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台港文学

合集下载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台港、当代文学)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台港、当代文学)

西西《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的动静相生之美汉教四班王红 20120505160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香港实验作家西西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描述一个遗容化妆师的心里独白向我们展示了她的爱恨纠葛和心理状态。

由于自身职业的特殊性,女主人公在爱情中既充满希望又陷于绝望。

作家在看似平淡的叙事的同时构造出了多重“动““静”相生相伴的层次,并使极端的“动”与“静”达到了一种交融与回环,构成了和谐的张力与美感。

整篇小说似是一种翻来覆去,絮絮叨叨的独白,写法并不五彩斑斓,思路上也较为简单,更没有来回变换的视角;然而读起来却并不觉索然无味。

笔者认为妙处就在于其“静”与“动”的对比产生的冲击力与相互摩擦而引发的变化感。

而这种叙述上的动静相生之美又是从两个角度全面铺开,显示出了一种静谧的张力。

一、女主人公自述之“静”与内心之“动”前文已经提到,《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一篇内心独白式的小说。

在内心独白里,可以区分出两种声音,一种是讲述的声音,另一种是内心表达的声音。

而这里,笔者将其称为自述与内心两个层面。

整篇小说的笔调可谓是平淡而沉郁的,而又由于小说是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叙述的,因而这种平淡沉郁的笔调即是女主人公自述时外在表达的整体基调。

她的情感以及一切都表现出在极度的自我抑制,即使在她说看见男主人公夏时,看到他随意的微笑都几乎会忽然魂飞魄散时,反映在表面上的语气也仍是有一种仿佛在讲别人的事的不慌不忙。

这种像泡过多次的温茶一样的叙述方式就是一种纯粹的静。

因为自己和姑母的经历仿佛是对同一事件的重播重演,所以讲述它的方式如同泡过多次的茶,不浓烈了,但也因生命本身的新鲜,所以仍是有味道的故事本身决定了叙述方式是简单而盛大的静,然而与这种表面的和平相依相伴的是人物心情心绪的跌宕起伏。

她是忐忑不安的,纠结不清的,这便是动的部分了。

她认为自己不该爱,却还是爱了;她不敢像告诉以前的朋友一样轻描淡写地告诉夏自己的真实职业,然而挣扎一番之后又突然坦然;她想换工作却又安于这份工作,甚至把这份工作融于自己的一部分;她厌恶不敢反抗命运的人,甚至不屑为他们化妆,然而对待自己的命运时,她却也是犹豫妥协的;这些矛盾挣扎都是动的表现。

《台港文学研究》课程考核评分标准和格式要求

《台港文学研究》课程考核评分标准和格式要求

《台港文学研究》课程考核大作业2010-2011[上]一、考核题目1、以作家作品为例,谈谈海峡两岸对“乡土小说”内涵的不同理解;2、两岸“怀乡”文本(诗、散文、小说均可)的比较与研究;3、比较两岸作家创作风格、理念、动机的异同;如:两岸女性作家作品比较;高阳与二月河历史小说比较(可比较其创作的某一方面);余光中与董桥学者型散文比较等。

4、对台港散文、诗歌中出现的“梅”、“兰”、“竹”、“菊”、“茶”、“灯”、“日”、“月”、“雨”、“火焰”……等意象择其一、二进行归纳和文化内涵研究,并比较其从传统到现代内涵的演进。

5、两岸文学中的“佛禅”意识研究比较,如林清玄与贾平凹的散文比较等。

注:除上述参考题目外,也可以根据个人特殊爱好或研究心得自拟题目,但必须符合课程考核相关要求,并征得主讲教师认可后,方可进行写作。

二、课程考核要求:1、课程考核采取小论文形式,字数不少于3000字。

2、要求主题鲜明,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字通畅,内容有新意,忌抄袭。

3、请按照学术论文写作的要求,注明文中“引文”的出处和“参考文献”。

4、2010年12月31日前交。

三、评分标准:1、90分及其以上(优):主题明确,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字通畅,独立思考,内容有新意。

