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调研方法
农业病害比例调查报告

农业病害比例调查报告
根据我们的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关于农业病害比例的重要发现。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覆盖了不同的农业区域和作物类型,并收集了大量的数据来评估各种疾病在农业生产中的比例。
首先,我们发现农业病害在各个农业区域之间存在差异。
特定病害的比例可能受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农业管理实践等因素的影响。
我们观察到某些区域因为特定病害的流行而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另一些区域则较少受到该病害的影响。
其次,不同作物的病害比例也存在显著差异。
我们的调查涵盖了多种作物,包括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
我们观察到一些病害在特定作物上的比例要远高于其他作物。
这表明不同作物对特定病害的抵抗力和易感性也存在差异。
此外,我们注意到农业病害的比例在不同年份和季节之间也可能有所变化。
例如,某些病害可能在干燥季节更为普遍,而在潮湿季节则相对较少。
这对于农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需要他们在不同的季节和气候条件下采取不同的病害防控措施。
最后,我们还发现农业病害的预防和控制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通过对病原体进行早期检测、采取合适的病害防控措施以及定期监测作物健康状况,农民可以减少农业病害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尽管我们的调查提供了有关农业病害比例的一些重要发现,但我们认识到仍有许多未知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
例如,我们可
以深入探究农业病害与土壤质量、农药使用、农业生态系统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农业病害,以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粮食安全。
林木病虫害调研报告范文

林木病虫害调研报告范文林木病虫害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林木病虫害是影响森林健康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当前林木病虫害的状况,为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二、调研方法1. 选择调研地点:本次调研选择了位于XX省的某森林公园作为调研地点。
2. 数据收集:采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
3.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1. 林木病害:调研发现,目前该森林公园主要受到褐腐病和白粉病的威胁。
褐腐病主要侵害某某树种,病害面积超过50%,严重影响了该树种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白粉病主要影响另一种树种,病害面积约为30%,对树冠的绿叶面积和光合作用产生了负面影响。
2. 林木虫害:此外,调研还发现该森林公园遭受到某某虫害的侵害,该虫害主要以蛀幼虫为主要危害方式,导致了林木的树干和树根部位出现虫蛀孔以及树皮剥落现象。
3. 调研原因分析: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林木病虫害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变化、树种选植不合理、管理措施不当等。
其中,环境变化是导致病虫害爆发的重要原因,如气温升高、降水不足等;树种选植不合理导致病虫害易于传播和滋生;管理措施不当使得病虫害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和防治,从而扩大了病虫害的危害范围。
四、调研建议1. 引种抗病虫害树种:针对目前林木病虫害的情况,可以考虑引入抗病虫害的树种,以增加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2. 加强管理措施:加强森林公园的管理措施,如定期巡视、清理虫蛀木材等,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3. 提高病虫害预警能力:建立病虫害的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控制病虫害的爆发。
4.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森林公园管理人员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和技能,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的宣传和培训。
五、调研收获本次调研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林木病虫害对森林健康的重要影响,也为我们制定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希望大家对林木病虫害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好我们的森林资源。
公路病害调研报告

公路病害调研报告【调研背景】为了解公路病害情况,提高公路运输质量,我们进行了公路病害的调研。
【调研目的】1.了解公路病害的种类和分布情况;2.掌握公路病害对交通安全和路面使用寿命的影响;3.提出针对不同病害的治理措施和建议。
【调研方法】1.实地查看和记录公路病害情况;2.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
【调研结果】1.公路病害种类:(1)龟裂病害:包括线裂、网裂和块裂;(2)坑洼病害:包括车辙、沉陷和坑害;(3)剥落病害:包括皮剥、剥落和剥离;(4)破碎病害:包括断裂和碎裂;(5)翻浆病害:路面松散或尚属干硬时浆层翻起;(6)其他病害:包括沙沉积、沥青漏油等。
2.公路病害分布情况:(1)龟裂病害:主要分布在高温、干燥区域;(2)坑洼病害:主要分布在高寒、湿润区域;(3)剥落病害:分布面较广,与路面质量和制作工艺有关;(4)破碎病害:分布与交通流量和载重有关;(5)翻浆病害:分布与路基土质有关。
