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综合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文言文总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文言文总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文言文总
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4、《世说新语》两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答、俄而:片刻。

骤:急速。

欣然:高兴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

答、拟: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答、未若: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答,去:离开。

乃: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答、期:约定。

委:舍弃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答、引:拉。

顾:回头看
7、尊君在不?答、“不”通“否”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答、集:集会
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
答: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答案
、《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
有何感受?
答: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答:“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

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

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七年级上册】﹡3、幼时记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天鸟兽向上新长的细毛]。

见藐[小]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花纹]。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私下]拟[比]作群鹤舞空。

心之[指示代词,这,这样]所向[看待],则或千或百果然鹤[名词作动词,变成鹤]也。

昂首观之[代词,指“群鹤舞”],项为[因为]之[指示代词,这,这样]强[同“僵”,僵硬]。

又留蚊于素[白色]帐中,徐喷[慢慢地]以[介词,用]烟[以烟徐喷],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云端,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代词,指自己]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介词,把]丛草为[动词,当做]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碎石]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代词,指“两小虫”]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表修饰,不译]来,盖[表说明,原来是]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连词,就]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副词,正在]出神,不觉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惊恐;神定,捉蛤蟆,鞭[名词用作动词,鞭打]数十,驱之别院。

1、本文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是清代文学家。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私拟作/群鹤舞空⑵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⑶作/青云白鹤观⑷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3、本文叙述哪了三件趣事,请概括出来。

[答]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观虫斗,驱哈蟆。

4、文章开头“物外之趣”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总领全文。

5、文中写“我”观虫斗、驱虾蟆的故事,说明了什么?[答]说明“我”是一个天真、活泼、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有正义感的孩子。

(意思对即可)6、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答]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用心体会,善于联想和想象。

4、三峡◇郦道元自[从,由]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几乎,完全]无阙[同“缺”,中断,断开]处。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和古诗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和古诗复习资料

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十、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山市》主要人物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人,清代文学家。

文章简介:选自《聊斋志异》卷六。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文言文原文及注解:原文:山市奂山①山市②,邑③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④。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⑤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⑥,相顾⑦惊疑⑧,念⑨近中⑩无此禅院㈠。

无何㈡,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㈢,始悟㈣为山市。

未几㈤,高垣睥睨㈥,连亘㈦六七里,居然城郭㈧矣。

中有楼若者㈨,堂若者㈩,坊若者⑪,历历在目⑫,以⑬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⑭,城市依稀⑮而已。

既而⑯风定天清,一切乌有⑰,惟危楼⑱一座,直接霄汉⑲。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⑳;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⑴。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⑵,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⑶,或凭⑷或立,不一状⑸。

逾时⑹,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⑺如拳如豆,遂⑻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⑼,与世无别⑽,故又名“鬼市”云。

注解:①山名。

旧淄川县涣山,也写作焕山②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③县④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恒:经常)⑤朋友⑥青天,天空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⑧惊奇疑惑⑨心想⑩近处㈠寺院(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㈡不久,不一会儿㈢飞檐。

甍,屋檐㈣才明白㈤不久,不一会儿㈥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

文言文复习资料(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复习资料(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世说新语》二则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一词多义日(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日子(2)期日中:太阳3、词类活用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4、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多指儿子和女儿(2)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趁、乘;今义:因为,因此。

(3)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4)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5)下车引之古义:拉,牵拉;今义:带领。

(6)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5、特殊句式省略句(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省略主语。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

应为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

(3)待君久不至,已去。

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省略主语。

判断句(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2)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4)非人哉!“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

(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

)《论语》十二章【讲解】1、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一词多义知(1)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2)温故而知新:得到。

而(1)学而时习之:顺接连词,然后。

(2)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但是。

(3)博学而笃志:并列连词,可不译。

之(1)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过的东西。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前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所有文言文复习资料

