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
四逆散临床应用

四逆散临床应用摘要】四逆散,原出《伤寒论》,主治少阴病之四逆证。
仲景用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等证。
方中柴胡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镇痛、解热等作用,还能抑制胃液分泌、抗炎、保肝利胆等作用;枳实有增强小肠平滑肌紧张程度和位相性收缩功能,还有抗炎、镇静等作用;芍药有抗炎、抗菌、镇痛、解痉等作用;甘草有解痉、抗溃疡等作用。
诸药合用,能疏肝理脾。
本方被应用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其应用范围仍在逐渐扩大。
【关键词】四逆散;中医药治疗;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四逆散,原出《伤寒论》,为张仲景所创的一首名方。
原方由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等分所组成。
主治少阴病之四逆证。
方中柴胡苦平,微寒,疏达肝气,升脾胃之清阳;枳实辛苦酸,微寒,泻热行气,降脾胃之浊阴;白芍苦酸,凉,益阴血,敛肝阴,缓中调胃;甘草甘平,益太阴之气,缓急止痛。
柴胡配枳实,两者一升一降,可升清降浊,解郁开结,疏达阳气;柴胡甘草同用,和中疏郁;枳实配芍药,一气一血,调其血气;芍药与甘草相伍,和血利阴,缓急舒挛,调和肝脾。
四药辛、苦、酸、甘、寒,共呈疏肝理脾,升清降浊,缓急止痛之功效。
四逆散选药精当,配伍独特,疗效突出,是古今常用之效方。
后世疏肝诸方,如《景岳全书》之柴胡疏肝散、局方逍遥散等皆是从本方发展变化而来,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系列亦均由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综合加味而成。
本方被应用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
笔者现将其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乳腺增生病乳腺增生病中医称之为“乳癖”,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或乳房肿痛,月经期加重。
中医理论认为,情志不舒,肝郁气滞为其主要病因,与肝、胃、冲、任四经密切相关。
肝失疏泄,气机阻滞;肝病及脾,脾运失健,聚湿成痰,痰阻气机,停于胸胁;肝郁、气滞、痰凝,结于乳络而成“癖”。
巫嘉琴[1]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为主方治疗乳腺增生症88例,取得满意效果。
四逆散方剂

四逆散方剂四逆散【方剂名】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组成】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十分(各6g)【用法】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泻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方解】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
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达于四末所致。
此“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
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唯气不宣通,是为逆冷。
”阳郁于里,而不外达,则身微热;肝郁脾滞,气机不畅,则胁肋胀闷,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治宜透解郁热,疏肝理脾。
方中柴胡条达肝气解肝郁,透热外出解郁热,为君药。
芍药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为臣药。
芍药与柴胡相配,散收同用,既补肝体,又利肝用,使柴胡升散而无伤阴血之弊。
枳实行气消痞,理气开郁,,为佐药,与柴胡相伍,一升一降,肝脾并调,加强疏畅气机,升清降浊之功。
与芍药合用,又可调理气血。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与芍药同用,又缓急止痛。
