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课件)
提示: 图画需要体现“一国”、“两制”的地区、 制度以及“一国”与“两制”的关系。
一个中国
大陆社会主义制度
港澳台 资本主义
制度
3 港澳回归雪国耻——香港问题的谈判
“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 仍然有效,这是国际条 约,你们不能推翻。”
“主权问题是不能够谈判的, 是说中国一九九七年收回 (香港)的问题,是不能谈 判,不管用什么方式。”
1 百年分离话沧桑——敢问路在何方
思考:如何解决港澳台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武力 统一
和平 统一
2 一国两制明方向——“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一国两制”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 港澳回归雪国耻——“七子”归六
《七子之歌》是近代爱国主义诗 人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 间创作的组诗作品。
“七子”指的中国的澳门、香港、 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 顺和大连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 就像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
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变 (5)北京除了派军队外,不向香港
特区政府派干部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 港澳回归雪国耻——澳门回归的历程
3 港澳回归雪国耻——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
3 港澳回归雪国耻——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1999年12月20日0时0分0秒,澳门也正式回归祖国
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 百年分离话沧桑——香港问题的由来
1898年《中英 展拓香港界址专 条》强行租借新 界,租期99年。
1860年《北京 条约》割占九龙

一国两制历史简述

一国两制历史简述

一国两制历史简述
“一国两制”是中国针对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提出的行政体制安排的原则。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
代初。

1984年,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谈判,并于
同年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确认了香港回归中国的时间为1997年7月1日,同时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概念。

根据中英联合声明,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保持高度自治,享有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但外交和国防事务将由中央政府负责。

1999年,中国政府与葡萄牙政府就澳门问题进行了谈判,并
于同年签署了《中葡联合声明》,确认了澳门回归中国的时间为1999年12月20日。

《中葡联合声明》同样采用了“一国两制”的原则,澳门特别行政区也将享有高度自治权力。

回归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都设立了特别行政长官制度,行政长官由本地特定程序选举产生,但必须得到中央政府的任命。

特别行政长官在本地实行一定的自由度,但必须受到中央政府的监督。

此外,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都享有财政自主权、立法权和独立的司法权。

总的来说,“一国两制”历史简述如上,是中国政府对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行政体制安排,旨在保持这两个地区的高度自治和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7月1日是什么节日?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是哪天

7月1日是什么节日?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是哪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7月1日是什么节日?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是哪天导语:香港回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事件。

香港回归,俗称九七回归,有时称为香港主权移交,中国内地常称香港回归祖国(中国),指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租借香港新界99年的期限届满之时),英国将治权交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历史事件。

7月1日是什么节日?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是哪天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同志因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会中英谈判。

邓小平同志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

他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

”“应该明确规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

双方于1984年签订协议。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首次揭开了香港前途谈判之幕。

双方在经过首次谈判后,并且声明,表示将会通过外交途径对香港前途的解决方法进行商谈。

第二阶段的谈判是1983年7月12及13日两开,地点在北方北京。

中方团长姚广、英方团长是驻华大使柯利达。

不过,由于双方在初期的会议中,1983年9月22、23日第四轮会谈后,1983年10月19、20日,双方举行第五轮会谈,中英公布中恢复了“有益的”、“有建设性的”形容词。

1983年12月的第七轮会谈后,公报称双方回顾了会谈的进程和所取得的进展显示会谈已进入新阶段。

1984年4月,英国外相贺维访问北京后抵达生活常识分享。

香港的百年沧桑

香港的百年沧桑

香港的百年沧桑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

根据《基本法》,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实行“一国两制”,除防务和外交事务归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

香港回归历程1982 年,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同志因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会谈。

邓小平同志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

他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

”“应该明确规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

双方于1984年签订协议。

1982 年9 月,英国首相访华,中英首次揭开了香港前途谈判之幕。

双方在经过首次谈判后,并且声明,表示将会通过外交途径对香港前途的解决方法进行商谈。

第二阶段的谈判是1983 年7 月12 及13日两开,地点在北方。

中方团长英方团长是驻华大使柯利达。

不过,由于双方在初期的会议中,1983 年9 月22 、23 日第四轮会谈后,1983年10 月19 、20日,双方举行第五轮会谈,中英公布中恢复了“有益的”、“有建设性的”形容词。

香港回归史

香港回归史

A、割让史:1842年:英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60年: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1898年:英国《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新界),租期99年(1997、6、30到期)B、回归史:中英两国政府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至1983年6月,双方主要就原则和程序问题进行会谈。

第二阶段从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两国政府代表团就具体实质性问题进行了22轮谈判。

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00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不平等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

坚定立场与明智决策中国收回香港、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

中国收回香港,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根本原则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曾多次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政府在香港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内容包括: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从来不承认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于中国的关于割让香港岛、九龙和租借新界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中国政府主张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通过与英国政府谈判,解决香港回归祖国的问题。