所有文言文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1、童趣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七年级上册:3、山市七年级上册:4、《世说新语》两则七年级下册:3、孙权劝学七年级下册:2、口技七年级下册:4、夸父逐日八年级上册:14、《桃花源记》一、词语解释二、翻译八年级上册:6、陋室铭八年级上册:7、爱莲说八年级上册:9、大道之行也八年级上册:三峡八年级上册:10、答谢中书书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上册:11、观潮八年级上册:12、湖心亭看雪八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马说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1、策.之不以其道.策:驾驭道:方法2、执策.而临.之策:鞭子临:对着3、其.真无马邪其:难道4、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餐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6、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喂材:才能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这样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等:一样9、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出来10、故虽.有名马虽:即使11、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答案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山水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唐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词语:1.尤:格外。

2.道:道路。

见:出现。

3.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4.可:大约。

5.佁然:呆呆的样子。

6.清:凄清。

居:停留。

7.隶:跟从。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
一、古代文言文基础知识回顾
- 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人民所使用的书面语言。

- 古代文言文在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文献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 古代文言文使用的词汇、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进
行研究和理解。

二、古代文言文的特点
- 古代文言文注重修辞和韵律,借助工整的句子结构和韵律感
染读者。

- 古代文言文使用较多的典故和成语,需要理解和掌握相应的
文化背景。

- 古代文言文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进行逐步
研究和练。

三、古代文言文的研究方法
- 多读经典古文,培养对古代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

- 研究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词义,熟练掌握古代文言文的
常用词汇。

- 分析古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掌握常用的句子结
构和语法模式。

- 练写作古代文言文,提高对古代文言文的运用能力。

四、古代文言文的应用领域
- 古代文言文在文学作品中有重要地位,如古诗词、古小说等。

- 古代文言文在历史文献和经典著作中有广泛运用,如史书、
经典等。

- 古代文言文在文化传承和思想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以上是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的概述,希望
能为您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

《童趣》一、词语积累[余]我。

[童稚(zhì)]幼小。

稚,幼小。

[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

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毫,细毛。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私]暗自,暗暗的。

[拟作]比作。

拟,比,比拟。

[向]接近。

[昂首]抬头。

昂,抬。

[项]颈,脖颈。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慢慢地。

[观]看,观赏。

[果]果真。

[唳(lì)]鸟鸣。

[怡(yí)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

[以……为……]把……当作……。

[砾(lì)]碎石、碎瓦。

[壑(hè)]坑谷、深沟。

[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

[兴]兴趣。

[盖]有“原来”的意思。

[方]正。

[鞭]用鞭子打。

[数十]几十。

[驱]赶,驱逐。

二、整体把握本文围绕“物外之趣”记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当作“群鹤舞于空中”、“鹤唳云端”;二是将丛草、虫蚁、土砾分别当成树林、野兽、丘壑,神游其中;三是观虫时驱赶癞虾蟆。

三、阅读探究1.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收获:时有物外之趣。

2.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物外之趣.3.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㈠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

㈡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

㈢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

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8.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①有强烈的好奇心。

②有细致的观察力。

③有丰富的想像力。

《〈论语〉十则》一、词语积累[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ùn)]生气,发怒。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和古诗复习资料_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和古诗复习资料_
刘安(前179-前122),曾任西汉淮南王。 文章简介: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原文: 塞翁失马 近塞上① 之人有善术者②,马无故亡③ 而入胡。人皆吊④ 之,其父曰:“此何遽⑤不为福乎?”居⑥ 数月其马将⑦ 胡骏马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⑧。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⑨ 者引弦而战⑩。近塞之人,死者十九㈠。此㈡独以跛㈢ 之故,父子相保㈣。
翻译:
《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翻译:《塞翁失马》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四、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五、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子侄辈。

(2)未若柳絮因风起因:趁,乘。

...(3)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

.(5)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离开。

(6)尊君在不不:同“否”.(7)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舍弃,丢下。

.(8)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引:牵拉。

顾:回头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D )A.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离开/消失)..B.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用,诚信/真诚,诚实)..C.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当时,那...年/按时/时光,时间)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跟,和)..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白雪纷纷何所似?译文: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2)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跟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4)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朋友感到惭愧,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一项是(D)A.谢太傅“欣然、大笑乐”,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B.谢道韫文学才华出众,她以春季柳絮飘飞的暖景写出了白雪纷纷的冷景。

