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咏史怀古诗歌复习资料及作业
【初中语文】咏史怀古类(09首)+中考语文必考古诗赏析(84首)(意象大全)

咏史怀古类
何为咏史怀古类古诗? 这类古诗有什么特点?
咏史怀古类古诗
咏史怀古类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主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 史遗迹为题材,通过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等方式,表达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哀 思以及对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特点: 1.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题材:这类诗歌通常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或著名人物为创作背景, 通过对这些事件或人物的描绘和评价,来表达诗人对历史的认识和看法。 2.借古讽今:咏史怀古诗常常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反思和评价,来揭示现 实社会中的问题和矛盾,从而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3.寄寓个人情感:在咏史怀古诗中,诗人常常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通过对历史 事件或人物的描写和评价,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人生感慨等情感。 4.情景交融:咏史怀古诗通常善于将历史事件或人物与自然环境、景物景观等相结合,通 过情景交融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的艺术氛围。
4.乱石穿空:乱石穿空的景象象征着战争的激烈和残酷,旧事同战迹场。时遗址也,代展表着示过去了的战自争和然英雄力
量的伟大和壮美。
4.乱石穿空:乱石穿空的景象象征着战 争的激烈和残酷,同时也展示了自然力
5.惊涛拍岸:惊涛拍岸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赤壁之战的激量5.烈惊的涛伟和拍大岸和残:壮惊美酷涛。拍,岸的同景象时进一也步强展
5.江水:江水滔滔,象征着历史的深远和时间的流逝。诗的5.人江感水慨通:。江过水滔描滔,绘象征江着历水史的的深远形
象,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待。
和时间的流逝。诗人通过描绘江水的形 象,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
的期待。
《咸阳城东楼》—唐—许浑
意象
意象 1.咸阳城东楼:咸阳城东楼是诗中的主要背景和观察点,象征着诗人所处的位 主题 置和视角。这座楼位于咸阳城的东边,是历史上的一个重1.咸要阳城地东楼标:咸,阳城诗东楼人是诗通中的过主 原文背诵 登2天了3..一蒹溪山云 绿上空一上葭云雨、芜这和种日、高杨初欲座时萧、 黄楼间条城 柳 起 来雨 叶, 的 凄万似日风、 :俯 流 凉里汀沉满风 这瞰 逝 的愁洲阁楼: 些周,氛, 。 , 。这植围雨围些物的和,自元景风表然素色则达家 慨元也,象了衰 。素是表征诗抒在诗败达着人发诗中了自对的中的了自然家无构重己 的 国对限成要对 力 衰国感了意历 量 败重象史 和 的要。和 变 无的绿现 化 限意芜实 。 感要置是上己2中天然一.象和云的 这 慨背和历这对构空的种、景视史座历成和力萧群黄日深 些 。和角上楼史了时量条、观。的,和重间和凄。叶雨刻 意察这一俯现要的变凉、点座个瞰实的流化的云代风思 象,楼重周的意逝。氛:象位要围深象,这围和表这考 共征于地的刻群雨些,些着咸标景思。和意表日着自。 同阳风诗,色考云象达然城则人诗,。和共了代秋元营的象所人表日同诗素东征处通达代营人表天在造边着的过了表造对诗,自位登自着了家着的
中考怀古咏史诗整理

爱国、理想、理想类《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过零丁洋》《春望》《渔家傲秋思》《己亥杂诗》《观沧海》《行路难》己亥杂诗(龚自珍清)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前两句描述了那些意象?(日暮、马鞭)有什么寓意?(寄托心中一片浩荡的离愁)2、这首诗前两句中的“浩荡离愁(离愁)”这一词语直接描述了诗人的心境。
3.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理想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离别的忧伤,回归的愉悦复杂的情感。
(2分)4、全诗共四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回归的愉悦、踊跃的人一辈子态度这三种心境。
5、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以落红自比,寄托了诗人尽管离开了官场,但仍然关切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明白得“我”虽打算辞官家居,但并非弃绝尘缘,“我”还想为社会尽点责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正如那飘落的花朵,融入春泥后,更能护育新花。
诗人以落红自比,表明了自己虽辞官归隐,仍为国效劳的决心。
此刻常被用来赞颂捐躯自己,培育新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赤壁(杜牧唐)怀古伤今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评析]:一、从文体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2.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周瑜。
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3、此诗包括的哲理: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缘。
4、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什么?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取胜曹操的事)5、诗歌开头什么缘故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借一件古物兴起发表对历史的慨叹(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因有机缘,而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小中见大。
(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什么?假设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7、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情感?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以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缘"或"只要有机缘,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豪爽胸怀。
中考咏史怀古诗歌复习资料和作业

