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运用解析
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

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
四逆散是一种中药方剂,起源于《伤寒论》。
它由四味中药组成,包括炮甘草、附子、乌梅和生姜。
四逆散主要用于治疗因寒引起的症状,具有温阳散寒、祛寒止痛的功效与作用。
1. 温阳散寒:四逆散具有温通经脉、散寒除湿的作用。
它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血液供应并改善寒凉症状。
同时,它还能够刺激血管收缩,提高体温,并改善寒症带来的不适感。
2. 祛寒止痛:四逆散对于因寒引起的疼痛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它能够舒缓肌肉和关节的紧张感,减轻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寒冷引起的不适。
同时,四逆散还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减少体内湿气的滞留,从而减轻寒湿引发的疼痛。
3. 处理寒热错杂症:四逆散还可以用于治疗寒热错杂症的情况。
这种症状表现为体内同时存在有寒凉和发热的状况,对于这种情况,四逆散能够平衡体内的寒热之气,恢复身体的正常温度。
总之,四逆散主要用于治疗因寒引起的症状,具有温阳散寒、祛寒止痛的功效与作用。
它对于寒冷引发的不适感包括疼痛、寒战、寒冷感等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四逆散适用于寒性疾病,如果患者不是这种情况,使用四逆散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因此在使用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并遵循正确的用药方法。
四逆散合方思路与技巧

四逆散合方是中医方剂中的一种,用于治疗寒邪侵袭引起的寒症病症。
以下是四逆散合方的思路和一些技巧:
四逆散合方的思路:
四逆散合方主要以辛温草药为主,通过辛散发散寒邪,温通经络,以达到祛寒、散寒的目的。
该方剂通常由四逆散(炮姜、炙甘草、炒附子、生姜汁)和合剂(附子粉、炮姜、干姜、细辛、炙甘草)组成。
技巧和注意事项: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个性化地调整剂量和配方。
例如,辛温草药可以根据需要增减剂量或调整配伍,以适应不同的体质和病情。
结合辨证论治,辨别病症的具体表现,确定寒邪所在的部位和病程。
对于不同的寒症病症,可结合其他方剂或辅助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注意药物配伍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某些草药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使用,避免不良反应。
专业指导:
由于四逆散合方属于中医方剂,其应用需要中医医生或中医药师的专业指导。
建议在接受治疗之前,咨询合格的中医医生或中医药师,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

(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经方中医刘卫红08.01 06:50阅读481原创2016-07-30 黄煌经方医学论坛【黄煌经方方证药证】《经方一百首》之四逆散作者:黄煌编排:胡廷峰********************************************四逆散【组成用法】柴胡6~10g、芍药6~30g、炒枳实6~10g、甘草(炙)6~10g。
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1.柴胡证,或对疼痛敏感,经常手冷,对寒冷气温敏感,易紧张及肌肉痉挛的柴胡体质。
2.胸胁苦满疼痛、腹痛、腹胀、两胁下满实,胸膈挛急或积聚,腹直肌拘急,如棒状样紧张。
3.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
【现代应用】1以痉挛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异型增生、顽固性腹痛、过敏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痢疾、阑尾炎、粘连性肠梗阻、胰腺炎、泌尿系结石、痛经等伴有手足冷、脉弦者。
2以胃—肠动力低下、腹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饮食积滞性腹痛、十二指肠壅积症等。
3以精神紧张或遇紧张则加重的疾病。
如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心因性阳痿、神经官能症、冠心病,梅核气,情绪性腹泻、女性急迫性尿失禁、遗尿、遗精、更年期综合征等。
4以分泌物、代谢物排出不畅为特点的疾病。
如鼻窦炎、急性乳腺炎、输卵管不通、阑尾周围脓肿、肝郁气滞的便秘或下利不爽等。
5其他方面,如月经不调、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腰腿痛(注意!)、神经性头痛(注意!)、三叉神经痛(注意!)、癫痫、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肝炎、过敏性鼻炎(注意!)、皮炎、小儿高热肢厥、流行性出血热的低血压休克期等均有用四逆散的报道。
