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四逆散方证研究

合集下载

?“学会四逆散,看病就不难”——四逆散方证临床体悟

?“学会四逆散,看病就不难”——四逆散方证临床体悟

“学会四逆散,看病就不难”——四逆散方证临床体悟“学会四逆散,看病就不难”。

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随着临证的增多,愈发觉得这是我们临床治疗疾病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一、方证分析四逆散首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组成: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十分。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四逆散由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四味药组成。

柴胡、甘草实为小柴胡汤的雏形。

柴胡味苦平,甘草味甘平,二药相伍,实为助肝用,补脾体,疏肝气,畅脾气是也。

白芍、甘草,芍药甘草汤也,相伍酸甘化阴以生津血,泄郁结,畅气道。

枳实、白芍乃《金匮要略》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相伍宣畅气血,治疗产后气血郁滞之腹痛。

枳实、柴胡、白芍乃大柴胡汤重要组成部分,三药相伍,疏肝木,理脾滞,解枢机。

四味药物组方精妙,也暗合“升降”之理,柴胡主升、枳实主降、白芍主收、甘草主散,升降收散相辅相成,调理枢机以治疗多种“气机紊乱”之病。

在气,枳实破滞降气,柴胡疏散升气,白芍收摄失位之气,甘草和其不调之气;在血,柴胡扬气行血,枳实破瘀滞,白芍通营和血,甘草缓中补虚调养新血;在表里,柴胡舒启外达,枳实消泻内降,白芍疏通经络,甘草和调脏腑;在阴阳,柴胡、甘草行阳,枳实、白芍走阴。

阳升阴降,升降相宜,气机无碍,流通百骸。

四药相合,可疏升肝木,理通脾滞,和解枢机,调畅道路,宣布阳气。

从原文中分析,仲景就提示了本方可治疗很多疾病。

或咳,凡见胸中阳气失去宣通的咳嗽、胸闷等,诸如见咳引两胁疼痛的可用四逆散加减治疗。

老中医: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四逆散”

老中医: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四逆散”

四逆散方歌:四逆散中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方义:本证多由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阳气内郁所致,治疗以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为主。

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

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

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

”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

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

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

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四逆散的用法用量组成: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6g。

用法: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以温心阳;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通阳散结;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有热者,加栀子以清内热。

四逆散的功效主治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阳郁厥逆证。

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

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运用:本方用于阳郁厥逆证,临床应用以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为辨证要点。

四逆散的文献摘要《医方考·卷一》吴昆:“少阴病四逆者,此方主之。

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热结,则阳气不能交接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温。

用枳实所以破结气而除里热,用柴胡所以升发真阳而回四逆,甘草和其不调之气,芍药收其失位之阴。

是证也,虽曰阳邪在里,慎不可下,盖伤寒以阳为主,四逆有阴进之象。

若复用苦寒之药下之,则阳益亏矣,是在所忌。

论曰:诸四逆者,不可下之。

盖谓此也。

”《医方集解》汪切庵:“此足少阴药也。

伤寒以阳为主,若阳邪传里而成四逆,有阴进之象,又不敢以苦寒下之,恐伤其阳。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有哪些异同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有哪些异同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作者温兴滔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四逆散见于《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

本方临床运用十分广泛然历代医家对此方解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人参阅名家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对此方证作一探讨就正于广大同道。

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8 方药组成甘草炙、枳实破水清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引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名医方论四逆散应该是典型的柴胡类方何以少阳病篇没有出现反而出现在少阴病篇。

历代医家对本方的解释不尽相同多数医家只是顺文解释尤其对方后加减法难以作出圆满的解释另有些医家对此提出疑问如柯韵伯说“少阳心下悸者加茯苓此加桂枝少阳腹中痛者加芍药此加附子不能不致疑于叔和偏集之误耳。

”①郑钦安在《伤寒恒论》少阴后篇13条言“按少阴病而至四逆阳微阴盛也。

其中或咳或悸者水气上干也小便不利者阳不化阴也腹痛下重阴寒之极。

法宜大剂回阳为是而此以四逆散主之吾甚不解。

”②《新伤寒论校注》中载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二两。

③此“四逆散”与“四逆加人参汤”组成一致仅剂量稍有不同。

另有少阴病气上逆令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柴胡八两、芍药三两、枳实四枚炙、甘草三两炙上四味一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④此方组成与四逆散一致然剂量服法不同主治亦不同。