按时交作业。

2、80-89分(良):主题明确,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字通畅,自圆其说。

3、70-79分(中)主题比较明确,结构比较合理,条理比较清晰,文字基本通畅。

4、60-69分(及格):主题基本明晰,结构不够合理,条理不够清晰,文字不够通畅,借鉴资料过多,缺乏独立思考。

5、60分以下(不及格):不符合规定标准,达不到结课作业要求、有明显抄袭行为的为不及格。

【格式要求】标题:(二号,黑体)例:比较高阳与二月河的清廷小说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___(三号宋体)正文:小四,宋体行距:1.25倍页面:A4注意:不要装订,不要另加封面,不要彩色打印。

我看台港文学

我看台港文学

我看台港文学——以三毛为例台港文学祖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港台两地也孕育了一批才华横溢,文采飞扬的作家。

她们的的作品都广为流传,甚至被搬上荧幕。

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台港文学热潮。

有一句说法是:“文看琼瑶,武看金庸”。

且不问对错,至少可看出其火热程度。

还有温文尔雅的席慕容等等。

他们都是繁盛的台港文学中绽放的耀眼的烟火。

而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是一位孤独寂寞、多愁善感同时又对爱情热烈率真的奇女子——三毛。

对于绝大部分读者来说,三毛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这位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江海的奇女子,虽然她早早的离开了,但我们对她却依然十分熟悉,熟悉她潇洒飘逸的流浪气质,熟悉她游走在天涯与海角。

初识三毛还是在我初中的时候无意间在书店看到了《梦里花落知多少》这本书,从此便不可自拔的爱上了这位忧伤率真而极具才情的女子。

在她刚出生时,战火连天,父亲希望世界和平,于是给她起名陈懋平。

可是这个寄托着的美好夙愿的名字并没有给她带来好运,似乎她的一生都在遭遇着不幸和悲痛。

小时候的三毛可以说是“特立独行”的。

三毛原名陈懋平,可她觉得“懋”字太难写,于是每次写名字时就故意省略只写陈平二字。

父亲没有办法只好妥协,三毛成功改名“陈平“。

幼年时期的三毛就对文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5岁半开始读《红楼梦》,后来到了初中更是几乎看完了所有市面上的名著,这无疑为她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只可惜她没有席慕容一样的好运气,遇到一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的好老师。

在一次次的羞辱后,三毛无论在肉体上还是在心灵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只能退学,于是她陷入了一段长时期的抑郁中。

虽然在家人的悉心帮助下走出阴影,可她最终还是走上自缢的不归路。

她的人生历程用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命途多舛。

三毛是一个对爱情无比执着的人,她曾经说过:“我的写作生活,就是我的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观”。

可以说她是一位主情主义作家,她的创作和她的爱情观和爱情生活有着极大的联系。

台港文学

台港文学

浅谈当代台湾文学的乡愁意识白先勇对“乡愁文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做过这样的阐释:“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是对历代兴亡伤怀的追掉,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中所表现的人世沧桑的一种苍凉感,正是中国文学最高的境界,也就是《三国演义》中,‘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历史感,以及《红楼梦》‘好了歌’中‘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的无常感。

”[1]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噪着要回家,有乡思的地方就有中国人。

连没有老家的也要返回乡间。

远离家乡“中国人感到‘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秦观)。

这归心在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上,也在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上。

无动词,因诗意贯通了。

乡思扩展了民族与历史意识。

”[2]乡情,一只永远唱不完的歌;乡愁,一种无药可医的病;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是游子永远的情结。

它们蛊惑了无数漂泊的游子,也形成了海外中国人永远挣不脱的心结,多少年又是多少代。

台湾文学中的乡愁意识,是台湾特定历史中产生的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诗人的生命体验。

