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工程地下室上浮原因及加固处理

合集下载

地下室上浮事故原因分析与加固处理方法(全文)

地下室上浮事故原因分析与加固处理方法(全文)

地下室上浮事故原因分析与加固处理方法(全文)范本一:地下室上浮事故原因分析与加固处理方法一、引言本文针对地下室上浮事故进行了原因分析和加固处理方法的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事故原因,提供科学且有效的处理方案,以确保地下室结构的安全稳定。

本文主要包括四个章节,分别是引言、事故原因分析、加固处理方法、总结与展望。

二、事故原因分析2.1 水源泄漏2.1.1 水管漏水2.1.2 地下水渗漏2.2 地下水位上升2.2.1 降雨量增加2.2.2 地下水系统失效2.3 地下室排水系统故障2.3.1 排水管道堵塞2.3.2 排水泵故障2.4 地下室结构设计不合理2.4.1 基坑设计不当2.4.2 地基处理不足三、加固处理方法3.1 密闭加固3.1.1 施工要点3.1.2 材料选择3.2 排水加固3.2.1 开挖排水沟3.2.2 提升排水系统能力3.3 表面加固3.3.1 防水处理3.3.2 保护层施工四、总结与展望本文通过对地下室上浮事故的原因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加固处理方法。

然而,这些方法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未来,在地下室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更加注重细节和科学性,以提高地下室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附件:1. 图纸:地下室结构示意图2. 图表:地下室上浮事故统计数据法律名词及注释:1. 基坑设计不当:指地下室施工过程中,基坑的设计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工程规范的要求。

2. 地基处理不足:指地下室施工过程中,对地基的处理不充分,导致地下室结构无法承受地基的负荷。

3. 密闭加固:指在地下室结构中加入密闭材料,以减少水分进入地下室的可能性,提高地下室的抗浮力。

4. 排水加固:指通过改善地下室排水系统,减少地下室内部水分的积聚,提高地下室的稳定性。

5. 表面加固:指在地下室结构外表面进行防水处理和保护层施工,以提高地下室的防水性能和抗浮力。

范本二:地下室上浮事故原因分析与加固处理方法一、问题陈述本文旨在分析地下室上浮事故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加固处理方法。

某工程地下室上浮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某工程地下室上浮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某工程地下室上浮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摘要:某房地产项目设计为多栋塔楼带单层整体大地下室,在一次暴雨后地下室底板局部上浮约20~140mm,框架柱与地面和柱帽连接处出现裂缝,部分柱顶混凝土破坏。

文章分析了地下室上浮原因,并介绍了处理措施,为类似事故处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室,上浮,结构破坏,处理措施1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进程的加快,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越来越重视。

为了解决城市空间不足,大量带有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物、下沉式广场、地下车库、地下商场等建筑大量出现。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荷载还未完全加上,基坑降水过早停止,或突遇到强降水等原因,地下室容易发生上浮、倾斜,进而导致地下室结构发生开裂、隆起等现象。

如何防止和处理地下室上浮事故,已经成为建设方、设计院、施工单位等共同关心和研究课题[1]。

2 工程概况及上浮事故过程拟建项目位于武汉市汉阳区四新片区,为54栋32~45层住宅楼,分三个地块开发,每个地块均设一层整体地下室。

出现地下室上浮地块地面设计标高22.8m,基础埋深为-5.6~-7.7m。

相邻其它两个地块地下室在此之前已完工。

拟建地下室为整体结构,呈不规则形状,基坑开挖深度最大约为4.7米,一般为3.5米左右。

基坑西侧和南侧为在建市政道路,最近处距离约8m(市政道路路面高程约21.58m)。

拟建场地在勘探深度(53.7米)范围内除表层分布有(1-1)杂填土和(1-2)吹填土(Qml)外,其下为湖积成因的(1-3)淤泥(Ql)、全新统冲积和湖积成因的(2)、(3)层粘性土(Q4al+l、Q4al)和中更新统冲洪积成因的(4-1)、(4-2)层粘性土和(5)层含粉质粘土中粗砂夹角砾(Q3al+pl),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下第三系(K-E)泥质粉砂岩。

