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学生实验报告(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引言: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中十分重要且普遍的一类反应。
该反应涉及到电子的转移,常常在生活和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通过实验探索其反应机制和影响因素。
实验过程:1. 材料准备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准备了所需的实验室器具和试剂:酸性溶液、碱性溶液、金属样品、导电线、电池、溶液容器等。
确保实验环境安全和试剂质量可靠。
2. 实验步骤a. 将待测金属样品分别插入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中;b. 将导电线连接到金属样品上,并将另一端连接到电池的正负极;c. 观察金属样品是否发生电解现象,记录电流大小和电压变化。
结果及分析:在酸性溶液中,当金属样品接触电池后,我们观察到气泡从金属表面释放出来,并且电池电压显著下降,电流大小增加。
而在碱性溶液中,金属样品与电池连接后,没有明显的气泡生成,电池电压变化不大,电流大小较小。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在酸性溶液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而在碱性溶液中未发生明显的氧化还原反应。
这是因为酸性溶液中含有较多的氢离子(H+),而碱性溶液中则含有较多的氢氧根离子(OH-)。
氧化还原反应是由电子的转移而引起的化学反应,而电子的转移需要一个给电子体(还原剂)和一个受电子体(氧化剂)。
在酸性溶液中,金属样品将电子转移给氢离子,产生氢气;在碱性溶液中,由于氢离子几乎不存在,电子转移不易发生。
这解释了为什么在酸性溶液中观察到明显的氧化还原反应而在碱性溶液中没有。
实际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们常用的电池就是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工艺制造而成。
电池通过将金属作为还原剂和化学品作为氧化剂,利用电子的转移实现了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此外,氧化还原反应还在电镀、腐蚀、燃烧等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实验结果表明,氧化还原反应在酸性溶液中发生较为明显,而在碱性溶液中并不突出。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的理解。
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方法。
3、学会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氧化数发生变化的反应。
氧化数升高的过程称为氧化,氧化数降低的过程称为还原。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过程和还原过程总是同时发生的。
氧化剂是在反应中能够使其他物质氧化,自身被还原的物质,其氧化数降低;还原剂是在反应中能够使其他物质还原,自身被氧化的物质,其氧化数升高。
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类型有: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
例如,锌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Zn + CuSO₄= ZnSO₄+ Cu在这个反应中,锌(Zn)的氧化数从 0 升高到+2,被氧化,是还原剂;铜离子(Cu²⁺)的氧化数从+2 降低到0,被还原,是氧化剂。
三、实验用品1、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
2、药品:稀硫酸(H₂SO₄)、铜片、锌片、铁钉、氯化铁溶液(FeCl₃)、碘化钾溶液(KI)、淀粉溶液。
四、实验步骤1、铜与稀硫酸的反应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约 2 mL 稀硫酸。
放入一小块铜片,观察有无明显现象。
实验现象:铜片表面无明显变化。
解释: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位于氢之后,不能置换出稀硫酸中的氢,所以不发生反应。
2、锌与稀硫酸的反应另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约 2 mL 稀硫酸。
放入一小块锌片,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锌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解释:锌的金属活动性强于氢,能置换出稀硫酸中的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Zn + H₂SO₄= ZnSO₄+ H₂↑,锌被氧化,氢离子被还原。
3、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约 2 mL 硫酸铜溶液。
放入一枚洁净的铁钉,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解释: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能将铜离子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 + CuSO₄= FeSO₄+ Cu,铁被氧化,铜离子被还原。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观察氧化还原反应的现象和性质,分析反应机理,探究不同物质的氧化还原性质。
