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与四逆汤使用法
四逆汤标准配方

四逆汤标准配方一、概述四逆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寒邪侵袭引起的寒证,如寒疟、寒伤等。
其配方中主要包括四味药物,分别是附子、干姜、大枣和甘草。
下面将详细介绍四逆汤的标准配方以及各味药物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二、配方四逆汤的标准配方如下:•附子 6克•干姜 10克•大枣 10克•甘草 6克三、各味药物的功效1. 附子•性味:辛、热、有毒。
•归经:归心、脾、肾经。
•功效:温经散寒,回阳救脱,安胎固脱。
•用法用量:可入煎剂、丸剂、散剂等,一般用量为3-9克。
研末可膏敷。
2. 干姜•性味:辛、热。
•归经:归肺、脾、心经。
•功效: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散痰止咳。
•用法用量:可入煎剂、丸剂、散剂等,一般用量为3-10克。
生用更温而辛烈,生用更辛而不温。
3. 大枣•性味:甘、温。
•归经:归脾、心、脏经。
•功效:益气补中,养血安神。
•用法用量:可入煎剂、丸剂、散剂等,一般用量为3-15克。
炙用更温而补,生用更补而温。
4. 甘草•性味:甘、平。
•归经:归脾、肺、心、胃经。
•功效:和中调味,解毒利咽。
•用法用量:可入煎剂、丸剂、散剂等,一般用量为1-3克。
炙用更平和而补,生用更补而凉。
四、使用方法1.取附子、干姜、大枣和甘草各按照标准配方的用量,洗净备用。
2.在煎药专用锅中放入足够的清水,将附子、干姜、大枣放入锅中,用中火煎煮30分钟。
3.将甘草煮沸后加入锅中,再煮15分钟。
4.煎煮完成后,将药渣滤出,取汤液冷却至适合温度。
5.根据需要,可以口服或外用四逆汤。
五、注意事项1.四逆汤具有辛热的性质,对于阳虚内寒、气血亏虚等人不宜使用。
2.使用四逆汤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避免过量或滥用。
3.孕妇、哺乳期妇女、幼儿和老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在使用四逆汤时如出现过敏、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5.使用四逆汤期间应注意保持温暖,避免受凉。
总结四逆汤是一种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中药方剂,其标准配方包括附子、干姜、大枣和甘草。
四逆散方剂

四逆散方剂四逆散【方剂名】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组成】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十分(各6g)【用法】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泻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方解】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
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达于四末所致。
此“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
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唯气不宣通,是为逆冷。
”阳郁于里,而不外达,则身微热;肝郁脾滞,气机不畅,则胁肋胀闷,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治宜透解郁热,疏肝理脾。
方中柴胡条达肝气解肝郁,透热外出解郁热,为君药。
芍药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为臣药。
芍药与柴胡相配,散收同用,既补肝体,又利肝用,使柴胡升散而无伤阴血之弊。
枳实行气消痞,理气开郁,,为佐药,与柴胡相伍,一升一降,肝脾并调,加强疏畅气机,升清降浊之功。
与芍药合用,又可调理气血。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与芍药同用,又缓急止痛。
全方四药,配伍严谨,柴、芍相配以治肝;枳、草相伍以治脾,肝脾并调,为疏肝理脾的基础方,后世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郁气滞与肝脾不和诸证。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原治阳郁厥逆证,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的基础方。
临床以手足不温,胁肋或脘腹疼痛,脉弦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等属于肝脾不和者。
3.使用注意热盛厥甚的热厥证和阳衰阴盛的寒厥证,忌用本方。
【方歌】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补,阳气内郁成厥逆,疏肝理脾此方主。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有哪些异同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作者温兴滔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四逆散见于《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
本方临床运用十分广泛然历代医家对此方解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人参阅名家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对此方证作一探讨就正于广大同道。
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8 方药组成甘草炙、枳实破水清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引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名医方论四逆散应该是典型的柴胡类方何以少阳病篇没有出现反而出现在少阴病篇。
历代医家对本方的解释不尽相同多数医家只是顺文解释尤其对方后加减法难以作出圆满的解释另有些医家对此提出疑问如柯韵伯说“少阳心下悸者加茯苓此加桂枝少阳腹中痛者加芍药此加附子不能不致疑于叔和偏集之误耳。
”①郑钦安在《伤寒恒论》少阴后篇13条言“按少阴病而至四逆阳微阴盛也。
其中或咳或悸者水气上干也小便不利者阳不化阴也腹痛下重阴寒之极。
法宜大剂回阳为是而此以四逆散主之吾甚不解。
”②《新伤寒论校注》中载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二两。
③此“四逆散”与“四逆加人参汤”组成一致仅剂量稍有不同。
另有少阴病气上逆令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柴胡八两、芍药三两、枳实四枚炙、甘草三两炙上四味一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④此方组成与四逆散一致然剂量服法不同主治亦不同。
姚廷周认为“考《伤寒论》丸、散、汤剂同名者药物组成大致相同且宋本之四味药不能治阳虚四逆故以底本即桂林古本为是。
”⑤此外《新伤寒论校注》中辩伤风病脉证并治第535条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若流于腑则口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临床验案:四逆散合当归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腰痛、腿疼】