全方四药,配伍严谨,柴、芍相配以治肝;枳、草相伍以治脾,肝脾并调,为疏肝理脾的基础方,后世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郁气滞与肝脾不和诸证。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原治阳郁厥逆证,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的基础方。
临床以手足不温,胁肋或脘腹疼痛,脉弦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等属于肝脾不和者。
3.使用注意热盛厥甚的热厥证和阳衰阴盛的寒厥证,忌用本方。
【方歌】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补,阳气内郁成厥逆,疏肝理脾此方主。
四逆散临床应用3则

1208四逆散临床应用3则彭建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337000)关键词:四逆散;胃神经性呕吐;血管性头痛;便秘;医案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四药组成,具有透邪解郁。
疏肝理气的功用,被广泛地应用临床。
笔者按中医异病同治原理灵活应用本方,治疗胃神经性呕、血管性头痛、便秘等疾病,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胃神经性呕吐患者李某,女,41岁,2004年9月12日初诊。
患者自觉头晕、失眠、胸胁涨满,不欲饮食,食入则吐,呕吐6~10次/d,由门诊收入急诊住院。
胃钡餐检查未见异常。
B超检查显示:胆囊壁毛糙。
初步诊断为胆系炎症,给予抗生素、维生素B6静脉滴注;2d后症状无缓解。
故转我科病房,查:腹平软,未触及肿块,舌苔白,脉沉弦。
证属肝胃不调,胃失和降.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法则,投四逆散加味方。
药用:柴胡、茯苓、枳实、白芍、旋复花(包煎)各20克,半夏15克,甘草10克。
每天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服药3剂后,患者恶心、呕吐次数略减、睡眠稍安,仍有头晕、胸闷,舌、脉如前。
遂上方减甘草,加生姜,继续治疗10d后,呕吐止,诸症悉除。
按语:呕吐病因多,邪之入内,伤及脏腑,皆可致病。
正如《景岳全书呕吐》所说:“或暴伤寒凉、或暴伤饮食,或因胃火上冲,或因肝气上逆,或因痰饮水气聚于胸中,或以表邪传里,聚于少阳、阳明之间,皆有呕证,此皆呕之实邪也。
”本病病机为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和降所致。
根据《内经》的“木郁达之”之旨,予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其法,故用四逆散加味投之,药中病机,故得痊愈。
2血管性头痛患者王某,男,58岁,2006年7月9日初诊,半年多来,一直有头痛,以左侧为重,发作时,有针刺样跳痛,伴失眠,急躁易怒,每逢情绪激动则病情加重。
脑血流图示:双侧波幅不对称。
查体:舌苔白,脉弦。
证属肝气郁结,化火上冲。
治宜疏肝调气,泻火止痛。
处方:柴胡、白芍、菊花各20克,枳实、牡丹皮、天麻、全蝎各15克,甘草10克,用药4剂后,患者头痛缓解,舌脉如前。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有哪些异同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作者温兴滔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四逆散见于《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
本方临床运用十分广泛然历代医家对此方解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人参阅名家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对此方证作一探讨就正于广大同道。
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8 方药组成甘草炙、枳实破水清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引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名医方论四逆散应该是典型的柴胡类方何以少阳病篇没有出现反而出现在少阴病篇。
历代医家对本方的解释不尽相同多数医家只是顺文解释尤其对方后加减法难以作出圆满的解释另有些医家对此提出疑问如柯韵伯说“少阳心下悸者加茯苓此加桂枝少阳腹中痛者加芍药此加附子不能不致疑于叔和偏集之误耳。
