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安徽卷)

合集下载

2006年高考试题与答案-全国卷2语文[1]

2006年高考试题与答案-全国卷2语文[1]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Ⅱ卷语文(黑龙江、吉林、内蒙、贵州等)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11页。

考试结束后,交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面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嘉奖誓死如归奏效越俎代疱B.慰籍弱不经风整饬历久弥新C.真谛既往不咎小憩举步为艰D.体恤提缩挈领端倪磬竹难书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B.在灿若群星的世界童话作家中,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所以卓尔不群、久享盛誉,是因为他开启了童话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C.“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连续成功发射与顺利返回,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必须彪炳千古。

D.盗挖天山雪莲日益猖獗的主要原因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又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天津市为大部分农民工办理了银行卡,建立工资“月支付,季结算”,维护了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B.来这里聚会的无论老少,都被他清晰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及坚定的信心深深地感染了。

C.不少学生偏食、挑食、导致蛋白质的摄入量偏低,钙、锌、铁等营养素明显不足,营养状况不容呤人乐观。

D.节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节约钱财,更在于节约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有限资源,以保护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都灵冬奥会的花样滑冰双人滑的比赛中,张丹、张昊在冲击世界上最高难度的后内接环四周抛跳时失误,张丹重重地摔在冰面上,膝盖严重受伤。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安徽卷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安徽卷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组是A.养分舶来品凭心而论知往鉴今坐收渔人之利B.渲泄擦边球断章取义真知灼见迅雷不及掩耳C.家具座上客明枪暗箭心自问恭敬不如从命D.简炼侃大山披星戴月曲意逢迎毕其攻于一役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

B.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

C.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D.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追本溯源,看看自己做得如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项基金,是对公益林管理者发生的管理、抚育、保护和营造等支出给予一定补助的专项资金。

B.六年间,我国航天技术完成了从单舱到三舱,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的进步。

C.目前,我市已做出规划,通过优惠的政策和到位的服务,多方引进资金,开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D.那些在各条战线上以积极进取、不折不挠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人,才是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对象。

4.在下面两种怦境下,用语最得体的一组是[情境1]某同学的发言超时了,你作为主持人,需要终止他的发言。

[情境2]革同学正在发言,你作为主持人,需要插话,想打断他。

A.对不起,已经超时了。

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B.对不起,已经超时了。

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C.已经超时了,对不起。

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D.已经超时了,对不起。

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

安徽省2006年六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1

安徽省2006年六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1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150分钟)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

第Ⅰ卷的答案⽤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将答题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12分,每⼩题3分)1、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组是()A、他们的全家合唱,为晚会凭添了⼏分温馨。

B、⽣活的烦恼,把他的⼼绞得没有⽚刻安宁。

C、书写应避免笔画增减,形近相混,部位错乱等错误。

D、公安战⼠是⼈民的卫⼠,他们的事业是⽆尚光荣的事业。

2、依次填⼊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组是()①这⼏句很有刺激性的话使他感到⼗分,脸上顿时泛起两朵红云。

②《激情燃烧的岁⽉》播出前并未宣传,播出后却成了⼈们的⼀个热门话题。

③暴⾬过后,⼭洪从⼭上⽽下,浊浪卷着泥沙,⽓势汹汹,简直要把⼭庄吞掉⼀样A、难看⼤事奔流B、难堪⼤肆奔泻C、难堪⼤事奔泻D、难看⼤肆奔流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不恰当的⼀项是()A、⼀段时间以来,保暖内⾐的⼴告络绎不绝,⾯对近百个品质、价格参差不齐的品牌,消费者如雾⾥看花。

B、他在失⽕现场抢救群众财产时,发现⼀些不法分⼦顺⼿牵⽺,偷⾛不少货物。

C、在⼴袤⽆垠的宇宙中,不知有多少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D、这份新闻背景材料信息丰富,平铺直叙,得到了新闻部主任的赞扬。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A、读他的⽂章时使⼈感到如⾏云流⽔般⾃然流畅。

B、改⾰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家沿着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向阔步前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C、能抵抗诱惑、追求更远⼤的⽬标,克制⾃⼰的孩⼦,今后会表现得更有⾃信,也更能⾯对挫折。

