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儒道互补价值观论文
儒家道家人生价值理想社会追求的作文

儒家道家人生价值理想社会追求的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影响的两大思想流派。
虽然他们的一些主张不太一样,但都追求着理想社会的实现。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价值理想吧!儒家认为,人应该遵循"仁"、"礼"、"义"、"智"、"信"这些道德准则。
首先要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关心和爱护他人。
仁是儒家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一个有仁德的人必定是善良、宽厚、宽容的。
其次要谨守礼节,有谦逊有礼貌的品行。
比如对长辈要尊重,对朋友要友善等等。
再者要做一个正直有原则的人,不偏不倚、秉持正义。
智就是勤奋学习求知,做一个有博学多闻的智者。
最后信则是诚实守信、说到做到。
儒家理想中的社会就是"大同世界",亦即是一个非常太平、和谐、有序的世界。
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互相关爱、互相尊重,遵守道德规范;贤能者获得重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国家用"礼"统治天下,全体臣民都孝敬有礼。
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那该是多么美好啊!至于道家,他们主张"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而行。
道家认为,人应该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们讲究"无为"的处世哲学,做事要随遇而安、没有过多的欲望和执著,任由自然本真的一面显现。
因此,道家追求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社会。
在道家眼里,理想世界是一个纯朴、自然、简单的世界。
人们生活简朴,远离奢华;淡漠名利,不争不斗;不太奢求,随遇而安。
整个社会就像村野一般,处处洋溢着田园诗般的宁静和谐。
道家认为,只有大家都回到最质朴、最自然的生活状态,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精神和物质生活才能真正达到平衡。
虽然儒家和道家主张有些不同,但他们都在向往一个理想的、和谐的社会,让人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种理想世界虽然现实中难以完全实现,但它却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向往。
中国哲学名著导读论文 儒道互补

中国哲学经典导读论文儒道互补自动化35蔡启阳2130504105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百花齐放、灿烂非凡,但论其核心一直是儒道互补,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甚至是日常生活习惯上都可以看到这两家对后世炎黄子孙的深切影响。
本文从文人、政堂中的儒道互补以及儒道互补形成的部分原因进行阐述,以求尽量明白地展现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切影响。
关键字:儒道互补、平衡、融合正文:中国思想,在诸子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达到巅峰,之后两千年知识分子所做的工作,大多是对这一轴心时代的回溯。
而诸子百家,在千百年间不断演化、竞合、湮灭,战国末年儒墨成为当时天下显学,秦时儒家势微,但从接下来的汉朝开始施行罢庻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儒学成为千百近年来官方治世之学。
日至今日,儒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经过积年累月的不断累积,已经是水银泻地、无所不至了,天下以和为贵,读书人讲究心怀天下,中华自称礼仪之邦,这些都是儒家文化广泛影响中国文化的例证。
但是,中华文化只有儒家一根主心骨吗?兵家讲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为人讲究外圆内方,中医有太阳、太阴等穴位,这些都是道家文化的产物。
其实纵观两千年中华历史,治国之术是儒法并用,但治国大道却是无出儒道二字。
为人处世,也并非只是刚毅果敢,同时还有韬光养晦。
因此说,中国两千年的文化支柱,便是儒道互补。
为官还是归隐因为儒家学说一直是官方郑同学说,再加上古代从战国开始就形成的重农抑商,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是一条金科玉律。
但天下读书种子何止千千万万而智人者少,官场竞争一直是无可避免的问题。
存在官位之争,就会有胜有负,胜利的人官运亨通,大可趁机施展抱负为民造福从而流芳百世。
输的人呢?虽说机会一直有大不了卷土重来,可是毕竟受挫心中会有苦闷抑郁之情,再加上如果奸佞当道则可能一生怀才不遇,而且功业未成家人自己的生计如何解决?况且宦海沉浮寻常事,即使一时春风得意也无法保证一生在位,若是被奸佞陷害就更加悲愤。
一系列问题都会使仕途坎坷的读书人心忧。
儒道互补之我见作文

儒道互补之我见作文英文回答: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re two major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traditions in China. While they have distinct beliefs and practices, I believe that they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and can coexist harmoniously.Confucianism, founded by Confucius,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order, moral values, and filial piety. It promotes the idea of the "Junzi," or the superior person, who embodies virtues such as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and propriety. Confucianism values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personal character. It also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rituals and ceremonies in maintaining social harmony.On the other hand, Taoism, founded by Laozi, focuses on the pursuit of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the Tao, which canbe translated as the "Way" or the "Path." Taoism encouragesindividuals to liv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ural flow of the universe and to embrace simplicity and spontaneity. It emphasizes the concept of wu wei, or non-action, which means aligning oneself with the natural rhythm of life rather than forcing outcomes.While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have different approaches and goals, they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many ways. Confucianism provides a moral and ethical framework for individuals to navigate their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responsibilities.