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台港文学专题

合集下载

台港文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台港文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台港文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张爱玲所著?A.《倾城之恋》B.《半生缘》C.《小团圆》D.《台北人》答案:D2. 以下哪位作家是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A. 鲁迅B. 余光中C. 张爱玲D. 林语堂答案:B3. 以下是哪位诗人的代表作?A. 《乡愁》B. 《再别康桥》C. 《静夜思》D. 《将进酒》答案:A4. 下列哪部作品是香港作家的作品?A.《边城》B.《家》C.《围城》D.《鹿鼎记》答案:D5. 以下哪位作家的作品以描绘社会底层人物著称?A. 巴金B. 老舍C. 茅盾D. 曹禺答案:B6. 以下哪部作品是台湾新文学运动时期的代表作?A.《家》B.《子夜》C.《台北人》D.《狂风沙》答案:D7. 以下哪部作品是香港文学中的“新派武侠小说”?A.《神雕侠侣》B.《笑傲江湖》C.《天龙八部》D.《侠客行》答案:B8. 以下哪位作家是“台湾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A. 朱天文B. 林海音C. 陈映真D. 黄春明答案:D9. 以下哪部作品是香港文学中的“都市文学”?A.《倾城之恋》B.《台北人》C.《鹿鼎记》D.《香港三部曲》答案:D10. 以下哪位作家是台湾现代诗歌的代表人物?A. 余光中B. 郑愁予C. 杨牧D. 洛夫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________》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答案:倾城之恋2. 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________》广受好评。

答案:乡愁3. 香港作家金庸的武侠小说《________》是其代表作之一。

答案:射雕英雄传4.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台湾文学中著名的________小说。

答案:儿童5. 黄春明的《________》是台湾乡土文学的代表作。

答案:儿子的大玩偶6. 巴金的《家》是中国大陆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其背景设定在________。

答案:四川7. 老舍的《茶馆》是中国大陆现代戏剧的代表作,以________为背景。

台港文学论文

台港文学论文

台港文学论文第一篇:台港文学论文台港文学研究结课作业林清玄的创作研究【摘要】: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其散文中充满了佛家的智慧和哲学,佛家的道德情怀和东方的诗性智慧的审美统一构成了林清玄散文的最鲜明的美学意境。

楼肇明先生指出:“林清玄散文艺术风格中最为醒目的创造性贡献,是他将东方的审美智慧与佛家的哲学情怀引进到散文艺术中来了。

”林清玄散文中的佛学使得其在散文丛中独具一格,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禅思散文”的一系列作品。

他用浅显的文字诠释了佛经精神和居室生活的禅思,以其渊博的学识,隽永的禅宗哲理引人入胜,启人心智。

本文主要介绍的就是林清玄散文中所包含的佛学思想。

关键词:林清玄散文佛家思想林清玄生长在一个宗教信仰气氛极为浓厚的家庭里,从小林清玄就受到家人的影响,“每次随着妈妈回娘家,总要走很长的路,有许多小庙神奇地建在那一条路上,妈妈无论多急地赶路,必定在路过庙的时候进去烧一把香,或者喝杯茶,再赶路。

”而林清玄的父亲“出门种作的清晨,都是在庙里烧了一炷香,再荷锄下田的。

夜里休闲时,也常和朋友在庙前饮茶下棋,到星光满布才回家。

”所以林清玄从小对于庙宇“都能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情怀”。

学生时代的他,“常常并没有特别的理由,也没有朝山进香的准备,就信步走进后山的庙里,在那独坐一个下午,回来的时候就像换了一个人,有快乐也沉潜了,有悲伤也平静了”。

除了家庭的影响,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大家有关佛学的散文给了他很深的影响。

林清玄说他自己的写作深受丰子恺先生的影响,注意朴素深刻与慈悲的胸怀,但同时他又非常清醒地意识到他“更重视美好的情境”,与“五四”时期的丰子恺、许地山等人作品中的悲观、厌世、追求彼岸解脱的佛学思想迥然不同。

过了而立之年,林清玄“尽管已是报社一级主管,文学创作也得遍大奖,但我总是感到空虚感受在困扰我,觉得最好的东西没就有写出来,这时我看到了印度的《奥义书》,里面有段话:‘一个人到了30岁,要用全部时间来觉悟,不觉悟的话,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

