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的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的实验报告篇一: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实验十二氧化还原反应一、实验目的1.理解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和介质、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2.加深理解氧化态或还原态物质浓度变化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3 .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电解及电化学腐蚀等基本知识。
[ 教学重点]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 教学难点] 原电池、电解及电化学腐蚀等知识。
[ 实验用品]仪器:低压电源、盐桥、伏特计药品:0.5 mol ・L- 1Pb(NO3)2、(0.5、1 mol ・L-1)CuS04、0.5 mol • L-1 ZnSO4、0.1 mol ・L- 1KI、0.1 mol • L- 1FeCI3、0.1 mol丄-1KBr、0.1 mol ・L- 1FeS04、(1、3 mol ・L-1) H2SO4 6 mol • L- 1HAc、(2 mol • L-1 、浓)HNO3、(0.01 、0.1 mol • L-1)KMnO4、6 mol ・L- 1NaOH0.1 mol ・L- 1K2Cr2O7、饱和KCl、浓NH3・H2O 饱和氯水、12水、Br2水、CCI4、酚酞溶液、Na2S2O3红石蕊试纸材料:导线、砂纸、电极(铁钉、铜片、锌片、碳棒)二、实验内容(一)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1.2Fe3++ 2I-= 2Fe2++ I2 I2 易溶于CCl4 ,CCl4 层显紫红色2 .Fe3++ Br- 不起反应,CCl4 层无色3.Cl2+ 2Br-= 2Cl-+ Br2 Br2 溶于CCl4,CCl4 层显橙黄色(二)浓度和酸度对电极电势影响1.浓度影响在两只50mL烧杯中,分别注入30mL0.5mol・L-1 ZnS04 和0.5mol - L-1 CuSO4,在ZnSO4中插入Zn 片,CuS04中插入Cu 片,中间以盐桥相通,用导线将Zn 片Cu 片分别与伏特表的负极和正极相接。
测量两电极之间的电压。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测量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使用标准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电子转移的反应,其中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导致其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这种反应通常可以表示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从还原剂向氧化剂转移。
标准电极电势是一个用于衡量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程度的重要参数。
它反映了在标准压力和温度下,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通过比较标准电极电势和反应中各物质的标准电极电势,可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铜和铁作为反应物,观察它们在硫酸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铜和铁在硫酸溶液中会发生如下反应:Fe+CuSO4→FeSO4+Cu。
通过测量反应前后的电流和电压变化,我们可以计算出各物质的标准电极电势,进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情况。
三、实验用品1.硫酸铜溶液2.硫酸溶液3.铁钉4.铜片5.电解池6.电流计8.恒温水浴9.计时器10.实验数据记录表四、实验步骤1.将电解池放入恒温水浴中,保持温度稳定。
2.向电解池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将铜片放入电解池的一极,铁钉放入另一极。
3.将电流计和电压计与电解池连接,记录初始电流和电压。
4.开启计时器,开始记录实验数据。
每间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5.持续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直到反应完成。
6.结束后关闭电源,将电解池取出,清洗并整理实验用品。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包括各物质的标准电极电势、电流、电压等参数。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各物质的标准电极电势,并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方向和程度。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硫酸溶液中,铁与硫酸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铁失去电子被氧化成硫酸亚铁,铜离子获得电子被还原成铜单质。
通过比较各物质的标准电极电势,我们可以判断出该反应是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前后电势降低,说明铁在反应中失去电子被氧化。
氧化还原干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氧化还原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2.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作用机制。
3. 评估氧化还原干预对实验体系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或离子失去或获得电子,从而改变其氧化态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分为两个半反应:氧化半反应(失去电子)和还原半反应(获得电子)。
