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防御行为

合集下载

探究昆虫装死实验报告

探究昆虫装死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昆虫装死是一种常见的防御机制,许多昆虫在受到威胁时,会通过装死来躲避天敌。

为了深入了解昆虫装死的现象,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以观察和记录昆虫在受到不同刺激时的装死行为。

二、实验目的1. 观察昆虫在不同刺激下的装死现象。

2. 探究昆虫装死行为与刺激类型、持续时间的关系。

3. 分析昆虫装死行为的生理机制。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大头黑步甲、金龟子、象甲、叶甲、麦叶蜂、粘虫幼虫等昆虫;实验器材:电子天平、温度计、秒表、玻璃罩、实验记录表等。

2. 实验方法:(1)观察昆虫在自然状态下的活动情况,记录其活动频率、活动范围等。

(2)分别对昆虫进行以下刺激实验:① 碰撞实验:将昆虫放置在实验台上,用小锤子轻轻敲击昆虫,观察其装死行为。

② 温度实验:将昆虫放置在温度计附近的实验台上,观察其在不同温度下的活动情况。

③ 光照实验:将昆虫放置在黑暗环境中,逐渐增加光照强度,观察其装死行为。

④ 振动实验:将昆虫放置在实验台上,用振动器振动实验台,观察其装死行为。

(3)记录昆虫在各个刺激下的装死时间,分析装死行为与刺激类型、持续时间的关系。

(4)观察昆虫在刺激停止后的反应,分析昆虫装死行为的生理机制。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1)昆虫在自然状态下,活动频率较高,活动范围较广。

(2)在碰撞刺激下,大头黑步甲、金龟子、象甲、叶甲、麦叶蜂、粘虫幼虫等昆虫均表现出装死行为,装死时间一般在20-50分钟之间。

(3)在温度刺激下,昆虫的活动频率和活动范围有所降低,部分昆虫表现出装死行为。

(4)在光照刺激下,昆虫的活动频率和活动范围有所降低,部分昆虫表现出装死行为。

(5)在振动刺激下,昆虫的活动频率和活动范围有所降低,部分昆虫表现出装死行为。

2. 分析结果(1)昆虫在受到碰撞、温度、光照、振动等刺激时,会表现出装死行为。

这表明昆虫的装死行为与多种刺激类型有关。

(2)昆虫的装死时间与刺激类型、持续时间有关。

昆虫的生物化学

昆虫的生物化学

昆虫的生物化学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为庞大的类群之一,其生物化学特征对于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昆虫的生物化学特征及其生态功能,分析昆虫的化学通讯和防御机制,并探讨昆虫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一、昆虫的生物化学特征1. 昆虫的酶系统昆虫体内存在多种特殊的酶系统,包括消化酶、解毒酶和代谢酶等。

这些酶对昆虫的生存和繁殖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昆虫的消化酶可以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解毒酶可以帮助昆虫排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

2. 昆虫的代谢产物昆虫体内合成和分泌多种代谢产物,包括激素、氨基酸、酚类化合物和生物碱等。

这些化合物在昆虫的生长发育、行为调节和生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昆虫的激素可以调控其体型、生殖腺发育和幼虫变态等过程。

二、昆虫的化学通讯昆虫通过化学物质进行信息传递和社交交流,包括信息素和信号素两种形式。

1. 信息素信息素是昆虫用于种群内部和种群之间的化学信号物质。

它可以用于种群内个体之间的交配诱导、食物定位和疲劳标记等。

例如,蚂蚁释放的信息素可以在食物来源与蚁巢之间建立化学通道,引导其他蚂蚁找到食物。

2. 信号素信号素是昆虫用于个体之间的行为调节和社群组织的化学信号物质。

它可以用于探测敌害的存在、警示同类成员、识别配偶和标记领域边界等。

例如,蜜蜂的振翅声和释放的信号素可以吸引其他蜜蜂到达花朵、警示敌害和标记蜂巢领域。

三、昆虫的防御机制昆虫拥有多种防御机制,以抵御捕食者和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1. 生理防御昆虫通过生理反应来抵抗捕食者和病原微生物的攻击。

