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自然灾害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各种灾害性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
这些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灾害归咎于自然力量,因为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也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首先,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对灾害的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城市的扩张,建筑物密集而庞大,土地的密度不断增加。
这导致了更多的土地被人类开发和占据,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平衡。
例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土地被铺设水泥和沥青,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增加了洪水的风险。
此外,城市中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也使城市更容易受到地震的破坏。
因此,城市化进程增加了自然灾害的风险。
其次,人类的产业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大量的化石燃料被燃烧,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产生了显著影响。
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北极冰川的融化,进而提高了海平面和飓风的风险。
此外,由于森林砍伐和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土地的植被减少,导致了土壤侵蚀和干旱的加剧。
因此,人类的产业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自然灾害的增加。
另外,人类的社会行为也与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关。
人类的不当行为可能导致自然灾害的恶化。
例如,过度的地下水开采和乱倒垃圾等行为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质变动,进而引发地震或地面塌陷。
此外,人类的过度开发和过渡消费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导致了自然灾害的风险增加。
因此,人类的社会行为可能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严重程度造成积极影响。
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复杂而多方面的。
尽管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同时,人类也通过科技手段和应对措施来减轻了灾害的影响。
例如,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预警地震的发生,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避险措施。
此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措施也有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多种自然 灾害频发
例:
破坏森林和 草场植被
过量开采 地下水
水土流失 风蚀沙化
海水入侵、地表 沉降、地面塌陷
洪水和沙 尘暴加剧
诱发地震 或塌方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影响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程度
3.工程措施影响受灾体易损程度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课堂小结】
生态建设
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 类 活 动 影 响 自 然 灾 害
生态坏 正面影响 人口 负面影响
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缩 小 灾 情
社会经济 减灾工程
放 大 灾 情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观
人类活动 对灾情的“影响” 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 社会经济基础 来建设防灾系统,在 能“缩小”灾害的影 雄厚、政治稳 灾害发生时,能够迅 响 定的地区 速救援,恢复灾区的 生产生活 社会经济基础 “放大”灾害效应, 薄弱、时局动 减灾不力,防灾无措 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 荡、人心失稳 施 化,天灾人祸并行, 的地区 引起巨大灾难 地 区
2.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活动范围的扩大 自然灾害种类增 多,影响范围扩大。 不同时期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不尽相同。
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 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 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 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 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 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 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 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 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 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 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自然灾害是地球上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是由地壳运动、气候变化和其他自然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
然而,人类活动不仅可以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还可能减轻其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思考如何减少灾害对我们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首先,人类活动可能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例如,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使地表土壤变得不稳定,从而增加地震和滑坡的风险。
此外,栖息地的破坏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削弱了生态系统的韧性,使其更容易受到洪水、干旱或风暴的影响。
过度的土地开发也可能导致水资源的不足,加剧干旱和火灾的发生。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破坏,使自然环境无法恢复和回复自然灾害的影响。
然而,人类活动也可以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首先,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风险管理和应对灾害的能力。
例如,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几秒或几分钟发出警报,使人们有时间采取适当的措施。
卫星技术和气象预测能帮助我们提前预测风暴、洪水和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避免灾害的发生。
此外,建立坚固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以抵御地震、风暴和洪水的冲击,也是减轻自然灾害影响的重要措施。
