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现象与机理分析

发光现象与机理分析
发光现象与机理分析

发光现象

“发光”是物体内部以某种方式吸收的能量转化为光辐射的过程,叠加在热辐射之上的一种光发射,是一个技术名词。在外界激发下能发光的物质叫发光物质,通常不包含单纯热辐射导致的发光,如太阳是热辐射,不算是发光物质,固体中的电子受到外界能量的激发(如光吸收),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这是一种非平衡态。处于激发态的电子具有一定的寿命,以一定几率回落到基态,并把多余的能量以各种形式释放出来,如果以光能的形式释放,称为发光过程。自然界中的很多物体(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有机物和无机物),都具有发光的性能。任何物体在

一定温度下均有热辐射(热发光),严格的固体发光概念不包含热发光。发光现象有两个主要特征:1.发光为固体吸收外界能量后,所发出总辐射超出热发射的部分。2.外界激发源对物体的作用停止后,发光会持续一段时间。并非一切光辐射都称为发光,发光是光辐射一部分。

光辐射是平衡辐射与非平衡辐射的总和。光辐射的特征一般可用5个宏观光学参量描述:亮度、光谱、相干性、偏振度和辐射期间。平衡辐射是炽热物体的光辐射,又叫热辐射。温度在0K以上的任何物体都有热辐射,但温度不够高时辐射波长大多在红外区,人眼看不见。物体的温度达到5000 C以上时,辐射的可见部分就够强了,例如烧红了的铁,电灯泡中的灯丝等。非平衡辐射是在某种外界作用激发下,物体偏离

原来的热平衡态所产生的辐射。发光是其一种,除了发光以外,还有反射、散射等。当然发光有别于其它的非平衡辐射。发光有一个比较长的延续时间,这就是在激发,即外界作用停止后发光不是马上消失而是逐渐变弱,这个过程也称为余辉,这个延续时间长的可达几十小时,短的也有10- sec 左右,总之都比反射、散射的持续时间长很多。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能够测量的时间,已经突破一个飞秒(fs = 10 —15 秒)。而测到的发光弛豫时间短到皮秒(ps =10-12 秒)的例子也很多。发光材料能够发出明亮的光,而它的温度却比室温高不了多少。因此发光有时也被称为“冷光”。

固体发光是电磁波、带电粒子、电能、机械能及

化学能等作用到固体上而被转化为光能的现象固体

吸收外界能量后,并非任何情况下都能发光,只有当固体中存在发光中心时才能有效的发光。发光中心通常是由杂质离子或晶格缺陷构成,发光中心吸收外界能量后,从基态激发到激发态,当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就以发光形式释放出能量。固体中的发光过程大致分为两大类:分立中心的发光,发光的全部过程都局限在单个中心的内部(单分子过程);复合发光,发光过程中经过电离(电子脱离母体或发光中心),电子同电离中心复合而发光(双分子过程)。分立中心的发光这是在绝缘体发光中的主要类型。常用的基质材料包括:碱金属卤化物,如NaCI;碱土金属卤化物,如CaF2;氧化物,女口AI2O3、MgO、丫

3AI5O12;钨酸盐、硅酸盐、钼酸盐、锗酸盐等,如CaWO4;玻璃等。在固体中由于存在大量缺陷及其他杂

质,常能形成复杂的发光中心,如F 心是碱金属卤化物中阴离子空位上俘获了一个电子所形成的。也可以分子形式掺杂,形成分子中心。实用上常选用绝缘体或半绝缘体(作为基质)及合适的中心,形成分立中心的发光。复合发光这类发光多见于半导体,它受到激发后,掺杂离子或基质离子都可能被电离。复合发光取决于能带结构。掺杂半导体中发光又与杂质引进的能级位置有关。从对电学性质的影响上区分,有三类杂质:施主、受主和等电子杂质。当发光体被激发后,施主可以俘获一个电子,受主可以俘获一个空穴,等电子杂质可以明显地提高发光效率

