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管理

合集下载

管理好蛋鸡的五个措施

管理好蛋鸡的五个措施

管理好蛋鸡的五个措施蛋鸡是家禽中的一种,通常用于生产鸡蛋。

在饲养蛋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管理事项,以确保蛋鸡的健康和生产效率。

以下是管理好蛋鸡的五个措施。

一、保持饮水和饲料的清洁蛋鸡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其饮水和饲料的质量。

饮水器和饲料器需要保持干净,清洗及消毒的频率也很重要,一般建议每周至少清洗一次,消毒2-3次,以防止细菌滋生和病毒传播。

同时,饲料的新鲜程度也很重要,不建议过多的存放饲料,否则易影响饲料的质量。

为保证蛋鸡的健康,还应选用优质的饲料。

二、定期检查蛋鸡的健康状态蛋鸡的健康状况对其生产效率有直接的影响。

为此,需要定期检查蛋鸡的健康状况,如精神、饮食、羽毛的质量,是否有鸟类疾病等。

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以确保生产效率。

三、控制蛋鸡的饮食和运动蛋鸡的饮食和运动控制也很重要。

适量饮食和运动可以促进蛋鸡的健康和生产效率。

在饲养蛋鸡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并控制蛋鸡的进食量。

同时,也要为蛋鸡提供适当的运动空间,以促进蛋鸡的身体健康。

四、保持鸡舍的干燥和通风鸡舍的干燥和通风也是管理好蛋鸡的重要措施之一。

鸡舍内湿度过高和通风不畅会导致蛋鸡的健康问题,例如呼吸系统疾病。

因此,在饲养蛋鸡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鸡舍的保洁、消毒和保持干燥,确保鸡舍内空气流通,避免蛋鸡患病。

五、采用科学的饲养技术科学饲养技术是饲养蛋鸡的基础,可以提高饲养效率和经济效益。

科学饲养技术包括饲养环境的控制、饮食的配方、饮水设备的选用等。

在饲养蛋鸡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科学的饲养技术,根据不同阶段的蛋鸡需求制定不同的饲料配方,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保持饮水和饲料的清洁、定期检查蛋鸡的健康状态、控制蛋鸡的饮食和运动、保持鸡舍的干燥和通风、以及采用科学的饲养技术是管理好蛋鸡的五个基本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提高蛋鸡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并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鸡蛋。

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

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

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蛋鸡饲养管理是指对蛋鸡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养护和管理,以保证蛋鸡的健康、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以下是蛋鸡饲养管理的要点:1. 合理饲料配方:根据蛋鸡的不同生长阶段和需求,合理配制饲料。

蛋鸡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也不同,应根据蛋鸡的生长和生产性能调整饲料中蛋白质、能量、维生素、矿物质等的含量,并注意饲料的全价性、均衡性和可口性。

2. 规律喂养:按照一定的饲喂时间和数量,定时定量地喂饲蛋鸡。

应遵循“小而多”的原则,每日喂饲4-5次,保证蛋鸡从早晨开始有饲料可吃,防止饥饱突变。

要确保饮水的供应充足,保持饮水器的清洁。

3. 注意环境调控: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保证鸡舍内外通风良好,确保鸡舍内温度适宜,并适时进行降温或加温措施。

蛋鸡对光照的需求也较为严格,要保证足够的光照时间,一般每日光照12-14小时。

4. 疾病防控:加强蛋鸡的疫病防控工作是饲养管理的重点。

要定期对蛋鸡进行常规疫苗接种,做好疫病监测和隔离工作,鸡舍内的卫生保持应做到定期清理消毒,避免疾病传播。

5. 积极管理策略:采用较好的管理策略,如选用优质种鸡,定期观察和记录蛋鸡的生产性能,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

要培养饲养员的科学饲养意识和技能,提高员工的管理和操作水平。

6. 注意饲养密度:蛋鸡的饲养密度应根据鸡舍的大小和通风条件进行合理调整,避免过度拥挤导致蛋鸡互相踩踏或憋尿,影响蛋鸡的生产性能和健康。

7. 定期巡视和检查:定期巡视蛋鸡饲养场,检查鸡舍内外的卫生情况和设备设施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保证饲养环境的良好。

