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电子系研究生导师介绍(吐血推荐,转载)

合集下载

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研究生师资力量

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研究生师资力量

商船学院研究生教育及导师简介一、学院简介船舶控制工程研究所、中法联合伽利略系统与海上安全智能交通研究所、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海事研究中心以及上海海事大学—挪威船级社国际合作中心。

有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轮机工程3个博士点;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船舶与海洋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4个硕士点;另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2个工程硕士点;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4个本科专业。

其中,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

同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轮机工程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商船学院现设有航海系、轮机工程系、航运仿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航海科学研究所、中法联合伽利略系统与海上安全智能交通研究所、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海事研究中心以及上海海事大学—挪威船级社国际合作中心。

有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轮机工程3个博士点;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轮机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4个硕士点;另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2个工程硕士点;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4个本科专业。

其中,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

同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轮机工程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商船学院具有较完备的教学、实验和科研设施,设有10个教研室、2个教学实验中心,拥有综合船桥系统(IBS)实验室、船舶操纵模拟器、电子海图、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GMDSS)、天象馆、轮机模拟器、自动化机舱、柴油机特性测试、制冷空调、水泵性能测试、冷藏集装箱综合实验室、冷库等等具有先进水平的实验设备;拥有“天琴”、“天鹰”两艘无限航区的现代化远洋训练帆艇和各类专业证书训练设备。

商船学院拥有一支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积极进取的教师队伍。

现有教职工150余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47人、高级工程师或高级实验师8人。

导师队伍顾春华雷景生李海明王勇田秀霞温蜜

导师队伍顾春华雷景生李海明王勇田秀霞温蜜

导师队伍:顾春华、雷景生、李海明、王勇、田秀霞、温蜜、魏为民、李红娇、李婧、毕忠勤、曹渝昆、成贵学、徐菲菲、杜海舟、杨珺、姚刚、刘大明、朱林导师简介顾春华,男,1970年4月出生,江苏常熟人,博士。

2013年7月至今,任上海电力学院党委副书记。

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专委会委员、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计算机基础教育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委员、IBM特聘讲师。

多年从事云计算、物联网、软件开发与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于2002年到美国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2006年到美国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访问,合作开展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研究。

主持和参加了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邮箱:chgu@。

雷景生,男,1966年7月生,陕西韩城人,博士后,现任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与技术学院教授,院长。

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曾主持过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三等奖2 项。

近三年在IEEE Trans. Parallel Distrib. Syst., IEEE Trans. Wirel Commun., IEEE Trans. Smart Grid,IEEE Trans. Emerging Topics Comput. ,IEEE Trans. Vehicular Technology, Pattern Recognition, World Wide Web 和软件学报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 余篇。

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教育及导师简介

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教育及导师简介

******************************************************************************************************************************************Dean’s Message ********************************************************************* 21世纪,我们跨入了以信息网络为龙头的知识经济时代。

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弘扬艰苦创业之精神,以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院发展壮大为根本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型高级应用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以培养学生宽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运用能力为基础,为国家输送大批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自学院建立以来,我们始终坚持走开放化与创新化道路,在教师引进、教材建设、科研选题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强调开放化与创新化的理念。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们在科学研究、项目合作、师生交流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我深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明天会更加辉煌灿烂!欢迎广大莘莘学子报考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王晓峰院长********************************************************************* 院长寄语Introduction********************************************************************* 学院介绍:学院贯彻以科研为导向,教学为基础,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针。

为上海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和创新精神足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工程人才。

学院具有雄厚的师资和科研力量,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交通部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课题以及企业委托的科研课题,获得可喜的研究成果,学院于2007年被列为上海市高校信息工程(港口航运)教育高地建设项目。

上海海事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二十)

上海海事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二十)

事国 际航运 管理 、
物 流管理 和计算机 应用 等领域 的教学 、
科研工 作,
主要
研 究方 向为 国 际航 运 管理 和现 代 物 流 管理
理 、
系统优化 以及 信息 系统建设 方面取得一
论与实践》 、
《系 统 工 程 学 报 》 、
《中 国 航
表学
然科
主编国家
十 “
五”
规划教材
《国 际
航 运 管理 》 ,
炭学德童壅导嘶简翁 《三带》
王 晓峰
19 5 8年生 . 教授 , 博士 , 交通 信息工 程与控制专业博士 生导 师 . 上海海
事 大 学 信 息 工 程 学 院 院 长 , “上 海 海 事 大 学 学 报 》 编 委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ou rn a l of
中国仪器仪 表学会微机 应用 学会常务理 事 , 上 海海洋与湖沼学会海洋信息
技 术专业 委员会副主 任等 . 主 要研 究方 向为人工 智能及 其在交通 信息与控
制 工 程 中的应用 、 数据挖掘与知识 发现 . 在海洋信 息技 术 、 港航 信息工 程
等领域 进 行 了颇有成效 的科学研 究工 作 , 主 持和参加 国家高 划 教 材 “供 应 链 管理 )) , 乒
企 业 经 营 管理 》 获 2 0 0 5 年 度 N Y K 奖 . 负 责 的 《国 际航 运 管理
2 0 0 7 年 国 家级 精 品课 程荣誉 . 获 省部级奖项 3 项 (全部排 名第
Gr a n u la r
Co m p u t in g , R o u g h
S e ts
a n d I n t e ll i g e n t