”①郑钦安在《伤寒恒论》少阴后篇13条言“按少阴病而至四逆阳微阴盛也。
其中或咳或悸者水气上干也小便不利者阳不化阴也腹痛下重阴寒之极。
法宜大剂回阳为是而此以四逆散主之吾甚不解。
”②《新伤寒论校注》中载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二两。
③此“四逆散”与“四逆加人参汤”组成一致仅剂量稍有不同。
另有少阴病气上逆令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柴胡八两、芍药三两、枳实四枚炙、甘草三两炙上四味一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④此方组成与四逆散一致然剂量服法不同主治亦不同。
姚廷周认为“考《伤寒论》丸、散、汤剂同名者药物组成大致相同且宋本之四味药不能治阳虚四逆故以底本即桂林古本为是。
”⑤此外《新伤寒论校注》中辩伤风病脉证并治第535条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若流于腑则口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四逆散的临床运用

四逆散的临床运用四逆散的临床运用发表评论A+所属分类:经方论治四逆散方应用广,调和肝脾为其长。
诸般杂证效固高,泻痢后重亦可尝。
四逆散在《伤寒论》中用治少阴病传经热邪,阳郁不伸的四逆证。
实际在临床中使用四逆散的这种机会比较少。
但由于该方理法严谨,用药精炼,应用范围较广,所以后世治疗肝脾(胃)疾病的许多有效药方,多从此方发展而来。
因而,正确理解四逆散的组方原则和临床效用,对治疗一些肝脾疾病,有其重要意义。
四逆散中之柴胡疏肝郁,枳实理肝气,芍药养肝阴,甘草缓肝实脾。
柴胡之开运益于脾之虚,枳实之降和适于胃之实,芍、草酸甘化阴,柔肝扶脾,以防“土虚不能升木",调理中焦脾胃,少一味也不行。
实际在临床中见肝之病往往传脾,脾病也常常碍肝,出现肝脾同病的症侯。
四逆散具有既能调肝培土,又能和胃益木,药味不多而功专力合,堪称肝脾病症的方药典范。
四逆散用治有"肝气郁结”表现的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肝炎,肋膜炎以及肋间神经痛等许多疾病,均可获得良好效果,这是人所共知,习以为用的。
但也有些病证,用四逆散疗效很好,却被医家忽视。
如有的患者,上有头痛、眩晕、耳鸣、眼花,中则胸闷、胁痛,嗳气不除;下有少腹重坠,二便不调,内则心烦、口苦、食少、腹满,多梦纷纭,外则体倦神疲,时热时冷,周身尽痛。
总之,从患者主观感觉上全身内外、上下无处不病,而且常年治疗不见有效。
对这种错综复杂的病证,如不仔细分析,也容易辨为脏腑皆亏,虚实兼有,是补是泻难以着手的疑难大证。
其实。
象这种病证,症候表现虽多,但关键在于肝的阴阳失调,气血失和。
证属肝气郁结。
正确的治法应以“治肝为主,盖肝气一舒,诸痛自愈”,用四逆散主之,确实能起到"治一经而诸经无不自愈也”的应验。
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大多喜用瓜蒌薤白汤之类或活血化瘀的方法,但有部分病人疗效并不理想,尤其对发病年龄较早,病程较短,身体状况较好,所谓"初病在气”的冠心病患者,疼痛部位在胸胁(尤其是左胁)疼痛性质攻痛或胀满、憋闷,每因精神刺激而诱发或加剧,疼痛时间常发于早晨起床或夜间3-5点钟的寅时,用四逆散加味的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的变方枳壳煮散,治疗效果都相当可靠。
四逆散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运用进展

四逆散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运用进展中医中药36四逆散原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主要组成成分包括芍药、柴胡、甘草及枳实等,以少阴病之四逆证为功能主治。
现随着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四逆散的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经过大量动物实验以及在临床中的临床疗效证实,四逆散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抗动脉粥样氧化、保护脑缺血损伤等作用,将其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中的治疗效果较好,现笔者将有关四逆汤的药理作用即临床运用综上如下:1药理作用1.1免疫调节作用四逆散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表现能够有效的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能够加强血清溶菌酶的调节作用,将其作用于人体中可发挥显著的抗感染疗效,另外,四逆散还可通过调动T 细胞活化增殖,抑制B 细胞的活化增殖,从而达到增强细胞免疫的功能[1]。