例如,昆虫体内的抗生素和抗菌肽可以杀灭入侵的微生物;昆虫体表的角质层和蜡质层可以防止水分丧失和病原菌的侵入。

2. 化学防御昆虫通过分泌和释放化学物质来驱避捕食者和敌害。

例如,某些昆虫体内含有有毒的代谢产物,当被咬或刺激时会释放出这些毒素来防御敌害。

四、昆虫的应用昆虫的生物化学特性使其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蜜蜂的免疫系统与病原防御

蜜蜂的免疫系统与病原防御

蜜蜂的免疫系统与病原防御蜜蜂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昆虫之一,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美味的蜂蜜和有益的蜂蜜酒,还是重要的花粉传播者。

然而,在蜜蜂的天然生态系统中,它们经常面临着各种病原体的威胁。

为了保护自己和整个蜂巢免受疾病侵扰,蜜蜂进化出了一套高度复杂的免疫系统和病原防御机制。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蜜蜂的免疫系统由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蜜蜂体内固有的防御机制,通过外层物理屏障和一系列非特异性防御分子来阻止病原体入侵。

获得性免疫则是在蜜蜂感染病原体后,通过识别、记忆和产生特异性抗体来进行针对性防御。

1. 外层防御屏障蜜蜂体表覆盖着一层坚硬的外骨骼,可以有效阻挡大多数病原体。

同时,蜜蜂还会通过用唾液和蜂胶清洁身体、摆动翅膀产生气流、不断梳理身体等方式,进一步清除和隔离潜在的病原体。

2. 体液免疫系统蜜蜂体内的体液免疫系统由血淋巴和体液构成。

当病原体进入蜜蜂体内后,体液中的抗菌肽、酶类和其他抗细菌物质会立即被激活并对病原体进行杀菌和清除。

3. 免疫相关基因蜜蜂拥有许多免疫相关基因,这些基因编码着蛋白质,对抗各种病原体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基因具有起始和终止启动子,可以在感染时被激活,产生大量的抗菌肽。

二、蜜蜂的病原防御机制蜜蜂的病原防御机制主要包括社会免疫行为和激活性免疫响应。

1. 社会免疫行为蜜蜂生活在群体中,通过一系列的社会行为来保护整个蜂巢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当一只蜜蜂感染了病原体,它会释放出警示信息,引起其它蜂群成员的警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清除感染者、改变巢穴结构以及增加食物和护理等资源供给。

2. 激活性免疫响应当蜜蜂感染了病原体,其免疫系统会迅速激活,产生针对特定病原体的抗体和其他免疫反应。

蜜蜂的免疫细胞会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释放出信号分子来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形成病原体清除的免疫响应。

三、蜜蜂的免疫系统与病虫害防治1. 防治疾病的管理策略为了保护蜜蜂健康,蜜蜂养殖者通常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来控制和预防疾病的传播。

昆虫行为学 第五章_防御行为

昆虫行为学  第五章_防御行为

第五章昆虫的防御行为防御行为是指任何一种能够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

.昆虫天敌的捕食过程可划分为5个阶段:1、发现猎物(昆虫进入捕食者发现的范围并被觉察)2、确认猎物的可食性或有利性3、接近猎物,攻击4、制服猎物以防其逃跑5、取食对于昆虫天敌捕食过程的不同阶段,昆虫表现出不同的防御对策。

1、物理防御(托庇、保护色、警戒态)2、行为防御(采取与捕食者不同的移动方式如逃跑、假死等,或自残、群集防御、反击)3、拟态、多态现象4、化学防御(毒毛和蜇刺等分泌毒液)第一节昆虫防御行为的特点1)昆虫的防御行为总是同捕食动物的捕食对策协同进化的。

2)昆虫的防御行为是针对其他物种的,而不是针对同种其他个体的。

3)即使捕食不是作为一个密度制约因素在起作用,一个遗传性的防御行为也可能在种群中形成。

4)自然选择总是使昆虫的繁殖增至最大限度。

根据防御行为出现的先后:初级防御(primary defence):不管捕食者是否出现均起作用,减少与捕食者相遇的可能性。

次级防御(secondary defence):只有当捕食者出现之后才起作用,可增加与捕食者相遇后的逃脱机会。

(一)稀有性猎物数量稀少有利于降低捕食者和猎物之间随机相遇率。

很多捕食者倾向于更多地攻击较为常见的猎物类型,这种现象被称为避稀选择(apostatic selection),即避稀行为(apostatic behaviour)。