中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签字的历史场景

中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签字的历史场景

中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签字的历史场景作者:江康来源:《百年潮》2010年第09期历经两年的风风雨雨,22轮的斗智斗勇,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终于落下帷幕。

1984年12月19日下午5时3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字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大厅隆重举行。

当时,接待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组织安排联合声明签字仪式的相关事宜由外交部礼宾司承办。

我时任礼宾司接待处处长,协助唐龙彬司长做一些具体工作,签字前后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让我至今难忘。

我们深知此次签字仪式的重大意义。

任务下达后,我们就满怀激情地投入准备工作,并暗下决心,一定要拿出中国礼宾的最高水平,使我们的礼宾安排无愧于这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签字仪式,无愧于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这次签字仪式出席规格之高,参加人数之众,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实属罕见。

出席仪式的除了作为签字人的中国国务院总理和英国首相外,中方还有中顾委主任邓小平、国家主席李先念等领导人,以及参加历次中英会谈的同志;英方自然是代表团全体成员。

香港有100多名知名人士前来观礼。

加上到现场采访的200多名中外记者和相关工作人员,总人数近500人。

仪式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举行。

人民大会堂是国务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们曾在这里亲历过数不清的签字仪式。

这些仪式一般都在河北厅、福建厅、新疆厅、北京厅、安徽厅举行,只有较大规模的签字仪式才在西大厅举行,西大厅是一个呈狭长形的大厅,南北长而东西窄。

过去在这里举行的签字仪式,往往只需占用大厅的一头。

对于这次超大规模的签字仪式,以往的方案显然不行,这正是礼宾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天上午,唐司长让我到他的办公室商量此事。

我们俩竟想到了一块:“为什么不可以充分利用西大厅的长度呢?”我们的思路豁然开朗,决定将签字桌放置在大厅的中部,正对西大厅的正门,北边安排香港各界观礼团,南侧安排媒体记者。

为此,我和同志们专门去了一趟大会堂实地考察,与大会堂的同志一起具体落实签字仪式的现场布局,确定签字桌的具体位置、观礼团和记者站位用的阶梯架的数量、摆放位置等等。

重庆谈判内容

重庆谈判内容

重庆谈判内容【引言】重庆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承,还扮演着重要的经济和政治角色。

在这个城市中,曾举行过多次重要的谈判和会议,为解决国际和国内的问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在重庆举行的一些重要谈判内容,探讨其对相关问题的影响。

【第一部分】重庆是中国与盟国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建设的重要场所之一。

1945年8月,重庆成为中美两国代表团进行谈判的地方,讨论战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问题。

重庆谈判的主要议题包括日本战败后应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安全措施等。

这次谈判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促使日本接受投降并重新组织。

【第二部分】另一个重要的重庆谈判是指中英两国在重庆展开的。

这次谈判主要集中在1949年至1950年间进行,双方就香港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磋商。

最终,中英双方达成共识,英国同意将香港交还给中国,并于1997年正式实施。

这次谈判为中英两国的友好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也标志着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里程碑。

【第三部分】在改革开放的时期,重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谈判角色。

2014年,重庆成为中国与美国、欧洲等国家就区域经济合作达成共识的地方。

这次谈判主要集中在加强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问题上。

通过双方的努力,许多经济合作项目得以启动,为重庆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提供了重要支持。

【第四部分】另一次非常重要的重庆谈判是中日两国在2012年举行的。

该次谈判的主要议题是就东海争议展开磋商,以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重庆谈判为中日两国关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机会,为解决领土争议和历史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结论】重庆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不仅拥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经济环境,还吸引着各国代表来此参与重要的谈判和会议。

重庆谈判内容涵盖了二战后国际秩序建设、香港回归、经济合作以及领土争议等众多重要议题,对相关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重庆将继续承担起重要的谈判角色,为实现全面的国际合作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984年“香港驻军事件”始末

1984年“香港驻军事件”始末
们 中央是 不是 一定 要在 香 香港 记者说 ,中国不会 向 驻 军)是 胡说八 道 。你们
港驻军 ? ” 耿 飚 副 委 员 长 香港 派 出驻军 ,还 有黄 华 给我辟个谣 。 ”
作 了含糊 其辞 的 回答 :我 同志 向记 者说 ,将 来香 港
邓 小 平 显 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 有
5月 2 5 E t 上 午 ,六 届 肃 、紧 张 的气 氛 中 ,大家
人大 第二 次会议 闭幕 大会 陪 同 邓 小 平 慢 慢 走 到 人 民 自香 港 和澳 门 的记 者 ,又
结束 后 ,邓小平 接 下来 就 大会 堂东 大厅 。早 已等候 平 和地解 释 : “ 我们 解决 要与参 加 两会 的港 澳代 表 在那 里 的港澳 同胞 立 即起 香港 问题 的立 场是完 全合 和委 员见 面 ,并 安 排 了记 身 ,热烈鼓 掌 ,5 分钟 后 , 情合理 的。 ” “ 只要 按 照 者现 场采访 。邓 小 平来 到 警卫 人员 按 照惯 例 ,请 记 我 国政府 的政 策办事 ,香