1.2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基础即为动脉粥样硬化,据大量研究表明,四逆散具有突出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不仅能够显著减缓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缩小粥样斑块的面积,同时还可减少凋亡细胞的数量。
另外,四逆散还可提升患者体内载脂蛋白与血清一氧化氮的含量,从而充分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1.3保护心肌作用心肌缺血的主要损伤机制之一则为自由基损伤,而四逆散经过煎制后的主要成分为乌头类生物碱,将其应用与患者体内,不但能够增加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水平,同时对自由基进行及时清徐,以抵抗因心肌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
据探究显示,应用四逆散后患者的心肌耗氧量明显高于应用常规药物的心肌耗氧量,保护心肌作用更加显著。
1.4保护脑缺血后损伤有研究报告显示,四逆散对于局部脑缺血的大鼠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为四逆散能够减少因脑缺血损伤后四逆散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运用进展张林玲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00【摘要】四逆散作为中医临床上较为常用的经方之一,原方主要治疗阳虚阴寒盛内之少阴寒化证。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现代中医已经将本方进行扩展使用,应用至各类疾病治疗中,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四逆散的临床运用体会多则医案

四逆散的临床运用体会多则医案一、刘继祖妙用四逆散《中国中医药杂志》随师多年,刘师以《伤寒论》四逆散方治愈不少顽疾,如阳为阴郁在里不得宣达四末而致热厥以及对肝脾失调或气机阻滞的多种疾患,常可应手奏效,一方化生多变,堪称有益,有下述病例佐证验之。
1 解郁泄热张××,女,42岁,2001年9月10日初诊。
又冷又热,气窜、呃逆、烦躁、脚灼热,上肢厥冷,口干苦而渴,舌红,脉弦。
用四逆散加味,处方:•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各10g,•木香、菖蒲、郁金各10g、合欢皮12g、青蒿20g。
•服用七剂,热退人安。
•后加用补肾药物杜仲20g、补骨脂10g、台乌10g、内金10g,而精神渐起。
按:先生说:“患者口干苦而渴、烦躁、舌红、脉弦,此与阳虚之厥有别,系阳气内郁,不能荣达所致”。
更引张锡纯所言:“《内经》谓肝主疏泄,肾主闭藏。
夫肝之疏泄,原以济肾之闭藏,故二便之通行,相火之萌动,皆与肝气有关”。
又曰“肝虚不能疏泄,相火即不能消遥流行于周身,以致郁于经络之间,与气血凝而作热作痛”。
肝气郁滞,肝中所寄相火不能下达,所以四末凉,因不能敷布而烦躁。
本桉辨证为肝郁热厥。
肝气郁滞,肝中所寄相火不能下达,所以四末凉,阳郁在内实不敷布而烦躁。
由于阴阳格拒,又表现为内外格拒、上下格拒两证,故均可以四逆散疏通阴阳。
《内经》谓“升降出入,无回不有”,说明人体的气无处不到,但分化为阴阳、营卫、清浊之气,应各行其道,不能相悖。
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只要辨明寒热两证,虽见症有表里、上下之分,均可异证同治。
2 疏肝和血张××,女,34岁,2001年8月10日就诊。
患双下肢静脉炎1年,双下肢肿,月经期甚,经少,少腹胀痛,舌淡、脉弦。
以四逆散加味,处方:•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各10g、•泽泻20g、牡蛎15g、香附10g、猪茯苓各15g。
•七剂肿消,腹胀减,调治1月后失访。
按:先生说:“本案经少而少腹胀痛,为木不条达所致,水肿则次之,治病必求于本,非开泄肝胆之郁结则病不能除。
四逆散临床应用心法

四逆散临床应用心法
四逆散是一味常用的中药药方,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适用于治疗
寒凝阻滞、阳明热盛、中满腹痛等症状。
在临床应用中,正确的使用