重绘台港澳当代文学地志图谱——评《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台港澳文学》

重绘台港澳当代文学地志图谱——评《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台港澳文学》
画地图” 有机结合 , 中国当代文学史才能在一个开放完整的文学坐标系 中
获 得全 面准确 的客观描 述 。1 9 9 3年 , 著 名 台港 澳 文 学史 家 刘 登 翰 最早 提 出 了文 学 的“ 分流 ” 与
“ 整合” 的概念 , 并认为这是文学存在和发展的普遍的、 基本 的生命形态和运动方式 , 指 出: “ 经历 了近半个世纪分流的当代中国文学 , 种种迹象都在预示着 , 未来 的世纪是 中国重新走 向整合的世 纪, 一个文学整合的时代也必将到来 。 ” [ 3 1 由此看来 ,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在 中国文 学从分流到 整合的历史趋势中, 由原来大陆的一元化书写拓展到台港澳多元化整合格局 已成必然 。这种开
但他们更多注重的是中国文学史“ 时间” 上 的整合 , 而强调文学史“ 空间” 上整合的则是著名文化
学者金克木和著名台港澳文学史家刘登翰 。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1— 2 0
作者 简介 :武文茹( 1 9 6 4一) , 。 女 ,黑龙 江木 兰人 ,闽江 学院学报编 辑部 副编 审。
学 的历 史大格 局 中为 台港澳 文学 定位 。
而作为文学史另一种形态的编年体文学史纂述 , 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 的写作 同样需要顾及 文学的空间维面。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域来看, 中国当代 文学史( 包括编年史 ) 的空 间维面应 该也必须由大陆 、 台湾 、 香港和澳 门四度空间所构成。诚如该卷主编王金城在《 导言 : 台港澳文 学》 中所言 : “ 一个 国家的文学史叙事 , 必须要考虑到国家版图、 领土主权 、 民族集居 、 文化传承、 历史沿革等必要的和基本的条件 , 考虑到由于历史、 政治和意识形态等原因造成的中华民族国家 的特殊性。任何封闭 、 狭隘的霸权化与一元化叙述 , 带来的只能是残缺的文学史版本 。中国当代 文学是 由两岸四地所有 的汉语文学写作所建构的一个动态结构系统 , 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 由将 台湾、 香港和澳门的文学逐出文学史 的写作视域。 ” “ 只有从 时间、 空 间和精神的维度上 , 全面整 合两岸 四地的汉语文学 , 才能全方位展现 ‘ 中国’ 当代文学的完整风貌 。 ” 这种将时间描述与空 间拓展相结合的文学史观及其主导下的文学史叙述实践 , 不仅仅意味着文学知识的重构 , 更意味 着文学史家 已经拥有了一种开阔的文化胸襟 。可以说 , “ 台港澳文学” 出现在《 中国当代文学编 年史》 体系之中, 有效拓展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空 间维面 , 使这套大型学术史料成为真正意 义上的“ 中国” 当代文学编年史。

港台当代文学与大陆的同源性—谈港台文学对中国大陆现代文学的继承与拓展

港台当代文学与大陆的同源性—谈港台文学对中国大陆现代文学的继承与拓展
关键词:体制性造假信息控制行政问责
I
In 2007, the public focus on the Controversy of Huanan Tiger, and the doubt of why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to fake spur me to start this disquisition.
This paper inextenso narrate the story, throw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tate Forestry Bureau, the local government, officeholder, the public, and the media, indicate the dominator behind them, then gradually get to the logic of the Controversy, and conclude it with "institutional fake".
The institutional fake is enslaved to the public, the media, the public opinion, the validity would be damaged by the fake, but the local have no choice, so he has to use the experts to help to fake.
另外一个细节值得注意。10月12日大巴山北面镇坪县发现华南虎的消息传出来以后,大巴山南面的重庆市城口县也悄然而迅速地启动了寻虎计划。“镇坪和我们山连着山,那边有老虎,肯定会经常跑到我们这边来溜达”,重庆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计划组织一支华南虎调查队,从2007年冬天开始行动,争取将可能存在华南虎的区域全部梳理一遍。该计划甚至特别指出,“如果有人拍到野生华南虎照片,经专家鉴定真实,可信度较高,马上奖励两万元”。

