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水平_收入结构与中国农村妇女生育意愿_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生育意愿研究理论与实证

生育意愿研究理论与实证

生育意愿研究理论与实证一、本文概述《生育意愿研究理论与实证》这篇文章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生育意愿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

生育意愿,作为人类生殖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受到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个体特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框架的构建和实证分析的展开两个层面,对生育意愿进行系统的探讨。

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本文将梳理和评述生育意愿的相关理论,包括生物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等,以期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生育意愿理论体系。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理论的优势与局限,本文将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实证分析的展开上,本文将利用多元化的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对生育意愿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

具体而言,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数据挖掘等手段,收集有关生育意愿的丰富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等方法,揭示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及其变化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生育意愿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本文的研究也将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生育意愿的理论框架生育意愿作为个体或群体对于生育行为的期望和偏好,一直是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重点。

要深入理解和研究生育意愿,必须构建一个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框架。

生育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个人因素如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都会影响个体的生育意愿;家庭因素如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配偶的生育意愿等也会对个体的生育意愿产生影响;社会因素如政策导向、社会保障体系、经济发展水平等同样会对生育意愿产生显著影响;文化因素如传统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也会对生育意愿产生深远影响。

生育意愿的变化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人们的生育意愿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生育意愿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基于全国生育意愿调查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基于全国生育意愿调查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基于全国生育意愿调查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基于全国范围的生育意愿调查进行深入分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生育意愿作为人口动态的重要指标,对于理解人口发展趋势、预测未来人口变动以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收集全国范围内的生育意愿调查数据,对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统计分析。

文章将呈现生育意愿的总体趋势、城乡差异、影响因素等多方面的信息,并试图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原因。

本文还将对比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生育意愿的差异,以期为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人口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也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共同推动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二、全国生育意愿调查概述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我们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生育意愿调查。

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准确把握公众对于生育的看法和期望,以及影响他们生育决策的各种因素。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我们希望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制定出更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生育政策。

调查采用了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确保了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调查内容涵盖了受访者的基本信息、生育经历、生育意愿以及对生育政策的看法等多个方面。

调查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守了数据保密和隐私保护的原则,确保受访者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的受访者对于生育的期望和态度存在显著差异。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教育水平等。

通过这次全国性的生育意愿调查,我们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数据和信息。

这些数据和信息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公众的生育意愿和需求,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人口生育意愿调查报告

人口生育意愿调查报告

人口生育意愿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人口问题备受关注。

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生育意愿的变化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为了更好地了解人们对于生育的态度和意愿,特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就其结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本报告将从多个角度对该调查结果进行解读。

一、家庭收入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报告结果显示,家庭收入对人们的生育意愿具有重要影响。

高收入家庭更倾向于增加生育,而低收入家庭则更倾向于保持或降低生育水平。

这一现象可能与收入水平对家庭负担的影响相关。

高收入家庭有更多的经济能力和资源来抚养子女,而低收入家庭可能面临着经济压力和负担的增加。

二、性别平等与生育意愿性别平等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

在调查中,女性在婚后生育意愿上表现出较大的满意度。

这可能与社会进步和性别平等的宣传普及有关,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得到了提高。

而相比之下,男性在生育意愿上没有出现明显的偏向。

三、生活压力与生育意愿生活压力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对于人们的生育意愿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调查发现,受访者中有相当一部分认为生活压力较大,尤其是在城市地区。

这可能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有关。

面对诸多压力,人们更倾向于放弃或延迟生育。

四、教育水平与生育意愿教育水平是影响人们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调查显示,受访者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更倾向于延迟或限制生育。

这可能与受过教育的人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事业规划有关。

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与此同时,应加强对人口出生率问题的关注,避免由此引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五、政策引导与生育意愿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人口政策,旨在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到生育中来。

调查结果显示,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生育意愿产生了积极影响。

然而,也要注意政策的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有效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对于逐步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也具有重要意义。

六、家庭支持与生育意愿家庭的支持对于人们的生育意愿起到着重要的作用。

生育意愿调查总结_医院满意度调查总结

生育意愿调查总结_医院满意度调查总结

生育意愿调查总结_医院满意度调查总结本次生育意愿调查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式,共有1000位受访者参与,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情况、收入状况、生育观念等方面。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家庭情况:1.大部分受访者已结婚或有稳定的伴侣关系,占85%。