中考咏史怀古诗歌复习备课人:范茂斌第一部分课内诗歌赏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代: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说不清呀。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统领者千军万马。
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
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赏析: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赤壁----唐代: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诗人借对三国旧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和郁郁不平。
登幽州台歌----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赏析:诗歌意境空旷辽远,感情基调悲凉孤寂。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想到自己的失意境遇和孤寂苦闷,不禁悲从中来,诗歌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生不逢时的哀叹。
贾生----唐代: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咏史怀古诗鉴赏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咏史怀古诗鉴赏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①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②《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1)该诗连用两个“笼”字,试谈谈其表达效果。
两个“笼”字,既突出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又寄予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2)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表面上,诗人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其实,在场听歌的应是达官显贵,所以这句实乃对那些达官显贵不以国事为重而贪图一时享乐的抨击。
2、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此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
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
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
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
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
3、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大乔、小乔为江东著名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
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撰《铜雀台赋》,有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东朝夕之与共。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系列之咏史怀古诗(知识点+方法+习题)

诗歌鉴赏之咏史怀古诗一、内涵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
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
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
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初中学过的诗歌:《赤壁》(唐杜牧);《乌衣巷》(唐刘禹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宋辛弃疾);《泊秦淮》(唐杜牧);《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二、标志;1.抓题眼: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如:《题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咏怀古迹》《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2.找意象:(1)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E.其他:吴钩、《后庭花》、乌衣巷、朱雀桥、石头城、台城、淮水、六朝、华清宫……(2)古人:周瑜、曹操、孙权、屈原、贾谊、范蠡、诸葛亮、王昭君、荆轲、项羽等(3)古事:赤壁之战、后庭花等(4)典故①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②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③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中考古词复习专题之咏史怀古诗专题

赤壁:著名的古战场,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 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周瑜,乃 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 意踌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 姓苦。
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 针见血点出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 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百姓的角度)
张养浩《山坡羊 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 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骊山是中华民族历史脉络的见证,是见证众多历史沧桑的名山。 其中阿房宫被项羽付之一炬,当年的豪华奢侈都不复存在。
潼关:“古军事名关”“兵家必争之地”“得潼关者得天下”。
淮水:秦淮河古称淮水。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 望族聚居之地。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 “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
选题分析
明史实(看标题,读典故) 领意图(比古今,聚连接) 悟情感(找议论,看抒情) 析写法(对比或用典,借古 为论今)
功神 在在 课贰课 外内
课
叁
内 知
内容梳理 (怀古、咏史、意境)
识 情感态度分析
梳 表现手法
理
篇目
内容+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中考古诗词复习专题之 ——
咏史怀古词复习