其次,人类活动还可以通过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环境保护可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减少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减少灾害的可能性。
例如,保护河流、湖泊和海岸线的植被可以减少洪水和海啸的影响。
同时,合理管理森林资源可以降低火灾的发生概率。
此外,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可以减少碳排放和气候变化,从而减少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然而,我们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来实现自然灾害管理的减轻。
首先,灾害管理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协调。
地球科学、气候学、工程学、社会科学和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的专家需要共同合作,共同解决复杂的问题。
其次,公众意识的提高和参与也是至关重要的。
人们需要了解自然灾害的风险和预防措施,并积极参与社区的防灾和灾后恢复工作。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中发生的,对人类造成极大危害的事件。
例如地震、海啸、飓风、洪水等等。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重了自然灾害频繁和灾情严重的情况。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不是新鲜事,在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对大自然的野蛮扰动、破坏已不可逆转。
例如城市化、过度开垦、大规模砍伐、工业污染、能源消耗等等。
这些活动可能在短期内为人类带来一定经济收益,但长远来看,对于地球生态平衡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一,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灾害的频繁和严重程度有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天气异常,极端天气情况屡见不鲜,例如高温、干旱、洪涝等等。
这些异常天气现象会引发自然灾害,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森林大火等等。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地球的温度、湿度、风向、风力等等都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地球本身的生态平衡失衡,这就加剧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和严重程度。
第二,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改变导致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例如城市化,城市人口的增加会导致房屋的密集建设、地下管道的堵塞,这些都会影响地下水的流动,进而导致地下水涨水;洪水等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再例如过度开垦、大规模种植作物,这些活动会破坏植被,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影响下雨的量和分布,进而引发洪涝、干旱等等自然灾害。
第三,工业污染、能源消耗等等人类活动也对自然灾害产生了影响。
例如工业活动和交通运输会产生废气、污水和垃圾,这些对环境有着极大的毒害,进而导致气温升高、降雨量减少等等情况;能源消耗,例如水、电、煤等等,都是从大自然中获取的资源,而人类活动使用过度,使得天然资源枯竭、能源短缺,这些都会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
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人类需要审视自己的行为,重新认识自己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我们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可持续性的方式来开发资源和进行发展。
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环境的变化同样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知识讲解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知识讲解要点一: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的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把自然灾害理解为自然现象的发生超越了人类的适应能力,从而危害到人类社会。
2.自然灾害形成所应具备的条件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自然灾害系统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灾情的大小是前三者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4.自然灾害的类型(1)自然灾害的分类(2)我国政府采用的自然灾害分类方案七大类自然灾害及其主管部门【典型例题】下列现象或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①喜马拉雅山无人区的雪崩②印度洋地震海啸③大兴安岭的森林火灾④城市火灾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判断自然灾害时要依据两个标准:一是看诱因是否是自然作用,二是看是否有受灾体。
喜马拉雅山无人区的雪崩虽然有自然的作用,但缺少受灾体,即不会对人类社会构成任何威胁,不属于自然灾害。
造成大兴安岭森林火灾问题的因子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人为的,但森林火灾的发展过程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仍属自然灾害。
而城市火灾毫无疑问是人为造成的。
答案:B要点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1)自然灾害对人员的伤害对人类生理、心理的伤害是自然灾害产生的最严重后果,因此人是防灾、救灾中的首要防救对象。
(2)人员伤害的人群差异人们在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会导致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因此,同样强度的灾害发生时,人员伤亡的情况不同。
如下图:2.财产损失(1)直接经济损失:自然灾害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的损毁。
自然灾害与人类的关系

自然灾害与人类的关系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的变化和力量所引起的极端自然事件,如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火山喷发等。
人类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自然灾害不仅会对人类造成损失,同时也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自然灾害与人类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人类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减灾的重要性。
一、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1.1 生命安全威胁自然灾害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
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封闭、交通瘫痪等,使得人们面临被埋压、被困、无法转移等危险。
这些灾害常常带来人员伤亡,给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1.2 财产损失自然灾害还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
洪水、地震等灾害常常导致房屋、农田、桥梁等基础设施损毁,给经济发展带来重大阻碍。