2.已育受访者占65%,未育受访者占35%。

二、收入状况:1.收入水平稳定的受访者占60%,收入水平不稳定的受访者占40%。

2.受访者中有高收入家庭占25%,中等收入家庭占60%,低收入家庭占15%。

三、生育观念:1.受访者中认为生育是家庭责任的比例为70%。

2.认为生育是个人选择的受访者占30%。

3.计划生育培养独生子女的受访者占80%,计划生育多个子女的受访者占20%。

四、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1.经济压力是影响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占70%。

2.事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是影响生育意愿的次要因素,占25%。

3.其他因素(如教育、医疗条件)占5%。

大部分受访者已经有家庭或伴侣关系,并且已经有过子女。

收入状况相对稳定,但仍有一部分人存在收入不稳定的情况。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生育是家庭责任,并且计划生育一个子女。

经济压力是影响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其次是事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调查结果反映了当前社会的生育观念和现实情况,对于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相关服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次医院满意度调查旨在了解患者对医院服务质量的评价,并针对不满意的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就诊情况:1.就诊目的中,治疗疾病占60%,做体检占30%,其他占10%。

2.就诊科室中,内科占40%,外科占25%,妇科占15%,儿科占10%,其他科室占10%。

二、服务质量评价:1.医生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得到了大部分患者的认可,满意度分别为80%和85%。

2.护士的服务态度和护理质量得到了90%的患者的认可。

3.医院环境整洁度得到了75%的患者的认可。

4.医院的诊疗设备得到了70%的患者的认可。

收入水平、收入结构与中国农村妇女生育意愿——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分析

收入水平、收入结构与中国农村妇女生育意愿——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分析
征 经 济 发展 ,然 而 单 纯 的 收入 水 平 的 变化 能 够 等 同 于 经 济 的 发 展 吗 ? 众 所 周 知 .经 济 发 展 除 了带 来 人 们 收 入 水 平 的变 化 外 ,也 会 改 变 人 们 的收 入 结 构 ,在 我 国农 村 地 区尤 其 如 此 。据 国家 统 计 资 料 显 示 :18 95年 我 国 农 村 农 业 收 入 约 占 人 均 总 收 入 的 7 .6 , 32 % 19 95年 为 7 .6 ,而 到 2 0 这 一 比例 已下 降 到 3 .8 ,收 入 结 构 的 这 种 巨大 的变 化 会 导致 孩 06 % 0 7年 14 % 子 提 供 给 家庭 的 成 本 收 益 发 生 变 化 ,从 而 无 疑 会 对 家 庭 的 生 育 行 为 产 生 影 响 ,因此 仅 仅 用 收 入 水
— —
潘 丹 ,宁 满 秀 2 , 3
(. 1南京 农 业 大 学经 济 管 理 学 院 , 江 苏 南 京 福建 20 9 105;2福 州 大 学公 共 管理 学 院 , . 福 州 300 ) 50 2 福 州 3 0 0 ;3福 建 农 林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福 建 50 2 .
15 92年 我 国 的人 口出生率 为 3% ,到 17 7。 98年 这 一 比例 降低 到 1 . % ,20 8 5 。 0 7年进 一 步下 降 到 2 1 .0 。 21% 。生 育 率 的下 降是 多 种 因素 共 同作 用 的 结 果 ,其 中经 济 的 发 展 无 疑 起 着 重 要 作 用 ,为此 很 多学 者 对 生 育 行 为 和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之 间 的关 系 进 行 了研 究 。这 些 研 究 多 采 用 收入 水 平 的变 化 来 表

二孩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二孩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二孩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影响二孩生育意愿的因素。

在家庭因素方面,家庭收入、家庭规模和子女教育情况对生育意愿有显著影响。

经济方面,生育成本、社会福利政策和就业机会是重要考量因素。

社会支持包括政府政策和社会支持网络等,对于促进二孩生育意愿起到积极作用。

个人因素中,年龄、教育程度和健康状态会影响生育意愿。

地域因素如城市化程度和社会文化氛围也会对生育意愿产生影响。

本文总结了影响二孩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展望。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并促进我国的二孩政策实施。

【关键词】二孩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支持、个人因素、地域因素、实证分析、建议、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生育观念的改变和政策的调整,使得二孩生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不同家庭、经济水平、社会支持、个人情况以及地域差异都可能影响人们对二孩生育的意愿。

深入研究这些因素对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不仅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也可以为个人和家庭提供更合适的生育选择。