8. 记录和统计:要注意记录生产数据和重要管理信息,包括饲养数量、蛋产量、饲料投放量、疫苗接种情况等,方便进行统计和分析,为进一步改进管理提供参考。

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

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

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蛋鸡是指以产蛋为主要经济目的的鸡种,它的饲养管理决定了蛋鸡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

下面是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1. 饲养环境管理:蛋鸡需要一个安全、舒适、干燥、温度适宜、通风良好的环境。

饲养场所要保持清洁,定期清理禽舍内外的污物。

准备干净的饮水设备和饲料器,保持饮水器中的水清洁,定期更换饮水管。

2. 饲料管理:蛋鸡需要均衡的饲料来满足其生长和产蛋的需要。

饲料应包含适当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饲料要保持新鲜,定期检查饲料是否有异味或霉变。

饲料的喂养量和频次需要根据鸡的生产阶段和群体做出调整。

3. 喂养管理:蛋鸡要定时喂食,保证鸡群的生长和发育。

每日喂食时间要固定,可以在早晨和傍晚各喂一次,鸡群饮食量和饮水量要保持平衡。

避免喂食过量,造成浪费和蛋鸡肥胖。

饮水器要保持饮水畅通,定期清洗和消毒。

4. 疾病预防:蛋鸡容易受到多种疾病的侵扰,因此要进行常规的疾病预防工作。

定期给蛋鸡进行疫苗接种,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

注意饲养场所的卫生,消毒禽舍和饮水器,避免传染病的传播。

对有疾病症状的蛋鸡要及时隔离和治疗。

5. 群体管理:蛋鸡是以群体饲养的,要注意群体管理。

保持鸡群的稳定和和谐,避免蛋鸡间的争斗和拘泥。

定期检查鸡群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及时调整饲养管理策略。

6. 照明管理:蛋鸡对照明环境有一定的要求。

保持适当的光照时间和强度,提供充足的自然光或人工光。

根据不同阶段的蛋鸡调整照明时间和亮度,以提高蛋的产量和质量。

7. 温度管理:蛋鸡对温度也有一定的要求。

在冬季要保持禽舍的温暖,以避免蛋鸡的冻伤。

夏季要保持禽舍的通风,适当降低温度,以减少蛋鸡的热应激。

8. 饮水管理:蛋鸡需要充足的清洁饮水,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定期清洁和更换饮水器中的水,确保饮水器的通畅和清洁。

给蛋鸡提供新鲜的饮水,避免断水和水质不良。

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包括饲养环境管理、饲料管理、喂养管理、疾病预防、群体管理、照明管理、温度管理和饮水管理。

蛋鸡日常管理内容

蛋鸡日常管理内容

蛋鸡的日常管理涉及到许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温度管控:蛋鸡养殖的最适温度通常在8℃-28℃之间,不同生长阶段可能需要不同的温度,以保证鸡群的健康和产蛋性能。

2. 投药防病:为了预防疾病,养殖户需要定期对鸡群进行病毒抗体检测,并注意鸡群的免疫水平。

一旦发生感染,需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选择高敏药物进行治疗。

3. 科学配料:根据不同季节和鸡群的营养需求,需要改善饲养方式。

例如在冬季,需要添加高油脂和高能量的营养成分,以确保鸡群能够度过低温季节。

4. 光照控制:光照对蛋鸡的产蛋性能有很大影响,因此需要合理控制光照时间,并保证光照均匀。

5. 带鸡消毒:为了减少传染源,养殖户应该进行带鸡喷雾消毒。

6. 环境卫生:养殖户应定期清扫鸡舍,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对粪便等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

7. 防疫管理:养殖户需要制定合理的防疫计划,定期接种疫苗,并定期对鸡群进行健康检查。

8. 饲养管理:养殖户应定期观察鸡群的行为和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同时,应合理控制饲养密度,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适当的运动。

9. 拣蛋与喂料:为了减少应激、稳定产蛋率和减少破损蛋,养殖户应定时喂料和拣蛋。

例如每天定时饲喂3次,并分上午和下午两次拣蛋。

10. 防止生物污染:为了降低疫病的传播几率,养殖户应采取措施防止虫、鸟、鼠、兽等携带的病原体的生物污染。

例如通过杀虫、灭鼠、驱鸟、赶兽等措施。

以上是蛋鸡日常管理的主要内容,养殖户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计划,以提高蛋鸡的健康状况和产蛋性能。

