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第四章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

2/25/2020
8
第一节 教育目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
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
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
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
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
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
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
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
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
个目的。” 这就是说,目的是在实践过程开始时就存在于
人的头脑中的关于实践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表象或观念,
2/25/2020
7
案例二:研究生的科学水平与小学 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晚上躺在床上,他总是翻来覆去难以入睡:法国,如果真的去了那里,该 如何生活?一去数年,如果身体有什么不好,那怎么办?家里的情况怎样? 带来的衣服破了,被子也该洗了,可妈妈怎么没有来呀!……他经常失眠, 身体迅速衰弱下去,学业也难以继续。不得已,他向校方提交了休学报告。 休学后,“出国恐惧症”仍未得到控制,以致发展到全身抽搐。神经生理 学家的结论是:“病人发病的根源在其社会生活能力差,出国反而成了极 大的心理压力,休学后,这种压力则是发病的直接原因。”认识他的人都 说,他是“研究生的科学水平,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5
案例一:父亲撕了儿子手绘的地图
这张地图是他在房间里干了好几天的结晶,每夜都要到清晨两三点才上床睡 觉。家人认为他学习,后来发现他躲在房间里画新版“合肥市交通地图”, 父亲一气之下撕毁了这份地图。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社会化: 狭义的社会化—人从出生到成为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青年) 的过程。 广义的社会化—贯穿人一生的过程。 定义:个体将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以适 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即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化的过程又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 社会化是个性化的基础, 个性化保持社会发展的多样化。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埃里克森人发展的八阶段论: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2岁 对成人依赖性最大 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2-4岁 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 主动性对内疚:4-7岁 运动神经 父母鼓励 勤奋对自卑:7—12岁 为劳动职业做准备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内在的连续感 亲密对孤独:18-25岁 恋爱 生育对自我停滞(专注):25-65岁 生育感 自我调整对绝望:回顾过去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言语 空间 身体运动 内省 逻辑—数学 音乐 人际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模型理论: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A:惩罚与服从定向 天真的利己主义/相对的功利主义 水平B:人际和谐/好孩子 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 水平B/C 水平C:履行准则与守法/社会契约 良好的道德/普遍性伦理原则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 整个人类 身 肌体发育 身体素质 个体 心 心理过程 道德情操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皮亚杰儿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探索知觉与运动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 验 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 前运算阶段:2-7岁 泛灵论 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即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包括个体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二、单项选择1.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A )。

A.霍尔 B.高尔登 C.华生 D.洛克2.马克思主义认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可能的是( A )。

A 机器大工业生产 B社会主义制度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全面发展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B )。

A 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4.人的发展是指人的( C )的发展。

A.社会性 B.智力 C.身体和心理 D.个性5.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D )。

A.主导作用B.决定作用C.不起作用D.生理前提作用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类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 )。

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7.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到( B)。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D.防微杜渐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这是( B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9.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B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稳定性D.个别差异性10.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B )。

A.顺序性且不平衡性B.不平衡性C.稳定性D.个别差异性11.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狼孩”事例,说明了(B )。

A.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B.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C.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作用D.自然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12.“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3-4章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3-4章
(二)人口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 一;
(三)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 展和生产的最后决定力量。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发展与社会 密切相关,受其制约。其中,社会是上位范 畴,教育是下位范畴。
一定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状 及趋势、立足于人的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将来 自己可能选择的发展道路。
西方古希腊的罗马时代,一些朴素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的本原是由物质构成的。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 推崇人的精神和理念,把理念和灵魂看做人 的本原。
中国的思想家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 主要反映在人性的善恶之争上。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所谓人的本质,简言之就是指人之所以 为人的质的规定性。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 要理论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 主要理论
一、教育独立论(代表人物是我国蔡元培)
“教育独立论”的主要观点是: (1)教育经费独立;(3)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2)教育行政独立;(4)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筛选假设理论”的意义在于: (1)对于文凭筛选功能的重视; (2)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在未来就业时获得 比他人更有利的地位; (3)就职后的在职培训能提高雇员的专业 技术能力; (4)教育文凭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产生了 一些不完善之处; (5)有利于缩小各群体收入差距、实现收 入均等。
五、劳动力市场理论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社会的构成要素
社会是由自然环境、
人口和物质生活资料
物质 生活

