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收藏的价值分析

合集下载

古代石窟造像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

古代石窟造像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

古代石窟造像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古代石窟造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石窟造像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并分析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部分:古代石窟造像的艺术价值古代石窟造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艺术美感,还体现了古代艺术家的思想和智慧。

首先,古代石窟造像在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造像的形态多种多样,有人物、佛像、神像、动物等,具有不同的故事和寓意。

例如,敦煌莫高窟的佛像刻画了千手观音、礼佛文殊、智慧地藏等形象,装点了佛教的艺术风格和精神内涵。

而龙门石窟的佛像则刻画了飞天、韦驮、辩才天等不同的形象,展现了佛教智慧和人文精神。

其次,古代石窟造像在雕刻技艺上达到了高峰。

在制作过程中,艺术家充分利用石头的质感和纹理,通过精雕细刻,使造像展现出自然、生动、逼真的效果。

如洛阳龙门石窟的“韦驮天王”,被誉为“世界雕塑艺术宝库之一”,是中国古代石窟造像的代表之一。

这些造像不仅追求艺术效果,也注重细节之美,丰富了造像整体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二部分:古代石窟造像的文化内涵古代石窟造像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涵盖着佛教、道教、儒教等多种文化元素。

首先,古代石窟造像是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宗教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代石窟造像中的佛像、菩萨等形象,寓意着人们对佛教信仰的崇拜和敬仰,也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次,古代石窟造像还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元素。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修身养性和追求长生不死。

在古代石窟造像中,飞天、仙女等形象,体现了道教信仰者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向往。

最后,古代石窟造像还体现了儒教文化的影响。

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一,强调天道人治、仁爱道德等价值观念,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像营销策划方案

佛像营销策划方案

佛像营销策划方案一、背景分析佛像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宗教意义和艺术价值。

在中国,佛教与文化相互融合,佛像不仅是香火人流的聚集地,也是信仰文化的象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佛像的需求也在增加,佛像市场潜力巨大。

然而,目前佛像市场存在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需要制定科学的营销策划方案。

二、目标市场定位1.目标市场:以中国大陆地区为主,兼顾海外市场。

2.目标消费群体:主要面向佛教信众、艺术爱好者及具有一定购买力的中高端消费群体。

3.市场地域分布:根据各地佛教信仰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重点开拓一线及二线城市,逐步向三线及县乡市场渗透。

三、市场调研与竞争分析1.市场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消费者对佛像的需求、购买习惯及价值观念。

2.竞争分析:综合考虑传统佛教寺庙、艺术品馆及网络销售等渠道的竞争情况,了解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特点、销售策略和价格水平。

四、产品策划1.产品品质:确保佛像原材料的选取、制作工艺的精细和细节的完美,以高品质佛像打造品牌形象。

2.产品分类:根据消费者需求及市场定位,将佛像分为供奉佛像、欣赏佛像、收藏佛像等不同类别,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3.产品创新:推出创新设计的佛像产品,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加入现代艺术元素,吸引年轻一代消费者。

五、价格策略1.定价策略:根据产品成本、市场需求及竞争对手价格水平,采取合理的定价策略,确保产品的利润空间和市场竞争力。

2.促销策略:定期举办佛像展览、讲座或举办特殊活动,吸引消费者参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会员制度:建立会员制度,为忠诚消费者提供专属优惠、服务和礼品,增强消费者与品牌的粘性和忠诚度。

六、渠道管理1.线下渠道:与佛教寺庙、艺术品馆及知名商超等建立合作关系,开设专卖店,提供品牌形象、产品展示和销售服务。

2.网络渠道:建立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线上销售渠道进行产品展示、推广和销售,提供便捷的在线购买服务。

唐代银佛拍卖成交记录大全

唐代银佛拍卖成交记录大全

唐代银佛拍卖成交记录大全(原创实用版)目录1.唐代银佛拍卖市场概况2.唐代银佛拍卖纪录3.唐代银佛拍卖价格分析4.市场上常见的唐代银佛类型5.投资唐代银佛的市场前景正文一、唐代银佛拍卖市场概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品市场逐渐繁荣,尤其是古代文物艺术品备受关注。