时间 ,满城 风雨 。有 的 关 香 港 问题 ,我 说 了算 , 象征 ,也 是香 港稳定 和 繁 接 着 ,邓小 平 的语调
人认 为 ,关 于香港 是否 驻 总理 说 了算 ,姬 鹏飞领 导 荣 的保证 。 ” 军 问 题 , 中 国 的 政 策 变 的那个港澳办说 了算 。 ”
月至 1 9 8 4年 9月 ,进 行 章 ! ”1 9 8 4年 4月 ,邓 小 了整整 两年 ,分 为秘 密磋 平 对 英 国 外 交 大 臣 杰 弗 耿飚 参加 第六 届全 国人 民
商 和正 式 会 谈 两个 阶 段 。 里・ 豪十分 明确地讲 : 代表 大会 第二 次会 议 。一 正 式 会 谈 的时 间是 l 4个 “ 1 9 9 7年 后 ,我 们 派一 支 次 突如其 来 的采访 ,却 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19世纪后半叶,英帝国主义用炮舰外交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逼迫清政府将香港岛、九龙半岛尖端割让给英国,并把九龙界限北至深圳河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00多个岛屿租借给英国,为期99年。

弱国无外交,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

新中国的成立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结束了长期受侵略、被压迫、遭凌辱的历史。

中国历史迈进新的纪元,中国外交也揭开了新的篇章。

那时一个敏感而又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对待英国占领下的香港,何时收回香港对新中国更为有利。

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客观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暂不收回、维持现状”的决定。

这个决策是极具战略眼光的。

“暂不收回”并不意味新中国承认三个不平等条约或放弃香港,而是有更加深远的考虑;“维持现状”有利于新中国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使香港成为新中国“同国外进行经济联系的基地”。

周总理讲得很清楚:香港总有一天我们是要收回的。

1960年代,中国政府对港澳工作又明确提出了“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八字方针,即对香港的未来要作长期打算,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采取足以改变香港现状的政策,同时要充分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外交战略服务。

香港成为新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保持与西方世界对话关系的“桥梁”和“窗口”。

1970年代末,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国内来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从国际上来讲,冷战格局开始打破,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大为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

1980年1月,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即: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实现祖国统一。

随着“九七”日益临近,对于外国投资者而言,如何处理新界租约是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而英国出于保护其在港既得利益的考虑,则一心想通过某种方式延续对香港的统治。

坦率地讲,英国是极不愿意把香港归还给中国的。

但面对一个强大的中国,英国没有其他选择。

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拉开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序幕。

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坚持“三个条约有效论”的立场,并断言由中国取代英国的管治,“香港就会崩溃”,就会危及中国“四化”建设。

针对这种论调,邓小平针锋相对地回答:“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

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现在时机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和办法。

”邓小平说:“至于说一旦中国宣布1997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发生波动,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

我还要告诉夫人,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

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了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

”邓小平还说:“我们等待了33年,再加上15年,就是48年,我们是在人民充分依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

如果15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

”邓小平铿锵有力的表态,迫使英国不得不在中方建议的基础上同中方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

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访华至1983年6月,双方就有关香港主权的原则问题和一些程序问题进行了商谈;第二阶段从1983年7月到1984年9月,双方就具体问题进行了22轮谈判。

整个谈判过程曲折,充满了激烈的交锋与较量。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谈判的基础。

中方要求英方放弃不平等条约,承认中国对整个香港地区的主权,以此作为基础,同中方磋商如何保持香港繁荣稳定及政权交接的技术性问题。

但英方仍然坚持“三个条约有效”论,后来又主张在英国放弃对香港名义主权的基础上,达成某种修改后的条约,以延续英国对香港的管治权。

由于英方坚持错误立场,第一阶段谈判曾一度处于僵持状态,未取得任何进展。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则按照既定方针,为妥善解决香港问题作出新的努力。

1982年12月,三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即“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这为中国收回香港后实行“一国两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同时,认真听取香港各方面人士意见,拟订了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即“12条”,准备作为第二阶段谈判的基础,或者在必要时单独予以公布。

英方在获悉这些情况后,1983年3月撒切尔夫人致函中国总理,表示英国不反对中国以其对香港拥有主权的立场进行谈判,“只要英中两国政府能就确保香港未来繁荣与稳定所作的行政安排达成协议,并能为英国议会、香港人民和中国政府所接受,她愿意向议会建议:整个香港的主权应交回中国。