避稀选择有利于数量稀少种类的保存,当一种猎物的数量少到一定程度时,捕食者就会转而捕食其他更为常见的猎物。

这与捕食者搜寻猎物所花费的时间密切相关,猎物稀少,捕食者花费的搜寻时间长,采食效率降低,食物的有利性降低。

(二)多态现象蚜虫的多态现象:无翅孤雌蚜、有翅孤雌蚜;不同季节颜色不同,取食不同颜色的植物,体色也会发生变化。

第二节物理防御物理防御(physical defense)是指昆虫能利用自身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周围环境的物质来伪装、躲藏自己,从而防敌避害。

昆虫的适应环境和生存策略

昆虫的适应环境和生存策略

昆虫的适应环境和生存策略昆虫作为地球上数量最为庞大的生物群体之一,具备了出色的适应能力和生物多样性。

本文将探讨昆虫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并介绍其生存策略。

一、适应环境1. 高温环境:昆虫在高温环境下有着独特的适应机制。

部分昆虫会选择在炎热的中午躲避阳光,待到温度较低的早晨或傍晚才进行活动。

另外,一些昆虫体内含有具有保护效果的蛋白质,可以防止高温对细胞的损害。

2. 寒冷环境:昆虫在寒冷环境下采取的主要策略是冬眠或越冬。

它们会寻找合适的栖息地,并通过减缓新陈代谢、积累脂肪储备等方式来度过冬季。

一些昆虫的体液中含有抗冻蛋白,可以有效降低冰冻对细胞的损伤。

3. 干旱环境:昆虫在干旱环境中的适应策略主要包括降低水分流失和有效利用水资源。

它们会通过改变行为习性,选择在潮湿的环境中活动;另外,昆虫体内的表皮和呼吸系统也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4. 水生环境:对于水生昆虫来说,它们面临的挑战是维持氧气供应和适应水流等因素。

一些水生昆虫通过扩大呼吸系统的表面积,增加氧气的摄入量;另外,它们还可以通过纤细的体形和黏附结构来降低水流的阻力。

二、生存策略1. 毒液防御:许多昆虫通过毒液来抵御天敌。

例如,蜜蜂和蚂蚁的蜇刺含有毒液,可以对入侵者造成伤害。

这种毒液中的毒素可以引起疼痛、瘙痒或中毒反应,有效地保护昆虫自身。

2. 剧毒色彩:一些昆虫拥有鲜艳的颜色和花纹,这些色彩往往与剧毒或有毒的物质有关。

通过展示这些色彩,昆虫向天敌发出警告信号,以阻止它们的攻击。

3. 类拟态和保护色:昆虫中许多物种会采用类似其他有毒物种的外观,以此躲避天敌的攻击。

这种现象被称为拟态,通过与有毒物种的相似外观,昆虫有效地降低了被捕食的风险。

此外,一些昆虫的保护色也能够使其与环境融为一体,更难被发现。

4. 繁殖策略:昆虫的繁殖策略非常多样化。

一些昆虫会选择寄生或寄生虫的方式,将卵产在其他昆虫或宿主体内。

还有一些昆虫选择群居的方式,以增加自身的防御能力和觅食效率。

昆虫的捕食和防御机制

昆虫的捕食和防御机制

埋伏:昆虫在猎物经 常出没的地方隐藏起 来,等待猎物接近时 突然发动攻击。
追逐:昆虫快速追 逐猎物,利用速度 优势将其捕获。
合作:一些昆虫会 协同合作,共同捕 捉猎物,提高捕食 成功率。
猎物的种类和数量
捕食者的生理特性 和捕食技巧
环境因素,如温度 、湿度、光照等
捕食者和猎物的相 互作用,如竞争、 合作等
昆虫的捕食和防御 机制的协同进化
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捕食 者通过进化出更先进的捕食技巧,猎 物则通过进化出更好的防御机制来应 对。
昆虫之间的协同进化:不同种类的昆虫在捕 食和防御机制上可能存在协同进化,如某些 昆虫通过释放信息素来吸引其他昆虫进行捕 食,而其他昆虫则通过进化出更好的防御机 制来应对这种信息素的吸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物种多样性:昆虫种类繁多,每种 昆虫都有其独特的捕食和防御机制
物种多样性对协同进化的影响:物 种多样性为昆虫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和机会,促进了协同进化的进行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植物与昆虫之间的协同进化:植物通过进化 出更好的防御机制,如刺、毒液等,来应对 昆虫的侵害;昆虫则通过进化出更好的捕食 技巧,如口器、消化酶等,来应对植物的防 御。
昆虫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昆虫通过 进化出更好的捕食和防御机制,以适应 环境的变化;环境则通过进化出更好的 捕食者和防御机制,来应对昆虫的侵害。
拟态:昆虫模仿其他生 物或物体以避免被捕食
保护色:昆虫与环境颜 色相似,不易被发现
毒液:一些昆虫如蜜蜂 和黄蜂,通过毒液来防 御捕食者
刺毛:一些昆虫如毛毛 虫和甲虫,通过刺毛来 防御捕食者

