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工艺学重点

合集下载

铸造工艺学总结终极版

铸造工艺学总结终极版

第一章铸造工艺设计概论一:设计依据:1.生产任务(a铸造的零件图样b零件的技术要求c产品的数量及生产期限)2生产条件(a设备的能力b车间原材料的应用情况和供应情况c工人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水平d模具等工艺制备制造车间的加工和生产经验)3考虑经济性。

二:设计内容和程序:1铸造工艺图(a零件的工艺分析b造型及铸造方法的选择c确定浇注位置和分型面d选工艺参数e设计浇冒口,冷铁和铸肋f砂芯设计)2铸件图,3铸型装配图,4工艺卡。

第二章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为看懂图例,理解原理准备)一:从避免缺陷方面审查逐渐结构:a合理的壁厚b铸件的结构不应造成严重的收缩阻碍(过渡和圆角)c内壁小于外壁d 壁厚均匀,减小肥厚的部分e利用补缩实现顺序凝固f防止铸件翘曲变形g避免浇注系统的大平面。

二:从简化铸造工艺方面改进零件结构:a改进妨碍起模的凸台,凸缘和肋板的结构b取消侧凹c改进铸件内腔的结构和减少砂芯d减少和简化分型面e有利于砂芯的固定和排气f减少清理铸件的工作量g简化模具制造h大型复杂件的分体铸造和简化小件的联合制造。

三:浇注位置的确定:a铸件的重要部分应尽量置于下部b重要加工面应朝下或呈直立状态c使铸件的大平面朝下,避免夹砂结疤类缺陷d应保证铸件能充满e应有利于铸件的补缩g避免用吊砂,掉芯或悬臂式砂芯,便于下芯,合箱及检验h应使合箱位置,浇注位置和铸件冷却位置相一致。

四:分型面的选择:a应使铸件全部或大部置于同一半型内b尽量减少分型面的数量c分型面应尽量选用平面d便于下芯,合箱和检查型腔尺寸e不使砂箱过高f受力件的分型面的选择不应削弱铸件结构强度g注意减轻铸件清理和机械加工第三章砂芯设计及铸造工艺设计参数一:砂芯的作用:形成铸件的内腔,孔和铸件外形不能出砂的部位。

二:芯头的组成:芯头长度,芯头斜度,芯头间隙,压环,防压环和积砂槽。

三:铸件尺寸公差:定义:铸件各部分尺寸允许的极限偏差。

影响因素:铸件设计要求的精度,机械加工要求,铸件数量和批量,铸造金属及合金种类,采用的铸造设备及工装,铸造工艺方法四:铸件重量公差:定义:以占铸件公称质量的百分率为单位的铸件质量变动的允许值机械加工余量:定义;铸件工艺设计时先增加的,而后在机械加工时又被切去的金属层厚度。