实验中使用了铜、锌、铝、铁等金属与酸、碱等溶液进行反应,观察了产生的气体、溶液颜色的变化等现象,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物质的氧化还原性质不同。
一、引言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中一类重要的反应,常见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性质,观察反应的现象和结果,以及分析其背后的反应机理。
二、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在反应中,物质的电荷状态发生变化,其中一个物质被氧化失去电子,而另一个物质被还原获得电子。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几种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包括酸与金属的反应、金属的置换反应等。
三、实验步骤1. 酸与金属的反应:a. 取一个试管,加入少量稀盐酸。
b. 将一小块铜片放入试管中,观察反应现象。
c. 记录产生的气体、溶液颜色的变化等观察结果。
2. 金属的置换反应:a. 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稀盐酸。
b. 在一个试管中加入锌片,在另一个试管中加入铝片。
c. 观察两个试管中反应现象,并记录观察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 酸与金属的反应:根据实验观察,当铜片与稀盐酸反应时,产生了一氧化二氮气体,并有明显的溶液颜色变化。
这表明铜被氧化失去了电子,而酸则被还原获得了电子。
2. 金属的置换反应:在本实验中,当锌片与稀盐酸反应时,观察到了溶液颜色变化和气泡产生。
这表明锌被氧化失去了电子,而酸被还原获得了电子。
当铝片与稀盐酸反应时,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
这表明金属的氧化还原性质与其化学活性有关。
五、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常见于酸与金属的反应、金属的置换反应等。
2. 不同金属的氧化还原性质不同,与其化学活性有关。
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实验过程中我注意了观察反应现象的细节,并记录了准确的观察结果。
在结果分析与讨论中,我能够结合实验现象和化学原理进行合理的解释。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测量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使用标准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电子转移的反应,其中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导致其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这种反应通常可以表示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从还原剂向氧化剂转移。
标准电极电势是一个用于衡量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程度的重要参数。
它反映了在标准压力和温度下,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通过比较标准电极电势和反应中各物质的标准电极电势,可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铜和铁作为反应物,观察它们在硫酸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铜和铁在硫酸溶液中会发生如下反应:Fe+CuSO4→FeSO4+Cu。
通过测量反应前后的电流和电压变化,我们可以计算出各物质的标准电极电势,进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情况。
三、实验用品1.硫酸铜溶液2.硫酸溶液3.铁钉4.铜片5.电解池6.电流计8.恒温水浴9.计时器10.实验数据记录表四、实验步骤1.将电解池放入恒温水浴中,保持温度稳定。
2.向电解池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将铜片放入电解池的一极,铁钉放入另一极。
3.将电流计和电压计与电解池连接,记录初始电流和电压。
4.开启计时器,开始记录实验数据。
每间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5.持续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直到反应完成。
6.结束后关闭电源,将电解池取出,清洗并整理实验用品。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包括各物质的标准电极电势、电流、电压等参数。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各物质的标准电极电势,并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方向和程度。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硫酸溶液中,铁与硫酸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铁失去电子被氧化成硫酸亚铁,铜离子获得电子被还原成铜单质。
通过比较各物质的标准电极电势,我们可以判断出该反应是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前后电势降低,说明铁在反应中失去电子被氧化。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
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和常见氧化剂、还原剂的性质。
3、学会通过实验现象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并能进行简单的定量分析。