物理小常识

物理常识问答 1跳远运动员都是先跑一段距离才起跳,这是为什么? 答:利用惯性,跳起后身体还要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以增大跳远的距离,所以运动员先跑一段距离才起跳。 2,锯,剪刀,斧头,用过一段时间就要磨一磨,为什么? 答:锯,剪刀,斧头,用过一段时间就要磨一磨是为了使它们的齿或刀锋利而减小受力面积,使用时用同样的力可增大压强。 3,把塑料衣钩紧贴在光滑的墙壁面上就能用它来挂衣服或书包。这是什么道理? 答:塑料挂衣钩紧贴在墙面上时,塑料吸盘与墙壁间的空气被挤出,大气压强把塑料吸盘紧压在墙壁上。挂衣服或书包后,塑料吸盘与墙壁产生的磨擦力以平衡衣服或书包的重力,所以能挂住衣服或书包。 4,为什么发条拧得紧些,钟表走的时间长些? 答:发条拧得紧些,它的形变就大些,因此具有的弹性势能就多些,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就多些,就能推动钟表的齿轮做较多的功,使钟表走的时间长些。 5,钢笔吸水时,把笔上的弹簧片按几下,墨水就吸到橡皮管里去了是什么原因? 答:按下弹簧片时,橡皮内的一部分空气被挤出,放手后因橡皮管要恢复原状使管内空气压强低于管外大气压强,墨水被管外大气压强压进水管内。 6,用高压锅煮饭菜比用普通锅煮饭菜熟得快,为什么? 答;因为水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增大,沸点升高,煮饭菜时高压锅的气压比普通锅内的气压高,所以水沸腾时高压锅内的温度高于普通锅内的温度,温度越高,饭菜越快熟。 7,你在皮肤上擦一点酒精会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皮肤上擦一点酒精,就会感到凉,这是因为酒精蒸发时,从身体吸收了热量,使皮肤的温度降低感到凉。

8,用久了的白炽灯泡会发黑,为什么? 答:因为钨丝受热产生升华现象,然后钨的气体又在灯泡壁上凝华的缘故,所以用久了的白炽灯泡会发黑。 9,冬天,人在感觉手冷的时候,可以用搓手的办法使手变热,也可以把手插进裤袋里使手变热,这两种办法各是通过什么方式使手得到热量的? 答:搓手通过做功得到热;手插进裤袋用体温把手暧热,这是通过热传递得到热。 10, 试用分子运动论的知识解释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答:在任何温度下,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液体分子中总有一些分子的速度大到能克服液面其他分子的吸引跑到液体外面去,成为气体分子,液体变成气体。 11, 喝开水时,如果感到热开水烫口,一般都向水面吹气,这是什么缘故? 答:这是因为液体蒸发时温度会降低,也就是说液体蒸发有致冷作用。向水面吹气,可以加快水面上的空气流动,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也就越快,这将就会加快水温度降,使热开水不会烫口。 12, 冬天人们从外面进屋后,总喜欢用口对着双手哈气,,同时还爱两手相互摩擦,这是为什么? 答:冬天室外很冷,人的双手总是裸露,而人口呼出的气温近于人的体温,对手哈气,可使手吸收口中呼出的气的热量;双手互相摩擦,摩擦力做功,增加手的内能,都可以使手变得温暖。 13, 在北方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进暖和的室内后,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为什么? 答:冬天,眼镜片在室外是冷的,进入暖和的屋子里后,屋子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遇到冷镜片后液化(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 14, 手分子运动论的理论解释:在长期堆放煤的地方,有很厚的一层土层都是黑的。 答:因为煤是黑色的,煤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土层变黑就是因为煤分子扩散进去的结果; 15, 安装照明电路时,如果装保险丝时拧得不紧,往往容易熔断。为什么?

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一、选择题 1、(2012?莆田)蓝天上飘着白云,平静清澈的池塘中鱼在自由游动.人向池塘中看去,好像鱼在白云中游动.关于人观察到的鱼和白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鱼是实物,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B.鱼是实物,白云是光折射形成的虚像 C.鱼是光反射形成的虚像,白云是光折射形成的虚像 D.鱼是光折射形成的虚像,白云是光反射形成的虚像 2、如图所示,画中的人出现了错误的判断.以下四幅光路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是() A.B.C.D. 2、如图所示的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光的光路情况,请在适当位置画出该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由于光的折射现象,我们洗脸时,看盆内的水深比实际水深要浅(选填“深”或“浅”)一些. 3、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空气中传播速度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为空气中传播速度的2/3,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当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也偏向法线.你认为,当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会 偏向(选填“偏离”或“偏向”)法线.你猜想的理由是当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进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 4、在下面所示的四个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 铅笔好像断了 B.水中倒影 C.小孔成像 D.小红照镜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岸边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雨后彩虹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C.电影幕布选用粗糙布料,目的是让光发生漫反射 D.电影幕布选用粗糙布料,目的是让光发生镜面反射 作图题 如图所示点光源A发出的一条光线从空气斜射到空气和水的分界面上,在图中准确画出反射光线和大致画出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实验探究题