昆虫的防御机制和适应能力

昆虫的防御机制和适应能力

昆虫的防御机制和适应能力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生物类群之一。

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防御机制和适应能力,以应对不同的环境压力和捕食者的威胁。

本文将从昆虫的身体结构、行为习性以及生理特征等方面,探讨昆虫的防御机制和适应能力。

首先,昆虫的身体结构是它们防御的第一道屏障。

昆虫的外骨骼坚硬而灵活,能够保护内脏器官免受外界伤害。

此外,昆虫的身体表面通常覆盖着坚硬的角质层或外壳,能够防止水分流失和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

一些昆虫还具有鳞片、刺毛等特殊结构,用来抵御捕食者的攻击。

例如,蝉的身上覆盖着坚硬的外壳和锋利的刺毛,能够有效地防御鸟类和其他捕食者的袭击。

其次,昆虫的行为习性也是它们防御的重要手段之一。

许多昆虫具有伪装能力,能够模仿周围环境的颜色和形态,使自己融入其中,从而避免被捕食者发现。

例如,一些蝴蝶的翅膀上具有与花朵相似的图案和颜色,能够使它们在花丛中隐蔽起来,不易被捕食者察觉。

此外,一些昆虫还会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例如,蚂蚁会组成庞大的社会群体,通过合作和分工的方式,共同抵御外界的威胁。

除了身体结构和行为习性,昆虫的生理特征也是它们防御机制和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昆虫的生理特征包括抗菌能力、毒素分泌和味觉感知等。

一些昆虫具有强大的免疫系统,能够抵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

例如,蚊子通过分泌抗菌蛋白,能够抵御寄生虫和病原体的感染。

此外,一些昆虫还会分泌毒素来抵御捕食者的攻击。

例如,蜜蜂的尾针上有毒刺,当受到威胁时会刺向敌人,释放毒素来保护自己。

此外,昆虫的味觉感知能力也十分敏锐,能够察觉到潜在的危险和威胁,及时采取逃避或反击的措施。

总之,昆虫的防御机制和适应能力是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通过身体结构的坚固和灵活、行为习性的伪装和集体行动、以及生理特征的抗菌能力、毒素分泌和味觉感知等,昆虫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环境压力和捕食者的威胁。

这些防御机制和适应能力不仅使昆虫能够生存下去,还使它们在地球上广泛分布并繁衍生息。

昆虫的捕食与防御行为特征

昆虫的捕食与防御行为特征

昆虫的捕食与防御行为特征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动物群体之一,它们没有脊椎骨骼,但却在自身的捕食和防御行为中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

本文将探讨昆虫的捕食和防御行为特征。

一、捕食行为特征1. 多样的捕食方式昆虫的捕食方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口器特征和生活环境,它们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捕食技巧。

例如,蜜蜂借助其长而细腻的口器,从花朵中吸取花蜜;蜘蛛则以编织网罗来捕捉飞行昆虫;蚂蚁则通过群体合作来寻找和捕捉食物等等。

2. 高度的专业化昆虫在捕食行为中展现出了惊人的专业化。

例如,寄生蜂专门寄生于其他昆虫体内,通过寄生行为获取养分;蜻蜓则以捕食空中昆虫为主要方式,其独特的飞行技巧使得其能够轻松捕捉飞行中的猎物。

3. 精准的定位能力昆虫在捕食行为中表现出了精准的定位能力。

例如,蝙蝠利用超声波来探测猎物的位置;蝴蝶则借助其敏锐的嗅觉能力寻找植物花蜜。

二、防御行为特征1. 逃避行为昆虫在遭遇危险时,通常会通过逃跑来保护自己。

有些昆虫能够迅速地躲藏或者飞行逃离,逃避捕食者的追捕。

例如,蟋蟀在感到威胁时会用后腿跳跃远离危险区域;知了则会利用其强壮的翅膀快速飞离。

2. 伪装保护昆虫利用伪装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使得自己融入周围环境中以躲避捕食者。