”4月,中方复函表示,中国政府同意尽快举行正式谈判。

1983年5月底,中英双方就谈判的程序问题及三项议程达成协议。

一、为维持1997年后香港的稳定和繁荣做出安排;二、为香港由现在起到1997年做出安排;三、为有关政权交接事宜做出安排。

进入第二阶段谈判后,主要障碍则是英方一开始坚持“主权和治权分离”的立场,即“在承认中国对香港的主权的原则下,由英国大体上像过去那样管治香港”。

而中方则坚持主权和治权不可分割的立场,所谓“主权属中、治权属英”,实质上是否定了中国的主权,是以一项新的不平等条约来代替旧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人民绝对不能接受的。

前3轮谈判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第4轮会谈也不欢而散。

因为会谈没有任何进展,前景不明,香港人心浮动,港元汇率及股市急速下滑。

英国政府与港英当局不仅不采取措施稳定局面,反而推波助澜,借机大打“经济牌”,向中国施加压力。

这就是所谓的“九月风暴”。

香港各界人士及舆论界对英国企图以“经济牌”压中国让步的做法提出强烈批评,市民举行集会示威,要求港府尽快采取措施稳定局势。

眼见“经济牌”再打下去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0月15日港府宣布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同时取消港元的存款利息税。

英方打出的“经济牌”以失败而告终。

1983年10月14日,撒切尔夫人致函中国领导人,表示双方可以在中方建议的基础上探讨香港的持久性安排。

英方不再坚持“以主权换治权”的立场,会谈有所进展。

但是撒切尔夫人又想在1997年以后让英国人在香港的行政管理中继续发挥作用,譬如保留一名英国总督,并称这是保持香港繁荣必不可少的。

中方严词拒绝了这个主张。

最后撒切尔夫人不得不让步。

1983年12月至1984年4月,中英双方举行了6轮(第7轮至第12 轮)谈判,主要议题是1997年以后的安排以及过渡期的有关问题。

5月至9月,双方又接连举行10轮(第13轮至第22轮)谈判,主要议题是讨论1997年前过渡期的安排和政权交接事宜,并商定最后文件内容。

对这些问题的商谈也并非一帆风顺,有些问题也经过激烈的交锋。

例如,中方建议特区政府官员由当地人组成,实行“港人治港”,英籍和外籍人士可担任顾问或政府一些部门中最高至副司级的职务,但是英方则提出外籍人士可以担任公务员系统中直到最高级的官员,企图使英国人在未来特区政府中担任举足轻重的角色。

又如,中方主张香港特区的防务由中央人民政府负责,中央人民政府有权在港驻军。

而英方则一再提出香港无需派驻军队。

英方的这些主张直接违背了中国主权的原则,理所当然地为中方所拒绝。

后来还在是否成立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问题上发生过争执。

经过中英双方激烈较量,历时两年之久的香港问题谈判终于达成了协议。

1984年9月26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先由两国代表团团长周南和伊文思草签。

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字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百余人组成的香港各界人士观礼团应邀出席。

中英两国政府首脑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联合声明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

中英联合声明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权,英国将在同日把香港交还中国。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它成功地达致香港的顺利回归,洗雪了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华民族蒙受的耻辱,使祖国的统一大业向前迈进了一步,并为国际上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创立了典范,是中国政府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的重大贡献。

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在漫长的13年过渡期内,中英双方为落实联合声明、履行彼此的承诺,还在众多领域进行了艰苦的外交谈判。

除政制问题外,中英双方的谈判最终取得了积极成果,保证了香港的顺利回归。

回顾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全过程,我深深感到,祖国强大是取得外交斗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邓小平先生在谈到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时指出,这“主要是我们的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

”腐败的晚清政府丢掉了香港,改革开放、奔向小康的中国人民以和平方式收回了香港,这生动地验证了邓小平先生的论断。

邓小平先生还指出,香港问题谈成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个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起了不说是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最重要的作用”。

“一国两制”的构想,不仅排除了中英谈判过程中的重重障碍,保障了香港的顺利回归,同时也保障了香港的长期繁荣和稳定。

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有着巨大的包容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一国两制”的构想,从来就不是外交谈判的结果,当然也不存在外国政府监督其执行的问题。

中央政府之所以承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五十年不变”,是因为这一政策事关680万香港同胞的福祉,事关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事关全中国13亿同胞的整体利益。

无论香港遇到什么情况和问题,中央政府都会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不动摇。

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是香港人的香港,香港也是面向世界的香港。

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是香港经济的振兴、社会的进步,都还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干扰。

但是,我们坚信,香港同胞一定能够不断总结经验,和衷共济,自强不息,在13亿内地同胞的大力支持下,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