铸造工艺学复习大纲

铸造工艺学复习大纲

铸造工艺学复习大纲第一章砂型结构及其工作条件1、型(芯)砂的组成:原砂+粘结剂+附加物。

2、砂型的结构:是具有一定强度的微孔-多孔体系,由原砂、粘接剂、附加物和微孔构成。

3、①原砂:硅砂SiO2等。

骨干材料,占型砂总质量的82-99%。

②粘结剂:粘土、无机化学粘结剂(水玻璃)、有机化学粘结剂(油、树脂)。

以薄膜形式覆盖砂粒,使型砂具有必要的强度和韧性。

按粘接力产生机制分为:物理固结、化学粘接和机械粘接。

③附加物:改善型砂的工艺和使用性能。

4、原砂的作用:①提供必要的耐高温和热物理性能,以保证充型、冷却、凝固顺利,获得优质铸件。

②提供众多孔隙,使砂型具有透气性、退让性。

5、铸型的工作条件:①力学作用:浇注时冲击、冲刷—影响铸件的形状、夹砂;充型后浮力、静压力---变形、尺寸精度;冷却收缩—铸件应力、变形。

②热作用:热辐射—铸型升温;铸型内腔—气体压力升高,迁移。

③物理作用:机械粘砂、铸渗等。

④化学作用:粘结剂燃烧、分解;界面化学反应。

6、【传质】:一种物质在另一媒介物中传递。

铸造工艺中常见的传质现象:湿型风干、烘干、水分蒸发、迁移、凝聚吹气硬化、有机粘结剂的燃烧、分解产生气体的扩散和铸件表面的合金化。

7、砂型表层的水分迁移:8、【微观膨胀】:砂粒的膨胀能被湿粘土膜的收缩所抵消,仅减小孔隙而不引起砂型尺寸变化。

9、膨胀缺陷:夹砂结疤、鼠尾、沟槽。

控制热湿拉强度是控制夹砂结疤类缺陷的关键。

备注:夹砂等缺陷原因有两个:①水分迁移;②砂粒膨胀。

10、液态金属的冲刷及其造成的缺陷:砂眼、抬箱和跑火、偏芯及形状不合格。

11、气体和侵入性气孔主要成分:H2、N2、CO、CO2、O2。

CO/CO2 是表征铸型气氛还原性的标志。

12、【反应性气孔】金属与铸型、金属与溶渣或金属液内某些元素、化合物之间发生反应形成的气孔。

反应性气孔来源:①水蒸气与合金成分的反应;②型砂组分的分解;③固体碳的燃烧及气化反应。

其形成机理:CO核心说、H2核心说。

铸造工艺学复习

铸造工艺学复习

铸造工艺学复习程军超制名词:4个,每个2分;填空:20个,每个1分;简答+计算:72分。

铸造:是将液态合金注入铸型中使之冷却、凝固,制备铸件的工艺方法。

与其它工艺相比,铸造具有的优点:①适用范围广②不受金属或合金种类限制③铸件尺寸精度高④成本低廉第一章粘土砂及涂料1.铸造工艺设计:根据铸造零件的特点,技术要求,生产批量和生产条件等确定铸造方案和工艺参数,绘制工艺卡等技术文件的过程。

2.3.4.5.原砂中颗粒直径小于20um部分所占的质量分数统称为原砂的含泥量。

铸造用砂的粒形大致分为三类:即圆形、多角形、尖角形。

○、□、△角形系数(E)是铸造用硅砂的实际比表面积与理论比表面积的比值。

ZGS92-50/100(54A):铸造用硅砂、硅砂中二氧化硅质量分数最低为90%、主要力度组成为三筛,其首筛筛号为50,尾筛筛号为100,粒度的平均细度值为54,平均细度偏差为±2。

6.粘土砂铸型常见的缺陷:夹砂、粘砂、裂纹、侵入性气孔。

7.8.第二章无机化学粘结剂型(芯)砂1.常用的无机化学粘结剂有水玻璃、水泥、磷酸盐聚合物等。

2.钠水玻璃CO2硬化法优缺点:优点:①混砂、紧实、硬化、起模均很简易。

②CO2便宜、安全。

缺点:①浇注后溃散性差。

②旧砂难用摩擦法再生。

③硬化的型、芯保存性差(尤其在寒冷潮湿条件下)。

④强度稍显不足。

3.第三章有机化学粘结剂砂程军超制第四章铸造工艺及工装设计概念第五章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1.型砂和芯砂的组成:原砂+粘结剂+附加物。

2.砂型铸造的铸型:湿型、干型、表面干型、自硬型3.浇注位置-浇注时,铸件在铸型中所处的位置/铸件的某个表面位于铸型的上、下还是侧面。

4.浇口位置-内浇口与铸型型腔连接处的位置/液态金属流入铸型型腔的位置。

5.浇注位置的选择原则①铸件的重要加工面应朝下或呈侧立面②尽可能使铸件的大平面朝下,以避免形成夹砂和夹杂缺陷。

③应保证铸件能充满④应有利于铸件的补缩⑤应尽可能避免使用吊砂、吊芯或悬臂砂芯,便于下芯,合箱及检验⑥应使合箱位置、浇注位置和铸件的冷却位置相一致。

铸造工艺知识点总结

铸造工艺知识点总结

铸造工艺知识点总结一、铸造工艺的概念和分类铸造是指将金属、非金属或合金等熔化后浇铸入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模具中,然后冷却凝固后取出模具,得到所需要的零件或工件的一种制造工艺。