姚廷周认为“考《伤寒论》丸、散、汤剂同名者药物组成大致相同且宋本之四味药不能治阳虚四逆故以底本即桂林古本为是。

”⑤此外《新伤寒论校注》中辩伤风病脉证并治第535条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若流于腑则口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四逆散合方思路与技巧

四逆散合方思路与技巧

四逆散合方是中医方剂中的一种,用于治疗寒邪侵袭引起的寒症病症。

以下是四逆散合方的思路和一些技巧:
四逆散合方的思路:
四逆散合方主要以辛温草药为主,通过辛散发散寒邪,温通经络,以达到祛寒、散寒的目的。

该方剂通常由四逆散(炮姜、炙甘草、炒附子、生姜汁)和合剂(附子粉、炮姜、干姜、细辛、炙甘草)组成。

技巧和注意事项: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个性化地调整剂量和配方。

例如,辛温草药可以根据需要增减剂量或调整配伍,以适应不同的体质和病情。

结合辨证论治,辨别病症的具体表现,确定寒邪所在的部位和病程。

对于不同的寒症病症,可结合其他方剂或辅助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注意药物配伍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某些草药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使用,避免不良反应。

专业指导:
由于四逆散合方属于中医方剂,其应用需要中医医生或中医药师的专业指导。

建议在接受治疗之前,咨询合格的中医医生或中医药师,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四逆散证治探究

四逆散证治探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四逆散证治探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医临床基础指导教师:***20000401提要。

20327063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第318条,是一首临床运用广泛的方剂,其疗效为众多药理和临床实践所证实。

然而后世医家对经典著作的研究各自从文理、医理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分析,各持已见,以致争论蜂起。

目前对四逆散方证病机及其方旨尚未有一个统一认识。

本文从四逆散方证辨证、论治及药理实验等多方面加以总结阐述,力求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内在机理,验证其科学性、实用性。

本文认为四逆散方证病机为气血郁滞,当属少阴病类似证。

四逆散方旨为调畅气血。

并通过讨论大、小柴胡汤及四逆散三方的联系与区别,对四逆散方证病机进一步论证。

通过本文各项论述,以求对仲景辨证论治思想有更深化的理解。

关键词四逆散、/调畅气血丫实验研究四逆散言正治^∞77。

1:3~手事玻方向:j‘僻寒揄jc二挡f于为弁蕊渝治;二对t-弓研究蒜文作者:焉宏檄摇臻教授:李嘉骥要;|}勺四逆散湛,漠方医学∞,≮07"/I一邑~、扫扎To、为『伤寒渝』C二靓馘墨札tk、为拶,乏④聚方拶臻床的汇j三<痞用冬孝乙,蕖能屯亨¨奎屯多<∞藁理絮跪床夷践汇袁蛩褒嚣污岛魏<k、爸。

它鸯蚤。

寻耗{:乙≮奄餐{l}囝漠方医寿。

圣耗学耗囝理锵、理萧。

立爝靠x岛乏札鬯解明乙占弓邑乙≮喜定。

邑0弓妒,激乙<争,)把把渤拳挡墨岛勰焱∞上;二混乱电招<土哆c:督々允。

今忙各一)(屯毒。

方氧囝蠛露专疮爝◇馨攘{二。

讪≮o翘;羹势妻慧~致季轧℃n拳k、。

本文℃{壹,强逆蕺①弁簸萧治专蒸骥赛簇套苎赭方商务岛圣托毫妾芒痨r述弋为二匕}=L,二扎虫℃‘o研究电蹴括亨否二邑汇上,)<冬岛K内在。

檄彦誓按封乙≮,乏乃藁方∞戳学蛙芝旃用毽毫安耧亨§基嚣℃务巷。

本文℃{耋,滔遵鼗囝穷薤畿亭{熹鬣巍铮滞≮袁奄,棱嚣漳害誓起亨屯毋怒岂考乏,少除病颓似赶汜属守为。

(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

(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

(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经方中医刘卫红08.01 06:50阅读481原创2016-07-30 黄煌经方医学论坛【黄煌经方方证药证】《经方一百首》之四逆散作者:黄煌编排:胡廷峰********************************************四逆散【组成用法】柴胡6~10g、芍药6~30g、炒枳实6~10g、甘草(炙)6~10g。