本实验通过改变反应条件,观察氧化还原反应的变化,并分析氧化还原干预对实验体系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氧化剂:FeCl3、KMnO4- 还原剂:KI、FeSO4- 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试纸- 溶液:0.1 mol·L-1 HCl、0.1 mol·L-1 NaOH2. 实验仪器:- 烧杯- 滴定管- 电子天平- 移液器- pH计- 伏特计- 铁钉、铜片、锌片、碳棒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溶液:- 配制0.1 mol·L-1 HCl、0.1 mol·L-1 NaOH溶液。
- 配制0.1 mol·L-1 KI、0.1 mol·L-1 FeSO4溶液。
- 配制0.1 mol·L-1 FeCl3、0.1 mol·L-1 KMnO4溶液。
2. 观察氧化还原反应:- 将FeCl3溶液滴入KI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 将KMnO4溶液滴入KI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3. 氧化还原干预:- 在FeCl3溶液中加入0.1 mol·L-1 NaOH溶液,观察沉淀生成情况。
- 在KMnO4溶液中加入0.1 mol·L-1 HCl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4. 测量电极电势:- 使用铁钉、铜片、锌片、碳棒组成原电池,测量电极电势。
- 改变溶液浓度,观察电极电势变化。
5. 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氧化还原反应:- 当FeCl3溶液滴入KI溶液中时,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说明Fe3+被还原为Fe2+,I-被氧化为I2。
化学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

化学实验报告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化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探究不同物质之间的电子转移过程,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电子的转移过程,其中一个物质失去电子,被氧化,而另一个物质获得电子,被还原。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常常涉及到氧化剂和还原剂的作用。
氧化剂是指能够接受电子的物质,它在反应中被还原;还原剂是指能够提供电子的物质,它在反应中被氧化。
实验材料和仪器:1. 氢氧化钠溶液(NaOH)2. 硝酸银溶液(AgNO3)3. 氯化铜溶液(CuCl2)4. 锌片(Zn)5. 银电极(Ag)6. 铜电极(Cu)7. 锌电极(Zn)8. 电源9. 导线10. 试管11. 烧杯12. 酒精灯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将银电极、铜电极和锌电极用酒精灯烧热,使其表面干燥。
b. 准备好氢氧化钠溶液、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铜溶液,并标明浓度。
2. 实验操作:a. 将一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铜溶液。
b. 将另一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
c. 将铜电极分别插入两个试管中,并将试管放置在实验台上。
d. 将锌片插入含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并将锌片与银电极连接。
e. 将电源的正极与银电极连接,负极与铜电极连接,并打开电源,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1. 在含有氯化铜溶液的试管中,铜电极逐渐变浅,溶液的颜色逐渐由蓝色变为无色。
2. 在含有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银电极逐渐变黑,溶液的颜色逐渐由无色变为白色。
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在氯化铜溶液中,铜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铜离子被还原为铜金属,而氯离子则接受了电子,被氧化为氯气。
Cu2+(aq) + 2e- → Cu(s)2Cl-(aq) → Cl2(g) + 2e-2. 在硝酸银溶液中,银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银离子被还原为银金属,而硝酸根离子则接受了电子,被氧化为氧气。
2Ag+(aq) + 2e- → 2Ag(s)2NO3-(aq) → O2(g) + 2e-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氧化还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
2. 掌握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学会运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3. 熟悉溶液酸度、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掌握相关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剂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电势是指电极与其所对应的标准氢电极之间的电势差,它反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倾向性。
电极电势越大,氧化还原反应的倾向性越强。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低压电源、盐桥、伏特计、烧杯、量筒、导线、砂纸、电极(铁钉、铜片、锌片、碳棒)等。