二、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是在反应前后元素的氧化数具有相应的升降变化的化学反应。
这种反应可以理解为在化学反应中,电子从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导致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能够接受电子,使自身的化合价降低;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能够提供电子,使自身的化合价升高。
常见的氧化剂如高锰酸钾(KMnO₄)、重铬酸钾(K₂Cr₂O₇)等,常见的还原剂如亚硫酸钠(Na₂SO₃)、碘化钾(KI)等。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仪器:试管、试管架、玻璃棒胶头滴管、量筒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托盘天平2、药品:01mol/L 高锰酸钾溶液01mol/L 硫酸亚铁溶液01mol/L 碘化钾溶液3mol/L 硫酸溶液淀粉溶液新制氯水四、实验步骤1、高锰酸钾与硫酸亚铁的反应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 2mL 01mol/L 硫酸亚铁溶液。
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加 2 滴 3mol/L 硫酸溶液,然后再滴加 2 滴01mol/L 高锰酸钾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向另一支试管中先滴加 2 滴 01mol/L 高锰酸钾溶液,然后再滴加 2 滴 3mol/L 硫酸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2、氯水与碘化钾的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 2mL 01mol/L 碘化钾溶液。
向试管中滴加 2 滴新制氯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再向试管中滴加 2 滴淀粉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五、实验现象及分析1、高锰酸钾与硫酸亚铁的反应先滴加硫酸再滴加高锰酸钾的试管中,溶液由浅绿色逐渐变为黄色。
这是因为硫酸亚铁中的二价铁离子(Fe²⁺)具有还原性,高锰酸钾中的高锰酸根离子(MnO₄⁻)具有氧化性。
在酸性条件下,高锰酸根离子被还原为二价锰离子(Mn²⁺),二价铁离子被氧化为三价铁离子(Fe³⁺),溶液颜色由浅绿色(Fe²⁺)变为黄色(Fe³⁺)。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引言: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反应,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氧化还原反应的现象和结果,探究其反应机制和影响因素。
实验目的: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观察不同物质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现象;3. 探究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材料和方法:1. 材料:锌粉、铜片、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硫酸、试管等;2. 方法:a. 实验一:将锌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反应现象;b. 实验二:将铜片放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反应现象;c. 实验三:将锌粉放入硫酸中,观察反应现象。
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是锌粉逐渐变成铜色,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这是因为锌粉被氧化成了锌离子,而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被还原成了金属铜。
这是一个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
2. 实验二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表面逐渐变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由紫色变为无色。
这是因为铜片被氧化成了铜离子,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的高锰酸根离子被还原成了无色的锰离子。
同样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3. 实验三观察到的现象是锌粉逐渐溶解,溶液中产生气泡。
这是因为锌粉被硫酸氧化成了锌离子,并与硫酸中的氢离子反应生成氢气。
这也是一个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
4.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结论: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失去或获得电子的过程,其中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
实验延伸:1. 进一步探究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2. 进行更多不同物质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观察不同反应条件下的现象和结果;3. 研究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电池、腐蚀等。