此外,由于受灾地区可能会出现停电、断水等情况,导致生产活动陷入瘫痪,企业遭受巨大损失,失业率上升。
1.3 心理压力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心理健康也带来严重影响。
遭受灾害的人们可能会经历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失去家园、亲人、财产,面临不确定的未来,人们往往感到绝望和无助,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
二、人类对自然灾害的影响2.1 气候变化加剧灾害频发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气候变化。
工业化、汽车尾气、森林砍伐等活动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气温升高,进而引发极端气候事件。
例如,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温度升高,加剧了台风的形成和强度。
人类的活动加重了气候变化,进而增加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2.2 土地利用与城市化加剧灾害影响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利用和城市化进程也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不可忽视。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河流的开发、土地的过度开垦等活动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削弱了自然灾害的缓冲能力。
此外,城市的快速扩张使得人类在灾害发生时更加容易受到影响,例如城市内的建筑物密度过高,地下排水系统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减灾的重要性面对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威胁,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全球气候变暖将对中国产生系列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令中国冬季气温偏高,春天提 前到来 全球气候变暖是去年中国台风等极端天气 策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易在我国引发洪涝干旱等极 端天气
去年8月,中国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风力最强的台风,湖南、广东、福建等省份 的一些地方发生罕见的持续性强暴雨过程。 对此,秦大河解释说,从研究的结果来看, 全球气候变暖,对极端天气事件具有一定的 影响,它会使一些极端天气事件,比如高温、 干旱、飓风的频数和强度都发生一些改变。
(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
(1)低地被淹。
(2)海岸被冲蚀。 (3)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 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旅游业受到危害。
(6)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 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不加高防洪堤坝。据英 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 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 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大区域水土流失很严重
水利部26日发布的《2004年中国水土保持公 报》显示,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东北 黑土区、青海三江源头区和长江上游这四大区域 水土流失状况非常严重,亟须加快防治步伐。 公报显示,青海三江源头区共有水土流失面 积9.50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1.1%。长江 上游部分省市的43个县,是山洪、滑坡等水土流 失灾害发生最多、最频繁的地区,已查明直接威 胁人口30人以上的泥石流沟303条。
“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
马克思
1.3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案例:从砍树人到种树人
建国之初,作为一名伐木工人,马永顺创造了国 内手工伐木的最高记录,被授予全国特等劳动模范, 并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他 当了34年伐木工人,共砍伐树木36000棵。1982年 他退休后,由于长期读报学习,他的生态意识不断加 强。他有感于森林资源过度采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下决心向大山“还帐”。在16年时间里,他带领全家 共计种树46500棵。85岁的马永顺在2000年6月获得 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生态建设500佳的殊 荣,他的事迹在全国各地普为传颂。马永顺由砍树人 变成了种树人,这说明了什么?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课件湘教版选修(共54张PPT)

库区及其邻近地区的水文地质环境发生改变
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造成土壤侵蚀、
、森林枯竭、
庭广泛使用冰柜和电冰箱,排放大量的氟利昂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答案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
多伦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地处阴山山脉北坡,内蒙古高原南缘。
物种灭绝:人类活动对 、
的大规模破坏和对
致的损害还是区域性的,而
、 气候变化和生物臭多氧样层性耗减竭少所带来的损
害则是全球性的。
2.全球气候变暖
(1)原因: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温室的气增体加。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 是森林破坏和大气中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
(2)后果:全球气候变暖导致 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海平上面升,“厄尔尼诺”现象一再发生,给各国
探究导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长江上游西南林区的森林面积比50年代减少了50% 以上,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省已有50多个县区的森林覆盖率只剩3%~5%。金 沙江、雅砻江和岷江流域坡度大于25°的旱地占34%,坡度大于35°的坡耕地占 总耕地面积的23%。洞庭湖的面积从1825年的6 000多平方千米减少到1985年的2 690平方千米。
解析 答案
2.牲畜头数的变化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
B.盐碱化 C.水土流失 D.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 牲畜头数的不断增长意味着过度放牧,易造成土地的荒漠化。
解析 答案
探究点二 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探究导引
读“全球环境基金融资的项目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环境基金关注的领域主要有_生__物__多__样__性__、_气__候__变_化___、___国__际__水__域 臭和氧_的__消___耗_____等。 2.特别被关注的领域是生_物__多___样__性___,原因是 生物多__样__性__构__成_了__人__类__生__存_和__发__展__所__依__赖_的__生__命__保__障_系_____ 统;当__前__地__球__上__生__物_多__样__性__损__失__的__速__度_比__历__史__上__任__何__时___ 候都快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大区域水土流失很严重