铸造工艺按照熔模的状态和工艺过程的特点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1. 砂型铸造:砂型铸造是指根据铸件的形状和尺寸,用湿砂或干砂制成模型,再用模型对砂做成铸型,然后对熔化的金属或合金进行浇注制造零部件的铸造方法。

2. 水玻璃型砂铸造:是利用石英砂和水玻璃模型作为砂型的材料,结合使用水玻璃型砂发展成型剂成型、干燥、修整、组合、结合等一系列工艺来制造铸件。

3. 悬浮模型铸造:悬浮模型铸造指的是在模具内部悬浮着一个失重的模型,焊接在直角上的一个细线上,并用绳子或销子把浇注除杂质的砂粘到模具内的全部边缘之后,将无砂机从模具内挂到外崩脱,再完成一些其他工作后,即可浇注。

4. 树脂砂铸造:是指利用聚酯型、酚醛型、酚醛型树脂和固化剂到混合物塑化到模具内成型,焙烧烘干后剔净充填树脂砂进行铁铸件、钢铸件和有色金属铸件的浇铸方法。

二、铸造工艺的原理和工艺流程铸造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融化熔炼、浇注成型、冷却凝固、脱模清理等几个主要步骤。

其工艺流程如下:1. 原料准备:选用适合铸造工艺的原料,包括金属或合金的主要元素、辅助元素以及锻造、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后所需要的产品和工序等。

2. 熔化:熔化是将固态金属熔化成为液态金属的过程,熔化需要通过高温炉子和燃料进行。

通常情况下,熔化铸造的工艺过程需要液体金属铁熔化的温度为1535~1640度之间。

3. 浇注:浇注是指将熔化的金属浇注到模具中。

通常情况下,浇注后金属冷却凝固成型,然后取出模具清洗,就可以得到铸件。

4. 冷却凝固:冷却凝固是指浇注后的金属在模具中冷却凝固成型的过程。

此过程需要通过设计合理的冷却系统和外界温度控制,来保证铸件的质量和性能。

5. 脱模:脱模是指在铸件冷却凝固后,将其从模具中取出的过程。

通常需要进行机械或化学清洗,在浇铸之后确保铸件表面光洁纹理完整以及保持一定的尺寸和形状。

铸造工艺学整理

铸造工艺学整理

1-原砂砂粒2-粘结剂3-附加物4 微孔二 。

原砂作用1、为砂型提供了必要的耐高温性能和热物理性能,有助高温金属顺利充型,以及使金属液在铸型中冷却、凝固并得到所要求形状和性能的铸件。

2、原砂砂粒为砂型提供众多孔隙,保证型、芯具有一定透气性,有利于浇注时气体的逸出。

三 、孔隙率的表征测量方法?①排煤油、酒精等润湿性液体法,能测出真实微孔容积。

0°≦θ﹤90 °②排水银等非润湿性液体则不准确。

90°≦θ≦180 °。

四、粘接剂流变性粘接剂流变性 指在力的作用下粘接剂流动和变形的性质。

度量物质流变性常用物理量为粘度。

对型砂的影响混砂所消耗的功率和时间,主要取决于粘结剂的流变性,具体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总结。

五、铸型接触区概念 铸型与金属液直接相接触及受到其影响的部分,可称为接触区,其余铸型部分称为未接触区或一般区。

铸件接触区概念 铸型影响下,在铸件表面形成凝固组织的一层金属。

铸型(热)接触区深度δ件=k ’β k ’为常数 β为冷却能力系数六、影响传热的因素1、热的不平衡程度:温度梯度铸件和铸型热物理性能:a,b 及辐射系数。

2、几何因数:铸件、铸型厚度。

3、不同的砂型具有不同的传热影响因数,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砂型温度场。

七、干、湿砂型浇注时温度分布曲线1、铸型中某一点的温度随时间延长温度先升高;在浇注后的某一瞬间,离界面距离越远,温度越低。

2、 浇注后铸型表面层的温度迅速地接近液体金属的温度,而铸型其它部分仍处于相当低的温度。

铸型表层的热作用比较剧烈,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八、湿砂型中不同水分的四个区(如图1-2-4)D 区—干砂区 M 区—水分饱和凝聚区 U 区—水分不饱和凝聚区 G 区—未受影响区九、膨胀缺陷概念 由于硅砂膨胀形成的热应力而引起的铸造缺陷称为膨胀缺陷。

夹砂结疤、鼠尾、沟槽主要发生在湿型情况下,毛刺主要发生在有机粘结剂砂型中膨胀夹砂 铸件表面有局部凸出的长条疤痕,其边缘与铸件本体分离,它下面夹有一薄层砂或涂料层。

铸造工艺学考试重点.