【经验参考】本方的临床运用十分广泛,难以尽述,几乎各系统的疾病,均有使用的可能。
据载,日本汉医和田家治杂病100人,有50~60人用此方加减,足见应用之广。
在此,编者介绍几则个人的临床治验以供读者参考。
四逆散配方详解:中医经典方剂的应用与效果

四逆散配方详解:中医经典方剂的应用与效果引言在中华传统医学中,方剂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其中,四逆散是一种经典的方剂,其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
本文将深入探讨四逆散的配方及其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理解。
四逆散的起源与发展四逆散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
这个方剂的名字来源于其主要的治疗目标——对抗四种"逆"的症状。
这四种症状包括:气逆、痰逆、食逆和水逆。
这些"逆"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身体不适,如胸闷、咳嗽、恶心、呕吐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四逆散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用于治疗上述四种"逆"的症状,还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多种疾病的治疗。
这是因为四逆散的配方中含有多种药材,这些药材各自具有独特的药效,可以协同作用,对多种疾病产生治疗效果。
四逆散的配方四逆散的配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药材:甘草:甘草是四逆散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甘草主要负责缓解气逆和痰逆的症状。
半夏:半夏是另一种重要的成分,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半夏主要负责缓解痰逆和食逆的症状。
生姜: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生姜主要负责缓解水逆的症状。
大枣: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大枣主要负责调和各种药材的药性,使四逆散的效果更加稳定。
以上四种药材的配比通常是:甘草、半夏、生姜和大枣的比例为2:2:1:1。
这种配比既能保证四逆散的药效,又能减少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四逆散的应用与效果由于四逆散的配方中含有多种药材,因此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情况:消化系统疾病:四逆散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
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气逆、痰逆、食逆和水逆等症状,而四逆散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四逆散也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等。
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气逆和痰逆等症状,而四逆散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
四逆散的临床应用探析_0

四逆散的临床应用探析目的探讨四逆散的临床应用方法和价值。
方法本次医学研究以我院收治的精神科和神經内科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四逆散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四逆散对于精神科和神经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常规临床治疗措施,由此可见,四逆散对于精神科和神经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P<0.05)。
结论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四逆散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精神科和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治疗药物,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标签:四逆散;临床应用四逆散首见于《伤寒论》,其主要成分包括白芍、枳实、炙甘草、柴胡等等,该药物具有疏肝理脾、透邪解郁等作用。
四逆散传统临床上常被用于阳郁厥逆之证的治疗,然而,现阶段临床上通常将其用于肝脾疾病的治疗,以达到疏肝理脾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四逆散具有抗心律失常、强心、降脂、改善血液流变性、扩张血管、调节胃肠、利胆、保肝等基本功效,适用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且其对于部分神经系统疾病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1]。