三百多年以来,台湾这块土地上反复上演着分离与回归,在这个历史场域中发展起来的台湾文学笼罩着浓厚的乡愁意识。

三百多年以来,台湾“一直重演着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对立,以及南宋时代国土分裂的悲剧,”“这一点使台湾文学始终难以摆脱与民族和政治的双重认同相关的移民或遗民色彩。

它一方面背负历史遗留下来的苦难,另一方面为这种苦难进行着充满了悲情的救赎。

”[3]“乡愁文学”前期的代表作家作品有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回忆京华童年;散文家琦君最出色的几本散文集,如《千里怀人月在峰》、《留予他年说梦痕》、《水是故乡甜》、《细雨灯花落》都涌动着一种烟愁般的怀乡思绪;出身于闽南山村的林语堂,对家乡一直怀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步入晚境的梁实秋和林语堂,抒写的是二三十年代的故里风貌;中年一代的子敏、王鼎钧、张拓芜、司马中原、庄因怀念的则是三四十年代动荡不安的破碎家园。

台港澳文学概论

台港澳文学概论
罗兰等年纪稍轻的女作家,以温柔敦厚、
清新优雅的文风赢得了无数年轻读者的心。 60—70年代,影响较大的有张晓风、林文 月、朱秀娟、三毛、琼瑶、席慕蓉等,典
雅的文字和淡淡的忧伤构成这一代女性作 家的整体风格。70年代中后期又涌现出的 施叔青等新一代作家,她们文笔更加淋漓 畅快,作品更具冲击力。
(三)20世纪80—90年代
二、台湾文学
20世纪20年代,受祖国大陆新文化 运动的影响,台湾文学开始了它的新纪 元。从那时起到20世纪末的90年间,台 湾文学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性、突出 的地域性以及强烈的兼容性的特征。回 顾台湾新文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 个时时,台湾处于日本割据状态,新文学 在艰难曲折中顽强地生存和发展,坚定 地反殖反帝反封建,高扬“科学”、 “民主”的大旗,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在 整体上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走向完 全一致。
四、澳门文学
❖ (一)澳门新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20世纪40年代澳门新文学萌芽。
2、50~70年代是澳门文学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 中,澳门文学 创作受内地极“左”思潮的影响较 大,这一时期的澳门文坛比较沉寂。但这一时期 一些澳门文学青年将稿件投向香港,从而形成了 一个特殊的文学现象——“离岸文学”。
❖ 1、台湾的原住民文学在20世纪的80年代起步。其 作品所特具的本土性,给乡土文学补充了新鲜血液。
❖ 2、80年代后期, “探亲文学”形成一时热潮,表 达了对中华文化和民族传统的追寻。
❖ 3、环保文学是80年代文学界的一个亮点。 ❖ 4、旅外作家创作。台湾旅外作家也开始把目光转
向海外华人的生活层面和新的社会矛盾,在作品的 创作中则追求着艺术的多元化。
❖ 6、8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发生了深刻的结 构性变革,文学的相应变化主要体现在文 学话题的扩大、新生代作家的成长和现代 派文学衰退。

我看台港文学

我看台港文学

我看台港文学——《游园惊梦》人生如梦亦如戏《游园惊梦》是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一部代表作品,同时也是他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论界一直对这部作品赞誉有加,欧阳子就曾宣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就中短篇小说类型而论,白先勇的《游园惊梦》是最精彩最杰出的一个创作品。

”就连白先勇自己也认为这部作品是“整个写下来,最苦、最美的一篇”,“下了最大的功夫。

”一、作品回顾作品通过对女主人公蓝田玉的一次赴宴经历的叙述,描写了这位守寡的将军夫人由当日的光鲜亮丽到今下的凄凉幽怨的悲剧性的命运遭际,反映了原国民党上层撤离大陆后的境遇变迁和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现实,同时也表达了人物世事无常的沧桑感。