D、艺术家们为爱美之⼼所激发,以⾃⼰特有的⽅式表现世界,来体现⾃⼰对美的认识。

⼆、(9分,每⼩题3分)阅读下⾯的⽂字,完成5-7题。

汉语的⽆奈李国⽂我很钦佩前⼈想像⼒之丰富,把埃及法⽼的陵寝译成“⾦字塔”,把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标志译成“⼗字架”。

不仅符合严复“信、达、雅”的译⽂要求,⽽且充分体现出汉字的象形功能。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试题(安徽卷)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试题(安徽卷)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数学(文科)本试卷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 卷1至2页,第II 卷3至4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 卷(选择题 共60分)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座位号、姓名、科类”与本人座位号、姓名、科类是否一致. 2.答第I 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第II 卷后,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参考公式:如果事件A,B互斥,那么()()()P A B P A P B +=+ 如果事件A B ,相互独立,那么()()()P A B P A P B =如果事件A 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是P ,那么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C (1)kkn kn n P k P P -=-球的表面积公式24S R =π,其中R 表示球的半径 球的体积公式343V R =π,其中R 表示球的半径第I 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设全集{12345678}U =,,,,,,,,集合{135}S =,,,{36}T =,,则()U S T ð等于( ) A.∅ B.{2478},,,C.{1356},,, D.{2468},,,2.不等式112x<的解集是( ) A.(2)-∞, B.(2)+∞,C.(02),D.(2)(2)-∞+∞ ,,3.函数1e()x y x +=∈R 的反函数是( )A.1ln (0)y x x =+> B.1ln (0)y x x =-> C.1ln (0)y x x =-->D.1ln (0)y x x =-+>4.“3x >”是“24x >”的( ) A.必要不充分条件B.充分不必要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5.若抛物线22y px =的焦点与椭圆22162xy+=的右焦点重合,则P 的值为( )A.2-B.2C.4- D.46.表面积为 )A.3π B.13πC.23πD.3π7.直线1x y +=与圆2220(0)x y ay a +-=>没有公共点,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01)B.11)+C.(1)D.(01)8.对于函数sin 1()(0)sin x f x x x+=<<π,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有最大值而无最小值 B.有最小值而无最大值 C.有最大值且有最小值 D.既无最大值又无最小值9.将函数sin (0)y x ωω=>的图象按向量0a π⎛⎫=- ⎪6⎝⎭,平移,平移后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平移后的图象对应函数的解析式是( ) A.sin y x π⎛⎫=+⎪6⎝⎭ B.sin y x π⎛⎫=- ⎪6⎝⎭ C.2y x π⎛⎫=+⎪3⎝⎭D.sin 2y x π⎛⎫=-⎪3⎝⎭10.如果实数x y ,满足条件101010x y y x y -+⎧⎪+⎨⎪++⎩,,≥≥≤,那么2x y -的最大值为( )A.2 B.1 C.2- D.3-11.如果111A B C △的三个内角的余弦值分别等于222A B C △的三个内角的正弦值,则( ) A.111A B C △和222A B C △都是锐角三角形B.111A B C △和222A B C △都是钝角三角形Y7π12C.111A B C △是钝角三角形,222A B C △是锐角三角形 D.111A B C △是锐角三角形,222A B C △是钝角三角形12.在正方体上任选3个顶点连成三角形,则所得的三角形是直角非等腰三角形的概率为( ) A.17B.27C.37D.47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数学(文科)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注意事项: 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书写作答无效............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13.设常数420a ax⎛>+ ⎝,展开式中3x 的系数为32,则a = . 14.在A B C D 中,AB = a ,AD =b 3AN N C = ,,M 为B C 的中点,则M N =.(用,a b 表示)15.函数()f x 对于任意实数x 满足条件1(2)()f x f x +=,若(1)5f =-,则((5))f f = .16.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A 在平面a 内,其余顶点在a 的同侧,已知其中有两个顶点到a的距离分别为1和2,那么剩下的一个顶点到平面a 的距离可能是: ①1; ②2; ③3; ④4; 以上结论正确的为 .(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编号..).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大题满分12分)已知π02α<<,4sin 5α=.(I )求22sin sin 2cos cos 2αααα++的值;(II )求5πtan 4α⎛⎫-⎪⎝⎭的值. 18.(本大题满分12分)在添加剂的搭配使用中,为了找到最佳的搭配方案,需要对各种不同的搭配方式作比较,在试制某种牙膏新品种时,需要选用两种不同的的添加剂.现有芳香度分别为0,1,3,4,5的六种添加剂可供选用.根据试验设计原理,通常首先要随机选取两种不同的添加剂进行搭配试验.(I )求所选用的两种不同的添加剂的芳香度之和等于4的概率; (II )求所选用的两种不同的添加剂的芳香度之和不小于3的概率.19.(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P 是边长为1的正六边形A B C D E F 所在平面外一点,1PA =,P 在平面A B C 内的射影为BF 的中点O . (I )证明PA BF ⊥;(II )求面APB 与面DPB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20.(本大题满分12分)设函数()()32f x x bx cx x =++∈R ,已知()()()g x f x f x '=-是奇函数.(I )求b ,c 的值;(II )求()g x 的单调区间与极值.21.(本大题满分12分)在等差数列{}n a 中,11a =,前n 项和n S 满足条件2421n nS n S n +=+,1n =,2, .(I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II )记()0na n nb a pp =>,求数列{}n b 的前n 项和n T .22.(本大题满分14分)如图,F 为双曲线()2222100x y C a b ab-=>>,∶的右焦点.P 为双曲线C 右支上一点,且位于x 轴上方,M 为左准线上一点,O 为坐标原点.已知四边形O F P M 为平行四边形,PF O F λ=.(I )写出双曲线C 的离心率e 与λ的关系式;(II )当1λ=时,经过焦点F 且平行于O P 的直线交双曲线于A ,B 点,若12AB =,求此时的双曲线方程.第22题图A B CDEFP HO。