唐代银佛作为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备受收藏家和投资者青睐。

近年来,唐代银佛拍卖市场越发活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参与其中。

二、唐代银佛拍卖纪录在拍卖市场中,唐代银佛的拍卖纪录屡创新高。

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唐代银佛拍卖价格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

其中,在一场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唐代银佛拍卖成交价高达数千万元人民币,刷新了当时唐代银佛拍卖价格的纪录。

三、唐代银佛拍卖价格分析唐代银佛拍卖价格之所以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首先,唐代银佛作为古代佛教艺术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唐代历史和佛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唐代银佛在制作工艺上具有很高的水平,展现了唐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再次,唐代银佛存世量稀少,物以稀为贵,导致其市场价格不断攀升。

四、市场上常见的唐代银佛类型唐代银佛种类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唐代银佛中最常见的类型,通常呈跏趺坐姿,双手合十,寓意着无量光、无量寿。

2.药师佛:药师佛是唐代银佛中较为罕见的类型,通常呈跏趺坐姿,左手持药瓶,右手结印,寓意着消灾延寿、去病免灾。

3.多宝佛:多宝佛是唐代银佛中的一种,通常呈跏趺坐姿,双手捧宝珠,寓意着多宝多福、富贵吉祥。

4.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唐代银佛中的代表性类型,通常呈跏趺坐姿,双手结印,寓意着觉悟、智慧。

五、投资唐代银佛的市场前景随着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发展,唐代银佛作为古代文物艺术品,其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一方面,唐代银佛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备受收藏家和投资者青睐;另一方面,唐代银佛存世量稀少,市场需求大于供应,有助于其市场价格的上涨。

关于隋代董钦鎏金佛造像探析

关于隋代董钦鎏金佛造像探析

关于隋代董钦鎏金佛造像探析隋代董钦鎏金佛造像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之一,它不仅代表了隋代艺术的高度成就,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工艺和宗教信仰的结合。

这件鎏金佛造像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研究隋代艺术和宗教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隋代董钦鎏金佛造像进行探析,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它的历史、艺术和宗教意义。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隋代董钦鎏金佛造像的历史背景。

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重要的朝代,开启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新阶段。

隋代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风气开放,这些特点都为雕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董钦佛造像应运而生。

董钦佛造像出土于陕西宜君县保普寺遗址,是隋代佛教造像中的杰作。

其保存完整,雕刻细致,造型精美,鎏金皆厚,是非常典型的隋代石雕佛像。

我们来探析隋代董钦鎏金佛造像的艺术特点。

它的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神态庄严,衣纹华丽,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董钦佛造像的鎏金工艺也十分精湛,金光闪亮,十分引人注目。

董钦佛造像的表情神态和衣纹雕刻都非常细致入微,表现了隋代艺术家们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

这些艺术特点使得隋代董钦鎏金佛造像成为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一颗明珠,被誉为“石中黄金”,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对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生动展示。

隋代董钦鎏金佛造像不仅在艺术上有着高超的造诣,而且在宗教意义上也具有重要价值。

佛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董钦佛造像作为隋代佛教造像的代表,具有非常重要的宗教意义。

在佛教的视角下,董钦佛造像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佛祖的化身,是对人们信仰的对象,是一种精神寄托。

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隋代董钦鎏金佛造像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和佛教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历史、艺术和宗教意义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通过对这一杰作的探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隋代的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水平和宗教信仰状况,为我们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博兴县出土白陶佛像的分析检测与保护性修复

博兴县出土白陶佛像的分析检测与保护性修复

博兴县出土白陶佛像的分析检测与保护性修复作者:贾庆霞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年第24期摘要:博兴县出土的白陶佛像是中国古代造像艺术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由于年代久远和环境侵蚀,这些文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损,亟须进行专业的分析检测和保护性修复,以确保其保护和传承。

文章旨在对博兴县出土的白陶佛像进行分析检测和保护性修复研究,探索其制作工艺、物质组成、结构特征、保存状况和修复效果等,为文物保护、文化价值的发掘与传承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博兴县;白陶佛教造像;分析检测;保护性修复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24.0070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历史文化的持续演进,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拥有大量丰富而珍贵的文物遗产。

