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中西文化交流
香港文化资料

粤剧在香港的地位与作用
• 香港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 香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中秋节:团圆与祈福的节日
中秋节的起源与意义
• 中国传统的农历节日
• 团圆与祈福的象征
• 中秋节在香港的传承与发展
中秋节在香港的庆祝活动
• 赏月、赏花等传统活动
• 中秋节主题的活动与表演
• 中秋节与香港的地方文化特色
中秋节在香港的地位与作用
01
香港摩天大楼的起源与发展
• 20世纪下半叶,香港摩天大楼的兴起
• 香港摩天大楼的普及与发展
• 香港摩天大楼在香港文化中的地位
02
香港摩天大楼的特点与象征意义
• 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外观
• 丰富的功能与设施
• 香港摩天大楼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象征
03
香港摩天大楼在香港的地位与作用
•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志
香港创意产业在香港的地位与作用
• 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
• 香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交流与合作:香港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香港文化交流与合作在香港的地位与作用
• 香港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香港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与地位
香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与途径
• 文化交流活动与项目
• 文化合作与交流协议
• 香港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03
香港多元化的语言环境
• 多种语言共存与交融
• 香港文化的包容性与多样性
03
香港的艺术传统与节庆
粤剧:香港文化的瑰宝
粤剧的起源与发展
• 源于广东地区的地方戏
• 香港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
• 粤剧在香港的传承与创新
粤剧的艺术特点与魅力
基督新教在近代香港传播与中西文化交流

基督新教在近代香港传播与中西文化交流近代香港是基督新教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的避难所和集散地。
为拓展传教事业,新教教会及其信徒采用文化手段辅助传教,在近代香港开展了大量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
入港传教士的汉语言研究成果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新教传教士在港积极创办学校、出版各类书籍和期刊,促使大量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理雅各等传教士通过翻译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书立说或回国后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促使中国文化在西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标签:基督新教;传播;近代;文化交流“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的宗教与社会整体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此关系是双向的、相互的。
”社会整体系统对宗教子系统发挥着制约性的作用,但宗教的活跃与发展也能反作用于社会的发展。
为扩展传教事业,香港教会和信徒开展了大量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促进了近代中西文化在香港的交流。
一、汉语言研究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基础语言是传教活动开展的前提,又是心灵交流的基础。
来华传教士大都视汉语或方言学习、研究为首要任务,从而充当语言沟通的先驱,为中西交流起到桥梁的作用。
十九世纪中期后,来华西人多视香港为学习汉语和体认中国文化的驻足地,从而使香港在汉语言研究方面颇具成就。
据香港档案资料显示,晚清在港府登记的出版书籍中,用做编印的语文就有13种之多。
其中包括马来语、巴赫纳语、老挝语、拉丁语、柬埔寨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越语和藏语和汉语。
新教传教士则出版了相当重要的汉语、特别是粤地方言的字典和词汇。
主要有欧德理的《广州方言汉语字典》(1877)、湛约翰的《英粤字典》(1878)和嘉约翰的《粤语方言成语选》(1889)、罗传烈的《汉语语法》(1864)等。
另外,道济会堂的华人主任牧师王煜初在前人用罗马字拼音字母为汉语注音的基础上,于1896年出版《拼音字谱》。
该书囊括了中国十八省的声韵,可谓拼音声韵学的一大创举。
此外还有波乃耶牧师的《客家方言简易句法》(1881年)、《粤语通易》(1883年)、《英粤袖珍词汇》(1886年)《粤语易通词汇》(1886年)、《怎样讲粤语》(1889年)、《广州方言短语选》(1890年)、《新会方言》(1890年)和《东莞方言》(1890年)等书。
香港回归祖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步

香港回归祖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
这一历史性时刻被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步。
回归香港不仅体现了祖国对港人民的保障和尊重,也为全球合作与发展开辟了新的机遇。
一、文化交流的加强香港历来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回归后,香港成为了两者交汇的热土。