铸造工艺学考试重点.

铸造工艺设计就是根据铸造零件的结构特点、技术要求、生产批量和生产条件等,确定铸造方案和工艺参数,绘制铸造工艺图,编制工艺卡等技术文件的过程。

1.从避免缺陷方面审查铸件结构(1)铸件应有合适的壁厚(2)铸件结构不应造成严重的收缩阻碍,注意壁厚过渡和圆角。

(3)铸件内壁应薄于外壁(4)壁厚力求均匀,减少肥厚部分,防止形成热节(5)有利于补缩和实现顺序凝固(6)防止铸件翘曲变形(7)避免浇注位置上有水平的大平面结构2.从简化铸造工艺方面改进零件结构(1)改进妨碍起模的凸台、凸缘和肋板结构(2)取消铸件外表侧凹(3)改进铸件内腔结构以减少砂芯(4)减少和简化分型面(5)有利于砂芯的固定与排气(6)减少清理铸件的工作量(7)简化模具的制造(8)大型复杂件的分体铸造和简单小件的联合铸造铸件的浇注位置是指浇注时铸件在型内的所处的状态和位置。

3.浇注位置选择应遵循的原则1.铸件的重要部分应尽量置于下部。

2重要加工面应朝下或呈直立状态。

3使铸件的大平面朝下,避免夹砂结疤类缺陷。

4.应保证铸件能充满 5应有利于铸件的补缩6避免用吊砂、吊芯或悬臂式砂芯,便于下芯、合箱及检验。

5.应使合箱位置、浇注位置和铸件冷却位置相一致这样可避免变合箱后或于浇注后再次翻转铸型。

2.3分型面:两半铸型相互接触的表面选择分型面的基本原则(1)铸件全部或大部分置于同一半型中 2尽量减少分型面的数目 3分型面尽量选择平面 4便于下芯、合箱和检查型腔尺寸5不使砂箱过高 6受力件的分型面选择不应削弱铸件的结构强度 7注意减轻铸件的清理和机械加工量4.确定砂芯形状(分块)及分盒面选择的基本原则(1)保证铸件内腔尺寸精度(2)保证操作方便(3)保证铸件壁厚均匀(4)应尽量减少砂芯数目(5)填砂面应宽敞,烘干支撑面是平面(6)砂芯形状适应造型、制芯方法。

(7)还应使每块砂芯有足够的断面,保证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并能顺利排出砂芯中的气体;(8)使芯盒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使用等。

铸造工艺学

铸造工艺学

填空1、防止机械粘砂的措施:减少微孔尺寸、提高背压、用非硅砂2、防止侵入气孔的措施:减少型的发气量、易于排气、提高气体进入金属的阻力3、铸件质量三要素:交货期、价格、质量4、植物油按干燥程度分为:干性、半干性、不干性5、铸件按达到的质量指标分为:合格、一等、优等6、底柱浇注系统的种类:基本、牛角、底雨淋7、湿型砂按造型时的情况分为:面砂、背砂、单一砂8、铸件中气孔的种类:反应型、析出型、侵入型9、常用非石英砂的原砂有:铬铁、镁砂、锆砂名词解释1、铸造:铸造生产是用液态合金形成产品的方法,将液态合金注入铸型中使之冷却、凝固,这种制造金属制品的过程称为铸造生产,简称铸造。