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氧化还原反应的现象和结果,深入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氧化还原反应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对于理解化学反应和应用化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氧化还原反应,促进科技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报告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报告引言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中一类重要的反应类型,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工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生物化学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探究其基本原理和应用。
实验一:金属与酸的反应首先,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金属(锌、铜、铁)和酸(盐酸、硫酸)进行反应。
实验过程中,我们将金属片分别放入不同的酸溶液中,观察其反应情况。
结果显示,锌与盐酸反应产生了氢气的气泡,并伴有溶液变绿的现象。
这是因为锌具有较活泼的还原性,能够与酸中的氢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氢气。
而铜与盐酸反应则没有明显的反应产物,因为铜的还原性较差,不易与酸发生反应。
实验二: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反应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氧化剂(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和还原剂(亚硫酸钠、亚硝酸钠)进行反应。
实验过程中,我们将氧化剂溶液和还原剂溶液混合,观察其反应情况。
结果显示,高锰酸钾与亚硫酸钠溶液混合后,溶液由紫色变为无色,产生了气体的释放。
这是因为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而亚硫酸钠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两者反应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高锰酸钾被还原为无色物质,同时释放出气体。
而过氧化氢与亚硝酸钠溶液混合后,溶液发生了剧烈的气体释放,产生了气泡和白色的沉淀。
这是因为过氧化氢是一种较强的氧化剂,而亚硝酸钠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两者反应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了气体和沉淀。
实验三:电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电化学池,将金属电极(铜和锌)分别浸入盐酸溶液中,通过连接电极与电源,观察其反应情况。
结果显示,铜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溶液中的铜离子被还原为金属铜,同时伴有氢气的气泡产生。
而锌电极发生了还原反应,溶液中的氢离子被氧化为气体的形式,同时伴有溶液变绿的现象。
这是因为铜的还原性较差,容易被氧化,而锌的还原性较好,容易被还原。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中一类重要的反应类型,涉及到物质的电子转移。
大学氧化还原实验报告

大学氧化还原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大学氧化还原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分类和反应特征,了解常见氧化剂、还原剂、氧化酸、还原酸的特点和反应规律。
实验材料和仪器:氢氧化钠、过氧化氢、硫酸、酒精灯、试管、试管夹、酒精灯夹、塑料笔尖。
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存在电子的转移现象。
在该反应中受到氧化作用的物质被称作氧化剂,而受到还原作用的物质则被称作还原剂。
一般来说,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一方失去电子(氧化),而另一方获得电子(还原)。
具体而言,该反应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表示:氧化剂 + 还原剂→ 氧化物 + 还原物在该方程式中,氧化剂和还原剂都是反应物,而氧化物和还原物则是生成物。
反应中的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都是通过电子的移动来实现的。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先进行试管的消毒。
2. 取5个试管,分别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溶液、过氧化氢溶液,每种试管中的试液应该保持在同样的水平线。
3. 在试管中分别加入不同颜色的酒精,之后用试管夹将试管放置在酒精灯上稍作加热。
4. 当试管中的酒精开始燃烧时,将试管迅速倒置,然后将塑料笔尖放入试管中。
5. 观察试管内发生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实验中氢氧化钠与过氧化氢的反应使得溶液从最初的透明变成了淡黄色,表示过氧化氢发生了不完全分解的现象;硫酸和过氧化氢反应时溶液呈现出烟雾状,表示产生了氧化性介质的氧。