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respecting elders, fulfilling filial duties, and maintaining social harmony. Taoism, on the other hand, offers a spiritual path for individuals to find inner peace and balance. It encourages individuals to let go of desires and attachments, and to embrace the natural flow of life.In my personal experience, I have found the teachings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o be complementary in my own life. For example, when faced with a difficult decision, I turn to Confucian principles of righteousness and propriety to guide my actions. I consider the impact of my choices onothers and strive to act in a morally upright manner. Atthe same time, I also draw upon Taoist teachings to find inner peace and acceptance. I remind myself to let go of my attachment to specific outcomes and to trust in the natural order of things.中文回答:儒教和道教是中国两大重要的哲学和宗教传统。
关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作文

关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作文关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作文,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和阐述。
以下是一个大致的框架和内容举例:标题:《儒家与道家:互补共生的人生哲学》【开头段落】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儒家与道家犹如两颗璀璨明珠,各自闪耀着独特的智慧光芒,并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儒家以积极入世、仁义礼智为核心价值,倡导人应通过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和谐;而道家则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强调内在的宁静与超越,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
【儒家思想篇】儒家学说由孔子创立,其核心在于“仁爱”与“礼制”,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金律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儒家注重伦理秩序和社会责任,倡导通过教育和德政来引导民众向善,进而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道家思想篇】相对而言,道家由老子和庄子发扬光大,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在道家看来,世间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人应当效仿天地之道,顺应自然,减少人为的干预和束缚,从而达到心灵自由和生命逍遥的境地。
道家对于个人精神层面的超脱与回归本真的追求,给予人们面对生活压力时的深层智慧与平衡之道。
【互补融合篇】儒家与道家看似对立,实则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经纬。
在现实生活中,儒家教诲我们如何尽责、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而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道家则提醒我们要懂得适时退守、知足常乐、顺应天命。
两者结合,既赋予了个体进取的动力,又提供了调节身心、寻求内心平静的方法。
【结尾段落】综上所述,儒家与道家并非互斥,而是构成了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体两面。
它们在不同层面上指导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处世态度,共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为后世提供了应对各种人生挑战的思想武器。
在现代社会,继承和发扬儒家的积极入世与道家的顺其自然,有助于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到一种动态平衡,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以上只是一个大概的写作思路,具体的作文可以依据这个结构深入展开论述,引用具体事例和名言警句来支撑论点,使文章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生动实例。
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哲学分析论文

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哲学分析论文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哲学分析论文【摘要】把中国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时候,文章支持内在互补说,此观点不把儒家道家的区别性看作互补的前提,而且把儒家道家本质上的同一性看作是互补的前提,是在一个统一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各自构成了中国哲学内在逻辑的一个环节。
同时将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以及在互补过程中所体现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看作是中国哲学的主体。
