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军事教育思想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资料整理1.《孙子兵法》产生时期是春秋末期,为大军事家孙武所著。
2.《孙子》是对春秋时代及其以前战争经验的总结,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军事行动的一些特点,主要有:一是战争性质多为争霸战争;二是速战速决的作战主张;三是不主张攻城,认为攻城是下策;四是车战为主。
3.《孙子》的军事思想主要不过三方面的内容:孙子对战争的基本看法、孙子的战略战术思想、孙子的军事哲学思想。
4.《孙子》军事思想的局限性表现在:1)在哲学思想上,他的许多见解都还是零星的和直观的,都还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2)孙子对战争的认识还是肤浅的。
3)他对将帅的个人作用也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
4)在战略战术上,虽然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这是他的杰出贡献,但他对战略战术的概念却异常模糊。
5.《孙子》对战争的基本看法是广泛的,也是十分深刻的,它是孙子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战思想、慎战思想、善战思想、物战思想、备战思想。
6.“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火攻篇》中他又首尾对应地告诫人们,“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这体现了孙子的重战思想。
7.孙子指出:“明主慎之,良将警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这体现了孙子的慎战思想。
8.孙子的善战思想充满于十三篇之中,统而观之,主要有以下四点: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庙算”制胜论;“诡道”制胜论;以“全”争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论。
9.孙子认为,战争离不开经济基础。
他说:“举师十万,日费千金”,“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这就揭示了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性,说明战争不仅是军事与政治的竞赛,也是经济的竞赛。
这体现了孙子的物战思想。
10.孙子强调“先胜而后求战”,反对“先战而后求胜”。
这也体现了孙子的备战思想。
11.孙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孙子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原始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悠久而丰富,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在保护国家安全和战胜敌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这些古代军事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军事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始于孙子兵法的战争哲学孙子兵法被视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作。
孙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的观点,如“胜之千里外,诸葛亮之心也”、“兵不厌诈”等。
这些观点既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强调了计谋和智慧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在战争中要充分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扬长避短,制定优势的战略和战术。
二、兵家六韬的用兵之道兵家六韬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文献。
它由六篇著作组成,包括《奇计篇》、《九变篇》、《虚实篇》、《行军篇》、《地形篇》和《军争篇》。
这些篇章囊括了用兵之道的各个方面,如间谍战术、军事变化、虚实之学等。
兵家六韬注重战略和战术的灵活运用,提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它对后来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孙膑兵书的理论总结孙膑兵书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奠基之作。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通过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组织、军事训练和指挥战斗的理论。
他强调了军事组织和纪律的重要性,提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观点。
孙膑兵书为后来的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三十六计的智慧战略三十六计是一本汇集了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文献。
它将各种战略技巧和智慧总结成三十六条,包括“瞒天过海”、“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
三十六计的思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迂回性,主张在战争中运用策略和智慧取得胜利。