家庭因素是影响二孩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的结构、教育水平、财务状况以及子女数量等因素都会对人们的生育意愿产生影响。

经济因素也是影响二孩生育意愿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经济水平的家庭对于二孩生育的承受能力不同,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育意愿。

社会支持体制的完善与否也会对二孩生育意愿产生影响,社会支持可以帮助家庭减轻生育压力,提升生育意愿。

个人因素,如年龄、健康状况、职业发展以及个人生活习惯,也会对二孩生育意愿产生影响。

地域因素也是决定二孩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政策支持等都会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

通过对家庭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支持、个人因素和地域因素的实证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影响二孩生育意愿的因素,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个人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影响二孩生育意愿的各种因素,从家庭、经济、社会支持、个人和地域等多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不同因素对二孩政策实施的影响程度和方式。

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家庭收入研究——基于中国家庭住户收入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家庭收入研究——基于中国家庭住户收入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 C HI P;转 换 矩 阵 ;分 段 回归 ;不 同收 入 水 平 中图 分 类 号 : F 3 2 6 文 献标 志码 :A 文 章编 号 :1 0 0 0 — 2 6 5 0 ( 2 0 1 3 ) 0 2 — 0 2 2 6 — 0 7
Th e S t u d y o n t h e Ru r a l Ho u s e h o l d I n c o me o f Di f f e r e n t Le v e l s :An Emp i r i c l a Re s e a r c h Ba s e d o n t h e S u r v e y Da t a o f Ch i n e s e Ho se u h o l d I n c o me
第 3 1 卷
第 2期
四川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 Ag r i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
Vo1 .3 1 N o. 2
2 O 1 3年 6月
J u n .2 0 1 3
p a p e r h a v e a na l y s i s e d t he dy na mi c e v o l ut i on o f r u r a l ne t i nc o me i n o ur c ou nt r y a nd f o u nd t ha t t he
[ Me t h o d ]B y u s i n g t h e mi c r o c o s mi c d a t a o f Ch i n e s e Ho u s e h o l d I n c o me Pr o j e c t a n d c o n s t r u c t i n g

二孩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二孩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二孩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随着“二孩政策” 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夫妻开始考虑生育二孩。

然而,二孩生育意愿的高低并不仅仅只受制于政策因素,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对二孩生育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人们对二孩生育的态度和行为。

一、政策因素1. 政策宣传政策宣传是政府向公众传递二孩政策重要信息的重要方式。

如果政府能够在全社会开展有效的宣传活动,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知和接受度,从而促进生育二孩的积极性。

研究表明,政策宣传对于提高生育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

2. 政策优惠政府对于生育二孩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例如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提供儿童教育津贴等。

这些政策显然会对人们的生育决策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于家庭经济不宽裕的家庭来说。

二、经济因素1. 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收入水平是决定二孩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

经济条件越好的家庭越能够承受增加家庭成员的经济负担。

一项研究发现,家庭年收入每增加1万元,生育的意愿就会增加34.7个百分点。

2. 子女教育成本子女教育成本是家庭实际负担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城市里面。

由于二孩政策的实施,许多城市在配套措施,例如增加学校规模、提供补贴等方面进行了努力。

如果这些措施得到实施,可能会使家庭更有信心生育二孩。

三、文化因素1. 婚姻状况婚姻状况是影响二孩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

已婚的夫妻往往比单身或离异的人更有生育愿望。

此外,已婚夫妻通常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更稳定的家庭环境,这也有助于提高生育意愿。

2. 家庭观念家庭观念是影响人们生育意愿的关键因素之一。

家庭观念可以使人们理解生育的重要性以及孩子对于家庭的意义。

如果家庭能够更加注重家庭成员的关系和沟通,那么夫妻的生育意愿可能会更高。

四、社会因素1.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影响二孩生育意愿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社会能够积极支持生育,例如提供一定的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那么夫妻的生育意愿就可能会更高。

2. 就业机会就业机会对于影响生育意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3期第25卷(总99期)No.32010Vol.25General No.99南方人口SOUTH CHINA POPULATION①本文是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904508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0-03-19[作者简介]潘丹(1986-),女,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宁满秀(1979-),女,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后,研究方向:农村社会保障。

一、引言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

据统计资料显示,1952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为37‰,到1978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8.25‰,2007年进一步下降到12.10‰。

生育率的下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的发展无疑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很多学者对生育行为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多采用收入水平的变化来表征经济发展,然而单纯的收入水平的变化能够等同于经济的发展吗?众所周知,经济发展除了带来人们收入水平的变化外,也会改变人们的收入结构,在我国农村地区尤其如此。