【关键词】内容互补;内在统一;哲学主体前言当我们把中国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时候,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文化资料,就有必要提出中国哲学的主体是什么的问题。
对此问题,一般有三种看法:儒家主体说,道家主体说,儒道互补说。
其中第三种观点看似公允,认为儒道两家共同为中国哲学的主体。
但是一经分析,又分为两种,即外在互补说,此观点承认儒家道家各自是独立的派别,认为它们本质上的区别性是互补的前提。
另外一种情况是内在互补说,此观点不把儒家道家的区别性看作是根本的互补的前提,而把儒家道家本质上的同一性看作是互补的前提,认为它们是内在的逻辑上的互补,儒家道家是在一个统一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各自构成了中国哲学内在逻辑的一个环节。
同时认为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以及在互补过程中所体现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的主体。
本文支持此观点,并试述其理由如下。
一、中国先民的天道观念作为儒道两家思想的共同源泉,给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提供了可能性天道观念在先秦诸子之前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原始的天道观念、神道天道观念、以及在哲学意义上的天道观念。
在原始的天道观念中,中国先民以一种万物有灵论的观点来面对世界,认为就如同人的背后有灵魂作为主宰一样,在世界的背后也有一个作为万物的最高主宰的天道。
神道天道观念,遮蔽了原始天道中的必然性,强化了人格神的意义,把天道主要理解为有意志的人格神。
神道天道观念的基本精神和意义就在于与天道相沟通,但是这种沟通只是特殊人物的特权。
关于儒道互补的作文800字

关于儒道互补的作文800字儒道互补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下面我将用英文和中文分别回答关于儒道互补的问题。
英文回答: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re two major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in China. Confucianism emphasizes social harmony, moral valu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while Taoism focuses on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seeking personal enlightenment. Despite their differences, thesetwo philosophies have complemented each other throughout Chinese history.One way in which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complementeach other is in their views on society and governance. Confucianism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order and the role of the ruler in maintaining harmony. It promotes the idea of a hierarchical society with clear roles andresponsibilities. On the other hand, Taoism emphasizes the idea of wu-wei, or non-action, and advocates for a more decentralized and natural approach to governance. These two perspectives provide a balance between order and spontaneity, ensuring that society functions smoothly while also allowing for individual freedom and creativity.Another aspect in which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complement each other is in their views on the self and personal cultivation. Confucianism places great emphasis on moral values, filial piety, and self-discipline.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in order to become a virtuous person. Taoism, on the other hand, encourages individuals to let go of ego and desires, and to live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flow of the universe. It emphasizes the cultivation of inner peace and tranquility. These two perspectives provide a holistic approach to personal development, balancing the pursuit of moral excellence with the acceptance of one's true nature.In Chinese culture,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can be seen in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includingart, literature, and even everyday language. For example, the concept of "yin and yang" from Taoism is widely used to describe the balance of opposing forces in the world. Confucian values such as respect for elders and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are deeply ingrained in Chinese society. These two philosophies have shaped the Chinese people's worldview and moral values, and continue t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inese culture today.中文回答:儒道互补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论中国思想儒道互补基本格局的形成3

