以这条标准规定就失去了控制意义。

国外水泥标准大多规定比表面积指标,采用勃氏比表面积仪测定水泥比表面积。

我国的硅酸盐水泥和熟料的国家标准已与国外标准相一致。

一般情况下,水泥比表面积与水泥性能都保持着较好的关系;但用比表面积控制水泥质量时,却有以下不足:
(1)比表面积数值主要反映5μm 以下的颗粒含量,数值比较单一。

在固定的工艺条件下,控制水泥的45μm 筛余量和比表面积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限制3μm以下和45μm 以上的颗粒,能够获得良好的水泥性能和较低的生产成本。

(2)比表面积对水泥中细颗粒含量的多少反应很敏捷。

有时比表面积并不是很高,但由于水泥颗粒级配合理,水泥强度却很高。

(3)掺有混合材料的水泥,比表面积不能真实反映水泥的总比表面积。

如掺有火山灰质混合材料,水泥比表面积往往会产生偏高现象。

(4)大量的实践证明,掺助磨剂的水泥如果细度下降了,比表面积往往也下降。

这可能与水泥的颗粒形貌有关。

平均粒径法、筛析法及比表面积法单一地表示水泥颗粒细度状态,并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水泥性能。

人们有时采取两种优化组合的方式来控制水泥细度状态,操作简便,控制有效。

而颗粒级配对水泥颗粒群体用连续、分区间的尺寸范围来表示大小颗粒的百分含量,更加准确地反映了水泥细度状态,是水泥性能的决定性因素。

水泥最佳性能的颗粒级配为3~32μm 颗粒总量不能
<65%,<3μm 的细颗粒不要超过10%,>65μm 和<1μm 的颗粒越少越好,最好没有。

因为3~32μm 的颗粒对强度增长起主要作用,特别是16~24μm 的颗粒对水泥性能尤为重要,含量越多越好。

而<3μm的细颗粒容易结团,<1μm的小颗粒在加水搅拌中很快就水化,对混凝土强度作用很小,且影响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易影响水泥性能而导致混凝土开裂,严重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

至于>65μm 的颗粒则水化很慢,对水泥28天强度贡献很小。

在水泥粉磨过程中加入助磨剂,可以改善水泥产品的颗粒组成。

使用水泥助磨剂后,磨机中的过粉磨现象会减少或消失,因此水泥中<3μm 的颗粒含量会有所减少,大颗粒的比例也会因粉磨强度的增加而降低。

但是,水泥企业要组合水泥的颗粒级配则需要结合其他工艺措施才能实现。

不同厂家的水泥助磨剂,其配方、选料、生产工艺各不相同,即使同一厂家的助磨剂,也会因其目的不同,在粉磨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效果。

由于不同的助磨剂其性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水泥企业在使用时应针对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