上海海事大学导师

上海海事大学导师

三、物流工程学院学位点介绍目前学院设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点,并设“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设有5个硕士专业,分别为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物流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近年来已完成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等重大课题多项、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省部级奖项、上海自然科学基金及交通部等重大课题、近三年科研总经费达到7000多万。

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上述研究型实验室与合作基地为研究生科研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平台与技术支持。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于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开始招生。

本学科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学术梯队年龄结构合理,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4人。

本学科以船舶控制工程、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物流系统优化、船舶仿真系统开发等方面形成了学科特色和优势。

下设智能控制与优化理论及应用、控制工程、机器视觉与系统仿真、控制理论与应用三个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智能控制、智能优化理论、故障诊断、容错控制、先进控制算法、系统仿真技术、智能信息处理、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等。

学科拥有控制理论、过程控制、轮机自动化、船舶多模式自动化电站等实验室。

近几年来,承担国家科技部、交通部、上海市、以及企业的多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和教学成果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0多篇,数十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

本学科具备独立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的能力。

本学科要求研究生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学风及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在自动控制和计算机应用领域内,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学科知识,不仅要求在基础理论上有所研究,而且还要适应于实验室研究及工程实际的软件环境和研究方法,要求学生有设计及动手能力。

5、电气工程本学科于1987年获“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2001年更名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2011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设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点和“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教育及导师简介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教育及导师简介

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教育及导师简介一、学院发展概况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发轫于1965年上海海运学院设置的英语和法语两个本科专业,1978年成立外语系,2004年升格为学院,至今已经走过近半个世纪的不平凡历程。

半个世纪以来,学院由初创时期的45名学生和10余名专任教师,发展到了今天的两个硕士学位点(8个研究方向)、英语和日语两个本科专业及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点,在院学生数约1200人(含外国留学生近200人),专任教师120余人;学院现设有英语一系、英语二系、英语三系、日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汉语言文化中心、公共外语教研室、对外汉语教育中心、语言与文化研究所、翻译学研究所、英汉对比与应用研究所、国际航运(商务)英语研究所、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所、PCEC浦东外语培训部及教育部日本语能力考试中心等机构。

多年来,学院凭借学校外向型的性质及对外语学科一以贯之的重视,以本科教学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始终遵循“加强基础,办出特色,体现强项”的建设方针,开拓创新,谋求发展,在人才培养、专业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以及对外交流和合作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显著的成绩,在上海市乃至全国兄弟院校中赢得了较好的声誉。

经过几十年的创业与奋斗,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均有长足发展。

2005年,上海市教委对我院进行硕士点学科评议,九项测评指标均以优秀通过。

2006年10月,教育部对我院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进行了全面评估,结论为优秀。

同时成为国内有资格授予该专业硕士学位的仅有的两所院校之一。

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院研究生教育现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两个硕士点,共8个研究方向。

硕士学位点之一: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学位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自1979年招生以来,已培养了大批翻译专业的硕士,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研究方向多样化,学术成果显著,学科梯队结构完整合理。

该专业的指导教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在国内同类以及相近学科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研究成果在学界产生了有较大影响,他们十分注重培养质量,教学认真负责,论文指导要求严格。

导师队伍顾春华雷景生李海明王勇田秀霞温蜜

导师队伍顾春华雷景生李海明王勇田秀霞温蜜

导师队伍:顾春华、雷景生、李海明、王勇、田秀霞、温蜜、魏为民、李红娇、李婧、毕忠勤、曹渝昆、成贵学、徐菲菲、杜海舟、杨珺、姚刚、刘大明、朱林导师简介顾春华,男,1970年4月出生,江苏常熟人,博士。

2013年7月至今,任上海电力学院党委副书记。

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专委会委员、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计算机基础教育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委员、IBM特聘讲师。

多年从事云计算、物联网、软件开发与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于2002年到美国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2006年到美国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访问,合作开展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研究。

主持和参加了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邮箱:chgu@。

雷景生,男,1966年7月生,陕西韩城人,博士后,现任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与技术学院教授,院长。

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曾主持过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三等奖2 项。