2、机械粘砂:机械粘砂是指铸件的部分或整个表面上粘附着一层砂粒和金属的机械混合物,它是由金属渗入铸型表面的微孔中形成的。

3、起模斜度:为了方便起模,在模样、芯盒的出模方向留有一定斜度,以免损坏砂型或砂芯。

这个斜度,称为起模斜度。

4、冒口:冒口是铸型内用以储存金属液的空腔,在铸件形成时补给金属,有防止缩孔、缩松、排气和集渣的作用。

习惯上把冒口所铸成的金属实体也称为冒口。

5、砂眼:砂眼是在铸件内部或表面充塞有型砂的孔眼,它是一种较常见的铸造缺陷。

6、分型面:是指两半铸型相互接触的表面。

7、化学粘砂:化学粘砂是铸件的部分或整个表面上粘附一层由金属氧化物和造型材料相互作用而生成的低熔点化合物。

8、机械加工余量:在铸件工艺设计时预先增加的,而后在机械加工时又被切去的金属层厚度,称为机械加工余量,简称加工余量。

9、浇注系统:是铸型中液态金属流入型腔的通道之总称。

10、冷铁:为增加铸件局部的冷却速度,在型腔内部及工作表面安放的金属块称为冷铁。

11、透气性:紧实的型砂能让气体通过而逸出的能力称为透气性。

简答1、影响铸渗效果的主要因素含合金元素的涂料(或膏剂)的组成及配制、浇注温度、浇注系统及涂料层在铸型中的位置、铸型及涂料层或膏块的预热、母材合金的种类等。

铸造工艺学讲义一(基础知识)

铸造工艺学讲义一(基础知识)
第四节 特殊铸造
一.熔模铸造 二.金属型铸造 三.压力铸造
第五节 零件结构的铸造工艺性
一.铸件结构的合理性 二.铸件结构的工艺性 三.铸造方法对铸件结构的特殊要求
2
前言
商代司母戊鼎
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 出土。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该鼎造型庄严雄伟。 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 首纹。四足中空。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 832.84千克。该鼎的化学成分为:铜84.77%,锡11.64%,铅2.79%, 其他0.8%。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
b) 进行去应力退火 铸件机加工之前应先采用时效或去应力退
液态收缩与凝固收缩 主要表现为体积的缩减,
产生缩孔、缩松 固态收缩
导致尺寸减小,产生内 应力和出现裂纹。
18
(三) 影响合金收缩的因素
1. 化学成分 不同成分的合金其收缩率一般也不相同。在常用铸造 合金中铸刚的收缩最大,灰铸铁最小。 2. 浇注温度 合金浇注温度越高,过热度越大,液体收缩越大。 3. 铸件结构与铸型条件 铸件冷却收缩时,因其形状、尺寸的不同, 各部分的冷却速度不同,导致收缩不一致,且互相阻碍,又加之 铸型和型芯对铸件收缩的阻力,故铸件的实际收缩率总是小于其 自由收缩率。这种阻力越大,铸件的实际收缩率就越小。
图1-7 缩松形成过程示意图
21
比较缩孔和缩松的特征
缩孔:集中性,位于上部,呈倒锥形,内表面粗糙。
缩松: 分散性,为细小缩孔,位于铸件壁的轴线区域。
22
2.缩孔、缩松的防止措施 1).定向凝固与同时凝固
按铸件壁厚分布均匀程度不同(即冷却快慢不同),分为: 定向凝固(或称顺序凝固)-薄部先凝固,厚部后凝固,冒口最后 凝固。 同时凝固(厚薄不同部位趋近同时凝固,金属液从薄部引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铸造工艺设计依据(铸造工艺设计就是根据铸造零件的结构特点、技术要求、生产批量和生产条件等,确定铸造方案和工艺参数,绘制铸造工艺图,编制工艺卡等技术文件的过程)(一)生产任务(1)铸造零件图样提供的图样必须清晰无误,有完整的尺寸和各种标记(2)零件的技术要求金属材质牌号、金相组织、力学性能要求、铸件尺寸及重量公差及其它的特殊性能要求(3)产品数量及生产期限产品数量是指批量大小,生产期限是指交货日期的长短。

数量大的采取先进技术,应急单件产品应考虑使生产设备尽可能简单(二)生产条件1)设备能力2)车间原材料的应用情况和供应情况3)工人技术水平和生产经验4)模具等工艺装备制造车间的加工能力和生产经验(三)考虑经济性二、设计内容和设计程序设计内容:铸造工艺图、铸件(毛坯)图、铸型装配图(合箱图)、工艺卡及操作工艺规程设计程序:1)零件的技术条件和结构工艺性分析2)选择铸造及造型方法3)确定浇注位置和分型面4)选用工艺参数5)设计浇冒口、冷铁和铸肋6)砂芯设计7)在完成铸造工艺图的基础上,画出铸件图8)通常在完成砂箱设计后,画出铸型装配图9)综合整个设计内容制铸造工艺卡三、铸件结构审查作用:一)审查零件结构是否符合铸造工艺的要求。

