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氧化还原反应

合集下载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实验材料: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试管、滴管、玻璃棒、酒精灯。

实验步骤:
1. 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铁溶液。

2. 用滴管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铁溶液中,观察反应过程。

3. 用玻璃棒搅拌试管中的溶液,观察反应的变化。

实验结果:
在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氯化铁溶液的颜色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黄色逐渐变为暗绿色。

同时,试管中产生了气泡,并伴随着气体的释放。

搅拌试管中的溶液后,颜色变化更加显著,气泡也更加频繁。

实验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铁溶液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可以将氯化铁溶液中的铁离子氧化为Fe3+,同时自身被还原为水。

气泡的产生是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铁溶液反应释放出的氢气。

颜色的变化则是由于产生了新的物质,导致溶液颜色发生了变化。

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刻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而且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因此,深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和特点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增加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也锻炼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希望以后能够继续进行更多有趣的实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化学知识。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引言: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中十分重要且普遍的一类反应。

该反应涉及到电子的转移,常常在生活和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通过实验探索其反应机制和影响因素。

实验过程:1. 材料准备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准备了所需的实验室器具和试剂:酸性溶液、碱性溶液、金属样品、导电线、电池、溶液容器等。

确保实验环境安全和试剂质量可靠。

2. 实验步骤a. 将待测金属样品分别插入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中;b. 将导电线连接到金属样品上,并将另一端连接到电池的正负极;c. 观察金属样品是否发生电解现象,记录电流大小和电压变化。

结果及分析:在酸性溶液中,当金属样品接触电池后,我们观察到气泡从金属表面释放出来,并且电池电压显著下降,电流大小增加。

而在碱性溶液中,金属样品与电池连接后,没有明显的气泡生成,电池电压变化不大,电流大小较小。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在酸性溶液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而在碱性溶液中未发生明显的氧化还原反应。

这是因为酸性溶液中含有较多的氢离子(H+),而碱性溶液中则含有较多的氢氧根离子(OH-)。

氧化还原反应是由电子的转移而引起的化学反应,而电子的转移需要一个给电子体(还原剂)和一个受电子体(氧化剂)。

在酸性溶液中,金属样品将电子转移给氢离子,产生氢气;在碱性溶液中,由于氢离子几乎不存在,电子转移不易发生。

这解释了为什么在酸性溶液中观察到明显的氧化还原反应而在碱性溶液中没有。

实际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们常用的电池就是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工艺制造而成。

电池通过将金属作为还原剂和化学品作为氧化剂,利用电子的转移实现了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此外,氧化还原反应还在电镀、腐蚀、燃烧等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实验结果表明,氧化还原反应在酸性溶液中发生较为明显,而在碱性溶液中并不突出。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测量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使用标准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电子转移的反应,其中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导致其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这种反应通常可以表示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从还原剂向氧化剂转移。

标准电极电势是一个用于衡量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程度的重要参数。

它反映了在标准压力和温度下,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通过比较标准电极电势和反应中各物质的标准电极电势,可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铜和铁作为反应物,观察它们在硫酸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铜和铁在硫酸溶液中会发生如下反应:Fe+CuSO4→FeSO4+Cu。

通过测量反应前后的电流和电压变化,我们可以计算出各物质的标准电极电势,进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情况。

三、实验用品1.硫酸铜溶液2.硫酸溶液3.铁钉4.铜片5.电解池6.电流计8.恒温水浴9.计时器10.实验数据记录表四、实验步骤1.将电解池放入恒温水浴中,保持温度稳定。

2.向电解池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将铜片放入电解池的一极,铁钉放入另一极。

3.将电流计和电压计与电解池连接,记录初始电流和电压。

4.开启计时器,开始记录实验数据。

每间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5.持续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直到反应完成。

6.结束后关闭电源,将电解池取出,清洗并整理实验用品。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包括各物质的标准电极电势、电流、电压等参数。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各物质的标准电极电势,并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方向和程度。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硫酸溶液中,铁与硫酸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铁失去电子被氧化成硫酸亚铁,铜离子获得电子被还原成铜单质。