例如,许多昆虫的外形和颜色都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似,使得它们很难被发现。

一些蝴蝶的翅膀上可能会有与花朵相似的花纹,这种伪装使得它们能够轻松躲避捕食者。

3. 化学防御昆虫通过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来进行防御,这些化学物质对于捕食者有毒或者具有味道上的厌恶效果。

例如,蚂蚁在受到威胁时会释放出蚁酸,刺激敌害者的嗅觉和味觉系统;甲虫通过分泌具有强烈气味的挥发物来警告和抵御捕食者的进攻。

4. 社会防御某些昆虫通过群体的力量来进行防御。

例如,蚂蚁通过大量的个体和紧密的协作关系来保卫领地和抵御捕食者。

当蚂蚁领地受到威胁时,它们会集结起来共同进行反击,利用大规模的群体优势来阻止捕食者的进攻。

综上所述,昆虫的捕食与防御行为展现了它们惊人的适应能力和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火蚁(Fire ant) 的名称便是在描述被其叮咬后如火 灼伤般疼痛感,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
红火蚁
被火蚁咬伤的症状
大量的火蚁以螫针叮咬,大量酸性毒液的注入, 除立即产生破坏性的伤害与剧痛外,毒液中的毒 蛋白往往会造成被攻击者产生过敏而有休克死亡 的危险,若脓泡破掉,则常常容易引起细菌的二 次性感染。 • 在1998年所做的调查,在南卡罗来纳州约有 33000人因被蚁叮咬而需要就医,其中有15%会 产生局部严重的过敏反应,2%会产生有严重系统 性反应而造成过敏性休克,而当年便有2件受火蚁 直接叮咬而死亡。
富含脯氨酸的抗菌肽作用机理
• 富含脯氨酸抗菌肽的抗菌作用是通过 阻止 Dank的肽结合口袋的多螺旋盖子 的开放与关闭来抑制伴侣蛋白辅助的 蛋白质折叠来实现的。
(4)富含甘氨酸的抗菌肽
其一级结构中富含 Gly ,分子量为8~30kDa , 推测此类抗菌肽中含量很高的 Gly对提高肽 链的弹性及广谱抗菌等可能起重要作用
昆虫防御行为 的生理基础