二)在既定的零件结构条件下,考虑铸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缺陷,在工艺设计中采取措施予以防止。

(一)从避免缺陷方面审查铸件结构。

1)铸件应有合适的壁厚2)铸件结构不应造成严重的收缩阻碍,注意壁厚过渡和圆角3)铸件内壁应薄于外壁4)壁厚力求均匀,减少肥厚部分,防止形成热节5)利于补缩和实现顺序凝固6)防止铸件翘曲变形7)避免浇注位置上有水平的大平面结构(二)从简化铸造工艺方面改进零件结构1)改进妨碍起模的凸台、凸缘和肋板的结构2)取消铸件外表侧凹3)改进铸件内腔结构以减少砂芯4)减少和简化分型面5)有利于砂芯的固定和排气6)减少清理铸件的工作量7)简化模具的制造8)大型复杂件的分体铸造和简单小件的联合铸造四、浇注位置的确定(浇注位置是指浇注时铸件在型内所处的状态和位置)1)铸件的重要部分应尽量置于下部2)重要加工面应朝下或呈直立状态3)使铸件的大平面朝下,避免夹砂结疤类缺陷4)应保证铸件能充满5)应有利于铸件的补缩6)避免用吊砂、吊芯或悬臂式砂芯,便于下芯、合箱及检验7)应使合箱位置、浇注位置和铸件冷却位置一致五、分型面的选择(分型面是指两半铸型相互接触的表面)1)应使铸件全部或大部分置于同一半型内2)应尽量减少分型面的数目3)分型面应尽选用平面4)便于下芯、合箱和检查型腔尺寸5)不使砂箱过高6)受力件的分型面的选择不应削弱铸件结构强度7)注意减轻铸件清理和机械加工量六、砂芯设计砂芯的功用:形成铸件的内腔、孔和铸件外形不能出砂的部位砂芯应满足以下要求:砂芯的形状、尺寸以及在砂型中的位置应符合铸件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在铸件形成过程中砂芯所产生的气体能及时排出型外,铸件收缩时阻力小和容易清砂确定砂芯形状(分块)及分盒面选择的基本原则:总原则:使造芯到下芯的整个过程方便,铸件内腔尺寸精确,不致造成气孔等缺陷,使芯盒结构简单1)保证铸件内腔尺寸精度2)保证操作方便3)保证铸件壁厚均匀4)应尽量减少砂芯数目5)填砂面应宽敞,烘干支撑面是平面6)砂芯形状适应造型、制芯方法芯头:伸出铸件以外不与金属接触的砂芯部分。

对芯头的要求:定位和固定砂芯,使砂芯在铸型中有准确的位置,并能承受砂芯重力及浇注时液体金属对砂芯的浮力,使之不致被破坏;芯头应能及时排出浇注后砂芯所产生的气体至型外;上下芯头及芯号容易识别,不致下错方向或芯号;下芯、合型方便,芯头应有适当斜度和间隙。

芯头可分为垂直芯头和水平芯头芯头组成:芯头长度、斜度、间隙、压环、防压环和积砂槽等结构作用:固定型芯,避免型芯漂浮,将芯子中浇注时产生的气体导出设计:1、芯头高度:1)对于细而高的砂芯,上下都应留有芯头,以免在液体金属冲击下发生偏斜,而且下芯头应取高一些。

对于湿型可不留间隙,以便下芯后能使砂芯保持直立,便于合箱2)对于粗而矮的砂芯,常不可用上芯头(高度为零),这可使造型、合箱方便3)对于等截面的或上下对称的砂芯,上下芯头可用相同的高度和斜度,而对需要区分上下芯头的砂芯,一般应使下芯头高度高于上芯头的2、芯头斜度:为合箱方便,避免上下芯头和铸型相碰,上芯头和上芯头座的斜度应大些。