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50个) 1.人走路时的摩擦力 2.长跑比赛的终点计时员是以看到发令枪的烟开始计时 3.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4.粘水后的玻璃不易分开 5.热水冒白烟 6.彩虹 7.冬天窗户上出现一层"冰花" 8. B超 9.水沸腾现象 11.樟脑丸用久了会变小 12.超声波洗碗机 13.发光的灯泡 14.谚"霜前冷,雪后寒" 15.用高压锅煮饭快 16.向热汤碗里吹气降温 17.吹电风扇时会感到凉爽 18.游泳上岸后会感到冷 19.向手上哈气取暖 20.电视机上总是沾着一层灰 1)夏天从冰箱里那出的啤酒瓶出“汗”: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瓶子上。(2)冬天窗户上结冰花:水蒸气凝华。 (3)早上睡醒觉看见大雾: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现象。 (4)冬天被冻住的衣服会变干:冰的升华。 (5)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水的沸点不同:大气压的差异。 (6)水只能把饺子煮成白色的,而油能把饺子炸成黄色的: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7)海市蜃楼现象:光由于遇到不均匀大气而发生了偏折。 (8)小孔成倒立的像:光的直线传播。 (9)平面镜能成像:光的反射。 (10)伸入水的筷子弯曲了:光斜射入另一介质而发生了折射现象。 (11)太阳光被三棱镜折射后成为七种颜色:光的色散。 (12)日食现象:光的直线传播。 (14)月球上没有声音: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13)凸透镜能成像:光的折射。 (14)月球上没有声音: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15)先看到闪电,后看到雷:光在地球上比声音在地球上的传播速度快的多。(16)我们能用普通杆秤测量物体重量:杠杆原理 (17)用吸管“喝”汽水:大气压的挤压 (18)将菜放在锅里炒能熟:热传导现象 (19)人和车能在地面行走:物体之间的摩擦力 (20)人体肌肉运动:杠杆原理

发光材料

发光材料 连新宇豆岁阳董江涛陈阳郭欣高玮婧 北京交通大学材料化学专业100044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并根据机理分类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发光材料。补充介绍了新型发光材料并对发光材料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对其应用和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发光材料分类新型展望 1 引言 发光材料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被广泛地用在各种显示、照明和医疗等领域,如电视屏幕、电脑显示器、X射线透射仪等。目前发光材料主要是无机发光材料,从形态上分,有粉末状多晶、薄膜和单晶等。最近,有机材料在电致发光上获得了重要应用。[1] 2 发光材料 发光是一种物体把吸收的能量,不经过热的阶段,直接转换为特征辐射的现象。发光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材料中,在半导体、绝缘体、有机物和生物中都有不同形式的发光。 发光材料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通常把能在可见光和紫外光谱区发光的无机晶体称为晶态磷光体,而将粉末状的发光材料称为荧光粉。[2] 常用的发光材料按激发方式分为: (1) 光致发光材料,由紫外光、可见光以及红外光激发而发光,按照发光性能、应用范 围的不同,又分为长余辉发光材料、灯用发光材料和多光子发光材料。 (2) 阴极射线发光材料,由电子束流激发而发光的材料,又称电子束激发发光材料。 (3) 电致发光材料,由电场激发而发光的材料,又称为场致发光材料。 (4) X射线发光材料,由X射线辐射而发光的材料。 (5) 化学发光材料,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而引起发光的材料。 (6) 放射性发光材料,用天然或人造放射性物质辐照而发光的材料。 2.1光致发光材料 2.1.1光致发光材料的定义 发光就是物质内部以某种方式吸收能量以后,以热辐射以外的光辐射形式发射出多余的能量的过程。用光激发材料而产生的发光现象,称为光致发光。光致发光材料一个主要的应用领域是照明光源,包括低压汞灯、高压汞灯、彩色荧光灯、三基色灯和紫外灯等。其另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是等离子体显示。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雨 露 雾 雹 冰 雪 霜 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 雾淞 五、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中的“白气”的形成原因。 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 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 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

发光材料

发光材料 发光与发光材料的定义 什么是发光: 1、当某种物质受到激发(射线、高能粒子、电子束、外电场等)后,物质将处于激发态,激发态的能量会通过光或热的形式释放出来。如果这部分的能量是位于可见、紫外或是近红外的电磁辐射,此过程称之为发光过程。 2、发光就是物质在热辐射之外以光的形式发射出多余的能量,这种发射过程具有一定的持续时间。 什么是发光材料: 能够实现上述过程的物质叫做发光材料。物质内部以某种方式吸收能量,将其转化成光辐射(非平衡辐射)的过程称为发光;在实际应用中,将受外界激发而发光的固体称为发光材料。它们可以粉末、单晶、薄膜或非晶体等形态使用,主要组分是稀土金属的化合物和半导体材料,与有色金属关系很密切。 高纯稀土氧化物Y2O3、Eu2O3、Gd2O3、La2O3、Tb4O7等制成的各种荧光体,广泛应用于彩色电视机、彩色和黑白大屏幕投影电视、航空显示器、X射线增感屏,以及用于制作超短余辉材料、各种灯用荧光粉等。 半导体发光材料有ZnS、CdS、ZnSe和GaP、GaAs1-xPx、GaAlAs、GaN等。主要用于制造各色大中型数字符号、图案显示器、数字显示钟、X 射线图像增强屏和长寿命各色发光二极管、数码管等。可见光发光二极管,因显示响应速度快而广泛应用于仪表、计算机,年产量成倍增长,不断取代其他显示器件