通过比较各物质的标准电极电势,我们可以判断出该反应是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前后电势降低,说明铁在反应中失去电子被氧化。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

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和常见氧化剂、还原剂的性质。

3、学会通过实验现象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并能进行简单的定量分析。

二、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是在反应前后元素的氧化数具有相应的升降变化的化学反应。

这种反应可以理解为在化学反应中,电子从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导致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能够接受电子,使自身的化合价降低;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能够提供电子,使自身的化合价升高。

常见的氧化剂如高锰酸钾(KMnO₄)、重铬酸钾(K₂Cr₂O₇)等,常见的还原剂如亚硫酸钠(Na₂SO₃)、碘化钾(KI)等。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仪器:试管、试管架、玻璃棒胶头滴管、量筒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托盘天平2、药品:01mol/L 高锰酸钾溶液01mol/L 硫酸亚铁溶液01mol/L 碘化钾溶液3mol/L 硫酸溶液淀粉溶液新制氯水四、实验步骤1、高锰酸钾与硫酸亚铁的反应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 2mL 01mol/L 硫酸亚铁溶液。

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加 2 滴 3mol/L 硫酸溶液,然后再滴加 2 滴01mol/L 高锰酸钾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向另一支试管中先滴加 2 滴 01mol/L 高锰酸钾溶液,然后再滴加 2 滴 3mol/L 硫酸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2、氯水与碘化钾的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 2mL 01mol/L 碘化钾溶液。

向试管中滴加 2 滴新制氯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再向试管中滴加 2 滴淀粉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五、实验现象及分析1、高锰酸钾与硫酸亚铁的反应先滴加硫酸再滴加高锰酸钾的试管中,溶液由浅绿色逐渐变为黄色。

这是因为硫酸亚铁中的二价铁离子(Fe²⁺)具有还原性,高锰酸钾中的高锰酸根离子(MnO₄⁻)具有氧化性。

在酸性条件下,高锰酸根离子被还原为二价锰离子(Mn²⁺),二价铁离子被氧化为三价铁离子(Fe³⁺),溶液颜色由浅绿色(Fe²⁺)变为黄色(Fe³⁺)。

氧化还原的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包括氧化和还原的概念。

2. 掌握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3. 研究介质浓度、温度等因素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4. 学习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基本操作及原理。

5. 通过实验加深对电化学腐蚀等基本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电子从一个物质转移到另一个物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物质被氧化(失去电子),而另一个物质被还原(获得电子)。

电极电势是衡量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方向和程度的重要参数。

根据能斯特方程,电极电势与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仪器:- 酸度计- 烧杯- 量筒- 导线- 灵敏电流计- 铜片- 锌片- 胶头滴管试剂:- 0.1mol/L KI溶液- 0.1mol/L FeCl3溶液- 1ml CCL4- 酚酞溶液- 红石蕊试纸四、实验步骤1. 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关系实验:- 在0.5ml 0.1mol/L KI溶液中加入2-3滴0.1mol/L FeCl3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 加入1ml CCL4,震荡后观察CCL4层的颜色。

2. 浓度和酸度对电极电势影响实验:- 在两只烧杯中分别注入相同体积的KI溶液和FeCl3溶液。

- 在KI溶液中插入铜片,在FeCl3溶液中插入锌片,中间以盐桥相通。

- 用导线将铜片和锌片分别与伏特表的负极和正极相接,测量两电极之间的电压。

- 在KI溶液中加入饱和氯水,观察电压变化。

- 在FeCl3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 逐渐加入NaOH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关系实验:- 加入FeCl3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绿色,说明Fe3+被还原为Fe2+。

- 加入CCL4后,CCL4层呈紫红色,说明I2被氧化为I2-。

2. 浓度和酸度对电极电势影响实验:- 加入饱和氯水后,电压增大,说明Cl2的氧化能力增强。

- 加入酚酞溶液后,溶液呈红色,说明Fe3+被还原为Fe2+。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引言: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反应,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氧化还原反应的现象和结果,探究其反应机制和影响因素。