实战演练
春日秦国怀古
荒郊一望欲消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1、这首诗表现诗人什么情感?简要分析。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 系的?
春日秦国怀古译文
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 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耕破 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 故地。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 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太荒凉了, 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 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 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 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 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 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一轮咏史怀古词复习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勇过背诵默写关
流利、准确背诵; 正确、规范书写。
回味鉴赏
1、试分析《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景物特点 以及抒发的情怀,体会词人的豪放词风。 从景物描写来看,描写的都是意境高远、 雄浑壮阔的景物。
词人怀念古代的英雄及其丰功伟业,抒 发了对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慨叹,感情旷 达而不哀伤,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整首 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咏史》鉴赏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咏史》鉴赏习题(含答案)咏史 -----龚自珍金粉①东南十五州②,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③狎客④操全算,团扇才人⑤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
田横⑥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注】①金粉:这里指景象繁华。
②十五州:泛指长江下游地区。
③牢盆:古代煮盐器具。
这里借指盐商。
④狎(xiá)客:权贵豪富豢养的亲近的清客。
⑤团扇才人:是对轻薄文人的贬称。
⑥田横:秦末群雄之一,陈胜吴广起义后,田横与田儋、田荣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后占据齐地为王。
刘邦统一天下后假意派人招抚,田横不肯归顺而自杀。
【译文】在繁华的江南一带,所谓的名流沉溺于声色,又热衷于名利斗争。
一些被盐商豢养的文人门客每日得意洋洋自以为跟对了主子。
那些如宫女一样轻薄的文人占居高位。
去官是害怕残酷的文字狱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写书作文不过是为了衣食奔走。
且看当年被刘邦许以高位的田横五百壮士在哪里?难不成归顺朝廷后,能人人封侯么?【赏析】题为《咏史》,实则伤时,感慨当时江南名士慑服于清王朝的残酷统治、庸俗苟安之状。
他们或依附权门,窃踞要职,或明哲保身,埋头著书。
结句才接触史事,以田横抗汉的故事,揭穿清王朝以名利诱骗知识分子的用心。
借古讽今,含意深邃,深刻而又辛辣地把对“名流”的揭露提高到对清王朝统治的批判上,鞭挞了当时整个现实社会的腐朽没落。
首联写在繁华的东南地区,那些依附权贵、沽名钓誉的所谓“名流”,都是从个人利害出发互相勾结和倾轧,造成了无穷无尽的恩怨,把这个地区搞得乌烟瘴气。
作者客居昆山,俯仰东南士风,感慨颇多,所以在诗中着重讽刺了江南一带“社会名流”争名逐利的卑劣品行以及官场为小人所把持的现状。
颔联中说“名流”中之官场,既有手柄大权、铜气熏天之“牢盆狎客”,亦多团扇麈尾、高谈阔论而百无一能之贵介子弟,那些在盐商家帮闲的清客和那些轻薄文人——即所谓的“名流”,在当时的社会操纵全局、窃据高位。
诗句中虽未具体揭示“名流”们祸国殃民的罪恶,也没直接描写老百姓遭受欺压的苦难;但整个社会被这样一批狐群狗党所统治,不难想见这表面上繁华绮丽的金粉世界是怎样的乌烟瘴气,二者共同酿就的恶浊之风深为作者所厌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咏史怀古诗歌复习备课人:范茂斌第一部分课内诗歌赏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代: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说不清呀。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统领者千军万马。
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
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赏析: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赤壁----唐代: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诗人借对三国旧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和郁郁不平。
登幽州台歌----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赏析:诗歌意境空旷辽远,感情基调悲凉孤寂。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想到自己的失意境遇和孤寂苦闷,不禁悲从中来,诗歌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生不逢时的哀叹。
贾生----唐代: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赏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泊秦淮----唐代: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离的月色下,轻烟笼罩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好似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然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赏析: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长沙过贾谊宅----唐代: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译文: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的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着你的足迹,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为何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被贬到此地呢?赏析: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咸阳城东楼----唐代: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前芦苇杨柳丛生,好似江南汀洲。
溪边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欲来,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
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赏析: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代: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古道内接华山,外连黄河。
遥望古都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赏析:此曲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山坡羊·骊山怀古----元代:张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译文:站在骊山上环望四周,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呈现在眼前的只有稀疏寥落的草木,回旋迂曲的水流。
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
想想周、齐、秦、汉、楚等国多少帝王为了天下,征战杀伐,赢的如何?输的如何?不都变做了土!赏析:这首小令则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第二部分咏史怀古诗答题解析一、咏史怀古诗1.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2. 标志: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3. 内容: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
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二、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三、表达情感: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昔盛今衰的伤感,物是人非的沧桑;借古讽今的感伤;理性反思,启迪后人。
四、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五、咏史怀古诗中的常见意象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其他:吴钩、《后庭花》、乌衣巷、朱雀桥、石头城、台城、淮水、六朝、华清宫六、咏史怀古诗的意境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七、常用的表达技术手法(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八、解题思路(1)要弄清史实。
(2)要体会意图。
(3)要领悟感情。
(4)要分析写法。
九、课堂讲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答: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第三部分课后巩固练习1、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①、②两题。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乌江(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从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
王安石认为,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活着要,死了也要。
2、阅读下面两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将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两诗抒情特点?3、阅读李商隐的一首诗,回答下题。
贾生----唐代: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贾生”,就是贾谊。
本诗情节取材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一段故事:“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祭祀后,接受神的福祜),坐宣室(汉未央宫正殿,借指汉朝朝廷)。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1)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2)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课后巩固练习答案:1、(1)西楚霸王项羽兵家用兵、民心向背、节操(气节)(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补充:何谓论世当时,宋朝被北方金兵打败,丢掉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可是宋朝皇帝逃到长江南边,又在杭州造起宫殿,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再也不思报仇之事。
这首诗通过切入楚霸王项羽这一典型的历史人物战败自杀而不苟活这一片断,责骂宋朝的胆小鬼皇帝和那些昏庸的大臣们。
读来朴实无华,老孺皆懂,细品却义正词严,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既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也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2、(1)《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