本次医学研究就对四逆散的临床应用方法和价值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研究方法本次医学研究以我院收治的精神科和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四逆散治疗,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0.05,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2]。
2临床应用2.1周围神经病变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且两组观察对象基本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临床治疗,即1次/d,静脉注射1安瓿甲钴胺注射液,给药3次/w,连续治疗4w 为1个疗程,同时,实验组患者接受四逆散加味治疗,用水煎服,1剂/d。
四逆散临床应用心法

四逆散临床应用心法
四逆散是一味常用的中药药方,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适用于治疗
寒凝阻滞、阳明热盛、中满腹痛等症状。
在临床应用中,正确的使用
方法和注意事项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四逆散的临床应用心法。
一、四逆散的组成和功效
四逆散由生姜、大枣、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和胃止呕
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四逆散能够散寒解表、调和胃气,适用
于寒邪所致的腹痛、呕吐等症状。
二、适应证
四逆散适用于寒凝胃中、腹痛泄泻、呕吐泻痢等症状,常见于寒邪
外束、不得发散而凝结于内的病证。
具体症状包括腹痛拒按、呕吐清水、泄泻稀薄等。
三、使用方法
四逆散一般为生姜煎汤或生姜煎剂,用量一般为3-6克。
可根据患
者病情的轻重和体质的差异作出调整,但需谨慎使用,注意不可过量
服用。
四、注意事项
1. 四逆散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2.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 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4. 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消化不良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5. 应储存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
五、总结
四逆散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药方,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但在使用时需遵循医嘱,注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药效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对四逆散的临床应用心法有所帮助。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1. 四逆散概述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
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药材组成,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
主治阳郁厥逆证,症见手足不温,或咳,或小便不利,脉弦;以及肝脾气郁证,症见胁肋胀痛,脉弦等症状。
方剂出处:《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被誉为“方书之祖”。
《伤寒论》中的许多方剂被后世称为“经方”,四逆散便是其中之一。
组成及作用: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药材组成。
柴胡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
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
临床应用:四逆散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常用于治疗以下疾病:四逆散作为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四逆散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1 四逆散的来源与演变这一经典名方在中医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黄帝内经》的相关理论,随着后世医家的实践与阐述,逐渐形成了现今我们所熟知的方剂。