三十六计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诸子百家的军事思想除了以上几位军事理论家,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学派也对军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墨子提出了“非攻”的思想,强调和平解决争端;荀子强调道德和教化对军事行动的重要性;韩非子提倡中央集权和军队组织的改革。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孙子兵法》号称“武经冠冕”,它蕴含着丰富的治军思想,它是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令文齐武”、“修道保法”和“将帅五德”等治军理论,是治军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
一、《孙子·行军篇》中说:“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
平素能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
命令平素能得以认真贯彻执行,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缘故。
其意思是领导者应以恩仁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而使之心悦诚服;同时也须以刑威去整治下属的行为,而使之整齐划一。
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众的爱戴和敬畏。
这里还是说要“恩威并重”,即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孙子在《作战篇》中指出:“取敌之利者,货之。
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
”就是说,对于勇于夺取敌人物资装备的士兵要予以物质奖励,在车战中,凡缴获敌车十辆以上的,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
W·曼彻斯特指出:“一个人不会把自己的生命出卖给你,但却会为了一条彩色的绶带而把生命奉献给你。
”由此可见,精神激励在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方面所能收到的巨大效果,这是因为他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实现。
在企业经营中,对有功者给予物质奖励固然重要,而注重精神激励更为重要,及时而科学地表彰先进和激励优秀关系到组织活力环境的营造。
二、“修道保法”是治军的依据,也是《孙子兵法》治军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一,制度要完备。
《孙子?计篇》中说:“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所谓“曲制”,就是军队中的各项编制和军事制度;所谓“官道”,就是官员的任免和职责等官吏制度;所谓“主用”,就是军费、粮秣、车马、器械等管理和开支的财务制度。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概述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概述
孙子兵法以军事机动为主要内容,注重利用军事机动来取胜。
其核心思想是“以民为本,公以利害为准则”。
其提出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全面考虑国际局势及军事战略部署;二是注重军事机动;三是借助自然条件的利弊,运用诡计;四是知己知彼,尊重战略与战术;五是机遇与危机,有效把握。
坚持以人为本,公以利己,尊重军事道德和军事价值观,努力实现有效开展军事行动,以及保障军队长远发展,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军事必要保障。
指导思想:孙子提倡“全民参与国防”,强调武力需要尊重人权和尊重法律;重视军事利用政治,政治利用战争;发挥创新优势,尊重各国文化和习俗;着重军事的机动性、诡计性及行动的机会与危机;注重军人的训练,遵守军事道德,刚毅善战;大虑国际形势,尊重法律,强调有效维护社会治安。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1.重战《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战争不仅是国家维持政权和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2.慎战“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贤良的将帅一定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把握取胜的,就不能随便且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1.战争与政治因素的关系孙吴非常重视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能够站在政治的角度和高度来认识战争,而不是囿于单纯的军事角度。
他提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当中,“道”是根本,“道”是第一位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2.战争与经济因素的关系战争与经济关系密切,战争直接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孙武看到了经济决定战争的实力,他提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即土地大小决定物产多少,决定士卒数量,决定实力对比,决定胜利的可能性。
战争的实施是以充足的物质保障为基本条件的。
3.战争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战争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都受到天气和地形的制约。
