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四章-教育方针及目的ppt课件
新版北师大版教育学4-6章

第四章教育方针及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基础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
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在于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教育目的应该以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为根本,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本性,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个人的价值。
P63代表人物:卢梭(自然教育)、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20C人本主义者更倡导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基本观点1.教育目的永恒不变2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得到发展和完善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观点:强调社会的价值,社会才是目的,个人只是社会目的实现的工具。
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目的必须依据社会的需要,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于社会的需要,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符合社会标准的公民。
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P64基本观点:1人是依赖于社会的,离开了社会的个人是不存在的2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目的3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扈中平:从根本上讲,并不需要把人的个性化与人的社会化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而是要在看到它们对立与冲突的同时使二者在可能的条件下达到某种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所谓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就是指这种统一都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统一,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统一。
我们的教育做到了统一:首先我们培养的人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尊重。
其次,我们培养的人有事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社会对人的要求。
第四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一、明确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和任务1.培养目标的概念培养目标就是指特定的社会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 2.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二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育目的4

10.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的决定》规定: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1.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要高举 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和涂尔干(E.Durkheim,1858—1917)等。
(三) 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 本确认
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不可 回避,也回避不了的。历史上人本位和社会本位 两种价值取向的理论无疑会给我们以一定的启示, 但决不能以其各自 的理论主张来简单代替教育目的的选择。 事实上,在社会中,一个人应该怎样发展,不只 是有人自身的依据,还有其所在社会的依据。一 个人怎样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根据社会发 展变化的实际来确定的。不仅个人是如此,教育 也是如此,只不过对发展的选择有所不同罢了
2、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 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包含有全面发展 教育的诸因素,如个体的智力发展、品德发展、身体发展、审美发展等等。 3.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我国教育目的不仅包含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还含有对整个民族 素质全面提高的要求。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 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4.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 面发展进步,需要各级各类人才与之相适应。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 各级各类人才,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目的所体现的基本要求。
教育学第四章

幻灯片1第四章学校与学制幻灯片2●第一节学校●第二节学制幻灯片3第一节学校●一、学校概述●二、学校文化●三、学校管理●四、学校、家庭与社会幻灯片4一、学校概述● 1.定义●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幻灯片5一、学校概述● 1.定义●各级学校:指学前教育机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
●各类学校:按学校任务分,有普通学校、专业学校等;按教育对象特点分,有为正常儿童开设的学校和为特殊儿童开设的学校;按学校组织形式分,有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函授和业余学校等。
每一类学校都处在一定的级上。
幻灯片6一、学校概述● 2.功能●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教育内容实施和选定的教育内容实施教育教学内容,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幻灯片7一、学校概述● 3.特点●学校最大的特点是公益性。
●(1)学校与企业的区别:●设置目的、调节手段、与政府的关系、产出●(2)公益性体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幻灯片8一、学校概述● 4.现代学校的产生与发展●现代学校的产生分为两条路线进行:一、学校概述● 4.现代学校的产生与发展●大学和高等学校●(1)通过增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把中世纪大学改造成为现代大学。
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巴黎大学等。
●(2)创办新的大学和高等学校,如伦敦大学、洪堡大学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等。
幻灯片16一、学校概述● 4.现代学校的产生与发展●中学●(1)古典文科中学●文艺复兴前后出现,以培养大学预备生或官吏、僧侣为目的,主要学习内容为“七艺”、拉丁文或希腊文的学校。
●(2)实科中学●18世纪初出现,主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和外语的学校。
●幻灯片20一、学校概述● 4.现代学校的产生与发展●小学●现代小学的前身:城市学校(行会学校、基尔特学校)、教会小学●小学教育的广泛发展:工业革命幻灯片21一、学校概述● 4.现代学校的产生与发展●初中●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许多发达国家将义务教育延长至8—9年,所增加的这部分教育就是初中教育。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目的PPT课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 的的最终决定因素。教育目的的提出必 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而 且一定的生产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 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
➢ 生产关系的影响
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和思想 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决定性的影 响,教育目的必定由一定条件下的物质 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益所决定。
它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教 育工作的方向,主要指特定时期的教育工作 方针;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 求;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
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 基本的内容。正确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 制定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
➢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
教
第一层次: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
育 总目的。
目
它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在质量
的 规第格二上层的次总:的各规级定各和类对学教校育的培培养养的目个标体。
的 在从由事于社各会类职型业学时校的的各性种质基及本各素个质教的育规层
层 次
次要定第中因。三的校层需 制次求 宜:和 。课任程务目是标不。同的,学校教育 这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反映教育目的 的基本要求,接受教育目的的规约;同 时,教育目的则以教学目标为中介而从 观念设想转化为行动追求。
(三)现代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所谓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 家教育的总目标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 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 的课程与教育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 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 标体系结构。提 的 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
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 方面对所培养人的要求。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四章 教育目的

“目的决定方针”:
教育目的是国家或政党制定教育方针的 前提,一定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 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可以看成 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 一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 果,即: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 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具体规定着教育“为 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2、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 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为谁培养人”
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 “培养什么样的 人”
代表人物:涂尔干。
4、“完美生活预备”的教育目的取向
代表人物:斯宾塞 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提出了“教育预
备说”。是对“个人本位”和“社会本 位”之间超越的又一选择
5、“新个人主义”的教育目的取向: 个人与社会协调论
代表人杜威,他主张“使个人特性与 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
(1)提出儿童中心(教育即生长,在它自 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 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教育工作 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方针。它是制定各 项教育政策的基本依据。
➢ “方针即目的论”:两者没有实质区别
“方针包含目的” ➢ “方针非目的论”
“目的决定方针”
“方针包含目的”: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宏观指导思想,是 总的教育方向、目的和政策,而教育目 的是指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以及 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 教育目的仅是教育方针的一部分,教育 目的的制定必须以教育方针为指导,贯 彻和实现教育的基本方针。
教育学课件 第4章:教育目的