对水平芯头,如果造芯时芯头不留斜度就能顺利从芯盒中取出,那么芯头可不留斜度。

芯座—模样的芯头总是留有斜度的,至少在断面上要留有斜度,上箱斜度比下箱的大,以免合箱时和砂芯相碰3、芯头间隙:为下芯方便,通常在芯头和芯座之间留有间隙。

机器造型、制芯时间隙一般较小,而手工造型、制芯则间隙较大,湿型的间隙小,干砂型、自硬型的间隙大;芯头尺寸大,间隙大。

七、铸造工艺设计参数1. 铸件尺寸公差铸件尺寸公差是指铸件各部分尺寸允许的极限偏差,取决于铸造工艺方法等多种因素2. 机械加工余量为保证铸件的加工面尺寸和零件精度,应有加工余量,即在铸件工艺设计时预先增加的,而后在机械加工时又被切去的金属层厚度,成为机械加工余量,简称加工余量。

3. 铸造收缩率K=[(Lm-Lj)/Lj]*100% Lm—模样(或芯盒)工作面的尺寸Lj—铸件尺寸4. 起模斜度为了方便起模,在模样、芯盒的出模方向留有一定的斜度,以免损坏砂型或砂芯,这个斜度成为起模斜度。

八、浇注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浇注系统是铸型中液态金属流入型腔的通道的总称)1.浇口杯:承受来自浇包的金属液,防止金属液飞溅和溢出,便于浇注;减轻液流对型腔的冲击;分离渣滓和气泡,阻止其进入型腔;增加充型的压力头2.直浇道:从浇口杯引导金属向下,进入横浇道、内浇道或直浇道导入型腔。

提供足够的压力头,使金属液在重力作用下能克服各种流动阻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充满型腔3.直浇道窝:缓冲作用;缩短直—横拐弯处的高度紊流区;改善内浇道的流量分布;减小直—横浇道拐弯处的局部阻力系数和水头损失;浮出金属液中的气泡4.横浇道:向内浇道分配洁净的金属液;储留最初浇入的含气和渣污的低温金属液并阻留渣滓;使金属液流平稳和减少产生氧化夹渣物5.内浇道:控制充型速度和方向,分配金属,调节铸件各部位的温度和凝固顺序,浇注系统的金属液通过内浇道对铸件有一定的补缩作用九、浇注系统的分类及其优缺点按阻流断面位置分为封闭式浇注系统和开放式浇注系统(一)封闭式浇注系统正常浇注条件下,所有组元能为金属液充满的浇注系统(用于不易氧化的各种铸铁件)优点:有较好的阻渣能力,可防止金属液卷入气体,消耗金属少,清理方便缺点:进入型腔的金属液流速度高,易产生喷溅和冲砂,使金属氧化,使型内金属液发生扰动、涡流和不平静(二)开放式浇注系统在正常浇注条件下,金属液不能充满所有组元的浇注系统(适用于轻合金铸件和球铁件等)优点:进入型腔时金属液流速度小,充型平稳,冲刷力小,金属氧化轻缺点:阻渣效果稍差,内浇道较大,金属消耗略多按内浇道在铸件上的位置分类(一)顶注式浇注系统以浇注位置为基准,内浇道设在铸件顶部的(简单式,楔形式,压边式,雨淋式,搭边式)优点:容易充型,可减少薄壁件浇不到、冷隔方面的缺陷;充型后上部温度高于底部,有利于铸件自下而上的顺序凝固和冒口的补缩;冒口尺寸小,节约金属;内浇道附近受热较轻;结构简单,易于清除缺点:易造成冲砂缺陷;金属液下落过程中接触空气,出现激溅、氧化、卷入空气等现象,使充型不平稳;易产生砂孔、铁豆、气孔和氧化夹杂物缺陷;大部分浇注时间,内浇道工作在非淹没状态,相对地说,横浇道阻渣条件较差(二)底注式浇注系统内浇道设在铸件底部的优点:内浇道基本上在淹没状态下工作,充型平稳;可避免金属液发生激溅、氧化及由此而形成的铸件缺陷;无论浇口比是多大,横浇道基本工作在充满状态下,有利于阻渣;型腔内的气体容易顺序排出缺点:充型后金属的温度分布不利于顺序凝固和冒口补缩;内浇道附近容易过热,导致缩孔、缩松和结晶粗大等缺陷;金属液面在上升中容易结皮,难于保证高大的薄壁铸件充满,易产生浇不到、冷隔等缺陷;金属消耗较大措施:采用快浇和分散的多内浇道,大的S内/S阻比值,使用冷铁和安放冒口或用高温金属补浇冒口(三)中间注入式浇注系统从铸件中间某一高度上开设内浇道的对内浇道以下的型腔部分为顶注式;对内浇道以上的型腔部分相当于底注式。