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周边土层为:(1-1)层杂填土,(1-2)层吹填土,(1-3)层淤泥,(2)层粘土,基坑坑底座落于(1-1)层杂填土、(1-2)层吹填土、(1-3)层淤泥和(2)层粘土等不同的土层中,局部基坑开挖深度较大,基坑周边土层强度偏低,且基坑内有工程桩需要保护,基坑工程重要性等级可定为一~二级。

某工程地下室上浮事故浅析及处置加固补救措施

某工程地下室上浮事故浅析及处置加固补救措施

O n a p r o j e c t a b o u t b a s e me n t u p— l f o a t i n g a c c i d e n t a n a l y s i s a n d p r o c e s s i n g r e i n f o r c e me t n l n e a s u r e s
ⅣG J i n
( X i a n g h n D i s t r i c t o f X i a m e n C i t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B u r e a u , X i a m e n 3 6 1 1 0 2 )
A b s t r a c t : T h e p a p e r i s c o m b i n e d w i t h e x a mp l e s a b o u t t h e b a s e me n t u p— l f o a t i n g a c c i d e n t o f a p wj e e t .T h r o u g h t h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c c i d e n t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 a n ly a .
故成功处置 , 对今后预防和处置类似地下室上浮事故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地下室上 浮; 事故调查分析 ; 处置加 固补救 ; 预防借鉴
中 图分 类 号 : T U 4 6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0 0 4—6 1 3 5( 2 0 1 3 ) 0 3— 0 0 9 6— 0 4 ‘


3 6 1 1 0 2 )
( 厦 门市翔安区建设局 福建厦 门 摘

地下室上浮的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地下室上浮的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地下室上浮的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文档一】地下室上浮的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一、背景介绍地下室上浮是指地下室结构由于压力变化等原因,从原来的位置上浮升起的现象。

本文将从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两个方面详细介绍地下室上浮的问题。

二、地下室上浮的原因分析1. 水压增加:地下水位上升或降雨造成地下室周围水压增加,导致地下室上浮。

2. 地基沉降:地基沉降会改变地下室的水平位置,使地下室失去支撑而上浮。

3. 地下室开放:地下室入口未完全封闭或密封不良,使得地下室容易受到外界水压的影响而上浮。

4. 过于轻质的建筑材料:过于轻质的建筑材料会增加地下室浮起来的可能性。

5. 地下室结构设计缺陷:地下室结构设计不合理,例如基础承载能力不足等问题,会导致地下室上浮。

三、地下室上浮的应对措施1. 合理设计地下室结构:进行合理的地下室结构设计,确保地下室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减少上浮风险。

2. 加固地基:通过加固地基的方式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从而减少地下室上浮的发生。

3. 加密地下室入口:完全封闭地下室入口,确保其严密性,阻止外界水压对地下室造成影响。

4. 使用合适的建筑材料:选择密度适中的建筑材料来建造地下室,以避免过于轻质材料导致地下室上浮。

5. 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检查地下室的结构和周围环境,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关维护措施,防止地下室上浮。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无【文档二】地下室上浮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一、问题背景地下室上浮是指地下室结构由于各种因素造成整体或局部上浮的现象。

本文将从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两个方面,详细介绍地下室上浮问题的应对方法。

二、地下室上浮原因分析1. 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位上升会增加地下室周围水压,导致地下室上浮。

2. 地基问题:如地基沉降、地基松动等,都可能导致地下室上浮。

3. 建筑材料轻质化:使用轻质建筑材料建造地下室,降低了其自重,增加了上浮的概率。

4. 地下室密闭性问题:地下室入口未完全封闭或密封不良,容易受外界水压影响,引发上浮。

地下室上浮原因及处理方法总结

地下室上浮原因及处理方法总结

地下室上浮原因及处理方法总结摘要:近些年很多复杂结构、高层结构都带有地下室,加之地下超市和地下停车场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多。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越来越明显,特别有地下室的上浮是其中非常常见但又非常难解决的问题。