教育学原理课件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课件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科学中最新突破,是教育学与生物科学的结 合,产生神经教育学,或称学习科学。包括认知神 经科学和情感神经科学。 • 如对前额叶皮层具有执行控制功能。青少年的冲 动、成瘾、不理智行为,与个体发育尚未完善的前 额叶可能有关。

内侧额叶中的海马及周边区域,是具有高级 信息整合功能的结构,是短时记忆向永久记忆 过渡的重要场所。
4.教育学的学科立场 (1)不是分解成一个个层面,而是把个体作为一 个复杂的整体来研究——活生生的、整体的人; 故应对各学科的研究进行整合。 (2)不单是研究人本身如何发展,或是研究哪些 因素影响人的发展,而是要研究教育与人发展之 间的规律性联系,探讨教育如何转化成为个体素 质的过程和必要条件,教育如何有效促进人的发 展。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本体功能之间的关系,而 不是单纯研究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的。
(2)道德发展理论
• 皮亚杰(Piaget,J.,1896-1980)
• 柯尔伯格(L. Kohlberg ,19271987)
皮亚杰(Piaget,J.,1896-1980)
(1)前道德阶段(0~4岁) (2)他律阶段(4~8岁) (3)自律阶段(8~12岁
柯尔伯格( L. Kohlberg ,1927-1987) • 水平Ⅰ——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 level) • 水平Ⅱ——习俗水平(conventional level) • 水平Ⅲ——后习俗水平(post conventional level)
二、个体发展观与教育的几个基本点
(一)个体发展贯穿于生命全程还是其中的一段时 间? 教育由过去的一个阶段,拓展到生命的全程(上推 到胎下延到死亡,人具有极大的可教潜能)。
(二)个体发展的动因是外铄,还是内生?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制度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制度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套规范教育活动的体制和机制,包括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学校管理体制以及教育经费等。

教育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对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公平机会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制度为基础,详细探讨教育制度的组成与运行。

教育制度包括国家层面与学校层面的制度安排。

首先,国家层面的教育制度起着整合、引导和监督作用。

国家层面的教育制度包括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教育经费的分配等。

教育方针政策是国家教育工作的总体思想、战略和目标,其中包含教育和发展的方向,政府将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法律法规则是对教育活动的各种规范和制度的具体表达,通过法律法规来确保教育的合法性、公平性和公正性。

教育经费的分配则保障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学校层面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

这些规章制度包括学校办学方针、教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育评价等。

学校办学方针是指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结合自身特点和定位制定的发展目标和教育理念。

教育教学计划是学校对于教育过程的总体规划,包括学科知识的组织结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等。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将教育教学计划分解为各个具体课程的过程,包括对课程的分层次、分年级、分学科的设置。

教育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的评估,通过评价结果来了解和改进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制度的运行离不开各个主体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在国家层面,教育部门要对教育政策的执行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进行政策调整和优化,确保教育政策的顺利实施。

同时,教育部门还要加强与学校和教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

在学校层面,校长要负责学校的整体运行和管理,制定并执行学校的发展规划,组织和协调各项教育活动。

教师作为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负责教学工作,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学原理项贤明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项贤明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项贤明第四章教育目的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对于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章主要阐述了教育目的的概念、分类和特点,以及教育目的设置的原则和方法。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分类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在一定时间内为培养学生形成的、预期实现的品质和能力所设定的教育需求和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教育目的的分类有三个维度:按照培养对象分为个体教育目的和集体教育目的;按照培养内容分为全面发展型教育目的和重点发展型教育目的;按照培养要求分为知识型教育目的、德育型教育目的和能力型教育目的。

个体教育目的是以个体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健康、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发展;集体教育目的是以集体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等。

全面发展型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美感、道德和健康等;重点发展型教育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其中一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或专项技能。

知识型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素养;德育型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品德;能力型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二、教育目的的特点教育目的具有以下特点:1.目的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它从一开始就存在,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动态性。

教育目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变化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3.综合性。