中、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与融合,不仅给香港带来了独特的文化氛围,也促进了中西方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商贸和航运中心,成为多元文化的展示窗口,吸引了全球人才和资本的涌入,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香港回归后,祖国对香港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也有了更多的力度。
许多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和文化节庆得到保留和传承,通过香港的文化展示和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经济合作的提升香港回归祖国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回归后的二十多年里,香港保持着独立的货币金融体系和高度的自由贸易地位,成为中西方经贸往来的重要纽带。
香港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强大的金融体系和开放的市场环境,成为国际投资的热门目的地。
祖国对香港经济的支持和政策的引导,使得香港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吸引了众多跨国企业在此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
同时,香港回归也为内地企业走出国门提供了更多机会。
香港拥有完善的法治体系和全球化的市场,内地企业通过在香港上市或设立分支机构,可以更好地连接国际市场,实现全球化布局。
三、民生福祉的改善回归祖国后,香港的民生福祉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祖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香港的社会发展和民生事业。
尤其是近年来,香港的健康、教育、住房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提高了香港市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祖国对香港的保障和支持也在不断加强。
面对社会动荡和挑战,中央政府始终坚定地支持香港行政特区政府依法施政,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
同时,也加大对香港的援助,推动香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提高香港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形象。
香港之行心得体会(优秀5篇)

香港之行心得体会(优秀5篇)香港之行心得体会篇1香港之行:深度体验与独特视角我想要分享的是我近期去香港的经历,这是一次充满深度体验和独特视角的旅行。
行程亮点1.多元文化交融:香港是一个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城市,这次我得以深度体验到这一点。
无论是地标性建筑维多利亚港,还是街头巷尾飘扬的五星红旗,都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
2.美食盛宴:香港的美食是我此次旅行的另一个亮点。
从经典的中式点心到特色的葡式蛋挞,每一口都是一次味蕾的享受。
3.繁华的购物体验:香港的购物中心与繁华的街头市集让人目不暇接,既有传统的高岛屋,也有年轻时尚的朗豪坊。
在这里,我尽享购物的乐趣。
旅行感悟1.风景与文化:香港的风景与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维多利亚港的夜景,黄大仙庙的独特建筑风格,以及街头的传统与现代元素交织,都让我为之驻足。
2.人文气息:从街头的市民,到忙碌的游客,香港的生活节奏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活力。
我也更深入地理解了香港人的生活态度和人文精神。
3.美食:香港的美食之旅是我此次旅行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
每一道菜都让我感受到了香港人对美食的热爱和敬业精神。
总结这次的香港之行让我深入体验了这个城市的多元文化,品尝了其独特的美食,欣赏了其繁华的景象。
这次旅行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香港,也让我更加热爱这座城市。
香港之行心得体会篇2香港之行:深度体验与独特感受这次我与朋友们有幸受邀前往香港,进行了一次深度游。
在这个国际化都市中,我们不仅领略了香港的繁华与热闹,更在这个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魅力。
香港的魅力在初次接触时便显露无疑。
高楼林立,霓虹璀璨,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繁忙的交通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活力和繁华。
然而,随着我们深入了解,我们发现了香港更为深厚的一面。
我们在香港游历了不同的景点,包括维多利亚港、太平山顶、海洋公园等。
每个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维多利亚港的美丽景色让我们感受到了香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香港开埠文化发展历程

香港开埠文化发展历程香港开埠文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41年,当时英国人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占领香港岛并建立了维多利亚城。
自此以后,香港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港口,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和商人。
这个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开始了其开埠文化发展的历程。
香港开埠初期的文化发展主要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
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开始进行西式教育和文化传播。
在这一时期,英国人带来了体育运动、西方音乐、舞蹈和绘画等传统。