关于其名称,“四逆散”中的“四逆”意指四肢厥冷,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散”则代表其剂型为散剂,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药物形式。
关于四逆散的演变历程,早在《伤寒论》中就有关于其的记载,张仲景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该方的原始组成及用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医家根据临床实践经验,不断对四逆散进行补充和完善。
明清时期的医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拓展。
四逆散已经成为中医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方剂之一。
四逆散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现代药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深入,四逆散的疗效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新的认识。
其在临床实践中也被广泛应用,不仅在内科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在一些外科、妇科、儿科疾病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现代制药技术也为四逆散的剂型改革提供了可能,除了传统的散剂,现代制剂形式如颗粒剂、胶囊剂等也逐步得到应用。
叶柏教授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胆胃同病临证经验

叶柏教授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胆胃同病临证经验叶柏教授是一位胆胃疾病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他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四逆散加减在治疗胆胃同病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介绍四逆散的药物组成和功效以及叶柏教授在临床中的应用经验,并结合具体病例进行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份关于四逆散加减治疗胆胃同病的临床经验分享。
一、四逆散的药物组成和功效四逆散是《金匮要略》中的一首经典方剂,由干姜、炙甘草、熟附子、生姜组成。
四逆散有温中散寒,振奋阳气的功效,在治疗胆胃同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1. 干姜干姜味辛、性热,归肺、脾、胃经。
具有温中散寒、祛湿止呕、除饮和腹、解毒的功效。
对于脘腹冷痛、呕吐泻泄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2. 炙甘草炙甘草味甘、性温,归心、肺、脾、胃经。
具有益气补中、和胃生津、调和君臣、解毒和疼之功效。
在治疗胆胃同病方面可以协调四逆散的其他药物作用,增强药效。
3. 熟附子4. 生姜生姜味辛、性温,归脾、胃经。
具有温中止呕、散寒解表、宣肺止咳、回阳救逆等功效。
能够协助其他药物温中散寒,调和胃气。
以上药物合用,具有温中散寒、祛湿止呕、解毒和和胃生津的功效,适用于治疗胆胃同病。
二、叶柏教授的临床经验叶柏教授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治疗胆胃同病方面尤为突出。
他总结出四逆散加减可以根据不同病情进行调整,改良方剂,提高疗效。
在治疗过程中,叶柏教授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四逆散加减调和胃气、温中散寒,治愈胆胃同病的根本。
1. 四逆散加减治疗胆胃病的方法叶柏教授在治疗胆胃同病方面,常常对四逆散进行加减。
在加减药物时,他主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调整。
例如在病情寒凝较重的患者中,可以适量增减温药,如加入肉桂、附子等,以增强温中散寒的功效;而在病情湿阻较重的患者中,可以加入砂仁、穿山甲等祛湿药物,以增强祛湿止呕的功效。
2. 案例分析一位患者因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就诊于叶柏教授门诊。
叶柏教授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对四逆散进行加减,并结合其他治疗手段进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逆散运用解析四逆散组方选药寓意深奥,广泛运用于人体各系统疾病,临床辨证化裁疗效颇彰。
此文通过分析四逆散的药物组成,以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与运用本方。
四个方根四逆散药仅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但是组方精妙,配伍奇绝,其包含了四个方根:柴胡、甘草;芍药、甘草;枳实、芍药;柴胡、枳实、芍药,此四个基本方根巧妙组合,是构成四逆散临床疗效显著的基础。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柴胡甘草柴胡、甘草即为小柴胡汤之雏形,邹澍云:“小柴胡汤七味,五味皆可加减,惟柴胡、甘草无可加减,以安内攘外,不容偏废也。