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1.柴胡证,或对疼痛敏感,经常手冷,对寒冷气温敏感,易紧张及肌肉痉挛的柴胡体质。

2.胸胁苦满疼痛、腹痛、腹胀、两胁下满实,胸膈挛急或积聚,腹直肌拘急,如棒状样紧张。

3.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

【现代应用】1以痉挛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异型增生、顽固性腹痛、过敏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痢疾、阑尾炎、粘连性肠梗阻、胰腺炎、泌尿系结石、痛经等伴有手足冷、脉弦者。

2以胃—肠动力低下、腹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饮食积滞性腹痛、十二指肠壅积症等。

3以精神紧张或遇紧张则加重的疾病。

如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心因性阳痿、神经官能症、冠心病,梅核气,情绪性腹泻、女性急迫性尿失禁、遗尿、遗精、更年期综合征等。

4以分泌物、代谢物排出不畅为特点的疾病。

如鼻窦炎、急性乳腺炎、输卵管不通、阑尾周围脓肿、肝郁气滞的便秘或下利不爽等。

5其他方面,如月经不调、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腰腿痛(注意!)、神经性头痛(注意!)、三叉神经痛(注意!)、癫痫、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肝炎、过敏性鼻炎(注意!)、皮炎、小儿高热肢厥、流行性出血热的低血压休克期等均有用四逆散的报道。

【经验参考】本方的临床运用十分广泛,难以尽述,几乎各系统的疾病,均有使用的可能。

据载,日本汉医和田家治杂病100人,有50~60人用此方加减,足见应用之广。

在此,编者介绍几则个人的临床治验以供读者参考。

四逆散配方详解:中医经典方剂的应用与效果

四逆散配方详解:中医经典方剂的应用与效果

四逆散配方详解:中医经典方剂的应用与效果引言在中华传统医学中,方剂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其中,四逆散是一种经典的方剂,其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

本文将深入探讨四逆散的配方及其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理解。

四逆散的起源与发展四逆散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

这个方剂的名字来源于其主要的治疗目标——对抗四种"逆"的症状。

这四种症状包括:气逆、痰逆、食逆和水逆。

这些"逆"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身体不适,如胸闷、咳嗽、恶心、呕吐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四逆散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用于治疗上述四种"逆"的症状,还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多种疾病的治疗。

这是因为四逆散的配方中含有多种药材,这些药材各自具有独特的药效,可以协同作用,对多种疾病产生治疗效果。

四逆散的配方四逆散的配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药材:甘草:甘草是四逆散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甘草主要负责缓解气逆和痰逆的症状。

半夏:半夏是另一种重要的成分,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半夏主要负责缓解痰逆和食逆的症状。

生姜: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生姜主要负责缓解水逆的症状。

大枣: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大枣主要负责调和各种药材的药性,使四逆散的效果更加稳定。

以上四种药材的配比通常是:甘草、半夏、生姜和大枣的比例为2:2:1:1。

这种配比既能保证四逆散的药效,又能减少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四逆散的应用与效果由于四逆散的配方中含有多种药材,因此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情况:消化系统疾病:四逆散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

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气逆、痰逆、食逆和水逆等症状,而四逆散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四逆散也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等。

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气逆和痰逆等症状,而四逆散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