2. 试剂:0.5 mol·L-1 Pb(NO3)2、0.5 mol·L-1 CuSO4、0.5 mol·L-1 ZnSO4、0.1 mol·L-1 KI、0.1 mol·L-1 FeCl3、0.1 mol·L-1 KBr、0.1 mol·L-1FeSO4、1 mol·L-1 H2SO4、6 mol·L-1 HAc、0.01 mol·L-1 KMnO4、6 mol·L-1 NaOH、0.1 mol·L-1 K2Cr2O7、饱和KCl、浓NH3·H2O、饱和氯水、I2水、Br2水、CCl4、酚酞溶液、Na2S2O3、红石蕊试纸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溶液:按实验要求配制相关溶液,注意溶液的浓度和体积。
2. 电极电势测量:将电极插入溶液中,用导线连接伏特计,通过盐桥与标准氢电极连接。
测量电极电势。
3.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4.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以及溶液酸度、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电极电势测量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图。
氧化还原的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的实验报告氧化还原的实验报告引言: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中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它涉及到电子的转移和原子的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氧化还原反应的现象和测量氧化还原电位来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特性和规律。
实验一:铜的氧化还原反应实验目的:通过铜的氧化还原反应,观察氧化还原反应的现象和测量氧化还原电位。
实验步骤:1. 准备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
2. 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放入两个不同的试管中,并加入足够的稀硫酸。
3. 观察反应的现象,记录下气泡的产生和颜色的变化。
4. 使用电位计测量铜片和锌片的氧化还原电位。
实验结果:在稀硫酸中,铜片被氧化,产生了蓝色的溶液,同时产生了氢气;锌片被还原,溶液呈现无色。
通过电位计测量,铜片的氧化还原电位为+0.34V,锌片的氧化还原电位为-0.76V。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铜片被氧化,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了Cu2+离子和氢气。
反应方程式为:Cu(s) → Cu2+(aq) + 2e-;2H+(aq) + 2e- → H2(g)。
2. 锌片被还原,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Zn2+离子。
反应方程式为:Zn(s) → Zn2+(aq) + 2e-。
3. 铜的氧化还原电位为+0.34V,锌的氧化还原电位为-0.76V。
根据电位差的大小可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电位差越大,反应越容易进行。
实验二:电池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实验目的:通过构建电池,研究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锌片和一个铜片,将它们分别插入一个柠檬上。
2. 使用电压表测量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压。
3. 观察电池的工作现象,记录下电流的方向和大小。
实验结果:在柠檬中,锌片被氧化,铜片被还原。
电压表显示,锌片为负极,铜片为正极,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压为0.7V。
电流从锌片流向铜片。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电池是由氧化还原反应驱动的装置,通过电子的转移产生电流。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
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方法。
3、学会通过实验现象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并了解其实际应用。
二、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其特征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被氧化,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物质被还原,是氧化剂。
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有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燃烧反应等。
三、实验用品1、仪器:试管、胶头滴管、镊子。
2、药品:铁钉、铜片、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淀粉碘化钾溶液。
四、实验步骤1、铁钉与稀硫酸的反应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
用镊子夹取一枚铁钉,放入试管中。
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
反应方程式为:Fe + H₂SO₄= FeSO₄+ H₂↑在这个反应中,铁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氢离子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稀硫酸是氧化剂。
2、铜片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
用镊子将一片铜片放入试管中。
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铜片表面没有明显变化。