孙某,女,36岁。
初诊日期:2017年5月4日
腰腿疼痛1年余。
1
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渐出现腰腿疼痛,受寒及劳累后加重,因疼痛未能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未予重视。
近日患者渐出现腰腿疼痛加重,平时休息时亦疼痛,于是经人介绍前来诊治。
刻下症见:腰痛,双下肢疼痛,时左时右,并有窜痛,口中和,平素手脚凉、恶寒,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双侧脉沉细无力。
患者腰腿疼痛、恶寒、舌淡红、苔白、脉沉细,考虑为少阴病,又患者四逆(手脚凉),故用当归四逆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治疗少阴病;患者苔白考虑里有寒湿,亦阻滞气机,会加重四逆,同时患者时有双下肢窜痛,故气滞证确凿,故上方合用四逆散以理气化湿。
因患者腰痛疼痛明显,加一味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止痛。
综合辨证为:少阴病,处方:生麻黄8,附子10,细辛6,当归15,白芍20,桂枝10,通草10,柴胡15,枳实10,炙甘草5,鸡血藤30.。
7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完3剂后,腰腿疼痛较前已明显好转,又继服4剂后,腰腿疼痛大减,双下肢窜痛消失,手脚渐温,乏力较前好转。
双侧沉细无力脉渐有力。
继服四逆散合当归四逆汤加减7剂善后,无不适。
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四逆散

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四逆散【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51)【组成】当归10g 桂枝10g 白芍10g 细辛10g 通草6g 炙草6g 大枣25枚【煎服】水浸20分,煎30分,约600毫升,分早、午、晚服。
【功效主治】猝中寒邪,少腹疼痛,手足厥冷,脉细欲绝。
【加减运用】内有久寒者,加吴萸10g、生姜24g、白酒30毫升。
【禁忌】1. 亡阳之手足厥冷者,忌之。
2.肝气郁结之四逆者,忌之。
3.阳极似阴、或热深厥深之四逆者,忌之。
【类方】1.四逆汤:同可治手足厥冷。
不同者,四逆汤证因吐、泻剧烈,或大汗出,致阳气衰亡,病势急迫,除四末冷外,额、耳、鼻尖、鼻息皆冷。
当归四逆汤证为血虚寒郁,病势缓慢,以指尖冷为特点。
故一者脉微,宜急治;一者脉细,宜缓图。
2.四逆散:同可治四末逆冷。
不同者,四逆散证为肝失条达,阳气内郁,其脉沉弦,而非脉细欲绝。
【临床运用】1. 喉闭塞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蜷卧不能自温。
又脉弱者,不可发汗,发之则寒栗,不能自还,并当归四逆汤主之。
(《伤寒六书》)2. 此方证,以热手按之则如蛙鸣,又腹中或左或右,病人自觉有冷处,或自腰至足股处,或左足全体觉冷证,是用此方之标准也。
(《皇汉医学.餐英馆治疗杂话》)3. 半身不遂二年,伴舌淡苔白,脉沉滑无力。
(《经方验》)4.鼻炎,子宫脱垂。
(《汉方临床三十年》)5.内科:平素血虚,寒入营络之腰股足痛,四肢关节痛,胸痛,心包络痛。
儿科:小儿发痉,小儿麻痹。
妇科:因感寒而起,特别是在月经期受寒而引起之经期腹痛,寒疝痛,行经时四肢麻木抽搐,经期手足厥寒,甚至昏迷,产后受寒成痉,阴缩,子宫下垂或脱出。
外科:脱疽、两腿郁血之红斑肿痛,冻疮,少腹部位特别是近髂窝处之肿块硬。
(《伤寒论方运用法》)5. 肢端紫绀症;肢端感觉异常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旋前圆肌综合征;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寒瘀头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症;运动性癫痫;拘挛症;消化性溃疡;胃痉挛;急性胆囊炎;肝炎后综合征;习惯性便秘;慢性荨麻疹;多形性红斑;冻疮;皮肤皲裂;痛经;原发性不孕。
老中医:推荐两个治疗女人怕冷古方“四逆散和四逆汤”