管理好蛋鸡的五个措施

管理好蛋鸡的五个措施

管理好蛋鸡的五个措施管理好蛋鸡是保障蛋鸡养殖效益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五个管理蛋鸡的措施:1. 饲养环境管理:饲养环境是蛋鸡生活的基础,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和舒适对蛋鸡的健康和产蛋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要保持饲养场所的通风良好,保持空气流通;及时清理饲料残渣和蛋鸡的排泄物,保持笼床的干净卫生;合理设置灯光,使蛋鸡有规律的生活节律,保持精神状态和产蛋率的稳定。

2. 饲料营养管理:蛋鸡的饲料营养摄入是保障蛋鸡健康和产蛋率的重要因素。

应根据蛋鸡的生长发育阶段和饲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

饲料中应包含适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饲料的品质要优良,保证饲料的卫生安全,避免饲料霉变和污染,提供清洁的饮水。

3. 疾病预防与控制:蛋鸡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因此要采取相应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

要保持蛋鸡养殖场的卫生,定期消毒和清理;要加强蛋鸡群的免疫工作,定期给蛋鸡注射疫苗,提高其免疫力;同时要密切观察蛋鸡的生长和行为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

4. 饲养密度和着落率控制:饲养蛋鸡时,合理控制饲养密度和着落率是关键。

饲养密度过高会增加蛋鸡的压力,降低其舒适度和免疫力,影响产蛋率和体重增长。

要根据蛋鸡的品种、年龄和饲养条件合理确定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着落率是指蛋鸡在饲养开始阶段的死亡率,要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降低着落率,提高蛋鸡的存活率和产蛋率。

5. 生产管理与数据分析:蛋鸡养殖过程中,要建立科学的生产管理系统,包括饲养记录、生产数据记录和分析等。

通过记录每个批次蛋鸡的饲养量、饲料消耗量、产蛋量、死亡率等数据,将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及时发现饲养中的问题和隐患,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蛋鸡的养殖效益。

管理好蛋鸡需要全方位的管理措施,包括饲养环境管理、饲料营养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饲养密度和着落率控制、生产管理与数据分析等。

只有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全面管理,才能提高蛋鸡的养殖效益。

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

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

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蛋鸡饲养管理是指在饲养过程中,对蛋鸡的饲养环境、饲料营养、健康检疫、疾病防控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保证蛋鸡健康生长,提高产蛋率和蛋质量。

以下是蛋鸡饲养管理的要点:一、饲养环境管理:1.笼舍布置:选择宽敞、采光好、通风良好且易于清洁的鸡舍。

舍内空气湿度保持在60%左右,温度控制在20℃-25℃。

2.牲畜防疫:对鸡舍和饮水设施进行定期清洁消毒,以防止病毒和细菌的传播。

二、饲料营养管理:1.饲料配方:根据蛋鸡不同的生长阶段和产蛋周期,制定相应的饲料配方。

注意蛋鸡营养需求的平衡,避免缺乏其中一种营养素。

2.饲料供应:定时定量喂养,确保蛋鸡获得充足的饲料,并保持饮水设施的清洁和畅通。

三、健康检疫管理:1.温度控制:根据不同的蛋鸡生长阶段和季节变化,及时调整鸡舍的温度,保持蛋鸡的舒适度和正常生理状态。

2.疾病防控:定期对蛋鸡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加强蛋鸡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定期检查和处理蛋鸡的脚趾,防止产生脚炎和鹌鹑不力。

四、疾病防控管理:1.预防病害:通过加强饲料卫生、控制饲养密度、保持生态平衡、加强疫苗接种等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2.及时处理病鸡:发现病鸡及时隔离并提供适当的治疗,减少死亡率和病鸡对其他蛋鸡的威胁。