由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排在铁之后,铜的还原性比铁弱,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所以此反应不能发生。
3、铁钉与氯化铁溶液的反应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向其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铁溶液。
用镊子夹取一枚铁钉,放入试管中。
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溶液的颜色由黄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反应方程式为:Fe + 2FeCl₃= 3FeCl₂在这个反应中,铁由 0 价变为+2 价,失去电子,被氧化,是还原剂;氯化铁中的铁离子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氯化铁是氧化剂。
4、淀粉碘化钾溶液与氯气的反应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向其中加入适量的淀粉碘化钾溶液。
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少量的氯水。
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反应方程式为:Cl₂+ 2KI = 2KCl + I₂在这个反应中,碘化钾中的碘离子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碘化钾是还原剂;氯气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氯气是氧化剂。
氧化还原滴定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滴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学会使用滴定管、移液管等仪器进行准确的体积测量。
3、掌握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测定未知样品中亚铁离子含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氧化还原滴定是基于氧化还原反应来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在本实验中,利用高锰酸钾(KMnO₄)的强氧化性来氧化亚铁离子(Fe²⁺),其反应方程式为:5Fe²⁺+ MnO₄⁻+ 8H⁺= 5Fe³⁺+ Mn²⁺+ 4H₂O在酸性条件下,高锰酸钾溶液呈紫红色,当滴入的高锰酸钾溶液与亚铁离子完全反应时,溶液中过量的一滴高锰酸钾溶液会使溶液呈现微红色,此时即为滴定终点。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酸式滴定管(50 mL)移液管(25 mL)锥形瓶(250 mL)容量瓶(250 mL)玻璃棒烧杯(500 mL、100 mL)电子天平2、试剂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约 002 mol/L)硫酸溶液(1:5)未知浓度的亚铁离子溶液草酸钠(Na₂C₂O₄)基准物质四、实验步骤1、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标定准确称取约 016 g 草酸钠基准物质于小烧杯中,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定量转移至 250 mL 容量瓶中,定容摇匀。
用移液管准确移取 2500 mL 草酸钠标准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 50 mL 蒸馏水和 10 mL 1:5 的硫酸溶液,加热至 70 80℃。
用高锰酸钾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且30 秒内不褪色,即为终点。
记录消耗的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平行滴定三次,计算高锰酸钾溶液的准确浓度。
2、未知亚铁离子溶液的测定用移液管准确移取2500 mL 未知浓度的亚铁离子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 50 mL 蒸馏水和 10 mL 1:5 的硫酸溶液。
用标定好的高锰酸钾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且30 秒内不褪色,即为终点。
记录消耗的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平行滴定三次。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标定|次数|草酸钠溶液体积(mL)|高锰酸钾溶液体积(mL)|高锰酸钾溶液浓度(mol/L)|平均浓度(mol/L)|相对平均偏差||||||||| 1 | 2500 |______ |______ |||| 2 | 2500 |______ |______ |||| 3 | 2500 |______ |______ |||2、未知亚铁离子溶液的测定|次数|亚铁离子溶液体积(mL)|高锰酸钾溶液体积(mL)|亚铁离子溶液浓度(mol/L)|平均浓度(mol/L)|相对平均偏差||||||||| 1 | 2500 |______ |______ |||| 2 | 2500 |______ |______ |||| 3 | 2500 |______ |______ |||根据实验数据,按照以下公式计算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和未知亚铁离子溶液的浓度: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c(KMnO₄) =\frac{2m(Na₂C₂O₄)}{5V(KMnO₄)M(Na₂C₂O₄)}$亚铁离子溶液的浓度:$c(Fe²⁺)=\frac{5c(KMnO₄)V(KMnO₄)}{V(Fe²⁺)}$其中,$m(Na₂C₂O₄)$为草酸钠的质量(g),$V(KMnO₄)$为消耗的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L),$M(Na₂C₂O₄)$为草酸钠的摩尔质量(13400 g/mol),$V(Fe²⁺)$为移取的亚铁离子溶液的体积(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