【病害对交通安全和路面使用寿命的影响】1.交通安全影响:(1)龟裂、剥落等病害容易导致车辆滑动和侧滑,增加交通事故风险;(2)坑洼病害容易导致车辆颠簸,影响驾驶者的注意力和车辆的稳定性。
2.路面使用寿命影响:(1)龟裂、坑洼等病害会进一步扩大,加剧路面磨损和水损失;(2)剥落、破碎等病害会加快路面的老化和损耗。
【治理措施和建议】根据不同的病害特点,提出以下治理措施和建议:1.龟裂病害治理:(1)采用加铺沥青、表面密封等方法进行修补;(2)加强路面养护,防止路面扩大龟裂。
2.坑洼病害治理:(1)修补坑洼部分,保持路面平整;(2)加强基层和路基的加固,预防坑洼再次出现。
3.剥落病害治理:(1)重新制作路面,在施工过程中确保质量;(2)加强路面维护,防止持续剥落。
4.破碎病害治理:(1)及时进行破碎部分的修复;(2)加强路面设计和建设,提高抗压能力。
5.翻浆病害治理:(1)加强路面基层的加固,增加稳定性;(2)适当调整材料配比,减少翻浆现象的发生。
高液限土路基病害调研

高液限土路基病害调研为了查明我国高液限土路基病害,先后对广西、云南、湖北、江苏等地高液限土分布区已建和在建的公路、铁路、水利电力、建筑等不同行业的工程建设现场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系统调研。
通过现场调查、采样、照相以及听取专家研究报告等手段,收集到了有关高液限土路基工程勘测设计、病害机理、土质改良、边坡稳定措施等方面诸多的成败工程实例资料,为深入研究我国高液限土路基病害成因机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广西南宁盆地及百色盆地1.322国道南(宁)梧(州)路膨胀土路堑边坡破坏情况。
桩号K763+200至K766+600沿线两侧路堑边坡大面积开裂、塌陷、滑坡随处可见,如图2-1,滑坡大小规模不一,大的滑坡宽度可达30~40m,小的滑坡宽度仅有2~3m,边坡坡度一般在30°~40°之间;可见到有多处边坡水泥预制块砌面护坡鼓起或破坏;有一处边坡已破坏3次,处理3次,第三次边坡处理后的坡度为20°,用水泥片石护坡。
经现场勘查和分析,浆砌块石的水泥浆缝与块石剥离,天气的干湿循环,使下部膨胀土膨胀和收缩,从而引起护坡破坏。
图2-1 南梧路K763+200路堑边坡破坏膨胀土路堤破坏情况。
在桩号K763+700左右,路堤1995年出现破坏,用膨胀土作为路堤填料的路段,路堤边坡出现错台、变形,路面纵向裂缝长达10多m,后经过两次维修,采用沥青路面才保持相对稳定。
膨胀土低山丘岭地貌及其岩性剖面描述。
在322国道一侧边坡,桩号为K766+500~560附近可看到比较典型的膨胀土分布区的地质地貌情况,整个地区为丘岭地貌,黄白色膨胀土(岩)到处分布,植被主要为稀疏生长的茅草、松树等适合蒸发量较高的植物。
丘岭上冲沟发育,每个冲沟都有明显的陡坎分布,陡坎多数为90°左右,有的甚至呈负角度。
在冲沟上可见到该区地层分布剖面,表层为粉红色的砂岩,其下就为黄白色的膨胀土黏土,新鲜的膨胀黏土,呈细密块状,湿润时呈灰白色。
玉米病害调研报告

玉米病害调研报告玉米病害调研报告一、引言玉米(学名:Zea mays L.)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
然而,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为了更好地了解玉米病害的现状和防治对策,本报告对玉米病害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二、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共选择了XX个地点,采访了XX名农民和专家,观察了不同病害的症状并采集了相应的样本进行实验。
三、结果根据调研结果,玉米病害主要包括玉米赤霉病、玉米稻瘟病、玉米叶斑病等。
1. 玉米赤霉病玉米赤霉病是由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一种病害,其主要症状是玉米穗上出现橙红色霉斑。
该病害容易在干燥和高温的环境下扩散。
调研发现,种植地点附近的田地大多被该病害侵袭,导致玉米产量大幅下降。
2. 玉米稻瘟病玉米稻瘟病(Physoderma maydis)是一种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其主要症状是玉米叶片出现黄棕色纹斑和病斑边缘卷曲。
稻瘟病在潮湿和高温环境下易于发生,对玉米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
3. 玉米叶斑病玉米叶斑病(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是由褐带叶斑菌引起的病害,其主要症状是玉米叶片上出现褐色颗粒状斑点,并逐渐扩大融合。
该病害主要在潮湿和低温的环境下发生,严重影响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
四、防治对策针对以上病害,我们提出了以下防治对策:1. 合理轮作通过合理轮作,可以避免玉米连作导致的土壤病原菌积累。
将玉米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有利于病害的控制和土壤恢复。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好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能够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同时,可以加强对种植抗病品种的培育研究,提高抗病能力。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增强玉米的免疫力。
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需求进行合理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
4. 农药防治在病害防治中,农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道路病害调研报告

道路病害调研报告【道路病害调研报告】一、背景概述道路病害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道路上的损害或破坏,严重影响道路的安全性和通行性。
为了加深对道路病害的认识,我在某市的一条主要道路上进行了调研,并总结了以下情况。
二、调研目的1.了解道路病害的类型和分布情况,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2.分析道路病害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
3.为道路维护和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调研内容和方法1.调研内容:* 道路病害类型:包括裂缝、坑洞、拱起等。
