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中西文化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雅丽西医书院 ” 香港雅丽西医书院
香港著名华人何启1887年创办的香港第一所 大学专科学校。
三、香港西式学校评价
香港西式学校的出现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 产物。 一方面,19世纪香港的西式学校采用了西方 的教育制度,教授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对于学生学习西学,开拓眼界,促进香港的 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西方文化在香港地区的传播途径,一是兴办 教育,二是新闻出版。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割占了香港岛, 由传教士所办的马六甲的英华书院和澳门的 马礼逊学堂先后迁至香港,成为香港最早的 洋学堂。除此之外,在香港的传教士还创办 了多所教会学校,主要是招收香港的华人子 弟。
《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中央书院”
1862年,香港四所官立学校合并建成了中央 书院(Central School)。学院创办时,只招 收中国学生,由官立小学输送生源。 1864年,学校已经有学生120名。 1894年更名为皇仁书院一直沿用至今。 中央书院自1862年开办以来,一直未停办过,
1897年皇仁书院校舍 皇仁书院校徽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 id=1473356&iid=9078046&cid=21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 id=1473356&iid=9078551&cid=21
中英两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后合影
1894年,英国 又借助中英 《展拓香港界 址专条》在 1898年强行租 借了九龙半岛 以北、深圳河 以南地区及附 近的岛屿和海 域,就是今天 的新界地区。 根据这一条约 规定,租借时 间是99年。
“自由港”
“自由港”就是就是“贸易自由港”,简单来 说就是大部分商可以免征关税自由进出港口。 自由港政策对于香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 进作用,一方面,香港政府开始着手海港城 市的建设,以适应贸易发展的须要;另一方 面,也吸引了外国商人、传教士纷纷来港发 展。
第五章 香港与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节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
一、西人东来的集散地
1842年8月《南京条约》:“因英国商船远 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 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准将 香港一岛给予。” 《南京条约》签订现场
九龙半岛卫星图
《中英通商章程善后 条约》,规定“大清 两广总督劳崇光,将 粤东九龙司地方一区, 交与大英驻扎粤省暂 充英、法总局正使功 赐三等宝星巴夏礼。 代国立批永租在案。 兹大清皇帝定即将该 地界,付与大英大君 主并历后嗣,并归英 属香港界内,以期该 港埠面管辖所及……”
1843年创办的圣保罗书院,主要培训本地牧 师,学生除接受基督教教育外,还学习英文 和中文; 1859年的拔萃书院; 1862年创办的救主书院,讲授英文、算术、 地理、代数、音乐、绘画等,有欧美籍、菲 律宾、中国学生。中国学生开设中、英文各 一班; 到1860年代,香港有传教士开办的西式书院 大概有12所。
二、中西文化交汇地
1849年,湖南学者何绍基由澳门过香港, 年 湖南学者何绍基由澳门过香港, 做了一首诗,描述香港给他的深刻印象: 做了一首诗,描述香港给他的深刻印象:
“一日澳门住,一日香港息。澳门半华夷, 香港真外国。一层坡岭一层屋,街石磨平莹 如玉。初更月出门尽闭,止许夷车奔驰逐。 层楼叠阁金碧丽,服饰全非中土制。言语伴 离文字异,所嗜酒果兼羊牛。”
英华书院
英华书院是第一位 来华传教的基督教 信教传教士马礼逊 创办,正如他自己 所言:“冒着个人 危险和痛苦,中心 耿耿地服务。”
创办宗旨:一是传播基督教宗旨,一是让东 创办宗旨 方人接受西方文化的教育; 课程设计:英文、中文、数学、天文、历史、 课程设计 地理、哲学、基督神学等; 1843年,英华书院迁到香港,已经初具规模, 有70多个学生完成了中学学业,并且还增设 了华人女童学校和妇女成人学校; 1844年,英华书院更名为英华神学院,成为 一所专门培养传教士的神学院; 1856年停办。
第二节 香港的西式学校
一、传教士开办的西式学校
“马礼逊学校”:香港第一所西式学校。 马礼逊学校”
第一位在 中国大陆 传教的基 督新教传 教士罗伯 特·马礼逊
办学宗旨:“教中国少年读中文和英文,并通过这 办学宗旨 个媒介,把西方的各种知识送到他们手中,以学校 或其他方法促进或改善中国之教育。” 招收对象:主要招收6-10岁的中国儿童。 招收对象 课程安排:课程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比如 课程安排 英语课、地理课、化学课等,还比较注重学生德智 体的全面发展,每天读书八小时,其余三四小时会 在户外场地上运动和娱乐。除此之外,学校还会安 排神学方面的课程,每个学生必须完成《圣经》的 课程才能毕业。
二、官立学校
1847年,第二任港督德庇的领导下,香港政 府选定了三所华人学校作为政府资助的学校, 各校每月得到10元的补助,政府提供学校所 需的教室和教师的薪水,学生免收学费。 受政府资助的学校被成为官立学校 (Government School,当时又称是“皇家 书馆”),这是香港近代教育制度的开端 。
另一方面,西式学校的创办大多都是为了传 教,为了培养亲西方的人才。这些中国学生 在西式学校接受西方的教育,不知不觉间已 经深受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影响。大部分西 式学校毕业的学生都会倾向于接受西方的政 治制度、思想文化。 综上所述,香港西式学校的创办之初虽然大 多是传教士为传教的目的而开办,但是在其 施教过程中,广泛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思 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并且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新闻出版是香港 西方文化传播的 又一途径,源于 香港实行的自由 港政策,使得香 港地区中西文化 的存在、交往和 发展具有一定的 自由度。所以当 时西方的传教士 就纷纷将出版业 迁移至香港。
熊月之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一书中的 统计,1843-1860年间,传教士在香港共出 版中文书刊60种,其中属于学校教科书、字 典、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的书刊占了23种。 尽管这些出版物只是初浅,偏重于自然科学 知识,并且很多还是与宗教相关的,但它毕 竟是近代西学东渐的第一次浪潮,并且首先 在香港与中华文化交汇。
上述这两所香港最早的西式学校与中国传统 的书院和私塾相比,它们引进了西方学校较 为先进的教学内容、方法和管理机制,绝大 多数课程以及奖学金等制度,都是中国人闻 所未闻,可视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为了招募学生,早期教会学校不收学费,并 且免费提供学生膳宿、书籍甚至衣服、路费, 对象多为贫苦的华人子女或者流浪儿,开辟 了近代中国平民教育的先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