五、蛋鸡产蛋管理:1.产蛋周期控制:根据蛋鸡的生长发育情况和繁殖规律,调整灯光和饲料供应,控制蛋鸡的产蛋周期,使其保持较高的产蛋率。

2.蛋质量监测:定期对蛋质量进行检测,包括蛋壳硬度、蛋黄颜色、蛋白质含量等指标。

及时纠正可能影响蛋质量的因素。

综上所述,正确的蛋鸡饲养管理对于提高蛋鸡的产蛋率和蛋质量至关重要。

只有合理管理饲养环境、科学配制饲料、做好健康检疫管理以及疾病防控,才能确保蛋鸡的健康生长和高效产蛋。

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

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

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
蛋鸡的饲养管理是保证蛋鸡生产性能的关键,以下是蛋鸡饲养管理的要点:
1. 饲养环境的管理:蛋鸡需要一个干净、通风良好、光照适当的环境来生活。

饲养
场的卫生要保持良好,定期清洁鸡舍,清除鸡粪和废料。

鸡舍内的温度、湿度和通风要适宜,以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2. 饲料的供给:蛋鸡的饲料需要科学搭配,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
物质等营养物质。

饲料应保持新鲜,定期更换饲料,确保其营养价值。

饲料的供给要根据
蛋鸡的生长发育和生产需求进行调整,以保证蛋鸡的健康和产蛋率。

3. 饮水管理:蛋鸡对水的需求量较大,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蛋鸡的生产性能。

饮水
要求水质清洁,不含有害物质。

饮水器要保持清洁,每天定期更换饮水。

在夏季高温时,
要提供凉爽的饮水,以保持蛋鸡的体温和饮水量。

4. 疾病预防与控制:蛋鸡的免疫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饲养管理中要重
视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定期给蛋鸡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

饲养环境要有良好的卫生管理,
定期消毒鸡舍,预防疾病的传播。

5. 生产管理:蛋鸡的生产管理包括繁殖、孵化、育雏和产蛋等环节。

饲养者要密切
监测蛋鸡的发情和产蛋情况,及时进行繁殖和孵化管理,保证蛋鸡群体的稳定和更新。


雏要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饲料供给,培养健康的后代。

产蛋要定期收集蛋,保持蛋壳
的完整性,减少蛋的损失。

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可以充分发挥蛋鸡的生产潜力,提高蛋鸡的产蛋率和经济效益。

也能保护蛋鸡的健康和福利,提供优质的蛋产品。

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

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

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蛋鸡的饲养管理是指在饲养蛋鸡过程中,根据蛋鸡的生理特点和食欲特点,合理安排蛋鸡的饲料和饮水,提供适宜的环境和空间,科学管理蛋鸡的生长和发育,以达到提高产蛋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包括饲料管理、水源管理、环境管理、疫病防控和日常管理等方面。

一、饲料管理:1.合理配制饲料:根据蛋鸡的生长阶段和产蛋期的不同,合理配制饲料,保证饲料中的营养物质能满足蛋鸡的需求。

2.定时定量喂养:根据蛋鸡的饥饿感和进食的能力,合理安排蛋鸡的进食时间和进食次数,保证饲料的摄取量和摄取频率。

3.保持水分充足:蛋鸡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保持饲料中的水分充足,搭配提供清洁的饮水设施,确保蛋鸡的水分供应。

二、水源管理:1.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清洗饮水设施,保持水源的清洁和新鲜,避免饮用脏污水源导致疾病传播。

2.保持水源充足:保证饮水设施供应的水量充足,避免蛋鸡因为水源不足而饮水不充分。

三、环境管理:1.确保舒适的温度:根据蛋鸡的不同生长阶段,合理调节饲养环境的温度,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保证蛋鸡的舒适度和健康状况。

2.保持通风良好:保持饲养场的通风良好,保证空气的流通,排除饲养场内部的潮湿和异味,提高蛋鸡的生活品质。

3.避免噪音干扰:尽量避免饲养场内外的噪音干扰,蛋鸡对噪音较为敏感,噪音干扰会影响蛋鸡的生长和产蛋。

四、疫病防控:1.定期排查疫病:定期对蛋鸡进行健康排查,及时发现疫病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避免疫病在饲养场内传播。

2.疫苗接种:按照兽医的建议和饲养计划,定期为蛋鸡接种相应的疫苗,提高蛋鸡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3.生物安全措施: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避免疾病的来源,加强饲养场的消毒工作,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五、日常管理:1.定期清洁消毒:定期对饲养场内的设施和鸡舍进行清洁和消毒,减少疾病的传播和感染风险。