鉴于地下室上浮问题所带来的损失之大,寻找导致地下室上浮问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加固措施都是亟需解决的。

本文主要内容就是在笔者搜集大量的论文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各种导致地下室上浮问题的原因和防止与补救措施。

通过对比比较,提出了可行并且高效的防治补救方法。

关键词:地下室上浮;问题原因;预防措施;补救方法1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的发展城市用地紧张,特别是城市中心,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基础埋深逐渐加大,正是为了有效利用地下基础空间、地下空间就有了地下室;现社会停车难问题日益成为突出矛盾,因而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作为地下停车设施已成为一种趋势;同时地下商场等地下商业建筑也越来越广泛,地下室抗浮稳定性和浮力对底板产生的弯矩和剪力等问题对结构安全产生的影响日益显著。

随之带来的安全问题和经济损失等问题也愈发明显。

2地下室上浮概述正常基础与地基之间是压力,当地下水汇聚到基坑中,使得基坑内有水此时就会存在浮力(F=γhA)问题,当上部荷载P<F(浮力)时就会发生地下室上浮现象。

在使用或者施工过程期间,如果地下水汇聚到基坑中,使得基坑内有水,此时就存在浮力问题。

2.1地下室上浮的形式1、局部抗浮失效:结构每个单元的重力都大于水浮力,多发生在地下室底板承载力不足处。

质量分布均匀,层高较高,层数较多板较薄配筋较少。

2、局部整体抗浮失效:结构部分区域重力大于水浮力,部分区域小于水浮力,部分区域发生的上浮现象。

3、整体抗浮失效:结构任意单元的重力都小于水浮力,地下室水浮力使结构整体向上位移的现象。

2.2地下室上浮的危害1、使用问题:柱子的倾斜过大、板起拱过大;裂缝产生严重漏水影响使用;隔墙等构筑物被挤裂挤碎等。

2、结构问题:梁柱等主要受力构件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使其承载力降低;顶板有时候也会因为变形过大而出现结构性的裂缝等。

某地下室上浮事故的检测鉴定及加固处理(精)

某地下室上浮事故的检测鉴定及加固处理(精)

- 33. 0
从表 1 可以看出, 在满水水位水压力作用下, 地 导致地 下室结构存在 - 33. 0 kN / m 不平衡水压力, 128
2
加来抵抗地下水 的 上 浮 力 。 经 分 析, 在原设计地下 室顶板荷载 上 加 厚 800 mm 混 凝 土 层 替 代 原 覆 土; 同时在原设 计 底 板 荷 载 上 加 厚 400 mm 混 凝 土 层; 设 计 确 定 将 顶 板 荷 载 由 原 设 计 为 11. 0 /10. 0 ( 20. 0 ) kN / m 调整 为 20. 0 /10. 0 ( 20. 0 ) kN / m ( 括 号内荷载为消防 车 道 活 载 ) 。 此 加 固 方 案 加 固 原 理 简单明确, 但减小了地下室的净高, 破坏了原有建筑 功能 。 2 ) 锚 索 锚 固 抗 浮 方 案[4 ]。 在 地 下 室 底 板 下 的 将 地 下 室 结 构 进 行 复 位。 岩土中设 置 预 应 力 锚 索, 该加固方案不会影 响 建 筑 物 的 使 用 功 能 和 外 观, 但 由于现场地下室施 工 空 间 受 限, 施工机具难以展开 且预应力锚 索 耐 久 性 难 以 保 证 。 同 时 由 于 地 作业, 下水位较高, 地下室底板开孔进行锚索施工后, 底板 上的孔洞难以封堵, 锚头也会渗水 。 在参考和分析 有 关 技 术 资 料 及 综 合 考 虑 经 济 、 工期 、 场地条件等各方面因素, 采用第 1 种加固方案 对地下室上浮问题进行永久抗浮处理 。 此时地下室 结构自重和荷载配重为 18. 0 kN / m 净高为 2. 40 m ,
2
部分构件出现较为严重的裂缝和局部压碎现象 。 经 对结构进行全面 、 详细检测, 发现结构损伤主要有如 下几个方面( 图 2 ) :