缩在羽绒服里,抱着热水袋、暖宝宝,厚被子一床叠一床,冰凉的手脚依然无法暖起。
不少女性一进入秋冬就变为“冰美人”,畏寒、怕冷,手脚冰凉是最常见的事。
怎么让自己暖起来?专家推荐两个古方:四逆散和四逆汤。
四逆散源于《伤寒论》,组方为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各6g,用水煎服即可。
张晋解释说,很多人手脚冰凉但到胳膊就不凉了,往往是因为肝气不舒,情绪不佳导致的,这种情况下需要舒肝理气而不是简单温阳,四逆散就是临床上最实用、效果最好的古方。
还有些人不仅四肢冰冷而且面色苍白,甚至还伴随食欲不振,张晋推荐可以配合四逆汤调理。
同样出自《伤寒论》的四逆汤,主要由6g甘草、6g干姜,还有15g的附子组成,煮水服用后能治疗心肾阳衰寒厥的症状。
冬季怕冷是人的本能反应,很多人并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
但张晋提醒,如果手脚冰凉特别严重,甚至连半个胳膊都发凉,很有可能是心冠心病或是其它心血管疾病的信号,中老年人要注意这点。
四逆散的临床使用汇总

四逆散原文<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方十七。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使用方法:用法水煎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以温心阳;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加薤白以通阳散结;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有热者,加栀子以清内热。
1。
消化道疾病如溃疡,胃炎,腹泻等。
可把四逆散当作胃动力药用达到脾升胃降的作用,加减方如下:四逆散合参苓白术散:适用于脾胃虚但寒热不明显者。
慢性口腔溃疡亦有效。
四逆散合厚朴人参汤:适用于脾胃虚夹湿腹胀。
四逆散合理中或良附丸:适用于脾胃虚夹寒。
四逆散合香苏饮:适用于脾胃气滞,消化不良。
四逆散合生姜泻心汤:急性胃肠炎神效。
四逆散合外台茯苓饮:适用于胃虚夹饮。
四逆散合麦门冬汤:阴虚胃痛。
四逆散加栀子黄连山查:胃热作痛。
四逆散加藿朴四苓:除湿之剂。
四逆散加丹参因陈:肝病基本方。
四逆散加青皮吴臾当归:肝寒少腹痛。
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加青皮元胡:腹部手术后肠粘慢性腹痛,妇女痛经亦佳。
四逆散合失笑散:淤血胃痛。
有时加百合丹参。
〔陈修圆的经验2。
心血管疾病:四逆散加瓜娄厚朴丹参之类:治"风心病""冠心病"心下急满者。
《皇汉医学》用"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笔者感过于激烈,现在行医环境不好还是小心为妙。
另外血府逐淤汤亦是个好方子我亦常用。
笔者最恶现在的这些中医专家教授一见心衰就用"参麦参附"早把辨证论治抛到了脑后了。
3。
泌尿系疾病:四逆散合猪苓汤:"尿感"最常用,"结石"可合’失笑散"疗效可靠。
方剂学