试验中,酒精燃烧时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CO2和水,同时试管中的氧会被消耗,从而使得塑料笔尖的颜色由橙色变为深蓝色。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证明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特征和反应机理,并掌握了一些重要的氧化剂、还原剂。
通过该实验,我们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有关化学反应的知识,更好地掌握化学分析的基础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大学学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无机化学实验B 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班级:材料科学与工程理科实验班姓名:袁丹学号:20160419310026 日期:2016.12.05实验名称:氧化还原平衡与电化学一、实验目的1、理解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掌握介质酸碱性、浓度对电极电势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3、了解还原性和氧化性的相对性。
4、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学习原电池电动势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或偏移。
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被还原,元素的氧化值减小;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被氧化,元素的与氧化值增大。
物质氧化还原能力的大小可以根据对应的电极电势的大小来判断。
电极电势越大,电对中氧化型的氧化能力越强;电极电势越小,电对中还原型的还原能力越强。
根据电极电势的大小可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当氧化剂电对的电极电势大于还原剂电对的电极电势时,即时,反应自发向正向进行。
由电极的能斯特方程式可以看出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电极电势的影响,298.15K时溶液的pH也会影响某些电对的电极电势或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介质的酸碱性也会影响某些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如MnO4—在酸性、中性、碱性介质中的还原产物分别为Mn2+、MnO2和MnO4—。
一种元素(如O)由多种氧化态时,氧化态居中的物质(如H2O2)一般既可作为还原剂,又可作为氧化剂。
三、仪器与试剂仪器:试管、烧杯。
试剂:CuSO4(0.1mol·L-1),KI(0.1mol·L-1),CCl4,KMnO4(0.01mol·L-1),H2SO4(2mol·L-1),NaOH(6mol/L),Na2SO3(0.2mol/L),KIO3(0.1mol/L),NaOH(2mol/L),FeCl3(0.1mol/L),KBr(o.1mol/L),SnCl2(0.2mol/L),KSCN(0.1mol/L),H2O2(3%),ZnSO4(1mol/L),CuSO4(1mol/L)。
四、实验步骤1、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取1支试管,加入10滴0.1mol/L CuSO4溶液,10滴0.1mol/L KI 溶液,观察现象。
再加入10滴CCl4,充分振摇,观察CCl4层颜色,记录现象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①反应试剂图片0.1mol/L CuSO4溶液(浅蓝色)0.1mol/L KI溶液(无色)CCl4(无色)② 0.1mol/L CuSO4溶液与 -0.1mol/L KI溶液混合现象:反应生成棕黄色沉淀反应方程式:2CuSO4+ 4KI=2CuI↓ + I2+ 2K2SO4现象解释:的还原性大于的还原性,因此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为白色沉淀,吸附呈现棕黄色。
③再加入10滴CCl4,充分振摇,现象:溶液分层,上层为橙黄色,下层为紫红色且有白色沉淀。
如图所示解释:碘单质在四氯化碳中呈紫色2、介质酸碱性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1)对产物的影响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滴0.01mol/L KMnO4溶液。
在第一支中加入3滴2mol/L H2SO4溶液,第二支中加入6滴蒸馏水,第三支中加入6滴6mol/L NaOH溶液,然后分别向三支试管中逐滴滴加0.2mol/L Na2SO3溶液,振摇并观察三支试管中的现象。
①反应试剂:0.01mol/L KMnO4溶液(紫红色)2mol/L H2SO4溶液(无色)蒸馏水(无色)6mol/L NaOH溶液(无色)0.2mol/L Na2SO3溶液反应现象,原理及方程式②2mol/L H2SO4溶液与0.01mol/L KMnO4溶液混合,后加入0.2mol/L Na2SO3溶液现象:紫红色褪去,溶液变为无色。
反应方程式:2KMnO4+ 5Na2SO3+ 3H2SO4=K2SO4+ 2MnSO4+ 5Na2SO4+ 3H2O 解释:高锰酸钾的氧化性大于,且的还原性大于,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高锰酸钾变成硫酸锰,颜色褪去。
③ 0.01mol/L KMnO4溶液与蒸馏水混合,再加入Na2SO3溶液。
现象:溶液由紫红色变为黄色,且有黑色沉淀生成。
反应方程式:2KMnO4 + 3Na2SO3 +H2O=3Na2SO4 + 2KOH + 2MnO2↓解释:在中性条件下,其反应生成MnO2,为黑色沉淀④ 0.01mol/L KMnO4溶液与6mol/L NaOH溶液混合,再加入Na2SO3溶液现象:溶液由紫红色变为墨绿色。
