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探究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教材中“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改进与反思

新教材中“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改进与反思作者:施启迪来源:《中学生物学》2009年第06期“血糖平衡的调节”在高中生物教材中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比较抽象,如果仅凭教师讲述,学生很难真正掌握这些知识。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稳态与环境”模块部分中采用了模型建构的方法来处理这部分知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主动地,去探究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新内容。
这与老教材相比有着很大的进步,特别是模型建构在现代生命科学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方面,它不仅对学生目前学习生物科学有帮助,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认知观,同时还强化了与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内在联系。
因此,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领悟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
在生物学科学习中,模型提供观念和印象,这是非常吸引学生的生动的感性材料,是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教材中的模型建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操作较困难,为此笔者对模型建构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改进笔者针对教材中设计上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教学中作了改进:由学生来代替卡片,进行分角色扮演。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也使得这段内容更加直观、形象。
具体过程介绍如下。
教师先将黑板分为3个区域,从教室门口向内分别标上“血糖”、“肝糖原”、“脂肪、某些氨基酸、肌糖原”等字样,然后请一个小组8位学生走出教室,在门外等候。
再请门外的8名学生走进教室,都站在标有“血糖”字样的区域里,并提问:“假设这8位同学就是某人饭后经消化后吸收到体内的葡萄糖,这些葡萄糖首先进入血液,形成血糖。
此时血糖浓度如何?”学生看着这8个高矮不同的“葡萄糖”挤成一堆站着,不由得都笑了马上回答说:“很高。
”教师再追问一句:“怎样让这么高的血糖浓度降下来呢?这些葡萄糖又到哪里去了呢?”学生看了看黑板,很容易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葡萄糖到肝脏、肌肉处成为肝糖原、肌糖原;形成脂肪;转化为某些氨基酸,从而血糖浓度降低。
《血糖调节教案》

《血糖调节教案》word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糖的概念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2. 掌握血糖调节的生理机制,包括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的作用。
3. 了解糖尿病的成因、类型和治疗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血糖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 血糖在人体中的作用:提供能量、维持大脑功能、保持正常血压等。
3. 血糖调节机制: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4. 糖尿病的成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抵抗。
5. 糖尿病的类型:1型、2型及其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糖的概念、作用、调节机制及糖尿病的成因和类型。
2. 教学难点:血糖调节机制中激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直观展示血糖调节的过程。
2. 案例分析:介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糖尿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血糖调节机制及糖尿病的成因,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血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讲解血糖的作用:阐述血糖在人体中的功能,如提供能量、维持大脑功能等。
3. 讲解血糖调节机制:介绍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4. 讲解糖尿病的成因和类型:分析胰岛素分泌不足和细胞对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区分1型和2型糖尿病的特点。
5. 案例分析:介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糖尿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血糖调节机制及糖尿病的成因,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血糖概念、作用和调节机制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糖尿病成因和类型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血糖调节知识点的掌握。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糖尿病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糖尿病的防治知识。
3.3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教学反思和实验效果评价
❖ 4、演示实验的模型具有不足之处:利用模型内液 面高度的变化模拟了血糖浓度的变化,学生可能会 误认为血糖浓度变化是血液总量在变化。因此,通 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误区。
❖ 5、由于学生进实验室实际操作的机会比较少,在 规范操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生物老师和化 学老师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强化。
实验原理
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 糖,从而使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 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而使血糖升高,本实验依据此原 理模拟血糖平衡的调节。
酚酞是一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遇碱变红。浓度 较小的碱性溶液使酚酞显现浅红色,浓度较大的碱性 溶液使酚酞显现深红色,滴加酸性溶液红色变浅。
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红色加深。模拟
深
胰高血糖素升高
血糖浓度
激素调节后
变 浅
滴加HCl 溶液,红
色变浅。
模拟胰岛
素降低血
糖浓度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和实验效果评价
❖ 1、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效果明显。动手操作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探索、思考、实 践的心理需求。
❖ 2、培养学生通过建构模型来直观形象的研究问题 的素养。
实验设计思路
我设计本实验的初衷是为了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 理解“血糖平衡的调节”这一重要知识点。因此我将 课本25页中配图2—9“血糖的来源和去向”和课本26 页中“模型构建”——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这两部 分进行了整合,构成本次的实验课程。
实验创新要点
创新点一:设计并自制教具模拟血糖的来源和 去向。
《血糖平衡的调节》教学反思