很快,这些西方文化在香港得以普及,并对香港的文化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逐渐成为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吸引了更多的移民和商人,尤其是来自中国大陆的人。
这些移民带来了自己的语言、习俗和文化,丰富了香港的文化多样性。
这也使得香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殊地区。
20世纪初,香港开始出现了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的文学、电影和戏剧。
香港本土作家开始关注香港社会的现实问题,并以小说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同时,香港电影工业也开始兴起。
大批华人导演和演员开始涌入香港,他们创作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本地受到欢迎,也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
二战后,香港的文化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随着经济的繁荣,香港开始涌现出一批文化名人,他们在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等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例如,著名作家金庸和亦舒,以及歌手陈奕迅和周杰伦等。
他们的作品和表演为香港文化赢得了国际声誉。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
这一事件对香港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香港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例如,香港电影工业开始注重本土文化的表达,并继续在国际上取得重要地位。
此外,香港的街头艺术和时尚产业也逐渐受到关注,成为香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香港的文化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商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
一些商业化的文化制品开始挤占香港的原创性和独特性。
此外,政治和社会问题也对香港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香港回归后的变化

香港回归后的变化自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以来,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经历了许多变化。
回归后,香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本文将就香港回归后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论述,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政治变化香港回归后,根据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的约定,香港保持高度自治,并享有行政、立法和独立司法权力。
这一安排保证了香港的相对独立性和法治原则的延续。
然而,回归后的香港政治环境出现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制度,中央政府对香港的管治有一定的干预权;另一方面,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普选制度,市民有权选择行政长官和部分立法会议员。
这种政治体制的变化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挑战。
例如,部分香港市民对普选制度的设计提出了不满和质疑,认为其不够民主和公平。
此外,一些政治议题和争端在香港社会中产生了分歧和冲突。
尽管如此,香港政治的稳定和基本法的执行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经济变化香港回归后,继续保持了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枢纽,香港依然享有独特的地位,并保持了良好的经济发展。
回归后,香港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些调整。
随着内地经济的崛起,香港的制造业逐渐衰退,而金融、物流、商贸和专业服务等领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同时,香港作为内地与国际间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外商投资和内地企业对接的重要平台。
然而,经济发展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香港在全球竞争中面临着压力,特别是来自其他亚洲城市和中国内地的竞争。
此外,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和收入分配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文化变化香港回归后,中西文化的融合成为一种亮点。
香港继续保持了多元的文化氛围,中西方文化在香港特色中发生了交融和碰撞。
回归后,香港的文化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电影、音乐、艺术等文化创意产业成为香港的经济支柱之一。
香港的电影工业影响着全球,并孕育出一大批国际知名的导演和演员。
然而,香港的文化变化也面临一些挑战。
全球化的影响下,香港本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
霍启刚:香港的明天会更好

霍启刚:香港的明天会更好作者:胡*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22年第07期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的霍启刚提出,香港应善用“一国两制”优势,承担起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任。
1997年7月1日,漂泊已久的香港回归祖国怀抱。
回首25年,紫荆盛开,风采依旧。