2006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6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6年高考语文参考答案(安徽卷)1.C ( A 项中的“凭”应为“平”,B 项中“渲”应为“宣”, D 项中的“攻”应为“功”,“简炼”是“简练”的异形词,就目前来看,不能算错。

)2.A(“洛阳纸贵”比喻著作风行一时。

“不容分说”不容许分辩说明。

“巧立名目”变法儿定出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

“追本溯源”比喻追究事情发生的原因。

)3.C (A 项应为“公益林管理者所发生的管理、抚育、保护和营造等支出的费用”。

B 项“完成”与“进步”不搭配。

D项“……不折不挠的精神……”)4.B5.B6.D7.D8.D(“资”,凭借、获取。

这里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9.B(两个“于”是介词,在。

A 项“以”,前句是连词“来”,后句是“因为”。

C 项“其”,前句是代词“他们”,后句是语气词“一定”。

D项“之”,前句是代词,后句是助词。

)10.A (“共享家产”错,原文没有这个意思)附译文::(来不及,以后补上)“齐民”的意思,就是今天所说的一般百姓(齐等无有贵贱,故谓之齐民)。

神农发明耒耜一类的农具,是让天下的百姓得到好处。

殷商、周代的强大,按照《诗》、《书》的记述,关键是在让老百姓安乐,老百姓富有了后就可以进行教化。

晁错说:“圣明的君王在位之上,而老百姓有不受冻挨饿的原因,并不是国君自己能耕种而使老百姓能有饭吃,国君自己能织布而使百姓能有衣服穿,关键是能为他们开辟获取财富的途径(或方法)。

11.⑴圣明的君王在位而百姓不受冻不挨饿的原因,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而是能为他们开辟增加财富的途径。

⑵然而岁月久了,它们(指所种树木)都派上了用场。

先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请教。

12.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意思答对即可)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006年_语文_高考试题_及答案(全国一卷)_

2006年_语文_高考试题_及答案(全国一卷)_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

③棰:鞭子(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1)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不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II)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II)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Ⅱ卷语文(黑龙江、吉林、内蒙、贵州等)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11页。

考试结束后,交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面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嘉奖誓死如归奏效越俎代疱B.慰籍弱不经风整饬历久弥新C.真谛既往不咎小憩举步为艰D.体恤提缩挈领端倪磬竹难书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B.在灿若群星的世界童话作家中,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所以卓尔不群、久享盛誉,是因为他开启了童话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C.“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连续成功发射与顺利返回,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必须彪炳千古。

D.盗挖天山雪莲日益猖獗的主要原因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又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天津市为大部分农民工办理了银行卡,建立工资“月支付,季结算”,维护了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B.来这里聚会的无论老少,都被他清晰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及坚定的信心深深地感染了。