”(《本经疏证》)此二味乃四逆散最重要的配伍。
方中柴胡味苦平,“禀少阳之气,动于子而发于寅,故得从坚凝闭密之地,正中直达,万化为之一新”(《本草乘雅》)入于肝,能条达肝木,升提肝气,畅达脾土通路,推陈致新,携引肾中真水上达。
甘草味甘平,“外赤中黄,包兼坤离”(《本草纲目》)调节心肾,“含章土德,为五味之长,故治居中之府藏”(《本草乘雅》),入于脾土“能缓其中气不足”(《本草求真》),脾气充盛,道路通畅,则肾水上行之路无碍。
故此二药配伍,实为助肝用、补脾体、疏肝气、畅脾道。
芍药甘草芍药、甘草相配即为《伤寒论》中误服桂枝汤导致变证而随证施治的芍药甘草汤。
四逆散实为芍药甘草汤的衍化方,如当代金匮大家何任先生便认为“四逆散是芍药甘草汤加味而来”。
芍药甘草相伍酸甘化阴,以生津血,润滑降泄郁结,宣畅道路。
甘草“味甘主中,有升降沉浮,可上可下,有和有缓,有补有滞,居中之道尽矣。
”(《本草求真》引王好古语)其能助芍药入于肝木脾土,条达肝脾血分郁结,宣通脏腑积聚主气,故而郁滞散去,肾中真水自会由肝经脾徐徐上达。
枳实芍药《金匮要略》载枳实芍药散,方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并主痈脓”。
枳实苦寒,性酷而速,具有“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本草衍义补遗》),而其“形圆臭香,胃家之宣品也,所以宣通胃络”(《伤寒直解》)枳实入于脾胃泻滞消积、破气,有冲墙倒壁之力,味酸又能入肝“肝木郁于地下,则不能条达而胁痛,得其破散冲走之力”(《本草经疏》),所以《本经逢源》总结其功用为:“入肝脾血分,消食泻痰,滑窍破气”再配以芍药“敛肝之液,收肝之气”(《本草求真》)开达肝脾阴结,共奏祛痰、宣畅气机之功,气机条畅,则肝木脾土皆顺其性,所以真水自当上奉。
柴胡枳实芍药此三味则是大柴胡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汉方医家和田东郭等人即认为“四逆散是大柴胡汤的变方”。
此三味配伍功用全在肝脾气血阴阳上求之,合以“国老”甘草,功宏力强。
在气,枳实破滞降气,柴胡疏散升气,芍药收摄失位之气,甘草和其不调之气;在血,柴胡扬气行血,枳实破瘀滞,芍药通营和血,甘草缓中补虚调养新血;在表里,柴胡舒启外达,枳实消泻内降,芍药疏通经络,甘草和调脏腑;在阴阳,柴胡、甘草行阳,枳实、芍药走阴。
阳主升,阴主降,升降相宜,气机无碍,流通百骸,四药相合,可疏升肝木,理通脾滞,和解枢机,条畅道路,宣布阳气。
运用要点柴胡证与柴胡体质柴胡证与柴胡体质是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提出的,中医学将药物的应用指征称为“药证”,柴胡的应用指征即为柴胡证,而柴胡体质则是指柴胡证及柴胡类方方证出现的频度比较高的一种体质类型。
黄煌教授认为柴胡证由两部分组成:①胸胁苦满;②寒热往来或休作有时。
柴胡体质包括:①外观特征: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青白色,缺乏光泽,皮肤比较干燥,舌质坚老,暗而有紫点,舌体不淡胖,舌苔正常或偏干,脉象多弦细;②好发症状: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或时有寒热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影响。
胸胁部时有气塞满闷感,或有触痛,肩颈部常有酸痛感,拘挛感,四肢常冷,少腹部易胀痛,女性月经周期不齐,经前多见胸闷乳胀,烦躁,经来腹痛,经血暗或有血块;③体质倾向:多气滞,多血瘀。
四逆散属于柴胡类方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张方子,所以柴胡证与柴胡体质的应用指征亦适用于四逆散,但是四逆散也有自己特异的使用指征:腹痛,多偏于胸胁或两少腹部,疼痛为胀痛。
另外日本汉方医家细野氏提出“患四逆散证的人,其性格是内向的,多为消极的,善于担心的,非常注意细节的,神经质性格的人,特别是对自己体内的不调颇为敏感,而且具有向不好方面考虑的性格特征。
”也可作为临证使用四逆散的参考依据。
四逆散证的腹诊腹诊是从公元16世纪末起在日本医学界逐渐兴起的一种独特诊法。
现今临床上亦有广泛运用,《腹证奇览》载四逆散腹证:“胸下左右,心下或胸下之傍皆实满,犹大柴胡之腹证,胸满而实,逆满,苦痛亦甚,心下痞硬者,多属本证。
”日人藤平健从临床出发认为:“这个处方用于实证比例弱,体力、腹力中等程度的人,在左右两边大致有相等程度的胸胁苦闷,腹直肌宛如两根棒子柱立着,从上到下都呈强烈的紧张状态,压心窝时有抵抗力和疼痛的腹部症候,这是处方的重点”。
临床随证施用,恰如其分。
四逆散证的舌脉四逆散证最为常见的是弦脉,弦脉为郁结不畅之征。
引起郁结的原因甚多,若为痰湿水饮凝聚,则见弦滑;若为瘀血结滞,则见弦涩、弦细等;若为郁火闭伏,则见弦数、弦硬、沉弦等。
这些脉象必于两关脉中取之时最为明显,但是无论何脉,沉取不会太弱。
至于舌质常为坚老而干,色稍暗,或有点紫,苔薄,薄白或薄黄,多为少津不润。
合方运用四逆散无论用于何病,其病机里都有肝失疏泄,脾失通达一面,故而临证常根据肝脾郁结的原因不同而随证合方为用。
四逆散合二陈汤主要用于痰气郁结而致肝脾不调之证。
若脾失健运,水湿聚而成痰,痰湿郁结,气机逆乱,故以四逆散合二陈汤恢复一身气机的畅通。
四逆散调滞治气,二陈汤顺气治痰,痰气并治,郁结得通而肝脾调和。
四逆散合五苓散此方主要用于水气弥漫三焦,内侵肝脾而致肝脾失调之证。
五苓散整体调治人体水液代谢失常,伍以四逆散助其行散气化,升降枢纽气机,使水气归于常道。