孙武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两种自然条件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天”、“地”和“道”、“将”、“法”等一起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
论孙子的“善战”思想

论《孙子》的“善战”思想谢国良《孙子》一书是我国2500年前大军事家孙武所撰。
它以军事理论专著的形式,总结了春秋末及其以前的战争实践经验,奠定了中国古典兵学的理论基础和优良传统,在中外军事史上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给人类军事科学写下了极为光辉的一页。
千百年来,《孙子》之所以备受人们的推崇,被誉为“兵经”、“兵圣”、“兵学鼻祖”,影响遍及世界,其主要的奥秘就在于它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客观规律性的“善战”思想。
所谓“善战”,就是以最佳的方法夺取战争的最大胜利。
如《谋攻篇》讲:“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形篇》讲:“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势篇》讲“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虚实篇》讲:“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所有这些,都是关于善战思想的精妙论述,既包括对战略全局的谋划和指导,也包括具体的作战指挥。
自古以来,战争就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极为酷烈,极为复杂而又极难把握的事物,军事家们无不殚精竭虑、梦寐渴求各种克敌制胜的良方。
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孙子》的“善战”思想给了人们以指导和研究战争的高超智慧和艺术,因而赢得后世兵家的尊崇。
《孙子》的“善战”思想,充满于全都13篇之中,统而观之,主要有以下各点。
一、重战、慎战、备战—安国全军《孙子》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提出了对战争应持的态度问题。
这是—切军事家都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只有对此作出正确的回答,然后才能谈得上“善战”,在这方面,《孙子》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重战、慎战、备战,以确保“安国全军之道”。
不仅在《计篇》从生死存亡的战争后果论述了重战的思想,在《作战篇》又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进—步阐述了战争后果的严重性,反复指出:“带甲十万”要“日费千金”,“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兵久而国利者末之有也”,“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孙子兵法》的谋略制胜思想及现实启示

《孙子兵法》的谋略制胜思想及现实启示军事谋略是《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主要探索了战争制胜的理想目标和基本条件,探索了战争制胜的简要过程和主要方法,体现了原始唯物思想和朴素辩证思维,其思想或思维对当前我们备战和作战均有强烈启示意义。
标签:理想目标;哲学思考;人文情怀;《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军事谋略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探讨了战争制胜的目标、条件和策略问题。
一、提供了战争制胜的理想目标和基本条件“兵者诡道”“兵以诈立”,有人习惯性地依此认为《孙子兵法》的军事谋略主要是隐真示假、以迂为直之类的狭义的军事谋略,玩弄技巧,擅长示形,甚至将“美人计”“走为上计”之类的也罗列其中。
其实,无论制胜目标还是用谋条件,《孙子兵法》的见解均非同寻常。
(一)树立了战争制胜的理想目标筹划战争、运筹作战,目的是取得战争的胜利。
但《孙子兵法》并不满足于此,其《谋攻》篇认为“百战百胜”也不过如此。
唯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顿而利可全”才是“善之善”。
可见,在《孙子兵法》看来,力争以最小代价获取战争最大胜利才是最理想的目标。
“善之善”“利可全”,这其实也是给军事家、谋略家甚至政治家等制订了一条谋略制胜的理想标准。
《孙子兵法》的真正意图是倡导慎战、备战和善战,反对穷兵黩武、耀武扬威和仓促应战。
这无论以往还是当今,无论中国还是世界,仍然是惊世鸿论。
(二)提供了战争制胜的基本条件谋略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过程,也是一种思维结果,故强调智商。
而军事谋略作为战争领域的克知制胜的思维活动,尤其强调高智商。
因此,“将者,智、信、仁、勇、严”,《计》篇将“智”作为将领的“五德”之首。
“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智将务食于敌”“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是故智者,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视,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胜之形,而莫知我所以胜之形”,《孙子兵法》中的《虚实》篇指出,能否用好高智商的间谍,能否很好地解决境外作战的后勤保障问题,能否在作战过程中趋利避害、化险为夷,能否围绕作战目标任务并根据战场变化“因敌制胜”,能否隐藏自己的作战意图却能洞察敌方的作战企图,这才是“大智”。
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

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周强060210043孙子的全胜思想是关于以万全之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胜利的理论。