固体能带基本理论 固体中的光学跃迁 固体发光材料基本知识 发光的表征 光致发光材料的应用 1.反光材料这种材料可以将照在其表面上的光迅速地反射回来。材料不同,反射的光的波长范围也就不同。反射光的颜色取决于材料吸收何种波长的光并反射何种波长的光,因此必须要有光照在材料表面,材料表面才能反射光,如各种执照牌、交通标志牌等。光致发光材料是向外发光,而不是反射光。 2.荧光材料吸收一定波长的光,立刻向外发出不同波长的光,称为荧光,当入射光消失时,荧光材料就会立刻停止发光。更确切地讲,荧光是指在外界光照下,人眼见到的一些相当亮的颜色光,如绿色、橘黄色、黄色,人们也常称它们为霓虹光。 荧光材料分无机荧光材料和有机荧光材料。 无机发光材料 无机荧光材料的代表为稀土离子发光及稀土荧光材料,其优点是吸收能力强,转换率高,稀土配合物中心离子的窄带发射有利于全色显示,且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由于稀土离子具有丰富的能级和 4f 电子跃迁特性,使稀土成为发光宝库,为高科技领域特别是信息通讯领域提供了性能优越的发光材料。目前, 常见的无机荧光材料是以碱土金属的硫化物(如 ZnS、CaS)铝酸盐(SrAl2O4, CaAl2O4, BaAl2O4)等作为发光基质,以稀土镧系元素[铕(Eu) 、钐( Sm) 、铒(Er) 、钕(Nd)等] 作为激活剂和助激活剂。 无机荧光体的传统制备方法是高温固相法,但随着新技术的快速更新,发光材料性能指标的提高需要克服经典合成方法所固有的缺陷,一些新的方法应运而生,如燃烧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沉淀法、微波法等。 有机发光材料 在发光领域中,有机材料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有机化合物的种类繁多,可调性好,色彩丰富,色纯度高,分子设计相对比较灵活。根据不同的分子结构,有机发光材料可分为:(1) 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2) 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3) 有机配合物发光材料。这些发光材料无论在发光机理、物理化学性能上,还是在应用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种类繁多,它们多带有共轭杂环及各种生色团,结构易于调整,通过引入烯键、苯环等不饱和基团及各种生色团来改变其共轭长度,从而使化合物光电性质发生变化。如恶二唑及其衍生物类,三

2018中考物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2018中考物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 2.露 3.雾 4.雹 5.冰

《光学原理与应用》之双折射原理及应用

双折射原理及应用 双折射(birefringence )是光束入射到各向异性的晶体,分解为两束光而沿不同方向折射的现象。它们为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线偏振光。当光射入各向异性晶体(如方解石晶体)后,可以观察到有两束折射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双折射现象。两束折射线中的一束始终遵守折射定律这一束折射光称为寻常光,通常用o表示,简称o光;另一束折射光不遵守普通的折射定律这束光通常称为非常光,用e表示,简称e光。晶体内存在着一个特殊方向,光沿这个方向传播时不产生双折射,即o光和e光重合,在该方向o光和e光的折射率相等,光的传播速度相等。这个特殊的方向称为晶体的光轴。光轴”不是指一条直线,而是强调其“方向”。晶体中某条光线与晶体的光轴所组成的平面称为该光线的主平面。o光的主平面,e光的光振动在e光的主平面内。 如何解释双折射呢?惠更斯有这样的解释。1寻常光(o光) 和非常光(e光)一束光线进入方解石晶体(碳酸钙的天然晶体)后,分裂成两束光能,它们沿不同方向折射,这现象称为双折射,这是由晶体的各向异性造成的。除立方系晶体(例如岩盐)外,光线进入一般晶体时,都将产生双折射现象。显然,晶体愈厚,射出的光束分得愈开。当改变入射角i时,o光恒遵守通常的折射定律,e光不符合折射定律。2.光轴及主平面。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时,我们将发现,在方解石这类晶体内部有一确定的方向,光沿这个方向传播时,寻常光和非常光不再分开,不产生双折现象,这一方向称为晶体的光轴。 天然的方解石晶体,是六面棱体,有八个顶点,其中有两个特殊的顶点A和D,相交于A D两点的棱边之间的夹角,各为102°的钝角.它的光轴方向可以这样来