博兴县出土的白陶佛像就是其中之一,其制作精良、形态优美,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和文化价值。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侵蚀,这些文物存在各种破损,单纯的展示和收藏往往难以实现对其的保护和传承。

因此,对这些文物的分析检测与保护性修复,既是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又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1 博兴县白陶佛教造像的发现与考古价值1.1 白陶佛像的发现及其背景白陶佛像是指以瓷土为原料,模制成坯后入窑素烧而成的小型单体陶佛造像,迄今仅见于山东省和河北省,其中以山东省博兴县出土数量为多,共出土白陶佛教造像及其残件56件①。

这类造像自20世纪70年代出土以来,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称谓,有的称其为“白陶模印造像”,有的称其为“素烧瓷佛造像”或“模印白瓷素烧造像”,还有的称其为“瓷佛造像”。

为了更科学地对其命名,2011年4月,山东博物馆邀请山东大学与化工学院对样本进行了检测。

通过检测,这些素烧瓷器各项参数均达不到瓷器的要求,因此暂将这批素烧佛像归为陶器。

陶瓷文物专家白云哲先生建议称为“白陶”,陶瓷制作专家钟华南先生判断这批白陶烧成温度在800℃上下。

雕塑佛像行业报告

雕塑佛像行业报告

雕塑佛像行业报告一、行业概况。

佛像雕塑是一门古老而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佛像雕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雕塑风格和技艺独具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的重视,佛像雕塑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市场需求分析。

1. 宗教信仰的影响。

佛教、道教等宗教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信徒对佛像的需求始终存在。

尤其是在寺庙、道观等宗教场所,佛像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随着佛教在国际上的传播,海外市场对佛像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2. 艺术品收藏的热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艺术品的收藏热情也日益高涨。

佛像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艺术品,备受收藏家的青睐。

一些雕塑家的作品更是成为了收藏市场的热门品种。

3. 装饰和礼品市场。

佛像作为一种独特的装饰品和礼品,也受到了市场的青睐。

不少人会选择将佛像作为家居装饰,或者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

这一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三、行业发展趋势。

1. 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佛像雕塑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其技艺传承和创新一直备受关注。

一方面,需要传承古代雕塑技艺,保护和传承古代佛像文化;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结合现代审美和工艺,推出更具时代特色的佛像作品。

2. 材料和工艺的提升。

随着科技的发展,佛像雕塑所使用的材料和工艺也在不断提升。

传统的石雕、木雕等工艺逐渐与现代的雕塑材料和技术相结合,使得佛像作品在形态、纹理等方面更加丰富多样。

3. 文化创意的融合。

佛像雕塑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其作品也在不断融合文化创意。

一些佛像作品融合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地域特色等元素,使得佛像作品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四、行业竞争格局。

目前,佛像雕塑行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

一方面,一些传统的雕塑家和工坊通过传统的手工技艺和口碑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另一方面,一些新兴的艺术家和工作室通过创新和文化创意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此外,一些大型的雕塑企业也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民国铜佛像鉴定标准

民国铜佛像鉴定标准

民国铜佛像鉴定标准
民国铜佛像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对于民
国铜佛像的鉴定,需要综合考虑其历史背景、工艺特点、保存状况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下面将就民国铜佛像的鉴定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对于民国铜佛像的鉴定,需要对其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民国时期是中国
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民国铜佛像在风格、题材等方面与其他时期的铜佛像有所不同,需要通过对其历史背景的了解来进行鉴定。

其次,民国铜佛像的工艺特点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

民国时期的工艺水平相对
较高,铜佛像的制作工艺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鉴定时需要注意观察铜佛像的雕刻、铸造、打磨等工艺细节,以及其整体的造型、比例等方面的特点,这些都可以帮助鉴定者判断其真伪。

另外,民国铜佛像的保存状况也是鉴定的重要考量。

由于其制作材料为铜,容
易受到氧化、腐蚀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保存状况良好的民国铜佛像显得尤为珍贵。