方法和注意事项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四逆散的临床应用心法。
一、四逆散的组成和功效
四逆散由生姜、大枣、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和胃止呕
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四逆散能够散寒解表、调和胃气,适用
于寒邪所致的腹痛、呕吐等症状。
二、适应证
四逆散适用于寒凝胃中、腹痛泄泻、呕吐泻痢等症状,常见于寒邪
外束、不得发散而凝结于内的病证。
具体症状包括腹痛拒按、呕吐清水、泄泻稀薄等。
三、使用方法
四逆散一般为生姜煎汤或生姜煎剂,用量一般为3-6克。
可根据患
者病情的轻重和体质的差异作出调整,但需谨慎使用,注意不可过量
服用。
四、注意事项
1. 四逆散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2.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 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4. 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消化不良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5. 应储存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
五、总结
四逆散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药方,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但在使用时需遵循医嘱,注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药效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对四逆散的临床应用心法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作者:佚名伤寒网文章来源:不详关于“四逆”,我在学习《伤寒论》时,怎么也弄不懂。
后来,通过身边的事物而通晓,现录于下共同学习:在学习《伤寒》时,我总想把学到的同周边环境联系起来,在学习少阴阳厥四逆汤类时,我将锅炉比喻人之元阳。
时值严冬,早晚学校烧锅炉则暖气热,譬之阳胜则四末温。
中午锅炉停烧,则暖气片一会儿变凉了下来,就如元阳之脱,则四肢冷冰。
此时宜求本,大剂回阳。
也就是烧锅炉,则四肢自温。
上述比喻十分形象,我颇为自得。
然学习四逆散之“四逆”时,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合适的比喻。
恰巧,一日,我在走廊背书,天凉,我便坐在走廊的暖气片上。
谁知,坐上去不但不感到暖和,反而冰凉。
当时也是烧锅炉的时候,为什么会凉呢?我顺势摸去,却发现奇怪的事,暖气末端冰凉异常,而向心摸去则渐温,到暖气管时,已觉烫手,当时茅色顿开,此不是四逆散之“四逆”吗?阳郁也!如何验证?原来,整个暖气管道中原有的气体全被水挤到暖气的尽头,气体占据空间,热水不能到达暖气片的末端,故而冰凉。
此即阳郁于内,气不达外也。
如何施治?细心的同学知道,每组暖气片的末端有一铜制阀门,拧开小阀门,放出郁在末端的气体,即调畅气机,直到热水充满暖气片,喷出阀门,此时,即刻关闭阀门,不刻,则整组暖气片热不可近手。
我依法操作果效!当时,即对四逆散有了深刻的认识。
阳郁解除,则“四逆”自去。
感兴趣的可以以旁边的暖气一试。
伤寒网-------------陈瑞春应用四逆散的经验张燕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陈瑞春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是江西享有盛名的当代中医专家,从事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五十余载,尤对《伤寒论》之学造诣颇深。
陈老经常教导学生要“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并且要能对《伤寒论》的条文娴熟运用,学得进去,跳得出来”。
意思是不要囿于原文原旨,而要活学活用,融汇贯通。
我有幸师从门下,更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在此我仅以老师常用的四逆散为例,遴选病案数则以飨读者。
1梅核气梅核气,临床多见于女性,其主要临床特征是咽中如有物梗阻,咽之不下,吐之不出。
此为肝气不疏,郁而化火,灼津成痰,痰气交阻而聚于咽峡,每于情绪变化时自觉症状加重。