近三年在IEEE Trans. Parallel Distrib. Syst., IEEE Trans. Wirel Commun., IEEE Trans. Smart Grid,IEEE Trans. Emerging Topics Comput. ,IEEE Trans. Vehicular Technology, Pattern Recognition, World Wide Web 和软件学报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 余篇。

《现代实验技术与数值仿真》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探讨

《现代实验技术与数值仿真》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探讨

《现代实验技术与数值仿真》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探讨摘要:针对新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在授课过程中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了探讨,以上海海事大学《现代实验技术与数值仿真》课程为例,分析了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探讨了课程案例库建设的作用,介绍了教与学远程信息交流平台的应用,以期能够给其他院校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现代实验技术与数值仿真;教学改革;课程案例库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28-02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院校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主力军,现在很多高校将研究生的培养年限由3年缩短为2年,如何在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课程授课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值得思考与探讨。

本文以上海海事大学《现代实验技术与数值仿真》研究生课程为例,分析了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探讨了案例库建设的作用,介绍了教与学远程信息交流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的革新上海海事大学2011年获批“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除原有的“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外,新增了“水工结构工程”与“水文学及水资源”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原有的《现代实验技术与数值仿真》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急需进行修订和调整。

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革新,删去了原先一些知识点窄而专的内容,突出“水利工程”现代实验技术与数值仿真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应用的讲授,授课内容以求在海工、水工、土工、固体、流体、环境等各方面均有涉及,以扩大课程的受众面,最大限度地扩充学生的知识广度,满足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需求。

二、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及应用构建一个指导清晰、内容翔实的课程案例库,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本课程经过前期多轮建设,已在教师队伍、教学资料、实践条件等方面具备较好的基础,但仍存在教师讲授多学生练习少、课堂内容多课后案例少这一突出矛盾,教学案例库的建设能够缓解上述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导师电子系研究生导师介绍(一)□朱大奇,男,1964.11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海事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学科带头人;“水下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实验室”负责人,上海市“模范教师”,中国自动化学会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委员,《船海工程》、《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核心期刊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通信评审专家。

一、近5年获奖励情况1、获2008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第一获奖人):复杂电子设备智能综合故障诊断技术;2、获200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第三获奖人):长距离输送系统动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3、2006、2007、2008、2009、2010连续5年获上海海事大学“科研突出贡献奖”;二、主持在研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无人水下机器人可靠性关键技术研究,主持人:朱大奇;2008.1-2010.12。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自治水下机器人路径规划与安全避障技术研究,主持人:朱大奇;2011.1-2013.12。

3、上海市科委创新行动计划项目:新型ARV研制与水下安全航行技术;主持人:朱大奇;2010.12-2013.12。

4、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项目:具有冗余推进系统的水下机器人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技术。

主持人:朱大奇;2010.10-2013.10。

5、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博导类):数据驱动的自治水下机器人传感器故障诊断技术,主持人:朱大奇;2009.12-2011.12。

6、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研究重点项目:动态非线性不确定系统滑模容错控制及其应用研究,主持人:朱大奇;2009.9-2011.9。

7.上海市白玉兰科技人才基金:基于生物启发的自治水下机器人路径规划技术. 主持人:朱大奇;2009.9-2011.9。

8、上海海事大学科研基金:基于智能优化的开架水下机器人自修复容错控制技术,主持人:朱大奇;2010.12-2012.12。

9、湖北荆门市公安局课题:漳河水库水下目标搜寻,主持人:朱大奇,2010.12-2011.5.10、上海市晨光计划课题:量子行为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在水下机器人中应用,主持人:刘静、朱大奇。

2008.12-2011.12。

11、上海市教委创新课题:自治水下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中的关键技术,主持人:刘静、朱大奇。

2009.9-2011.9。

三、近4年已完成的科研项目1、国家863计划课题:自治水下机器人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主持人;2006.12-2009.12,已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2、上海市教委预算支出课题:基于多宇宙量子计算的不确定系统故障辨识算法研究,课题主持人;2007.1-2008.12,已结题:优秀。

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大型浮吊安全控制系统的冗余设计技术,课题主持人;2008.12-2009.12,已结题。

良好。

4、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07ZR14045)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Shanghai:AUV推进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

2008.1-2009.12,已结题:优秀。

5、上海市教委创新课题:一类非线性滑模容错控制方法及ROV可靠性研究;已结题。

6、上海市教委预算支出课题:水下机器人传感器故障检测与信号重构技术。

已结题。

四、近5年论文、论著及专利情况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Robotic Syste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Computing, Information and Control》、《Sensors》、《电子学报》﹑《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控制与决策》、《仪器仪表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5篇,被同行专家中文引用1066篇次,SCI期刊他引30次(2010.1检索)。