在鉴定时需要仔细观察铜佛像的表面是否有明显的腐蚀、变色等情况,以及其底座、支架等部分是否完好无损,这些都可以帮助鉴定者对其真实性进行判断。

最后,民国铜佛像的来源和证书也是鉴定的重要参考。

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收藏资料等,可以了解到铜佛像的来源和历史渊源,同时,如果有权威的鉴定证书或专家的鉴定意见,也可以为鉴定结果提供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民国铜佛像的鉴定需要综合考虑其历史背景、工艺特点、保存状况、来源证书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全面、细致地观察和分析,才能对民国铜佛像进行准确的鉴定,确保其历史和艺术价值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

《我最爱的佛像》课件

《我最爱的佛像》课件
佛像的雕刻技艺不仅体现了艺 术家们的技艺水平,也反映了 他们对佛教文化和艺术的深刻 理解和热爱。
05
结语
对佛像的感悟
佛像的庄严与慈悲
通过观察佛像,我感受到了佛的 庄严和慈悲,这让我对佛法产生 了更深的敬意和信仰。
佛像的艺术魅力
佛像的造型和雕刻技艺展现出极 高的艺术魅力,让我对佛教文化 和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
9字
不同地区的佛像造型风格各 异,如汉传、藏传和南传佛 教的佛像造型都有其独特的 特点。
9字
佛像的造型艺术不仅表现了 佛陀的庄严和慈悲,也反映 了艺术家们的创造力和审美 观念。
9字
佛像的造型艺术在历史长河 中不断演变,从最初的古朴 风格到后期的华丽风格,都 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风尚 。
佛像的色彩运用
对于不信佛教的人来说,欣赏佛像或 佩戴佛像饰品也可以起到心灵寄托和 心理安慰的作用。
文化交流
佛像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交 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不同国 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04
佛像的艺术价值
佛像的造型艺术
9字
佛像的造型是佛教艺术的精 华,其形态、姿势、表情等 都充满了深意和美感。
03
佛像的文化内涵
佛像所代表的佛教教义
佛教教义
佛像作为佛教文化的象征 ,代表着佛教的基本教义 和价值观,如慈悲、智慧
、平等、无我等。
禅修工具
佛像在佛教修行中具有重 要作用,是信徒禅修、观 想和领悟佛法的重要工具

心灵寄托
对于信徒而言,佛像不仅 是崇拜的对象,更是心灵 的寄托和慰藉,能够带来
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对于信徒而言,供奉和礼 拜佛像是一种修行的方式 ,有助于培养慈悲心和智 慧,提升个人的道德和精 神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像收藏的价值分析
佛像是当今收藏界的热门收藏品,那么佛像收藏的价值如何?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佛像收藏的价值,一起来看看。

佛像收藏的价值
中国金铜佛制作大约有两千年历史,但具体始于何时,尚无定论,需进一步研究。

现代人将中国古代金铜佛分为“汉传”和“藏传”两大类。

汉传金铜佛自东汉始造,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历史跨度漫长;藏传金铜佛像则以元明清传世品多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时期的佛造像都具有与当时社会习尚和精神相一致的特征。

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瘦骨清像”,让人们想起了“建安风骨”。

唐代造像的华严大气,则体现出唐代雍容大度、海纳百川的辉煌气象。

宋代的佛造像已完全世俗化,佛仿佛已走入了人间,成了人们自己身边的你、我、他,显得非常可亲、可敬。

佛像制作最初从五胡十六国开始慢慢兴起,至魏晋南北朝时达到了一个高峰。

据了解,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金铜佛像是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的一尊鎏金铜佛坐像。

这些佛像不仅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对象,也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受到中外收藏界的深爱。

据观察,在拍卖市场中创出高价的,大多是明清时期的金铜佛像。

在现在的市场上,一尊铜质佛像小品,其市场价格至少在5万元左右。

品质上好的铜佛像,价格可达1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

佛像收藏的价格
北京2016年春季拍卖刚刚落幕。

由拍卖结果看,金铜佛像市场依然十分火爆。

其中,嘉德拍卖的“万法归一——宫廷造像精粹”专场的成交率为80%,“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专场成交率达到了88%;“帕拉11-12世纪至稀至珍双色铜合铸释伽牟尼成道像”以2530万元成交,“17世纪铜鎏金财神护法一组”成交于2300万元;北京东正的佛像专场中,“明铜镀金道教水将像”以8970万元的价格成交;保利拍卖的一尊明宣德观世音菩萨坐像以4830万元成交,清雍正绿度母坐像3795万元被人请走;匡时公司的“十五世纪铜鎏金无量
寿佛”以2817.5万元拍出,“十五世纪铜鎏金释迦牟尼佛”成交于2127.5万元。