方剂学复习要点一、方剂比较1.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相同点:以“四逆”为名,治四逆之证(1)四逆散:治邪热内传,阳气内郁不达四末致之“四逆’证。
其冷在肢端,不过肘膝,故以透解郁热,调和肝脾治疗以输布阳气透达四肢(2)四逆汤:治阳气衰微,阴寒内胜失以温养之“四肢厥逆“证。
其肢冷严重,冷过肘膝,见一身虚寒征象。
故急用大辛达热以回阳救逆,以速达回阳之效,使阳复厥除(3)当归四逆汤:治血虚阳弱,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证。
其寒不在脏,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轻,并见面白舌淡,脉细等。
故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使阴血充,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脉亦复2.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相同点:皆为王清任创制的活血化瘀名方,常与通窍活血汤一同被称为五逐瘀汤。
各方均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等为基础药物,都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主治淤血所致的病证。
(1)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咳,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晨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斑点,脉涩或弦紧(2)隔下逐瘀汤:治淤血阻滞隔下证。
隔下淤血蓄积;或腹中胁下有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似有物者(3)身痛逐瘀汤:治淤血痹阻经络证。
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3.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相同点:三方均能清泻热结,用治阳明实热,积滞内结之便秘证;临证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苔黄厚,脉实有力等证候为特征。
(1)大承气汤:硝、黄相须为用,且大黄后下,泻热攻积力强,功善峻下热结;主治实热、积滞壅结肠胃所致之阳明腑实证及热结旁流、痉病、热厥、发狂,以痞、满、燥、实证俱在为特征者。
(2)小承气汤:无芒硝,枳、朴用量减轻,且大黄同煎,故其泻热攻下之力较逊,功能轻下热结;主治阳明热结之轻证,以痞、满、实而燥证不甚为特征者。
(3)调胃承气汤:无枳、朴,大黄同煎,芒硝后下并加重用量,再加炙甘草和中调胃,使下不伤正,故泻热攻下之力较为缓和,功能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燥热实结,而痞满不甚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四逆散、四逆汤寒热有别
手足厥冷由于伴随症状的不同,而病因、治法大相径庭。
若手足厥冷伴有畏寒、神疲、脉沉细微或欲绝等,此为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的寒厥证,治疗宜用四逆汤。
若手足厥冷伴有身热、脉弦等,此为肝气郁滞,阳气内郁的热厥证,治疗宜四逆散。
可以看出,四逆散、四逆汤都能治疗手足厥冷,但因其病因病机的不同,而组方用药不同。
下面分别表述之。
四逆汤的组成:生附子、干姜各9 克,炙甘草12 克。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或亡阳证。
症见手足厥冷,恶寒蜷卧,神疲欲寐,呕吐腹痛,下利清谷,舌淡苔白滑,脉沉微。
亡阳者症见手足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
四逆汤的方义:由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亡阳导致真阳衰微欲绝,阳气不足,不能温熙四肢,则手足厥冷,脉微欲绝。
治宜回阳救逆。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温阳祛寒,尤其是生用,迅达内外,回阳救逆力量更强,为君药。
干姜辛温之品,温中散寒,其药性“守而不走”,以补附子“走而不守”之不足,与君药配合,共奏回阳救逆之功,为臣药。
炙甘草甘缓和中,即可缓和附子、干姜之燥烈、峻猛之性,使其温阳破阴而无劫阴之弊,又可协助附子更好地发挥回阳救逆的作用,并助干姜温健脾阳,为佐药。
诸药相合,共奏回阳救逆之功。
四逆汤的辨证要点:手足厥冷,恶寒蜷卧,神疲欲寐,舌淡苔白滑,脉沉微。
四逆散的组成:柴胡、积实、芍药、炙干草各9 克。
功效:透解郁热,疏肝理脾。
主治:热厥证。
症见手足厥冷,身热,或院腹痛,或泻利下重,脉弦。
四逆散的方义:由于肝胆之气为外邪所遏,不得疏泄,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成手足厥冷。
治宜透解郁热,疏肝理脾。
方中柴胡疏肝理气,调畅气机,辛散之性,透解郁热,使阳气外达,为君药。
积实行气理脾,消痞导滞,调理中焦之气,为臣药。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和柴胡一起恢复肝的体阴用阳之功。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透解郁热、疏肝理脾之功。
四逆散的辨证相点:手足厥冷,身热,脉弦。
在治疗手足厥冷时,一定要辨证准确,不能寒热不分,四逆汤、四逆散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