《港台文学》课程实施方案(教学大纲)

《港台文学》课程实施方案(教学大纲)

《港台文学》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港台文学课程代码:161209学分:3学时:3学时/课,共48学时。

二、任课教师、助教、教室等情况(五)上课时间:每周一晚10-12节(六)纪律:1、无特殊情况,不允许无故缺课。

2、每次随堂调查须在每周一晚最后一节课规定时间提交。

三、阅读材料(一)推荐教材江少川、朱文斌.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参考教材①刘登翰.香港小说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②封祖盛.台湾小说主要流派初探.福建人民出版社(三)进一步阅读教材①田锐生.台港文学主流.河南大学出版社②吴尚华.台港文学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四、课程内容概要(一)课程目标港台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以港台文学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为点,串联起港台文学的发展概况,引导学生全面地把握港台文学的历史概貌,探究港台文学的渊源及其同大陆文化的关系。

使学生了解港台文学的相关作家和作品知识,了解港台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历史事实及创作实际情况,掌握那些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并为港台文学发展做出贡献的代表作家。

同时,通过课程学习,赏析中国当代文学中港台文学各个阶段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帮助学生基本了解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下港台文学的概貌,发生、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从历史和美学的角度认识和评价港台地区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树立整体的中国文学观。

(二)教学内容(三)课程要求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启发性教学,在教学中结合不同的主题和内容,采取“随堂调查和观点分享”教学方法,通过富有启迪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文学知识。

2.文献参考书阅读和随堂作业:课堂进行随机抽查回答与提前指定汇报结合方式;每次课结束前,针对下一次专题布置阅读书目。

“台港文学研究”课程教学辅导

“台港文学研究”课程教学辅导

要 是 炎 黄 子 孙 的 人 生 。 台 湾 、 港 文 学 不 仅 是 一 种 地 域 人 世 界 的 喜 怒 哀 乐 。 理 解 和 同 情 惠 安 馆 的 “ 子 ” 善 良 香 疯 、
潮 、 题 表 现 、 家 心 态 、 象 塑 造 诸 方 面 与 大 陆 文 学 有 情 , 儿 童 的 观 察 中 透 出 对 社 会 不 平 等 现 象 的 思 索 。 主 作 形 在 共 同 呈 现 ; 因 政 治 历 史 、 会 制 度 、 识 形 态 等 因 素 影 又 社 意 形 成 独 具 特 质 。这 些 都 是 本课 程 教 学 的 内容 。 二 、 湾 文 学分 为 哪 几 个 时 期 7 台 响 , 受 西 方 文 化 较 早 , 发 展 变 化 中 区 别 于 大 陆 文 学 秀 贞 、 儿 、 草 丛 中 的 陌 生 人 、 姨 娘 、 妈 、 亲 去 世 接 在 妞 荒 兰 宋 父
荣 ; .与 大 众 文 化 相 对 应 的 精 英 文 化 , 人 在 满 足 基 本 生 2
答 : 先 勇 继 承 《 楼 梦 》 人 物 塑 造 艺 术 , 运 用 白 红 的 又 1 肖 像 描 写 。 尹 雪 艳 的 肖 像 表 达 出 人 物 冷 艳 逼 人 的 .
普 及 , 侠 小 说 、 情 小 说 、 幻 小 说 等 通 俗 文 学 的 繁 西 方 文 学 中 的 意 识 流 、 征 等 手 法 来 塑 造 人 物 形 象 。 武 言 科 象 存 需 求 后 的 精 神 探 求 , 探 索 性 文 学 有 了 深 人 发 展 的 可 个 性 特 征 ; 游 园 惊 梦 》 中 的 四 个 贵 妇 人 的 肖像 描 写 , 使 < 贴 能 ; . 港 的 殖 民 地 历 史 , 港 社 会 的 种 种 矛 盾 , 坚 持 切 地 描 写 了 她 们 的 身 份 、 位 、 性 与 性 格 特 征 , 人 物 3香 香 使 地 个 把 现 实 主义 传 统 的 社会 性 文 学 存 在 。