佛教是中华民族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对人们的影响历史悠久,根深蒂固。

两千年的佛教传播历程,以其特有的精神救赎,平抚世间的种种困惑与焦虑。

而佛教工艺品作为佛教思想的载体,体现了宗教、历史、文化、工艺等多重价值,更是受到人们世代的尊崇。

佛教工艺品一般可分为佛像、唐卡、法器三大类,佛像作为古代的雕塑艺术品,相对于其他古董,更多的体现出制作年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精神。

尤其明清时期的金铜佛像,更代表了佛教造像成熟的艺术特点,工艺、材质更加讲究,也最具有观赏性,把佛教高深的哲学、美学思想都凝聚在了佛像里。

在我国,以往,佛像主要被供奉在寺院和信徒家中。

20世纪60—70年代,收藏佛教工艺品的藏家主要以外国人为主,拍卖场上很难见到华人的踪影。

直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人、新加坡人和中国台湾藏家开始收藏佛像。

而内地人士收藏佛像大约是在90年代中期以后。

在1996年嘉德春季拍卖会上,曾以7.92万元拍出过一尊“乾隆粉彩无量寿佛像”,由于乾隆皇帝自称为“长寿佛”,因此御窑厂烧制了一批精致的无量寿佛像供宫中使用;在1997年翰海春拍中,一尊“明木雕金漆佛像”成交于2.75万元,当年秋拍,翰海的一尊“明铜莲花坐佛”拍出了26.4万元;1998年,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上,一尊“晚隋鎏金铜佛坐像”以398万港元成交;1999年春拍,翰海将“明永乐铜鎏金佛像”拍出了66万元,创出当时内地佛像拍卖的最高价。

当时文物部门有规定,藏传佛像因为涉及民族问题不能拍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佛像市场的发展。

那时内地拍卖会上的精品佛像多来自天津市文物商店。

10-20厘米高的清中、早期佛像的价格一般在1万元左右,好一些的品类在2万元左右,相对于同时期陶瓷类、书画类的红火,佛像还处于冷门藏品。

随着内地逐步放开藏传佛像的拍卖限制,佛像收藏开始出现明显升温,其价格也出现快速飙升,佛像工艺品开始以专场拍卖的形式出
现。

2004年,嘉德公司在其秋季拍卖会上,第一次推出了“尊崇之美——佛像艺术”专场,135件佛像集体亮相,这是中国内地的首个佛像拍卖专场。

其中有十多尊为藏传佛像,全场总成交额1200余万元。

一尊明末清初的“铜鎏金松赞干布坐像”最为罕见。

这尊藏传佛像在1905年被法国藏家收藏,铜鎏金松赞干布坐像题材罕见,造型完美,工艺精湛,是一尊保存极佳的佛像精品,最终成交于110万元。

2006年,佛教艺术品尤其是藏传佛教艺术品成为市场新宠,上拍数量和价位都有大幅度增加。

2006年10月,香港苏富比秋拍成交的13件伦敦斯皮尔曼家族收藏的佛像总成交额高达3.4238亿港币,当其中一尊“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凭借1.166亿港元的成交价创下单尊佛像的世界拍卖纪录之后,佛像收藏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2006年11月,北京匡时秋拍推出“般若光辉—古代佛教文物专场”;2006年12月,北京翰海进行佛教艺术品专拍,首推“永乐气象”金铜佛像专场,上拍11件明代永宣时期的佛像,多件成交价超过百万元。

北京翰海在2007年春拍和秋拍中分别推出“经辩金铜佛像专场”和“菩提主义金铜佛像专场”,成交率均在80%左右,两场总成交额1.3亿元。

2008年的佛像拍卖呈现降温趋势,其中金融危机的影响直接造成藏家的惜售心理,从而导致佛像市场精品数量锐减。

佛像拍卖市场在经历了前两年的跳跃式发展后,进入盘整阶段,调整大约用了两年时间。

在香港佳士得2010春拍中,一件“明宣德制鋈金铜无量寿佛坐像”以7010万港元成交,为2010年开了个好头。

北京翰海2011年春拍上拍了大量佛像,其中有3件佛像成交价逾千万元人民币;北京保利在当年秋拍中推出“观自在中国佛教造像专场”,有63件拍品成交,成交总额高达7388.86万元,其中有两件达千万元级别。