量子点发光材料综述

量子点发光材料综述 1.量子点简介 1.1量子点的概述 量子点(quantum dot, QD)是一种细化的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指某一个维度上的尺寸小于100nm的材料,而量子点则是要求材料的尺寸在3个维度都要小于100nm[1]。更进一步的规定指出,量子点的半径必须要小于其对应体材料的激子波尔半径,其尺寸通常在1-10nm左右[2]。由于量子点半径小于对应体材料的激子波尔半径,量子点能表现出明显的量子点限域效应,此时载流子在三个方向上的运动受势垒约束,这种约束主要是由静电势、材料界面、半导体表面的作用或是三者的综合作用造成的。量子点中的电子和空穴被限域,使得连续的能带变成具有分子特性的分离能级结构[1]。这种分离结构使得量子点有了异于体材料的多种特性以及在多个领域里的特殊应用。 1.2量子点的特性 由于量子点中载流子运动受限,使得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变成了具有分子原子特性的分离能级结构,表现出与对应体材料完全不同的光电特性。 1.2.1 量子尺寸效应 纳米粒子中的载流子运动由于受到空间的限制,能量发生量子化,连续能带变为分立的能级结构,带隙展宽,从而导致纳米颗粒的吸收和荧光光谱发生变化[3]。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量子尺寸效应。研究表明,随着量子点尺寸的缩小,其荧光将会发生蓝移,且尺寸越小效果越显著[4]。 1.2.2 表面效应 纳米颗粒的比表面积为A m=S V =4πR2 4 3 πR3 =3 R ,也就是说量子点比表面积随着颗 粒半径的减小而增大。量子点尺寸很小,拥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其性质很大程度上由其表面原子决定。当其表面拥有很大悬挂键或缺陷时,会对量子点的光学性质产生极大影响[5]。 1.2.3 量子隧道效应 量子隧道效应是基本的量子现象之一。简单来说,即当微观粒子(例如电子等)能量小于势垒高度时,该微观粒子仍然能越过势垒。当多个量子点形成有序阵列,载流子共同越过多个势垒时,在宏观上表现为导通状态。因此这种现象又

初中物理 - 冬季常见的物理现象

初中物理 - 冬季常见的物理现象 一、冬天窗户上结冰花 形成冰花的这种情况叫做凝华,原因是冬天屋内的水蒸气温度比玻璃的温度要高一些,当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玻璃时,会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形成小冰晶,从而形成了冰花。 二、水结成冰 冬天,水流到屋檐下会凝固成冰锥,这是凝固现象。许多液体在凝固时会结晶,形成晶体。 三、雾凇 雾凇在严寒的天气里,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表面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晶或小冰粒。 四、霜 霜是地表面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物体,直接凝华成固体。 五、冬天被冻住的衣服会变干 温度低于0℃,冰不能熔化,消失的原因是冰逐渐升华为水蒸气了。 六、从嘴中哈出“白气” 人嘴呼出的气体中有水蒸气,冬天外面的温度很低,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变为液态水,我们看到的白气就是这些小水滴。

冬天对着手哈气感觉到暖和,是口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这是个放热的过程,所以手会感到暖和。 七、眼镜起雾 戴眼镜的人,冬天从室外走进暖和潮湿的房间,眼镜变得模糊不清,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凝结成小水滴附着在镜片上,属于液化现象。 八、在下雪的路面撒盐 下雪时撒盐是因为盐水的凝固点比纯水的凝固点低,而且盐水的浓度越高,凝固点就越低,这样雪就可以更快地熔化掉,从而起到防滑的效果。这就好比海水的凝固点比纯水的凝固点更低,把盐撒到水中后使水密度变大,从而不易结冰。 【补充】物态变化知识点: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5)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6)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九、冬季育秧时,为了防止霜冻,常在傍晚时向秧田里灌一些水,第二

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现象》光的折射知识点总结

物理讲义复习提纲(3. 4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就做光的折射。 注: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偏折。 2、折射角(入射角):折射(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3、折射定律: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③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④在折射中光路也是可 逆的。 分界面 注:右图中光线从一种介质“空气”射入另一种介

质“水”中时发生了折射现象,这个过程其实还有一部分光线被水平面反射回去,这里没有画出反射线。折射中光路可逆的意思是:如果有一道光上图水中按折射光线向空气中照射,那么这道光会按上图的入射光线发生折射,也就是光的路可以互相逆转。 4、光折射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光能射入某种介质,则这种介质一定是透明的。否则光只会被反射。 ②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如果是透明的介质交界面会发生两种光现象:折射和反射。如果介质不是透明的,比如钢板等等,就只会发生“反射”。③光的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但特殊情况下,光垂直入射时,传播 方向将不变化,也就是说,折射不一定都“折”。 5、光的折射规律: 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入射角大于折射角;②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③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此时入射角等于折射角等于0。④光的折射现象例子:海市蜃楼、筷子向上折断了、池水变“浅”了、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投影仪、近视眼镜、老花镜、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在水中部分看起来向上弯;看见落到地平线下的太阳;叉鱼的时候瞄准鱼的下方。

八年级物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简答题专题练习附答案

八年级物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简答题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雨露雾雹冰 雪霜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雾淞 五、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中的“白气”的形成原因。 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 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 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 六、你身边的热现象 1、冰冻的衣服放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能变干