www,
昆虫防御行为的分类
定义
昆虫的防御行 为是昆虫对外 界侵扰的反应 方式。它可以 是激烈和显著 地反应,也可 以是诡谲和难 以觉察的反应。
免疫:指昆虫排斥外源抗原异物的能力,体
现在其自身的免疫防御反应
物理防御:物理防御是指昆虫利用各种物理性 质进行的防御行为。
溶菌酶分子结构图
溶菌酶本身就存在于昆虫的体内,也诱导 产生
溶菌酶作用机理
主要通过破坏细胞壁中的N-乙酰胞壁酸和 N-乙酰氨基葡糖之间的β-1,4糖苷键,使细 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解成可溶性糖肽,导 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逸出而使细菌溶解。
4、凝集素
• 凝集素是一类能够识别特异性糖并与之非 共价结合的蛋白或糖蛋白,因其具有特定的 识别受体,在免疫系统和发育过程中发挥了 重要的作用。 • 但对于昆虫凝集素及其在机体中的功能目 前还了解得不多.
化学防御:昆虫的化学防御是昆虫利用化学物
质进行的防御行为。这些化学物质来源于外分 泌腺体、体内共生物和食物三个方面。 行为防御:指昆虫通过各种具体的行为方式进 行防御,包括逃跑、假死、恫吓、瞬彩、自残、 聚群防御和领域防御等。
一、免 疫
主要由昆虫的血淋巴系统承担,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 免疫。
1、 血细胞主要承担细胞免疫,起着吞噬作用、 成
昆虫防御素也是通过电压依赖方式在细菌 质膜上形成离子通道 、增加膜的通透性而 抑菌 。
昆虫防御素能够破坏藤黄微球菌细胞质膜 的通透性屏障 ,引起细胞质膜的去极化,抑制 呼吸 ,导致细胞质膜Na+ 和 ATP的泄漏 ,并 造成质膜 K+的丢失。
(3)富含脯氨酸的抗菌肽
• 昆虫中分离出的多种富含脯氨酸的抗菌肽 分为长链和短链两种。长链富含脯氨酸的 抗菌肽在 26~39 个氨基酸残基之间 ,短链 多肽在15~20 个氨基酸残基之间。
例如:肯尼亚屁 步甲当遇到危 险时腹部弯向 目标把苯醌等 恶臭类物质喷 向敌人。
再例如:马利筋长蝽Oncopeltus f asicatus • 一般是受到刺激后第 2 腹臭腺首先排放气 味物质 ,喷射的有毒混合物在腹部末端形成 1 个大液滴;第 1 腹臭腺通常只是对进一步 的刺激才产生反应 ,它产生的分泌物在臭腺 口分布成薄层 ,并且迅速蒸发。
暂时的防治对策
• 1,将所有由人饲养的蜂王都有油漆标记,一年一 种色,可以将上一年的老蜂淘汰,有来历不明的 没有油 漆标记的蜂王也淘汰。换上新的温和的意 大利蜂王。(图中一只意大利蜂王放入杀人蜂之 中)。 • 2,非洲化蜜蜂的特性由雄蜂所遗传,在蜂场中养 多点意大利雄蜂。防止非洲化。 • 3,巴西的杀人蜂太多,就只好接受了它,因为它 产蜂能力很高,很努力工作。蜂农采蜜时小心行 事,两个人一起工作,可以必要时加以照应。
2、释放益己素
• 利己素(allomone) 也称“阿洛蒙”,是由一 种昆虫释放并引起它种昆虫个体行为反应 的化学物质,而行为反应对释放者有利。
分为驱避物质(蝽蟓)、逃避 物质、毒性物质(蜜蜂)。例如: 荔蝽遭遇天敌时可释放这类物质 以驱赶天敌保护自己。
3、释放刺激性物质
一些昆虫遇到敌害可以喷射出恶臭的物质 让对方厌恶,惧怕或中毒从而避免被害。
4、注射毒性物质
当遇到侵扰时一些昆虫会直接螫刺,毒针, 毒毛等向侵略者注射毒液使其痛苦,麻痹等 从而保护自己。
黄刺蛾
扁刺蛾
杀非洲化蜜蜂Africanized honey bee(AHB) 这种种是由非洲普通蜜蜂跟丛林里的野蜂交配 发育繁殖出来的新品种,具有对人畜较大的杀 伤力,非洲蜜蜂主要造成的危害在于其攻击性, 它们的攻击行为可能跟”pheromones”的分泌 有关。
www,
二、化学防御
化学防御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释放警戒信息素 释放益己素 释放刺激性物质 注射毒性物质
1、释放警戒信息素
• 昆虫释放的向同种其他个体通报有敌害来临的信 息化学物质 • 蚜虫受到敌害侵袭时,从腹管中放出微量化学物 质,警告同伴离开。 • 蜜蜂、蚂蚁等群体生活的昆虫都有较多的告警信 息素。 • 蜜蜂的告警信息素由大颚腺产生的2-庚酮和螫腺 产生的异戊基乙酸酯混合组成。 • 有的兼有毒杀麻痹作用,例如蚂蚁在攻击敌害时, 所分泌的蚁酸就有麻痹作用。
瘤作用、 包囊作用和凝集作用
2、 血浆则承担体液免疫,主要分为先天性免疫
( 起作用的主要是血浆中的一些溶菌酶和酚氧化
酶)和后天性免疫( 昆虫在被感染之后所产生的抗
菌肽)
昆虫免疫防御的特点
1、昆虫免疫防御的非专一性
一是指诱导源与诱导产物无相应的特异性结 合,不同的诱导源如生物的、物理的、化学 的因子,均可诱导昆虫产生类似的抗菌物质