小说的主角是钱夫人,名蓝田玉。

清唱出生,在南京她是一位昆曲名伶,因唱了一曲《游园惊梦》,让钱将军动了心,而被钱将军纳为填房夫人。

但是这种畸形的婚姻导致了她与将军的参谋长郑彦青私通,而最后,蓝田玉的这位情人却被自己的亲妹妹抢走,自己独具台湾南部。

当她应三阿姐(桂枝香)——窦夫人之邀,到台北赴宴时,面对昔日十分落魄,如今浑身珠玉的三阿姐,蓝田玉不禁感慨万分。

尽管她仍穿着那件绿汪汪翡翠似的旗袍,却永远失去了在秦淮河上唱戏时的姐妹情深,她再不能唱出那折子戏《游园惊梦》了。

二、作品品析白先勇曾说《游园惊梦》写的是“美人迟暮的故事”,又说是“感于昆曲的式微而作”。

作家告诉我们曾经南京城里有名的钱大将军夫人,如今在窦夫人的家宴里备受冷落,昨之盛景与今之落败让人唏嘘不已。

在这里“今”与“昔”的对比更多的是呈现出钱夫人当下的凄凉。

其次,昆曲这一古典戏曲中的精华,由于曲高和寡 已趋于式微。

在作品里,通过艺名蓝田玉的钱夫人这位昆曲名家的哑喉不能再唱予以象征。

整篇小说充溢着古典文学的韵味,那贯穿全篇的昆曲旋律,那富含古典色彩的人名、地名等等都能让人感受到这是一篇古典气息十足的小说。

同时这也是一部成功运用西方现代意识流手法和自如转换叙述视角的杰作。

(一)古典的含蓄优雅与作品的诗情画意相结合小说的行文中时不时穿插进昆曲的情节,无疑这给小说增添了更多的古典文学的韵味。

台港文学

台港文学

存在的是索与思—《盲猎—听来的故事》与《海边的卡夫卡》之比较摘要:台湾女作家丛甦的小说《盲猎》被白先勇誉为“台湾作家受西方存在主义影响,产生的第一篇探讨人类基本存在困境的小说。

”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海边的卡夫卡》则明显的留下了“存在主义”的印记。

两者均为“存在主义”小说,都对人类存在进行了深入的思索,但《盲猎》处于对“人类存在”的探索阶段,而《海边的卡夫卡》已由探索进入到了反思。

尤其是两者所选择的共同意象—森林,更加突出了二者紧密的联系性及承接性。

关键词:存在无意义;卡夫卡;丛甦;村上春树;森林《盲猎—听来的故事》与海边的卡夫卡均是作为典型的存在主义小说,无论是丛甦还是村上春树都受到了存在主义大师卡夫卡的深刻影响。

丛甦在《盲猎》后记中如是说:“读完卡夫卡的故事后我很感到一阵子不平静,一种我不知道是什么的焦急和困惑,于是在夜晚,卡夫卡常走进我的梦里,伴着我的焦虑和困惑。

”[1]而村上春树则直接将小说题目命名为“海边的卡夫卡”,可见卡夫卡对二人的影响之深,作为在其影响下创作的作品必定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超现实的写法,寓言式的故事,存在主义特定的用语等,但其最本质的的想通之处则莫过于对于“存在”的思索,作品都以惊人的相似选择了“森林”这个意象,“森林”虽是一样的森林,但其所涵盖的深层意味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一、《盲猎》—“存在”的探索《盲猎—听来的故事》是丛甦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作品,作为深受西方存在主义思潮影响的作家,丛甦敏锐地把握到了时代的脉搏,从而创作出了“存在主义”鲜明的《盲猎》。