发光地功能化MOF材料

发光的功能化MOF材料 1.简介 金属-有机框架(MOFs)是近二十年来被学术界广泛关注的一种多孔材料[1-3],这种材料是利用有机配体与金属离子间的金属-配体配位作用而自组装形成的超分子网络结构。在MOFs 发展的早期,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O. M. Yaghi 教授、日本京都大学的S. Kitagawa 教授和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的Wenbin Lin 教授等分别对其做了更为详细的定义[4-6],通过归纳总结具体定义如下:MOFs 作为一类稳定的、可设计的、晶态的类沸石材料需具备以下条件:(1)通过配位键形成稳定结构;(2)通过设计变换有机配体(linker)和金属次级构筑单元(SBU)类型可以调控材料的空间结构;(3)具有良好的结晶性因而可精确定义其配位结构及空间构型。顾名思义,微孔金属-有机框架(MOFs)指框架中具有一定的被游离溶剂分子填充的孔道(孔径在 2 nm 以内)并能通过后续处理方法将孔道中客体分子除去而不影响框架结构的多孔材料。 MOF材料由于具有网状结构、均一孔道、孔径可调且具有巨大比表面积,以及独特的光、电、磁等性质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传统发光材料相比,MOF发光材料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它的组成、合成和性质上。 (1)组成方面 传统的发光材料,组成成分或者是有机化合物或者是无机化合物,所以其发光形式单一。而金属有机骨架是由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配位构筑而成的材料,兼具了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两种性能,从而增加了发光形式的多样性。同时易于引入功能化的组成成分,可以将发光性质、磁学特性、电学特性、催化特性等各种功能都整合到同一个MOFs材料中来实现MOFs结构的多功能设计,从而拓宽其应用范围。 (2)合成方面 无机发光材料在生产上采用的方法仍能是高温固相法。这种方法需要很高的锻烧温度,甚至高达几千摄氏度,并且保温时间比较长(24小时以上),对设备要

光的折射经典练习题目

实用标准文案 初二物理晚辅专题光的折射 一、知识点回顾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远离” )法线偏折, 即折射角(“大于、小于” )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当光从一 种 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此时折射角、入射角都等 于。 (4)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3、光的折射现象: ( 1)从岸上看水里的物体感觉变(“深、浅” ) ( 2)从水里看岸上的物体感觉变(“高、低”) (3)斜插在水里的筷子在水面处“弯折” (4)海市蜃楼、光的色散、凸透镜成像 二、针对性练习 1、一束光从空气中射向某一透明介质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入射光与分界面的夹角为300,若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垂直,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折射角为 ______。 精彩文档

2. 如图所示,光在空气和水的分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其中____是法线,是界面, __________是入射光线,__________ 是反射光线,__________ 是折射光线,________ 是入射角, __________ 是折射角, __________是水。 3.小明通过实验研究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的现象,如图是他根据实验现象画的光路图, 改变入射角的大小,他发现空气中的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你猜想, 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的现象是,你猜想的依据是。 4. 小敏学习了“光的折射”后,想知道光进入不同介质时,弯曲程度是否相同( 折射角是否相等 ) ,如不同,弯曲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老师帮她设计了下面的实验: 用一厚玻璃缸盛一定量的水,让一激光手电筒射出的光束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从水中再进 入玻璃,然后再进入空气中,其光路图如图 2-4-12 所示。小敏还上网查出了一些介质的 其他参数,如下表: 图 2-4-12 物质空气水玻璃植物油密度( kg/m3) 1.29 1000 900 速度( m/s )3× 108 2.25 × 1082× 108 精彩文档

稀土发光材料的特点及应用介绍

稀土发光材料的特点及应用介绍 专业:有机化学姓名:杨娟学号:201002121343 发光是物体把吸收的能量转化为光辐射的过程。当物质受到诸如光照、外加电场或电子束轰击等的激发后,吸收外界能量,处于激发状态,它在跃迁回到基态的过程中,吸收的能量会通过光或热的形式释放出来。如果这部分能量是以光的电磁波形式辐射出来,即为发光。 所谓的稀土元素,是指镧系元素加上同属IIIB族的钪Sc和钇Y,共17种元素。这些元素具有电子结构相同,而内层4f电子能级相近的电子层构型、电价高、半径大、极化力强、化学性质活泼及能水解等性质,故其应用十分广泛。 1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光特性 稀土是一个巨大的发光材料宝库,稀土元素无论被用作发光(荧光)材料的基质成分,还是被用作激活剂,共激活剂,敏化剂或掺杂剂,所制成的发光材料,一般统称为稀土发光材料或稀土荧光材料。 物质发光现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受热,产生热辐射而发光,另一类是物体受激发吸收能量而跃迁至激发态(非稳定态)在返回到基态的过程中,以光的形式放出能量。 因为稀土元素原子的电子构型中存在4f轨道,当4f电子从高的能级以辐射驰骋的方式跃迁至低能级时就发出不同波长的光。稀土元素原子具有丰富的电子能级,为多种能级跃迁创造了条件,从而获得多种发光性能。 稀土发光材料优点是发光谱带窄,色纯度高色,彩鲜艳;吸收激发能量的能力强,转换效率高;发射光谱范围宽,从紫外到红外;荧光寿命从纳秒跨越到毫秒6个数量级,磷光最长达十多个小时;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稳定,能承受大功率的电子束,高能射线和强紫外光的作用等。今天,稀土发光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显示显像,新光源,X射线增感屏,核物理探测等领域,并向其它高技术领域扩展。 2稀土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 稀土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包括水热合成法、高温固相合成法、微波合成法、溶胶——凝胶法、微波辐射法、燃烧合成法以及共沉淀法。 2. 1 水热合成法