它要求决策者利用全破辩证关系,最大限度地使敌人屈服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它的核心思想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即谋划要从全局出发,这就要懂得全与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万全之策。
其手段主要有伐谋、伐交与伐兵相结合。
孙子认为:"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这里所说的"全"是保全,"破"是用武力将敌人击败。
孙子这段话中包含这样的思想:最理想的目标是使敌人整个国家都投降;不行,就破敌一军,使敌人一国投降;次之,破敌一旅,使敌人一军投降;再次,破敌一卒,使敌一旅投降;乃至破敌一伍,使敌一卒投降。
这就是孙子的"全胜"思想。
可见,孙子"全胜"概念确切含义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牺牲而获得全局性胜利。
他已认识到了"全"与"破"相反相成的关系,在指导思想上力争完满的"全";在实践中,则主张"全""破"结合,以"小破"求"大全",其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敌屈服于我,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这就在全破问题上实现了理想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孙子虽然提出了全胜思想,但对如何实现全胜,讲得不够具体,后人对此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攻心战、经济战、联盟战等。
攻心是达成全胜目的的重要手段。
目前,所见我国最早的兵书《军志》中就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话;《孙子兵法》中也讲到"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攻心"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孙膑最早提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军事教育思想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姓名:陈关胜学号:2009301390046二零一二年五月孙子军事教育思想主要内容:《孙子兵法》①在我国历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孙子军事教育思想进行展开,没有全部涉及,只是写一些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思想。
关键词: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原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国家就会有军队,从而产生了军事。
军事实力的强弱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政治的维持,领土的保护,以及核心利益的维护都需要军事提供保障。
战争,不仅仅是军事与军事的角逐,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
自古以来,人们都重视军事,很多人对军事进行研究,产生了很多伟大的军事家,他们遗留下伟大军事著作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中,比较有价值的七部兵书分别是:《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
而孙子兵法对后市的影响最大,通过本学期陆老师的《孙子兵法》课程的学习,加深了我对孙子兵法的理解。
现在就孙子军事教育思想说下自己的看法。
一、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百战不殆孙子认为了解自己,了解敌人,懂得天时,懂得地利,百战都不会有危险。
对敌我情况一清二楚,并且懂得利用天时地利等不可抗逆的因素,任何战争都有不败的把握。
在战争全局上“经五事,校七计,知胜负”,在战场全局上“知胜有五”。
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知道兵多兵少的用法、全军上下意愿一致、以己之有备对敌之无备、上级不制约有能力的下级,这5种情况可以取胜。
在战争全局上,孙子主张用智慧非凡的敌方平民、敌方官员、敌方间谍和我方人员对敌人进行战略侦察以了解敌人的情况。
在战场全局上,孙子主张用“相敌32法”和“形兵4计”以判断敌情。
可以通过人和科学技术两种途径掌握与战争有关的信息。
建立高效的机制和实时的信息网络从内部了解自己,用侦察设备构成的侦察网络从外部了解自己,通过自己公开的信息迷惑敌人。
用侦察设备构成的侦察网络从外部了解敌人,用渗透到敌国的间谍和侵入敌人信息网络的方法从内部了解敌人,通过敌人公开的信息研究敌人。
通过科学技术掌握天时地利等不可抗逆的因素的情况。
知己知彼,知天知地,欺敌究敌,百战不殆。
了解自己,了解敌人,了解不可抗逆的因素,欺骗敌人,研究敌人,任何战争都有不败的把握。
了解自己容易,高估低估自己更容易,了解敌人困难,判断敌人的意图更困难,低估高估敌人容易,对不可抗逆的因素往往了解得较少,再加上必要的军事尝试,能够实现先胜后战的情况就非常少了。
实际上,只有自己比敌人强大十倍以上,才能真正的稳操胜券,先胜后战。
以石击卵,百战百胜,以十击一,百战不殆。
企图通过局部的胜利迫使敌人屈服或迫使谈判的作战意图往往会落空。
因为,敌人在局部受挫后是否会屈服或谈判,取决于敌人而不取决于自己。
企图通过局部的胜利迫使敌人屈服或谈判的作战计划实际上就是把战争的主动权交给了敌人。
企图通过局部的胜利迫使敌人屈服或谈判的作战计划实际上就是先战而后求胜,是不能以先胜后战自居的。
二、慎战原则孙子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兵非益多,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 孙子反对盲目用兵。
没有利益不能用兵,没有必胜的把握不能用兵,不到紧急或危险时刻不能用兵,不能因为个人的喜怒哀乐而用兵,没有深谋远虑不能用兵,轻视敌人不能用兵,轻敌冒进不能用兵。