《盲猎》以“我”与友人在漆黑的夜里进行一场盲目的猎杀为故事内容来展现了人类存在的困境。

“漆黑的夜”,“危机四伏的森林”,“朋友之间的误会与倾轧甚至谋杀”所隐喻的正是现实的社会状况,即六十年代的台湾社会生存现状。

那只不可捉摸,无法预测,从未见到过的神秘的巨鸟,所暗示的是人类自我主体毕生追求的所谓的理想,实际上只是一个荒诞的存在。

浅论“放逐”文学母题在台港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浅论“放逐”文学母题在台港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21 年第 1 02 期
( 总第 15期 ) 2
J u lo qhrJ no ec e ’ o ee o  ̄ fQiia u irT ah r C g g s
No 1 2 1 . ,0 2
Ge e a. o 1 n r1 N .25
齐齐哈 尔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
浅论“ 放逐" 文学母题在台港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收稿 日期 :0 1 1 — 1 2 1 - 2 2
非是为 了使 自己免于 陷入 困境 ,活 的更加美好的个人努力 , 上溯到终极 意义 的层面 , 这种脚踏实地 的努力是源于“ 追寻” 的生命本能。 二、 放逐母题在二十世纪 台港文学的具 象体现 可以说, 步人 2 世 纪 , 人类 0 或者说 , 仅仅从 2 世 纪开 0 始 ,追 寻”才成 为整个时代的主旋律和世界范畴的基本命 “ 题。 具体说来 , 2 0世纪被称为是“ 漂泊者” 探求者” 和“ 的世纪。 来 自于 内在 的心灵上 的不 满足 , 抑或是外在 的科技 的、 政治 的、 环境形态上的满足感缺失 , 了成千上万 的四海为家、 造就 漂泊无依却志向远大的公 民群体。他们于世界而言 , 仿佛是 个匆匆 的过客——居无定所 , 依无 靠 , 无 而世界对 他们而言 也只是栖息 的片刻安 宁的落脚 之地 , 他们对整个时代 、 对社 会都产生 了放逐感 。放逐精神、 放逐生命、 放逐思想 , 只为将 那种“ 世纪末 的华丽” 进行到底。 而经过战争、 解放、 社会急剧转型、 文学思潮不断涌起等 洗礼, 二十世纪 的台港文学作家把 目光更多的投 向历史洪流 中人的迷惘上 , 将对社会 、 故土 乃至人生的观点看法用作品 的形式表现 出来 , ,放逐 ” 这时 “ 成为一 种宿命 ,放逐” “ 心态便 播 撒开来。 三、 白先 勇作品 中的放逐感 白先勇在其小说《 子》 孽 中构 建了一个卑贱 、 肮脏又暖昧 的世界。 那是一群脆弱 的孩子 , 他们被遗弃在街头 , 被逐出家 门, 屡次从家 中逃跑 或是未被 了解 。 因为社会的放逐 , 家人的 放逐, 他们或是聚集在半 明半 暗的隐密处 , 由台北人 沦 或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港文学期末论文
情欲压抑下的女性悲剧
——《金锁记》与《魔女》
的对比阅读
摘要:张爱玲与欧阳子在台港两地分别创作了《金锁记》和《魔女》,不约而同的以心理分析的方法,塑造了两个经典的“魔女”原型。

勾勒人生突围的惨状,争取解放个性的目标,两个人的大目标也是一致的。

除了取材和主题的类似,在艺术手法上,她们喜欢把人物置于自我矛盾的状态中,使之具有自我疏离的特质,并使主人公在“受虐”之后都走向了“施虐”的极端。

了解这两部作品,并进行
对比阅读,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文本中有关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叙事手法,同时,这两部作品也是作者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魔女”形象,情欲压抑,心理分析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以其对文学的敏锐感知和个人独特经历,创作了一批极具特色和奇异光彩的作品。

她以一部《传奇》为上海孤岛沦落后的文坛奉献出了一个传奇式的女小说家。

张爱玲的小说,着重表现的是上海、香港这类大都市里的两性心理,尤其是女性心理,且带有明显的弗洛伊德思想的烙印。

无独有偶,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一位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颇深的女作家——欧阳子,也将笔触伸向了人类隐秘幽深的心理世界。