* 道路病害分布情况:记录不同道路病害的具体位置和数量。
* 道路病害原因分析:通过调查和相关资料分析,找出导致道路病害产生的根本原因。
* 预防和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的道路病害,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
2.调研方法:* 实地考察:对道路进行全面的视察和检查,记录不同道路病害的情况。
* 数据收集: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相关的道路病害案例和解决方案。
* 问卷调查:针对路政部门、交通参与者等相关人员,了解他们对道路病害的认识和看法。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 道路病害类型和分布情况:根据调研结果,道路病害主要包括裂缝、坑洞和拱起,其中裂缝最为普遍,占总数的60%。
坑洞占30%,拱起占10%。
2. 道路病害的原因分析:*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对道路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 交通载荷:大型车辆和过载运输对道路造成较大压力。
* 施工质量:不合理的施工方式和低质量建设,导致道路病害频繁发生。
3. 预防和解决方案:* 加强道路维护管理,对裂缝及早修复,避免其扩大。
* 采用高品质材料和先进技术进行道路建设和维护。
* 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监管,确保道路建设符合标准要求。
* 加强交通管理,减少过载运输现象。
五、结语通过本次道路病害调研,我们了解到道路病害对道路安全和通行造成的威胁。
针对不同类型的道路病害,我们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方案。
建议相关部门加大投入,加强维护和管理工作,以确保道路的安全和通畅。
农作物病虫害调研报告范文

农作物病虫害调研报告范文农作物病虫害调研报告一、引言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学调查和研究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对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报告对某地区的农作物病虫害进行了调研,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发生情况和对策。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观察和数据收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实地走访农田和接触农民,了解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并收集相关数据和文献进行分析。
三、调研结果1. 农作物病害调研结果:(1)玉米叶斑病:调查发现该地区玉米叶斑病发生率较高,主要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2)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发生较为严重,特别是在种植早稻和双季稻的地区。
(3)小麦赤霉病:调查发现小麦赤霉病在该地区也有发生,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 农作物虫害调研结果:(1)稻飞虱:水稻受稻飞虱危害较重,导致稻谷减产。
(2)棉铃虫:棉铃虫在棉花生长期间严重危害了棉花的生长和发育。
(3)玉米螟:玉米螟是该地区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危害主要表现为玉米叶片被啃食和玉米粒被蛀食。
四、调研分析1. 引起农作物病虫害的原因:(1)气候因素:气温、降水和湿度等气候因素对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种植方式和管理:不合理的农业种植方式和管理措施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3)病虫害防治手段不当:不正确使用化学农药和防治措施,容易导致抗药性虫害和病害的增加。
2. 病虫害的防控措施:(1)改进种植技术:合理调整种植结构,采用抗病虫害的品种,掌握良好的生产管理技术。
(2)加强监测预警: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情况。
(3)综合防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轮作、间种和合理的化学防治等,减少对化学农药的过度依赖。
五、总结与建议本次调研结果表明,病虫害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为了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减少对农作物的危害,应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能力,推广先进的病虫害防控技术,加强病虫害监测和灾害预警,建立科学的防治体系,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草莓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探究

草莓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探究【摘要】草莓是一种受到多种病虫害危害的水果,为了提高草莓产量和质量,研究草莓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介绍草莓主要病虫害种类,探讨了病害防控技术和虫害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为草莓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本文还分析了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应用实例的引入,展示了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草莓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对提高草莓产量、改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和借鉴,有望取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草莓、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探究、种类、防控技术、病害、虫害、应用实例、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结语。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草莓是一种广泛栽培的水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受到人们的喜爱。