教育目的是多方面的,要求学生在知识、品德、能力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

4.个体化。

教育目的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阶段来设定,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和要求。

三、教育目的的设置原则和方法教育目的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性原则。

教育目的要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不能脱离实际。

2.进步性原则。

教育目的要反映社会和个体的进步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原理,章节测试 第四章

教育学原理,章节测试 第四章

第四章教育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学校内部的机构、组织及其相应的规范措施属于()A.宏观教育制度B.微观教育制度C.显性教育制度D.隐性教育制度【解析】B 教育制度的类型。

微观教育制度主要是指学校内部的机构、组织及其相应的规范措施。

2.西方古代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中最为典型的是雅典教育制度和()A.斯巴达教育制度B.古罗马教育制度C.古希腊教育制度D.古巴比伦教育制度【解析】A 西方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西方古代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以斯巴达和雅典最为典型。

3.我国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制定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B.壬子一癸丑学制C.癸卯学制D.壬戌学制【解析】D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922学制是1922年11月由当时的留美归国人员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制定的,又称“壬戌学制”和“六三三”学制。

4.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制是()A.癸卯学制B.壬子一癸丑学制C.壬戌学制D.1951学制【解析】B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912~1913学制又称“壬子一癸丑学制”,该学制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制。

5.教育制度是独立于个体之外的,是面向整个教育系统而言的。

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A.阶段性B.历史性C.强制性D.客观性【解析】C 教育制度的特征。

教育制度作为教育系统活动的规范是面向整个教育系统而言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独立于个体之外的,对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

6.教育制度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划分。

下列属于从教育阶段角度划分的一种教育制度是()A.高等教育制度B.特殊教育制度C.奖惩作息制度D.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解析】A 教育制度的类型。

从教育阶段来说,教育制度有学前教育制度、基础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制度、继续教育制度等。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包括()A.幼儿园和小学阶段B.小学和初中阶段C.初中和高中阶段D.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解析】B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全日制普通中学分两段,初中3年,高中3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激励
调控
选择
评价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
教育目的是依据 一定社会需要和 对人的认识而形 成的关于教育对 象的总体发展规 格的预期设想或 规定。 狭义教育目的
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 成什么样人才的总体要求. 是指人们人们对受教育者
第 四 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本章要点:
1、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的概述 2、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3、我国教育目的及学校教育制度 4、现代学制及其改革
本章重点难点 ———————————————
重点 教育目的及教育制度的概念
具有代表性的目的观
现代学制及其改革 难点 具有代表性的目的观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念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一.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
导向
教育目 的是教 育活动 的基本 前提和 第一要 素.它对 教育活 动的功 能有: ———————————————
眼球,到了初中,也曾梦想当上AULDEY公司的总裁。可是突然有一天,儿子 的梦想却由神圣变得平庸,由高尚变得低俗,只想做乡下奶奶家一只自由自在 的狗了。是什么让儿子的象牙塔轰然倒地呢?是什么让儿子的梦想锐变得如此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的简单?
——————————————— 论 思
满舟—— 17岁出任三家网络公司的CEO,成为中国最年轻的首席执行官,同年出版了20 万字的《黑客共计防范秘技》。 高中时的满舟成绩并不优秀,数学等多门功课不及格,被认为是典型的“偏 才”。凭借在网络方面形成的优势,在18岁时经计算机网络专家的知识考核和 能力测试,作为保送生提前进入复旦大学学习。 韩寒—— 1999年在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作为高一学生以《杯中窥人》获一 等奖。同年,因考试7门课亮红灯,按有关规定留级,重读高一。 2000年,又因期末考试7门亮红灯,办理休学。同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长 篇小说《三重门》,至今销售已逾190多万册。随后又出版《零下一度》,再次 引起轰动,突破200万册。 2001年,韩寒拒绝复旦大学的录取,语出惊人“学东西不一定需要上大学”。
案例:让教育成为“自然之舞”
———————————————
有一个小男孩,非常聪明,不过有一个小毛病,喜欢小偷小摸许多教过他的老 师都感到束手无策,他自己也由于经常遭到老师同学的冷眼,从内心打算“破 罐子破摔”。这时换了一位新班主任,有一天,班主任让他把一个鼓鼓的包送 到某个地方,他欣然答应,途中他抵挡不住好奇心,悄悄地打开包,他惊呆了,
———————————————
教育适应生活说:主张“教育 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学校即社会”等论断,认为 应从儿童生长和学校变革的角 度重新考虑儿童的生活世界。 主要代表人物:杜威。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教育无目的论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精神实质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个人本位