9台湾当代文学概述

9台湾当代文学概述

80年代以后——
“主潮更迭”让位于“多元发展”,进入互补共进,多元 化的文学时代,形成“大植物园”的文学生态。
颠覆既有的价值成为一种趋势。 主张国际化(横的移植)、强调民族化(纵的继承)和本
土化(乡土情怀)。 一些新的文学现象—— 女性主义文学高涨; 政治文学潮流兴起,如“牢狱小说”; 同志文学和“酷儿”写作大兴; 都市文学和后现代派潮流交织风行; 原住民文学80年代开始起步并日渐兴盛; “探亲文学”、“眷村文学”成一进热潮; 环保文学与自然写作兴起; 新生代(或称新人类)作家掀起世纪末文学思潮;
50——70年代(一)
50年代初,国民党政府大力提倡“战斗文学”、 “反共文学”;
50年代初,“怀乡文学”风行一时,代表作品有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於梨华的《梦回青河》、 张秀亚的《三色堇》等;
50——70年代(二)
五六年代,现代派文学兴起 诗歌倡导,五十年代前期——
“现代”诗社成立:纪弦、郑愁予等 “创世纪”诗社:痖弦、洛夫等 “蓝星”诗社:覃子豪、余光中等
乡土文学在70年代成为文学主潮。
50——70年代(四)
60年代,反共文学渐遭摒弃,以娱乐消遣为追求 的通俗文学开始兴起。主要有打开言情小说天地 的琼瑶《窗外》;古龙的武侠小说等。
60年代留学生文学渐渐崛起,并延伸至80—90年 代。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傅家 的儿女们》)、聂华苓(《桑青与桃红》)、白 先勇(《纽约客》)、张系国(《昨日之怒》) 等写出了一批出色的作品。
这些诗社创作主张各有不同,但都表现出现代主义倾向。
小说崛起,五六十年代之交—— 《文学杂志》台大外文教授夏济安等; 《现代文学》白先勇、陈若曦、欧阳子、叶维廉等;