由于其生长环境特殊,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草莓主要病害包括灰霉病、叶霉病、红蜘蛛等,而主要虫害有草莓叶蝉、草莓象甲等。
这些病虫害会导致草莓叶片枯黄、果实腐烂,严重影响了草莓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地防控草莓的主要病虫害,需要综合运用各种防控技术,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通过对草莓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和防控技术的探究,可以为草莓种植者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草莓的产量和品质。
对草莓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草莓是一种重要的水果作物,被广泛种植和消费。
由于草莓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
研究草莓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病虫害对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显而易见,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会导致草莓减产甚至绝产,从而影响农民的生计和市场供应。
研究草莓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草莓的产量和品质。
采用综合防控技术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在当今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草病害分级及调查方法
YC/T 39-1996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由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及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烟草病害的调查方法及病害严重度分级。
本标准适用于评估烟草病害发生危害的轻重、病害造成的损失,也适用于病害消长及发生规律的研究。
2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烟草病害 tobacco disease
由于遭受病原生物的侵害和其他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代谢作用受到干扰和破坏使烟草生产受到阻碍,导致产量和产值降低,品质变劣,甚至出现局部或整株死亡的现象。
2.1.2 病情指数 oisease index
以发病率和病害严重度相结合,用一个数值表示发病的程度。
2.3 病害严重度 severity of infection
植株或烟叶片等部位受害程度。
3烟草病害分级及调查方法
3.1 烟草根茎病害
3.1.1 烟草黑胫病(Black shank)
3.1.1.1 病害严重度分级
0级:全株无病;
1 级:茎部病斑不超过茎围的二分之一,或半数以下叶片轻度凋萎,或下部少数叶片出现病斑;
2级:茎部病斑超过茎围的二分之一,或半数以上叶片凋萎;
3 级:茎部病斑环绕茎围,或三分之二以上叶片凋萎;
4级:病株全部叶片凋萎或枯死。
3.1.1.2 调查方法
以株为单位,一般应在晴天中午以后调查。
3.1.1.2.1 普查
在发病盛期进行一次,作为对病害情况一般性的了解。
选取若干不同类型的烟田,田间采用5点取样,每点不少于50株,计算病株率和病情指数。
病情统计方法见附录A。
3.1.1.2.2系统调查
作为当地的主要病害,应进行系统调查,以便了解病害消长规律。
自旺长开始至采收末期,田间固定5点取样,每点30~50株,每隔5天调查一次,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绘出田间消长曲线。
病情统计方法见附录A。
3.1.2 烟草青枯病(Granuville wilt)和烟草低头黑病(Black death) 3.1.2.1 病害严重度分级
0级:全株无病;
1级:茎部偶有褪绿斑,或在有条斑一侧有少数叶片凋萎;
2级:茎部有黑色条斑,但尚未达到顶部,或病侧半数以上叶片凋萎;3级:茎部黑色条斑到达植株顶部,或病侧三分之二以上叶片凋萎;
4级:病株基本枯死。
3.1.2.2 调查方法
同3.1.1.2。
3.1.3烟草根黑腐病(Black root rot)
3.1.3.1 病害严重度分级
0级:无病、植株生长正常,根无明显坏死;
1级:植株生长基本正常或稍有矮化,少数根坏死呈特异黑色,中下部叶片褪绿(或变色),中午萎蔫,夜间恢复;
2级:病株株高比健株矮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或半数根坏死呈特异黑色,半数以上叶片萎蔫,中下部叶片稍有干尖、干边;
3级:病株比健株矮五分之二至二分之一,大部分根坏死呈特异黑色,三分之二以上叶片萎蔫,明显干尖、干边;
4 级:病植株比健株矮二分之一,全株叶片凋萎,根全部坏死呈特异黑色,近地表的次生根明显受害。
3.1.3.2 调查方法
以株为单位。
田间调查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30~50株,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病情统计方法见附录A。
3.2 烟草根结线虫病(Root-knot nematode)
3.2.1病害严重度分级
3.2.1.1 田间生长期地上部观察,在拔根检查确诊为根结线虫危害后再进行调查。
0级:植株生长正常;
1级:烟株生长基本正常,叶缘叶尖部分变黄,但不干尖;
2级:病株比健株矮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或叶片轻度干尖、干边;3级:病株比健株矮三分之一以上,或大部分叶片干尖、干边或有枯黄斑;