论中国思想儒道互补基本格局的形成3三儒、道两家之所以能够从六家之中跃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各自建构了一套宇宙论,在思想的形式上超越了“人的意见”,使思想进入到“天人之辨”的以天道明人事的证明方式之中。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诸于思想是以“人的意见”彼此相见的,“意见”不具备普遍性,因此才有各是其是而彼此相非的争鸣发生。
孟子辟杨墨,庄子嘲笑儒墨聚讼,都是希望寻得一个更根本的依据,来克服“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而形成的是非对立。
从战国末期到汉代初年,学术批评大为盛行,例如荀子有《非十二子》,韩非有《显学》,还有《吕氏春秋·不二》和《淮南子·要略》,也都有评点各家短长以寻得一个普遍立场的企图。
但是在真正的“天下”尚未形成之时,各种学说在形式上都跳不出“人的意见”,都会表现为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的立场差异和他们之间的见解冲突,这也就是庄子在《天下》篇所说的,在“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的情况下,“道术将为天下裂”。
分裂的现状伴随着不安于分裂的惶惑,这惶惑中也隐含着对学术一体的期盼,然而学术一体需要在天下一统的背景下克服不同人群之间的意见冲突,这就不是分裂的战国时代能够成就的事业了。
因此,当秦汉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为思想提供了一个“天下”的背景以后,思想也具有了克服分判的追求,这时,思想需要代表的是“全体”或“整体”,不能够再是“意见”,必须是普遍化了的“天意”或者“道理”,从前代表“部分”的“意见”必须转变成为代表“全体”的“天意”或者“道理”,才能确立起普遍的意义来。
儒、道两家在汉代建构的宇宙论就是他们呈明“天意”和“道理”的方式。
冯友兰先生指出:“盖中国早期之哲学家,皆多数注意于人事,故中国哲学中之宇宙论,亦至汉初始有较完整之规模。
”[2](P478)中国哲学中的宇宙论至汉代才完整出现,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有着同步的呼应。
宇宙论最基本的问题是宇宙的起源和统一性问题,而对宇宙统一性的思考,显然反映着秦汉时代统一帝国出现的现实,同时也在回应着统一帝国所需要的理论论证。
(完整word版)浅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互补及其现代意义

毕业论文题目:浅谈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互补及其现代意义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完成日期:2013年4月3日中文摘要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中居于社会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导地位,是政治、教育和道德领域的指导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与社会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具有隐士派和浪漫派的风格,但它对社会文化生活各个层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一直以来对于儒道思想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独立地分析二者的意义与影响,本文侧重于探讨儒道思想之间的关系,研究儒道互补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在对文献和资料的分析整理过程中把握儒道互补的精髓,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并思考二者互补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儒道互补人文化成返朴归真现代意义ABSTRACTThe social thought of Confucian thought in two thousand years culture of authentic and dominance, is a guiding ideology in the field of politics, education, and moral; Taoism advocate natural, keep a certain distance of the social reality, hermit and romantic style, but it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all aspect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Lin yutang said: "both sides of the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is a Chinese soul." Has always been to Confucianism thought research tend to be more independent analysis of both the meaning and effe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and Taoist though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y of complementary Confucianism is the value of itself,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of literature and data sorting grasps the essence therapy-remainig complementary,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to understand, and think about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the two complement each other.Keywords: complementary Confucianism humanity into art in modern meaning目录一、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5(一)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5(二)道家思想的基本特征...............................................5(三)儒道思想的对比...................................................5二、儒道互补的历史渊源................................................5(一)战国时期.........................................................6(二)魏晋时期........................................................6(三)宋明时期.........................................................7三、儒道互补的深层剖析.................................................7(一)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