C.不少学生偏食、挑食、导致蛋白质的摄入量偏低,钙、锌、铁等营养素明显不足,营养状况不容呤人乐观。

D.节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节约钱财,更在于节约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有限资源,以保护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都灵冬奥会的花样滑冰双人滑的比赛中,张丹、张昊在冲击世界上最高难度的后内接环四周抛跳时失误,张丹重重地摔在冰面上,膝盖严重受伤。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II)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II)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Ⅱ卷语文(黑龙江、吉林、内蒙、贵州等)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11页。

考试结束后,交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面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嘉奖誓死如归奏效越俎代疱B.慰籍弱不经风整饬历久弥新C.真谛既往不咎小憩举步为艰D.体恤提缩挈领端倪磬竹难书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B.在灿若群星的世界童话作家中,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所以卓尔不群、久享盛誉,是因为他开启了童话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C.“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连续成功发射与顺利返回,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必须彪炳千古。

D.盗挖天山雪莲日益猖獗的主要原因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又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天津市为大部分农民工办理了银行卡,建立工资“月支付,季结算”,维护了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B.来这里聚会的无论老少,都被他清晰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及坚定的信心深深地感染了。

C.不少学生偏食、挑食、导致蛋白质的摄入量偏低,钙、锌、铁等营养素明显不足,营养状况不容呤人乐观。

D.节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节约钱财,更在于节约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有限资源,以保护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都灵冬奥会的花样滑冰双人滑的比赛中,张丹、张昊在冲击世界上最高难度的后内接环四周抛跳时失误,张丹重重地摔在冰面上,膝盖严重受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安徽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并认真核对答题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座位号、姓名、科类”与本人座位号、姓名、科类是否一致。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养分舶来品凭心而论知往鉴今坐收渔人之利B.渲泄擦边球断章取义真知灼见迅雷不及掩耳C.家具座上客明枪暗箭扪心自问恭敬不如从命D.简炼侃大山披星戴月曲意逢迎毕其攻于一役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

B.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

C.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D.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追本溯源....,看看自己做得如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项基金,是对公益林管理者发生的管理、抚育、保护和营造等支出给予一定补助的专项资金。

B.六年间,我国航天技术完成了从单舱到三舱,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的进步。

C.目前,我市已做出规划,通过优惠的政策和到位的服务,多方引进资金,开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D.那些在各条战线上以积极进取、不折不挠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人,才是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对象。

4.在下面两种情境下,用语最得体的一组是[情境1]某同学的发言超时了,你作为主持人,需要终止他的发言。

[情境2]某同学正在发言,你作为主持人,需要插话,想打断他。

A.对不起,已经超时了。

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B.对不起,已经超时了。

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C.已经超时了,对不起。

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D.已经超时了,对不起。

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

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

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

从这个意思上说,天人合一思想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

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

”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

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

”“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

”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

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

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其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

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选自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5.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

B.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C.它已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D.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

6.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

B.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C.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B.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

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晃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①。

又,敦煌谷,妇女作裙,孪缩②如羊肠,用布一匹。

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③。

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

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

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

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⑤,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

”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

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此之谓也。

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

”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

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

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

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

览者无或嗤焉。

(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注]①加五:增加五成。

②挛缩:褶皱。

③不赀:不计其数④区处:分别处理。

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

⑥醯醢(xīhǎ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要:关键。

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责:需要。

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询:询问。

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资:资财。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此所谓战胜于.朝廷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间之.有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举皇浦隆治理敦煌、黄霸治理颖川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地方官获得拥戴,是因为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甚至与他们共享家产。

B.文中李衡、樊重种树虽然是居家理财的事例,但结合全文看,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与全书为民众提供谋生之术的宗旨是一致的。

C.作者广泛搜集各种耕作、种植、加工技术的知识,目的是为平民提供一部谋生致富的读物,所以把这本书命名为《齐民要术》。

D.作者把全书分为十卷,在每卷开头标上目录,并详尽交代相关内容,不追求词藻的华丽,用意是让文化不高的人也能读懂。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考生注意事项: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的答题卡上书写答案,在试题卷上书写作答无效。

四、(23分)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

译文:⑵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译文: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5分)⑴早岁哪知世事艰,。

楼船夜雪瓜洲渡,。

,镜中衰鬓已先斑。

,。

(陆游《书愤》)⑵①,少长咸集。

(王羲之《兰亭集序》)②,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刘禹锡《石头城》)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行吟阁遐想黄秋耘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

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

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

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