出版专著与教材4部,授权发明专利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

欢迎勤奋、踏实,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同学加盟“水下机器人与智能系统”课题组!□谢宏:男,1962年生,陕西汉中市人,工学博士,教授。

2002年4月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作博士后研究,2004年7月至2004年9月在悉尼科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智能信息处理及其应用、物流信息监控、航运安全和生物信号处理等。

1993年至2004年,致力于智能信息处理及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参与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电厂球磨机模糊控制和电力系统规划等项目十多项;2004年至今,致力于物流系统监控、航运安全和生物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在基于ARM、DSP和FPGA等技术的嵌入式电子系统方面给予了较多的关注,组织开发了射频电子标签、GPS和北斗定位及其无限传输模块,与上海的医疗电子仪器公司合作开发了诱发电位仪软件系统。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各一项,主持上海市教委项目一项,目前主持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项目和交通部西部项目各一项。

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电力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

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和国内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安博文,男,1969年出生,上海市曙光学者,副教授,“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2009年9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出站,2006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武汉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遥感图像的获取与处理,信号检测与信息处理,图像处理与视频分析。

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EI/SCI检索7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项。

具有丰富的软件算法、硬件设计、系统调试经验。

部分科研项目介绍:(1)国家863计划专题课题(2007AA12Z152),项目负责人,2010.7结题,优秀。

(2)上海曙光计划(2008SG49),项目负责人,进行中。

(3)上海自然科学基金(2011ZR1415200),项目负责人,进行中。

(4)上海教委创新重点项目(2010),项目负责人,进行中(5)中海油重点科研项目(2011),项目执行负责人,进行中。

欢迎立志科研的同学报考,具有硬件(DSP 、FPGA)经验、计算机编程能力强的优先考虑。

□曾连荪,男,教授。

长期从事无线接入技术和定位测控技术的应用研究,研究成功了多项导弹测控、医疗电子和汽车电子工业产品。

上海无线电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上海惯性学会理事;上海通信制造行业协会定位导航专委会副主任。

曾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

负责过五项国防“七五”、“八五”等预研攻关和型号项目。

目前为我国无线测控网建设首席专家,建设总工程师。

主要研究领域:无线接入技术、定位测控技术、安全监控技术等。

在研课题及简介:1. 科技部世博重大专项子项目: 世博要客定位监控技术研究;2. 上海信息化重点建设资助项目: 上海地面无线测控网络应用平台;3. 航天科技项目: 某型陀螺综合测试系统。

代表成果:曾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张友俊,男,1961年11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1983年7月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94年4月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信电系,2006年3月在上海大学理学院获博士学位,2006年5月-2007年5月,在国际著名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的Poly-Grames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2007年10月调入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微波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外权威和国内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20多篇论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7篇;出版专著“电磁带隙和缺陷地结构在微带线中的应用研究”;负责和参加国家和省级项目5项,申请专利3项。

□薄华,女,1971年生,副教授。

2006年6月,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国防科技八五重点预研项目、“十五”国防预研以及国家’863’计划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

在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

研究领域: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机器学习、遥感图像处理。

在研研究领域为基于遥感图像的海上溢油的检测、基于遥感图像的风速风向估计、基于遥感图像的海上目标建模等。

□徐志京:男,1972年生,工学博士,副教授,现任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副系主任。

长期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教学与科研工作,负责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项,主研和参与上海市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交通部通达项目1项,云南省交通厅项目1项以及横向项目多项。

主研和参与的科研项目10多项,主要涵盖电子海图系统应用、AIS系统应用、GPS导航定位应用等领域,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获得专利一项,软件著作权3项。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主要研究领域:2001-2009年,主要从事船舶导航信息的采集处理、电子海图信息处理系统、无线通信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承担纵向、横向课题多项。

2009年至今,承担交通部专项建设实验室---水下传感器网络实验室筹建和研究工作,实验室拥有较好的水声研究的软硬件条件和实验条件,主要从事水环境信号的采集处理、水声信号的采集处理、水声通信、水下通信网、水声图像处理等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等工作。

代表成果列表:云南省交通厅委托《GPS在船舶航行试验中的应用》上海市教委《船载自动识别系统(AIS)的研究》,《电子海图在航海物流中的应用》□陈淑荣:女,1972年生,副教授。

长期从事通信网交换技术的研究,曾参与国内首台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制,并主要完成了该交换机通用测试器的研发工作;参与了“甘肃省用电管理信息电话语音查询系统”的项目开发以及大容量VoIP网关系统的方案设计等。

近年来研究视频处理和图像分析,曾参与10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及横向项目,目前在研2项局级纵向项目、1项横向和3项校基金。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EI收录5篇。

负责完成了1项上海市教学改革项目(2010)、1项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2010)和1项校精品课程建设(2009),目前在研1项上海海事大学教改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