四逆散方证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

四逆散方证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

的观点 , 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 宽思 路。 拓
1 四逆 散 方 证 的来 源
《 伤寒论》 宋 本) ( 原文第 3 8 :少 阴病 四逆 , 1条 “ 其人或 咳, 或悸 , 或小便 不利 , 中痛 , 利下重 者 , 或腹 或泄 四逆散主 之 。四逆散方 : 甘草 ( ) 枳 实 ( , 炙 , 破 水渍 , 炙干 ) 柴 胡 , , 芍 药 。上 四昧 , 各十分 , 捣筛 , 自饮 和 , 方 寸 匕, - / 。咳 服 日- i l /
2 四逆 散方证的研究
2 1 四逆 散 方 证 的 六 经 病 位 .
阳为热邪所伤 , 于是阴阳格拒 于 胃, 阳气 不充 于 四末 , 而 故 四逆也。与厥阴厥宜下 之之热厥 颇 同”l r 。吴坤安 云 “ 此
阳经热邪扰于 阴分而厥 也。盖 四逆有寒 热之分 , 阳不 敷 胃 于四肢为寒厥 , 阳邪内扰 于阴分为热厥 。寒则下利清谷 , 热 则泄利下重” l 。持“ 厥 ” 点 的还 有柯 琴 、 大 椿 、 热 观 徐 程
知、 、 吴谦 许宏 、 王晋三 等医家 。但 尤在径 大胆 地对 热厥 之 说提 出了质疑 , 出: 此 非热厥 。…… 旧谓 此 为治热深 发 指 “ 厥之药 , 。夫果热 深发厥 , 非是 则属厥 应下 之 之例 矣 , 岂此
药所能治哉 ! ”J 。 2 2 2 阳气 内郁 . . 有不少 医家认 为此 系阳气 内郁所致 之 厥逆 , 非热厥 也。《 伤寒论 译释》 张令韶 观点 “ 少 阴四 引 凡 逆者 , 又
宜四逆散主之” l 。刘 渡舟 等认 为: 少 阴病 见 四肢厥 逆 , “
2 1 1 病在 少阴 ..
钱潢云 : 此所 谓 少 阴病 者 , “ 即前所 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四逆散方证研究谷松四逆散是《伤寒论》中记载的经方,后世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许多名方,其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但该方证的六经病位、病因病机、主证,该方的功效、组方等方面,后世医家在认识上的分歧颇大,见仁见智,各执一端。

笔者对历代医家在理论方面的论述做以梳理,对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做以回顾,对现代实验研究做以总结,以期对四逆散方证能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拓宽思路。

1 四逆散方证理论研究1.1 四逆散方证的来源《伤寒论》(宋本)原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1.2 四逆散方证的研究1.2.1四逆散证的六经病位病在少阴:钱潢云:“此所谓少阴病者,即前所谓脉微细、但欲寐之少阴病”。

柯琴:“四逆皆少阴枢机无主,升降不利所致”。

成无己、吴昆等亦认为病属少阴。

病在厥阴:沈明宗认为“此方原系治厥阴热厥主方,后人不识其旨,湮没已久,今表出之”。

《伤寒论选读》(四版教材)将四逆散列入厥阴病篇而治气郁证。

病在少阳:近代名医陆渊雷认为“其病盖少阳之类证,绝非少阴”。

《医方发挥》引《伤寒杂病论义疏》观点:“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肝胆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1.2.2 四逆散证的病因病机热邪为患:成无己云:“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

方有执赞同成氏的传经之说,认为“人之四肢,温和为顺,故以不温和为逆,但不温和而未至于厥冷,则热犹为未入深也”。

喻嘉言更明确提出“传经热邪至于手足,四逆最当辨悉,若见咳利种种之证,其为热证无疑矣”。

高学山谓“盖手足为阳气之充,胃中真阳为热邪所伤,于是阴阳格拒于胃,而阳气不充于四末,故四逆也。

与厥阴厥宜下之之热厥颇同”。

吴坤安云“此阳经热邪扰于阴分而厥也。

盖四逆有寒热之分,胃阳不敷于四肢为寒厥,阳邪内扰于阴分为热厥。

寒则下利清谷,热则泄利下重”。

持“热厥”观点的还有柯琴、徐大椿、程知、吴谦、许宏、王晋三等医家。

但尤在泾大胆地对热厥之说提出了质疑,指出:“此非热厥。

……旧谓此为治热深发厥之药,非是。

夫果热深发厥,则属厥应下之之例矣,岂此药所能治哉!”。

阳气内郁:有不少医家认为此系阳气内郁所致之厥逆,非热厥也。

《伤寒论译释》引张令韶观点“凡少阴四逆,俱属阳气虚寒,然亦有阳气内郁,不得外达而四逆者,又宜四逆散主之”。

刘渡舟等认为:“少阴病见四肢厥逆,以阳虚阴盛者居多,但也有见于阳气郁遏而不达四肢的。

……本条之四肢厥逆,并不见虚寒等证候。

……若少阴之枢不利,阳气被郁,不能疏达于四末,则亦可形成四肢逆冷之证”。

《伤寒学》(新世纪教材)谓本方病机为阳气内郁,气机不畅。

刘新生等进一步认为属少阴经阳气郁结,饮邪欲动所致。

一些医家进而阐述了导致“阳气内郁”的各种原因:刘渡舟等认为“结合临床观察,四逆散证的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过服寒凉药物致使阳气冰伏、闭郁而不达于四肢。