她以创作心理分析小说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女性复杂微妙甚至变态的内心世界,揭示女性的性心理,并在作品中大胆运用弗洛伊德学说的相关理论。

小说《魔女》便是突出的代表,被白先勇称为“是中国近代心理分析小说中,罕有的佳作”。

如果将张爱玲的《金锁记》与《魔女》对比阅读,会发现两篇小说同样都是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与精致的观察入木三分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本真的情感与心理世界,努力刻画情感和欲望遭到压抑而带来的女性生存悲剧,而对主人公不同的命运安排则体现了作者创作方法的独特性。

一求而不得的绝望
毫无疑问,一个人是有基本的爱恨欲望,以及获得情感认同与社会认同的需要。

很遗憾,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没能得到情感的满足。

《金锁记》中曹七巧,从麻油店家的女儿,摇身一变成为姜家的二少奶奶,以青春和生命做赌注,享受丰衣足食的生活。

物质的丰富更衬托出情感的缺乏,姜家的二少爷常年卧床,文中有一处细节:有一次, 当听到小叔子说自己的丈夫“是个可怜的人”时,七巧直挺挺地站了起来,用尖细的声音逼出两句话:“你摸过他的肉没有?是软的、重的,就像人的脚有时发了麻,摸上去那种感觉……”她又说,“天哪,你没挨着他的肉,你不知道没病的身子是多好的……多好的……”研究者多是把这一片段当作七巧情欲没有得到满足,向小叔变相的表白求爱,这种原因肯定是有的,但有研究者指出更重要的是还是终日与没有生命的肉体相处、相伴而产生的恐惧感和焦虑感, 这是生的本能和对死的恐惧。

少女时的七巧必然还是向往着健康的爱人、正常的生活,只是多病的丈夫,强制安排的婚姻,这对七巧来说无疑是一
种极大的戕害,使她心里处于弱势和自我保护的状态,敏感脆弱。

另外,整个外部环境对七巧的不友善也是逼迫她的另一重要因素。

在姜家,婆婆对她百般刁难,妯娌姑嫂暗地冷落嘲笑,甚至家里的仆人都对她不屑一顾,而唯一还算和善的姜季泽也拒绝了他的求爱。

可以说,曹七巧无时无刻都被不被认同的痛苦笼罩,而她又不得不适应这种环境,由此也逐渐造成了她人格上的扭曲。

与曹七巧周围整个恶劣的大环境不同,《魔女》中倩如母亲只是单方面的受到“花花公子”赵刚的情感“虐待”。

《魔女》是以女儿倩如为视角进行描写的。

在倩如的眼中,母亲“简直是一切美德的化身”——“从没做过一件错事。

她永远是对的。

她的心底宽大,明澈。

”这样一个完美化身的女人,20年来却爱着一个花花公子,而不是她的女儿和丈夫。

西蒙·波伏娃说,许多女人“禁不住安逸生活的诱惑,心甘情愿地成为男人的附属物。

这是一条不幸的道路,无论谁走上这一条路,一定会迷失,最后走向毁灭———从此听任别人主宰”。

倩如的母亲就是这一个典型的人物。

赵刚是她的全部,她的生活、生命和价值都因赵刚而存在,焕发生气。

即使她在大学的时候就认识到赵刚“他是一个很不好的男人”,然而,她仍旧选择跟赵刚在一起。

她不在乎赵刚是否爱她、甚至讨厌她都可以,唯一的要求就是自己能够拥有赵刚。

二十年来她每个月都跟赵刚见面,不动声色地在妻子、母亲、情人的角色中转换,即使家破人亡、身败名裂的危险她都在所不惜。

倩如的母亲心甘情愿的接受赵刚的漠视,她甚至能够容忍赵刚的肉体乃至精神的背叛,这一开始也就是“契约的结婚”的一部分,在倩如的父亲去世后,她哀求着赵刚娶她: “我告诉他, 只要他娶我, 他可以舒舒服服住我们这栋漂亮的房子。