25年来,在祖国全力支持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取得极大成功。
近日,《今日中国》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霍启刚先生。
他说:“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是香港发展的新起点,我们正在迎来属于每一个香港人的大时代,期望未来在新一届政府的带领下,一起以结果为目标,打开香港发展新篇章。
”共同攜手谱写新蓝图《今日中国》: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时刻给您留下了哪些印象?霍启刚:记得1997年我仍在英国留学,当时特意向学校请假,在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前从英国回港,与家人一同见证历史时刻。
我和奶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回归交接仪式直播,英国国旗和港英旗徐徐降下,象征着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正式结束。
7月1日零时整,解放军军乐团奏起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旗与区旗在乐曲声中徐徐升起,两面旗帜随风飘扬,不论是现场参与仪式的观众还是在电视机前观看直播的市民,心情都是无比激动的,感觉犹如亲手揭开了历史的新一页。
坐在我旁边的奶奶双眼泛着泪光,轻声念着:“回归了,我们回归了!”《今日中国》:作为立法会议员,您如何看待“爱国者治港”原则?霍启刚:香港回归祖国已经25年,历经25个寒暑,香港有起有跌,在国家的支持下,我们跨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击退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抵御金融风暴、战胜非典型肺炎疫情、平安度过金融海啸、结束社会事件暴力冲突、逐步走出新冠肺炎疫情。
每一个重要时刻,总有祖国的大力支持。
香港完善选举制度后,历经了多场选举,始终践行“爱国者治港”这一原则,维持“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相信这是每一位香港市民所乐见的。
香港回归的文化交流

香港回归的文化交流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件,也是文化交流的宝贵机遇。
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为两地人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香港回归后的文化交流。
一、语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香港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汇集了中西文化的精华。
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语言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不仅在各类文化活动中能够聆听到大陆方言与普通话的声音,而且香港与内地电视剧、电影、音乐等作品也相互传播。
内地的电视剧、电影进入香港市场,丰富了香港观众的视听享受;而香港的电视剧、电影也在内地大受欢迎,将香港特色的文化与内地观众分享。
语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香港回归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香港的传统艺术,如京剧、粤剧、杂技等,得以在内地的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
同时,香港的年轻人也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通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新出更具时代特色的作品。
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得香港的文化更加生机勃勃,也为内地的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艺术交流的繁荣与发展回归后,香港的艺术交流更加繁荣与发展。
香港文化界与内地的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互动。
例如,香港的艺术家们来内地举办音乐会、舞蹈演出等,让内地观众近距离感受到了香港艺术的独特魅力;而内地的艺术家们也纷纷赴港参加各类文艺活动,将内地文化的精华传达给香港观众。
香港回归的文化交流,使得两地艺术界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繁荣。
四、青年交流的拓展与深化香港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青年交流得到了拓展与深化。
各种青年交流活动的举办,促进了两地青年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香港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内地的交流项目,亲身感受内地的发展与变化;内地的大学生也可以赴港交流,了解香港的特色与魅力。
这种青年交流,不仅增进了两地青年之间的友谊,也为两地的合作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与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
一、西人东来的集散地
1842年8月《南京条约》:“因英国商船远 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 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准将 香港一岛给予。” 《南京条约》签订现场
九龙半岛卫星图
பைடு நூலகம்
《中英通商章程善后 条约》,规定“大清 两广总督劳崇光,将 粤东九龙司地方一区, 交与大英驻扎粤省暂 充英、法总局正使功 赐三等宝星巴夏礼。 代国立批永租在案。 兹大清皇帝定即将该 地界,付与大英大君 主并历后嗣,并归英 属香港界内,以期该 港埠面管辖所及……”
二、中西文化交汇地