全盛时期在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 ——————————————— 最大缺陷:如果不将个人的自由发展同 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 起来,所谓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就会变 成空中楼阁.
这种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上溯柏拉图和孔子
诸智 育、 普德 遍、 实体 施、 美
养健 健全 全的 的教 人育 格培 "
——————————————— 理想
2015/9/3
" "
人 的 设全 想面 发 展
走向Βιβλιοθήκη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实践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ONE TWO THREE FOUR
指人的生产劳动能力的 全面发展 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原来包里装着整叠的钞票!他想不到老师对自己竟然这么信任,他震撼了!从
此彻底改掉了坏毛病,他就是吴作栋,后来成了新加坡的总理。 在幼儿园时,儿子幻想有一头霸王龙的坐骑,到一、二年级渴望拥有一座自己 的天文台,要发现一颗新的彗星,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到了四年级则沉浸在哈
里· 波特的世界里,梦想得到一支魔力棒,只要一抖肩膀,就会落下一地羡慕的
即时性教育目的: 是在短时间内可以 达到的教育目的。
平的一种期待。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 依据主观性
客观性教育目的:是指外在
于教育工作者的,不以其意 志为转移的教育目的。
主观性教育目的:是指教育
工作者在思想上所理解和接 受的教育目的。
2015/9/3
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实践 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表示 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 的某些具体目标。
———————————————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 依据教育活动的进程
终结性教育目的: 即一定社会和国家 对于未成年人应当 达到的身心发展水
阶段性教育目的: 也称发展性教育目 的,是指某一阶段 和层次的教育所要 达到的目标。
依 据 依 据 依 据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抽 象 具 体 —
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
2015/9/3
二、教育目的的类型 ———————————————
依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特点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 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 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 价值取向。
主要代表人物:杜威
教育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实际
上他所主张的是教育目的应当存在于教育内部, 而不能从教育活动之外确定教育的目的。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
社会本位论
19世纪下半叶进入到一个鼎盛时期 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的作用,但却忽 视了: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这一要素.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教育准备生活说:真正的教 育目的就是为我们“完美的 生活”做好准备,教育的主 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 活,教会他们运用一切能力。 主要代表人物:斯宾塞。
第四,改革教育的评价手段,使评价手段更加完善
和人性化。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
教育是 实现人 的全面 发展的 必要条 件
培养全 面发展 的人必 须给以 全面发 展的教 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但不能抽象地脱离社会和
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要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 的历史范围之内,因而把两者辩证统一起来。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论 思 ———————————————
教育问题
一个合理、可行的教育目的的确立的理由或依据是什
么?
确立依据
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条件的联系。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亚 里 士 多 德
维 多 利 诺
和卢 爱梭 尔、 维狄 修德 罗
莫 傅尔 立、 恩马 叶康 格克 ——————————————— 、帕 斯思 欧内 文拉 、 进对 行人 了的 科全 学面 论发 证展
慧身 的体 和、 谐德 发行 展、 智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 论 思
教育问题
你认为“偏才”是不是“人才”? “全面发展”是否是衡量人才的惟一标准?
教育学范畴的“全面发展”与马克思岁依据的经济学范畴的
“全面发展”有区别吗?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
教育目的实 质上就是教育 活动所要培养 的人的素质的 预期结果。
一、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 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 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 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 展。 主要代表人物:卢梭、福禄 倍尔、裴斯泰洛齐。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 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 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 育者掌握社会知识和规范从而 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主要代表人物:柏拉图、孔子、 孔德、涂尔干等。
———————————————
德育
智育
劳动技 术教育
体育
美育
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 它们的关系,使其相辅 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 功能。 防止重此失彼,顾此失 彼的片面性; 克服门门百分,平均发 展的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