他又有我这个奴隶, 死心塌地服侍他一切。

他可以为所欲为, 我绝不干涉他。

我还告诉他, 要是他不合意, 他可以随时搬出, 随时离开, 我绝不阻挡他。

我求了又求, 好不容易, 他才答应的呢。

”她表示: “那二十年中, 只要他答应我的乞求, 只要他说一声是, 我一天也不会等的。

我会马上丢下你和你爸爸,奔进他的怀里。

”在女儿面前彻底撕开面纱的母亲是疯狂的,一个为情欲所困, 被情欲折磨得几近疯狂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为了所谓的爱情, 她丧失了尊严、道德、良知, 以及其他正常的情感, 包括对女儿的爱。

同样是“受虐待”,曹七巧和倩如母亲是有很大区别的,曹七巧被强制安排的婚姻压迫,被整个姜家欺压凌辱,心灵受到极大的折磨。

这种“受虐“心理在
最初是被动的,是七巧所不能忍受的,然而我认为这种心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例如七巧并不处处讨好出身高贵的妯娌们, 而是以自己低微出身的教养、谈吐和姜家的女人们相处。

这种自陈弱点和向别人展示自己受苦受难的做法,和周围人善于掩饰好恶的伪善形成鲜明对比, 无疑更会使别人不快。

这种堪称自虐的做法,是七巧在情感欲望受压制下性格心理变化的结果。

而倩如母亲,很明显是自愿受到赵刚的情感“虐待”的,20年里,无视赵刚的花心冷漠只是一心一意和他厮混,毫无其它考量。

当然,两者求而不得的经历都值得我们的同情和深思。

二绝望后的奋起反击
压抑下的沉默积累到一定程度总会爆发。

张爱玲在《金锁记》的最后描写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七巧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姜家分家后,七巧终于得到了她牺牲一切换得的金钱,而伴随金钱而来的是一系列疯狂的施虐行为:打骂下人,对亲人严苛,病态的掌控着儿子女儿的一切,决计不让他们幸福……文中七巧在女儿长安13岁的时候强制给她裹脚,虽然最后也不了了之,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七巧在试图把女儿当成第二个自己,自己受过的苦也要让女儿尝试。

她说: “这对我很有用, 对你也会有用; 我就是这么长大的, 你应当分享我的命运。

”这样的想法, 所体现的是一种典型的被虐后的施虐与报复心理。

欧阳子在《魔女》的最后安排了一场别致的“母女相见”场景,一直以来在女儿倩如心中完美的母亲向她坦诚20年来,她从来没有爱过自己的女儿丈夫,而是当了一个花花公子的情人。

这种颠覆式的结局可以看出作者的精心安排——丈夫已死,承担她痛苦的人没有了,她必然会将自己的这种痛苦讲述给女儿,通过这种“施虐”的心理表现,,巧妙地刻画了那种处于极度的内心痛苦中、又没有完全激化和爆发的矛盾形态,展示了一个病态的灵魂。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

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

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
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欧阳子借鉴弗洛伊德“受虐”“施虐”的性理论时自觉不自觉地摆脱了“性”的束缚,而以对人的情感、人性的挖掘为目的,从而立体地透视了人的心理世界。

两位女性作家所塑造的经典“魔女”形象——曹七巧和倩如母亲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沉思考。

参考文献:
1.《张爱玲<金锁记>与欧阳子<魔女>的对比阅读》葛飞1,王华2
2.《《金锁记》女性心理解读》李建英
3.《论台湾作家欧阳子作品的现代性》马金起
4.《浅谈欧阳子小说<魔女>的爱情》叶丽菁
5.《心灵世界的阐释——从欧阳子小说集<魔女>所透视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