某地下室上浮事故原因分析及加固措

某地下室上浮事故原因分析及加固措
下的抗浮计算即进行后浇带封闭,且未及时进行地下 室 顶
板覆土,后浇带封闭后,传递至地下室底板的浮力增 加,锚
杆不能满足抗浮要 求,导 致 上 浮. 根 本 原 因 为:基 坑 底 部
局部位于砂质粘性 土 或 砾 砂,土 层 透 水 性 均 较 好,而 基 坑
周边高压旋喷桩止 水 帷 幕 大 部 分 止 步 于 以 上 土 层 与 中 风
造成框架梁及框架柱在裂缝位置处抗剪能力被严重 削 弱,
框架节点刚度削弱,节 点 偏 离 了 刚 性 假 定,致 使 结 构 实 际
的抗震模型与设计计算的假设存在偏差.
图 3 框架柱裂缝示意图
底板开裂损伤


地下室底板主要表现为找平层开裂,少数为防水 板 结
构层开裂,经观察并 绘 制 底 板 裂 缝 分 布 图,可 知 裂 缝 集 中
度达到 1
6mm. 部 分 柱 柱 顶 或 柱 底 的 角 部 斜 向 开 裂 严
重,混凝土剥离脱落,开裂深度为主筋保护层厚度,部 分 柱
子的柱身斜裂缝开展明显,内外贯穿.
GK
4949

999

=0
N W,K 4950

地下 室 局 部 抗 浮 稳 定 性 安 全 系 数 为 0
999,小 于
REALESTATEGU
I
DE|1
57
2022 年 12 月
研究探讨
房地产导刊
力为 4949
4kN,具 体 为:(
1)底 板、负 一 层 板、顶 板、柱、梁
及 基 础 自 重 为 2032
2kN;(
2)1
2 米 覆 土 自 重 为
1417
2kN;(

地下室上浮事故原因分析与加固处理方法

地下室上浮事故原因分析与加固处理方法
( 3 )整 体 抗 浮 失 效
2 . 结 构 加 固 处 理
( 1 ) 一些框架柱节点部位 出现错位或者混凝土 受到的损坏较为严重时 ,则需要凿 除已经 受到损坏
的 混 凝 土 ,同 时 在 柱 外 边 进 行 植 筋 施 工 , 也 可 以通
结构 中任 意一单元的重力都 比水 的浮力 要低,
(单元的重力都 比水 的浮 力要 大,但是部分地 下室底 板承载力不足可导致抗浮 失
效。
( 2 )局 部 整 体 抗 浮 失 效
而 冠 则代表 了顶板 以及梁 的折算 荷载 ;足 则代表 了 柱 的折算荷载 ;R 3 则代表 了底 板的折算荷载:R 4 则 代表 了桩所 能够承受 的抗拔承载力 。 经过验算可知, 此地下室验算 , ) O . 9 ,即地下室能够承受到的浮
中部 区域 的柱根 比四周柱 根的高程要高出很 多。测
量 了地 下 室 框架 倾 斜程 度 后 , 确 保 框 架 柱 倾 斜 方 向
没有 一致性 ,且 没有发生明显 的倾斜 ,倾斜 率主 要
集 中在 0 . 5 ‰~5 . 0 % 0 之 间。
【 关键词】地下室 上浮事故 原因分析 加 固处理
水点处的沉降量则在 1 4 7 . 5  ̄2 6 9 . 9 m m 。对 比 发现 , 四周 外 围 的沉 降 比 中部 测 点 的 沉 降 量 要 小 很 多 。 一 旦 地 下 室 的沉 降趋 于稳 定 后 , 则 需 要 测 量 好 地 下 室 框 架 柱 的 柱 根 。经 测 量 ,其 柱 根 的 高程 为 一 8 ~5 4 m m ,
地 下室上浮 事故原 因分析 与加 固处理 方法
■ 刘 吉
【 摘 要】 地 下室发生 上浮的主要原因为地 下水位 发生急剧 的上涨 ,且周边的降水条件 较差,未能够做好地 下室的抗 浮设计 ,未对地下室在施 工过程 中 以及竣工投入 使用后可 能会 出现 的上浮 以及开裂 的问题 予 以考虑 ,导致地 下室上 浮事故发 生的概率增多 。基 于此 ,本文主要对地 下室上浮 问题进 行了简要 的分析 ,并就简单 的工程案例 ,分析 了地 下室上浮 事故发生 的主 要原因,提 出了相应 的加固处理方 式 ,以供相关人 员参考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工程地下室上浮原因及加固处理
张朝林
(福建晟凯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某在建工程地下室受到地下水浮力作用产生不均匀上浮,最大上浮量达到243mm,导致地下室柱梁板结构损伤。