反应方程式:2KMnO4 + Na2SO3 +2NaOH=Na2SO4 + K2MnO4 + Na2MnO4 +H2O解释:在碱性条件下,高锰酸钾和硫酸钠反应,高锰酸钾为氧化剂,硫酸钠为还原剂。
生成锰酸钾溶液呈墨绿综上所述:溶液的酸碱度对生成的产物有巨大影响。
(2)对反应方向的影响取1支试管,加入10滴0.1mol/L KI溶液和2~3滴0.1mol/L KIO3溶液,混匀后观察现象。
再加入几滴2mol/L H2SO4溶液,观察现象。
在逐滴滴加2mol/L NaOH溶液使溶液呈碱性,观察现象。
解释上述现象,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①反应试剂0.1mol/L KI溶液(无色) 0.1mol/L KIO3溶液(无色)2mol/L H2SO4溶液(无色) 2mol/L NaOH溶液(无色)②0.1mol/L KI溶液和0.1mol/L KIO3溶液,混匀后。
现象:无明显变化,溶液无色③加入2mol/L H2SO4溶液现象:溶液有无色变为棕黄色,且有棕色沉淀生成。
方程式:5KI + KIO3 + 3H2SO4=3H2O + 3I2+ 3K2SO4解释:和发生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归中反应生成,碘微溶与水,其水溶液呈棕黄色。
④加2mol/L NaOH溶液现象:沉淀溶解,溶液变为淡黄色。
化学方程式:3I2+ 6NaOH=5NaI + NaIO3+ 3H2O解释: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歧化反应生成和,因此沉淀溶解。
3、利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⑴取1支试管,加入10滴0.1mol/L KI溶液和2滴 0.1mol/L FeCl3溶液,摇匀后,加入6滴CCl4,充分振摇,观察CCl4层颜色,记录现象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实验试剂0.1mol/L KI溶液(无色) 0.1mol/LFeCl3溶液(黄色) CCl4溶液(无色)②实验数据现象:溶液分层,下层为紫红色,上层为橙红色。
方程式:2FeCl3 + 2KI=2FeCl2 + 2KCl + I2解释:常见离子还原性顺序:>>>>Br->Cl->F-,的还原性大于的还原性,反应可以发生。
I2溶于CCl4显紫色。
⑵以0.1mol/L KBr溶液代替0.1mol/L KI溶液进行同样的实验,观察CCl4层颜色,记录现象并写下反应方程式。
①实验试剂0.1mol/L KBr溶液(无色)0.1mol/L FeCl3溶液(黄色) CCl4溶液(无色)②实验数据现象:溶液分层,上层为淡黄色,下层为无色方程式:KBr不与FeCl3反应解释: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大于还原剂的还原性,故而不能反应。
⑶查出相应电对的电极电势的大小并比较,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说明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方向之间的关系。
电极电势越大,电对中氧化剂的养化能力越强;电极电势越小,电对中还原剂的还原能力越强。
4、利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顺序取1支试管,加入10滴0.1mol/L FeCl3溶液和4滴0.1mol/L KMnO4溶液,摇匀后再逐滴滴加0.2mol/L SnCl2溶液,并不断振摇,至KMnO4溶液刚一褪色(SnCl2溶液不能过量),加入1滴0.1mol/L KSCN溶液,观察现象。
继续滴加0.2mol/L SnCl2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查出相应电对的电极电势的大小并比较,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⑴实验试剂0.1mol/L FeCl3(黄色)0.1mol/L KMnO4溶液(紫红色)0.2mol/L SnCl2溶液(无色)0.1mol/L KSCN(无色)⑵实验数据①FeCl3溶液和KMnO4溶液摇匀后再加入SnCl2溶液至KMnO4溶液刚一褪色,如图所示。
现象:溶液由紫红色变为黄色化学方程式:+++22=5+5+4+11O解释:电极电势越大,则氧化性越强。
高锰酸钾的氧化性大于氯化铁的氧化性,故而还原剂SnCl2与先与高锰酸钾反应剩下氯化铁显黄色②再加入KSCN溶液现象:溶液由黄色变为血红色方程式:Fe3++3SCN-=Fe(SCN)3解释:Fe3+和SCN-结合形成血红色络合物③再逐滴加入SnCL2现象:血红色褪去,溶液变为无色方程式:SnCL2+2FeCL3=SnCL4+2FeCL2解释:氯化铁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氯化锡具有较强的还原性,S n2+把Fe3+还原为Fe2+,溶液接近无色。
五、思考题1、何种介质中KMnO4的氧化性最强?不同介质中它的还原性产物分别是什么?答:在酸性条件下KMnO4的氧化性最强。
在酸性条件下还原产物为在中性条件下还原产物为在碱性条件下还原产物为2、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如何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答:根据电极电势判断,电极电势越大,电对中的氧化型的氧化能力越强,还原型的还原能力越弱。
电极电势越小,电对中的氧化型的氧化能力越弱,还原型的还原能力越强。
3、将铜片插入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银片插入盛有AgNO3溶液的烧杯中,若加氨水到CuSO4溶液中,电池的电动势将如何变化?若加氨水到AgNO3溶液中,电池的电动势又将如何变化?答:①电极电势变小。
形成沉淀,浓度减小。
②电极电势变大。
离子浓度增大,导电能力增强六、思考与讨论1、实验过程中滴加试剂的量要准确控制,避免因滴加过量或不足引起实验现象不准确。
2、注意废液的处理与回收。
3、由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酸碱性、浓度及电极电势都会对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