自2013年春拍,从拍品成交情况来看,打破了两年来国内佛像市场踌躇不前的局面,再次掀起国内佛像市场的收藏热潮。

在2013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一尊“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最终以2.36
亿港元成交,刷新中国单体佛像成交纪录,被佛像收藏家郑华星先生请走。

在北京翰海2013春季拍卖会“五觉——金铜佛像”专场上,郑华星先生一人获得了9尊佛像,其中以1978万元请得金铜佛像专场的封面标的——伦敦斯皮尔曼家族旧藏的“宋代铜鎏金苏频陀尊者”。

2015年,佛像市场继续走强,越来越多的拍卖企业开始尝试金铜佛像的拍卖运作。

秋拍中,北京保利古董板块的“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斯皮尔曼家族秘藏梵像聚珍”专场中,共推出12件佛像,总成交额达到1.9亿元。

其中,一尊“十四世纪释迦牟尼”以1.035亿元成交,“十四世纪交脚弥勒菩萨像”和“清乾隆燃灯佛”分别以3910万元,3392.5万元成交。

佛像收藏的行情
佛教作为中华民族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对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

佛教艺术品作为佛教思想的载体,更是受到人们的敬爱。

两千多年的佛教文化历史,以其特有的精神救赎,平抚世间种种困惑。

通过艺术,呈现的是一门集宗教、历史、工艺价值的综合体,所依托的文化将随我们民族精神而存在,其生命力永无止境。

藏传佛教艺术尤以其精湛的工艺,特殊的历史背景,神秘的派系传承而得到社会的关注。

藏地佛像多以金铜铸造,称为利玛。

精选的材质所塑成的雕像,均谓以制作人名号或地区名称前缀,如扎什利玛、桑塘利玛等。

尤其是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的藏传金铜佛像,藏地称其为永乐利玛。

因受尼泊尔纽瓦尔艺术的影响,人物造型准确自然,工艺精湛,细微处纤毫毕现,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旨趣。

藏传佛教艺术品较之汉传佛教艺术品存世量大,艺术特色也更加鲜明,并拥有国际化的收藏和市场背景,近年来藏传佛教艺术品在市场上备受追捧,大量竞买资金涌入这一领域。

市场上的佛教艺术品以佛像、唐卡、法器三大类为主。

佛像做为主流,应该重点关注艺术审美价值高的金铜佛教造像精品,13世纪前的早期金铜佛像,以及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佛像艺术品;唐卡方面,早期唐卡作品、与宗教历史文化相关的作品,以及艺术审美价值高的唐
卡作品较有收藏价值;法器也有三类值得关注,制造工艺精美、用料考究的法器,与宗教历史文化相关的法器,以及雕刻精美的护经板等。

近几年来,拍卖市场上的主流拍品是明代永宣时期的佛教艺术品,尤其有题款的精品市场更为关注,其次是清代宫廷风格佛教艺术品,以出自六品佛楼的佛像最受欢迎。

2004年以来,佛像精品一直都集中在中国境内交易,成交价格最高的佛像连续三年在中国境内产生。

2004年中国嘉德[微博]、北京翰海首推金铜佛像专场,总成交额达4000多万元,翰海金铜佛像专场中藏式风格占73%。

2004年夺得中国佛像成交第一名的是香港佳士得[微博]秋拍中的15世纪大威德明王鎏金铜佛像,以1798.375万港币成交。

次年北京翰海秋拍中,明代铜药师佛以1100万元成交。

2006年佛教艺术品尤其是藏传佛教艺术品成为市场的新宠,数量和价位都大幅度的提升。

香港苏富比[微博]秋拍成交的13件Speelman收藏的佛像总成交额高达3.4238亿港币。

明永乐款的鎏金释迦牟尼坐像成交价高达1.166亿港币,成为目前世界上价格最贵的金铜佛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