该病多由情志郁结引起,因而用药当以疏肝理气为主,佐以解郁化痰之品治疗。
例1.蒋某某,女,52岁,2002年8月10日初诊。
患者自觉咽中梗阻,胸闷,后背疼痛,口苦,夜寐不安,二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缓稍弦,予四逆散加味:柴胡、枳壳、白芍、香附、郁金、旋覆花、桔梗、杏仁、浙贝、防风、威灵仙各10g,炙甘草5g。
7剂后诸症悉减,遂守方加瓜蒌壳10g助宽胸理气之功。
继服7剂以资巩固。
体会:梅核气的主要病机为痰气郁结,以喉间梗塞有异物感为主要症状。
如上病例,肝气郁结上逆犯肺,致上焦气机不畅,故治以疏肝理肺,兼以降气化痰,同时因有风邪阻络而致后背疼痛,故稍佐防风、威灵仙以祛风通经。
尤以旋覆花配香附,理气功效显著。
2胃痛中医的胃痛亦称胃脘痛,包括了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窦炎、胃神经官能症等多种疾病。
陈老经常启发我们胃痛多从肝治,因为肝胃经络相连,胃主受纳,肝主疏泄,脾胃功能的协调有赖于肝气的条达。
反之,肝气不疏则胃失和降、食谷不化。
所以胃痛不仅要治胃,而且必须治肝。
例2.赵某某,男,72岁,2002年11月1日初诊。
罹患胃病数十年。
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患者近年来纳食不佳,脘腹胀闷,食后尤甚,无泛酸,夜间稍觉口渴,大便软每日一行,舌淡暗、苔薄白,脉细弦而弱。
予四逆散合朴姜夏草参汤加味:柴胡、枳壳、白芍、厚朴、法夏、青陈皮各10 g,炙甘草5g,炒谷、麦芽各15g,党参15g,生姜3片。
11月8日复诊,诸症悉减,饭量稍增,遂守方继进7剂,后告知服完后神清气爽,食纳大增,仅偶感胃脘稍有隐痛,余无不适。
体会:肝郁犯胃,气机壅滞之胃痛,可以四逆散疏肝和胃,合朴姜夏草参汤温运脾阳,宽中除满,消补兼施。
陈老用上述两方合治慢性胃炎而见肝郁气滞者,经治多例均获良效。
3便秘便秘为大便秘结,是粪便在肠道内留滞过久,不易排出的病症。
但辨证有胃肠湿热便秘,有肝脾气滞便秘,有肺脾气虚便秘,有脾肾阳虚便秘,有血虚阴亏便秘等类型。
而临床常见无明显诱因的便秘,陈老多从气滞论治,疗效甚佳。
例3.孙某,女,16岁。
2002年11月30日初诊,患者于4年前逐渐出现便秘,数日乃至一周以上行便一次,常靠泻药通便。
大便呈羊屎状,无明显便意,伴腹胀,无口干,平素不喜油荤。
月经量多,经期长。
舌淡红苔薄白,脉平。
遂予四逆散合小承气汤治疗,处方:柴胡、枳壳、白芍、厚朴、桔梗、杏仁各10g,炙甘草5g,生大黄6g (后下),火麻仁15g。
并嘱其若服药后大便通畅则去大黄。
5日后复诊,自述服药初起稍觉痛,现腹胀减轻,大便每日一行,质地正常,初起色黑,后即正常但量较多,纳食夜寐尚可,小便清长。
(大黄只放了3次),遂守方加虎杖15g去大黄,继进5剂,大便通畅。
近期无反复。
体会: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宣则腑气不降,故于疏畅气机的四逆散中佐桔梗、杏仁以宣肺通便,可起到升清降浊的功效。
本例因其便秘已逾4年,遂加大黄、厚朴合小承气汤之意,以消滞除满,软坚润燥通便,故而取得满意的疗效。
4胆结石胆结石多为湿热邪气蕴结肝胆,渐致气机阻滞,胆腑通降失司,胆汁不能正常疏泄,而炼灼为沙成石。
治当疏肝理气,清胆化石。
例4.邵某某,男,61岁。
2002年8月5日初诊。
右胁疼痛,口干口苦,小便色黄,时有排尿急胀感,余无不适。
B超示:胆囊多发性结石并胆囊炎。
舌红、苔薄白腻、根部厚腻,脉细涩、尺脉沉。
予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柴胡、条芩、法夏、枳壳、白芍、郁金、川楝、炒内金、瓜蒌壳各10g,金钱草20g,太子参15g,炙甘草5g。
服药20剂后,B起示:胆结石变小,且口干症平。
近期显效。
体会:胆结石、胆囊炎,大多数医家倾向于以大柴胡汤和解通下,临床验案亦屡见不鲜。
但用大柴胡汤的前提,必须是有可下的里实,而此例则无里实之症,故老师嘱以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之,多获良效。
方中加郁金、川楝、瓜蒌壳疏肝理气,金钱草、炒内金清利湿热以化石。
全方组织严密,理法完备,不失为一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利胆化石的良方。
5乳腺小叶增生中医名“乳癖”,多因肝经受邪,经络不通,痰浊内阻,聚而成块。
因胸胁为肝经循行部位,故乳癖多从肝治,宜疏肝利胆,软坚散结。
而四逆散更是老师的首选方,同时酌配理气散结之品,于临证颇验。
例5.郑某,女,25岁。
2002年7月14日初诊。
自述乳房胀疼痛月余,经期尤甚。
B超示:乳腺小叶增生。
白带偏多,大便不调,食纳、夜寐尚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给予四逆散加味:柴胡6g,赤、白芍各10g,枳壳、郁金、青皮、香附各10g,橘核、猫爪草、生苡米、蒲公英、金银花、生牡蛎各15g,生甘草5g。