慎战原则的要求就是:先胜后战,因危而战,因利而战。
进攻必须先胜后战,防守必须因危而战,无论进攻还是防守都必须因利而战。
如果有利可图而无必胜的把握,就不能发动进攻。
如果无利可守,就不能参与战争。
如果守则必败,那就投降。
在希特勒的纳粹军队面前,巴黎不设防,丧失了尊严,留住了青山。
纳粹军队后来也大量地向盟军投降。
人类内部的战争就是自相残杀。
在全人类没有统一之前,自相残杀是不能避免的,但是要避免自相毁灭。
不战而胜可以避免自相残杀,先胜后战可能导致自相残杀或自相毁灭,承认战败或屈服投降可以避免自相毁灭。
慎战原则的含义就是:强者要不战而胜或先胜后战,弱者要以弱胜强或避免毁灭。
三、有备无患孙子认为“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不能希望敌人不来,要靠自己准备充分;不能希望敌人不进攻,要靠自己拥有使敌人无法进攻的力量。
备战的第一目的是遏制战争,第二目的是先发制人,第三目的是后发制人。
防守的第一目的是遏止进攻,第二目的是错位攻防,第三目的是阻挡进攻。
建立绝对军事优势就能遏制战争。
建立相对军事优势并且先发制人就能速战速决。
势均力敌并且先发制人胜率就大。
弱于敌人并且后发,要么战败,要么付出巨大的代价后才能取得胜利。
一己之力不足以遏制战争时就可以考虑军事联盟,一己之力不足以应对敌人的先发制人时就必须寻求军事联盟。
对于中小国家来说,不结盟并非上策。
不备而无患,世之罕有;有患不备,自取灭亡;备而不足,自找苦吃;有备减患,足备无患。
四、我专敌分孙子认为“胜兵若以镒称珠,败兵若以珠称镒。
使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敌虽纵,可使其无斗。
以石击卵,以十击一,以众击寡。
”只有建立绝对军事优势,才能确保赢得战斗的胜利。
战斗力上必须拥有绝对优势。
兵力上拥有绝对优势只是战斗力上拥有绝对优势的一个方面。
军事实力上的优势是赢得战争的基础,局部战斗力或局部兵力上的优势是赢得战斗的基础。
我专敌分是以弱胜强的必然要求。
弱者必须通过局部优势积小胜为大胜,实现以弱胜强。
我专敌分②是强者实现速战速决必然要求。
强者进攻弱小分散之敌必可速战速决。
我专敌分是各个击破先决条件。
游击队以人民为掩护进行的游击战迫使敌人处处设防,处处薄弱,积袭击为攻击,积小创为大创,疲惫消耗敌人。
对于过度分散的游击队,正规军需要部分化整为零组建反游击小组不断寻歼游击队。
正规军的数量达到游击队的6倍时也可以消灭游击队。
我专敌分,以强击弱;我专为一,敌分为十,以十击一。
五、避实击虚孙子认为“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攻。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以众击寡,避实击虚。
”作战方向和作战对象都必须针对敌人的薄弱部位进行进攻或防守,才能实现攻必取,守必固。
怯、弱、乱、饥、劳、寡、惰归和无备均为虚,勇、强、治、饱、逸、众、锐气和有备等均为实。
敌人依赖卫星,就攻击卫星;敌人依赖网络,就攻击网络;敌人飞机先进,就攻击机场;敌人拦截系统先进,就实施过饱和攻击;敌人空军强大,就攻击陆军;敌人军队强大,就攻击平民;攻击敌人本土困难,就攻击其海外设置和人员。
我专敌分,避实击虚,以强击弱。
六、谋略制胜孙子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以诈立,以利动,悬权而动,分合为变。
兵不厌诈。
” 孙子军事思想就是以谋略为核心的军事思想,用谋略获得战争的胜利,即谋略制胜,诡诈制胜。
实际上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和军事训练对战争胜负的影响都至关重要,但是武器装备和军事训练在战争前就已经基本确定,在临战和战争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所以战略战术最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由于军事训练、军队制度和后勤管理等也可以归为谋略的范畴,所以现代战争和未来战争都是谋略制胜和武器制胜。
战略战术上的优势可能转瞬即逝,而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则相对难以改变。
武器装备先进与否完全由科学技术确定。
因此,武器制胜就是科技制胜。
谋略制胜,武器制胜。
教育为本,政治为根,经济为盾,科技为矛,军事决胜。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晚期,以军事谋略和战略战术为核心,对武器装备和军事工程关注较少,但在军事谋略和战略战术上达到了巅峰,从而导致春秋战国③的军事思想的精髓并没有被完全继承下来,形成了以军事谋略和战略战术为核心的中国军事思想体系。
时至今日,中国的军事思想体系仍然以军事谋略和战略战术为核心,而理想的军事思想体系必须以战略战术和武器装备为双核心。
中国的军事思想体系缺乏武器装备这个核心,或者武器装备在中国的军事思想体系中不具有核心地位。
先胜后战,因敌制胜。
“先胜”始终是理论上的,只有“因敌”才能取得实际上的胜利。
先胜后战可以群策群力和集思广益,因敌制胜主要依靠将军和参谋。
因敌制胜是最为复杂且充满意外的过程,对谋略水平、判断力和指挥力等要求极高。
因此,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参考文献:《孙子兵法与现代军事教育思维》石宝江人民出版社《孙子军事伦理思想研究》王朕斌中国论文网《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李志远中国论文网①《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
《孙子兵法》全书共八十三篇。
分为上卷、中卷、下卷②我专敌分就是采取技巧牵动敌人使其分散,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其分撒的部队③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
东周开始后周室开始衰微,没有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经济条件不同,各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经常出现兼并和争霸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