1849年,湖南学者何绍基由澳门过香港, 年 湖南学者何绍基由澳门过香港, 做了一首诗,描述香港给他的深刻印象: 做了一首诗,描述香港给他的深刻印象:
“一日澳门住,一日香港息。澳门半华夷, 香港真外国。一层坡岭一层屋,街石磨平莹 如玉。初更月出门尽闭,止许夷车奔驰逐。 层楼叠阁金碧丽,服饰全非中土制。言语伴 离文字异,所嗜酒果兼羊牛。”
“香港雅丽西医书院 ” 香港雅丽西医书院
香港著名华人何启1887年创办的香港第一所 大学专科学校。
三、香港西式学校评价
香港西式学校的出现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 产物。 一方面,19世纪香港的西式学校采用了西方 的教育制度,教授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对于学生学习西学,开拓眼界,促进香港的 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playlist/playindex.do?l id=1473356&iid=9078046&cid=21 /playlist/playindex.do?l id=1473356&iid=9078551&cid=21
1843年创办的圣保罗书院,主要培训本地牧 师,学生除接受基督教教育外,还学习英文 和中文; 1859年的拔萃书院; 1862年创办的救主书院,讲授英文、算术、 地理、代数、音乐、绘画等,有欧美籍、菲 律宾、中国学生。中国学生开设中、英文各 一班; 到1860年代,香港有传教士开办的西式书院 大概有12所。
新闻出版是香港 西方文化传播的 又一途径,源于 香港实行的自由 港政策,使得香 港地区中西文化 的存在、交往和 发展具有一定的 自由度。所以当 时西方的传教士 就纷纷将出版业 迁移至香港。
熊月之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一书中的 统计,1843-1860年间,传教士在香港共出 版中文书刊60种,其中属于学校教科书、字 典、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的书刊占了23种。 尽管这些出版物只是初浅,偏重于自然科学 知识,并且很多还是与宗教相关的,但它毕 竟是近代西学东渐的第一次浪潮,并且首先 在香港与中华文化交汇。
上述这两所香港最早的西式学校与中国传统 的书院和私塾相比,它们引进了西方学校较 为先进的教学内容、方法和管理机制,绝大 多数课程以及奖学金等制度,都是中国人闻 所未闻,可视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为了招募学生,早期教会学校不收学费,并 且免费提供学生膳宿、书籍甚至衣服、路费, 对象多为贫苦的华人子女或者流浪儿,开辟 了近代中国平民教育的先河。
另一方面,西式学校的创办大多都是为了传 教,为了培养亲西方的人才。这些中国学生 在西式学校接受西方的教育,不知不觉间已 经深受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影响。大部分西 式学校毕业的学生都会倾向于接受西方的政 治制度、思想文化。 综上所述,香港西式学校的创办之初虽然大 多是传教士为传教的目的而开办,但是在其 施教过程中,广泛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思 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并且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西方文化在香港地区的传播途径,一是兴办 教育,二是新闻出版。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割占了香港岛, 由传教士所办的马六甲的英华书院和澳门的 马礼逊学堂先后迁至香港,成为香港最早的 洋学堂。除此之外,在香港的传教士还创办 了多所教会学校,主要是招收香港的华人子 弟。
《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
“中央书院”
1862年,香港四所官立学校合并建成了中央 书院(Central School)。学院创办时,只招 收中国学生,由官立小学输送生源。 1864年,学校已经有学生120名。 1894年更名为皇仁书院一直沿用至今。 中央书院自1862年开办以来,一直未停办过,
1897年皇仁书院校舍 皇仁书院校徽
第二节 香港的西式学校
一、传教士开办的西式学校
“马礼逊学校”:香港第一所西式学校。 马礼逊学校”
第一位在 中国大陆 传教的基 督新教传 教士罗伯 特·马礼逊
办学宗旨:“教中国少年读中文和英文,并通过这 办学宗旨 个媒介,把西方的各种知识送到他们手中,以学校 或其他方法促进或改善中国之教育。” 招收对象:主要招收6-10岁的中国儿童。 招收对象 课程安排:课程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比如 课程安排 英语课、地理课、化学课等,还比较注重学生德智 体的全面发展,每天读书八小时,其余三四小时会 在户外场地上运动和娱乐。除此之外,学校还会安 排神学方面的课程,每个学生必须完成《圣经》的 课程才能毕业。
二、官立学校
1847年,第二任港督德庇的领导下,香港政 府选定了三所华人学校作为政府资助的学校, 各校每月得到10元的补助,政府提供学校所 需的教室和教师的薪水,学生免收学费。 受政府资助的学校被成为官立学校 (Government School,当时又称是“皇家 书馆”),这是香港近代教育制度的开端 。
中英两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后合影
1894年,英国 又借助中英 《展拓香港界 址专条》在 1898年强行租 借了九龙半岛 以北、深圳河 以南地区及附 近的岛屿和海 域,就是今天 的新界地区。 根据这一条约 规定,租借时 间是99年。
“自由港”
“自由港”就是就是“贸易自由港”,简单来 说就是大部分商可以免征关税自由进出港口。 自由港政策对于香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 进作用,一方面,香港政府开始着手海港城 市的建设,以适应贸易发展的须要;另一方 面,也吸引了外国商人、传教士纷纷来港发 展。
英华书院
英华书院是第一位 来华传教的基督教 信教传教士马礼逊 创办,正如他自己 所言:“冒着个人 危险和痛苦,中心 耿耿地服务。”
创办宗旨:一是传播基督教宗旨,一是让东 创办宗旨 方人接受西方文化的教育; 课程设计:英文、中文、数学、天文、历史、 课程设计 地理、哲学、基督神学等; 1843年,英华书院迁到香港,已经初具规模, 有70多个学生完成了中学学业,并且还增设 了华人女童学校和妇女成人学校; 1844年,英华书院更名为英华神学院,成为 一所专门培养传教士的神学院; 1856年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