光现象与光折射知识点总结(超全)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点总结 2.1光的传播 1、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月亮、钻石、镜子、影幕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①小孔成像的条件:孔的大小必须远远小于孔到发光的距离及孔到光屏的距离。 ②像的大小与发光体到孔的距离和像到孔的距离有关, 发光体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光屏远离小孔,实像增大;光凭靠近小孔,实像减小; 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发光体远离小孔,实像减小;发光体靠近小孔,实像增大。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2)取得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会作图) 日食:太阳月球地球;月食:月球太阳地球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光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为了研究方便,假想的理想模型。 4、所有的光路都是可逆的,包括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 5、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3×108m/s=3×105 Km/s; 6、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 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跑100m时, 声音传播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时间可忽略不计)。 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 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2.4光的折射 ㈠、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时,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偏折。(海市蜃楼) 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㈡、光的折射定律(看笔记)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发光材料与LED综述

功能材料课报告 发光材料与LED 摘要:发光材料是一种功能材料,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例如电视机、日光灯、发光二极管等。本文就应用于LED的两种发光方式,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作了简单的介绍和说明,并着重介绍了LED的原理、发展历史、优点以及应用。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发光材料将继续快速向前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变化。 关键词:发光材料;光致发光;电致发光;LED

功能材料是指通过光、电、磁、热、化学、生化等作用后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将进入一个信息时代。为了解决生产告诉发展以及由此所产生的能源、环境等等一系列问题,更需要用高科技的方法和手段来生产新型的、功能性的产品,以获得各种优良的综合性能。近年来新型功能材料层出不穷,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功能材料正在渗透到现代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 本文所论述的发光材料即为在不同的能量激发方式下可以发出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的一种功能材料。 一.概述 物质发光现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受热,产生热辐射而发光;另一类是物体受激发吸收能量而跃迁至激发态,在返回到基态的过程中以光的形式放出能量。热辐射发光最常见的例子是太阳和白炽灯,而后一种发光方式应用也很广泛,比如阴极射线管、日光灯、发光二极管等,如图1。 图1 两种发光方式的典型例子:白炽灯和日光灯 按照激发能量方式的不同,发光材料的分类如下: 1.紫外光、可见光以及红外光激发而发光的为光致发光材料; 2.电子束流激发而发光的为阴极射线发光材料; 3.电场激发而发光的为电致发光材料; 4.X射线辐射而发光的为X射线发光材料; 5.用天然或人造放射性物质辐射而发光的为放射性发光材料。

八年级物理透镜的常见知识点

一、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二、基本概念: 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 2、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如下图: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 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三、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 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 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 四、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 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 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 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五、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 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 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 缩小的是凹透镜;

量子点发光材料简介

量子点发光材料综述 1.1 量子点的概述 量子点(quantum dot, QD)是一种细化的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指某一个维度上的尺寸小于100nm的材料,而量子点则是要求材料的尺寸在3个维度都要小于100nm[1]。更进一步的规定指出,量子点的半径必须要小于其对应体材料的激子波尔半径,其尺寸通常在1-10nm 左右[2]。由于量子点半径小于对应体材料的激子波尔半径,量子点能表现出明显的量子点限域效应,此时载流子在三个方向上的运动受势垒约束,这种约束主要是由静电势、材料界面、半导体表面的作用或是三者的综合作用造成的。量子点中的电子和空穴被限域,使得连续的能带变成具有分子特性的分离能级结构[1]。这种分离结构使得量子点有了异于体材料的多种特性以及在多个领域里的特殊应用。 1.2 量子点的特性 由于量子点中载流子运动受限,使得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变成了具有分子原子特性的分离能级结构,表现出与对应体材料完全不同的光电特性。 1.2.1 量子尺寸效应 纳米粒子中的载流子运动由于受到空间的限制,能量发生量子化,连续能带变为分立的能级结构,带隙展宽,从而导致纳米颗粒的吸收和荧光光谱发生变化[3]。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量子尺寸效应。研究表明,随着量子点尺寸的缩小,其荧光将会发生蓝移,且尺寸越小效果越显著[4]。 1.2.2 表面效应 纳米颗粒的比表面积为,也就是说量子点比表面积随着颗粒半径的减小而增大。量子点尺寸很小,拥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其性质很大程度上由其表面原子决定。当其表面拥有很大悬挂键或缺陷时,会对量子点的光学性质产生极大影响[5]。 1.2.3 量子隧道效应 量子隧道效应是基本的量子现象之一。简单来说,即当微观粒子(例如电子等)能量小于势垒高度时,该微观粒子仍然能越过势垒。当多个量子点形成有序阵列,载流子共同越过多个势垒时,在宏观上表现为导通状态。因此这种现象又称为宏观量子隧道效应[6][7]。 1.2.4 介电限域效应