第页(共页)课程:_____无机化学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日期:年
月日专业班号_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__ 交报告日期:年月日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报告退发:(订正、重做)同组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审批签字:
实验名称氧化还原反应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电极电动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加深理解温度,反应物浓度,介质的酸碱性,物质浓度对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3.学会用酸度计的“mV”部分,大概测量原电池电动势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对于电极反应Ox+ne=Red 其电对的电极电势为E=E""+RT/NF·lnox/red
电对的E越大,氧化剂氧化能力增强。
E越小,还原剂的还原能力就越强。
电对的电极电势与参与氧化还原或还原半反应的物质浓度,反应温度以及反应介质有关。
任何引起物质浓度的变化都将影响电对的电极电势。
根据氧化剂和还原剂所对应的电对电极电势的相对大小可以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方向,顺序和反应程度。
三、仪器与试剂
1. 仪器酸度计,烧杯,量筒,导线,灵敏电流计,铜片。
锌片。
胶头滴管
2. 试剂
四、实验步骤
《一》
1.在0.5ml0.1mol.LKI溶液中加入0.1mol.LFeCL3溶液2~3滴,观察现象。
再加入
1mlCCL4·震荡,观察CCL4层的颜色。
答——开始溶液由绿色变成紫黑色,加入CCL4后CCL4层为紫红色
2.用0.1mol.LKBr溶液代替0.1mol.LKI溶液,进行同样的实验,观察现象,对比实验结果比较Br2/Br-,I2/I-,Fe3+/Fe2+三个电对电极电势的大小,并指出最强的氧化剂和最强的还原剂。
答——用KBr时,无明显现象。
电对的大小关系为Br2/Br->Fe3+/Fe2+>I2/I-
最强氧化剂为Br2/////最强还原剂为I-
3.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I2水和Br2水各0.5ml,再加入FeSO4少许,及0.5mlCCL4摇匀,观察现象。
答——发现CCL4层为紫红色,电极电势大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方向就是朝大的方向《二》
1.在试管中加入0.1mol.LKI溶液十滴和0.1mol.LKIO3溶液2~3滴,观察有无变化。
再加入几滴
2.0mol.LH2SO4溶液,观察现象。
再逐滴加入2.0mol.LNaOH溶液,观察反应的现象,并做出解释。
答——IO3-+5I-+6H+==3I2+3H2O,刚开始时无明显现象,加入2.0mol.LH2SO4数滴后,产生紫黑色,加入数滴NaOH后颜色快速褪去。
因为加H+后反应朝右移动且加快反应速率,加入OH-后相反,姑颜色褪去。
2.取三只试管,各加入0.01mol,LKMnO4溶液数滴,第一只试管加入
3.0mol.LH2SO4溶液,第二只试管加入五滴水,第三只试管加入5滴6mol.LNaOH溶液,然后往三只试管中各加入0.1mol.LNa2SO3溶液5滴。
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答——中性条件,溶液由紫色褪去。
酸性条件,溶液变为红色!碱性条件下,为绿色。
酸性——2MnO4-+5SO3-+6H+=2Mn2+ +5SO42-+3H2O
中性——2MnO4-+3SO32-+H2O=2MnO2+3SO42-+2OH-
碱性
《三》,H2O2的氧化还原性
1.在试管中加入0.1mol.LKI5滴,再加入3mol.LH2SO4两滴,再加入3%H2O2五滴,摇匀,再加入1mlCCL4震荡,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答——溶液下层为紫红色,H2O2+2H+ +2I-=I2+2H2O
2.在试管中加入0.01mol.LKMnO4五滴,再加入3mol.LH2SO4两滴,再加入3%H2O2数滴。
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答——溶液紫红色褪去,并有少量气泡。
2MnO4-+5H2O2+6H+=2Mn2+ +8H2O+5O2 《四》,浓度,温度,酸度对电极电势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1.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铅树的生长速度问题,浓度大生长的快,浓度小生长的慢。
2.温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A,B两支试管中都加入
0.01mol.LKMnO4溶液
1ml和3.0mol.LH2SO4溶
液5滴,CD两支试管中
都加入0.1mol.LH2C2O4
溶液5滴。
将A,C试管放
在水浴中加热几分钟后
混合,同时,将B,D试管
中的溶液混合。
比较两组
混合溶液颜色的变化!
答——加热后的A,C试管混合后经2s颜色褪去,而B,D试管过大约半分钟颜色褪去
3.Zn标准电极电势的测量
在50ml烧杯中加入20ml1.0mol.LZnSO4溶液,将Zn电极和饱和甘汞电极插入ZnSO4溶液中,电极并分别与酸度计的"+,-"连接,溶液以盐桥相连。
答——电动势1026.2mv
4.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在两只50ml烧杯中,分别加入20ml1.0mol.LZnSO4溶液和1.0mol.LCUSO4溶液。
在Cu电极插入CuSO4溶液中,Zn电极插入ZnSO4溶液中,电极并分别与酸度计的"+,-"连接,溶液以盐桥相连。
测量两极之间的电动势。
用0.005mol.LCuSO4代替1.0mol.LCuSO4.观察电动势有何变化,
答——浓度大的电动势为1087.6mv,浓度小的为924.7mv,因为根据E=E*+RT/nF.lnC(氧化)/C(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