表现形式.............................8(二)儒道互补是中国人性格形成的深层基因...............................8四、儒道互补的现代意义.................................................8(一)有助于现代生态社会的真正建立.....................................8(二)唤醒现代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9(三)解开现代人的精神困惑...........................................10五、参考文献.........................................................11六、致谢.............................................................12浅议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互补及其现代意义一、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一)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逐步发展成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儒道互补的价值观
摘要:儒道互补,即表现在孔孟仁义价值与老子无为价值的互补性上,就儒学体系言,儒道互补是以仁义为本体,以无为为境界。
在老学体系言,儒道互补是以无为为本体,以仁义为次德目。
理论上言,理想的互补形式是具备着相同的世界观,而有价值命题的交流,使得各自的价值可以安立在对方的体系中,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实践出来。
关键词:儒道互补、无为、仁义、孔子、老子
一、儒道互补价值观的成立型态
中国哲学史上的价值观,以孔孟仁义、老子无为、庄子逍遥、佛教轮回苦空为主要信念,道教则是杂揉于仁义、无为、逍遥、甚至轮回、苦、空多义中。
就儒道价值互补而言,其中孔老互补的理论可能性是存在的,老子的绝仁弃义是作用姿态地说而不是终极价值上的否定。
而庄儒之间难以互补,庄学文字中即已明显讥斥儒行。
道教则理论杂揉,需要对道教作型态约定之后才能论说互补议题。
因此本文所要论究的儒道互补即是对于孔老互补的理论现象进行
可能性的体系说明及型态建构。
价值信念作为生活的目标是价值信念的具体落实,这是任何一个中国人可能有的生命活动,知识分子对于价值信念可以只选择而不论证,可以只操作而不追究,但是哲学工作者就必须要追究,他们
的追究就是去论证价值的真理性,去论证就是去建立体系以捍卫价值,价值哲学的探究必然是落实在捍卫价值信念的哲学体系建构中。
孔老各有明确的终极价值信念是一个事实,但是在方法论的探究下,当其各自在哲学史的理论建构发展中形成哲学体系的时候,它们如果有互补的理论可能或什至是理论事实时,那么这个儒道之间以孔老互补为理论现实的探究即成为本文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
所谓的孔老互补指得是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孔老的仁义、无为价值是可以并立在同一套体系中的,作者并不是说无为与仁义是同义的概念,而是当无为与仁义在生活实践中可以并存使用时,这个并存使用的可能性必须给予理论的说明,而理论的说明即是在理论体系的建构中给予结合,从而使无为与仁义在体系中各有定位,各有定位之后在操作时即仍然是有一绝对的标准,该仁义时仁义,该无为时无为,如果反之,即是虚伪,如果操作合宜,则是功夫与境界的完构,因此两种价值必须有一个清楚的划分,使其各自定位恰当,从而在各自体系中吸纳了彼此。
那么孔老互补究竟是在哲学体系建构的什么情况下互补呢?而为何庄儒之间无法互补呢?这当然就要回到方法论讨论中的中国哲学体系的建构问题上了,作者以下将提出一个孔老互补的理论结构,亦即在儒道两系的哲学史发展的理论体系建构中分别定义深入各自体系系统内的互补意义。
一方面思索在儒学传统中什么样的体系建构即是有着儒道互补的意义,另方面在道家老学史的系统中思
索同样的问题。
因为就哲学史的一般眼光中,有儒学作品有老学作品,但是什难找出明表孔老合一的理论作品,但是现实实践中的知识份子心灵又确实能够体现孔老互补的价值信念,所以不论知识份子的自我理想形象定位为孔为老,从理论体系建构的可能性上说,应该可以找出在孔老哲学史发展的体系建构中那些并存孔老价值信念于一炉的理论建构。
这两种理论系统中,应该都可以找到同置无为与仁义的的价值信念在其中,只其赋予无为仁义的终极定位位阶不同而已。
二、儒学史上的仁义无为价值观念的互补性建构型态
在儒学传统中,本体的价值仍以仁义为终极,在圣人实践仁义的活动中则有无为智慧使用的空间。
故就儒学史发展说,在《易经》中即以时位的现实,理解君子在社会阶层中的情势,并明白与大位者合作的智慧,而建立诠解易经经文的刚健与柔顺之智慧的双途法则,此义表现在《文言传》及六十四卦的《彖传》、《小象传》中尤为明显,此即一儒学传统中的儒道互补观的实例。
在宋明新儒学史中,阳明自己肯定的“四无教说”亦表现出无欲作为仁义价值的操作境界之智慧的义旨。
只其始终以关怀现世为价值主旨,而在保持护守此一价值信念之时以无为信念为操作的要领,而无为信念的体悟亦正儒者在仁义目标之实践时对于人心负面私欲的防治之要旨,因此无论以什么样的论理形式及概念使用,儒学史的理论建构始终收摄着此一操作智慧,然而亦因儒学价值始终入世心切,故而永远以仁义关怀为价值标举,只其操作时以无为为实得之境界,故而我
们说儒学系统内的孔老互补是以仁义为终极价值及以无为为境界,以有别于老学系统内的孔老互补是以无为为终极价值而以仁义为次德目。
以仁义为次德目在老子书中亦已明言,“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道即以无为为义理,无为即道体的价值实义,仁义价值已落入下层,是社会情境人心淳朴已经堕洛之后的不得已的张本了。
三、结论:儒道互补价值信念的生活写照
关于儒道互补观念在哲学史上的重新诠释工作,可以进行的对象还很多,但就本文的重点陈述而言,以上所述暂已足够。
在结束本文之前,我们还要对儒道互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意义进行说明。
无论仁义无为是置放在儒道体系中的终极价值还是境界还是目的,仁义无为概念自身所指涉的意义其实是不同层次的,因此在现实生活的行为实践中是可以有所互补的,但是无论它们是在孔学还是老学的范畴中,都仍有这两个价值概念应予准确使用的情势,不能混乱,不能错用。
当责任交付时,无论多么艰巨,只要是为了公义,都应该去承担,这是仁义价值的服膺,可是在承担之后随之而来的美名及实践之后的功劳,就应该以无为的心态来辞退,这是无为境界的展现,这是在孔学脉络吸收老学智慧的生活写照。
至于在老学脉络的孔老汇通,其实只要老学精神主旨把握准确,就不会有误解的情况,老子学并非否弃仁义,只是要先涤除私欲,排斥虚伪的仁义美名,然后造成全体团结一致,共同戮力于公众事务中,这样的价值使用,还需实践者的真诚才能成功。
如果在该承担的时候以无
为境界逃避承担,而在该谦退的时候假仁义之名要抢进,那么这就是不准确的价值使用。
无论就孔老价值而言,有实践经验人,都会看出这种虚伪性,所以在现实实践中虽然有虚伪的仁义及无为的行谊,却并不表示仁义无为的价值是无效的,并不因为仁义无为被虚伪地使用而致使此二价值失去意义。
虚伪是实践者的虚伪,理论本身的观念仍然是清晰的。
所以在实践的世界中,应当先具备清晰的观念,其次便是自我修养的实战经验,有了自我修养的实战经验,便有了判断他人真伪的能力,一旦当实践者有所虚伪,便可予以指正,此亦本文研究之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军等.“家族相似”理论视域中的儒道互补[j]
[2] 安继民.论儒道互补[j]
[3] 白安良.儒、道生态价值观对立互补的现代启示[j]
[4] 姜青蕾.儒道互补的思想根源及其社会价值[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