《血糖平衡的调节》教学反思
在教学《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我注意到几个方面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需要更加清晰和有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
对于血糖的概念和调节机制了解不够深入,所以在引入调节机制时可能有些困惑。
在
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明确地介绍血糖的定义和相关概念,并逐步引入调节机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解和
示范的方式,但发现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有些不足。
下次我可以尝试运用一些互动
性更强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提高他们
的学习动力。
最后,教学资源的利用需要更加充分。
在这次教学中,我主要依靠讲义和幻灯片进行
教学,但发现这些静态的资源可能不够生动和直观。
下一次,我可以考虑使用一些多
媒体资源,例如视频、模型等,来加强学生对于血糖调节的理解和记忆。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多样化和灵活使
用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探究设计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探究设计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血糖平衡的调节一直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个体水平的调节与稳态,内容比较抽象。
以往的教学在设计思路是由于主要仅凭教师讲述,仅仅告诉了学生内容,学生很难真正理解。
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积累了很多基础,学习中应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地去探究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新内容。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从建模的角度设计了“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实验,通过活动来建构知识,设计资料分析、模型建构、思考与讨论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知识的建构。
实验目的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这个建模活动,更好地理解人体内是如何对血糖含量进行调节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体内激素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同时,也力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建构模型,尤其是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学生所做的模拟活动,是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模拟活动之后,学生再根据在活动中的体验,构建图解式概念模型或进行计算机模拟。
1.实验材料和用具(1)准备3张不同颜色的纸和一把剪刀。
(2)用某种颜色的纸剪出15张卡片。
卡片正面写上“每1 L血液中的0.1 g 葡萄糖”,背面写上“糖原”。
这些是“糖卡”,翻转过来则代表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再翻回去就代表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糖卡”是否翻转及怎样翻转需要严格依照步骤3、4来进行。
(3)用另一种颜色的纸剪出2张卡片,并在上面写上“胰岛素”。
每张“胰岛素卡”能使1张糖卡由正面翻到背面。
(4)用第3种颜色的纸剪出2张卡片,并写上“胰高血糖素”。
每张“胰高血糖素卡”能使1张糖卡由背面翻到正面。
2.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2)理解和把握动物生理学的核心概念──血糖平衡调节的原理、意义、机制。
(3)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4)培养学生通过构建模型理解模型方法的重要作用。
制定以上教学目标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通过这个实验, 可以了解血糖的平衡、意义、调节机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使学生更加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导学案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学案【教学目标】1.运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2.解释血糖的平衡和调节机制【教学重点.难点】1.构建血糖平衡的调节模型2.血糖平衡调节机制。
【教学准备】模型构建材料:代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葡萄糖、肝糖原、肌糖原、食物中的糖类、脂肪和某些氨基酸、“CO+H20+能量”的卡片等。
【模型构建】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资料1:在马拉松比赛中,运动员体内血糖含量会略微降低(因血糖会氧化分解提供能量),但总体是维持在0.8-1.2g/L的正常范围之内。
一、提出问题:。
资料2:血糖调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人体内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多种激素能够调节血糖的含量,但是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为主。
二、作出假设:。
三、构建模型:1、构建吃饭后血糖调节的模型资料3:正常人的血糖含量是0.8-1.2g/L,一般稳定在0.9 g/L左右;正常人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在120ng/L左右,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在90ng/L左右。
任务一:根据资料,利用卡片构建正常人的血糖含量、胰岛素含量和胰高血....................糖素含量的模型.......。
资料4:吃饭后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素含量的模型......。
资料5: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的分解和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
资料6: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任务三:根据资料,用卡片构建吃饭后血糖调节的模型。
.............2、构建运动时血糖调节的模型资料7:运动时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任务四:根据资料,用卡片构建运动时血糖.....。
.......调节的模型.......含量变化及平衡3、构建血糖调节的图解式模型四、得出结论:。
五、分析应用: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血糖调节教案》

《血糖调节教案》word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糖的概念及其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2. 掌握血糖调节的生理机制,包括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的作用。
3. 了解糖尿病的特点及其危害,提高学生对糖尿病的认识。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探究血糖调节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1. 血糖的概念与作用2. 血糖调节的生理机制3.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及危害4. 血糖调节实验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血糖的概念、作用、血糖调节的生理机制以及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血糖调节的原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血糖在人体中的作用。
2. 讲解血糖的概念与作用,让学生了解血糖的重要性。
3. 讲解血糖调节的生理机制,包括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的作用。
4. 讲解糖尿病的特点、发病原因、症状及危害,提高学生对糖尿病的认识。
5. 布置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血糖调节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糖、血糖调节和糖尿病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1. 血糖调节的生理机制2. 糖尿病的类型及诊断标准3.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4. 血糖调节实验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续)七、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血糖调节的生理机制、糖尿病的类型及诊断标准、治疗方法。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血糖调节的原理(续)。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续)。
八、教学步骤1. 讲解血糖调节的生理机制,让学生深入了解血糖调节的过程。
2. 讲解糖尿病的类型及诊断标准,使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糖尿病。
3. 讲解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等,让学生了解糖尿病的治疗手段。
建立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型讲义