通过对受损结构检测,分析上浮原因及结构破坏机理,在此基础上对地下室结构进行永久性抗浮处理和结构加固处理,成功地解决了工程上浮事故问题。

关键词:上浮;损伤;裂缝;加固
1·工程概况
某工程总建筑面积18989m2,平面上呈“L”形,从北至南依次由附楼(5 层)及主楼(15 层)组成,有一层地下停车库,建筑面积3996m2,主楼南面部位为纯地下室,建筑面积1264.9m2,地下室一层高4.0m,详见图1。

本工程地下室主楼部分采用梁板式筏板基础,基础板底厚700mm,纯地下室部分为独立基础加抗水板,基础板厚300mm,未设计抗浮桩,采用底板及顶板覆土及结构砼自重抗浮。

本工程于2010 年3 月9 日开工,2011年5 月10 日主体封顶,2012 年10 月28 日后浇带浇筑完毕后,准备回填土时,由于地下室排水不及时,外加下雨,地表水的入侵,地下水位升高,产生浮力,浮力大于砼自重,纯地下室部分局部上浮,部分梁、柱及现浇板产生裂缝。

该工程建设场地土层自上而下依次为:①层杂填土,透水性强、层厚1.3~1.7m;②层粉质粘土,透水性一般,层厚2.6m;③层含泥卵石,透水性好,层厚4.7m;④层粉质粘土,地下水的稳定水位1.8~3.1m,水位变化幅度约1.3m。

经现场检查发现,纯地下室中部拱起后有裂缝的柱数量较多,所有柱裂缝形
式基本相同,有2 根柱角柱头混凝土局部压碎,均为基础梁与柱交叉部位上方150mm左右,水平裂透,裂缝宽度0.50~1.10mm 之间,现场检测共发现8 根柱有裂缝,典型柱裂缝示意图见图2。

基础梁出现裂缝也是中间部位,竖向裂透,裂缝宽度0.82~2.20mm 之间,典型梁裂缝示意图见图3。

南面剪力墙中间跨多处开裂,并存在渗水现象。

裂缝宽度0.15~0.55mm,长度880~
2300mm 之间,东面剪力墙中部基础板底出现渗水现象,剪力墙裂缝示意图见图4。

地下室顶板多处开裂,也是集中在中部,并存在渗水现象。

裂缝宽度0.03~0.12mm,长度560~3150mm。

2 ·地下室上浮及裂缝成因分析
2.1原工程抗浮设计
本工程原设计采用“配重抗浮”的方法进行抗浮设计,即采用结构自重及基础部位和顶板上部的覆土来抵抗地下水浮力,没有考虑锚杆抗浮或抗拔桩进行抗浮设计。