水利部26日发布的《2004年中国水土保持公 报》显示,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东北 黑土区、青海三江源头区和长江上游这四大区域 水土流失状况非常严重,亟须加快防治步伐。 公报显示,青海三江源头区共有水土流失面 积9.50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1.1%。长江 上游部分省市的43个县,是山洪、滑坡等水土流 失灾害发生最多、最频繁的地区,已查明直接威 胁人口30人以上的泥石流沟303条。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 1、土壤侵蚀: • 概念: • 是指土壤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因人为因素的 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的侵蚀. • 危害: • 侵蚀区:水旱灾害加剧; • 沟谷区:山崩滑坡泥石流 • 远离侵蚀区的下游:洪涝灾害增加(泥沙沉积, 河床抬高,湖泊淤浅,河道行洪能力、湖泊的调 洪蓄洪能力降低)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使环境的稳定性增 加的原理
(2)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导致环境的稳定性 降低的原理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生态建设
例: 修建水库 植树造林
生态系统 良性循环
径流量稳定
增加环境 的稳定性
减轻旱涝灾害 减少滑坡、 泥石流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 材料二 ]
[ 材料三 ]
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 材料四 ]
1900—2000年全球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导致洪涝干旱等气象 灾害事件的增加
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 材料五 ]
《华尔街日报》指出全球变暖也有光明的一面 由于全球变暖,原来被冰雪覆盖的 土地逐渐显露出来,一些格陵兰人开始种 植一些蔬菜,这对于长期依赖进口的格陵 兰而言是个惊人的变化。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会导致 植物光合作用加强,植物的生产率也将会 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这一效应对小麦、大 豆、水稻等农作物尤为明显。
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效应及产生的影响
大量使用 矿物燃料 砍伐森林 冰川 融化 海水 膨胀 海 平 面 上 升
水
Hale Waihona Puke 大气 co2 增多气 温 升 高
气 候 变 暖
淹 没 沿 海 低 地
地貌
植 被
大 气
全球降水、干湿状况变化
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 材料一 ]
据统计,南极的平均气温近50年来升高 了2.5℃,导致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融 化,淹没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 导致企鹅数量剧减。 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科学家预言,位于南太平洋的岛国图瓦卢 将于50年内完全被海水淹没。2003年,该 国宣布他们将放弃自己的家园,举国移民新 西兰。 导致海平面上升 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夏季高温日 数将明显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犯病和 死亡率都将增加,更加炎热会导致更多人中 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暑。高温与高湿可能造成蚊蝇孳生,导致霍 乱病、痢疾病和黄热病等发病率增加。
“放大”灾害 社会经济基 效应,进而导 础薄弱、时 致社会矛盾激 局动荡、人 减灾不力,防灾无措施 化,天灾人祸 心失稳的地 并行,引起巨 区 大灾难
(2)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 “缩小”
1、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
2、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 作用
•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 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 • 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 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减少水土流失、 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 少灾情的损失; • 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 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 • 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作物,可 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 • 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
土地荒漠化
原因: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主要原因:
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 影响: 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农牧业减产,及 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 哪些严重后果? 洪水加剧 水土流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 沙尘暴加 失风蚀 剧 沙化
过量开采地 下水
海水入侵、 地表沉降、 地面塌陷
下一代看不到雪山,该怎么办? 据阿旺维色回忆,20年前,来珠峰旅游的游客寥寥无 几。现在到了夏天旅游旺季,在绒布寺前停靠的越野车, 一天最多达二三十辆。据统计,2001年至今年,进 入珠峰核心区旅游的车辆由1362辆猛增至5840 多辆,游客由9570人次增至2.3万多人次。“人 类活动加剧,燃烧越来越多的石油和煤炭,肯定是全球 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珠峰的环境承载力是有限 的。”阿旺维色说。在当地藏族的神话传说中,珠峰之 所以成为仙女居住的神山,就是因为其伟岸的身躯覆盖 着终年不化的冰雪。阿旺维色说:“在我们这一代,冬 天盼着珠峰下雪。到了下一代或几代,如果连雪山都看 不到了,那该怎么办?”
生态破坏
使环境更 不稳定
多种自然 灾害频发
3.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 “缩小”
地区
人类活动
对灾情的“影 响”
社会经济基 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 础雄厚、政 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 能“缩小”灾 治稳定的地 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 害的影响 区 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
诱发地震或 塌方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区域性: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生物 多样性减少
隆冬时节,珠穆朗玛峰脚下绒布寺的僧尼拉来了满满 一卡车羊粪。36岁的经师阿旺维色说:“天冷燃料充足, 当然让人高兴,但我们更盼望下几场雪,让珠峰多一些雪 山的味道。” 珠峰“颈部”“裙摆”不白了 冬日里的珠峰反倒没有大雪满山、冰川倾泻的风采, 强烈的高空风吹走了珠峰“颈部”的一圈白色“围巾”, 裸露出瘦骨嶙峋的青色岩石,尖尖的峰顶“雪帽”显得单 薄而孤独,而珠峰“腰部”以下的“裙摆”则呈现一片赭 黄色。“15年前,珠峰的冬天往往大雪封山。这两年夏 天降水明显减少,冬天也几乎不下雪。”阿旺维色说。 从绒布寺南行8公里,来到离珠峰更近的登山大本营, 也不见丝毫雪迹,反倒是一片片不长一根草的石丘沙坡横 亘在眼前。“20年前我刚来绒布寺出家时,厚厚的雪线 一直从珠峰延伸到这里,现在大大退缩了。”阿旺维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