四逆散合升降散此二方功效相似,皆能升降气机,疏宣气滞,但是合方主要用于火气郁结而致肝脾不和之证。
升降散疏散宣泄三焦火热,正如杨栗山所云:“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四逆散加强其升降上下,疏宣表里邪热之力,如此,热郁得以宣散,气机流通,肝脾功用自复,诸疾得愈。
(王兵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四逆散组方选药寓意深奥,广泛运用于人体各系统疾病,临床辨证化裁疗效颇彰。
此文通过分析四逆散的药物组成,以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与运用本方。
四个方根四逆散药仅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但是组方精妙,配伍奇绝,其包含了四个方根:柴胡、甘草;芍药、甘草;枳实、芍药;柴胡、枳实、芍药,此四个基本方根巧妙组合,是构成四逆散临床疗效显著的基础。
柴胡甘草柴胡、甘草即为小柴胡汤之雏形,邹澍云:“小柴胡汤七味,五味皆可加减,惟柴胡、甘草无可加减,以安内攘外,不容偏废也。
”(《本经疏证》)此二味乃四逆散最重要的配伍。
方中柴胡味苦平,“禀少阳之气,动于子而发于寅,故得从坚凝闭密之地,正中直达,万化为之一新”(《本草乘雅》)入于肝,能条达肝木,升提肝气,畅达脾土通路,推陈致新,携引肾中真水上达。
甘草味甘平,“外赤中黄,包兼坤离”(《本草纲目》)调节心肾,“含章土德,为五味之长,故治居中之府藏”(《本草乘雅》),入于脾土“能缓其中气不足”(《本草求真》),脾气充盛,道路通畅,则肾水上行之路无碍。
故此二药配伍,实为助肝用、补脾体、疏肝气、畅脾道。
芍药甘草芍药、甘草相配即为《伤寒论》中误服桂枝汤导致变证而随证施治的芍药甘草汤。
四逆散实为芍药甘草汤的衍化方,如当代金匮大家何任先生便认为“四逆散是芍药甘草汤加味而来”。
芍药甘草相伍酸甘化阴,以生津血,润滑降泄郁结,宣畅道路。
甘草“味甘主中,有升降沉浮,可上可下,有和有缓,有补有滞,居中之道尽矣。
”(《本草求真》引王好古语)其能助芍药入于肝木脾土,条达肝脾血分郁结,宣通脏腑积聚主气,故而郁滞散去,肾中真水自会由肝经脾徐徐上达。
枳实芍药《金匮要略》载枳实芍药散,方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并主痈脓”。
枳实苦寒,性酷而速,具有“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本草衍义补遗》),而其“形圆臭香,胃家之宣品也,所以宣通胃络”(《伤寒直解》)枳实入于脾胃泻滞消积、破气,有冲墙倒壁之力,味酸又能入肝“肝木郁于地下,则不能条达而胁痛,得其破散冲走之力”(《本草经疏》),所以《本经逢源》总结其功用为:“入肝脾血分,消食泻痰,滑窍破气”再配以芍药“敛肝之液,收肝之气”(《本草求真》)开达肝脾阴结,共奏祛痰、宣畅气机之功,气机条畅,则肝木脾土皆顺其性,所以真水自当上奉。
柴胡枳实芍药此三味则是大柴胡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汉方医家和田东郭等人即认为“四逆散是大柴胡汤的变方”。
此三味配伍功用全在肝脾气血阴阳上求之,合以“国老”甘草,功宏力强。
在气,枳实破滞降气,柴胡疏散升气,芍药收摄失位之气,甘草和其不调之气;在血,柴胡扬气行血,枳实破瘀滞,芍药通营和血,甘草缓中补虚调养新血;在表里,柴胡舒启外达,枳实消泻内降,芍药疏通经络,甘草和调脏腑;在阴阳,柴胡、甘草行阳,枳实、芍药走阴。
阳主升,阴主降,升降相宜,气机无碍,流通百骸,四药相合,可疏升肝木,理通脾滞,和解枢机,条畅道路,宣布阳气。
运用要点柴胡证与柴胡体质柴胡证与柴胡体质是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提出的,中医学将药物的应用指征称为“药证”,柴胡的应用指征即为柴胡证,而柴胡体质则是指柴胡证及柴胡类方方证出现的频度比较高的一种体质类型。
黄煌教授认为柴胡证由两部分组成:①胸胁苦满;②寒热往来或休作有时。
柴胡体质包括:①外观特征: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青白色,缺乏光泽,皮肤比较干燥,舌质坚老,暗而有紫点,舌体不淡胖,舌苔正常或偏干,脉象多弦细;②好发症状: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或时有寒热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影响。
胸胁部时有气塞满闷感,或有触痛,肩颈部常有酸痛感,拘挛感,四肢常冷,少腹部易胀痛,女性月经周期不齐,经前多见胸闷乳胀,烦躁,经来腹痛,经血暗或有血块;③体质倾向:多气滞,多血瘀。
四逆散属于柴胡类方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张方子,所以柴胡证与柴胡体质的应用指征亦适用于四逆散,但是四逆散也有自己特异的使用指征:腹痛,多偏于胸胁或两少腹部,疼痛为胀痛。
另外日本汉方医家细野氏提出“患四逆散证的人,其性格是内向的,多为消极的,善于担心的,非常注意细节的,神经质性格的人,特别是对自己体内的不调颇为敏感,而且具有向不好方面考虑的性格特征。
”也可作为临证使用四逆散的参考依据。
四逆散证的腹诊腹诊是从公元16世纪末起在日本医学界逐渐兴起的一种独特诊法。
现今临床上亦有广泛运用,《腹证奇览》载四逆散腹证:“胸下左右,心下或胸下之傍皆实满,犹大柴胡之腹证,胸满而实,逆满,苦痛亦甚,心下痞硬者,多属本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