2.合理安排蛋鸡的生活空间:根据蛋鸡的体型和数量,合理安排蛋鸡的生活空间,避免拥挤和压死现象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品蛋鸡饲养管理及饲料加工对蛋品安全的影响袁正东(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81)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家禽业从起初的传统庭院式的家庭饲养发展为规模化、集约化饲养,饲养数量每年均呈快速增长态势。

产品数量增加,花色品种增多,改变了初级发展阶段的产品短缺局面。

但由于生产场家技术水平、设施设备适用程度、生产规范执行情况方面的差异,蛋品质量出现了较大的差异,甚至在一定的消费者群体中形成了无公害鸡蛋就是挑选后装入包装盒中的鸡蛋,还有的消费者误认为无公害鸡蛋就是在普通蛋鸡的饲料中加入是蛋黄颜色变深的物质,即:蛋黄颜色深的鸡蛋就是无公害鸡蛋(或是好鸡蛋)等等。

事实上,这些观点和看法都从概念上曲解了无公害鸡蛋。

确保蛋品品质、杜绝生产环节中的安全隐患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品种选择到日常饲养管理,从饲料营养到环境控制,从鸡群健康控制到鸡蛋产后处理及贮存农业部均有严格的规范,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结合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从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及规范化管理过程中如何消除蛋品安全隐患做一系统介绍。

1 环境控制技术1.1 鸡舍外部环境质量要求1.1.1 鸡场场址的选择鸡场场址以地势较高、容易排水的平坦或稍有向阳坡度的平地最为理想。

场地土壤要求未被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病原体污染,透气透水性能良好,能保持场地干燥。

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并符合GB5749要求。

周围环境安静,远离闹市区和重工业区。

提倡分散建场,不宜搞密集小区养殖。

鸡场位置避免在低洼潮湿地和山坳凹处。

如选择坡地,其坡度以不超过10%为宜,否则将不便管理或增加投资。

排水沟应低于道路,并尽量做到硬处理(如砖、水泥构造)。

可有效控制污水渗漏而造成的二次污染。

鸡舍选择不仅要在整个地区的上风头,并与村庄及主干道保持一定距离.同时要考虑周围地块内庄稼、蔬菜等喷药时对蛋鸡的影响。

1.1.2 有害物质的检查检查场地土壤中的有害物质。

建场之前,应了解以往当地施用的农药、化肥及兽药的有关情况(如滴滴涕、乐果、克球粉等化学药品),并采集土壤样品进行检测,土壤中有害物质会对饲养场的水源造成污染。

1.1.3 建筑材料的选择鸡舍建筑材料选择应谨慎。

确保不使用工业废弃材料,特别是化工、药厂等的废弃材料。

使用的建筑木材不要用化学药物处理(如枕木、人工合成板材等)。

1.1.4 鸡舍间距的控制鸡舍间距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满足防疫、排污、防火三方面的要求,一般区内间距为房屋高度的3-5倍,区间间距为房屋高度的8-10倍,采用“全进全出”制的封闭鸡舍间距还可适当缩小。

1.1.5 水、电及其它水源、电源要充足、稳定,运输饲料、产品要方便;便于防疫和防止其他自然损害,要避免环境污染,同时也要防止鸡场成为周围环境的污染源。

1.2 鸡舍内部环境质量要求鸡舍的内部环境主要是指舍内的温、湿度及有害气体的含量等因素。

鸡舍内环境的质量受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包括:房舍类型、建筑结构、鸡通风、加热、降温等因素。

为保证鸡群的健康,鸡舍多采用密闭舍。

在保证鸡只生存及生产需要理想温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给予良好的通风,舍内空气质量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为确保舍内温度的需要,可采用锅炉集中供暖,通过温控电磁阀调节热水的供应量逐渐调节散热片的散热量,从而实现温度控制的渐变。