实验目的: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观察不同物质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现象;3. 探究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材料和方法:1. 材料:锌粉、铜片、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硫酸、试管等;2. 方法:a. 实验一:将锌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反应现象;b. 实验二:将铜片放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反应现象;c. 实验三:将锌粉放入硫酸中,观察反应现象。

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是锌粉逐渐变成铜色,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这是因为锌粉被氧化成了锌离子,而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被还原成了金属铜。

这是一个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

2. 实验二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表面逐渐变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由紫色变为无色。

这是因为铜片被氧化成了铜离子,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的高锰酸根离子被还原成了无色的锰离子。

同样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3. 实验三观察到的现象是锌粉逐渐溶解,溶液中产生气泡。

这是因为锌粉被硫酸氧化成了锌离子,并与硫酸中的氢离子反应生成氢气。

这也是一个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

4.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结论: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失去或获得电子的过程,其中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

实验延伸:1. 进一步探究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2. 进行更多不同物质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观察不同反应条件下的现象和结果;3. 研究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电池、腐蚀等。

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氧化还原反应的现象和结果,深入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氧化还原反应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对于理解化学反应和应用化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氧化还原反应,促进科技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报告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报告引言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中一类重要的反应类型,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工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生物化学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探究其基本原理和应用。

实验一:金属与酸的反应首先,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金属(锌、铜、铁)和酸(盐酸、硫酸)进行反应。

实验过程中,我们将金属片分别放入不同的酸溶液中,观察其反应情况。

结果显示,锌与盐酸反应产生了氢气的气泡,并伴有溶液变绿的现象。

这是因为锌具有较活泼的还原性,能够与酸中的氢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氢气。

而铜与盐酸反应则没有明显的反应产物,因为铜的还原性较差,不易与酸发生反应。

实验二: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反应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氧化剂(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和还原剂(亚硫酸钠、亚硝酸钠)进行反应。

实验过程中,我们将氧化剂溶液和还原剂溶液混合,观察其反应情况。

结果显示,高锰酸钾与亚硫酸钠溶液混合后,溶液由紫色变为无色,产生了气体的释放。

这是因为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而亚硫酸钠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两者反应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高锰酸钾被还原为无色物质,同时释放出气体。

而过氧化氢与亚硝酸钠溶液混合后,溶液发生了剧烈的气体释放,产生了气泡和白色的沉淀。

这是因为过氧化氢是一种较强的氧化剂,而亚硝酸钠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两者反应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了气体和沉淀。

实验三:电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电化学池,将金属电极(铜和锌)分别浸入盐酸溶液中,通过连接电极与电源,观察其反应情况。

结果显示,铜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溶液中的铜离子被还原为金属铜,同时伴有氢气的气泡产生。

而锌电极发生了还原反应,溶液中的氢离子被氧化为气体的形式,同时伴有溶液变绿的现象。

这是因为铜的还原性较差,容易被氧化,而锌的还原性较好,容易被还原。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中一类重要的反应类型,涉及到物质的电子转移。

实验报告_氧化还原

实验报告_氧化还原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方法及操作技能;3.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极电势与反应方向的关系;4. 熟悉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之间发生电子转移,其中一个物质被氧化(失去电子),另一个物质被还原(获得电子)的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是:电子转移、化合价变化、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氧化态发生变化。

电极电势是衡量氧化还原反应自发进行程度的重要指标。

根据能斯特方程,电极电势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温度、标准电极电势等因素有关。

电极电势越高,氧化还原反应自发进行的趋势越强。

三、实验用品1. 仪器:烧杯、试管、滴管、电子天平、pH计、电极、盐桥、伏特计、导线等;2. 试剂:FeCl3溶液、KI溶液、NaCl溶液、HCl溶液、CuSO4溶液、ZnSO4溶液、NaOH溶液、KMnO4溶液、KI溶液、FeSO4溶液、H2SO4溶液、HNO3溶液、Na2Cr2O7溶液、KCl溶液、NH3·H2O溶液、CCl4、酚酞溶液、红石蕊试纸等。