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1985年我国农村农业收入约占人均总收入的73.26%,1995年为70.66%,而到2007年这一比例已下降到31.48%,收入结构的这种巨大的变化会导致孩子提供给家庭的成本收益发生变化,从而无疑会对家庭的生育行为产生影响,因此仅仅用收入水平来研究经济发展和生育行为的关系并不全面。

由此,本文试图研究的就是在考虑收入结构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基础上,从微观层面考察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变化对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以期能够更好地阐释经济发展对生育行为的作用机制,为我国制定合理的生育政策提供依据。

与以往文献相比,本研究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拓展:(1)考虑了收入结构对生育意愿的影响;(2)从需求角度研究生育意愿,用期望孩子数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并且是在强调“如果可以选择要孩子的个数”的前提下的期望孩子数目,真正体现了需求角度的生育意愿;(3)现收入水平、收入结构与中国农村妇女生育意愿———基于CHNS 数据的实证分析①潘丹1,宁满秀2,3(1.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2.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2;3.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 )2006年的数据,本文采用负二项回归方法考察了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变化对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加入收入结构变量后,家庭持久总收入对妇女期望孩子数的负向影响显著地降低,而且相比于收入水平,收入结构在妇女的生育意愿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因而在未来人口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除了不断强调提高农民收入外,也要进一步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比重,这对于农村生育意愿的转变至关重要。

[关键词]家庭持久总收入;收入结构;期望孩子数;负二项回归[中图分类号]C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13(2010)03-0045-062010年第3期南方人口有对生育意愿的研究多采用数据描述分析方法或普通的线性回归最小二乘法,这种方法如果用于当因变量为非连续的数值时会产生严重的偏差,本文将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对生育意愿进行分析。

二、分析框架按照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妇女的生育行为是在权衡生育孩子可以得到的收益和需要付出的成本之后而做出选择的结果。

只有当增加一个孩子的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时,家庭才会停止生育。

莱宾斯坦指出,孩子可以给父母带来的效用主要包括:第一,如果将孩子视为一种消费品的话,孩子可以给父母带来精神上的快乐;第二,孩子作为能够进行生产的劳动力而具有价值。

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尤其如此,孩子可以帮助家里干农活或者外出挣钱补贴家庭;第三,孩子能给老年或多病的父母提供保险。

但与此同时每增加一个孩子也会给父母带来额外的费用,这种边际费用的增加主要体现在:一是由父母所付出的直接费用,如食物和住所的费用;二是间接费用或机会成本,由于养育孩子,母亲或家庭里其他照料孩子者不可避免地失去一些参加工作从而获取收入的机会。

经济发展带来的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无疑会对增加一个孩子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用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对生育行为产生影响。

假定孩子作为消费品的效用在任何时期保持不变,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会使一国的产品生产技术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从而降低孩子作为生产者和赡养者的效用,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会增加妇女的工作机会和工资水平,从而提高一个家庭抚养孩子的直接和间接成本。

在效用下降,成本上升的情况下,生育意愿和收入表现为负相关关系。

经济发展除了会改变人们的收入水平外,也会使人们的收入结构发生变化。

收入结构的差异会导致孩子效用的改变,从而对家庭的生育行为产生影响。

假定收入结构不影响生育孩子的成本,而只影响孩子提供给家庭的效用,那么在农业收入比重较高的家庭,家庭所需的农业劳动力较多,孩子作为生产的效用增加,从而会增加孩子的需求,相反,在农业收入比重较低,非农收入比重较高的家庭,家庭所需农业劳动力较少,孩子对父母的收入和物质福利的直接贡献下降,父母对孩子的需求降低。

因此总体上讲,在成本收益的比较下,非农收入比重越高的家庭,生育意愿越低。

三、数据与方法(一)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中国健康营养调查(CHNS)。

CHNS调查范围涉及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和贵州9个省(自治区)。

到目前为止,该调查一共进行了7次,分别是1989年、1991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和2006年,收集了包括有关人口健康、医疗保险、计划生育、家庭收入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06年的所有在婚、离婚和丧偶的52岁以下的农村妇女样本,共有2060个样本量。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为期望孩子数,取值范围很小并且为非负整数值,其分布既不是连续的,也不是正态的,使用普通的最小二乘法(OLS)进行估计会产生严重的偏差,对于这类数据,学者们常用泊松回归模型(Poisson Distribution)来处理,但是泊松回归模型的一个重大缺陷是要求事表1期望孩子数频数分布期望孩子数12频数298668844频率14.4732.4340.97累计频率14.4746.8987.86期望孩子数345频数2082616频率10.101.260.78累计频率97.9699.22100.00件发生的概率独立且恒定、事件数的均值等于其方差。