4级:植株严重矮化,全株叶片基本干枯。
3.2.1.2 收获期检查,地上部分同3.2.1.1。
拔根检查分级标准如下:0级:根部正常,无可见根结;
1级:三分之一以下根上有少量根结;
2级: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根上有根结;
3级:二分之一以上根上有根结,少量次生根上发生根结;
4级:所有根上,包括次生根上也长满根结。
3.2.2调查方法
以株为单位。
田间调查,采用5点取样,每点50~100株,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病情统计方法见附录A。
3.3 烟草叶斑病害
病害严重度以全株为单位分级,适用于所有叶斑病害较大面积调查。
0级:全株无病;
0.5级:全株病斑很少(小病斑2mm以内不超过15个,5mm以内病斑不超过2个);
1级:全株叶片有少量病斑(小病斑50个以内,大病斑2~10个以内);2级:三分之一以下叶片上有中量病斑(小病斑50~100个,大病斑10~20个);
3级: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叶片上有病斑,病斑中量到多量(小病斑100个以上,大病斑20个以上),下部个别叶片干枯;
4级:三分之二以上叶片有病斑,病斑多、部分叶片干枯。
3.3.1 烟草白粉病(Powdery mildew)
3.3.1.1 病害严重度分级(以叶片为单位)
0级:无病斑;
0.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以下;
1级:病斑以白粉覆盖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5%;
2级:病斑以白粉覆盖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20%;
3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20%~35%;
4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35%以上。
3.3.1.2调查方法
一般只进行普查,但若是本地区的主要病害,还应进行系统调查。
3.3.1.2.1 普查
在病害发生盛期后进行,选取若干不同类型的烟田调查,每地块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20株(整株按叶片分级调查),计算病叶率和病情指数。
病情统计方法见附录A。
3.3.1.2.2 系统调查:自团棵期开始,每5天1次,至采收末期止,田间5点取样,每点20株,计算病叶率和病情指数。
病情统计方法见附录A。
3.3.2 烟草赤星病(Brown spot)
适用在调制过程中病斑明显扩大的叶斑病害,如野火病(wildfire)、
角斑病(Angular spot)等叶片烘烤后病斑面积一般扩大60%~70%的病害。
3.3.2.1 病害严重度分级:以叶片为单位。
0级:全叶无病;
0.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以下;
1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5%;
2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5%~10%;
3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0%~20%;
4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20%以上。
3.3.2.2调查方法
3.3.2.2.1 普查
在病害发病盛期后进行,一般进行一次,采取5点取样,每点20株,以叶片为单位分级调查,计算病叶率和病情指数。
病情统计方法见附录A。
3.3.2.2.2系统调查
按烟草生育阶段进行,一般在发病初期开始,每5天1次,调查直至采收末期。
采用5点取样,每点20株,以叶片为单位进行整株调查,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病情统计方法见附录A。
3.3.3 烟草蛙眼病(Frogeye)、炭疽病(Anthracnose)、气候性斑点病(Weather fleck)、烟草蚀纹病(To-bacco etch)及坏死性病毒病(Tobacconecrosis virms)、烟草环斑病毒病(Tobaccoringspot virws)等,包括叶片烘烤后病斑面积无明显扩大的叶部病害。
3.3.3.1病害严重度分级
0级:全叶无病;
0.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以下;
1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5%;
2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5%~20%;
3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20%~35%;
4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35%以上。
3.3.3.2 调查方法
同3.3.2.2。
3.4 烟草普通花叶病(Tobacco masaic)、烟草黄瓜花叶病(Tobacco cucumber mosaic)、烟草脉带病(Tobacco vein banding)。
3.4.1病害严重度分级
0级:全株无病;
1级:心叶脉明或轻微花叶,或上部三分之一叶片花叶但不变形,植株无明显矮化;
2级: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叶片花叶,或少数叶片变形,或主脉变黑,植株矮化为正常株高的三分之二以上;
3级: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叶片花叶、或变形或主侧脉坏死,或植株矮化为正常株高的三分之二至二分之一;
4级:全株叶片花叶,严重变形或坏死,病株矮化为正常植株高度的二分之一以上至三分之一。
3.4.2 调查方法
以株为单位分级调查。
3.4.2.1 普查
在病害盛发期调查。
田间调查采用5点取样,每点50株,计算发病株率和病情指数。
病情统计方法见附录A。
3.4.2.2系统调查
大田自团棵开始,每5天调查1次,直至打顶。
田间5点取样,每点不少于50株,计算病株率和病情指数。
病情统计方法见附录A。
附录A(标准的附录)病情统计
A1发病率
发病率(%)= (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A2病情指数
病情指数= [∑(各级病株或叶数×该病级值)]/(调查总株或叶数×最高级值)×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