融汇前沿知识凸显创新品质——评古远清先生《当代台港文学概论》

融汇前沿知识凸显创新品质——评古远清先生《当代台港文学概论》
来 香 港社会 的发 展 中 , 获 得充 分 的发 挥 。这是 香 港 文化 最基 本 的 内核 ” 。香 港 文 化 的 边缘 性 、 多
关键 词 : 视域 ; 体例 ; 论证 ; 知识
中图分 类号 : 1 2 0 6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0 8 8 7 ( 2 0 1 3 ) 0 1— 0 0 2 0— 0 5
古远 清先 生 的《 当代 台港 文 学 概 论 》 于2 0 1 2 年 3月 由高等教 育 出版社 出版 。作 为一部 刚 出炉 的教 材 , 它凝 聚着古 先生 多年来 的研 究心 血 , 显示
) , 男, 武汉大学 文学院博士生 , 讲师。
第 1期
张益伟 : 融 汇前 沿知 识 凸显 创新 品质 一 评古远清先生《 当代台港文学概论》
2 1
玄 学 清流 的经 世致 用作 风 和区别 于禁 欲 主义 的讲 求 实 惠 的享乐 精神 。这 一切 并 不 以理性 见长 地存 在 于儒 家 经典 之 中 , 却 以实 际行 为 渗 透 在 市井 小 民感性 的世 俗 生 活 里 的 文 化 特 征 , 无 不 在 近代 以
第3 1 卷 第1 期
2 0 1 3年 2月
常 州 工 学 院 学 报( 社 科 版)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V o 1 . 3 1 N o . 1
F e b . 2 0 1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洛夫的诗 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5月11日生于湖南衡阳,1946年开始创作新诗。 洛夫敢于大胆创新,是个富有进取心和探索精神的诗人。诗歌风格几经转折,大致经历
了从明朗到艰涩再回归明朗的过程。 二、痖弦的诗
原名王庆麟,笔名有王麟、伯厚等。1932年生于河南南阳县东庄。 痖弦用忧郁的眼睛看人世,表达对现代生活的困惑。 抒情诗大多具有戏剧性,善用重叠的句法,具有甜美饱满的格调,好用典,且善将绘画、
二、《鲁冰花》 这部小说的问世,奠定了钟肇政扎根乡土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虽然这部小说不是专门写 给少年儿童看的,但它的发表却是台湾儿童文学“乡土意识”和现实特征的最早体现,标 志着战后第一代台湾省籍作家用国语创作的、反映台湾这块土地上少年儿童成长和生活 的本土少年小说的萌芽与发端。钟肇政的《鲁冰花》成为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崛起的先 兆。
三、《将军族》 作为陈映真前期的代表作之一,较典型的体现了其创作思想。从题材上看,它是一个凄婉 的、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家用细腻、婉转的现实主义叙述手法,巧妙、引人的情节安排, 同时辅之一现代派手法把一个大陆的国民党退伍兵与一个台湾本土小姑娘之间的按常理 不可发生的感情,写得真实感人。从主题上来看,正如台湾著名学者叶石涛所说:“他 的所有小说的主题大多离不开对于即寓于台湾的大陆人的沧桑的传奇,以及在台湾的流 寓的和本地的中国人的关系所显示的兴趣与关怀。”
三、风格 民族抒情体的现代诗: 民族风格、抒情风格、现代风格的融合。
第二节 “现代诗”及其主要诗人
一、纪弦的诗 纪弦,本名路逾,1913年生于河北清苑县,原籍陕西。1929年,以“路易士”笔名开始写
诗。
前期的诗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有浓重的自我中心、极端个人主义的特征,表现“现代人” 的精神创伤,特别注重渲染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幻灭感和失落情绪。
第一章 台湾乡愁文学
第一节 林海音、钟理和的乡愁小说 一、林海音生平与创作 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具实力的台湾女作家之一,林海音对于台湾女性文学的奠基与
开拓,对于当代台湾文坛的培植与建树,曾经构成令人怀念的“林海音时代”与“纯文 学岁月”。“林海音跨越族群鸿沟,游走于写、编、出版,她集闽、客及北京经验的多元 的身份与经历向来为人所乐道。 林海音(1918年-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 头份镇。童年随父母又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担任“世界日报” 记者,1948年去台湾,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 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
第二节 钟肇政 一、钟肇政创作历程
笔名有九龙、钟正、赵震、路加等。1925年生于台湾省桃园县龙潭乡。1943年淡水中学毕 业,1944年进入一年制的彰化青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日本统治者征召入伍,为“学 徒兵” 。光复后就读台湾大学中文系,因听觉障碍,旋又退学,回龙潭任小学教员,决 心自学,苦读中文。开始涉猎一些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他有了 写作欲望。开头,他以日文拟草稿,然后再译成汉文,后来,逐渐习惯以日文构思,再 用汉语写作,最后才达到用汉语构思,再直接用汉语写作。
二、《夜行货车》
小说以台湾工商社会的跨国公司为背景,以女职员刘小玲的感情生活为线索,描写了她
和詹亦宏的艰难相恋。小说通过“宴会”场面的描写,集中对比刻画了在外国主子面前 卑躬屈膝的林荣平和最后以辞职与外国主子决裂的詹亦宏两个人物形象,刘小玲被民族 主义爱国主义的感情打动,最后与詹亦宏一起夜归乡土。作品形象地表现了民族主义、 爱国主义抗争的胜利,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帝国主义对台湾的经济掠夺和对中国政治的 粗暴干涉。小说意象鲜明,人物心理和感情的刻画十分细腻,对比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也 很有特色。
《城南旧事》包括五个短篇小说,即《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
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 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钟理和(1915——1960)祖籍广东梅县,客家人,出生于台湾省屏东县世代务农的小康之家。