如外感热病过早或过量使用寒凉药后,出现手足厥逆即是。

二是由于精神刺激,使肝气郁结不舒,少阴阳气被郁而不达于四末,以致出现四肢厥逆。

凡此厥逆,使用四逆散调达气血、疏畅阳郁,则多能获得较好疗效”。

邢锡波认为“凡阳气内郁,四肢厥冷证,临床体会其原因,可能分为两种。

一为暴怒之后气机壅闭出现手足厥冷;一为内中郁热,使阴液暗耗,以致气血郁滞,循环不畅,而发生四肢厥逆。

这与阴寒厥逆完全相反”。

李克绍认为是“阳被湿郁”,李心机也认为“其基本病机是阴遏阳郁,阳气被阴寒水湿所阻”。

《伤寒论译释》、《伤寒论选读》(四版教材)均认为其病机“乃肝气郁结,气机不利,阳郁于里”。

《伤寒论讲义》(五版教材)、《伤寒论选读》(六版教材)又认为属肝胃气滞,阳气内郁所致。

脾胃不和:张路玉谓“此证虽属少阴,而实脾胃不和,故而清阳之气不能通于四末”。

认为在病机上又涉及到脾胃。

阳虚寒盛:舒远弛:“观其腹痛作泄,四肢厥冷,少阴虚寒证也”。

1.2.3 四逆散证的主症关于四逆散的主要症状,原文318条中明确提出的症状只有“四逆”,其余均是或然症状。

尤在泾云:“四逆者,因其所治之病而命之名耳”。

高学山也认为“此条重在四逆一症”。

喻嘉言赞同方有执的观点,明确提出“然虽四逆而不至于厥,其热未深,故主此方为和解”,认为本证之“四逆”未至“厥”的程度。

柯琴更有所阐发:“条中无主证,而皆是或然证,四逆下必有缺文。

今以泄利下重四字,移至四逆下,则本方乃有纲目”。

今人张胜忠认为四逆散乃为病久正虚邪陷之下利腹痛而设。

1.3 四逆散的功效成无己谓“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也”。

柯琴云“合而为散,散其实热也”。

尤在泾曰:“少阴为三阴之枢,犹少阳为三阳之枢也。

”以其“辅正逐邪,和解表里”而为运转枢机之剂。

今人李宇航亦认为四逆散治从开阖以运枢机,并且认为四逆散在《伤寒论》中,与小柴胡汤相对应,实为运转枢机的另一大手法。

即小柴胡汤为运转三阳枢机之主方,四逆散为运转三阴枢机之主方,两者相辅相成,对照发明。

年莉认为四逆散与小柴胡汤相类似,体现了和解法的治疗原则。

李中梓曰:“此本肝胆之剂,而少阴用之者,为水木同源也。

”《医宗金鉴》承袭其说,谓“此则少阳厥阴,故君柴胡以疏肝之阳,臣芍药以泻肝之阴,佐甘草以缓肝之气,使枳实以破肝之逆。

三物得柴胡,能外走少阳之阳,内走厥阴之阴,则肝胆疏泄之性遂,而厥可通也”。

而汪琥却谓四逆散“虽云治少阴,实阳明、少阳药也”。

张卿子则认为本方“中发阳气,走散阴寒,温经暖肌”。

刘渡舟等谓四逆散“疏畅阳郁、调达气血,使阳气得以舒展而布达于四肢,则厥逆亦必迎刃而解”。

《伤寒学》(新世纪教材)亦认为本方具有疏畅气机,透达郁阳之功效。

李心机认为本方总体功效是消阴霾,畅阳气,升清降浊。

《伤寒论选读》(六版教材)谓四逆散疏肝和胃,透达郁阳,并认为本方是调理气机的基本方。

1.4 四逆散的组方尤在泾明确指出四逆散“其制方大意,亦与小柴胡相似”。

柯琴谓“此仿大柴胡之下法也”。

陆渊雷亦认为本方是大柴胡汤的变方:“四逆散即大柴胡汤去大黄、黄芩、半夏、姜、枣,加甘草”。

何任认为四逆散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化裁而成。

日本还有人认为是柴胡桂枝汤的变方。

总之,后世对四逆散的理论研究,在六经归属方面,既有宗原文之少阴者,亦有认为属少阳及厥阴者;对病机的认识,认为属热邪为患者,以古人居多,而认为阳气内郁者,以今人为众,另有脾胃不和或阳虚寒盛的观点;就其主症而言,既有遵循原文“四逆”者,又有提出“泄利下重”或下利腹痛者;论其功效,有散其热者,有运转枢机者,有和解者,有调畅气机、透达郁阳或疏肝和胃、透达郁阳者,有疏泄肝胆者,有消阴畅阳、升清降浊者,更有散寒温经者。