C.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

D.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

《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4.子曰:“温故而知,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生气,恼怒。

君子:有才德的人。

...(4)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

省:自我检查。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竭力心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6)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殆:疑惑..(8)饭疏食饮水饭:吃。

水:冷水。

..(9)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优点..精品文档.精品文档(10)逝者如斯夫斯:这.(1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笃:坚定。

切:恳切。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吗)(3分)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人谋而不忠乎..B.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当,做)..C. 可以为师矣(凭借)仁以为己任(把)..D. 学而时习之(表顺接,然后)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但)任重而道远...(表并列,而且)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一项是(C)A.“三省吾身”、“三人行”的“三省”和“三人”分别指“三次进行反省”和“几个人”。

B.孔子自述其人生经历时说自己到七十岁时做事才能不随心所欲,不越过规矩。

C. 从“一箪食”、“一瓢饮”、“饭疏食饮水”中可看出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D.孔子说的“博学而笃志”意思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

(是子夏说的)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用“/”给下面的句子标出停顿。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才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才2.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诫子书诫:告诫、劝勉.(2)夫君子之行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

...(3)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指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甘于寂静无为的生活环境。

明:明确,坚定,使……坚定、明确(4)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达到。

..(5)非学无以广才广才:增长才干。

..(6)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放纵。

慢:懈怠。

励:奋勉,振奋。

险:轻薄。

治:修养。

(7)年与时驰驰:消失、逝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C)A.夫君子之行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操行,品德/行走)..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吾日三省吾身(时间/每天)..C.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学无以广才(凭借,依靠,用来)..D.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志/打算,企图)..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③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多不接世。

遂成枯萎,④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5. 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宁静”是实现人生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B. 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宁静”的重要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C.“淫慢则不能励精, 性。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D. 愿望。

狼蒲松龄,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一屠晚归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惧,投以骨。

狼得骨止,一一屠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乃奔倚其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屠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暴起,以刀劈狼狼径去,其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少时,屠一一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一半入,止露尻尾。

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狼不敢前前:向前。

恐前后受其敌前: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胁迫。

盖以诱敌。

敌:敌人。

..意暇甚意: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意图。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挖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精品文档.精品文档词)从通道钻洞。

放松,这里指卸下。

弛担持刀弛: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

..停止。

一狼得骨止止:止有剩骨止:通“只”。

.。

多少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一狼径去去:走开,离开。

...屠自后断其股股:大腿。

耳:罢了。

止增笑耳.. 遮盖顾:回头看. 苫蔽: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狼亦黠矣黠:狡猾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寐:假装睡觉...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

今义:屁股(1)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盖子或覆盖)盖以诱敌古义:原来(2.3.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两狼之并驱如故。

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但两(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看见野外有一个麦场,麦场主人在上面堆着柴,覆盖成小山似的。

(5)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背靠柴堆,放下肉担,拿起刀子。

麦场)屠户于是跑到犬坐于前。

(6)少时,狼径去,其一一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7)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洞进去从后面攻击屠户。

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的欺骗手段又有多少呢?只是增添笑料罢了。

) )(3分(应为神态或肖像描写)项是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 B一“两狼之并驱如故”生动地刻画了狼的贪婪本质。

A.“目似瞑,意暇甚”通过动作描写揭示狼的狡诈。

.BC.“暴起”、“断其股”生动地刻画了户的机智勇敢。

屠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间接赞扬了D.户的机智勇敢。

屠分))(3项是(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 C 一体现出狼贪婪的本性。

A.“两狼之并驱如故””传神地刻画出狼狡猾的形象。

B.“目似瞑,意暇甚 C.户发现了狼的诡计,于是化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