主要作品:
《台北人》:14篇短篇小说,各篇既独立成章,又有内在联系,写的是四九年离开大陆 挣扎生活于台湾的大陆人,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暗示出小说集的主题。
《纽约客》写旅居于美国第二代台北人的失落、疏离感。 四、白先勇小说的艺术特色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三、《白玉苦瓜》 全诗通过对文物苦瓜的雕琢、制作成为艺术品过程的透视,实际上放大到整个中华 文化在中国母亲的乳汁的哺育下诞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歌颂了中华大地的慈母之恩, 赞誉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从而表达了愿古老文明的神州迅速崛起、富强 的浓郁感情。
第二节 余光中的乡愁诗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 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 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 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等。
(一)人物塑造上,以形写神手法,以言行写心理;同时运用意识流手法。 (二)结构上,将传统的“纵剖面”与西方的“横断面”写法结合起来。多种叙事视点的运用。 (三)传统的、现代的语言风格有机契合,形成典雅精美、洗练明快的语言特色。 (四)风格细腻、含蓄、深沉、优雅。
第四章 台湾乡土文学
第一节 概述 当代“台湾乡土文学”指以描写本省城乡生活为内容,具有台湾地区特色的文学。王拓在《是 “现实主义”文学,不是“乡土文学”》一文中说:所谓“风土”或者“乡土”,“所指的应该就 是台湾这个广大的社会环境和这个环境下的人民的生活现实;……凡是生自这个社会的 任何一种人、任何一种事物、任何一种现象,都是这种(乡土)文学所要反映和描写、都是 这种文学作者所要了解和关心的。这样的文学,我认为应该称之为‘现实主义’文学……”。 “台湾乡土文学”,的确就是台湾的现实主义文学。人们所以沿用“乡土文学”这个概念,不 过是为了强调它的地方特色──在台湾的“全盘西化”的潮流下,强调这种现实主义文学的 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格。
郑愁予的诗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
他的诗主要抒写漂泊人生中的浪子情怀,表现技巧和手法是现代的。 善于运用精致的“叙述”,表达抒情的意图,引发读者的遐想与思考。擅长形象描绘,
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自成风格。
《水手刀》、《错误》
第三认同的结合。
二、《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绪论 当代台港文学发展脉络
第一节 50年代文学 一、台湾:“战斗文学”“反共文艺” 内容上歪曲历史、颠倒是非、丑化中共、鼓动反攻倒算。 形式上“八股”、单调、僵化。 二、香港:”绿背(美元)文化、自由文艺 人世感怀之作、回忆录盛行 如:张爱玲《秧歌》、 《张国涛回忆录》
第二节:60年代文学 一、现代主义文学流行 1、台湾现代主义文学首先在诗歌领域掀起:纪弦创办《现代诗》和“现代诗社”;痖弦
第三节 陈映真
一、创作活动与文艺主张 (一)作者简介
陈映真,本名陈永善,笔名许南邨,1937年11月6日生于台湾西海岸的竹南,1957年考
入淡江文理学院外文系。1961年大学毕业,任中学教师,又曾在印刷公司、跨国公司、
外国制药厂工作。1966年和尉天骢等共同创办了《文学季刊》杂志,1967年,被台湾当 局以“阅读毛泽东、鲁迅著作”、“为共产党宣传”和“涉嫌叛乱”的罪名而逮捕,饱 受铁窗之苦,1975年才获释回故乡。1979年12月,在台湾“高雄事件”前夕,陈映真被 台湾当局再度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在台湾舆论界和海外文学界的声援下,很快获释1985 年11月,创办纪实摄影篇深度报道《人间杂志》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其变化轨迹基本上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 向:
先西化后回归。 著有诗集 《舟子的悲歌》 《蓝色的羽毛》《钟乳石》 《万圣节》 《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一、《乡愁》
1、日常生活意象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情感线索:“幼子恋母”——“青年相思”——“生死之隔”——“思乡恋国 ” 情感节奏:一唱三叹,回旋往复
社”,同年10月,张默、洛夫、痖弦成立“创世纪”诗社,形成台湾早期现代诗创作三足鼎立 的局面。
至70年代,台湾现实主义诗潮进入高峰,主张反归传统,拥抱乡土,关怀现实。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1、受存在主义思想影响,宣扬悲观主义、虚无主义、颓废主义思想情绪。 2、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提倡描写人的潜意识、梦境、恋父或恋母情结。 3、受超现实主义影响,提倡“自动写作”(不受思想意识控制)、“梦境记录”等。 4、受意识流小说影响,专注表现人的内心与意识。 5、受象征主义影响,多运用象征、暗示、神秘主义等表现手法。
第三节:70年代文学
一、台湾:乡土文学与报导文学崛起 1、背景与原因 2、主要成绩:推动了现实主义的发展;涌现一批关注民生、关怀本土、揭示现实矛盾的
优秀作品。
二、香港:本土文学思潮 1、本土文学新人的成长 2、提倡 表现香港意识反映香港社会问题。
第四节:80年代以来的文学
一、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通俗文学的新天地 1、武侠小说 2、言情小说 3、商界小说
(二)文学主张: 在1977、1978年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发表《文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建立民族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