这种方式成本相对较低,尤其适合于连续均衡生产的企业。

此外,饲料传送过程中扬起的粉尘、饮水系统漏水、对鸡舍内空气质量均有较大的影响。

夏季,饮水系统漏水导致鸡粪含水量过高而造成的环境问题尤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总之,不论采用哪种方式,环境控制工艺都应满足下列要求:为鸡只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和氧气;提供达到理想产蛋成绩需要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增加舍饲密度,降低单位产品折旧费用分摊;消除有害气体,减少致病微生物;为饲养者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减缓鸡舍设备的老化。

要根据气候状况和经济条件选定房舍类型和建筑材料,力求造价合理;尽可能将生产用电力消耗降至最低;尽可能减少加热或制冷设备的投入;尽可能减少清洁房舍的人力投入;污水排放和粪便处理应符合环保要求等。

2 生产工艺各生产环节的管理2.1 育雏育成阶段管理技术2.1.1 仔细挑选健康雏鸡雏鸡健康是蛋鸡生产的基础.可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药物的使用。

生产中要从可靠的种鸡孵化场选购品种优良、纯正、种鸡群没有发生过疫病的商品雏鸡,并按生产计划安排好进雏时间和数量。

同时,要掌握雏鸡挑选的要领:雏鸡须孵自52-65 g重的种蛋,对过小或过大的种蛋孵出的雏鸡必须单独饲养,同一批雏鸡应来源于同一父母代鸡群;雏鸡羽毛良好,清洁而有光泽;雏鸡脐部愈合良好,无感染,无肿胀,不残留黑线,肛门周围羽毛干爽;眼睛圆而明亮,站立姿势正常.行动机敏、活泼,握在手中挣扎有力,淘汰拐腿、歪头、眼睛有缺陷或交叉嘴的雏鸡;鸡爪光亮如蜡,不呈干燥脆弱状:雏鸡出壳时间在孵化20.5-21天之间。

2.1.2 平均体重与饲喂量应根据鸡群的体重标准给予合理的投料,平均体重的基本要求是达标,既不能过轻也不能过重。

有时因饲养条件和早期频繁的免疫应激的原因,早期体重达不到提供的体重标准,但一般要求在6-8周龄时必需达到要求,最迟不超过10周龄。

当平均体重低于标准体重时,应增加投料量,增加的标准是体重与标准相比低1%,则增加1g饲料,但总的增加量不能超过下一周龄的投料标准量;但平均体重高于标准时,维持现有的投料量至体重接近标准是在按照当时日龄的标准增加投料量。

切记:育雏育成阶段绝对不能减少投料量。

否则会导致小母鸡的发育不良及均匀度的下降。

2.1.3 均匀度与饲喂量均匀度一般要求在85%以上,同体重的平均重一样,早期就应注意鸡群的均匀度。

因为早期的均匀度对后期的均匀度有较大影响,早期不注意均匀度,随着鸡龄的增加,均匀度会越来越差,到后期纠正时,会使大部分鸡的生长规律尤其是生殖系统的发育受到影响。

均匀度差与饲养拥挤、疾病、断喙不当或营养摄入不当有关。

均匀度低于70%时,应查明原因并及时采取分群措施,分群后根据上一小节的方法投料,使鸡群尽快达到理想的均匀度水平。

2.1.4 育雏育成阶段的饲养管理育雏育成阶段的饲养管理涉及每日必做的工作及阶段性工作。

每日工作包括:(1)喂料:育雏期每天喂料3-6次,育成期每天喂料2-3次。

(2)每天清洗饮水器或水槽,保持清洁。

(3)检查温度和湿度是否符合鸡的要求。

(4)检查鸡群健康状况,体弱、有病、死亡的鸡及时拣出淘汰。

(5)及时清粪,保持良好的通风,保证空气质量符合要求,有害气体指标:[NH3]≤20ppm,[H2S]≤10ppm, [CO2]≤0.15%。

(6)每日做好工作记录,包括鸡群动态、饲料消耗、免疫、投药、温度、湿度、通风换气等情况。

阶段性工作包括:(1)初饮:一日龄雏鸡的第一次饮水称为初饮。

因出雏后大量消耗体内水分,所以应先饮水后开食,有利于肠道蠕动,吸收残留卵黄排出粪便,增进食欲和提高饲料的消化率。

仅提供充足的饮水还不够,必须保证每只雏鸡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饮到水,如果有些鸡没有靠上饮水器,应增加饮水器的数量,并适当加大光照强度。