2、酚氧化酶
酚氧化酶(phenolox idase,po )在昆虫体 内是以无活性酶原形式---酚氧化酶原 (prophenolox idase ppo)存在的存在于昆 虫血淋巴!中肠和表皮等组织当病原生物入 侵时通过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的级联反应 级联被活化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反应.
www,
• 昆虫防御素
(insect defensins),含有 38~43 个氨基酸残 基,结构与动物和某些植物的防御素相似,大 量存在于昆虫血淋巴液中,对 G+菌作用强, 对 G-菌几乎无作用
防御素对微生物和的作用分两步
通过携带的正电荷与微生物膜上的带负电 荷的成分相互作用
• 首先 ,防御素穿透处于高能状态的细胞膜并在电动 力的推动下进入细胞膜并形成多价体复合体 ,防御 素依靠这种寡聚体直接作用于细菌 ,引起细胞骨架 的重排以增加或是稳定防御素诱导形成的孔。 • 第二阶段 防御素进入细胞引起致命毒性 ,这个过 程的本质并不清楚。
二是指诱导产生的抗菌物质具有广谱性,而 并非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诱导)物质,称 之为获得性免疫。昆虫免疫可分为先天与后 天免疫,细胞与体液免疫等类型。
2、昆虫免疫防御的持效性差
• 一旦被外源抗原异物侵入时, 体内迅速地产生抗菌 蛋白(如抗真菌肽和抗细菌肽等) ,但是这种蛋白并 不象高等动物体内产生的抗体那样能够永久存在, 只能存在一定的时间不久便会消失, 而当昆虫再次 遭到同种外源抗原异物的感染时,体内又会产生同 样的抗菌蛋白。
5、类免疫球蛋白
是在昆虫体内发现的唯一的免疫球蛋白家族成员, 它对鳞翅目昆虫自身的免疫起着重要的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类免疫球蛋白只存在于鳞翅目昆虫体 内,有可溶性和不溶性两种存在方式,在昆虫体内分 别具有不同的功能。 • 可溶性类免疫球蛋白通过一些酶和蛋白的作用对 入侵昆虫的细菌和病毒进行免疫防御。 • 不溶性类免疫球蛋白(即以膜结合蛋白的形式出现) 对细胞和细胞黏着以及病毒和细菌入侵细胞有着 延缓作用。
• 图中一只意大利蜂王
• 有一年,巴西的几名工作人员在清除烟囱 上的一个蜂窝时,触怒了那里的“杀人 蜂”,霎时间,发了疯的野蜂倾巢而出, 整个天空响起了可怕的嗡嗡声。不管是人 还是牲畜,只要是活动的物体,狂暴的蜂 群都要加以攻击。事后人们统计,在3个小 时内,竟有500余人总共被蜇了3万多下, 平均每人60几下。此外,还有许多猫狗被 蜇死。在另一起“杀人蜂”袭击人的事件 中,受伤的人竟超过了1000人。
1、逃跑
对于反应快、体积小、足和翅发达的多数昆 虫,被捕食者发现后的第一反应就是逃跑。一 些群集的昆虫在受到袭击时,各自变化莫测地 飞离,即窜飞,这是群集昆虫的一种有效地逃 跑方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昆虫本身 不强壮,但它可以充分发挥其速度优势,保护 自己。
2、假死
所谓兵不厌诈,昆虫也是高手。假死是指 昆虫收到惊扰时,身体蜷缩、停止活动,或突 然跌落下地、佯装死亡的现象。
(2)昆虫防御素
• 成熟的昆虫防御素大多由34 个~ 43 个氨基 酸残基组成。昆虫防御素一个明显的分子 特征是其分子链中在Cys-3 与Cys-4 之间有 3个保守的Gly( G)残基。此外,它们分子内 的 3 对二硫键配对分别为 Cys-1-Cys-4, Cys-2-Cys-5, Cys-3-Cys6。
3、自残
• 丢卒保车,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吧。蝗虫、 竹节虫、蟋蟀、大蚊等昆虫被捕时自行将 足等身体某部分脱落以求逃逸的生存策略。 • 用身体某部分的牺牲,换来其生命的延续。 昆虫勇于并善于如此,其在自然界的繁盛 自然显得很是有道理。
www,
三、物理防御
1、托庇
(shelter) 是昆虫利用 自己建造的 巢穴或天然 庇护物等结 构来抵御敌 害,保护自 己的现象。
2、拟态
• 指昆虫在形状,颜色,斑纹,姿态或行为 等方面模仿环境中他种生物,同种的其他 个体或非生命体以躲避天敌的现象。
3、警戒态(aposematism)
富含甘氨酸的抗菌肽作用机理
• 抗菌机制可能是通过干扰细菌膜蛋白某些 基因的转录, 使某些重要的膜蛋白含量减少,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最终导致细菌的生长 受到抑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