2.社会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法国的孔德、 代表人物:法国的孔德、涂尔干 观点: 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 来确定, 来确定,个人的一些发展都有赖于社 会需要,教育的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 会需要, 的功能加以衡量。 的功能加以衡量。 评价:否定了个人的价值, 评价:否定了个人的价值,过分强调 人对社会的依赖, 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 绝对化,唯一化。 绝对化,唯一化。
A.何谓应试教育? A.何谓应试教育? 何谓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 发展的实际需要, 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 目的, 目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传统 教育思想和模式 应试教育就是迷信考试, 应试教育就是迷信考试,把考试当作 检查教和学的效果的唯一方法的教育。 检查教和学的效果的唯一方法的教育。
中国著名大学校训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 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进有功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至人至德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
四、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1.个人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 说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学教案(4)

第四章教育方针及目的教学目的:探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认识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都是片面的观点;掌握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和素质教育的内涵。
学习目标:1.识记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价值取向、三生教育。
2.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含义,分析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优点和局限性。
3.熟悉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和新时期教育方针内容。
4.掌握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和素质教育的内涵。
5.明确中小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重点难点: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优点和局限性、素质教育的内涵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第一节教育方针概述一、教育方针的概念(一)定义: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教育工作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组成:①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②教育目的;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二)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1.区别:①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教育工作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是制定各位教育政策的基本依据,是指导整个教育工作的行动纲领。
具有阶级性和法令性。
②教育规律:存在于教育活动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其他事物之间的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的特点。
③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④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或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
2.联系:①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
②培养目标的制定要考虑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二、教育方针的意义1.是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指针2.对教育活动起指导和制约作用3.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三、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一)政治制度(二)生产力发展状况(三)人的发展理论第二节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一、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一)旧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二)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学PPT课件可修改文字

应将两种学说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考察,揭 示其由来和价值取向的实质。 既要看到其合理性,也要看到其局限性。 寻求适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背景及其教育状 况的抉择与整合的思路。
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通才教育的内涵: 通才教育是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的,强调实施 宽口径、适应性的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 感的陶冶,注重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 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社 会适应面广的人才。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 “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教育的培养目标 实施的途径
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蔡元培 :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不可偏废的方针。 1912年民国政府: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 1927年国民政府 :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们生活,扶植社会生活,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1934年中央苏区 :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1950年教育部 :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 。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 要求,称为(人才)培养目标,因其最终以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现,常常称为专业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一般与具 体的关系。 具体化 具体化 教育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 高校培养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育的 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 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 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一)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服务方向)
1.教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2.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3.教育为社会主义民主
与法制建设服务
.
(二)教育为人民服务
1.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 2.教育事业必须“让人民满意”
.
(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
学习目标: 1.理解教育方针的内涵、意义及制约因素; 2.熟悉和理解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和我
国现时期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3.能够联系实际认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
求和素质教育的内涵。
.
第一节 教育方针概述
.
一、教育方针的概念
(一)教育方针的定义
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的历史
.
第二节 我国教育方针 的基本内容
.
一、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一) 旧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清末,颁布《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于1904 年,是中国实施新教育以来第一部由国家制 定的教育宗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 中学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基;西学以 西方科学和艺能为主,以培养所需实用人才。 民国初,教育部决定以“注重道德教育,以 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 完成其道德”为宗旨。
.
第三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基础
.
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 点和归宿。 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在于 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教育目的应该以受教 育者的个人需要为根本,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 本性,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 者个人的价值。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 利坦、赫钦斯、奈勒等
.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2010-2020)》,指出:“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 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 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观点:社会才是目的,个人只是社会目的实现的 工具,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 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目的必须依据 社会的需要,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于社会的需要, 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符合社会标 准的公民。 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
.
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 具体的统一
1.培养的人应具有社会主义觉悟与道德 首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其次,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志向。 再次,必须有法制和纪律的观念。
.
2.培养的人必须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 识,拥有相应的能力
3.培养的人必须身心健康,具有独立的 个性
4.培养的人必须具有认识美、爱好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 合(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
(二)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第一阶段
建国初至1956年。在改造旧的教育基础 上,国家多次提出有关教育目的,但还没 有形成指导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统一 的教育目的。
.
第二阶段
1957-1966年。《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1957 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 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 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扈中平:从根本上讲,并不需要把人的个性 化与人的社会化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而是 要在看到它们对立与冲突的同时使二者在可 能的条件下达到某种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所谓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就是指这种统一 都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统一,一定历史阶段 上的统一。
.
第四节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
一、明确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和任务
.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 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教育目的表 述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 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
.
2002年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再一次 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在各种不同的人的发展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最科学、最完整的,它不仅 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完整的内涵,而且指出了人 的全面发展实现的社会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 含义是指个人劳动的能力即个人的体力和智力在生 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它是 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
.
第三阶段
“文革”期间。虽仍用毛泽东在 1957年的提法,但实际工作中已背 离了这一要求。
.
第四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95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至此,国家关于教育方针的 规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 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是教育方 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 宿。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 类学校、各种各样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
.
二、教育方针的意义 三、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
1.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关 系之上的政治制度 2.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3.人的发展的理论
时期,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教育工作 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
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2)教育目的; (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
(二)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的关系
正确的教育方针应当反映教育规律,以教 育的客观规律为其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