最初15小时内的饮水可喂以8%的葡萄糖或蔗糖溶液,同时加抗生素、多维或电解质营养液,可获得良好效果。

在第一周时应让雏鸡随时能饮用到冷却至室温的新鲜开水,一周后可直接饮用自来水。

(2)开食:一般初饮后3小时即可让雏鸡开食。

开食用的配合料可在料上面撒一层玉米碎粒,按每百只雏鸡450克配合料,加玉米碎粒450-750克,这有助于防止饲料粘嘴和因蛋白质过高使尿酸盐存积而糊住肛门。

头三天喂料次数多一些,一般为6-8次,以后逐渐减少,6周龄时喂4次即可。

(3)断喙:断喙的时间在1-12周龄均可进行,一般在7-10日龄进行。

应选用适宜的断喙器,烧灼时间为2.5-3.0秒,不能太快,否则会造成止血不完全。

断喙长度应切去上喙的1/2,下喙的2/3。

在断喙前后两天可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主要为Vc、Vk),断喙后料桶或料槽中的饲料应有一定的厚度,以方便鸡的采食。

(4)免疫接种: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及鸡群状况进行。

2.1.5 育雏育成阶段的体重控制技术蛋鸡生产周期中各阶段的体重和育成期(尤其是16周龄)的均匀度影响其生产性能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育成期控制体重可保证蛋鸡性成熟时体况良好,不至于沉积多余的脂肪而影响此后的生产性能。

有效控制体重的关键阶段是3-15周龄,一般雏鸡的均匀度为80%左右,随着日龄的增加会有所降低,15周龄开始进入性成熟阶段,此时的均匀度不低于75%就可以了,当均匀度低于70%时就应考虑实施分群饲养,分群后的大鸡(体重超标20%以上)应增加限制饲喂的强度,但必须保证每周的增重不低于80-120克,这样才可满足生殖系统发育的需要;否则,通过调整饲料即可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提高均匀度的主要方法就是依据鸡群的生长发育规律,搞好鸡群的体重控制。

提高鸡群均匀度是保证蛋重均匀度的关键,具体方法主要有:提高上一代次种鸡群的均匀度,或通过筛选提高所购种蛋的均匀度,或对购进种雏通过测定,淘汰部分过小或明显过大的个体或适当分群,以提高整个鸡群的初始均匀度。

育雏期的体重及其均匀度控制方案是蛋鸡群均匀度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育雏期如果蛋鸡有一个良好的体重及均匀度作为基础,蛋鸡生产就会事半功倍。

具体方法有:根据品种标准制定每一阶段的目标体重及均匀度;设计可及时调整的饲喂程序,使雏鸡在各个阶段体重均达标。

育成期良好的体重及均匀度控制方案对提高鸡群的均匀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传统的育成期饲养方案中,限饲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然而限饲的另一个结果是会造成鸡群的抢食从而使健壮的鸡更健壮而弱小的鸡更弱小。

因此,在限饲的同时,应适时分群。

然后使用不同的饲喂方案,以提高整个鸡群的均匀度。

控制鸡群适时开产会使蛋鸡生产阶段的均匀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如果开产过早会有一部分蛋鸡尚未达体成熟而开产,这会严重影响其身体发育使而之体重过轻;如果开产过迟,则一部分蛋鸡可能会积累过多脂肪而导致体重过大在,自由采食的情况下,母鸡因其遗传特征会过量采食而导致体重过大、过肥。

超重会使染色体畸变、繁殖紊乱的发生率提高,最终降低产蛋率。

可见开产过早过晚都会降低产蛋种鸡群的均匀度,因而进一步影响其生产性能。

良好的饲养管理是体重及均匀度控制方案正确实施的保证,其主要内容有:混合均匀的优质全价饲料及其合理饲喂;良好的鸡舍环境控制;合适的免疫接种程序;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案。

2.2 产蛋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2.2.1 产蛋期的饲养管理产蛋期每天喂料2-3次,可根据不同品种蛋鸡的需要进行合理饲喂。

产蛋阶段采用四种饲料配方,即18周龄-5%的产蛋率,5%的产蛋率-42周龄,42周龄以后及高温季节配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