至于其组方变化,古人多认为属大、小柴胡汤之变方,今人又有提出为柴胡桂枝汤或芍药甘草汤之化裁者。

笔者以为,四逆散方证原为伤寒邪入少阴,阳气内郁,气机不畅而设,属少阴病的特殊证情。

该方柴胡升散,白芍内敛,枳实下气,炙甘草调和诸药,合为调畅气之升降出入;制为散剂,散者散也,以散内郁之阳气;每服方寸匕,剂量颇小。

故其功效应为调畅气机,透达郁阳。

至于疏肝解郁之说,实乃金元之后药物归经理论逐渐形成而产生的,为后世的发展。

其主治症状固然很多,但“四逆”为其最主要、明显的表现。

2 四逆散临床应用2.1 张仲景对四逆散的应用《伤寒论》(宋本)原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方后加减法中有云:“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2.2 后世医家对四逆散的临床应用《类聚方广义》:四逆散,治痢疾累日,下利不止,胸胁苦满,心下痞塞,腹中结实而痛,里急后重者。

《资生篇》:气上冲胸,心中痛热,惊悸不宁,是为火逆,四逆散主之。

《伤寒论今释》:本方治神经衰弱之证见于胸胁部(枳实可随证改枳壳),其人不虚者。

后世平肝诸方,以此为祖,局方逍遥散,其嫡裔也。

此亦杂病方耳。

《蕉窗方义解》:余用此药于疫证及杂病多年,治种种异证,不可胜计,真稀世之灵方也。

《餐英馆疗治杂话》:心下常痞,两胁下如立筒吹火,胀耳凝,左胁尤甚。

心下凝结,胸中痞满,郁郁不快,遇事善怒。

或肩背胀,……此等皆肝郁之候,宜用此方。

当今肝郁者甚多,故此方之适应证极多。

关庆增等将所收集到的四逆散古今医案(均为个案)414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四逆散广泛应用于外感内伤多种疾病,但主要为消化系统疾病,其次为神经系统疾病。

主要病因为情志不调,内伤饮食,外感时邪病毒三个方面。

基本病机为肝气郁结,气机失调,阳气被郁,络脉瘀阻,其特点主要表现一个“郁”字。

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胆脾胃。

主要诊断指标: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发热恶寒,胸胁痛,便秘,腹胀,舌质红,舌苔白或黄,脉弦、数、细、沉。

对于不完全符合上述标准,但只要病变部位在肝胆脾胃,以及各自经络所循行的部位、所主的官窍、所主的五体等符合四逆散证之病机者,无论外感内伤,皆可用之。

基本治疗原则为疏肝理脾,调畅气机。

2.3 四逆散的现代临床应用2.3.1 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四逆散加味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等。

选用四逆散加清热解毒药和活血化瘀药为基本方,探索抗乙型肝炎复发的新路,取得一定近期疗效。

加味四逆散治疗慢肝及早期肝硬化,改善肝功能,保护肝细胞,缓解减轻肝纤维化的程度,改善病情。

四逆散加益气健脾、化瘀软坚之品治疗代偿期肝硬化,明显优于单纯活血化瘀法的膈下逐瘀汤治疗组。

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肝硬化腹水,也取得很好效果。

胆病:根据胆囊炎湿热内郁之主要病机及其多合并结石,采用三金四逆散为主治疗(四逆散加金钱草、郁金、内金)。

慢性胆囊炎属肝胆气滞或肝胆湿热、疏泄不利者,采用茵陈四逆散加减治疗。

胃病:四逆散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胆汁返流性胃炎、慢性胃炎、难治性返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等。

对文献报道211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特点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辨证以气滞型为最,虚寒型次之。

治疗气滞型以四逆散为主,虚寒型以六君子汤为主。

应用疏肝健脾方剂的四逆散合六君子汤为基本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好,复发率低。

肠病:对溃疡性结肠炎肝脾不和、气滞湿郁型应用香军四逆散加减治疗(四逆散加木香、大黄炭),对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证者应用四逆散合连理汤加减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