2.2地下室上浮的主要原因
在地下室施工时有基坑支护、井点降水等措施,基坑内基本无水。

主体结构封顶,砖墙砌筑完成后进行后浇带的浇筑,地下室有两条后浇带,第一条后浇带分布在主楼和附楼交界处,第二条后浇带设在主楼和纯地下室交界处,两条后浇
带两侧均设有降水井,后浇带浇筑完后继续降水。

事故发生时,由于连日的大雨,地面排水系统不畅,正处于冬季,正常应该为干燥少雨季节,现场抽水也不是很到位,使地下水位急剧上升。

且事故发生时地下室底板未回填和顶板未覆土,主楼北面地下室由于结构砼自重大,处稳定状态,南面纯地下室部分设计为覆土抗浮,致使纯地下室部分的水浮力超过结构实际自重,产生向上浮力,使混凝土构件受损出现不同程度裂缝。

设计时对地下水位高度控制未提出对纯地下室部位的施工控制要求,也是本工程地下室施工阶段上浮的主要原因。

2.3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纯地下室部分地下停车库中间向上的浮力,使基础梁中部表面受弯、梁底受压产生相对较大的剪应力,相邻基础梁端部也产生跨递减的剪应力。

当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剪切裂缝。

由于中间柱产生弯剪变形,使顶板中部与梁交接部位应力相对集中,使中部顶板产生裂缝。

顶板设计厚度为180mm,梁高800~1000mm,基础高1000mm,柱截面尺寸为550mm×550mm,梁刚度明显大于柱刚度,纯地下室部分地下停车库中间的上浮作用会对柱底部和顶端产生水平推力,在柱底部和梁端产生剪切裂缝。

由于地下室周边回填土对剪力墙和周边主楼,附楼对地下室起到了约束作用,导致地下室上浮状态中间大,四周小。

3 ·施工抗浮降水卸压处理技术措施
⑴设置沉降观测点30 个,观测时间在抽(降)水期间日测2 次,结构回落近于稳定后每月二次。

⑵在室内地下室底板中部设2 个直径φ53mm圆孔自溢(泄)水,并在孔周砌蓄水池,供抽水外排。

⑶在大楼建筑室外周边新增6 个抽水井,采用人工挖孔方式,深度挖至地下室底板下500mm,进行抽水降水。

经过上述措施的初步处理,地下室底板和顶板中部弓起部位缓慢回落,经过4 天的处理后,底板和顶板最大上浮量由原来的243mm 降至为50mm 左右,结构上浮得到了初步较好的控制。

同时构件随着结构的复位,裂缝宽度变小甚至闭合。

4·对受损结构进行加固处理
鉴于施工现场各部位产生裂缝特征,仔细记录裂缝宽度、长度及深度,数据根据裂缝部位特征及破坏程度有针对性做出裂缝修复方案,加固方案处理原则:
⑴梁:底板梁裂缝出现在中部,结构受损支座没有影响,可采用碳纤维布处理,顶板梁根部出现裂缝,安全度下降较大,有斜裂缝,采用粘钢加固。