从表2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发现期望孩子数均值为1.537,标准差为0.959,不符合泊松分布的要求,此时负二项回归模型(NegativeBinomial Distribution )可以替代泊松分布模型对数据进行更好的拟合,因此本文选择负二项回归模型进行具体的分析。

此外从表1期望孩子数的频数分布中可以看出样本中有298值为0,0发生率为14.47%,这说明期望孩子数不存在“零堆积(Zero-Inflated )”现象,因而负二项回归模型就可以很好的对数据进行拟合,而无需使用零堆积负二项回归模型。

负二项回归模型的概率密度函数为:()prob (Fertility it =n /λit ,α)=Г(Y it +α)Г(α)*Г(Y it +1),n =0,1,2,3 (1)αα+λit()λit α+λitαYt i其中Г(·)为伽马分布函数,i 和t 分别代表第i 个个体和第t 年,n 为期望孩子数,α为过度分散参数,当α=0时,负二项回归等于泊松回归模型,λit =e X j β为样本分布的期望均值,代表影响妇女期望孩子数的各种变量,包括家庭收入、家庭收入结构以及妇女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等。

(三)变量说明模型的被解释变量是期望孩子数,在CHNS 问卷中,通过询问不同类别的妇女(目前怀孕、无子女未怀孕、有子女未怀孕)“如果可以选择要孩子的个数”的前提下的期望孩子数目,真正体现了需求角度的生育意愿。

模型的解释变量包括妇女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等,具体因素有:家庭持久总收入的对数:现有文献中,一般采用家庭当期总收入、家庭持久总收入、家庭人均收入来表征影响生育率的收入变量。

lee (1990)的研究指出,在决定生育率的收入变量选取上,家庭总收入变量要好于家庭人均收入变量,因为一个家庭往往是以家庭总收入为基础来决定是否生育孩子而且家庭人均收入和孩子数目存在着相关,另一方面在关于家庭总收入的指标选取上,Wang (1996)指出家庭持久总收入变量要好于家庭当期总收入变量,因为当期收入逻辑上假定家庭或父母将不考虑将来的收入情况,只根据现有的收入对是否生育做出决策,而持久收入则假定家庭的生育决策不仅取决于当期收入,还取决于未来的收入,考察家庭持久收入水平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更加稳健的结论。

基于他们的研究,本文采用家庭持久总收入来表示收入情况。

由于CHNS 数据中并不存在家庭持久总收入的调查,所以需要对持久总收入进行估算。

选用解垩(2008)使用的两步法,本文进行了持久收入的估算。

首先计算农村居民的家庭纯收入,等于家庭的实际收入减去家庭的支出,在得到农户家庭的纯收入后,以农户家庭纯收入的对数为因变量,以家庭规模、家庭成员平均受教育程度、家庭中有非农工作的人数比重为自变量,采用Huber /White 方差估计的0LS 方法得到持久收入的预测值。

同时为克服异方差的影响,在回归中对家庭持久总收入做取对数处理。

模型当中还加入了家庭的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这一变量用来反映家庭的收入结构,模型的其他变量包括妇女年龄、丈夫年龄、妇女初婚年龄、妇女受教育程度①、妇女是否有非农工表2各变量的基本描述统计变量名fertility lnhinc Wifeedu wifejob wifeage husage wmarryage insure children aland nonfar变量解释期望孩子数家庭持久总收入对数妇女受教育年限(年)=1妇女有非农工作妇女年龄(岁)丈夫年龄(岁)妇女初婚年龄(岁)家庭有医疗保险的人数比例家庭已有孩子数目家庭平均土地面积(亩)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均值1.53710.2512.1010.30639.01242.38622.0230.5761.2174.4250.593标准差0.9591.3890.9940.4618.82410.9175.2410.4990.83712.0130.426预期作用方向---++---+-收入水平、收入结构与中国农村妇女生育意愿2010年第3期南方人口①对CHNS 数据中提供的在正规学校里受过几年正规教育进行换算,平均受教育年限位于0年到18年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