常见物理知识

16、阳光明媚的夏日里,枝繁叶茂的树林中的草地上,常常有圆形的光斑在晃动,请给予说明其原因。 圆形的光斑是太阳发出的光透过树叶的空隙在草地上形成的太阳的像。 17https://www.360docs.net/doc/002976114.html,、刚刚下过雪的街道显得格外寂静,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这是为什么? 因为刚下过的雪,雪质疏松,有很多大小不同的孔,声音经过雪地的多层反射,造成一部分损失,就显得声音比平时小,就像隔音海绵一样。 18、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进入室内,眼镜片变得模糊了,这是为什么? 从室外进入室内眼镜温度较低,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眼镜片后在上面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所以镜片会变得模糊。 19、夏天用口对着手吹气感到凉爽,而冬天对着手哈气却感到暖和,为什么? 吹气时感觉凉爽。因为吹气加快了手背表面空气流动,使手背上水分蒸发加快,蒸发吸热,所以感到凉爽。呵气时感觉湿热,因为呵出的热气高于手背的温度,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液化放热,所以感到湿热。 20、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100℃的水烫伤严重,为什么? 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水还要放出热量。 21、试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为什么“扬汤止沸”只是暂时止沸,而“釜底抽薪”能使锅里的水不再沸腾? 扬汤止沸的意思是指把锅里烧开的水舀出来,然后再倒回去,水因为离开了锅,暴露在空气中,会损失一部分热量,使得锅里的水暂时不沸腾,但因为还有火在下面烧,没有阻止热量的传递。水还是会再次沸腾, 而釜底抽薪指的是,把热量的源头与锅里的水之间的热传递断开,没有了柴火,水就吸收不到热量,就自然不会再沸腾了。 22、在江边观看节日的夜景时https://www.360docs.net/doc/002976114.html,,常常会看到对岸江边灯柱上的电灯在江中的像不是一盏灯,而是一条光柱,这是为什么?湖里的水不是静止的,它在不停的运动,反射的光线,也是在水中多个层面不断反射,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道光柱。 23.篝火晚会上,隔着燃烧的火堆看对面的人,会看到人在晃动,为什么? 因为篝火上方的空气密度不均匀,人反射的光线透过不均匀的空气时发生折射,并且篝火上方的空气密度不断发生变化,使折射光的传播方向不断变化,所以会感觉对面的人在晃

双折射原理

各向同性介质 典型的透明介质如玻璃是各向同性的,它是指光不管以什么方向穿过介质都有相同的行为。介电质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给出了电位移D与电场强度E之间的关系: 这里ε0是指真空介电常数,P是电极化强度(电偶极矩在介质中形成的矢量场),物理上,电极化强度可以认为是介质对光电场的响应。 电极化率 在线性各向同性介质中,电极化强度P正比于电场E,并且方向相同: 这里χ是介质的电极化率。从而D与E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这里 是介质的介电常数,√(1+χ)被称为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对非磁性介质,它与介质折射率n 有如下关系: 各向异性介质 在各向异性介质中,极化强度P不再与光电场E方向一致。这可以被看作是由电场引起的偶极矩具有特定的方向,这个方向与晶体结构有关。可以表示为: 这里χ不再是一个数而是一个二阶张量,称为极化率张量。按照3维分量的形式写成 或者用求和约定写成: 由于χ是张量,P不再与E同向. 根据热力学论据可以证明χij= χji,即χ张量是对称张量。根据spectral theorem,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坐标轴将张量对角化,使得所有除χxx,χyy和χ外的非对角分量变为0。这样可以给出以下关系式: zz 这样的x、y、z方向被称为介质的主轴。 由此可以断定,D和E的关系可以有一个张量给定:

这里ε被称做相对介电常数张量或介电张量。因此,介质的折射率也必为一个张量。考虑一列光波沿z主轴传播而光电场沿x方向的情况,这列波经历了极化率χxx和介电常数εxx,因而折射率为: 对于y方向的偏振光: 所以光波将有两个不同的折射率。这种现象被称为双折射,常发生在一般晶体如方解石和石英中。 梁铨廷. 1987. 物理光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M.玻恩和E.沃尔夫. 1978. 光学原理(上、下). 科学出版社. 简述: 在物理学中, 介质的折射率是一个张量. 任意方向的入射光进入非均质体后, 经过张量对角化处理, 必然分解为两个彼此垂直、大小不同的折射率, 即产生振动方向垂直、速度不等的两束光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