⑵板:底板加固先用环氧树脂封闭后再增设一道柔性防水层以防裂缝复发。

⑶柱:微小裂缝采用环氧树脂封闭,柱上、下端出现裂缝的采用外包钢,单边非贯通缝可直接用环氧树脂封闭,裂缝长且贯通应灌结构裂缝专用胶封闭后,再贴碳纤维布。

具体加固措施施工要点如下:
⑴裂缝灌浆
基层处理→裂缝表面封闭、安设裂缝→灌浆→拆除底座、恢复基层厚状。

①用钢丝刷或角磨机清除裂缝周围粉刷层,直至露出砼基层表面。

②沿裂缝走向每隔300mm 设置一注浆底座,用结构胶贴安设底座,使其中心对准裂缝。

③用环氧树脂将裂缝封严,贯穿裂缝两面均要封闭。

④环氧树脂固化后将注入器装上灌注胶,并安装在底座上,慢慢加压使裂缝内胶水充分饱满。

⑤胶水在常温下养护72 小时固化,然后清除注胶底座。

⑵外包型钢———高强度无收缩灌浆料截面加大法加固施工工艺。

①钢构套加固柱时,应在柱四角外贴角钢,角钢应与外围的扁钢缀板焊接。

当遇楼板时,角钢应穿过楼板,梁、柱交接部位,外加加强型角钢锚固。

②角钢上、下两端应有可靠的连接或锚固。

对柱的加固,角钢下端应锚固于基础中;中间应穿过各楼板,上端应伸至加固层的顶板底;若相邻两层柱的尺寸不同,可将上下柱型钢交汇于楼面,并利用其内外间隔嵌入厚度不小于10mm 的钢板焊成水平钢框,与上下柱角钢及上柱子钢箍相互焊接固定。

③加固前应卸除或大部分卸除作用在梁上的活荷载。

④原有的梁、柱表面应清洗干净,采用环氧树脂压力灌浆封闭裂缝。

⑤楼板凿洞时,应避免损伤原有钢筋。

⑥构架的角钢应采用夹具在两个方向夹紧,缀板应分段焊接。

⑶碳纤维布加固施工技术要求
①对被粘贴部位的混凝土构件表面进行处理,用砂轮或角磨机打磨混凝土表面以除去表面疏松层及油污等杂质,直至完全露出新的混凝土界面,并用压缩空气将表面浮灰清除干净,经清理打磨后的混凝土表面,若局部有凹陷,应先用修补砂浆填充找平。

②碳纤维布转角粘贴时,对梁棱角应打磨成圆弧角,进行圆化处理,圆弧角的半径梁应≥20mm、柱应≥25mm。

③应采用滚筒刷将底层树脂均匀涂抹于混凝土表面,且在表面指触干燥后尽快进行找平处理;找平层表面指触干燥后尽快进行粘贴碳纤维布。

④将粘贴纤维布用手轻压贴于需粘贴的位置,采用
专用的滚筒顺纤维方向多次滚压,挤除气泡,使浸渍树脂充分浸透纤维布,滚压时不得损伤碳纤维布,多层粘贴时应在纤维表面的浸渍树脂指触干燥后尽快进行下一层粘贴。

⑷聚合物砂浆修补施工工艺
工序如下:施工准备工作→基层处理→涂刷界面剂→涂抹聚合物砂浆。

①施工准备工作
清理施工工作面障碍,搭设脚手架,对要使用的材料、机具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②基层处理
先凿除混凝土构件表面疏松层,并对混凝土构件表面进行打磨处理,钢筋采用钢丝刷进行除锈处理。

③涂刷界面剂
涂刷前24h,施工人员应对原混凝土构件表面洒水以使其充分湿润,在喷涂聚合物砂浆前,均匀涂刷界面剂于混凝土构件表面。

④涂抹聚合物砂浆
按配比要求配置高强度聚合物砂浆,分层涂抹于待修整的加固构件,每道厚度以不大于10mm 为宜。

后一道喷抹应在前一道初凝后进行,最后喷抹之前的一层或几层应保持粗糙面,以便于层与层之间达到更好的结合效果,最后一层一次抹平收光。

梁、柱棱角部位应做好收抹灰收边,楼板应做到修补后平整,满足碳纤维布粘贴施工要求。

5 ·结束语
本工程地下室经加固处理后,根据沉降观测数据,未再产生结构沉降不均匀问题;裂缝封闭加固后,增设一道柔性防水层,解决底板受损后二次受力渗水等问题。

因异常气候的暴雨排水及地表水等室外排水措施不当,使地下室周围积水汇聚增多,地下水位急剧上升,均可导致未采用抗浮措施或筏板式基础类型地下室施工过程中产生上浮的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

施工人员在上述基础类型地下室施工过程中采取基坑合理设置排水点,缓浇后浇带,地下室与基坑间预留孔洞,无上部建筑物的地下室底板及上部应及时按设计要求覆土等措施来预防和解决地下室的上浮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