兼有顶注式和底注式的优缺点。

(四)阶梯式浇注系统在铸件不同高度上开设多层内浇道的优点:金属液首先由底层内浇道充型,随着型内液面上升,自下而上地、顺序地流经各层内浇道。

因而充型平稳,型腔内气体排出顺利。

充型后,上部金属液温度高于下部,有利于顺序凝固和冒口的补缩,铸件组织致密。

易避免缩松、缩孔、冷隔及浇不到等铸造缺陷。

利用多内浇道,可减轻内浇道附近的局部过热现象缺点:造型复杂,有时要求几个水平分型面,要求正确的计算和结构设计,否则,容易出现上下各层内浇道同时进入金属液的“乱浇”现象,或底层进入金属液过多,形成下部温度高的不理想的温度分布九、冒口、冷铁和铸肋设置冒口、冷铁和铸肋主要用于防止缩孔、缩松、裂纹和变形(一)冒口(圆柱形、球顶圆柱形、长(腰)圆柱形、球形及扁球形)1. 作用:冒口是铸型内用以储存金属液的空腔,在铸件形成时补给金属,有防止缩松、缩孔、排气和集渣的作用。

2. 种类:3. 通用冒口补缩原理1)基本条件a) 冒口凝固时间大于或等于铸件(被补缩部分)的凝固时间b) 有足够的金属液补充铸件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补偿浇注后型腔扩大的面积c) 在凝固期间,冒口和被补缩部分之间存在补缩通道,扩张角向着冒口2)选择冒口位置的原则a)冒口应就近设在铸件热节的上方或侧旁b)冒口应尽量设在铸件最高、最厚的部位。

对低处的热节增设补贴或使用冷铁,造成补缩的有利条件c)冒口不应设在铸件重要的、受力大的部位,以防止组织粗大降低强度d)冒口位置不要选在铸造应力集中处,应注意减轻对铸件的收缩阻碍,以免引起裂纹e)尽量用一个冒口同时补缩几个热节或铸件f)冒口布置在加工面上,可节约铸件精整工时,零件外观好g)不同高度上的冒口,应用冷铁使各个冒口的补缩范围隔开3)冒口有效补缩距离的确定冒口的有效补缩距离为冒口作用区与末端区长度之和a) 铸钢件的补缩距离阶梯形铸钢件的冒口补缩距离比板形件的大;冒口的垂直补缩距离至少等于冒口的水平补缩距离b) 铸铁件通用冒口的补缩距离灰铁中,高牌号的补缩距离小;球铁中,只有用湿型或壳型铸造较厚的球铁时,才有必要使用传统冒口补缩;可锻铸铁冒口的补缩距离为4-4.5倍壁厚c)有色金属的冒口补缩距离锡青铜和磷青铜类合金的冒口的补缩距离短,易于出现分散缩松;无锡青铜和黄铜的冒口补缩距离大;黄铜冒口的补缩距离为5-9倍壁厚;铝青铜和锰青铜的补缩距离为5-8倍壁厚;共晶型铝合金的冒口补缩距离为4.5倍壁厚;非共晶型铝合金的冒口补缩距离为2倍壁厚4)外冷铁的影响在两个冒口之间安放冷铁,相当于在铸件中间增加了激冷端,使冷铁两端向着两个冒口方向的温度梯度扩大,形成两个冷铁末端区,显著地增大了冒口的补缩距离5)补贴的应用为实现顺序凝固和增强补缩效果,铸造工艺人员在靠近冒口的铸件壁厚上补加的倾斜的金属块成为补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