四、实验步骤1.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2mL FeCl3溶液,然后逐滴加入KI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若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棕色,说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2)取一支试管,加入2mL NaCl溶液,然后逐滴加入HCl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若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2. 电极电势实验(1)取一支烧杯,加入2mL CuSO4溶液,插入铜电极,用导线连接伏特计,记录电压值。

(2)取另一支烧杯,加入2mL ZnSO4溶液,插入锌电极,用导线连接伏特计,记录电压值。

(3)将铜电极和锌电极分别插入两支烧杯中,用盐桥连接,用导线连接伏特计,记录电压值。

(4)向两支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NaOH溶液,观察电压值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FeCl3溶液与KI溶液混合后,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棕色,说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氧化还原反应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了解介质的酸碱性对氧化还原反应方向和产物的影响;
3.了解反应物浓度和温度对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影响;
4.掌握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5.学习用酸度计测定原电池电动势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参加反应的物质间有电子转移或偏移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还原能力的大小,可以根据相应电对电极电势的大小来判断。

电极电势愈大,电对中的氧化型的氧化能力愈强。

电极电势愈小,电对中的还原型的还原能力愈强。

根据电极电势大小可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当E MF= E(氧化剂)- E(还原剂)> 0时;反应正向自发进行
当E MF= E(氧化剂)- E(还原剂) = 0时;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当E MF= E(氧化剂)- E(还原剂)< 0时;不能进行自发反应
┃>0.2V时),通常可当氧化剂电对和还原剂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相差较大时,(如│E
MF
以用标准电池电动势判断反应的方向.
由电极反应的能斯特(Nernst)方程式,可以看出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298.15K 时;
0.0592V c(氧化型)
E = Eø + ——————㏒——————
Z c(还原型)
溶液的PH会影响某些电对的电极电势或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介质的酸碱性也会影响某些氧化还原的产物。

原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当有沉淀或配合物生成时,会引起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改变。

三.实验内容
ø
实验步骤现象反应方程式解释与结论
1.上层橙色2I- + 2Fe3+= I2 + 2Fe2+ Eø(Fe3+/ Fe2+)>Eø(I2/I-)下层紫红色故Eø>0,反应生成I2并溶于
CCl
4
2.上层棕黄色2Br- + 2Fe3+ ≠Eø(Fe3+/ Fe2+)<Eø(Br-2/ Br--)下层无色故Eø<0,反应不能发生。

/I-)<Eø(Fe3+/ Fe2+)<Eø(Br-2/ Br--)
结论:Eø(I
2
Eø(I2/I-)和Eø(Br-2/ Br--)分别是最强的还原剂和氧化剂。

H2O2为氧化剂
3.橘红色2KI + H2O2 + H2SO4=
I2 + K2SO4 + 2H2O
H2O2为还原剂
4.肉红色2KMnO4 + 3H2SO4+5H2O2
=
K2SO4+ 2MnSO4 +
5O2+82H2O
结论:H2O2在上述分别用作氧化剂和还原剂。

5.墨绿色Cr2O2-7 + 2H+ + SO2-3=
2Cr3+ + SO2-4 + 6H2O
在酸中Cr2O2-7具有氧化性
6.Cr2O2-7 + 14H+ + 6Fe 2+=
2Cr3+ + 6Fe 3+ + 7H2O
在酸中Cr2O2-7具有还原性步骤现象反应方程式解释与结论
紫色退去 2 MnO-4 + 2H+ + 5SO2-3 =
Mn2+ + 5SO2-4 + 7H2O2生成Mn2+;MnO-4在酸性介质中具有强氧化性
黑色沉淀 2 MnO-4 + H20 + SO2-3 =
MnO2 + 2OH- + 3 SO2-4生成MnO2;MnO-4在中性介质中氧化性减弱
墨绿色2MnO-4 + 2OH- + SO2-3=
MnO2-4+ H2O + SO2-4生成MnO2-4;MnO-4在碱性介质中氧化性最弱
1.溶液PH对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影响
橘红色I0-3 + 5I- + 6H+ =3I2 + 3H2O I0-3与I-反应生成I2 ;溶于CCl4
棕黑色沉淀KIO3 + 5KI + 6H2SO4 =
6K2SO4 + 3I2 + 3H2O
沉淀溶解
步骤现象反应方程式解释与结论