21日复诊时自述7月17日月经来潮,乳房胀痛感消失,月经正常,行经第二天左少腹胀痛,现已不痛,余皆正常。
遂守方加浙贝10g。
8月18日三诊,述乳房已无胀痛,希望用药巩固,遂仍进原方。
随访无复发。
体会:对于乳腺增生,现在市场上的成药甚多,而诸多患者又为贪图方便而纷纷求助于这些价格不菲的成药,但往往收效不大。
究其原因,这些药多为活血通经如桃仁、红花之类,而忽视了妇女疾病多由情志所生,即情绪波动影响肝气疏泄,致痰浊内阻,聚而成块,故每每不验。
陈老抓住病机实质,以四逆散主治,加郁金、青皮、香附理气通络,橘核、猫爪草、浙贝等软坚散结,酌加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解毒,考虑该患者大便不调,故加生苡米收涩利湿,取得较好的功效。
6心悸心悸症用四逆散治疗,似乎有些对不上号,实则不然。
因为心属火,肝属木,木火相生,相互为用,若肝气疏泄失常,亦可导致心气不宣,所以用四逆散不失为另辟蹊径之举。
例6.杨某某,男,68岁。
2002年5月12日初诊。
述心悸半年余,胸闷气闭,晨起稍多粘痰,口干口苦,纳平寐可,夜尿多,大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腻,脉缓。
心电图示:(1)窦性心动过缓;(2)房性早搏;(3)ST-T双向变化。
拟方四逆散合小陷胸汤治疗:柴胡、枳壳、白芍、法夏、郁金、厚朴、广木香、青陈皮各10g,黄连、炙甘草各5g,瓜蒌壳15g。
4剂后患者告之心悸显著好转,胸闷感消失。
继进7剂后,心悸暂无复发。
患者因前列腺肥大,故请陈老转治其夜尿频多之症,随访近期疗效显著。
体会:对于心悸,医家多由益心气、助心阳从治,而陈老从疏肝宽胸、涤痰理气治之却数剂取效。
似为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
细观此病例,不难看出其病机为痰气交阻,郁热结于心胸所致,以四逆散疏肝理气,小陷胸清热涤痰,配郁金、木香、青陈皮等加强行气之效,故而达到气顺、痰消、热清的目的。
气机通畅,心胸开豁,心悸自然缓解,这种治法机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会。
圆机活法尽在其中!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温兴滔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242100)摘要:四逆散见于《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
本方临床运用十分广泛,然历代医家对此方解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人参阅名家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对此方证作一探讨,就正于广大同道。
[原文]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8][方药组成] 甘草(炙)、枳实(破,水清,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引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名医方论] 四逆散应该是典型的柴胡类方,何以少阳病篇没有出现,反而出现在少阴病篇。
历代医家对本方的解释不尽相同,多数医家只是顺文解释,尤其对方后加减法,难以作出圆满的解释;另有些医家对此提出疑问,如柯韵伯说:“少阳心下悸者加茯苓,此加桂枝,少阳腹中痛者加芍药,此加附子,……不能不致疑于叔和偏集之误耳。
”①郑钦安在《伤寒恒论》少阴后篇13条言:“按少阴病而至四逆,阳微阴盛也。
其中或咳或悸者,水气上干也;小便不利者,阳不化阴也;腹痛下重阴寒之极。
法宜大剂回阳为是,而此以四逆散主之,吾甚不解。
”②《新伤寒论校注》中载: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二两。
③此“四逆散”与“四逆加人参汤”组成一致,仅剂量稍有不同。
另有:少阴病,气上逆,令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柴胡八两、芍药三两、枳实四枚(炙)、甘草三两(炙),上四味,一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④此方组成与四逆散一致,然剂量服法不同,主治亦不同。
姚廷周认为:“考《伤寒论》丸、散、汤剂同名者,药物组成大致相同,且宋本之四味药不能治阳虚四逆,故以底本(即桂林古本)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