资料:血糖的调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
程,人体内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 上腺素等多种激素能够调节血糖的含 量,但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为主。
十二指肠
胃 胰腺
胰岛B 细胞
胰岛素
胰岛A 分泌 胰高血糖素 细胞
材料:
13张“血糖”卡,每张表示1L血液中的 0.1g葡萄糖”; 4张“胰岛素”卡,每张表示1L血液中的 40ng/L胰岛素; 4张“胰高血糖素”卡,每张表示1L血液 中的30ng/L胰高血糖素; 食物中的糖,肝糖原,肌糖原,CO2、 H2O和能量各一张。
+ 拮抗作用
胰岛素分泌
+
组织加速摄取、利 用和储存葡萄糖
促进糖原分解,促进非 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
胰高血糖素分泌
+
胰岛A 细胞
血糖降低
1、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 D )
A. 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B. 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C. 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D. 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2.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 A )
A、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B、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C、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D、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3.下图为某种营养物质在人血液中含量的变化曲线,
对该图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 该曲线反映的是正常人血糖含量变化 B. AB段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增加 C. 血糖的氧化分解等,使BC段下降 D. CD段逐渐上升是由于肝糖元和肌糖元的分解补充
150
200
时间(min)
资料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去的学习中已积累了很多基础,学习中应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地去探究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新内容。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从建模的角度设计了“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实验,通过活动来建构知识?,设计资料分析、模型建构、思考与讨论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知识的建构。
1.1 实验目的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这个建模活动,更好地理解人体内是如何对血糖含量进行调节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体内激素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同时,也力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建构模型,尤其是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学生所做的模拟活动,是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模拟活动之后,学生再根据在活动中的体验,构建图解式概念模型或进行计算机模拟。
1.2 实验材料和用具
1.2.1 准备3张不同颜色的纸和一把剪刀。
1.2.2 用某种颜色的纸剪出15张卡片。
卡片正面写上“每1 L血液中的0.1 g 葡萄糖”,背面写上“糖原”。
这些是“糖卡”,翻转过来则代表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再翻回去就代表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糖卡”是否翻转及怎样翻转需要严格依照步骤3、4来进行。
1.2.3 用另一种颜色的纸剪出2张卡片,并在上面写上“胰岛素”。
每张“胰岛素卡”能使1张糖卡由正面翻到背面。
1.2.4 用第3种颜色的纸剪出2张卡片,并写上“胰高血糖素”。
每张“胰高血糖素卡”能使1张糖卡由背面翻到正面。
二、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
2.1.1 理解和把握动物生理学的核心概念──血糖平衡调节的原理、意义、机制。
2.1.2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2.1.3 培养学生通过构建模型理解模型方法的重要作用。
制定以上教学目标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通过这个实验, 可以了解血糖的平衡、意义、调节机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使学生更加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设计思路
该实验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饭后大量的葡萄糖吸收到体内,但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只有短暂的升高,很快就恢复正常,让学生讨论吸收到体内的大量的葡萄糖到哪里去了,为引出胰岛素的知识做铺垫;然后做模型建构活动:用不同颜色的卡片代表葡萄糖、糖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以小组为单位模
拟吃饭后和运动后体内葡萄糖、糖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变化,建构血糖调节模型。
2.3 教学建议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学习了血糖平衡调节的原理,因而这次实验,教师要鼓励学生,特别是组织自学能力较强学生分别扮演各种角色,通过模拟和讨论,不断修正以构建正确的模型。
教师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构建正确的模型,这也是本实验的重点。
在指导学生进行建模时,不要束缚学生的思路,也不一定局限于教材中提供的方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求异创新,设计出既简便易行,又科学准确而且生动活泼的实验活动方案。
本实验研究最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可自愿结合组成若干小组,要求选出小组长负责本组的研究工作。
2.3.1 事先应组织学生预习好血糖平衡调节的有关知识。
2.3.2 用不同颜色的卡片代表葡萄糖、糖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卡片规格要统一,最好用打印字。
2.3.3 为了使活动开展得较为生动,可有每小组自导自演游戏内容,动手操作与讲话相结合。
2.3.4 有条件学校及学生在模拟活动之后,根据在活动中的体验,构建图解式概念模型或进行计算机模拟。
2.3.5 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教给学生认真分析活动结果,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实验事实进行科学推理,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完成实验报告。
课题报告完
老年人,尤其是肥胖者,常发生轻度的糖尿病。
只要他们继续过量进食,血糖浓度就不会下降,但节制饮食,血糖常能恢复正常。
肥胖导致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血液内有过多的脂肪酸,抑制葡萄糖代谢造成的。
近年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证明,只有小部分糖尿病患者是绝对的缺乏胰岛素,大部分患者血液中具有正常或超常量的胰岛素,这可能与靶细胞中胰岛素受体的减少或亲和力降低有关。
另有资料表明,糖尿病不是一种激素不正常的疾病,而可能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不正常的结果,即糖尿病可能伴有相对和绝对的血液中胰高血糖素过高症。
4.2 糖尿病的成因、症状与治疗方法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与人们的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体力活动过少,从而造成肥胖(脂肪堆积)等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
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等多种应激状态,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会大量分泌,从而使血糖升高。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是由于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使得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和在细胞内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导致细胞内能量供应不足,所以病人多食仍感觉饥饿。
病人多食又使血糖来源增多、血糖含量升高,当血糖含量高于160~180 mg/dL时,糖就从肾脏大量排出,同时也带走了大量水分,所以病人多饮仍感觉口渴。
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
糖尿病病人应控制进食糖类食物,减少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适量增加高纤维及淀粉类食物。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尽可能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
在此基础上,适当使用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