快提高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2.温度对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影响
步骤现象反应方程式解释与结论
褪色较快2KMnO4+ 3H2SO4+
5H2C2O4=
2MnSO4+K2SO4+ 10CO2
+8H2O 较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褪色较慢
1. E NF(Zn)的测量
负极(Zn): Zn – 2e- = Zn2+氧化反应
正极(甘汞电极): E = 0.2415V 还原反应
将Zn电极与标准电极组成原电池,由于饱合甘汞电极E = 0.2415V,则测量该原电池
电动势,即可确定欲测电极既Zn电极及电极电势,E = E
(+)+ E
(-)
2. E M F﹤(Cu)的测量
负极(Zn): Zn – 2e- = Zn2+氧化反应E M F(Zn)= -0。

763V 正极(Cu):Cu2+ +2e-=Cu 还原反应
电池反应:Zn + Cu2+ = Zn2+ + Cu
由E = E
(+)+ E
(-)
可计算出E(Cu2+/ Cu)(Eø(Cu2+/ Cu)
2.E M F{[Cu(NH)4]2+/Cu}的测量
负极(Zn): Zn – 2e- = Zn2+氧化反应正极[Cu(NH)4]2+ + +2e- = Cu + 4NH3还原以应
由E = E
(+)+ E
(-)
可计算出E[Cu(NH)
4
]2+/Cu
思考题:
1.为什么K
2
Cr2O2-7能氧化浓盐酸中的氯离子,而不能氧化氯化钠溶液中的氯离子?
答:在反应K
2
Cr2O2-7 + 14HCl(浓)= 2KCl + 2CrCl3 + 3Cl2 + 7H2O中,只有在浓HCl加热时
才被氧化,生成物产生大量的Cl-,同时在卤素中Cl-的还原性较弱,所以K
2
Cr2O2-7不能氧化NaCl浓溶液中的Cl-。

2.在碱性溶液中,Eø(IO-3/I2)和Eø(SO2-4/ SO2-3)的数值分别为多少伏?
答:Eø(IO-
3/I
2
)= 1.209 Eø(SO2-
4
/ SO2-
3
)= 0.9362
3. 温度和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有何影响? E M F大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速率
也一定大吗?
答: 加大反应物浓度和升高温度可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E M
F大的氧化还原反应速率不一定快.
4. 饱和甘汞电极与标准甘汞电极的电极电势是否相等?
答: 不相等.饱和甘汞电极电势E=0.2415V,而标准甘汞电极的电极电势Eø=0.2650V .
5.计算原电池
(-)Ag ︳AgCl
(S)︱KCl(0.01 mol·L-1)‖AgNO
3
(0.01 mol·L-1)︳Ag(+)
(盐桥为饱和NH
4NO
3
溶液)的电动势.
答: 电极反应:Ag+ + e-→Ag AgCl + e-→Ag + Cl-
E(Ag+/ Ag) = Eø(Ag+/ Ag)+ 0.0592·㏒C(Ag+)
=0.7991V – 0.1184V
=0.6807V
E (AgCl/ Ag) = Eø(AgCl / Ag)+ 0.0592·㏒C(1/C( Cl-) =0.2225 V– 0.1784V
=0.0441V
E(Ag+/ Ag) - E (AgCl/ Ag) =0.6807V -0.0441V
=0.6366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